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管理论文

篇1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重视,这是因为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为本中之本,未来的世界实际是教育的竞争,人才要靠教师去培养。教师工作是崇高的,它所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感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教师职业特点的要求是以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的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复杂性主要反映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教师还身担众多的角色,使教师处于内容广泛的角色期待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以及个性品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劳动还具艰巨性,教学工作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非常大,是“全方位”的,劳动空间有广延性,劳动报酬具反差性。二是教师劳动的长期和反复性,示范性是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三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情感性,教学中因材施教要有创造性,增强教育效果要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教师也是人,难免有某种程度

不适应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有害。

认识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还要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待教师的角色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足,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身上,愿望与现实反差则焦虑不安,信心受挫。

二、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典范。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要履行这么多的社会职责;高到少有哪个行当的人需要象教师要时刻身体力行作学生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

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正常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惑呢?美国心理学家威乐逊指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各不安全感。”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内心冲突,主要有四方面:

一、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

社会期望角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专修养,并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需要,而

教师总难跟上不断发展形势的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在内心冲突,因为没有界限使角色扮演者知道他在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工作”。这种冲突就是自尊,自信引起的焦虑。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

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已大大提高,教师和其它很行业横向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付出与收入失调,难免导致一些心理不平衡。

三、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际的矛盾。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习时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早成才,成好材。可是教育劳动效果总难尽人意,现实成绩与理想要求反差大教师忧虑产生了心理冲突。

四、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的矛盾。

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而教育效果

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教师个体的作用就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往往会带走心理上的不平衡,不满足,并造成一定人际障碍,这可视为由于交往和成就需要方面失落而出现的心理冲突。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内心冲突的大量存在,还有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问题,就

是健康。据国内外教师的心理研究,教师要比一般劳动者心理疾病的比例要要偏高,主要表现神经病,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教师常年辛劳,普遍缺乏健康的全魄,早生华发,英年早逝的现象常见报端,令人唏嘘。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善于调适,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朝气蓬勃地前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实提高,自勉。

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探索新境,在

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对现代的信息的探求,吸取有益的知识和先进的观念来充实自己,自勉。忘怀得失,就会对烦忧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

折感,超过个体承受力的挫折,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生理心理阈限决口陷入危机之中。目标期望过大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目标期望建立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上。还要进行目标分解,设立有阶段,各方面的具体目标。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学生始终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和直接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类复杂情感

中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的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宽以待人,乐交善处。

心理学家丁瓒提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强是心理健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搞好和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律己,宽待人,开朗达,容人之短。其次要乐于合群,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当人际挫折出现时,要冷静分析,释怀处之。有道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五、健身养生,怡悦身心。

体魄强健是保证精力充沛进行工作的前提,正当娱乐是高剂教师身心最有

效的途径,积极锻炼身体能使心境开朗,身心怡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心理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教师要重视身体健康,善于调适心境,有病浅中医,减少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全面认识教师心理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是有效调适心理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自觉提高人格修养水平和挫折承受力,乐观进取,阔步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篇2

提起大锅饭,人们就会马上想到上个世纪的社会制度及这个制度下产生的思想。但这里是在谈教材,谈教师对教材的再创作。具体地讲,是教材内容的运用和选择如何结合教学实际,避免多个学生一个教案的“大锅饭”局面,怎么才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各有所得的“自助餐”的形式。目前,尽管教材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使课程在适应学生发展上有所松动。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具体的运作中,还在演绎着以往的故事:教材主宰课堂,学生只有按着课表,捧着书本,跟着老师的指教棒“舞蹈”。说到底,学生只能一味的适应教材,智能、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吃口味一致的“大锅饭”。这种模式的运转是较为落后的意识在教学中的反映,是教师惰性的一个突出显现,学生永远是被动的,这使得教育千人一面,教学百计划一,教法十面一出。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师生围着课堂转。这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法则,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社会的实际需求在冲击着这一教学模式,我们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如何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如何从原来的“课程教材”中心论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选择学,是对教师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面对学生去进行再创作,做出品种齐全,风味各异的“自助餐”。从每个学生成长的角度和策略深度全面权衡,从学生面临的就业选择去估量,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到底教学效果如何,只有学生有权评说,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人。

