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4: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是由字到词、词到句这样和谐组合起来的,顺序的不同、长短的不同都包含不同的含义,同时字词句中有不同的声调,有声调就会有韵律节奏。诗由语言组成,因此诗就具有了韵律、节奏,这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以当语言和谐地组成诗歌就具有了韵律。不同的语言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韵律,韵律也可称为节奏,这种节奏可以让诗歌的表现似乎可发出美妙的音乐,因此,语言除了通过表面的意象表达感情,还可以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两者配合起来可以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妙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晚来风急”“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词句形成了一种低沉的韵调,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家破人亡之后那种孤寂、悲伤、凄惨的心境。岳飞,民族英雄,一心北伐,想光复宋朝而不得。他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有词句“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单从语言来看,给人以一种激烈、雄壮的场景,整首词的韵调是高昂的,高昂的韵调结合雄壮的语言,把当时岳飞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岳飞第二次北伐失败,痛苦愤懑,壮志未酬,但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充满信心,这时岳飞有感而发写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整首词平仄、押韵运用得很好,先渲染出一种低沉的韵调,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后部分以一种高昂的韵调结尾,表达他的雄心壮志,这与高昂的音乐的演奏是一样的。词中蕴涵了这种韵律,语言与韵律配合,岳飞当时复杂的情感有声无声地表现出来。又如李白的诗《蜀道难》,整首诗以七字句为主体,其中也穿插了一些长短句,三字短句到十一字长句,这样在句式上就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诗以“噫吁戏,危乎高哉!”开头,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结尾,前后呼应渲染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充分表现出蜀道的险与难,也表现出作者的叹。作者的这些内在情感是通过诗中韵律节奏来表现的,作者把情感与节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诗歌中那种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语言形成的韵律所引导的波动的节奏渗透到诗歌中,最能表现音乐性的是诗歌通过节奏编织成的旋律,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旋律也使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容易,也更生动。
二、古诗内部结构及可唱性中渗透的音乐艺术
前面提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可以通过诗歌语言形成的节奏来表现,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也可通过诗歌与乐曲相结合来表现,即诗歌的可唱性。因为诗歌的结构及旋律感,通常都可以配上曲调进行演唱。从《诗经》开始,就有“诵诗三百,弦歌三百”的说法,楚辞的创作跟当时楚国巫歌盛行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汉朝,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如汉朝刘彻的《秋风辞》;南朝乐府民歌抒情诗《西洲曲》、北朝民歌中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唐朝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长恨歌》;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欧阳修的《人约黄昏后》、秦观的《鹊桥仙》;元曲就更不用说了,像《窦娥冤》《西厢记》这样著名的元曲都是以戏曲的形式传唱下来的。由于诗歌的结构及其可唱性,其就如歌曲一样,音乐艺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中国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世贞在其《艺苑卮言》中提到:“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并且音乐最初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诗的可唱性跟“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到:“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从刘勰的描述可以知道诗乐是同源的,是共生的。在古代,诗歌的划分一般是依据能否配乐歌唱,但大部分诗是能够配乐歌唱的,因此,在古代“诗”跟“歌”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诗经》中的三百多诗篇,都可以配乐歌唱;汉代、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是为了咏唱而写的歌词;唐诗中的一些格律诗是可以唱出来的;宋词很多是按词调来写的,押韵平仄要求较高,配乐即可吟唱。元曲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谱曲。通过分析诗歌的可唱性,我们不难发现诗歌跟音乐是同源的,诗歌可以说是渗透了音乐艺术的一种混合艺术。
三、结语
