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33: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结构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我国建筑抗震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建筑工程师还不能把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很好的结合,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还比较慢,并且抗震设计也不能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我国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
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高,不能准确的判断地震的成因,并且对其预测,造成居民的很大损失,还有在地质地震等方面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方面。这就导致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滞后,而且也没有统一规范的设计理念,因而很难实现建筑设计的抗震目标。
1.2工程师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不足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师只是根据数据和固有的一些参数进行施工,缺少对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因为不同地区地质的构造截面的实际承载能力不同,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计算。不能根据固定地震降级系数来进行施工,例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把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81,容易导致工程师把小级别的抗震应用到建筑抗震设计中,当遭到大级别的地震时,建筑物不具备抗震能力,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建筑抗震设计的注意要点
2.1坚持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原则
目前,根据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定,建筑工程师要坚持建筑结构的规则,同时要求结构设计师做大简单、规则的设计,从而做到建筑物遇到小级地震不坏、中级地震可以修补、高级地震不会倒的目标。并且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师遵循竖向形态的建筑规则,通常选择方形和圆形的形状,因为矩形和梯形的形状规则比较均匀。按照此类形状设计的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时内部构件承受力比较均衡,通常只会出现平移震动,而一些非对称结构的建筑在地面平移时,会出现扭转震动,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不能重合,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内部构件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发生变形。
2.2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会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在一些地震灾害中,发生过很多下“玻璃雨”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防止地震中玻璃幕墙的变形,因此,在很多地震中,一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如果在建筑中采用玻璃幕墙,必须提高建筑构件与连接处的质量,从而保证玻璃幕墙在地震时不会变形。并且在遭遇地震时能够与建筑物脱离,将所受到破坏的程度降到最小。此外,在内隔墙、玻璃隔断等构件的设计上也要提高连接点的质量,保证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
2.3关注建筑顶部抗震
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对于高层建筑物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师十分重视建筑顶部的抗震设计,在遭遇地震时,建筑屋顶过高、过重都会加重建筑的变形程度,特别是我国的高层建筑物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不重视高层建筑屋顶的抗震设计,发生地震时,下层建筑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建筑的屋顶与下层建筑的重心没有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建筑屋顶的抗侧力墙也会与下层建筑的抗侧力墙出现分离,当地震出现时则会加剧损坏。因此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使用新型高强度轻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保证屋顶的重心与下层建筑的重心位于通一条直线。当建筑屋顶的较高时要保证其抗震定性,缓解地震带来的变形作用。此外顶部结构的设计也适当的选用强度高、刚性均匀轻质的结构材料。
2.4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2.5建筑设计需要达到的设计限值
在实际的工程操作以及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我国相关部门的标准规范要求,例如在8度的防烈度情况下,粘土砖多对地震降级系数固定为2层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够高于18m,建筑层数不能大于6层等。一旦超过相关的规定,就会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物局部的墙体尺度也要控制它的最小值,保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证墙体截面的抗震强度能够满足抗震要求,避免墙体在地震时不会出现开裂或者倒塌等破坏情况的发生。
3.结束语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其结构材料的选择对结构整体性能也有重大影响,表1列出了结构材料性能对比。当前,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时,应重视钢结构的应用,其与传统的结构相比,具有相当大的优势:①相比于混凝土以及砖石结构,钢结构的力学性能更好,其能够把建筑结构受力体系由平面发展至空间,增强建筑安全性能;②钢结构更加轻盈,具有明显的技术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③钢材料类型多样,建筑手段与方法层出不穷,此两者相结合来,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综上所述,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中,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耐用性、功能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还能够提高其经济性与美观性,符合建筑结构优化的目标,十分值得推广。
2房屋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前期的参与
对于建筑施工项目而言,其前期的设计方案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但是不少建筑项目的前期方案确定时,并未进行结构设计的优化,忽略了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经济性,从而使得结构设计难度及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提高了。因此,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建筑的前期设计中一定要重视优化设计方案的融入,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
2.2细部优化
当设计人员对建筑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其不仅要关注整体设计,更要关注到基本构件的精细设计。例如:在对现浇板进行设计时,应重视其受力程度,避免产生拐角裂缝。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设计的理论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优化设计也从工程实践向着数学问题发展。因此,对于工程设计人员而言,其应全面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优化设计,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下文主要分析了某住宅建筑的结构优化设计,该住宅建筑地上32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为钢结构框架剪力墙。根据该建筑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场情况综合分析之后,决定应用结构优化设计,实现对传统的结构设计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在优化设计中,以计算机为辅助,实现了对整个工程的全局优化。
