时间:2023-03-22 17:34: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和谐社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数字化社区”是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服务的职能而推出的。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系统: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社区一键通报警平台。通过“数字化社区”,政府可以建设一个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居民提供快捷的服务,创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社区呼叫中心“一键通”报警平台
数字化社区就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网络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居民满意,建设和谐社会。其核心系统为: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呼叫中收、社区一键通报警平台。
一、社区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平台由社区服务网站和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组成。社区服务网站主要面向居民提供服务,居民可以登陆网站查询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便民信息,使居民做到轻松处理日常事宜;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则是为相关管理部门方便办公所建立的一套综合性系统,使办公程序简化,将不同的部门集中化,从而方便了社区居民。
社区服务网站作为向居民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适应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对安全性、可靠性,灵活的可扩充性、高度的稳定性以及服务质量等都做了很好的满足。同时网站还可以为百姓提供在线申请并受理用户的服务请求等功能。
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类:一般事务、政策法规、政务服务和便民利民。详细功能包括:今日城区、政府相关、城区政务、参政议政、街道社区、公告栏、城区快讯、政府公文、办事指南、热点关注、基层动态、民意反馈、网站调查、便民服务等。同时,网站可以接受居民的各种咨询、监督反馈等,统一进入到后台数据库。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专门为社区、街道、区职能部门使用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行政事务办理(92项功能)、辅助办公(8个功能)、基础管理(9个功能)等。主要功能包括:社区居民基础信息库、政务服务流程、统计分析、报表系统、公文传递、辅助办公。
社区服务平台中涉及的相关技术有数据库安全技术和网络环境搭建技术。
1社区服务平台是以数据库的构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综合性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数据库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服务的平台主要是运行在大量居民数据的基础上,因此数据库的选择、建设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数据库安全的实现策略。
数据库安全策略是涉及信息安全的高级指导方针,这些策略根据用户需要、安装环境、建立规则和法律等方面的限制来制定。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安全性策略主要是一些基本性安全的问题,如访问控制、伪装数据的排除、用户的认证、可靠性,这些问题是整个安全性问题的基本问题。数据库的安全策略主要包含保证数据库存在安全和保证数据库使用安全两个方面。
数据库的安全实现主要有数据库存在安全的实现、数据库完整性的实现、数据库保密性的实现和数据库可用性的实现四个方面。正确理解系统的硬件配置、操作系统和网络配置及功能对于数据库存在安全十分重要,这三方面的安全运行是和维护数据库存在安全不可分割的;数据库的完整性包括库的完整性和元素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完整性是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系统管理者的责任,数据库元素的完整性是指它们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数据库的保密性可以通过用户身份鉴定和访问控制来实现,DBMS要求严格的用户身份鉴定,一个DBMS可能要求用户传递指定的通行字和时间日期检查,这一认证是在操作系统完成的认证之外另加的,DBMS在操作系统之外作为一个应用程序被运行,这意味着它没有到操作系统的可信赖路径,因此必须怀疑它所收的任何数据,包括用户认证,因此DBMS最好有自己的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是指根据用户访问特权逻辑地控制访问范围和操作权限,如一般用户只能访问一般数据、市场部可以得到销售数据、以及人事部可以得到工资数据等,DBMS必须实施访问控制政策,批准对所有指定的数据的访问或者禁止访问,DBMS批准一个用户或者程序可能有权读、改变、删除或附加一个值,可能增加或删除整个字段或记录,或者重新组织完全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可用性包括数据库的可获性、访问的可接受性和用户认证的时间性三个因素。
2.在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地点的终端共同访问数据库所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方面考虑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连接,即VPN技术。
VPN是指在共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的技术,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建设所需的点到点的物理链路,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ISP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之上的逻辑网络。用户的数据是通过ISP在公共网络(Internet)中建立的逻辑隧道(Tunne1),即点到点的虚拟专线进行传输的。通过相应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来保证用户内部网络数据在公网上安全传输,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数据的专有性。用于构建VPN的公共网络包括Internet、帧中继、ATM等,而且提供了比传统方法更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VPN是利用公网来构建专用网络,它是通过特殊设计的硬件和软件直接通过共享的IP网所建立的隧道来完成的。通常将VPN当作WAN解决方案,但它也可以简单地用于LAN。VPN类似于点到点直接拨号连接或租用线路连接,尽管它是以交换和路由的方式工作。
可以说,VPN是Intranet(内部网)在公众网络上的延伸,它可以提供与专用网一样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和传输性能。VPN是建立在实际网络(或物理网络)基础上的一种功能性网络。它克服了公共网络缺乏保密性的弱点,在VPN网络中,位于公共网络两端的网络在公共网络上传输信息时,其信息都是经过安全处理的,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私有性。
二、社区服务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CallCenter),也称作客户服务中心,是基于电话、传真机、计算机等通信、办公设备于一体的交互式增值业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接入、传真接入、MODEM拨号接入和访问Internet网站等多种方式进入系统,在系统自动语音导航或人工坐席帮助下访问系统的数据库,获取各种咨询服务信息或完成相应的事务处理。呼叫中心最早出现在美国,我国于1995年出现了第一家合资的呼叫中心九五资讯,通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呼叫中心已经在通信、银行、电力、保险等行业普及,随着互联网分类广告、电视购物和高档消费品进入循环消费阶段,呼叫中心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生产型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销售、服务、技术支持等服务和事务处理类工作。
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社区服务网站是密切结合的,所有网站上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服务专线了解,使居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就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区服务。现阶段呼叫中心存在三种业务发展模式:企业自建、传统外包和虚拟呼叫中心。当今主流的发展模式是虚拟呼叫中心,它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实现。