(一)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巧妙
《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选曲十分的巧妙,细致的设计和安排与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可以在电影中应用的作品比比旨是,但是《为了霍洛维茨》中钢琴音乐的应用,不仅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钢琴与电影各自的功能、作用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影片中小京民幼小的心灵受到冲击,金智秀弹奏了一曲《梦幻曲》来安抚他恐惧无助的心灵,如果仅以这个片断考虑,选用李思特的《安慰曲》非常的恰当,不过《梦幻曲》是《童年情景》套曲中的一曲,京民学成之后在演奏会上为金智秀再次演奏了这首小曲,非常精妙入神地表达出了他对童年的追忆和对金智秀的思念与感恩,这首曲目的选择恰到好处。此外,金智秀为婚礼演奏的片断中,她所弹奏的《婚礼进行曲》也能体现出影片非常精心的设计。瓦格纳的版本节奏比较缓慢,洋溢着欢乐与幸福的气氛;而门德尔松的版本比较欢快,一开始就非常的激烈、气势雄伟。这种强节奏感的旋律非常恰当地宣泄了金智秀当时沉郁的情绪。
(二)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
广泛影片选取了大量经典的钢琴曲,内容浪漫绚丽,带给观众丰富的听觉享受。首先,电影《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的表现风格姿态万千。有充满宣泄情绪的《革命练习曲》,表达了金智秀对社会的反感;有《梦幻曲》,温暖了尹京民和金智秀;有令尹京民感到十分乏味的慢板《第二部创意曲》《C大调奏鸣曲》,也有另他感到有趣、生动的《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最后还有证实尹京民的确是个钢琴天才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其次,影片钢琴曲的选曲时间、空间范围跨度大。在24首钢琴音乐中,有多个时期的作品。如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小步舞曲》《创意曲》;古典派时期代表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乐圣莫扎特的《小星星》;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钢琴诗人肖邦的《革命》;印象派时期德彪西的《阿拉伯风》等。最后,多种体裁与难易结合也体现了选曲的跨度大。在《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不仅有练习曲,也有复调曲目,还有一些小型的乐曲,更出现了多首奏鸣曲大型乐曲。在这二十多首曲目中,从简单到复杂,不同技术程度的转换赋予了这部电影多种层次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具有合情性
影片《为了霍洛维茨》可以说是同时具备通俗、优美,可以为多层次文化水平的观众所欣赏。因为这部影片被归类于生活片,不同于以往一些钢琴题材是为部分群体喜爱的如战争、伦理等类型,它面向更为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关注钢琴音乐的儿童与家庭观众,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多为大众所熟悉的钢琴曲。金智秀对社会充满了反感与不满的场景中弹奏的是《革命练习曲》,不过这首曲目是肖邦为了表达祖国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后悲伤愤怒的心情,与她当时的反感与不满并不能完全契合,假若单考虑与情节完美的契合度,那么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是再好不过了。不过《革命练习曲》也有着爆发式愤恨感慨、气愤不平的表达,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这首曲子更被人们所了解、耳熟能详,所以在影片中发挥了极大的感染作用。同样,在尹京民学成后的音乐会中,演奏了具有很大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而实际上《第三钢琴协奏曲》要比《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难度高,如果单从需要表现京民的技艺的话,那么《第三钢琴协奏曲》会更贴切一些,但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影片选择了观众更为熟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影片的欣赏性。另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被大众所能理解的曲目,同时为影片平添了几份亲和力。
二、结语
多元文化充斥下的香港文化不仅使香港人在价值取向上出现茫然的状态,而且带给人一种落寞的情怀、命运无常的幻灭感、缺乏依附和承载的无根感,以及疏离克制和理性的冷漠感。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一般都沉醉在自己单向的情感世界中,他们既不愿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又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感,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是配合画面和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发挥着替代角色和剧情的重要功能。
(一)电影音乐发挥着替代角色的重要功能