3.2优化设计规范
在对该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时,设计人员严格地遵循有关结构设计的规范,针对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不足,如:安全性较差、要求过宽等,结合实际施工条件对其进行了优化处理。
3.3前期参与
在本工程中,设计人员在工程的前期规划中即结合了结构优化设计,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与施工条件,对建筑结构形式进行了科学取舍,保证其施工可行性与经济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前期规划中,设计人员不应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否则容易出现对建筑结构体系受力情况把握不当的现象,直接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不利于后期的施工,容易造成建筑建设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3.4概念设计
在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若是其结构布局方式不同,设计效果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对房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时,应实现细部结构优化和概念设计的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有效提高结构优化设计效果。在本工程中,将建筑的概念设计作为了设计工作中的一大重点,贯穿于整个的设计过程之中。概念设计主要是对缺乏相应数值的细节进行处理,例如:地震设防烈度量化等情况,若是仅仅依靠相应的公式进行设计计算,得出的结果必然会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而使用概念设计,则可将数值当作一种参考依据,实现对结构设计中细节的合理把握,提高结构优化设计的质量。
3.5结构优化设计的效益分析
在本工程中,优化后方案同优化前方案相比,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其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工程结束后,对整个工程造价进行计算,发现工程造价降低了26%。
4结语
根据不同的标准,建筑结构的分类也有所区别。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由于剪力墙具有较强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而且用钢量也比较小,因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简单来说,剪力墙结构就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来自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力的结构。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通常会使用钢筋混凝土墙板取代之前框架结构中的梁柱,从而提高承受荷载的能力。换言之,剪力墙结构主要指的是竖向的钢筋混凝土墙板,而横向仍然沿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板搭载在墙上,而这个结构就成为剪力墙结构
2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剪力墙的厚度与高和宽相比,要小很多,几何特征类似于板,受力形态接近于柱,但其又与柱存在明显的区别,即其肢长和厚度的比值,当比值不超过3时,可以按照柱来计算,当比值介于3-5之间,则可作为异形柱,并按双向受压构件设计。
2.2在剪力墙结构中,墙作为平面构件,不仅需要承受来自平面作用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同时还需要承受竖向压力。在这种状态下,剪力墙在水平作用下如同底部嵌固与基础悬臂梁在地震作用或风载下,因此,剪力墙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刚度,还需要具备能够满足非弹性变形反复循环下的延性。
2.3剪力墙结构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同一平面内刚度和承载力较大,而平面外刚度以及承载力则比较小。当剪力墙与平面外的梁相接时,会导致墙肢外平面外弯矩的发生,但一般不会对墙的平面外刚度和承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开平面外搭接,如果遇到不得不搭接的情况,则应根据具体的相关规定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以对剪力墙平面外的安全形成可靠保障。
2.4剪力墙的设计技术需要对竖向和水平作用下的结构整体进行综合分析,在求得内力后,按照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一般情况下,在计算剪力墙承载力时,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取最小值。
3剪力墙的特点分类
近几年来,剪力墙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当中,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了抗侧刚度大,侧移小;结果后自重大,抗震性能高;室内墙面平整。但同时也有其弊端,如施工复杂、造价较高。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剪力墙的开洞与否以及开洞尺寸的大小,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3.1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开洞面积不小于15%,但仍属于面积较小的剪力墙,其受力特点在于弯矩图在连梁处突变。
3.2实体墙:没有开洞或者开洞面积不足15%的墙。受力特点体现在像一个整体的悬臂墙,此时弯矩图没有突变同时也不会产生反弯点。
3.3壁式框架:洞口尺寸偏大,而且连梁线与墙肢线刚度相互比较接近的墙。这种情况下,弯矩图会在楼层出发生突变,并在大部分楼层中出现反弯点。
3.4双肢或多肢剪力墙:开洞比较大或者洞口成列形状布置的墙。其受力特点与整体开口较小的墙比较相似。
4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4.1在进行剪力墙的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沿着主轴的方向进行双向或多向布置,最好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使得剪力墙相连,并最大程度防止出现对直或拉通的情况;在设计抗震功能结构时,应当尽量促使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相互接近,并保证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尺寸符合设计规范。在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当沿主轴方向或其它方向进行双向或多向布置,尤其是对于抗震功能的设计,要尽量防止单方向有墙模式的出现,从而保证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剪力墙要保证分布均匀,并且数量适宜。在剪力墙配置较少时,结构的抗侧力刚度也会随之减弱,而如果配置数量较大,墙体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造成抗侧力的刚度过大,震力也有所增加,最后影响自重。
4.2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竖直方向上从下往上布置的顺序,从而防止刚度突变情况的发生。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应当尽量简易,并保证剪力墙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的均匀性,另外还应当在剪力墙的洞口或者门窗处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接梁。
4.3剪力墙在布置设计时要均匀分配不易过密,以保证整个结构具有相互适应侧向的刚度,如果侧向刚度过大,会导致墙体自身的重力过大,而且在发生地震时还会增加震力,而增加建筑倒塌的可能性,留下安全隐患。
4.4务必保证剪力墙的洞口或者门窗上下对齐,并且成列布置,另外为了保证剪力墙的承重力,不发生变形,应当避免使用叠合的错洞墙。