呼叫中心是通过用户拨打一个固定的接入号码,采用轮询机制选择空闲接线人员接听电话处理用户需求的一种信息类服务形式。现在通用的呼叫中心模式有硬件方式坐席和软件坐席两种,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一台可以访问互联网的主机上进行操作。当前通讯类运营商的客服系统就是典型的呼叫中心。
社区服务热线采用一个专用的电话号码,专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系统,需要几个人24小时值班。社区服务热线基于先进的CTI(计算机与电信集成)技术,集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于一体,按照CallCenter(呼叫中心)的动作模式,采用技术领先、性能可靠的平台为呼叫处理和业务支撑设备,以灵活的人工、自动服务方式提供多种客户服务业务手段,并可按运营者要求在线生成新的业务。
社区服务热线具备所需的几乎全部呼叫处理应用功能,如:模拟中继、数字中继(一号和七号信令)、Internet接入;自动语音导航、自动语音应答、人工坐席服务、多媒体坐席服务、语音合成、传真、语音的录放等。交换能力强劲,功能齐备。(该系统可采用各市分公司提供坐席出租的方式,采用客户制定的呼叫号码,提供最专业的24小时语音服务,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主要功能有:政策、法规咨询;政务服务流程咨询;便民服务事项查询;便民信息;便民信息查询。“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社区服务网站在资源上有机结合。
在建设中,推荐客户租用我公司114系统。使用集团下发的专用号码“116190”。“114电话导航”定位于全市信息检索、商业信息、通信助理等。两项业务可以共享支撑系统和数据库,实现数据交互及资源整合。
1 社区文化的基层性和全局性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家庭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没有人能摆脱社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城市的飞速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社区体系,社区逐渐形成了中国市民联系最紧密的团体。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更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基本的信任。社区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基本的象征意义和大家庭的内涵,表达了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对自我愿望的诉求,是现代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内在的支撑。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部成员无形中产生强大的文化维系力和心理归属感。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社区文化的每一点滴都在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而这一实现又来自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奋斗,到了社区层面就形成了基本的力量。源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区文化天然地包涵着和谐社会全局性的内核,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社区文化夯实了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础,换个角度说,社区文化就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社区文化的表面性和深层性
社区文化给予人们的感官直觉是人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所谓社区环境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赖以生存及进行社区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也可被理解为承载社区居民生存及社会活动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社区环境如同社会有机体的肌肤时时刻刻都承受着人们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筑物的表面常常变成社区文化宣传的有效阵地。各类布告栏、招贴画、宣传口号不同程度地起着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这些宣传的文化内容几乎都直接关联着和谐社会的内容。因而,社区环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呈现为社区文化的表面的。
然而,社区成员共同营造、呵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实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具体体现是通过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直接可感的事物来呈现的,但是通过社区环境的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深层的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被勾勒出来。例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就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3 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历代先民通过不懈的努力,发展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比较稳定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呈现。我们应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北京独特的胡同文化就是依靠了群众的力量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利用社区凝聚优势,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也是当前中华民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社区文化生活较单一,缺乏新意
现如今的社区建设,除了对房屋各方面建设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对社区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尽管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来了极大的重视,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仅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娱乐的地方,而这些简易的娱乐设施在各小区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兴趣,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繁重,压力大,也无心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区中的娱乐设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议,种类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物业对社区群众文化的不重视
社区群众与小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买卖,或租赁的关系。小区建设好了,有人进去居住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着问题,小区居民也就和物业之间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了。相对而言,高档小区更加注重社区的外部环境及文化生活。他们的小区里的花园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区,仅给你种几多花就完成了。他们有规律有设计的在小区里种上合适的树,而不是像普通小区,在宽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几棵就算完事了。他们会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设一个大的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简单方便的多人运动,还会建设一个游泳池,让小区中的居民能够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的清凉。而普通的社区中只会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与之相比,也就显得简易多了。
(三)社区居民对群众文化的不认识
