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一心理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一心理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一心理课论文

篇1

一、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层次,开发学生内省能力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兴趣心理层次、趋利心理层次和内省心理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兴趣心理层次的多样性特点做到如下四点:1.注意对起始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堂类型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2.注意针对导入新课、新知传授、小结巩固、练习、作文等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3.注意针对不同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学作品、文言文)采取不同的激趣形式;(四)注意在使用直观教具、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教学要素时,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既要针对“学习困难生”,又要针对优等生;既要注重课外语文活动,又要注意课内教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整个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因为什么时候学生失去兴趣,什么时候语文教学就走向了失败。

追求功利目标的心理层次,简称为趋利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通过看周记和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了解,然后予以指导;应该杜绝考分排名次、升学考试倒计时、点名批评等心理高压手段;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注意把握学生趋利心理的“度”,给他们讲一些语文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经常鼓励他们解除思想包袱,增强学习信心,指导他们学习语文复习迎考的方法。

追求尊重自我、反思自我的心理层次,简称内省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传道授业”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反思和内省的驱动力以促使浅层的兴趣、趋利心理向深层内省心理转化,促进全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不断反省:反省自己以多少热情投入了学习,反省自己是否以“我”的姿态参与了学习,反省自己从课堂是否得到收获。开发学生内省心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略,也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自觉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创建语文学习心理防火墙,凸现语文学科重要性

在教学之初,高明的教师总是想办法让学生觉得他所教的课程不仅易学易掌握,而且实用、乐趣无穷,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发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素材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我们的学生也许没有作者的那种经历,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一些情境,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心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果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会得出种种合理的阐释,对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的素材,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困惑,重新树立自信,使他们抬起头来学习;帮助优等生克服自傲缺点,拥有平常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促使全体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学习语文的理想就可以实现了。

三、顺应语文学习心理需要,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元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之间进行归类重组、从横向或纵向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知识得以系统,能力得以迁移。通过分类重组,纵横比较,学生对小说、戏剧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语言等就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创造性地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生活中听到的话,看到的语文材料,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感知和揣摩玩味,这是语文学习的漠视心理,以为语文水平只能通过课本的学习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可采取如下对策:1.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树立起大语文思想。2.以身示范。教师留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并经常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有样可仿。3.鼓励学生建立语言集锦或材料档案,分类积累语言材料。4.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5.设置情境,训练生活对话,使学生认识到以恰切的语言表达思想对生活交往的用处,提高对生活语言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

学生普遍有阅读课外读物的欲望,教师应把课外读物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吸收和处理能力,他们普遍乐于博览群书,接触更多更广的学习材料。当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也正是顺应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教师应由“厨师”角色转换成“菜单提供者”,教师应由“演员”变成“导演”,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但完全可以把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告诉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常看课外书,可让学生时刻畅游在“活水”中,保持思维的“鲜”“活”,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篇2

一、农村初中生厌学现象及成因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1 主观原因:(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2 客观原因:(1)社会原因。①受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③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④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

(2)家庭因素。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初中不少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关爱缺失,厌学更是严重。

(3)学校原因。①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

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 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突出地位来抓。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可以帮助个体确立起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个体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2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 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首先,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面,可以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要用得当的奖惩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4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课余时间是第二课堂,课余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习有目的地到外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搞一些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

篇3

关键词: 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资困体系 构建 实践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经济困难学生数量的不断上升,我国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也在经历着一个从无到逐步完善的渐变过程。因资助政策的实施,每年约有30%的学生获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资助,学校通过国家奖、助、贷等政策来保障在读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积极拓展资助平台,挖掘更多勤工助学岗位来缓解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有效地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问题,缓解现实压力,有利于校园和谐与稳定。从目前的资助体系运行过程来看,奖、助、贷等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解困的目的,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要,但是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性不大,所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形式简单,多为服务型或劳动型工种,没有技术含量或创新潜力。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支出,就要寻求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耗费很多课余时间,势必影响学业的提升,再加上自卑心理作祟,往往会使一部分学生从经济困难生转变成“双困”,甚至是“三困”、“四困”学生(经济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最后难以完成学业,不能顺利毕业。

