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英语精读课堂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语精读课堂论文

篇1

主要分析了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实证的角度讲述了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情况,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继续优化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5

1引言

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科研人员能与国际同行无障碍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可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仍采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还会造成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之前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一直以公共英语精读课为主,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课程改革前,我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研究生英语课程为一个学期,总学时为90学时,60学时用于精读,30学时用于听说。

2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首先,我们对本校15级研究生进行了关于英语学习状况及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53份。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较低;认为英语学习由难到易的排列顺序是说、听、译、写、读;从专业角度对医学研究生的重要性排列顺序为读、译、说、听,86%的人认为将英文材料翻译成中文的能力最重要;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应该以医学英语为主还是公共英语为主,有67%的人主张应该以医学英语为主,19%认为应该两者兼顾,14%认为应该以公共英语为主。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研究生英语课程进行调整,随机选取辽宁医学院2015级两个大班共120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组成对照班和实验班。对于对照班的同学,仍然进行一学期的传统公共英语教学(60学时精读+30学时听说),对于对照班,进行新设置的英语教学课程模式的实践(20学时精读+10学时医学英语词汇+30学时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30学时听说)。

2.1教学内容

对照班的英语教学除了传统的精读和听说训练外,还增加了医学英语相关内容。对于医学英语词汇的讲授主要是从医学英语词根词缀讲起,通过了解构词方法和词根词缀的含义记忆医学单词。对于翻译与写作部分讲授的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研究型英语论文包含的9大部分,英文摘要、医学文献综述、临床报告、病理报告的写法以及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的翻译。

2.2教学方式

新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以微课和翻转课堂为全新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课前,首先由教师创建关于教学内容的视频或者介绍网上相关的医学英语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看视频中的讲解,自行学习知识点。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及讲解,教师来检查课前视频中的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解惑,老师主要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2.3教材

除了之前的研究生英语精读和视听说教材继续使用之外,对于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部分,采用了李传英和潘承礼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这本书。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基础,包括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医学英语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和常用句型,并提供了大量汉英对照实例分析,同时各章节编有相应的练习,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2.4教学评价

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内容全面。考核和评价具体包括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平时的翻译与写作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

3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实践之后,课程设置改革后的实验班英语成绩比传统公外英语教学的对照班有明显的提升。学生一致认为,经过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大体掌握了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自信,部分同学还在期刊上发表了医学研究论文。由此可见,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总结,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找出最适合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ESA模式;英语精读课;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01-03

Practice of ESA Model in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DONG Yan, MENG Qingliang

Abstract By discussing the use of ESA teaching program designed

by Jeremy Harmer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course,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its major role in greatly enhan-c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SA model;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humanistic quality

1 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2015年新制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在外事、教育等各部门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面对21世纪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高等学校教育者们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变化:英语专业本科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并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显而易见,这个教育目标事实上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充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新要求。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要求,必须主要依托于英语专业课程来实现。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二年级开设的最重要、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基础课,时间为四学期,总共累计达432课时之多。所选教材内容通常以讲授各种文体的课文为主,大多生动有趣,饱含人生哲理,便于教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载体。如何一方面最大效率地进行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在精读课程安排上注意两者的合理配置,使它们有机、和谐地融为一体,二者不可偏废。

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提升。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新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加速实施精读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有着多年的精读课教学经验,尝试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发现:相对于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三P法(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

guage Teaching)等教学法,把ESA教学模式投入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能大力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2 ESA教学模式与英语精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英国英语教育专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其力作《怎样教英语》(How to Teach

English)中提出ESA教学模式,其中的教学三要素分别是E(Engage,投入)、S(Study,学习)和A(Activate,活用)。通过三个要素的顺序变换和不同组合,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的课型:直线型(Straight Arrows Sequence)、反弹型

(Boomerang Sequence)和杂拼型(Satchwork Sequence)。

ESA这一教学模式颇具新颖性,遗憾的是历来常为研究者所忽视。事实上,相对于任务型教学、传统的翻译法教学,灵活多变的ESA教学模式与语言教学相当契合,能以最积极的“投入”和最多样的“活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自主性,从而创造最佳的外语学习语境。在探讨将ESA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刘芝宁的《ESA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与苏勇的《谈ESA程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颇具启示意义。此类相关论文大概都分解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以例证的方式论述ESA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其对某一课程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然而,笔者在应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时发现,ESA对于课堂教学的最大裨益不在于教学效果的直接产出,而在于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之影响。人文素质培养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决不能一蹴而就,必在课堂上进行长期不懈的渗透。

