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药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5-16 21:41: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药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药学论文

篇1

江西中医药大学按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和本校“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完善中心硬件平台、加快软件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建立了一套系统的、适应于中药学类专门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实验设施完善、实验装备精良、实验教材先进、教学体系多维、教学队伍合理的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示范基地。

2多维立体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以基础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班和实训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多维立体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凸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的结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促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中药产业实践的良性互动,使培养的学生中药学实践能力更强,更加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心实验室除了本科教学实验室外,还建有包括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实验室,中药制剂制造应用基础实验室,中药活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实验室,以及建设中的中药传统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成品检验实训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新药筛选实验室等具有中医药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能满足中药学类学生实验实训的所有需求。学校还有国家固体制剂工程制造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与中药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神农园)等,可充分满足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实习。中心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如下4个平台。

2.1基础实验教学平台———深化基础模块

按课程归属分类,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基础化学类、专业化学类、药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制药类教学板块,并分别下设功能实验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通过归类整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除上述5个板块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教学系统和实验室。

(1)实验示教系统。承担各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验操作的查阅、结果分析等服务,成为具有较大容纳能力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场所。

(2)化学类虚拟教学系统。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虚拟实验室等。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扩充实验项目,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练习,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有效提高实验效率。

(3)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通过升级改造现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更利于资源环境类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微观实验的演示、示范、指导,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具有实时监控功能、屏幕控制功能、示范教学功能、师生交流功能、作业下发及批改功能、屏幕录制和课件制作功能、彩信交流功能、拍照功能和自动开启功能等。

2.2实训平台———实训拓展模块

近年来,中医药专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对中医药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进行过程中和实习前的实训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中药学类学生本科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实践环节,对于构建中药学类学生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学类学生课外实训基地包括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充实其专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药标本馆由中药综合展厅和药用植物标本室组成。其中中药综合展厅由原药材展区和饮片展区组成:原药材展区包括经典生药、国际生药、名贵药材、江西特产药材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中药研究专题标本;饮片展区展示了临床常用饮片和闻名遐迩的江西“樟树帮”、“建昌帮”等特色炮制流派的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园将各种中医药文化景观点缀园中,已逐步成为将生态与人文结合、专业实践与校园景观结合的重要基地,为中药学类学生课外见习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传统中药炮制实训室强调传统中药制药实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在传承“樟树帮”、“建昌帮”两大江西中药炮制流派特色的基础上,以从传统炮制加工实训到临床饮片模拟应用的实践,来构建中医药类学生完整专业知识的“形象教学”平台。通过传统实训拓展,将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传统的中药制药的传承水平,培养能够传承传统中药制药文化和技艺的中药学人才。

2.3实践平台———创新能力培育

实践平台是进行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重要平台。我校现有的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民族药及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中药制剂及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了中药提取纯化、固体制剂、质量控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制药工程等技术平台;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已形成“产学研”结合模式圈,实现从处方筛选、药材粉碎、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制剂成型、检测等一整套制剂制备过程,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安全。实践平台为培养中药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参与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现有实践平台基础上,中心拟再建设药物合成中间体平台和新药筛选平台,并将着重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进行挖掘,开辟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2.4创新实验班———能力强化模块

创新实验班一直是我校独具特色的培养创新创业及应用型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中药科研实践班”已开办10年,“药学摇篮班”也已开办3年。中药科研实践班实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的双重培养机制,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培养的“121”模式。“121”的含义分别是:“1”———学生入学后第一、第四学期基础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2”———学生在校期间2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训练,分别是大学第五个学期的集中科研实践阶段与大学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1”———学生在大学第六、七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一个完整学习阶段。通过综合应用型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各类学科竞赛和专业课题培训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药学摇篮班是创新实验的另一个代表,采取由浅入深、分段培养,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技能、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实验设计和专业志趣为目标。中心拟继续开展类似创新实验班的工作,并将实验班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学班级,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中药学类人才。