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并分析,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理念、挖掘载体、更新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体系,真正实现经济困难学生中的“知识脱贫”与“精神扶志”的双效目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成才。

二、现阶段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就业特点

(一)贫困学生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和动机带有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贫困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从小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把考大学、谋求一个好单位作为自己摆脱贫穷的生活境况的唯一途径,极少有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家乡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们的思想境界相对比较狭隘,学习动机受到限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2.既自尊又自卑。

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贫困学生因为自卑而过于自封,因为自尊而过于孤僻;在情绪上既忧郁又焦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幸福感低;在人际交往上既自我封闭又软性自卫,乐群性差。

3.依赖心理强。

在资困工作中,我们常常注意物质解困,错误地认为只要对贫困生给予经济资助,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但时间一长,就会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会理所当然地依赖政府、学校、社会和他人的资助,在助学金评定中,不是谦让,而是互不相让。甚至有的学生拿着国家的助学金,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

(二)贫困学生就业特点。

1.学业成绩优势少,综合素质欠缺多。

在贫困生中不乏成绩优异者,但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的农村,教育基础本来就差,加上为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奔波担任兼职,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许多学生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特别是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差,就整体而言,贫困生综合素质比一般大学生差。

2.就业竞争压力大,职业期望实现难,心理障碍排解难。

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面对尚不完善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贫困生在联系就业单位时,总体上处于不利位置。同时在就业思想上,被家长寄托着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希望,很少有贫困生愿意到贫困的地方去创业,不能正视现实“先就业”,过高的家庭期望成为贫困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重要诱因之一。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时,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显得表层化、激烈化,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治安问题。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资困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专门的资困机构,实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系统化。

资困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也是多方面的,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综合的管理机构,对困难学生资助实行专项管理,也可以称之为资困服务中心,中心由专兼职教师与困难学生组成,负责建立健全资困工作规章制度,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实施方案,实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系统化、有序化。

(二)丰富资困体系的教育内涵,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发展化。

结合贫困生的思想实际,认真分析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性格等心理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

(三)提升资困体系的管理效能,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科学化。

做好贫困大学生家庭困难认定,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不断实践多元化资困体系,加强学生诚信管理,以最全、最新、最真、最准的要求,掌握贫困生全方面成长信息。

(四)完善资困体系的服务职能,体现高职资困工作的人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给予贫困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提高在校学习和进行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资困体系的实践

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完成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及项目管理模式,改变以往事务型的资困管理体系,开展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程的阶段性资困教育与管理活动,建设系统化、发展化、科学化、人文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全程、分阶段开展教育与管理活动。

1.进校初期,以开展心理扶助工作为主。

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话、座谈讨论、演讲辩论赛、团队训练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生,帮助其树立信心,转变思想观念,克服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学会自我接纳、接纳现实,以平常心态面对贫困。

2.大一新生期中考试后,开展学风建设与感恩教育。

期中考试后,立即汇总贫困生考试成绩,开展成绩分析比较会,由本专业的大二学生带领大一学生去开展分析成绩得失的原因,指导改变固有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同时在全体大一学生班级中开展“算一算亲情帐”的主题班会,计算上好一节课的教育成本,感悟社会、家庭所赋予的希望和责任,鼓励学生自发学习、自主学习、科学学习。

3.大一第一学期末,组织“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颁奖及宣讲会。

每年11月末、12月初,定期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颁奖及宣讲会,做好典型教育,安排获奖学生中的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激发贫困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对缺乏精神支柱的贫困生群体而言,那些身在逆境、百折不挠的典型人和事,是激励和鞭策他们的直接动力。先进事迹一旦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就可以产生极大的教育力量。

4.大一第二学期初,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讲授,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测评,全面认识与了解自我,积极开展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有目的、有方向地将优秀学生引导进入社团活动中去,鼓励轮流担任学生干部,吸引他们参加多项具有竞争性比赛,强化竞争意识,以锻炼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

5.大一暑期,组织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大一暑期,联系相关部门、相关专业教研室,筹措经费,开展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多个8―20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内容包括社会基本情况调查、社会服务等,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注重贫困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合作观念,不断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开放的性格和合作意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一个向社会、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心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劳动、实践带来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6.大二第一学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总结宣讲会。