本文将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英语教程Ⅳ》为蓝本,以“投入”“学习”“活用”三个阶段为不同的侧重点,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以ESA为核心的英语精读教学新模式,并着重探讨这一模式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深远作用。

3 ESA教学模式与提高学生多元人文素养的高度契合

此部分将ESA教学模式运用到第四册第一课《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教学实践中,以探讨它的每个元素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大作用。

投入(Engage):激发最佳的学习热情与想象力 哈默认为,学生之所以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是因为他们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而一堂非常有趣感人或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课,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掌握得较好[1]。因此,在投入阶段,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最为有效地投入。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地图,搞清英国湖区的地理特征;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所创作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首名诗,欣赏诗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通过观图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力,猜测英国的湖区会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历史文化遗产等。

投入最重要的意图就是启发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这一阶段正是以各种方式刺激学生自觉主动汲取人文知识的大好时机,更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一阶段应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活动应面对全体学生,提倡人人参与。

学习(Study):促进汲取人文知识 在学习阶段,“精读课教师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并将重点放在语言点及语言的构成上”[2],同时注重动词时态p特殊句式和修辞方法的使用。以下同样以第一课为例,阐释学习阶段的主要授课过程。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最终总结出课文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及其主题句。如前三段课文中,作者是在讨论英国湖区的地理特征,因此,最后学生可以用“湖区的地理特征”(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Lake

District)类似的表述对此进行概括,考查学生对于课文是否有较好的理解。还要设置合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如:“为什么作者说华兹华斯和波特赋予了湖区独特的魅力?”(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Wordsworth and Potter give the unique charm to the Lakes?)学生在总结小标题和思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接着,教师开始讲授每一部分的重要词汇和句式,但不一定要采用传统的逐句讲的方法,而是进行灵活处理。如鼓励学生挑出本文中用于修饰山谷(valley)的形容词lush、extraordinary、glacial、green;修饰高山(moun-

tain)的形容词high、craggy;修饰风景(landscape)的形容词spectacular、compact、crumpled;修饰湖泊(lake)

的形容词deep、idyllic;修饰山峰(peak)的形容词im-

posing、craggy;修饰小山(hill/fell)的形容词rolling;

修饰山坡(slope)的形容词grassy。这种归类讲述法能增强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使他们意识到能用多种表达去描述一个特定的事物,从而避免单一重复的描述。

在学习阶段,通过教师启发提问与讨论式教学为主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得以极好的巩固,而且他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活用(Activate):最大限度地提高多元人文素质 活用是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ESA模式中最能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元素。活用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更牢固地使用语言知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活用方式分为读前活用活动和读后活用活动。读前活用活动有语义分析活动、句子分析活动、体裁分析活动等。读后活用活动有扮演角色、讨论等。”[3]

哈默认为,本阶段重点在于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话题中或情境下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交际地”运用所学语言。相对于读前活用活动,读后活用活动更为重要,主要包括戏剧表演、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故事或诗歌写作甚至拍摄微电影等。具体到本课,笔者设计如下读后活用活动。

1)让学生对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这首著名的抒情诗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并动手制作视频。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的基本结构与押韵情况,在背诵表演的过程中还能陶冶情操,大大增添美的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山东省某个著名景点进行介绍,需运用学习阶段所涉及的部分单词及句式,并想象一个外国游客在这个景点旅游时发生的故事,面向大家用英语进行讲述。

最终,活动进行得颇为成功,学生或陶醉在深情优美的朗诵中,或开心爆笑于旅游故事中,从而使想象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以极大提升。同时,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了更大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

4 结语

哈默的ESA教学模式操作时灵活多变,对于确保英语专业学生在精读课上的主体地位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荨W魑ESA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元素,投入、学习和活用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合理配置,能使学生最大化地汲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应坚持在英语精读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贵森.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5.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从我院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现状出发,探析了影响精读教学质量的因素,并寻求改变现状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引言

近两年来,我院外语系学生专四通过率下降。此外,从近三年每学期的期中测评上看,学生对精读课教师的评价集中在:重点难点不突出,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教师则抱怨学生基础越来越差,不配合,学习自主性和兴趣低。精读课教师和学生互不满意的这种情况,相信在每个学校多多少少都存在。众所周知,大一、大二是专业技能打基础的阶段,低年级精读课有四大任务:(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分析思考能力;(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扩大词汇;(4)增加文化背景知识。[1]