3深入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中心强调深入进行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强调对外学习和交流,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使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管理、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更高水平,更加有利于中药学人才培养。

(1)推进分层次教学。中心采用分层次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基础、拓展模块中,设置了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实验氛围;在创新、强化模块中,给学生提供综合设计与研究创新的实验机会,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创新,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心将在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条件具备的实验课开发电子多媒体课件,实现多媒体教学。中心将通过自建的实验教学中控平台,收集和开发各种实验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和设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

(3)实现产学研结合最大化。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促进实验教学与中药学行业的有机结合。

(4)实施开放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5)鼓励虚实结合的实验模式。逐步改变实验室单一的课内实验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验,设置虚实结合实验。对于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直接在课内完成,有些实验则直接在课内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验证和演示的目的。

(6)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模块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现场授课与指导的常规教学方法;对于拓展模块,一般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与实验教学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强调启发式实验教学;对于创新和能力强化模块,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1)培养制度。中心注重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学校建立了委托培养攻读博士学位等相关制度,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委托或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中心依托学校相关制度,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注重提升中心实验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培养举措。鼓励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资助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5运行机制

5.1管理制度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与管理,出台了专门的文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推进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并对教改研究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所有设备采购由学校审批。中心挂靠药学院,负责建立教学体系,安排实验教学和管理维护实验室。中心实行教管适度分离的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备的制度下进行有效管理,可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

5.2运行措施

(1)不同层次实验教学活动。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采用不同的开放形式。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要求本科生全修;对于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则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指导教师提供多方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选题,使学生接触相对完整的科研过程,选题—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分析—实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实验室全天开放及其他条件保障。

(2)课外开放实验活动。作为开放性实验、中药科研实践、药学摇篮实践和毕业实践的补充形式,中心所属实验室还对本科生进行创新立项和各项竞赛活动实行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开放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和拓宽了对中药学的认识,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更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实验室的完全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固体工程制造中心实验室的完全开放,方便了学生从事药物开发、中药制剂的实验和设计创新,并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通过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6结束语

篇2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篇3

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4

1.1学生专业背景分析,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调整我校中药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以此为立足点,通过多方面分析学生毕业去向、行业知识需求及继续教育需求等,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状况相适应。以药理学课程为例,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的学生可能是来源于临床或非临床相关专业,他们的培养目标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了学生专业背景,才能决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故而中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加深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作用机制探讨的兴趣。

1.2学生情况分析,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形成即使是同一个专业,但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也有差别,体现在学习基础、对待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必须依赖于学情的正确把握,需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理念。在课前准备阶段,可通过微信、QQ等网络或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根据此专业学科的学生特点,我们制定出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如某中药学专业班级的学生总体特征体现在:药理学相关的前修课程如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强,对识记内容掌握程度较其他专业强;但此班高考文科生比例较大,所以相关化学等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动手主观愿望和实践操作存在距离。这些特点,均需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案和教学策略。

2个性化激励课堂策略的实施

2.1课前预习的奖励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的退化;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因为一个有质量的疑问,必须是建立在对这个部分知识点充分理解基础上而产生的想象力。我们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就是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启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教师在药理课前导读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对相关前修课程,如生理和病理等基础学科的回顾。在学习目标的带领下,具有质疑个性的学生,可能在预习之后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为了保持其学习的积极状态,教师应给予及时表扬和课堂成绩的高分;同时教师和全班同学则一起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个奖励性策略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复习与预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利于后续的课堂教学。

2.2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以信任激励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学生的参与教学意识不强烈,常常在课堂中不愿意动脑筋。这种枯燥呆板课堂气氛难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个性张扬的90后需要更多的参与,所以药理学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章节,教学设计以小组讨论和“小教师”角色等形式,吸引学生指导性自学。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传出神经系统概论和M受体阻断剂后,对于胆碱酯酶抑制剂章节,鼓励学生自己上台以自己的方式讲解知识点。这种信任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合小组时要吸纳个性各异的同伴:对于擅于表达的学生,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对于表演天赋佳的同学,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发挥其所长;而个性羞涩的学生则在整理PPT和问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主动地学习。