目前,我校职高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但这只是一本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对的是两个教学班的近百十名学生,他们是不同的个体,情趣爱好,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至于以后的就业去向都不会完全一样,不是一个教案,一套作业就能对付得了的,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舍得割爱,又要敢于增补,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例如,在语文第二册中有《音乐就在你心中》,《舞蹈?悟道!》这样艺术感悟很强的课文,面对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着实让我费了苦心。在课下准备的两天时间里,我又是请教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又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领悟艺术的深奥,自以为很满意。可当我把这些东西搬到课堂上时,同学们大多表现得很茫然,只有少数同学似乎在会意地点头。我意识到了这节课的效果。于是,“作战计划”

改变,合“二”为“一”,又重新安排两节课时间,把《音乐就在你心中》,《舞蹈?悟道!》合在一起,让学生听音乐,看舞蹈,品味艺术给人的感觉和力量。经过反复欣赏之后,作业是:比较两首音乐或两个舞蹈给你的感觉。当作业交上来的时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班里出现了多种感受,描写了多种场面,道出了多种音乐心声。从而达到了“音乐就在你心中”和“不同的舞蹈给人不同的感受”这样两个教学目的。也实现了本单元“艺术贵在创新”的教学目标。至于课本中的“精品”课文,像《琵琶行》、《鸿门宴》对我们的学生意义不大的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去对待。

诚然,教材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正像有了好的底片才能印出倩影一样,但必须明白,教材与需求不会齐头并进的,奢望好的教材“包打天下”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靠教师的第二次创作,即活化教材,具有胆大艺高的的本事。如果说教材是“标本”,那么,教师则是“讲解员”,教师对教材的再处理,就是学生最快吸收最新知识的补充渠道。教材的挑选,教学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观所为,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教师是适应的根,发展的源。因此,坐等,不满,甚至牢骚,都不能解决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行动起来,根据自己学生的口味,调出人人喜欢的“自助餐”,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因为知识的重复而逃课,也不再因为听不懂而厌学,从而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篇3

1.在校执教时间短,稳定性差。很多外教在校执教为1年,外教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教学的稳定性。尽管有很多外教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中国老师学习和借鉴,但由于外专局规定高校外教都是每年签一次合同,流动性较大,中国老师跟外教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又少,因此,外教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方式也随他们的离校而带走,这对二级学院不能说是一件不遗憾的事。

2.外教聘任机制和教学管理不够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招聘外教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的:二级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外事办对应聘外教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合格的应聘外教推荐给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决定合适人选之后交由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办理外教来校工作的相关手续。对于外教的聘用,高校应该应聘的外教进行资格审查,考察其简历的真实性,同时对应聘外教进行面试,考评外教的口音、表达和沟通能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像中国教师进行试讲,考察外教是否符合学校要求的基本教学能力,测评其实际的教学水平。实际上,学校对于外教的简历很难认定其真实性,应聘外教大都在国外,一般面试都是通过Skype进行网上面试,更不可能像聘用中国老师那样进行试讲,现场测评其实际教学水平。[1]29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外教管理的模式是:国际交流合作处主管外教的引进及其日常生活,二级学院负责安排外教的教学。当外教教学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2]179高校聘任外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高校应该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和需求,有目的、有规划地制定外教需求计划,从实际出发,严格把关外教的聘任,以便实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3.外教与管理人员交际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虽然外教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外语沟通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与其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教与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交流中,时常会出现文化冲突现象。以下是一位外教给外教秘书的一封邮件,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从以上邮件中可看出:如果合同里没有提到或者开学安排上没有提及外教要做的工作,就算是填简单的一张表格,外教也会拒绝的,甚至说管理人员的做法是、不文明社会的表现。