在王家卫电影中,主要人物都有其特定的代表音乐。《重庆森林》中的女主人公一直想到地球另一端真正的黄金宝地去,而其主题音乐《加州梦游》就直接代表了女主人公的梦想和思想,进而成为女主人公特有的背景音乐和角色隐喻代表。直到有一天女主人公将警察663喜欢的歌曲《多么不一样的一天》换成自己喜欢的《加州梦游》,意味着女主人公想要取代警察内心深处的恋人。《花样年华》中《梦二的主旋律》变化不大的和声、提琴忧郁暗淡的调式风格,带给人一种萦绕于心、难以忘怀的感觉,这与孤独、无助、郁郁寡欢的女主人公的心情十分吻合,以至于成为女主人公角色的隐喻代表。每次画面出现孤独忧伤的女主人公身影时,音乐就会缓缓响起,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她内心的忧伤、无奈和悲切。《堕落天使》中的台湾歌曲《思慕人》不仅暗示了父亲是一位来香港的台湾移民,真实地再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巧妙地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而在王家卫的第一部科幻影片《2046》中,音乐所代表的角色功能则表现得更为明显:主题音乐《摇摆》节奏舒缓、跳跃,以大提琴的弹拨衬托小提琴,演奏出具有迷人怀旧风格的音乐,代表着表面多情、游刃于各种女人之间,内心却孤傲、失落、焦灼的男主人公周慕云;具有美式拉丁风格的Siboney代表的是余香难留、风尘无依的交际花;而歌剧《诺玛》中的《圣洁的女神》则勾勒出执着的女歌手形象。
(二)电影音乐替代剧情参与叙事的功能
电影主题音乐是电影故事情绪的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电影音乐的出现则刚好弥补了电影语言的空缺,积极地表达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电影音乐的使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无论是音乐的节奏,还是音乐的风格,不仅能够表现影片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而且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花样年华》中《梦二的主旋律》先后在男女主人公孤独地在面摊吃饭时,在狭窄阴暗的楼梯口擦肩而过时响起,舒缓的音乐将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心寂寞、徘徊、无奈继而探寻对方内心世界的情感展露无遗。影片《堕落天使》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注定他们之间是不能产生感情的,但感情这东西很难捉摸,在合作过程中两人产生了朦胧的爱意,此时男主人公“借用”关淑怡的歌曲《忘记他》表达了两人间没有结果的爱恋,结局尽在不言中。影片《阿飞正传》中选用的音乐都是具有热带雨林风格的古巴音乐,这与影片故事发生地马来西亚的地域背景是相同的,影片中音乐的选用不仅符合故事发生的地域背景,而且预示着所有挥霍青春的人像梦一样莫名的开始,莫名的结束。电影音乐使碎片式的故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不仅发挥着普通配乐的暗示角色行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奠定影片感情基调的作用,而且具有情节过渡、替代人物角色等参与电影叙事的重要功能。语言是一种抽象符号,传递的是特定的含义,但音乐不同,它比语言更丰富、更生动。在王家卫的电影中,音乐能够替代剧情将非线性的、碎片式的故事情节连贯成有机的整体,揭示影片复杂的背景、人物和情感。王家卫使用大量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既向观众展示了现实的荒诞、异化和虚无,又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心理的边缘化、落寞感和无归宿感。
二、王家卫电影音乐的意义
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相信大家一想到《动物世界》就会马上浮现出那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同样,一听到这个背景音乐,脑海中马上条件反射般闪现出《动物世界》的影像。又如小朋友们最爱的《猫和老鼠》,里面众多好听的背景音乐把猫和老鼠这两个可爱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再来说说主题音乐。在大量影视剧中,主题音乐在烘托影视剧主题的同时可以为全剧确立一个情绪基调,用来贯穿全剧。在优秀的影视剧中,主题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和毫无目的的,它从歌词、旋律到风格都与影视剧本身的情绪情节发展和主题的凸现密切相关。
二、尽管在形式上似乎相对独立
各自为阵,实际在内在情感和节奏上应是互为融通的。像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与剧中人物、剧情、电视剧所传达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结合得堪称完美。而电影更是音画艺术,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它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从一开始就伴随画面出现。随着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这个主题音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特别是到剧尾这对恋人生死离别时,缠绵空旷的旋律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片头片尾曲在电视剧里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了。我国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每一部的片头片尾歌曲都相当出色,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红楼梦》的片头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哀怨婉转的曲调配以曹雪芹的原词,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惜相恋却不能结合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歌词粗犷豪放,音乐风格独特鲜明,对丰富剧中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采用杨慎《临江仙•几度夕阳红》的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曲调宏伟苍凉,准确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对全剧情绪基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曲既形象地概括了剧情,又揭示出全剧的主题思想:为达目标,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执着坚定的精神。音乐的曲调、和声、音色、节奏韵律等的组织和搭配与一定心理感受、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对画面信息进行各种暗示性介入,从而引发和带动观众对画面内容的认知和情感。
