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产与质量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产与质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产与质量论文

篇1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科类本科生 综合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003年学院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仪器设备功能对实验设备进行了合理配置,将原来由教研室管理的15个实验室整合为目前的6个实验室。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学院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加大了实验课学时,整合了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为了彻底解决依附在课程中的实验难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问题,增强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单独设立实验课。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设计和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实验课质量。

二、改革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调整实习方案

将以往二段制实习调整为第六学期一段制实习。即第六学期利用5~6周时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然后利用20周时间进行作物完整生长周期的实习。

2.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根据大学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生产实习的规章制度。实习前各系互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不同专业的实习学生进行专题培训。

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由于扩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局面,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对毕业论文组织、选题、指导老师、评分指标体系和监控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应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和文档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通过上述改革,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有较大提高。通过设计(论文)的教学活动,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活动,农学院共承担SRP项目200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有700余名学生进入了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受益面超过30%,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学生参与在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其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有12篇。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毕业论文没有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要求各专业第四学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步选题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第五学期学生功课比较多,学生只能投入很少的精力实验,而第六学期学生上五周课就下去参加生产实习了,实习内容与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关联度不高,第七学期多数学生主要精力忙于考研,第八学期学生又忙于联系工作单位,没有充沛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习任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指导力量和实践环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题目的拟订和确定上,坚持选题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既要有科研训练背景,又要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为此,在我们可以让打算直接就业型的这部分学生选作贴近生产实际方面的论文并让他们选择到生产单位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收集与论文有关的数据,通过调研或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上升为毕业论文课题,同时还可能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难题。让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选作与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论文,实习时选择到科研院所参与科研项目,从事科学研究,使他们感觉到浓厚的科研气氛,有助于提高交流与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这种结合方式不仅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显著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2.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没有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

参加SRP的学生都是二三年级的本科生,申请上项目,二年级的学生还有点时间可实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好下去实习,SRP的内容大多与生产实习内容无关,同时,由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的也很少,这样三年级的学生投入SRP的时间很少,这就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二年级学生科研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也影响到SRP项目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将大学生研究计划(SRP)项目与毕业论文、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在SRP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并将SRP项目上升为毕业论文,进一步推动SRP项目成果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延续工作,使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不仅能增强生产实习的实效性,还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的调整,原有的实习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变化。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对策: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当前兵团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现已大面积推广大马力农机具、机采棉以及滴灌,精量播种等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种植模式改变,势必影响农业生产的变革,栽培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教学生产实习内容,将最新、最前沿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用性,熟悉当前农业生产动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当前生产实际。

参考文献:

[1]桂萍等.加强实践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时代论坛,2007,(1).

[2]李鲁华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3).

[3]瞿志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篇3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篇4

[关键词]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DOI:10.3969/j.issn 1008―0821.2017.06.027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68―04

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概念

1.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与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通过学术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学术成果信息是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规律。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的人或组织。学术成果信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的总和。学术物质环境包括科研仪器、科研设施、学术经费等。学术制度环境包括学术政策、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惩制度等。学术人文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学术理念等。

1.2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对各构成要素的要求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存在向良好状态发展的趋势。

1.2.1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构成合理,学术素养整体提升

按照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在学术成果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功能,将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分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三种。不同功能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缺一不可,且数量配置合理,否则,学术成果信息流转不畅或无法实现。

学术素养是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在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应具备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的学术素养能彼此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影响。当正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学术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能保持健康;反之,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被打破,甚至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会不复存在。

1.2.2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占比逐渐增多,不同种类学术成果信息协调发展

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在生产学术成果信息前,需要阅读大量现有学术成果信息。新学术成果信息与现有学术成果信息之间如同房屋与地基的关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现有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好,新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不会太差。如此良性循环,学术成果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学术成果信息可分为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13]。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需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和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与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相辅相成。当3种类型学术成果信息间协调性降低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会下降。

1.2.3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适应,学术成果信息环境间相互促进

适宜的学术物质环境能使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专注于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生产,避免老旧学术设备导致学术成果信息准确性降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获得学术设备使用机会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学术制度环境使得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为重视学术成果信息的原创性,因为学术制度中对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出相关规定。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打下基础,因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愿意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信息的价值,学术成果信息主体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支持。学术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和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约束,来促进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建设。当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对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存在不满时,会先尝试对学术制度环境做局部调整,再逐渐扩大调整范围,使整个学术制度环境得到转变。学术物质环境是学术人文环境的基础,学术人文环境反作用于学术物质环境。