说实话,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区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群众文化。大多数的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忽略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居民吧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仅当做活动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觉得文化这个词显得很高,那是有钱人家才会享受的,从而忽略了社区发展文化建设的本质。这也不能怪群众,毕竟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认真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对社区群众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低
在小区居民眼中,大多数会觉得社区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显得无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他们觉得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才是舒适的。而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也显得低级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腾出额外的时间去使用小区中的文化设施,这也使得小区中的这些文化设施显得形同虚设。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失衡
在一些高档富裕的社区中,他们的文化设施相对比较丰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得更加顺利丰富,居民活动质量相对比较高,这些设施的配套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贫困的社区,要么缺少文化设施,要设施简单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发展,而社区文化生活也难以开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对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区的居民不满,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区条件差,开展这些有的没的的活动都毫无意义,他们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经费不足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社区没有钱,它又有什么能力来发展,完善社区文化的建设,到头来,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缺少钱,就算街道有这样那样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好计划,也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资金的供给,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社区文化设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数小区中都有的那些建议娱乐设施,它们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动一下四肢,打发一下无聊的闲暇时间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用处,最主要的是它们基本是一个人的活动,这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一点帮助也没有。当下,更别说年轻人,大多数宁可在家上网玩游戏,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当疲惫,而社区文化设施也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放松。这些现象基本源于社区文化设施种类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轻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感冒
现在,基本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员,而他们也只是秉承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轻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区中开展得文化活动,当然,我相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是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活动就是为那些老年人举办的,只要他们才会如此无聊,参与这些幼稚的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上网逛街会更加的有兴趣。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民族文化创造力,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将一个民族有力团结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民族的荣誉感,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代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从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一些闲暇时间较多,没有额外娱乐活动的居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也让一些孤独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不用因为缺少业余时间而放弃参与文化生活,因为他们只用走出门,在小区中就能参与文化生活;他们不用因为纠结与自己改参与哪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小区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定会有他们的所爱;他们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因为社区中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城市竞争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进行着。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提高,也会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改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和谐发展,那么他们所在的城市也会表现得更加完美,使其与其他城市缩小差距,从而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个社区的发展,带动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强大。
四、增强社区群众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
既然我们想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不能在循规蹈矩,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健身器材就将居民给打发了。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没有见过的文化设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多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多人运动,这样既挺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使得社区能够和谐发展。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小区举办一个运动会,既锻炼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做得更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毕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谓的社区文化,这时,就需要社区文化假设的相关体制来硬性管理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让社区居民可以尽情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法律与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响始终是薄弱的,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主观意识,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社区应该举办一些有趣的比赛,将社区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所谓建设社区文化,人人有责,我们都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会使得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脚步更加进一步。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也会进一步得到实现。