因此,如何提高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从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因素着手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笔者发现,本系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英语教学法,以讲授语言传授语法文化知识为主。语言点、词汇句法语法的讲解占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课堂交际有限,其中又大多围绕词义、句意、语法知识来进行。虽然传统教学法在帮助学生打基础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的弊端也较明显: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填鸭式”的讲授方法,会造成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2]

因此,要改进精读教学质量,首先要改传统教学法为交互式教学法。该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主题教学法,并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和听力训练。[3]“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4]诚然,该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又需要另外两大因素:转变观念的教师和学生。

三、教师转变观念

在这里,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和评估者。[5]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具备和欠缺的知识、不同的需求、个性的差异、不同的基础,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比如课堂提问方面,根据Herbert(1978)按对阅读理解深浅层次的不同要求对提问的分类:字面层次类(literal level)、解释层次类(interpretive level)和应用层次类(applied level),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既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或理解程度,又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受关注的感觉。

其次,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现实性、生活性、时代性,以引起学生共鸣、有话可说为目标。比如在讲《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Unit 14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Drug Problem?”一文时,在导入部分,笔者结合满文军吸毒入狱的新闻,先让学生看了一个吸毒版的MV《懂你》,然后就此问学生吸毒的原因、常见的种类、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等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中作者对禁毒措施的观点。

最后,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比如设置课前Free Talk、辩论等课堂活动,充分利用师生合作交往模式和学生与学生协作交往模式,如此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为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平台。以Free Talk为例,在实施时,为了让学生加以重视之,笔者不仅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内容要充实,逻辑要清晰,回答问题时候要表述清晰,互动充分等),还及时鼓励引导学生发言提问,避免冷场的局面出现。这样,严格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好习惯,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达到更好地交际和锻炼口语的效果。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精读老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流利的口语,还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上则要超越纯语法型的讲解,言简意赅,由点到面,由外到内,深挖课文。

四、学生转变观念

现在英语开课的时间越来越早,但在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的学习后,大多数人却属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一族。这和我们的考试指挥棒和考试制度不无关系。现在对英语的听说在初高中里普遍缺少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学生在升入初高中后,面对的是教师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阅读和完型填空的机械操练,临近考试时则采用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图式:英语的学习,听说交际不实用,在得高分上远不如对词汇和语法的投资见效。而在依然还以教材为主要阵地的背景下,课文的学习被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任务。[6]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在提问,学生大多低头看书,以沉默不语为应答。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百害而无一利。可见,学生急需改变观念和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

1.重视英语听说能力。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教师的引导当成是锻炼机会,才会有参与意识。从另一角度来说,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提高了,才会更有底气和信心在课堂上发言,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

2.提高自学意识。只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主动获取,只有认真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学生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师,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实现的根基,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最终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英语五项技能。

3.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要意识到由于自身基础、理解能力、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有不同,所以需要交流,也需要利用这样的机会自我营造锻炼口语的氛围。此外,为了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尤其是小组活动,也需要合作,而且这也为日后职场中的teamwork(团队合作)打下基础。

有了上述观念,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改变消极的课堂应对行为,变得更加注意听讲,积极配合教师,充分发挥学习主体这一角色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精读课要改变现状不是朝夕之事。教师只有积极采用新的交互式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都改变观念,努力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与配合意识,精读课的教学才会有转机。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试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5-47.

[2]徐艳甲.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Vol.28:138.

[3]朱丽骏.新型英语精读教学探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3),Vol.19,No.2:46.