组织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各级、各类、各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开展总结宣讲会,介绍他们在技能大赛备战中的艰辛、经验,以收获来鼓励学生们积极学好专业课程,牢固掌握专业技能,明确“技能”对日后求职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们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端正学习动机,加强对专业课学习的自我压力,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7.大二第二学期,求职、创业技能培训。

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帮助贫困生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淡化“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加强求职技巧培训,巩固求职心理承受度,考虑到贫困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尽可能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降低就业成本。积极整合校内资源,为具有创业创新意愿的学生,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8.大三实习期,跟踪实习表现与思想动态。

进入大三实习期,资助中心将实习生分派至相应的辅导员、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处,加强实习表现与思想动态管理,要求每月做好思想交流与汇报。

(二)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全程、分阶段开展教育与管理活动中,资助中心专兼职教师起到的是策划与管理作用,大部分活动的具体实施是交由大二学生带领大一学生去完成的。

“做中学,学中做”,当大二学生带着大一学生组织实施、传授经验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反思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做得更好,有所创新,更具教育意义;大一学生的溶入,会带来形势的微妙变化,每一级新进校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因素多少是会有所偏差的,所以活动的主旨不变,但内容及评价方式是需要及时进行修订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功能,帮助他们深刻领会教育者的教育用意,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教育的实际效能,并积极转化为内因,阳光快乐、成长成才。

五、结语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进行经济资困治标不治本,更主要的是实现“精神脱贫”目标。高校作为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为主体,应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资困体系,有效地将资困与育人有机统一,共同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感受社会的尊重与爱,构建起高职院学生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育人体系,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篇4

       退学生会申请书1

尊敬的校团委学生会领导:

您好!

        首先,我感谢学生会,感谢体育部。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个学年就这样过去,我也在体育部工作了一个学年。我不曾想过离开,因为我学会了什么叫责任,不能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情非得已,这是一种没有责任的表现,做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责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才可以担当起大事,在督导的一个学年里,更让我的责任感有了量的积累,每次看见师兄们对我们干事的教诲,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心,更加具有端正的态度。态度,也是我们学生会每次例会经常强调的一种精神力量,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在体育部工作的期间里我不是白白混过去的,每次见到师兄们为部门的发展而努力,你们认真负责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感染了我,对我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体育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已经深深烙在我心中,在体育部的'日子里不仅仅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每次组织的活动中,更是如此。每次安排校园的体育项目,也给羞涩的我大大提高的胆量。感谢老师,感谢学生会,感谢体育部,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今日的我。是你们让我像雄鹰般有了更加坚硬的翅膀,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一切都一切都已经过去,都已经成了浮云。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没有错,我就是一个不羁的男子,风一样的少年。长痛不如短痛,一切尽在不言中,我想说出我真实的想法。不是所有人都是你们,请换位思考!责任和态度,又一次说到责任和态度,在体育部的会议里,总不缺少谈到这两个词,我没有辜负了老师与师兄师姐对我的期望,我总算没有辜负了学生会给我展示的一个平台,我承认我负了自己和学生会应该负的责任,在工作时有良好态度了。我的贯彻体育的精神法则:不苟,不马虎,公平,公正,公开。

但在这新的一学期里,我感受不到了这种气息,每个人都自顾着自己的私事,已经无法做到“两个不和三个公”的法则,令我很厌恶,我无法适应这种氛围,所以我选择逃避。我爱学生会体育部,爱它就不要伤害它,我希望把在体育部的美好回忆保留在记忆中。体育部仍在成长中,不能因为再有不良的风气在体育部里留着。体育部成长的路途还很艰辛,但相信,道路是曲折的迁都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会看到一个真正长大的体育大部。请给予批准。此致敬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11月28日

退学生会申请书2

尊敬的团总支书记:

您好!