2.3针对学生从网络获取知识的特点,以解惑激励巩固教学内容不可否认,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我们课堂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向网络拓展。利用网络的无所不在将教学活动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有班级的一个学生偶然在网络论坛上发现有人直播服用安定(地西泮)自杀,这个现象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关注。教师立即将镇静催眠药这个章节调至此时讲授,全班在“死”或“不死”的激烈讨论中,完成了对不同镇静催眠药安全范围和抢救措施的学习。平时此部分的教学设计是利用微信或QQ群等网络交流工具,教师不时在上面设定问题,征求答案。只要学生能对提出的问题给出有效的解答,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网络或课堂上给予肯定。这样,将枯燥的药理理论知识和真实问题的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

2.4针对学生乐于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在阶段性教学中活用情境激励我们传统的课程评价往往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这种导向就使一部分学生过于追逐一时的分数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重视课堂的“背”忽略了实验中的“做”;其后果就是考试过后就忘记了教学内容,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特点。所以我们教学评价环节应该重视阶段性教学评价结果。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当结束一个阶段教学活动时,采用班级内的药理学相关知识竞赛等方式,使此部分教学的内容得到提炼与总结。如讲授完化疗药物后,教师以“抗生素给人类的带来了什么”为题组织全班的现场辩论。学生在双方辩论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更加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在实验教学阶段结束后,以实验技能大赛的形式锻炼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和热情。

3个性化激励策略在药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5

1授课专家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能否取得专家们的支持和配合,积极主动参与授课活动。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学院邀请的专家主要包括国内外企业专家、药品食品检验所专家以及国内外大学相关领域的教授等。尤其是与学校感情深厚并且联系紧密的校友,以及曾经在学校工作过的专家学者,是宝贵而丰富的校外专家资源。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建校近八十年来已培养了六万余名高级药学、制药人才,他们遍布海内外,其中有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和优秀领导者。在与这些校友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他们非常愿意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正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是取得良好授课效果的保证。例如,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中,学院邀请到了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校友————日本某制药株式会社研究所负责人(药学博士)为本科生介绍日本汉方制剂的现状和进展。该博士对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以及新药研发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特别是非常愿意与母校学生们分享,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进行准备,课件图文并茂,以便师生能够真实体会国际知名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景。在课堂上,他花了较多的时间介绍日本汉方制剂生产研发的先进理念,进而自然导出与《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紧密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学生对于国外专家授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到提问环节时,争相发言,课后还积极主动与之交流。教学过程中,本来显得枯燥的课堂专业学习变得非常有活力,展现出本科学生内在的强烈求知欲,同时,这也揭示专家授课模式不失为一个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改革形式。

2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

校外专家能够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抛开教科书和考试的束缚,制定出实用性和多元化的授课主题,这是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学生反映,对所授内容背景缺乏基本了解,影响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使专家和学生对教学效果感到困惑。这提示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领域文献和会议摘要,扩大其知识面,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动态。为了进一步增强授课效果,任课教师还要提前向学生介绍专家背景和主要成就,对专题核心内容和基本案例分析的充分铺垫,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的热情。例如,笔者曾经邀请某药检所专家为本科生介绍中药制剂标准的现状和进展。教师课前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该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中药制剂标准提高方面的贡献,以及曾在学校老师授课的经历,拉近了学生和专家的距离感。课堂上,该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对主要伪品的辨识及新的鉴定技术进行介绍,内容贴近实际,且与最新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学生们纷纷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外请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阶段进行。这时学生们对专业课程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互动效果会更好,学生收获都会更大一些,正所谓“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授课内容都是学生未曾亲身经历,所以讨论主题面临复杂环境和困难,只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通过积极讨论,才能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这种积极思考是令人受益良多的,也是对单纯从教师角度提出分析的非常有益的补充。