篇5

论文关键词:精读课;泛读课;阅读课;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测试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英语阅读理解考试是考查和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从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公共英语等级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试、实用英语等级考试(A级、B级)等试题来看,阅读在试题中占据了首要位置。阅读理解题量逐年增多,知识面逐年拓宽,灵活度逐年增大。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体现在整个卷面上,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只有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阅读课介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型一般分为精读课和泛读课。精读课着重传授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如:词汇、语法、句法、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在中国,英语精读课一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比听力课和泛读课投入的课时都多。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精读,是指为了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熟练程度而对文章进行反复钻研、细心领会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精细地分析,最后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泛读是精读课的延伸和补充,着重培养阅读的流利程度,突出“广”与“泛”。是我们对各方面知识广泛吸取的过程。精读是泛读的基础,泛读是精读的提高。作为教学过程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师、知识和学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学生在学习时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能实现由教学目的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无论精读课、泛读课都是由人来执教的,是通过一定的教材和方法来实现的,是依靠学生全面积极的活动来完成的。它们各有各的任务,其本身无所谓孰优孰劣。就课型设置而言,目前许多高校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精读为主要手段的阅读课,同时辅之以少量的听力课和泛读课。

三、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精读和泛读能力。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尤其是泛读。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法规则、表达思想的方式;都有特定的幽默、逻辑,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言能力有极大帮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阅读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特别是精读和泛读。大学英语阅读训练是大学英语学习的核心。也可以认为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译的必要前提条件,在英语阅读训练中正确选用阅读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训练的效果。

四、阅读能力测试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的英语考试重点已转移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它包括对语篇的阅读速度、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以及语篇分析能力等。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测试题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卷面上,如完形填空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另外,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应明确阅读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有赖于拥有的词汇量、基础语法知识等因素而阅读能力则有赖于阅读技巧。实践证明,在理解能力同等的情况下,经过阅读技巧训练学生,其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均高于其他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做题的准确率。

五、阅读能力测试的目的

阅读理解是各类英语考试试题分值最高的题型,文章共占35%-40%分。除此之外,还有完形填空题、短文改错和写作题也都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测试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来修正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则以之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反馈是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Gipps(1994)提出,测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学习:“Gipps从三方面概述了测试的主要特点:考试的目的、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法。考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考试的内容要贴近英语教学大纲,考试的方式是学生都有机会去表现自己。Cohen(1994)认为,测试的反馈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学生将来的学习。

六、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方面和建议

(一)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同时并重,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测试能力

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课的课堂教学。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包括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大学英语课堂精读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以教师对课本和应试技巧的讲解式教学讲解词汇。分析句子结构为主。侧重语言、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有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各种活动。虽然在精读课学生的词汇量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只注重于句子的结构分析,所以学生只学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学到阅读的各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并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和分析能力以后,就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以巩固和扩大词汇量,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泛读是处于一种较为深入或较高层次阶段的学习,它是在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拥有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大学英语的泛读课除主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之外,还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培养学生熟悉书面语言的各种句子和篇章结构。精读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泛读要求学生读的多、读得快和读的广,还要求理解准确。泛读是快速而广泛的阅读,是精读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说,泛读比精读还重要,因为精读课从其题材、内容和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局限性,而泛读则不同,它具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等特点,在实际生活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阅读一般都是泛读,精读的实用机会不多,只有具有泛读能力的人,才可以说具有阅读能力。阅读得越多,获得的各种交际功能和意念就越多。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教学与泛读课教学同时并重,两者缺一不可。更不能采取“以精代泛”或“精泛结合,以精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阅读教学示范功能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对学生进行科学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将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课余的阅读活动,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的调控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阅读,做到课前预习,(包括拼读阅读材料的生词、词组,阅读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找出语言难点,就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课中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三)定期进行测验,检查学生的真实参加考试的阅读水平

在阅读的时候,对文章的理解不一定准确。而如果去做阅读文章的理解题,根据做理解题的对错,就会发现理解上偏差,从而找出理解不准确的原因:究竟是语法没掌握好,词汇领悟不对,还是价值观不同,或是文化背景有差异。经过这种训练,对语言的理解深度就会拓展,阅读的准确性和速度也会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仿大学英语各种考试阅读理解的出题模式,对阅读材料设计4—5个选择题或问答题让学生限时完成,然后引领学生把每个小题中的问题带入到阅读材料里去探索解答。以便了解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的增长情况。定期在试卷规定的时间按照实考试题进行测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做题技巧。

(四)引导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除了课堂课文教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泛读是强调理解的快速阅读,是为了理解大意而进行的阅读活动。泛读只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大量的英语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易读物开始过渡到读英语文学的原着,还应该读大量的英语报刊、杂志、历史、传记等书中的文章,还可以从互联网选择下载喜欢且能读懂的文章作为课后泛读材料提高泛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拓宽阅读学习渠道,提高测试能力。