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是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抄袭行为,避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信息服务[引。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知网系统、万方系统、维普系统、大雅系统等系统所属机构属于的提供者,高校、杂志社等使用机构属于的使用者;论文的作者及其他学术成果信息利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2.1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正面影响

2.1.1学术素养提升

有利于作者学术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数高校会强制要求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送检方式有全检或抽检,而学术期刊一般会对预发表的论文进行,这都是对作者学术道德的一种外部干预行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方式更为重视,避免参考文献格式及序号错误、编造虚假参考文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因为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术道德高尚的表现。

有利于作者学术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提升学术能力是增加学术论文创新性、独创性的最佳途径。作者为了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此外,学术结果不仅与作者名誉相关,还与作者所属单位的名誉相关。作者所属单位会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1.2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提升

促进期刊论文质量提升。在稿件初审阶段,杂志社会对其进行。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能较快发现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与对比库文献存在重复。有助于编辑批量、迅速地判断期刊论文的引用状况,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管控效率。

促进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撰写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方式的正确与否会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影响。学位论文篇幅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多,论文的多次修改会造成参考文献的删减或位置的变动,因此,作者难免对某些参考文献标引出现疏忽。依据报告,作者能对学位论文标引疏忽之处进行修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1.3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在学术制度环境中,能推进与论文质量量化评价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结果的用等方面。还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氛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术物质环境中,促使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更为注重学术成果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积极引进科研仪器,加强对科研设施或科研仪器的维护,以减少学术设备对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学术人文环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且这种正面影响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而不断扩大,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2.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负面影响

2.2.1系统的缺陷降低学术成果信息、学术素养的控制效果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判断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论文质量的数字化指标,即复制比。系统存在的某些不足会使复制比准确性下降,从而出现误判或漏判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不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

导致误判现象出现原因包括:同一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制比高,同一课题组成员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设备都相同,而这些都需要在学术论文中有所描述;综述类学术论文复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学术论文的原始语句,作者虽做了正确标引,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仍将其算入复制比;系统不稳定,判定为重复的部分,查找原始参考文献,没有发现相似之处。导致错判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动的多源抄袭;对比库收录不全;非文字类型数据难识别。

系统的误判导致某些期刊论文被无辜退稿,部分作者为增加稿件录用概率会减少撰写某类易被误判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成果信息数量有所降低。作者会特意改变论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误判现象的发生,例如,刻意添加图表以降低综述类学术论文的复制比,因此,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略微下降。

系统的漏判使抄袭者存在侥幸心理,放纵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不良之风容易相互影响,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导致学术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蔓延。同时,某些作者不再专注于知识积累来提高学术能力,而是花费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种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

2.2.2结果的不合理应用降低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管控力度

复制比设置不合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其质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硕士学位论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设置同一复制比,也不太适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设置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综述类文章复制比明显偏高。图表多的文章复制比明显偏低。

服务使用者采用单一方式管理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虽在执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满意。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务使用者应采取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使得复制比的设置更能适应学术论文的特性,从而提高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控制的成效。

过分依赖复制比。当学位论文超过高校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研究生的答辩会被推迟。当期刊论文超过杂志社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会被退稿。部分高校或杂志社仅依赖系统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显得过于武断。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乱想象、随意瞎写而成。作者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因而,学术论文会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复在所难免。复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说明文章中没有创新点或创新点少。

服务使用者过于依赖复制比判别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违背系统的设计初衷。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才是衡量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复制比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务使用者应仅将复制比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多种途径来判断学术成果信息质量。

2.2.3的监管不严加深检测系统缺陷及检测结果不当使用的负面影响

服务的提供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没有设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复对论文进行检测。进行反复的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作者为防止被系统误判而反复检测,并将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质量水平;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袭内容,作者为避免抄袭行为被发现而反复检测,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袭内容的文章得以发表或通过高校的,以次充好。这两种作者虽都是为了降低复制比而反复检测,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区别。

第一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监管漏洞助推了这种矫枉过正行为,使学术成果信息的原有质量有所下降;第二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缺陷而导致,的监管缺失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质量水平的学术成果信息存在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中。