二、完善外教教学管理制度

西方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化和制度化,外教也习惯了按制度或规定办事,外教管理人员应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让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外教的教学行为,让外教觉得有章可循,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很多外教不了解中国教育体制、外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因此,严格执行教学管理是提高外教教学质量、提升外教资源聘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二级学院合理安排外教教学工作。二级学院在外教聘用时,应该告知外教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等具体安排。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如果有英语角、学生活动、指导竞赛、科研项目、教学研究等其他工作任务,也应该一并写入合同中,以免日后发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高校与外教签订的工作合同,可以参照国家外专局颁发的有关法规和合同文本,各高校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增加合同副本,也可以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适当地做出一些调整。教学安排是教师开始教学前,二级学院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外教所教授课程进行的统筹规划,从而使外教在具体教学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合同安排好外教教学任务后,外教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不能随意变动。除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不然一定不能变(这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很讲究原则和计划的,一经通知,如果经常变动,他们会非常反感。一些中国老师的常规教学管理也适用于外教教学,如教学文件:包括教学日历、教案、试卷AB卷及其答案、学生成绩表等。当然,外教对这些工作会有意见,外教管理人员需要和外教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耐心沟通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安排中也需要跟外教强调课堂上不能给学生灌输外教本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宗教理论。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给外教配备一名年轻教师作为秘书,每位外教配备一位学生助理(勤工俭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协调,也为中国教师和学生练习口语、外教了解中国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外教的考核是对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工作能力的评价,是衡量外教是否能胜任所承担教学任务的标尺。因此,二级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外教协作型反思的评估体系,做好教学反馈工作,以期激励外教借助协作型反思教学的手段更好地进行教学,或通过协作反思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反馈中的问题,可以采用外教上课情况问卷调查和学生干部会议反映外教教学情况。这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外教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而且能够对外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纠正和处理,从而提高外教的教学质量。[3]64

2.二级学院加强与外教、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沟通。沟通是一个联结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过程。在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4]7271)二级学院应与外教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与外教多沟通,减少与外教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外教管理人员在同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碰到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文化冲突现象经常出现,致使交际双方产生不解、误解甚至曲解,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外教管理人员有时即使所说的语言虽然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外教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这些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误会的原因。这除了需要外教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渠道获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学习外国的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与外教进行切切实实的沟通。外教管理人员虽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外国文化,但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所以与外教交流过程中也是会产生误会,如何消除误会或误解,这需要双方的沟通。以下的邮件是外教秘书给外教提醒外教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后,外教的回复:“Iamsurethatyoudidnotmeantoappearrudeinyouremailbutitcomesacrossthatyouarescoldingmelikeanaughtychild.OfcourseIwouldnotacceptthatkindoftreatmentifitwasintentional.”。幸亏这位外教与外教秘书的有效沟通,才没有因语言的失当而造成双方误解,甚至更严重的后果。2)二级学院应与国际交流处多沟通。外教的教学管理是一个繁琐和复杂的过程,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既分开又联系,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是规范外教教学工作的前提。外事部门与教学单位分开管理的话,外教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容易出现交叉或盲区,由此会带来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给外教提供了住房、生活必需品、丰厚的工资等优越条件,但因为管理上的问题,依旧出现外教不满意或学校管理人员有意见等矛盾。事实证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教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外教的优势,提升高校的外语教学水平。[5]76二级学院每年度向国交处上报“外籍教师教学综合测评表”以及年度“需聘请外籍教师的计划表”。这里也有一例,有一位外教为人有些偏激,多次煽动其他外教对学校的不满,因而国交处计划不再续聘这位外教,当外事办向二级学院了解这位外教的教学情况时,外教秘书能够详细地把学生对于这位外教的教学情况反映给外事办,经过沟通,很好地把事情解决了。

3.二级学院坚持人本管理、加强人文关怀,以增强外教的主人翁精神。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外教倾注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中西文化差异,让外教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让外教充分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学校可以在西方节日定期举办一些简单宴会,给外教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例如我院,每年都会带新进外教参观湛江的人文景点:赤坎古街暨古码头、文物博物馆(许爱周故居、广州湾民俗博物馆等),了解湛江清末民初经济、文化、历史及法国殖民地对湛江的影响。这些人文景点虽然都是免门票的,但外教对这些本地文化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感受到学院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因而学院会坚持每年办下去。