(五)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阅读学写作教学模式,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读是为了写。读是写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写是读的客观反映。通过写来提高读的效果。通过阅读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小说、杂志、报纸、还有出自英美学者的论文范文,再从语言的角度观察他们的写作特点,最后达到模仿写作的效果。这种通过先阅读、观察归纳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观点然后再模仿的写作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而写出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

(六)教学中注意将背景知识导入到相关阅读材料中

教学过程中,结合语篇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引导学生识别语篇主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词汇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七)掌握阅读考试的一些基本技巧

有关阅读的技巧,特别是泛读的技巧已有大量的文章提出建议,但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指导学生主要的阅读技能:如何抓主题思想,如何找出主要事实或特定细节,如何进行推理与判断,如何确定难点以及如何猜测词义等。在做题时,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英语阅读速度而且又能提高做题的准确性。1、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然后做题;2、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

(八)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制订适合个人的阅读计划,检查课外阅读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词汇量进行初、中、高级的分层阅读。当阅读简易读物达到一定数量,阅读达到一定程度,词汇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读英语的原著、报纸、杂志并且还可以看看英语的原版影片,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课堂讲解完阅读技巧后,布置阅读作业,课后检查,达到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篇6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英语专业;142任务型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teaching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Intensive read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Integrated English)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s of English majors,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Its primary teaching task is to teach basic knowledge of English, basic skills of the students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other disciplines of English major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igorous training. High level vocabulary learning is mainly through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multimedia;networktechnology;English major;“142 task-oriented”

一、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精读实践课堂授课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为英语专业的其他学科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词汇学习是讲授的主要内容。“142任务型”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此,我们实行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系里的教学资源,做到多媒体辅助授课与学生多媒体作业相结合,并改变课堂教师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把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使学生明确学习要点,理解和记住所学知识,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电视、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图像、声音等多种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听说实践课堂授课模式。

二、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开展技能训练

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在每次课前都要做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中某一方面的准备,进行课上五至十分钟的个人展示,教师把学生的表现作为形成性或过程性评价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中,严格的过程性评估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其次,课后作业内容也分为多种形式,改变了以往只有书面作业的传统惯例,提高了口语和PPT作业的比例,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再次,大学英语精读拥有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登录校园网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和方便。

总之,精课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极大地丰富教学,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词汇深度的学习,对精读课程的改革也是为了让学生对词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运用“142任务型”多媒体教学模式推进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7

【论文摘 要】 本文在比较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学习差异的基础上,从词汇学习、阅读能力和听力的提高三方面探讨了大一新生的英语学习问题,以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阶段的英语学习,全面提升英语水平。

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们,面对厚了很多的英语课本,篇幅加长的英语课文,密密麻麻都是长单词的词汇表,很多学生感到很茫然,没有头绪,不知如何应对。尤其在对大学学习至关重要的四、六级考试重压下,更是感到困惑焦急。本文作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此篇文章旨在探讨高中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给予大一新生以方向性的指导。

大学英语学习与高中英语学习的不同之处体现在高中英语重在语法学习,而大学英语重在词汇阅读以及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显而易见,高中的英语学习为大学英语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大体的语法框架结构,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语法规则。可以说,大一新生的英语知识体系就好像是一座已具框架结构的房屋。而大学的英语学习,侧重词汇的增加,一个个的词汇就像是一棵苍天大树的叶子。随着英语词汇的积累,阅读材料的长度难度也有一定的增加。

一、关于词汇的学习

如何扩充词汇量,掌握一个个冗长复杂的单词,是很多大一新生面对的难题,以下的方法或许会给那些还在苦恼词汇的学生一些启示。

1、通过单词的构成记忆单词。这需要学生在日常记忆单词的时候,注意观察单词的构成,了解单词的构成原理,积累必要的构词知识,认识常见的前缀后缀。

2、联想记忆法。在大量的英语单词中,很多无法利用词根词缀来记的单词可借助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虽然有时候显得牵强附会,但是记忆的印象反而更深刻。比如“abandon”常见的意思是“抛弃”,但是它还有一层意思是“放纵”,可以理解为“对自身的放弃、抛弃就是放纵”。

3、利用近反义词记忆单词。英语是国际性的语言,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容性的语言。英语发展历史是大量引进外来词汇的历史。正因为如此,英语的词汇量及其丰富,估计超过一百多万,这样很多英语单词都有近义词和反义词,譬如buy and purchase、raise and rear 等等。