我是生活部的干事黎平刚,能够进入学生会,感谢各位老师以及主席当初对我的信任与肯定。进入学生会已经一年了,在这期间,很感谢各位对我的关照。然而由于个人原因使我不能在为学生会以及广大学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所以,我申请退出物理与工程技术学院学生会,以下是我的退回申请理由,还望批准。

首先,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来说,大三期间的学业十分的繁重,必须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业上,因此没有精力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学生会的工作上,这是我申请退会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也是我申请退会最重要的理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着手毕业论文的相关事宜,一是了解其相关要求,二是收集相关资料。我非常喜欢学生会的工作,很爱我们这个乐于奉献的团体,但是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希望老师们能理解我退会的原因,我们生活部还是有很多工作能力强的干事,他们还在为学生会的明天努力的奋斗着。深切希望团总支能够批准我的退会申请。

衷心祝愿学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申请人:xxx

20xx年9月25日

退学生会申请书3

尊敬的软件学院青协负责人:

诚至您深切的问候。

我是青协办公室的谢华燕,能够进入青协,是青协管理层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在选择协会的时候,青年志愿者协会深深的吸引着我,通过努力有幸被录用,我尽我所能,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献一份薄力。半年中,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切实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在青协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在这里,有我兄弟般的朋友,有对我关怀的学长学姐,还有那点点滴滴的温馨回忆。然而却有种.种原因使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时间的不足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沟壑。所以,我申请退出青协,希望得到您的批准。

曾记得,有人说过,协会成员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时间。我一直铭记着,一直把握时间去努力工作。但是,在我加入的社团与学生组织之间,我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单一地放在青协里。一心对青协似乎只是幻想,而且越来越多的工作使我有限的时间捉襟见肘。这是我申请退出的第1个原因。

我深刻的了解着自己,与其在2个社团与班级之间三心二意,不如一心一意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心理协会与担任团支书是我的志趣所在,青协亦是我的追求之所,鱼与熊掌都是我的最爱。然我只有一心,所以也应有所割舍,不管是哪一个组织都不会要一个三心二意之人,哪怕他的能力多么出众。而我本不是一个栋梁之才,所以我必须从中取一,这是我申请退出的第2个原因。

第3个原因,也是我申请退出的最大原因,在学习上,我似乎更加力不从心,所以我希望争取更多课余读书时间。而且随着外语等级考的临近,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迎接接下来的多个等级考试。

加入青协,很多时候都是责任,坐其位而不忠其事,望鱼而观熊掌,并不是我的意愿。我退出协会的决定也许比较仓促,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令我决定退出。但是曾经的坚持也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苍白无力,工作能力的不足是我无法做到心安理得。所以提出退会申请。

愿青协团结奋进,更上一层楼

申请人:

XX年XX月XX日

退学生会申请书4

尊敬的大学生艺术团领导(负责人):

你好!我是大学生艺术团舞美部的一员。

时间飞逝,回想起去年的加入舞蹈协会,怀着满怀的激情,学习舞蹈,到后来的队员考核也幸运的通过了考核,正式成为社团中的一员。直到现在,我在舞团即现在的大学生艺术团舞美部,时间已经有差不多一年了,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做事和做人方面的道理,而且在社团的一年年时间里,我变得更会说话了,更会做事了,全部都是社团给予我机会。到现在,我们即将步入大三学年,艺术团里也基本没什么活动了,我们在这里郑重向你们申请退出大学生艺术团舞美部。

其实,我很高兴在这里认识了许多的朋友,而且一年的时间里学到的道理使我受益终生。我还记得我们下午在一起压腿,一起学舞蹈训练和排练的场景,都依然历历在目。我在社团里学到了如何和成员们相处得更加融洽,使大家在一起能够非常开心、非常快乐,每当自己看到他们那张活泼可爱的笑脸时,我便又下起我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等将来我们又有机会又可以在一起有说有笑,真的,每当自己到社团的场所时,我的心里便轻松了许多,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强烈的竞争,生活中的不如意,艰苦的训练,汗水的流淌,休息时的笑谈,困难动作的反复练习,教会我不要轻易言败,不要向困难低头,只有反复的学习才会由城管的可能。