所谓滴水穿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J]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2] 杨萍.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6).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和谐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的推动,和谐社区的建构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就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和谐社区的建构。因此,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和谐社区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区工作发展的推动,和谐社区的建构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就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和谐社区的建构。因此,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可见,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量与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欠缺,需要社会工作学生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去,而他们社区服务的能力却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培养他们的社区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社区服务,和谐社区,人与社会
0.前言
今天,在社会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矛盾,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正确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了当务之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城市中,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城市社会建设的诸多功能。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对于如何建设和谐社区,逐步推进社区内人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和谐社区的构建和社区功能的发挥,
1.社区服务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地位
1.1推进社区服务的总要求
1.1.1和谐社区要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社区要能够提供公共服务,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以居民的满意度为准则,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形成全体居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区.
社区要设立“一站式”服务,把国家关于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服务、安全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
1.1.2和谐社区要为居民提供完备的咨询和调解机构
要从全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要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建设的领导工作。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例如,开设心理咨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帮助消除心理障碍,健全人格等。平时做到与邻居友好相处,一家有事众人帮。相邻的居民偶尔产生一些摩擦,应保持冷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生烦恼。引导居民从我做起,发扬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创造团结向上的氛围,邻里间互敬互让,友好往来。从而帮助居民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1.1.3和谐社区要能够提供优质的便民服务
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个和谐的社区应该是生活便利的社区。在进行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社区的人口和自然条件,合理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以及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服务商业网点,要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洗浴、美发、美容、摄影、维修、配镜、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积极推动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在社区内设点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收购废旧物品上门等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
1.2促进社区人与社会的和谐
繁荣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
1.2.1要培育社区文化品牌。
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科普知识、书画摄影、棋艺门球竞赛等文化活动,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和壮大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指导员、文化辅导员队伍,不断推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居民群众享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聊吧、网吧等文化资源的监督管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社区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1.2.2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素养。
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开展社区伦理教育,大力弘扬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1.2.3是要增强社区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根据下岗职工、流动人口和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社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掌握新方法,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本领。
1.2.4是要大力培育学习型组织。
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积极争做学习型居民活动,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激发社区新的发展动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终身学习、提高素质的课堂。
1.3发展社区其他公益事业
1.3.1社区要做好对老、残、弱等社区居民的服务
社区要把对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位,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城市贫困户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好党和政府关于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的增长政策,确保优抚对象的权利。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区生活环境,为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婚姻等福利服务。针对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具体特点,开展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配置必要的专门健身设备和体育活动设施,积极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比赛和健康讲座等活动。通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促使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
1.3.2社区要切实推进社区再就业服务