三、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情感记忆功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一)本地乡土音乐资源丰富
近年来更有许多致力于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活跃于民间礼会,大街小巷民俗节假日可见一些热爱乡土音乐的热心人士在传唱山歌,演奏十番,表演木偶,为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二)各区域文化发展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保障
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之后,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也非常重视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使其占一定比例并加以教学实施。
(三)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重视与扶持
省、市、县级音乐教育部门设立了领导小组,开展《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母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
二、乡土音乐教育的难点
(一)教师对乡土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乡土音乐传承理念的理解程度不一
音乐教师对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都还在摸索中。年轻的音乐教师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理解认识也不够,乡土音乐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而且采集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段的民间音乐资料也需要极大的热情和耐心。
(二)现有乡土音乐教材的不完善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
由于连城的地域性,造成了五里一方言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各地区不同的方言语调难以把握,原本生动传神的乡土音乐也因此变得举步维艰。乡土音乐从口口相传到引入系统的课堂教育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对乡土音乐缺乏兴趣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乡土音乐教学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接受度。但是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却有老师反映学生学习乡土音乐兴趣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来说还是各种媒体包含网络上大量的流行音乐和年轻偶像使得连城的中小学生以追星,追流行音乐为骄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受到鼓励和引导去留心注意传统乡土音乐。其次,教学方式单调,仅仅教唱一只歌,一首曲子,没有文化背景的了解,缺乏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和身入情境的体验,学生很难提起发自内心的兴趣,更不用说从中得到启发和感受文化了。
三、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开发的途径
(一)校内资源开发
1.建设乡土音乐教材是系统音乐教学的保证为了上好乡土音乐课,我们组织全校的音乐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查找资料,与民间艺人沟通交流,下乡采风等多种形式搜集整理了许多宝贵的材料,通过实践教学,整理成册,编写成教材,作为系统音乐教学的保证。
2.音乐教师是提高乡土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1)对在校学生展开调查,摸清学生对本土音乐学习的态度及喜好的形式、内容,为教学内容的范围作出合理的选择。
(2)注重每个课时教学的研究:把课题实验真正落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探索本地乡土音乐的教育研究。
(3)利用校园课间时间,开展乡土音乐艺术实践的各种学习表演活动;利用校园的广播、墙报等媒体,熏陶、宣传乡土音乐艺术。
(4)成立乡土音乐兴趣小组,组织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加强训练,使这些学生可以成为乡土音乐传播的种子。
(二)校外资源开发
1.利用现有的乡土音乐资源:
(1)收集相关的民间音乐音像、歌谱、文字。走访我县文化馆退休工作人员张江万,并从我县文化馆处收集了大量珍贵音像、歌谱、文字;
(2)我县春节期间多地将举行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在此期间,向当地民间老艺人了解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演奏技巧及各乡镇山歌的演唱形式,观看连城木偶剧团在本县城的下乡演出活动,请县木偶剧团杨滴萍老师进校园给学生上课,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延伸课堂学习空间。
2.合理优化利用网络资源
如今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教学中把网站上大量分散的乡土音乐资源搜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利用。例如刚刚获得第二届八省优秀客家山歌(广东东莞)邀请赛金奖的无伴奏、以连城方言演唱的原生态男女声小组唱《丰收谣》。
四、把乡土音乐带进课堂