4.5短肢剪力墙指的是墙肢的截面长度与厚度之间的比值介于5-8之间,而在高层建筑中,则不能全部都采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设计模式,而是需要将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最大使用高度适当的降低。
5剪力墙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应用
5.1剪力墙平面结构布置剪力墙的平面布置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均匀,并保证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处在重合的状态下,减少力矩对墙体的作用力。剪力墙在施工中应当沿主轴方向布置,并保证剪力墙的抗侧力刚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有必要可适当增加可利用空间,并保证适当的高度。另外,剪力墙还应当保持合理的间距,通常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公式为T=(0.05-0.06)n,其中n为建筑结构层数。实际剪力墙的数量应当与计算结果接近。剪力墙处理要具备较强的承重能力与刚度,还应当保证良好的延伸性和弹性,从而保证其在因外力作用产生裂缝时,剪力墙还能够不发生倒塌。
5.2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处理约束边缘构件能够促使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并减少层间位移,同时提高抗震能力,而且对于墙板也能提供稳定作用。剪力墙抗震设计应当满足第一振型的抵抗力矩大于承受力矩的一半以上。约束边缘构件的确定应当以剪力墙相关轴压比为依据。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较高的剪力墙,应当采取层数较多的约束边缘构件,并有效控制剪力墙的均匀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墙肢的承重能力。
6结束语
关键词:职业能力;建筑结构;课程改革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本专业岗位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建筑工程结构行业从业人员的材料选用、基本构件计算和验算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以《建筑制图》、《建筑材料与检测》、《房屋构造与CAD绘图》和《建筑力学》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地基与基础施工》、《砌筑体结构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等课程相衔接,共同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对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1课程现状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均开设本课程。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变化和以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课程内容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目前建筑结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1理论性过强,学生基础薄弱,掌握较困难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单招生源学生基础普遍薄弱,难以掌握复杂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1.2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存在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能力需求传统的授课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应用需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1.3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在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上,普遍要求具有一定的施工图识读能力,在以往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中施工图识读没有涉及,学生识图能力较弱。
2改革途径
2.1教学内容改革
2.1.1融入结构识图内容识图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之一,在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等“员”岗位中,均要求具备一定施工图识读能力。在以往建筑结构课程中,施工图识读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纳入,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教学中,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的结构施工图的图示与识读方法,并采用实际工程的施工图作为示例,引导学生掌握施工图识读方法,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2.1.2结合规范,强构造,弱计算。结合建筑结构方面的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规范条文要求,重点讲授结构构造方面内容,相应的弱化构件计算部分的内容,以“够用,适用”为原则,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点开展教学。2.1.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采用模块式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能学到实用的技能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摒弃以往陈旧的和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整合和合理取舍,改变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教学内容,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采用模块式教学,重新整合课程的项目模块。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建筑结构课程的项目模块,其课程内容的项目模块包含七个模块,分别为:项目模块一:建筑结构基本知识;项目模块二:建筑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项目模块三:杆件基本受力方式;项目模块四:预应力混凝土知识;项目模块五:砌体结构施工图识读;项目模块六: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读;项目模块七:建筑抗震知识。
2.2教学方式改革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与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方式,指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库等,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从旧式的“填鸭式”、教师“独角戏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上来,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3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层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知识学习与技能提高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平时过程考核,采用实行日常考核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总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2.3.1大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钢筋混凝土综合设计的综合技能。根据学生题目的难度等级,采用口头答辩、设计报告和讲评三个环节进行考核,合格后综合给出大作业成绩,占20%。2.3.2课程实习考核知识点要求:以现场施工日志实训记录、口头答辩、和学生日常出勤、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四个环节对钢结构实习进行考核;结合期末理论考试结果按照权重确定最终成绩,过程考核和理论实践并重,充分体现了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占30%。2.3.3期末考查:以试卷的形式,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此部分考核占50%。