社区居委会联系着社区群众,要主动对社区内的人员结构和人员状况进行摸底,对于失业、下岗群体进行登记,要把党和政府关于失业、下岗人员的政策、特别是关于再就业优惠的诸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项目在规定的年限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兴办社区服务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及对40.50人员灵活就业给予补贴的有关政策宣传到位,要让下岗、失业社区居民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作好再就业咨询和培训。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应该积极采集社会和社区岗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送到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面前。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家政、保洁、看护等培训。
1.2.3积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得到保障,特别是将社区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2.结语
建设和谐社区,将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和谐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一劳永逸的。随着居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群众民主法治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深化,社区和谐将不断被赋予更新、更高、更多的内容,也不断会涌现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需要解决。我们既不能在阶段性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也不能认为现在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可以解决长期问题,而是应该始终围绕和谐这个主题,围绕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谐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把我们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王先胜.城市社区服务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王时浩.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城市社区;自我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不但要求社区改变"制度、组织、组织间形成的关系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求社区突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功能。
1 社区自我服务的界定
社区自我服务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区民生的重要体现形式,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直接影响社区自我服务的建设程度。因此,现阶段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既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强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其具体表现应为民所思,关心社区居民生活、了解居民需求、倾听居民呼声,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社区自我服务的特点在于:其一,具有综合性。社会自我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服务对象也包括社区中不能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状况的居民;其二,具有非营利性。社区自我服务与商业服务有本质上不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在于社区中下岗、失业等需要帮助的群体以及残疾人、社会孤老、优抚对象;其三,具有地域性。社区是居民生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属于地域性范畴。在对象上,社区自我服务主要是针对本社区所有居民。在资金来源方面,社区自我服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取决于职能部门的提供,以及社会各爱心人士的捐助。在人员构成上,社区自我服务的人员配备主要是专业人员以及相关志愿服务者。
2 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现状
根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8月):截止目前,广州市共有133个城市街道,城市社区达到1532个。其中,社区主要拥有9031名专职人员,职员配备较为合理。历年来,广州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不但投入大量建设资金,而且不断改善社区办公环境等基础设施。自2009 年以来,广州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拨款达5亿多元,主要用于社区发展的活动经费、人员经费、工作经费。为保障社区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力度。目前,诸多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平均面积为138平方米,同时,社区自我服务建设成绩突出。其中,2009年,白云区同和街道南湖半岛社区等11个广州市城市社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越秀区东胡街社区等1321个社区被评选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占广州市城市社区总数的88%,越秀区梅花街的梅东社区等126个社区被评选为"广东省宜居示范社区"。
(一) 相对完善的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
随着我国社区掀起管理服务创新的热潮,广州市积极探索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努力构建起"政府、网络、居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在街道方面,主要以设置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在全市范围内着重打造"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街道的实际情况,为居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整合街道社区文化部、医疗队资源,成立"春蕾服务队"、"巾帼卫生保健志愿者服务队"等;部分社区甚至借鉴国外街道社区的成功经验,重点打造"家长俱乐部","长者义工服务队"、"和事佬俱乐部"、"社区治安督导队"、"爱心互助队"等志愿组织;部分街道还积极探索社区和医院、学校合作模式,邀请医学专家来中心举办"颈肩腰腿痛的护理及防治"等医疗保健讲座。据统计:2013年,越秀区东胡街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长者及困难家庭提供服务达17215人次,社区自我服务深受居民的一致好评。
(2)在社区方面,积极构建了"一居一站"模式,加大社区服务站建设力度。社区服务站的作用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治安维稳、关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活跃文艺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帮扶弱势群体、行为矫治、权益维护、协调邻里关系等工作的综合平台。通过建设社区服务站,让每位社区居民体会到"家"的感觉,从而能够更有效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社区志愿服务网络不断拓宽
志愿服务是广州市社区自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广州市不断拓宽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在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得同时,还建立了"服务登记--招募人员--培训志愿者--按点分配--工作督导--激励约束"为一体的志愿者管理服务体系。社区志愿服务站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
其次,构建了以社工带动志愿者的互助服务机制,打造较为稳定的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其经验在于:利用社工的专业优势,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规范项目策划标准,逐步形成"社工引导志愿者,志愿者帮助社工"的良性互助形式。
如海珠区江南中街社区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以"赵广军志愿服务工作室"为建设平台,结合公益组织的力量(嫣然基金、广东狮子会),初步构建了"社工、义工"联动服务网络窗口。