(一)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乡土音乐教育融入到学校课外音乐活动计划中,推动和指导学校乡土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师的职责,多以学校进行沟通,争取取得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在活动设备、场地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和接受度,我们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内容作为教材,学生们觉得新鲜有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相结合渗透的教学模式
在某些音乐体裁上也常与绘画相联系。如交响诗、交响音画等。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的新形式,在构思上,或体现某种哲学思想,或展示某种诗的意境,或与某幅绘画、某篇文学作品相联系。李斯特的交响诗《死神之舞》,就是作曲家于1838年在意大利巡游时,观赏在比萨某教堂墓地的一幅古壁画《死的胜利》以后受到启示而写成的;《匈奴之战》是根据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历史壁画而作:《从摇篮到坟墓》则是根据匈牙利画家齐契的绘画而作。柴可夫斯基在谈及他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利米尼》时也曾讲述过绘画作品对他音乐想象力的激发。他指出:“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勃为但丁的神曲创作的插图《地狱的旋风》,极大触发了我的灵感。”因此在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用生动、逼真的音乐笔触,描绘了一幅恐怖可怕的地狱的景象:“晦暗阴冷的旋风,愈来愈凶,混合着罪恶的灵魂出哀绝的号叫和痛苦的呓语。”毫无疑问,乐思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像在作曲家的笔下喷涌而出,一气呵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画家的画作感染。捷克的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在耳聋后写成的交响诗歌套曲《我的祖国》,莫不如此,特别其中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慢慢的汇成大河,流过举办婚礼的村落,流过寂静的夜晚,从南到北流过捷克的祖国大地,最后涌向大海,用音符形象的描绘一幅捷克的母亲河两岸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交响音画”也是一种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在内容表达上极富于诗情画意。这些音乐作品并不直接取材于画作,但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中,却以内心想象的视觉图画为乐思的依据,遂意音画来命名。比如俄国著名作曲家鲍罗廷(Borodin)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就是一首典型音画作品。作者在乐曲的扉页,写下了:“在中亚细亚风沙滚滚的大草原上面,远处传来悠静、详和的俄罗斯曲调,伴随着骆驼有节奏的步伐声的从远处慢慢飘来一缕东方旋律,从无垠的沙漠中渐渐走来一队商旅,在威武雄壮的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安然前行、远去,忧郁的俄罗斯曲调与东方旋律相互交融,在广阔草原上回荡,逐渐消失”。文字上的提示,无疑使得听者在欣赏时眼前迷幻出一幅具有异域沙漠风情的优美画卷。中国作曲家罗忠铭有感于智力残疾的儿子罗铮的绘画作品,所创作的管弦乐音画:《罗铮画意——无题之四十八》,结合了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思维方式,表现出一种哲学思想。罗铮的音乐绘画是在罗铮欣赏了德彪西、李斯特、布列兹等音乐家的杰作时,在捕捉了音乐中的自然特征的同时,建立了一种发自于内心思维的视觉塑造。作曲家通过组合管弦乐队的不同音响色彩,使用中国五声性的十二音聚合,运用贝尔格的“点彩”作曲技法手段,通过音块及混合音响的组合,增加音乐的色彩性风格,构筑出一种特殊的音乐画面,使音乐充满了一种抽象性的音响直觉感。从整体音乐的飘逸乐风中,还原了罗铮在音乐绘画中的“超我”境界。同时也体会到罗铮绘画对音乐色彩一一冷与暖、蓝与绿的块独特的感悟能力,使这些色彩永远地充满着无尽的“乐思”。
二、存在于音乐中的画家们
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不仅在音乐上有非凡的成就,在绘画上也有着较高的天赋。天才的音乐家勋伯格就是一个天才的画家,他1907年才开始涉猎绘画领域,三年之后,就在慕尼黑、柏林和维也纳举办了“勋伯格画展”,维也纳的博物馆已经收进了七十余件他的画作。他独树一帜的“音色旋律”创作方法,和绘画领域的“点彩派”绘画心契神会。康定斯基对他的绘画才华也赞叹不己,并写出文章对他的作品做了分析。德国歌唱家狄斯考很早就开始接触绘画,他说“音乐的意向可以隐喻地用线条和色彩来再现,有时我真的想表现我所歌唱的事物”,并与于1980年在德国的班贝格,1983年在日本成功的举办了个人画展;法国作曲家古诺髙强的绘画才艺曾让他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左右为难。他获得罗马大奖后被派到罗马去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时候,每周都要到西斯廷教堂去做礼拜,他一面玲听弥撒曲,一面观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并能把它们临蓽得惟妙惟肖,音乐院院长为此忧心忡忡,他善意地提醒古诺:“天啊!你以为我们给你奖学金是要你来学绘画的吗?”;圣桑的心智包罗万象,音乐上的早慧让他享有"莫扎特第二”的美名,而在音乐之外,他精通几国语言,对美术、数学、天文学、考古学、哲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皇室曾根据他的请求为他拨數购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星空,他写过不少的科学论文或研宄文章。在美术方面,他著文《论古罗马剧院的装潢装饰》,讨论庞贝城的壁画。