4、在阅读中记忆单词。因为在阅读中,遇到新单词,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一定的语境,深刻体会单词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认真观察单词的用法搭配,所以阅读训练可以强化单词记忆。

5、科学用脑,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记忆单词。它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性,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此外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试验中还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牢靠。因此单词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要勤于复习。

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大学英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速度,能阅读相应的英语杂志期刊。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学生首先应该弄清楚精读和泛读的重要性及其各自的侧重点。

精读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较小的英语范本(即语料)的深入分析、理解和记忆,准确地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使用规则,再通过演绎法对所学过的知识加以反复操练,提高熟练程度,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其优点是较好地发挥了成人的意识优势和认知优势,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效率较高、准确度较高。静心苦读和强记强练是精读的行为特征。大学英语课本就是很好的精读材料。我们同学多年的英语课堂学习,从初中英语课堂到大学英语课堂基本都是围绕精读开展的,忽视了泛读训练。

泛读的学习理念是通过大量的英语接触,发挥人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自发力量,自然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它不要求学习者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学习者精研细读,处处要搞懂为什么。它要求学习者培养对英语的爱好,养成每天学习英语、接触英语的习惯,用英语多读,什么东西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材料,什么地方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环境,小说、报章、科普、专业文献,目所能及皆在阅读之列。其优点是英语技能化水平高,语言反应速度快,学习过程中焦虑感和压力感较小,对学习者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要求不高;缺点是语言知识掌握精度不够,应试能力较弱。

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本文作者认为,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精读,而英语精读材料涉及的知识面在宽度方面有限,反之泛读对增强学生语言输入的广度有着精读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泛读训练,课下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通过大量的泛读,提高语言的输入量,进而提高英语水平。

三、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此外,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显著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听力的重视程度。由于高考中的英语听力部分不计入高考总分,在录取时将成绩提供给高校参考,对于报考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高考志愿来说,影响不是很大。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大号召下,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体现为应试教育,忽视了听力教学,以至于很多自认为英语学得不错的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不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表达。在大学的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分值比例为35%,这一数字表明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听力说平呢?这一问题困惑着众多的英语学习者。听,既要精听(重复听同样的内容,直到听懂每一个细节和语言表达形式),又要泛听(抓住主要信息,不纠缠细节和语言形式,努力提高理解速度)。

大学英语的听力课堂,主要是精听。同学们在自己选择精听材料时,应该选听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英语小短文。在进行精听活动时,要从捕捉意群、单词的弱读、连读,单音节单词,建立听觉与反应神经的联系这几个方面把握听力材料。

泛听在提高听力方面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泛听,大量的接触录音,英语学习者可以熟悉英语发音,扩大知识面,提高听力水平。听力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泛听训练基础上的。泛听要求同学们在听力练习中以掌握文章的整体意思为目的,在不影响对整体文章的理解,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听不懂也没关系。泛听材料的选取也比较广泛,很多听力考试题、每天的英语新闻、英语电影和各种英语磁带都可以作为泛听材料。

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听力活动是语言的输入,学生完全可以将听说两者的学习结合起来,模仿听力段子中的标准发音及地道的英语表达,纠正自身错误发音,完善英语表达。同时,标准的语音语调是确保学生能够听懂英语材料的基础。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精读 一体化教学模式 听说一体化 读写一体化 读译一体化

1.引言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一线英语教学者和科研工作者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读、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挑战。本文提出并首次尝试性地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精读课堂,使教师在使用同一教材的基础上,将听、说、读、写、译融为一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一体化教学模式内容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已不罕见,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居多,强调视、听、说三种感官的有机融合。闫建华等(2008)、钱虹等(2011)实证研究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指出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明显提升。田荔(2010)、张谡等(2006)虽然指出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精读课堂的有效应用,但前者脱离了与教材具体内容的实践结合,后者只对“读写一体化”这一种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弥补二者之不足,以教材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阐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

2.1听说一体化

听说一体化的实施建立在主题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将信息输入“听”与信息输出“说”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听说主题与课文主题保持一致但不拘泥于课文,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这里的听是有准备地听,泛泛地听;说既包括听力材料的内容陈述,又包括对主题内容的有感而发。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1课前预习环节。老师对单元主题加以拓展告知学生,学生预习时有的放矢地准备相关内容,作为课上听力和讨论的背景信息。