最后,积极引领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由"受助"方转换为"助人"方。同时,利用驻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科普教育、帮老助残、医疗卫生、扶贫救济等社区志愿服务,有效提高了社区共建的效率。如荔湾区冲口街不断创新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构建"远亲不如近邻"互助模式,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结对家庭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特别是帮助联系户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情感上加强联络,通过感情的联络进一步融合邻里关系。
3 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广州城市社区通过不断改革社区管理制度、创新自我服务运营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完善保障体系,现已逐渐形成"以点带面"、服务主体共同推进的局面,社区自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在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才存在一些问题,需亟待改进。
(一)社区服务运行方式有待改进
(1)社区服务缺乏合理的分类。虽然较多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类型已有传统的福利社区服务向社区服务社会化转变,但是部分社区自我服务状况还存在管理混乱等现象。如有些社区甚至将无偿的、有偿的、经营性的、福利性的、志愿性的服务项目混杂在一起,不做区分。从而直接影响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社会公益组织等一系列公益组织发展困难等情况屡次出现。
(2)社区服务行政化严重。社区自我服务政府包办、政社不分等不良现象依然无法从根源上得到改变。社区居委会不仅要扮演居民自治组织的角色,还要充当政府管理和控制的纽带。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委会承担较多的行政责任,忽略自治权利。
(二)服务运行制度保障有待改善
社区自我服务属于各种服务的集合体,需要加强社区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但是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却出现"扯皮"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于:民政部门要求必须实行低税收政策,以此降低社区商业经营者的经营成本。而工商部门却从自身利用着想,否认这一观念。现存的服务运行的保障制度使得任何一项服务很难将其单独划分和研究,即便是非盈利性质的医疗服务。完善社区自我服务运行保障制度,让公共福利更有效的融入社区自我服务体系中,现已成为各社区关注的热点。
(三) 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虽然近几年,广州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未能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特别是部分社区基础服务设施仍相对落后。部分老城区面积狭小,场地规划问题已成为阻碍社区服务站和家庭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问题。其次,社区自我服务网络还需不断拓宽。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地区,由于辐射范围有限,网络覆盖效果不佳。虽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现已广泛普及,但其较多设立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距离街道办事处较远的社区,根本无法获得中心提供的各项服务。此外,资金短缺,信息化设施建设落后等现象也成为阻碍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社区服务组织供给信息与居民需求等基本信息还有待深入交流;最后,由于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各管理领域还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蔽塞"等现象在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社区自我服务能力也受到负面影响。
4 改进广州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对策建议
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建设是一项艰巨、负责、长期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居民对社区自我服务要求逐渐增多,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需通过社区自我服务来体现,社区自我服务被赋予更深层的意义。因此,改进广州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的相关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加强对社区自我服务机制的管理:加大对社区自我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转变以往社区资金来源依靠个人、驻街道企业捐助的现象,让政府成为社区自我服务的主要投资方,以此保证社区自我服务更具公益性和福利性,帮助解决社区自我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政府需对社区自我服务实施有效监管,让社区自我服务根据专业性、实效性,保证社区居民身心收益。
(二)加强社区文化娱乐服务
文化娱乐服务能提升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素质和主人翁意识,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居民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能够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冷漠,增强凝聚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各社区应不断增设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感情。目前,虽然较多社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然而通常参与人员绝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较少,男女参与比例严重失衡。此现象不利于居民间的沟通交流,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无法体现,和谐社区无法建成。因此,社区可办锣鼓队,广场舞培训班和比赛,建立社区文化图书馆、体育活动室等,以此来吸引社区不同年龄的居民参加。
(三)开展青少年的教育服务项目
目前,诸多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仅局限于老年人、弱势群体,失独家庭等,部分社区尚未针对青少年人群开展教育服务项目。今后,社区应积极采取与家庭、学校三方合作共建模式,加大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服务力度,主要是通过开展党员"一帮一"、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防盗防骗知识讲座、防火消防演习、禁毒知识教育等活动,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率,从根源上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增长趋势。此外,要积极鼓励青少年成为社区服务志愿者,让青少年体会社区服务的乐趣,感受团队的力量。另外,社区还可以开办青少年的兴趣活动班,如:联合学校利用节假日在社区成立兴趣培训班,成立社区辅导员队伍等。
(四)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对于社区失业、无业的人群,社区应把职业规划培训纳入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中。其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社区应成立职业培训领导小组,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其二,为社区的下岗、失业职工建立学习培训档案,编写实训实操教材,使其能在学习中掌握一定职业技能,为今后的再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其三,诚邀企业专家名师来为社区下岗、失业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其四,举行社区招聘会,努力为他们创造更为优良的再就业环境和条件。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居民需要社区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的城市社区自我服务运营机制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保证了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克昌.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毕景媛.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12.