3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近年来学院每学期开展1-2次专家授课活动,每次时间在2-4小时左右,授课模式和时间受多方面因素限制。首先,现有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学时以及考试制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专家授课这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阻碍较大,不利于专家授课计划和时间的安排与落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多元化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为专家授课等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其次,目前的教学条件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①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环节上投入不够,没有建立校外专家授课的邀请制度,教学设施不配套、甚至相对落后。目前邀请到的专家都是出于对学校深厚的感情而甘于奉献,然而,由于需要前期教学准备以及路途奔波,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宝贵的时间,甚至耽误了自身的事务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校外专家投入到教学中来。②任课教师应当在不同教学时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依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安排授课。为了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与外请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尤其需要向专家介绍主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鼓励专家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不必拘泥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客观上为校外专家创造轻松教学氛围和条件。③任课教师应当加强学术交流,利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考察的机会,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扩大交往,争取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授课专家团队,提升课程的整体学术水平。

二、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近年来对中药学专业课程的专家授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家授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本科生都还没有参加工作,普遍缺乏在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渴望与业内专家及成功人士进行交流与讨论,每次专家授课的通告发出,都能吸引众多研究生、低年级学生以及外专业同学踊跃参加,教室爆满,就是很好的例证。专家授课搭建了一座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增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开阔中药学专业方面的视野。此外,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非常大,能够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明确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教学内容与研发和生产实际应用的关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的特色和整体建设。

2实用性和多元化的授课主题

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专业领域的新近发展专业课设置一般正处在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缺乏了解,渴望创业奋斗,却对发展方向感到困惑迷茫,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专家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改变理念就有机会改变自己,激发灵感、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有进一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毕业生在中药分析、炮制、鉴定方向的考研人数较以往有显著提高;在求职方面,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医药代表、销售等的行业,有大批毕业生转向中药QA/QC、生产或资源方向。

3正确的专业性引导

篇6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篇7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突出学科重点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突出专业重点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篇8

(一)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化的中药学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医药院校整体呈现出了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模式,这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中医院校会设置四年制的中药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五年制的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护理本科专业、针灸专业等,七年制的中医学专业、中药专业、针灸专业等。不同专业的中药学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医院校必须要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的中药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即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知识、中药的性能等,如归经、毒性、四气五味等基本理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如针对中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药品研发、药房、药厂等工作,教学内容要设置与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物功效等结合;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临床方向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将药物的疗效和药理药效结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临床护理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强化中药的用量、用法、不良反应后的解救措施等知识。

(二)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先进的中药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中药学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日益发展和丰富,教师必须借助这些资源,以技术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药学教学,教师能借助多媒体等文本、图像、语言和视频等功能将抽象深奥的中医药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虚拟化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中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吴圣华发现利用CAI软件能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进而使得人体的听觉和视觉能产生多重刺激,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问题,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虽然在中医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遵守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课件,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新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此外,在中药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采取合作学习、PBL教学法、比较法、“精讲—自学—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

系教学评价是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设置科学的评价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中药学的教学评价必须要以考核形式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是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一个重要手段。在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中,除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中药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等都列入考核内容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理论性评价和实训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以更好的、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刘立萍等在对中药学教学中实施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研究显示,根据中药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教学内容等,将教学评价和其他很多要素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实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有效的评价方式,并将其融合与整个中药学教学的过程中,构造出了一套具有加强理论性、实践性、适用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新形势下的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以考核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以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实践教学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医学人才,因此,促进中药学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学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操作力。因此,中药学想要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和创新,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开展实践教学,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如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上山采药或者到当地的药圃进行实训,让学生能亲身体会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了解药用部位,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药药物的理性认识,还能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张彦在对提高中药学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显示,教师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观药材的原形标本、饮片标本、植物的形态标本和实施炮制实验课等手段,学生能与中药药材全方位接触,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中药的掌握程度。通过开展这样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中药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中药学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二、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