在舞蹈队的这段时间内,我知道了一个成功团队的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与队友的相处让我感到集体的温暖,严格训练让我对舞蹈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民族舞。我热爱舞蹈,更喜欢跳民族舞,也只会民族舞,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放弃了舞蹈,现在又重拾了对舞蹈的喜爱,那些曾经的训练成了我很珍视的东西,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日子我也会记得。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很荣幸认识了我们社团的各位老师、团长、队长看到你们辛勤的为广大团员服务,不论炎寒酷暑,都默默无闻的付出的精神感到感动,能认识你们是我最大的荣幸。

我很感谢社团领导对我的培养,同时也希望社团的各位领导能理解我退社团的原因,我们社团还有许多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他(她)们正在为社团而努力奋斗!所以我申请退出大学生艺术团。在社团里度过的这些愉快日子,我会永远铭记,祝大学生艺术团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XX年XX月XX日

退学生会申请书5

尊敬的文学院学生会:

我是文学院学生会宣传部的一名干事,我叫***。首先我想要感谢院学生会以及我所在的宣传部,谢谢学长学姐能够给我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使我能够在大一的上学期里,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提升了许多能力,让我所获颇多。在这一学期里,学生会与宣传部举办了许多活动,我们也参加了许多工作,在这期间,部里成员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宣传部的温暖,尤其在画展板的时候,大家从一开始的生疏、迷茫到现在的熟知与熟练,更加明白了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的力量,是我对学习、工作都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回顾了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觉得来学生会工作是我的幸运,期间部长、副部长对我的关心和教导、部员们对我的帮助和关怀让我感激不尽。当然,我又不得不向学生会及我所在的宣传部说声抱歉,我并没有履行当初加入学生会和宣传部所许下的承诺,我也辜负了学长学姐对我的期望,我说过会坚持到底,会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学生会为宣传部争光添彩,使我们文学院学生会的展板多姿多彩,会让宣传部变得越来越好并一直奋斗下去。我其实想了很久才下此决定,希望学生会可以谅解。

由于在上学期我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画展板的时间也会较长,而且还想要在课余时间去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我每周还要去上计算机三级的课,学校也在本学期开始了通选课的课程,时间实在很紧,除此之外还有像班级活动等方面的活动要参加,并且家里也一直希望我能在大学有个好的成绩,在以后可以去考取研究生。为此,我只能放弃宣传部的工作,而在宣传部的工作当中,个人也认为自己对绘画和书法并不是很精通,而且人际交往方面也没办法处理的很好,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从事的学生会工作的兴趣也减退了。

所以,希望学生会可以理解我的决定。在此我非常感激学生会和宣传部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的机会,我很遗憾不能为学生会今后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了,希望学生会可以接受我的退部申请,在学生会学到的东西我不会忘记,我衷心的祝愿学生会能够越来越好,更希望宣传部能有更大的发展!

此致

敬礼!

篇5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对数百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大学“职前教育”的现状,试图探究大学“职前教育”概念、大学职前教育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大学开展“职前教育”模式。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思维与方法”博雅课老师,地科院,GIS科学院院士汤国安教授的指导与赞助。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对数百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大学“职前教育”的现状,试图探究大学“职前教育”概念、大学职前教育存在的意义以及在大学开展“职前教育”模式。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思维与方法”博雅课老师,地科院,GIS科学院院士汤国安教授的指导与赞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高等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26-02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其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在青年业务教师中选聘兼职班主任,协助年办专职人员做好医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医学院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2013年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校在青年教师中选拔了一些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分配到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各行政班级中担任其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在担任兼职班主任的过程中,深感不仅能对大学生起到正面教育指导作用,而且自身也得到很大收获和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兼职班主任在指导和教育大学生中的优势

1.学业指导。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身患疾病的若干群体,因此要求医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医学院校的学生前三年主要是学习医学相关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机体形态、功能或机制调节等,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就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没有兴趣;再加上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可能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大多数专职辅导员是师范院校出生,对医学课程的特点了解比较少,因而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另外,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大约1∶200,因而辅导员也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我校的兼职班主任绝大多数是从教学第一线选的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医学院校,具备医学教育背景,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在担任兼职班主任期间,不再仅仅作为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专业知识,更加可以利用平时接触的机会例如组织主题班会、进宿舍交流或个别交谈的方式,细致地介绍医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解决他们医学专业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帮助他们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对大一新生,尤其要指导他们快速地从高中的学习模式向大学的主观能动学习模式转变过来,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除了教学工作外,目前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有自己负责或者参与的科研项目,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座谈会的机会,给他们介绍医学前沿知识,加强他们对医学科研的认识,进而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甚至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大为增加,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最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2.道德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求,学校除对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更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1]。医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入学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医德教育,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向成人阶段迈进的转型期,思想、心理及兴趣等都未定型,极易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旦在这个转变阶段误入歧途,就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激发和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趣是保证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刚入学的学生对于新鲜的医学知识充满好奇感,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结合自身从事专业教学的优势,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在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将正确的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