17岁就写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的门德尔松在他周游世界的时候,总忘不了随身携带的画本,他不仅用音符刻画了优美的名胜风光,也用画笔勾勒所见所想。瓦格纳虽然和门德尔松友谊不佳,但在听过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岛序曲》之后,也忍不住由衷的称赞他是“第一流的风景画家”;除此而外,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在绘画上所表现出的才能也不容小觑 音乐家与美术家们所结成的深情厚谊,也使得他们在彼此的交流、欣赏中互为影响并推动着音乐与视觉艺术创作的共同发展。如在古典音乐的创始人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生涯中,许多美术家和诗人都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好友,交往密切,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则是画家毕加索。毕加索曾为他的而芭蕾舞剧《炫技》、《普尔欣奈拉》设计了舞台的布景、道具、服装和海报,毕加索由于经常改变风格而在美术界成为最著名的人物,而音乐界的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恰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也并不愿意重复自己的风格,不满足于刚刚创立的辉煌,当人们刚刚熟悉了他的某一风格、或者刚学会对他的某一音乐特征加以模仿时,却又困窘地发现这种风格的创始人己经又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春之祭》引起的骚乱余波还未平息,斯特拉文斯基又己经开始了他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探索了。正是对美的共同追求使他们心意相通走到了一起。
三、美术流派影响下的音乐
音乐中一些流派的形成无疑也受到过视觉艺术流派的影响。如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在印象主义画派和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下形成的。印象主义艺术首先是在视觉艺术方面兴起的,19世纪末,以马奈、莫奈、和雷诺阿为代表一些年轻艺术家们,他们希望打破学院派的严谨和保守,反对单一的在宗教和神话故事中汲取题材,主张走到大自然中去,把注意力放在自然光色的变化效果上,尽量避开写实体裁,以光和色彩为视角,去捕捉一个个瞬间飞逝的印象,用精细的笔触,模糊的构图,借助光、色的变幻来表现渲染闪烁的气氛与色彩、倏忽朦胧的自我感觉和印象。1874年,这帮年轻人在法国举办了一次叛经离道的画展,莫奈风景画《日出.印象》的出现,在当时更是受到众多的非议和攻击,从而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被贬为“印象主义者”》正是由于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离经叛道”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力求在音乐上突破传统的德彪西、拉威尔等作曲家。开创了一种注重和声的倏忽变幻,音响色彩的细腻斑斓,模糊的曲式轮廓,细致入微的听觉感受,突出精致、纤巧的风格,从此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音乐的主要流派一表现主义最初也是受到视觉艺术思潮的影响,1911年,画家康定斯基、马尔克、玛克等人在德国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刮起了一股表现主义运动的风潮,发表了多篇有关视觉艺术的表现主义言论。以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威伯恩为代表人物的表现主义音乐,无疑是受了视觉艺术中表现主义画风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观点也是相同的,都认为表现主义应该表现的是人们内心,而不是对外界的印象的形象描绘,强调的不是客观物体的外貌,而是人们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表现主义音乐与18世纪的理性、均衡与和谐,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注重自我世界,关注和听众通过音乐进行情感上的交汇的音乐描述完全不同。对此勋伯格就曾说过:“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大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如同常用变形和扭曲手法描写真实的表现主义画家一样,他们用怪诞、奇异的音响去表现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绝望、压抑、恐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目睹到种种黑暗、腐败现象,感到强烈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从而陷入迷茫、无助的境地。所以惊悚、死亡等等是表现主义常常关注的题材,充满了精神上的荒诞。伯恩斯坦曾在评论勋伯格的代表作品《月迷彼埃罗》说:“这些歌永远使我感动,但也使我有点恶心。连唱带讲,还加上。在这些歌曲的有些地方,我真想跑去打开窗子,呼吸一下健康而清洁的空气。但这也就是它的成功之处。”另一位评论家却说:“如果这是音乐,求求上帝,别让我下次再听它了。”下面的两幅作品中,僵硬平直线条、变形的构图、大片涂抹的色块,似一声声尖利的喊叫刺透我们的耳膜,充满了绝望、惊恐,形象的表明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内在联系。和音乐家爱画、作画相映成趣的,另一边就是画家爱乐、作曲了。在美术史上,出现过许多用绘画表现音乐的大师和杰作,如:美国早期画家华尔特狄斯纳,他曾根据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创作了三幅画作;被誉为19世纪最优秀的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所创作的名画《墓地上空》表现的也是是贝多芬的名作《英雄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据他的一位女学生回忆说:“当列维坦创作这副作品时,坚持要我为他弹奏贝多芬的曲子”,可见,正是贝多芬的音乐唤起了画家的创作灵感。美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纯抽象派大画家斯图尔特?