3优化的措施

3.1优化系统

提高系统识别能力。改进检测算法是提高系统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系统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有不同的检测算法。系统一般采用图像匹配法对图片进行检测。改进现有的图像匹配法,使系统能识别不同格式、稍加改动的图片。公式一般采用图片或特定软件进行呈现。当公式采用特定软件呈现时,需抽取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函数等,并以此为基础评断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现有的公式检测算法,确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顺序及数量与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扩充对比库资源。在中文资源方面,由于各对比库对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垄断行为,导致国内没有一个对比库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学术期刊资源。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外文资源方面,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外文资源。

3.2合理运用结果

设置多类别的复制比要求。高校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设置不同的复制比要求。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复制比要求稍稍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复制比要求应稍稍降低。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少,复制比要求应稍有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复制比要求应稍有降低。高校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的不同部分,设置不同复制比。杂志社针同样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设置不同复制比,例如综述类论文,复制比要求应降低。

结果仅作为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高校中负责的部门应与院系合作,对复制比高的学位论文进行人工复查,并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复查过程中,杂志社工作人员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并结合对全文观点的审查,最终判断出论文质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复制比高,但论点新颖、逻辑性强、数据真实的学术论文,不宜采取退稿处理的方式。

改善检测结果的申诉机制。高校应配备专门部门来处理检测结果的申诉。由于高校的具有时段性的特点,该部门的人员构成以兼职人员为主。杂志社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配备专职人员来处理作者的申诉。工作量大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兼职人员辅助专职人员的工作。

3.3加强的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提供机构或使用机构仅对相关流程做了规定,缺少反复方面的规章制度。的相关方应重视这一问题,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使能在促进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5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作为一所成立不久的独立院校,学院定位于为社会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性“现场工程师”。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其主要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凸显出的问题在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选题工作

作为毕业论文最重要的方向性工作一选题,我系论文选题系统设计不太科学系统,通常是学生自选题目,而学生缺乏对整个学科系统的全面认识,在选题意义、知识覆盖率等方面难以控制,导致个别学生选题过难不容易完成,或者过易导致工作量略显不够等情况'选题作为直接影响论文质量的—个主要因素,加强其管理,严格开题制度,确保其选题质量十分必要。我院立足于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性现场工程师,那么在选题时确保题目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难易适当,工作量适当。

(二)论文调研工作

实地调研与文献调研二者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坚实基础,其调研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质量。在我系虽然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实地调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题时由于老师的要求多选择与生产实际相关的题目,但是由于经费不足与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对实地调研工作开展并不重视,从而影响了其毕业设计(论文)中相关生产实际部分的质量。而文献调研工作的开展也不尽如人意,个别对于毕业设计(论文)采取敷衍的态度,不愿意认真的阅读与研究论文的背景与现状与前景,导致论文逻辑与框架都存在较大问题。

(三)论文指导工作

作为一所新立的独立院校,我系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生师比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一个老师需要带较多的学生,那么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了。其次,作为一个新的院校学校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很多老师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一线的教学岗位,缺乏相应的生产工作实践经验,也缺乏相应的论文指导与教学的经验。在面对学生报上来的选题结果,不能充分评估学生能力是否能胜任其选的题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直接有效的给与学生最直接的指导。这些方面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四)学生自身情况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在完成初稿以后,对论文的修改工作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指导老师只提出问题而不给具体的修改意见,那么学生会觉得无法下手,如果老师给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吗,那学生也只会修改明显的错误,对于指导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会仔细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比原来更合理,此外个别学生由于工作、实习、考研、出国等事由更是花短短一周的时间敷衍论文,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的原因。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将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前移,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在专业课程的讲解过程就向学生简要介绍毕业设计(论文)的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就了解一个合格的、良好的、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应该是怎样的,并就学科中涉及可以具体细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知识点做出足够的提示,同时通过相应的课程设计来做好前行的准备与辅导工作。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鼓励学生今早与指导老师联系,这样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了解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同时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累积与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方法,同时还能利用闲时去调研喜欢的课题的实际情况。

(二)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工作,并切实落实指导制度

综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低年级主动尝试与努力的学生通过期末、评奖等环节进行鼓励,对那些能在毕业设计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与一定的奖励并在优秀论文的评选上进行怡当倾斜。与此同时,切实落实指导老师指导制度,以每1周为一个周期,至少切实答疑8次,少于5次答疑的学生延迟答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投入足够多的精力与实践。

(三)提高指导老师的学科素养与责任心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既是毕业学生的学术指导老师,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因此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与重视程度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指导老师而言,一方面应该增强自身的理论与实际知识,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来说,加强“双师”型教育,加强其对现场生产实际的认识,十分重要,其次多向老教师取经,特别是怎样就一个问题给与学生最简洁有效的指导做好学习。最后指导教师自身应该树立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责任心,而系里相应的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以确保每个老师至少是尽职尽责的辅导学生毕业论文。