3.心理疏导和兴趣培养。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久,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较为熟悉,爱好和兴趣与大学生也相似,因而更容易以朋友或学长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教育,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起到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兼职班主任还可以和班干部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者知识竞赛,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们广泛的兴趣。

二、兼职班主任对青年教师自身培养的作用

1.提高青年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知识渊博、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真心的尊敬和佩服。但是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是:任教时间偏短,其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风格还需要逐步形成。在担任兼职班主任期间,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非常密切,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激发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当然,为了适应目前高等院校对科研的重视,兼职班主任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兼顾加强自己的科研素质。只有专业水平提高了,兼职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树立威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2]。另外,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低年级学生可能对自己所选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兼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针对具体专业给大学生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指明他们学习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些工作有利于青年教师确立以“教学为主”的理念,尽快完成从相对被动的学生角色向积极主动的教师角色的过渡。

2.加强青年教师自身道德修养。青年教师通过担任兼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其品德修养对学生具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导师”[3],兼职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才能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4]。大学阶段是每个人“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兼职班主任良好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兼职班主任在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的同时也必将培养了自身良好的道德规范。

3.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综合能力。青年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科研,担任兼职班主任后首先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和专职辅导员及时交流沟通,反映学生动态,开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最后,经常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这些过程都有利于青年教师协调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医学相关院校,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师资培训,缺乏管理学生工作的经验。另外他们工作时限短,不太擅长和学生打交道,面对学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常无从下手,虽然时间和精力付出很多,但由于缺乏跟学生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工作效率甚低。鉴于此,学校应该邀请一些具备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优秀老师,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和工作技巧。另外,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重,晋升职称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从有限的时间中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承担学生的管理工作,确实有很大困难。针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困难,学校各部门例如教务、学工和人事部门应互相配合,使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仅得到学生的承认,更得到学校的承认,这样才能让每个兼职班主任都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四、结语

高等医学高校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在学生培养和教师自身发展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容忽视。只要高校能充分重视兼职班主任的工作,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和激励青年教师从事兼职班主任的权益和动力,一定能将兼职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发挥最大化,使学校、学生和青年教师都充分受益。

参考文献:

[1]陈碧.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利弊分析及思考[J].师资,2012,(5):5-6.

[2]史琼,李想,古银华.试论如何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1,(9):222.

篇8

关键字: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 教学翻译

一、再认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

“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和“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两个概念是加拿大翻译家德利尔(Jean Delisle)在1981年首先提出来的,经过中国翻译界学者多年来的热情关注和辛勤工作,对这一对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已经趋于一致:“教学翻译”指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用翻译的方法训练、运用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翻译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技巧和理论,提高翻译能力。但在此为什么还要讨论呢?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学者对这一对概念的讨论是在加强翻译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移植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了“对‘翻译教学’的推崇和对‘教学翻译’的偏见”,“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和“对这一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在不断加深”(罗选民,2002);二是随着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加强,翻译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毋庸置疑,不能忽视占大学生绝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进行“翻译教学”的主力军,“但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许多人并未分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因此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穆雷,1999)。因此,加深对这一对概念极其区别和联系的认识,是理论界特别是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手段相同而目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活动。既然“教学翻译”也是一种翻译活动,是否可以取代“翻译教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至少有二:

1.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一个人同时注意两件事情是可能的,但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请看一个心理学实验:让一个人听完故事后马上进行复述,正确复述故事的项目的数目是31,而若让他边听故事边进行加减运算,然后复述刚刚听过的故事,则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是10(只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由此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只有一心一意地干一件事。况且翻译是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认知活动,若期望在用翻译的方法学习语语法或词汇知识时“不知不觉”地有效培养翻译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珀森(Otto Jespersen)研究发现,居住在德国中部的卢萨蒂亚(Lusatia)的文德人(Wends,斯拉夫人的一支)会同样流利地说本族语和德语,但却不会将两种语言对译,因为大家都会说双语,翻译不大必要,翻译的技能也就没有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译语(receptor language)水平很高(况且这一点当今大学生很少具备),不懂得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也是不能做好翻译的。

2.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大教师一直很重视用翻译的手段来教授学生语言基本知识。若“教学翻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的话,那么,翻译应当是当今大学生的强项,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张锡九教授等连续两年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翻译题的答题分析。2001年(随机抽样250份试卷,此题满分15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4分,全距(range)为14分,平均分7.77分,平均得分率为52%,及格率为39.6%;2002年(随机抽样200份试卷,此题满分10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8.5分,全距为8.5分,平均分5.215分,平均得分率为52.15%,及格率为34.5%(张锡九:2001、2002)。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翻译能力差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翻译”不能代替“翻译教学”,翻译能力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只有在技巧和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获得。而且,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翻译的技巧和理论,提高翻译能力,还是对学生基础阶段听说读写等几项能力的一次大检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1.将翻译教学提高到一个学科的高度来对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翻译学应该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学、符号学、美学、思维科学及一些现代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只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穆雷, 1999)。经过十多年的学科建设,翻译学已经初成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和技巧两部分。我们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一定要意识到翻译是一门学问,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对翻译理论和技巧加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系统地安排翻译教学,从而避免翻译教学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翻译教学中既要重视翻译技巧,也要传授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是人们多年翻译实践向学生讲授翻译的技巧,这对于初涉翻译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强他们对翻译的信心。但光学技巧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翻译技巧毕竟是他人经验的总结,只能告诉我们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应该使用的技巧,只是部分情况,不是全部,因而很不全面,有局限性。实际上语言实践是千变万化的,有很多情况翻译技巧还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并且翻译中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如翻译的标准,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等,“技巧”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靠翻译理论来解决。

2、深刻认识翻译教学特点和充分考虑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关于翻译学,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不必深究。但纵观他们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在基本理论指导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介绍翻译基本技巧和理论,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语际转换的技能。翻译课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双语基础,学生对两种语言基础知识和规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3、将翻译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协调发展。由于翻译是大学生日后工作中利用英语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始终,重视翻译教学。

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词类转换”这一翻译技巧,我们可以从《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下列句子让学生翻译:

My shock and embarrassment at finding Mother in tears on Wednesday was a perfect index of how little I understood the pressures on her.

很多学生觉得这个句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翻译。有的学生则将其翻译成:我星期三发现妈妈在哭时所感到的震惊和窘迫,是我多么不理解妈妈身上压力的一个迹象。这样的句子显然不合乎汉语语言规范。这时如果提示学生将“index”翻译成动词“表明”,则很多学生能很轻松地翻译出该句子了:星期三我发现妈妈在哭时所感到的震惊和窘迫,表明我是多么不理解妈妈身上的压力。然后,我们还要详细讲解一下“名词转译成动词”的适用情况并辅之以例句,让学生操练:

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urrent affairs.

His very appearance at any affair proclaims it a triumph.

A view of Mt.Fuji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其次,充分利用讲解单词、练习等一切机会让学生运用翻译技巧和理论。翻译技巧和理论,是前人大量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翻译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技巧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提高。由于在大学英语中一般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进行翻译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翻译的“有心人”,根据实际情况,抓住讲解单词、课后练习等机会随时让学生运用翻译技巧和理论,以及收集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的英汉美文,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结论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关系,并强调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只进行教学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有效的进行翻译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制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大学翻译教材建设,翻译师资培训等,需要关心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界和翻译界同仁至上而下同心协力,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中国翻译》2002.4。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5]、李荫华等:《大学英语》(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张锡九等:《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译汉试题评估与答案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001.4。

[8]、张锡九等:《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译汉试题评估与答案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002.4。

刘宝才:江西中医学院外语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