戴维斯(1894—1964)的创作是与他对爵士乐的热爱分不开的,他认为,画家可以从现代爵士乐中发现一种新的绘画观念,他就是利用夸张变形的色块、色调、线条、等绘画语汇,运用抽象化主观化的写意传神手段进行着一幅幅只可以眼观的“乐曲”创作。当观众们走过他1932年为纽约一座新落成的音乐厅所绘制的大型壁画前都不禁感叹这是一幅‘‘可以用眼睛来欣赏的变化莫测妙不可言的音乐作品”。另一位出生于美国近代著名绘画大师惠斯勒(1834-1903),—生都试图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努力,有着突出的成就,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画家”。他采用音乐术语为他的画命名,如把《白衣少女》称之为《白色交响曲》、《母亲的肖像》称之为《灰色与黑色的交响曲》、《茫茫之夜》则称之为《夜曲》。另外他还用和声、变奏曲、旋律、音调、幻想曲等音乐名词来命名他的画作。这样的画家还有很多,如马蒂斯从小酷爱小提琴,他常一天练六个小时的琴,因此在他的绘画出现了很多关于音乐的主题《钢琴课》、《音乐》、《内景和小提琴》、《爵士乐》等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俄罗斯抒情抽象绘画的大师康定斯基在绘画中表现出的独创性更是值得一提的,从小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钢琴弹的特别好,作品《送葬队伍》,基本上是从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得到暗示的,还有《相互的和音》、《赋格》、《带伴奏的中心》、《有规律的飞翔》等等与音乐有关的作品,都无不体现出康定斯基在用绘画表达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四、结语
一、主要乐器与情感表达
春秋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是钟鼓,在诗经中涉及乐器的十一首诗中,十首提到了钟鼓,《诗经》中有一首《鼓钟》,描写了七种乐器。节选如下: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此诗是描写乐器种类最多的一首。内容是思念古代贤德的君子,感叹他们曾经美好的德行已经失去,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在使用乐器方面,诗中描绘到的乐器有钟、鼓、笙、謦、琴、瑟、籥(笛子)。《鼓钟》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君子立于淮水之畔,演奏乐,敲打钟声锵锵作响。这种音乐与君子的德行不相匹配,所以贤者为之忧心,为之悲伤。《毛诗序》直言此乐是乐,但是没有说明何为乐。汉末王基解释说:“所谓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三国时魏王肃解释说:“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这种解释强调了《诗经》的讽刺功能,与原意有所歪曲。其实,诗歌只是抒发了一种忧伤的、焦虑的情感。
诗歌的最后一节描写的是雅乐,就是配合很好的乐曲。“鼓琴鼓瑟,笙謦同音”,是指堂上堂下八音克协,配合协调。诗歌中只提到了琴、瑟、笙、謦配合协调,郑玄注解说是“八音克协”。笔者以为郑玄注解很有道理。理由有二:一是关于“八音克协”出现在《尚书》之中,说明“八音”出现的年代相当早,春秋时代的乐器至少不少于《尚书》中的“八音”。关于“八音”所指,《周礼•春官•太师》注解说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诗中只出现了锺、琴、笙、磬四种乐器,分别指金、石、丝、匏这四种乐器,根据诗歌语言简练的特征,以这四种乐器代指“八音”也合情理。
在祭祀重要物品的时候,或者招待嘉宾的时候,往往钟鼓齐鸣奏乐。看来钟鼓之乐是隆重的形式。
《诗经•彤弓》用复沓的形式,分别用“中心贶之”、“中心喜之”、“中心好之”,表达了对“彤弓”的重视、对“嘉宾”的友好、喜爱、尊敬之情: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就是红色的弓,周王所赐。因此,“我”非常重视它,当嘉宾带着彤弓赐给“我”时,“我”非常高兴,毕恭毕敬地把彤弓“藏之”、“载之”、“櫜之”,然后设宴奏乐,款待使者。诗歌用彤弓来起兴,连续三段重复使用“钟鼓既设”,烘托了一种庄严盛大的气氛,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在《诗经•执竞》中,还出现了“筦”,其中说:“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还有《诗经•有瞽》出现了八种不同的乐器: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诗中包含两种管乐器:箫、管;六种打击乐器:田,大鼓;县鼓,悬挂的鼓;鞉,古同“鼗”,摇柄鼓,俗称拨浪鼓;磬,石制打击乐器;柷,木制如方匣的打击乐器;圉,乐器名。可见,在春秋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有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其中以打击乐器种类最为丰富。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演奏最讲究配合,《诗经》中凡是演奏乐器都体现了乐器的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钟鼓的配合和琴瑟的配合。体现钟鼓的配合的诗歌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体现琴瑟的配合的诗歌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中在形容夫妻关系好的时候,往往用琴瑟合奏来比喻,或用于描写君子追求淑女,说明当时琴瑟经常用来配合演奏,多反映夫妻或恋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情感。
大型乐舞需要多种乐器的配合,主要体现在《鼓钟》《执竞》这两首诗中。在《鼓钟》这首诗中,最后一章体现了“八音克协”的演奏境界,也是“礼”的最高境界。《执竞》描写祭祀周宗庙的情形。虽然只有五十六字,却勾勒了整个祭祀的过程:祭拜、奏乐、宴享。