三、总结

篇6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篇7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工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是应用型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毕业论文质量日益下滑。研究目前工科 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应用型普通高校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各级部门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校的经费筹措不足,造成学校毕业论文人均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实验材料相对比较昂贵,学校的经费杯水车薪,对于没有课题经费资助的教师而言,较难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这造成部分论文实验工作量不足,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

另外,当前教育部将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再加上社会也以就业率作为主要标准来评判一个学校的优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出现“重就业轻论文”的政策倾向。比如,对毕业生因找工作而耽误毕业论文的情况采取容忍态度,以及在执行管理制度上打折扣;有些学校甚至出台了签订就业协议,就可免毕业论文答辩的政策。

(2)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水平有待提高

①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造成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甚至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多名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过重,挤占指导毕业论文时间。以嘉兴学院为例,年教学工作量为360学时,还有学术论文和科研经费的要求。造成一些教师忙于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课题申请、理论教学等,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到提交,只与学生交流两三次,指导毕业论文只能是走过场;③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就业轻论文”的政策导向,影响了部分指导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再加上整个毕业论文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也造成部分老师出现应付毕业论文工作的现象;④有些指导教师业务素养不高,学校缺乏对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刚走出校门和社会接触较少,尚无相应的科研项目,再加上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致使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3)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

由于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要求大学生具有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之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上岗能力,这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因为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开始, 直到六月份毕业前的毕业答辩,这个时间正好和找工作、考研及考公务员复试时间相冲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现场,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即便签订工作协议,也不能保证在校内正常学习,因为就业单位往往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以考察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均无法保证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4)毕业论文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论文最关键同时也是最难控制和把握的环节,它最终影响了整个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拓性、难度。另外,毕业论文工作量要适中,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经努力能够独立完成。

从近年来生物工程类毕业论文的选题的调查来看,有些题目过于简单,如:“市售头孢类药物的部分质量因素考察”,无法体现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研究方法陈旧,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点。有些选题又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如:“苯硫酚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的测定及QSPR研究”、“取代苯硫酚对明亮发光杆菌T3的毒性及QSAR研究”,导致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毫无进展,最后编造数据,拼凑内容,形成文不对题、随意编造的局面,这既背离了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求实作风的培养。另外还存在少数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重复、内容类同,缺乏创新,如:“不同消毒方法和保鲜剂对常温下鸭蛋保鲜效果的影响”与“常温下鸭蛋消毒、保鲜技术的研究”题目、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做到“一人一题”。

二、提高应用型普通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学校各级部门重视毕业论文工作

学校各级部门首先从政策上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经费支持、实验场地提供、仪器设备配套等方面。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学校应加强领导和监督,保证论文的质量。校主管部门及院系领导应深入实际,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定和评价指标,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和评价体系。

(2)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组织形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适当地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将有效地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指导教师提前下达论文题目,让学生了解论文的相关情况,查阅资料,尽可能提前完成毕业论文,避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从而在时间上保证毕业论文能够完成。

为了保证学生能得到真正的训练,避免有的学生投机取巧、抄袭作弊,要求严格执行“一人一题”,针对当前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多名学生,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建议成立“课题组”,即同一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组成小课题组,他们在选题上具有相关性,并承担不同的研究内容。通过在课题组内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缓解了指导教师数量及精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重视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的态度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科学、客观的指导教师资格评价体系和切实有效的激励方案能最大程度上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议由学校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评审组,对指导教师选题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察;结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后对其工作评价情况,综合考察指导教师资格。对其综合考察优秀的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发展提高机会,如: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进修等。

另外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和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承担了部分毕业论文工作。由于他们平时接触社会和参加生产实践机会较少,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再加上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使得青年教师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建议为青年教师配备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作为其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

(4)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关联

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的选题相关联,即真题真做。作为工科专业教师研究项目多为来自生产实践的横向课题,真题真做使毕业论文工作和指导教师的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最大程度上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科研经费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经费在毕业论文中投入的不足。学生在真题真做的过程中,参与了生产实践,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普通高校工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但毕业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学校(学院)的政策导向、教学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科研水平、学生学风等方面,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通讯作者:刘晓侠

基金项目: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杨泽林,耿光华.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有效提高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40:184-185

[2]秦文珍,聂朝昭,常平安.地方高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72-15074

[3]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66-67,78.