三、结语

篇4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篇5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班级卫生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难题,小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刚打扫过的教室,不一会儿地面上就会出现许多碎纸片。对此,笔者虽然多次强调不能在教室里乱扔垃圾,但是学生仍然做不到。有一次,学生们正在做练习题,笔者发现教室地面上有一些小纸片,于是顺手捡起小纸片放进垃圾桶。此后,每当发现教室地面上有碎纸片,笔者都会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学生发现了笔者捡碎纸片的行为后,不再乱扔废纸了。笔者还发现,有几个学生还在课桌边用胶带粘了一个“小纸篓”用来放垃圾。对于学生的做法,笔者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并号召其余学生向他们学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配合科任教师管理学生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向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虚心接受科任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争取得到科任教师的配合与支持。同时,班主任要在学生面前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肯定他们的教学,让学生配合科任教师的工作。当科任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及时做好协调工作,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李文(化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在一次数学课上,他与同学打闹被数学老师发现了,数学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对于数学老师的批评,李文不但不接受,而且还顶撞老师。气急了的数学老师动手打了李文,委屈的李文在教室里又哭又闹,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数学老师只好带他到办公室找笔者处理。看着情绪激动的双方,笔者先请数学老师冷静下来,回教室继续上课,然后向李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对他说老师动手打人确实不对。待李文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笔者引导他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请他换位思考,假如不是他在课堂上捣乱,老师会不会批评他;假如自己是老师,面对一个不认真听课还顶撞自己的学生该如何处理?最后笔者告诉李文,老师批评他是为了他好,说明老师在关心他,没有放弃他。在与笔者进行交谈之后,李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随后笔者带他来到教室,请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数学老师认错,让全班学生明白犯了错就要及时改正。此时,数学老师也意识到了自己动手打人的错误行为,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李文道歉。课后,笔者找到数学老师,请他不要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还与其探讨管理学生的办法。这样一来,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增进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之间的感情,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结语

篇6

1.1教师的不良情绪,易给幼儿带来身体上的损害

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乱发脾气,殴打幼儿,使幼儿的身体遭受了损害.幼儿园的孩子,他们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都比较柔嫩,身体形态结构没有定性,易受损伤.这时的幼儿生命本身就很脆弱,一场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夺去幼儿的生命,更经受不了意外的伤害.幼儿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更应了解和把握这个特点.幼儿教师如不控制自己的坏脾气,任意对幼儿进行惩罚,甚至有可能给幼儿的生命带来威胁.拧肿耳朵或许是小事,但如果拉断胳膊、打伤眼睛,那幼儿的一辈子不就毁了吗?

1.2教师的不良情绪,易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是幼儿真正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的第一个场所;教师也是第一个除亲戚以外接触最多的成人.他们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最重要的影响人.然而,如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不注意自己情绪的管理,使得幼儿或不敢上学,或做恶梦,或受到极大的精神刺激.这都给幼儿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埋下了阴影,也为其长大后适应社会埋下了阴影.

1.3教师的不良情绪,易造成师幼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

情绪像疾病一样具有传染性.教师向幼儿发泄不良情绪的时候,幼儿感受到这种不良的情绪,受其传染,幼儿的情绪也会恶化,表现为哭泣、吵闹,这更刺激教师,教师的消极情绪会愈发强烈,幼儿与教师形成恶性循环.情绪的相互污染,不利于改善教师的心情,同时对幼儿也起了不良的影响,让幼儿从教师那里学会了以消极的方法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在以后面对问题时,则有可能也只会消极发泄,而不是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在案例四中,幼儿明确感受到了教师的不良情绪,受其传染,本来很好的情绪也被污染掉了,开始“大声吵闹”,对教师的话语也反抗起来,“尖叫”、“跺脚”,以这种消极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来回应教师.这肯定又会被教师接收到,情绪会更加恶劣,又以不良的方式表现出来.

1.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对幼儿的公正评价

据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当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教师情绪好时,对学生的评价趋向好的方面,而教师情绪不好时,对学生的评价趋向坏的方面.同一个幼儿、同样的事情,由于教师情绪的影响,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两个评价.在案例二中,如果教师当时情绪很好,或许就会认为幼儿“踩脏地板”是无意的,是不小心的,就不会做出这样可怕的举动.在案例三中,如果没有与幼儿堂叔的矛盾,教师也不会对星儿这样.关键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了教学中,影响了对幼儿行为、甚至整个人的评价.幼儿教师的坏情绪,使她们更易对幼儿做出消极的评价,把本来很正常的行为放大,以为是幼儿故意做的行为,以为是挑战教师权威的表现,从而给幼儿带来无尽的伤害.

1.5教师的不良情绪,易打击幼儿的自尊心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直接发泄在了幼儿身上,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这个阶段的幼儿,自尊心一般都很脆弱,教师一句随口的话语,一个随便的动作,一个无意的表情,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更何况是让幼儿“下跪”、“舔地板”,以及许许多多的不公正待遇.