奏乐也出现了四种乐器:钟、鼓、笙、管,描写了鼓乐演奏的盛大场面。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表现恋情的音乐是舒缓的;配合祭祀的音乐是庄严、肃穆、平和的。当时诗乐舞是一体的,《诗经•邶风•简兮》就描绘了一场盛大的乐舞。舞者手中所持之物有“辔”———缰绳;“籥”———笛子;“翟”———野鸡尾,在演出精彩的时候,还有王公的赏赐,赐爵———赐酒。当时还有唱和之风,《萚兮》云: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首先,什么是音乐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就是在西方被称为“ethnomusicology”的学科。音乐人类学又称音乐民族学或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音乐作品与即兴创作、作为象征物的音乐、音乐中的普遍模式、社会中的音乐功能、音乐体系的比较、以及音乐与舞蹈的生物基础。“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语复合行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类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和最终回归自我的过程。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和共性
1、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定义
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形式、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它指代的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音乐艺术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2、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个性
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诸多的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音乐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文化潮流,还能充分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所以,音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不仅是综合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浓缩的结晶。例如:西安的“古乐”,山西的“套”等,它们既有传世的古老乐谱,又有数代乐人的相互传承,从这些色彩浓重的地方音乐中,不仅折射出昔日文明的辉煌,也能反映出当今文化的灿烂。音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生产生审美感受,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又不等于凡声音就都是一种音乐,如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生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可以不受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而自由发挥创造空间。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也需要从开端一直持续听到尾声,才能准确地感受作品整体所带来的效果,而且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最后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情艺术,音乐艺术所擅长的是内心的表现,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某一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志,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另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等。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艺术还有一定的再现外部现实的能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外部现实,因为客观外物,只要一振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声响。如风声、雨声等等,都是现实声音的表现。
3、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
首先,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的表现形式上,它们都是以音乐为依托,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当下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其次,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体现在它们创作的根源上,它们都是以外界事物为参考反映到作品当中的,如音乐中的“号子”就是受到集体劳动时劳动者喊出的口号的启发而产生的。最后,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共性还体现在你作品效果的实现途径上,它们都是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精神上愉悦或悲伤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是相通的,可以说音乐文化中包含音乐艺术的元素,文化包含艺术,艺术反映文化,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音乐艺术是以审美文化为核心的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激发一系列的联想,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潮流和趋势,最终到达音乐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