[3] 代明,袁沙沙.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10(11).
[4] 易佐永.2012 年广州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裴小琼.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6] 李荣新.新时期广州城市社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
[关键词] 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FT13.35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无围墙的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区、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先后批准多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社区教育资源稀缺。二是社区教育个体办学能力较弱。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四是管理手段单一封闭。五是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变社区教育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是社区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找到了新思路。本文试图探讨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路径机制来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分析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他面向民众,尤其是草根民众,是一种弱势群体优先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的教育问题。它的重大责任就是要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社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依旧存在普遍认知程度不够,参与缺乏主动性,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社区教育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
“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联盟。它是草根阶层接受全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开放与共享是其开展的核心理念,要想培育社区教育联盟,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力度、大范围的普及措施,使所有城乡与社区内的居民、单位、机构、教育组织等都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来。若社区中普遍存在着“社区教育共同体”,才能使一些对参与社区教育没有主动性,没有教育基础的群众不自觉的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2.改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社区教育肩负着普及大众教育的使命,却面临着软、硬件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短板,同时社区教育机构个体办学能力较弱,群众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开放与共享的特征能很好的改善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使共同体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树立共同的愿景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成员单位可以为共同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合作资源,丰富共同体的实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地区内各部门协调合作,使社区教育发展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造和谐社区的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为了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推动社区教育大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队伍不断壮大,告别了曾经的大院,人们普遍感觉孤独,失去学习的兴趣。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谐社区的建设就面临着困难。“社区教育共同体”将居民以教育为中心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创造和谐社区,就要从人本出发,将人与人用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社区教育共同体”正是以个人的学习需要出发,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和谐化发展。
二、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结构模型
1.组织框架
这种以成人学校为主体,联合乡镇成人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街道社区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等不同个体,围绕共同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想充分发挥地区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社区共同体,必须从共建教育基地、搭建网络平台、教育项目结对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混合型、综合性的合作、互动、分享的新型社区教育联盟,搭建起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形成了以政府推动为主,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的力量,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教育社会化管理工作格局,使社区教育覆盖面更广、参与性更强、课程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现。
2.理论及内涵
根据合作教学理论和资源共享理论,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组织合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关于它的概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温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内涵主要有。其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是一种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把合作教学理论用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把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共同愿景。为了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必须联合在一起为了这个共同愿景加强合作。
“资源共享”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早期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可以共享,可以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的集中可以吸引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在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套用“劳动力共享”理论,将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的集中必然存在资源的优胜劣汰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被保留、重复的教育资源被整合,这样使用者能更高效地找到高质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大大提升。“资源共享”,其本质都是最大利益的共享,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追求的是从各部门教育资源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为了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共同体内的成员单位本着资源共享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时都积极提供本身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合作对方提供的教育资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提高了社区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基本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试图建立整合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的实施路径,共分五步实行,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共同体(如下图所示)。
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模型图
三、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分析
为了实现社区教育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通过整合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育资源,围绕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受教育者,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最终努力实现教育的本职价值,即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建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