[4]周国海,杨美霞,于华忠.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3):5-6.

[5]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6]王志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之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101-102.

[7]段蕊.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39.

[8]楼盛华.浙江省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评结果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122-124.

[9]欧春艳,李思东,杨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体系建设[J].高教论坛.2008,3:93-95.

[10]吴鸿娟.建立工科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J].学术论坛.2008,28:230-231.

[11]李青.论大学生毕业环节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08-109

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与科学监控,成为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从选题方式、师资保障、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在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

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一步。

1.选题原则。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选题应属于本专业的知识范围,尽可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选题应有一定的工作量,深度、难度要适中,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设计性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型选题应有实际的科研背景,软件类选题应有工程实用价值;鼓励指导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为学生创造“真刀实枪”锻炼的机会;选题应坚持“一人一题”,如数名学生同做一个课题,则每个学生应有不同的专题。所有选题须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批准。

2.选题方式。对于宽口径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宽广,学生就业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为此应在宽口径专业平台之上,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专业方向的选择权。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打算,在学院提供的50余个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自由选择。

学生选定题目后,即选定了指导教师,确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方向。第七学期,即可按照导师的要求选修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外文翻译等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工作。许多导师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或研究室,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或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这种双向选择的选题方式,使得学生很自然地把专业学习与就业,素质培养与技能的提高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既有利于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投入,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倾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为学生择业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1.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人员,并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培养年轻教师。为保证质量,应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毕业设计一般不超过5~7人,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3~5人。

2.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宽,而且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所以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水平的重要措施。

3.指导教师职责培训。在毕业设计(论文)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指导教师能否严格按照学校的规范,尽心尽责地进行指导,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的关键。学院注重加强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一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之前,教学院长、学院督导以及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经验较丰富的教师都要做毕业设计(论文)的专题讲座,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的写作、规范性等各方面做细致、针对性的讲解。另外,还采取了由学院到系(所)的培训方式,即学院召开系(所)教学主任会,教学院长、学院督导对教学主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培训,系(所)再召开全体教师会,教学主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培训。学院通过这种自上至下的集体备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指导教师明确职责、增强责任心。

三、严格的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开题到答辩结束,历时数月。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完成得如何,均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导师、督导、系(所)、学院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才能抓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每一个环节。

导师是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加强面对面指导,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定期检查进度与质量,督导学生按期完成各阶段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对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敷衍了事、回避指导、未完成各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或无故缺勤、严重违反学习纪律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不推荐其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敢于严格管理的老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督导员,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与学院共同协商解决办法。我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效果,督导老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会、定期进行检查和期末进行总结。检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前期检查:学院要进行学生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审查,系(所)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个学生等。中期检查:是检查环节中的重点,采取系(所)全面检查与学院、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开题报告、周记、外文翻译、教

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对于工作态度差、未完成进度要求、论文内容有重大问题的学生给予“黄牌”警告,责令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毕业答辩的重点考察对象。后期检查:学校、学院、系(所)根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任务书的要求,着重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规范认真审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下一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改重点。四、科学的评价体系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公开的答辩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公正性,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1.答辩组织。学院实行教师与学生“背靠背”的回避制答辩方式。答辩小组由4~5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组长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院还特别设立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由学生申请,指导教师推荐,即可参加优秀论文答辩小组的答辩。优秀答辩组长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论文水平和答辩情况给出真实、客观的答辩成绩。优秀答辩小组的学生成绩普遍较高,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优秀成绩。

上述做法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小组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整个答辩过程严格、有序、公正、透明,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免受各种干扰,专心投入答辩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环节的顺利进行。

2.科学客观评定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表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工作量,设计的结构、内容与完成质量,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的整体水平与实际意义,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评定。评定时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分五个档次,优秀论文,一般控制在20%以下。毕业设计(论文)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和答辩评分三部分组成,其相应比例为40%、20%和4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更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的整体工作情况、论文水平和在答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许多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因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很少,淘汰率近乎为零。这样的结果如同部分不合格产品贴上了合格的标签流向了社会。因此要严格评分,对未达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基本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坚持按不及格处理,而且从导师到各级答辩小组要层层把关。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指导教师评定不及格,则该学生失去答辩资格,其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被系(所)答辩小组或学院答辩小组、校级答辩小组评定不及格时,其成绩由最后一级答辩小组给定。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