1.6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教育策略

教师更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否则任其发展,就会做出很多错误的教育策略,为以后的教育活动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将幼儿带入了错误的发展轨道,不利于幼儿以后的发展.

1.7教师的不良情绪,易影响师幼关系

幼儿喜欢模仿,在情绪方面也特别易受环境的感染.因此在师往中,教师的不良情绪很容易被幼儿学习,幼被动的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教师的消极情绪,如果毫无节制地发泄在幼儿身上,就如以上的几个案例那样,就会使幼儿对教师、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排斥甚至厌恶的心理,教师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年龄越小,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越倚重于情感.幼儿不喜欢教师,师幼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也会被打破,造成师幼关系的紧张、师幼关系的不和谐,阻碍教育教学工作.

2幼儿教师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

幼儿教师作为特殊的幼儿的重要他人,其情绪的健康程度、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都给幼儿的身体、心理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

2.1树立科学正确的儿童观,尊重每一位幼儿

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儿童观,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幼儿还小,发展也不完善,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必须给予尊重.教师和幼儿在人格上都是独立、平等的.教师没有权利随便向幼儿发脾气,给幼儿带来情绪垃圾,更不可以像前面案例中那样,让幼儿“下跪”、“舔地板”.因为这使幼儿的人权、人格得到严重侵犯.教师只有改变儿童观,把幼儿看作一个和成人一样的拥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才会真正控制自己的情绪,为幼儿创设无污染的心理环境.

2.2换位思考,体会幼儿的感受

联系以上案例,教师许多坏情绪,是由于不理解幼儿、和幼儿站在对立面所造成的.因此,只有放下权威的架子,换个角度思考,童心未泯,体会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才不会因为她不听教师的指令,或是挑战了教师的权威而乱发脾气.要想从根本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加深对幼儿的理解,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孩子一起悲,一起乐,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案例四中,如果教师控制一个自己的情绪,轻声告诉幼儿自己的身体状况,幼儿也不会那样地大吵大闹……在案例二中,如果教师能换位思考一下,便不会将自己与星儿堂叔的矛盾转加在星儿身上.

2.3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学习点辩证法,懂得用一分为二、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事物看“死”;要陶冶情操,培养广泛的兴趣,如书法、绘画、弈棋、种花、养鸟等,借以修身养性;要多参加些体育锻炼等.当自己想要在幼儿面前发脾气时,首先要控制自己停下来,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我现在碰到什么难题?这样做有意义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该怎样做?经过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往往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当然,幼儿教师也是正常的社会人,承受着各种社会压力.教师在生存、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肯定既有和谐的音符,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的冲突或矛盾,这些在心理上的体现,就形成了教师不断变化的情绪,发扬积极情绪,避免消极情绪,就成为我们的重点.研究者认为可以探索“教学回避法”.教学回避法:在教师身体状况不好或发生重大事件、严重影响教师情绪时,教师可以离岗,避免将不良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教学回避法可以分暂时回避和短期回避两类:暂时回避是由各种突发因素导致的情绪失控,教师暂时离岗;短期回避是因积压性的诱因,因为身体或重大事件导致情绪低落或过于激动,教师短期内离岗.由于幼儿园大多实行倒班制,实行“教学回避法”是可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只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

3总结

篇7

(一)幼儿教师缺乏主动管理意识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

三、结语

篇8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作为促进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地旁听

2.给学生心理的支持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你教我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严重的束缚。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应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启发,开拓思维,协助学生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用成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未知领域。因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协作,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

首先,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过去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做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教师更大的创新空间,课程由统一变位多元。这就要求教师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其次,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加大了课程中不确定因素。新课程知识是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三个方面。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加大,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第三,新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把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上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强化了课程意识。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将在地方课程设置,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设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意识、实施意识、开发意识、创新意识。

四、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探究者

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教师要探索教学方式的新途径,以使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有机整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思、研究;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批判改进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然而现实情况却象有句话说得那样,新课程对教师来说象是“戴着镣铐跳舞”。这是就三和四而言。作为普通老师,他可以从传统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现有的教育体制表明,虽然新课程鼓励老师创新,设计教材,研究教材,但多用来作为校本用途。衡量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杠杆还是考试成绩,所以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丰富多样化,另一方面,却招致家长的不理解,很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把孩子送进各式各样的培训辅导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