为统一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与办事权限,设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由几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政府官员,加强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的领导权;二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可以代表社区居民的意愿;三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种教育组织的代表,既可以代表社会组织部门的意愿,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性,有利于资金的筹措;四是社区教育机构的代表,可以有效发挥学校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要明确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成员的权责关系,社区教育应该形成“政府宏观引导,教育机构主管,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局面,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掌舵者,要凭借其行政权力在动员整合社区资源上特有的优势,包括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即提供政策法规资源;用民主、法制、引导的方式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为社区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协调社区组织与社区单位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
2.通过项目结对,构建各种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
通过项目结对开展合作,是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共同体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把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单位、社区居民以及地方政府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到项目合作中来。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通过对所在地区社区街道所有潜在教育资源的调查,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数据资料库,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委员会成员应该积极向当地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宣传、面对面交流,获得各方对社区教育的合作意愿和需求,通过确定一个项目来达成双方的合作。例如,南京市华侨社区委员会牵头与社区内医院达成协议为社区居民服务,通过整合南京医科大学、省人民医院、省口腔医院、友谊医院、眼科医院等健康教育资源,建立起健康教育基地,给社区内的居民免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免费体检。与体育中心达成合作,整合体育中心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全民健身教育基地等。
3.创建社区学院与网络交流平台
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建社区学院和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社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以及把社区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社区学院是为社区居民或社会弱势人群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是以传播先进文化、打造和谐社区、推进区域发展为目标,由街道办事处统筹监管,社区居委会协办,居民、社区、学院、街道四方共建共享,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普及性的一体多元化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实体。学院以对社区成员实施教育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综合教育培训、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咨询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等多项功能。社区学院的创办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种实践形式,且这种实践方法是被无数成功案例证明行之有效的。创办的社区学院应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为办学原则,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旨在提高市民素质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另外,是搭建网络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开通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和在线学习,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开放交流的继续学习的平台。通过平台既可以让成员享受互联网学习带来的快捷和丰富,也达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驻区单位为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师资力量,主要是社区内的高校、教育机构等。要想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首先要有充足的各方面知识具备的师资队伍。如法制学习共同体、健身学习共同体、健康教育共同体需要各方面素质的老师,面对师资力量的不足,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通过招募一大批志愿者来从事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其即可地解决社区人才缺乏兼职教师难找的问题,也可以节约了一部分的资金。
5.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投融资体制
由地方政府和驻区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资金经费作为支撑,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在开展项目结对时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合作的正常进行,才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政府要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充实社区教育的资金。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的教育资源服务,政府要对其进行评估,适当给予补贴,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证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顺利构建,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本文从政府和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政府能有效、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内各活动单元的互动,确保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合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实现该教育共同体的高效率。要想做到让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服务中心、个人等教育资源提供者达成共建教育共同体的共识,地区政府必须从上从下做好协调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个人、单位和社区资源的全面共享。
2.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机制
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经费支持、行政监督、法规规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共同体共建实效,适时地制定长效政策,完善资源共享反馈机制。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要承担沟通协调、经费赞助、参与评估、资源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3.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利益平衡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在开展合作及资源共享过程中,必须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参与互动的,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此时,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多方互动合作对社区教育的积极影响,应积极承担起架设多方互动的桥梁。政府部门应联合成员单位共同协商运行决策,创新机制,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方的共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以均衡处理,必要时由政府作为第三方提供帮助,做到互动合作时真正实现利益平衡、融合协调与发展。
4.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资源共享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要想实现各方教育资源完全共享首先要树立开放互助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开放共享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开放不仅是资源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校园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社区单位也要参与到资源开放共享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教育添一己之力。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成员单位所享有的资源和要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源,共同努力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2]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9)
[3]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4]厉以贤.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56
[5]金红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2010(03)
[6]黄萍萍.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