2.1.2课上听写环节。老师将听力材料播放两遍,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笔记不要求与文本完全一样,但内容要尽量与原文接近,既练习了听力,又进行了创造性训练。

2.1.3课上陈述和讨论环节。学生分组后,首先,小组内互相交流笔记内容;其次,小组代表陈述本小组情况;再次,小组内部根据老师的问题和材料内容讨论观点和原因;最后,各小组间互相交换意见。讨论环节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是讨论,也可以是信息拓展,还可以是展开辩论。

以《大学英语 精读》(上外版)第四册第二单元“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为例。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准备与“energy(能量)”相关的词汇,课堂导入时老师播放英文视频,复述之后学生要对话题“How energy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and what we should do to make the energy cycle?”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言。“听说一体化”不仅适用于课文导入部分,对课文语篇内的背景信息同样适用。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加深了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将跨文化素养的培养融入精读课堂。

2.2读写一体化

读写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即模仿阅读材料构建写作思路,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读写一体化包括篇章读写模式和段内读写模式。上外版《大学英语精读》所选课文篇篇经典,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无论是通篇结构还是段落结构,都堪称学习写作的典范。鉴于段内读写模式既可模仿篇章结构,又可学习句法词汇,本文只对段内读写模式进行探讨。同样以“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例。

2.2.1段落结构分析。大学生学英语时往往只关注词汇和句子层面,少有注意语篇。老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带进来,再引导学生自己游出去。本段在结构上有两点值得学习:一是如何表达作者观点;二是如何阐述主题句。前者本段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后者使用了道理阐释的方法。这使得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段内结构,找出句子间的连接词,在写作时尽量模仿。

2.2.2句子结构分析。无论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作者写作时总是能做到长短句结合及多种句式的交叉使用。比如,例段中仅有5句话,却涵盖简单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和倒装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不晦涩,又不过于简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需要弄懂句内逻辑构成或语法构成,在解析句型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句型结构,实现读和写的完美结合。

2.2.3词汇层面运用。词汇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句与句之间衔接手段的逻辑和功能关联词,例如some...others...,but等;二是修辞手法和描述性词语的使用,例如“currency”暗喻性的用法。学生只有在写作实践中准确地运用所学词汇,才能真正理解词汇含义,实现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可见,读写一体化不仅仅依赖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要有恰到好处的教学材料,本教材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2.3读译一体化

读译一体化,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以教师为中心,母语为教学媒介,关注句子结构和语法,强调英汉互译的准确性,通过翻译理解篇章内容,换句话说,翻译是方法,理解是目的。本文提出的读译一体化虽然也包含英汉互译两个方面,但实施方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反,把任务交给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英语为授课语言,在篇章理解的基础上翻译,翻译不再是方法而是培养目标,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保证其积极性。

读译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英译汉指课文复杂句子的翻译,汉译英指课后习题的句子翻译。前者要求学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在语境中推敲句子含义,后者则要求熟练掌握课文的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英汉互译技能培养的过程如下:

2.3.1段落整体把握环节。对段落整体意思的认知是弄懂每个句子的前提,要求学生找出段落的topic sentence和supporting sentences,训练学生通过已知信息猜测未知信息的能力。

2.3.2复杂句子paraphrase环节。英译汉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包括结构分析、文化理解、词语转换在内的复杂思维活动,甚至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句子。因此,paraphrase便成为连接原句和目的语句的纽带。

2.3.3句子翻译润色环节。在paraphrase的基础上,将解释出的英文句子加工成地道的汉语。

2.3.4重点词汇把握环节。要进行反向练习,必须弄懂重点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进而将课后练习的句子翻译进行到底。

读译一体化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在阅读培养翻译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学检验

本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构建一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老师对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个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四级模拟考试选出两个成绩相当的班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期末又进行四级模拟考试,实验前后的成绩对比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模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且除深度阅读和完形填空外,实验班的其他各项成绩均高于控制班,这跟课堂一体化教学同时培养各项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结语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学困生也不再厌恶英语学习了;一学期的教学实验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材料的演绎者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备课时间明显增加,但由于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效率高,较强教学效果省去了繁重的课后课业负担,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了英语技能。因此,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从而使英语课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Jack C.Richard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闫建华等.澳洲ESL一体化教学模式主导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外语界,2008(4).

[4]田荔.一体化教学在主题教学模式中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