3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3.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整合和合理取舍,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入教学,以“够用,适用”为原则,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重新整合课程的项目模块,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点开展教学。3.2引入现代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库等,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黄 艳 袁维红 俞英娜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殿平.浅谈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建筑设计实质就是设计师在遵循美观实用等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建筑地区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利用,运用建筑学设计理论进行设计。就建筑学的设计理论而言,主要有两个体现部分: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于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房屋建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包括了对内部结构细微部分的优化设计、对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对房屋顶部的优化设计,还包括了工程造价方面对建筑造价的分析、对建筑物的受力分析以及对周围设施的布置等方面。房屋结构设计不仅需要在设计前期加以重视,还需要在施工和建设后期的关注。在进行具体建筑施工中,需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将房屋建筑综合指数最佳的设计方案作为施工建筑的蓝本。现在的建筑设计环境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要用于应对挑战,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在设计一些建筑的时候,设计师要根据自己学过的设计理论,在结合建筑当地的环境和建筑条件,遵循安全实用、大方美观、节省材料的原则,开展方案设计工作,从而达到房屋建筑的最佳效果。设计人员根据工程情况,在工程的过程中对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和步骤的优化。在设计平面上,建筑物需要尽量保持对称,尽可能地缩小差异。
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
2.1.本文结合大量的实践工作以及自己多年工作经验
总结出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
第一,不断加强剪力墙的优化设计。其中连梁是剪力墙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将联肢墙的应用重视起来,联肢墙是利用连梁之间的各个墙通过连接形成,把墙肢的约束条件增加了。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还使墙体的各个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内力,虽然在具体施工中会造成一定建材的浪费,但是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当我们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在保证结构刚度和变形要求的同时,从经济方面和抗变形等角度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样才能做到最优化。
2.2.第二,要求设计人员要重视细部的优化
设计人员在注重整体结构协调的同时,也经过将细部结构设计重视起来。如在现浇板设计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异形板划分为方形版,这样就可以使得建筑物受力均匀,避免日后出现断裂现象。如在建筑基础设计中我们应该选取冷轧钢筋作为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又可以有效的减少钢筋使用数量,降低成本投入。
2.3.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设计师利用计算机仿真的设计优化方法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建筑设计师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各种便于分析的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的优化计算,为设计师提供精确的数据,最后达到建筑设计的优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把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这样一个工程的问题转变成一个数学的问题。特别对于大型的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计算其技术拥有人脑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一些超高建筑的抗震、抗风等等设计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分析得到很多精确的数据,为建筑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中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3.结语
1.1建筑设计方案不够合理
在土建工程中,方案设计是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首先取决于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但目前,我国很多工程建筑管理者对方案设计环节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在方案设计环节出现不合理现象,有些应该细化的条款变得笼统,有些应强调的环节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而且,现在很多方案在设计时大多考虑到建筑的承载力,对建筑的寿命考虑非常少,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1.2建筑团队对建筑结构安全性意识不强
在我国,工程的建筑团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他们一般接受的教育较少,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认识普遍较低,近几年建筑工程不断发生的安全事故给建筑团队敲响警钟,使管理者开始重视安全培训,但由于建筑团队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对培训的内容一知半解,对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缺乏系统的认识,无法更好的防范安全隐患,这很容易导致因人为因素出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问题。
1.3安全规范政策标准较低
我国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规范标准,用于规范建筑过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标准过低,例如,在承载能力方面,我国设置的安全水准,是以分项系数或者安全系数为主要指标的,对土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测试以系数为准,认为系数越大安全性越高,而且,针对一些特殊状况如地震、爆炸等建筑的牢固性,我国的规范标准并没有设置明确的要求。同时,我国在建筑结构方面重点强调结构的强度,对建筑的耐久性没有过多的要求,缺少规范标准。
2影响土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因素
2.1牢固性
近几年,我国很多地区发生过地震灾害,如汶川地震,给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显现了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同时也对建筑的牢固性进行了一次考验。建筑的牢固性不够是导致灾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建筑的牢固性一方面要求建筑结构构件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筑结构整体具有牢固性。要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必须满足两个指标,结构物的冗余度及延性。这样的建筑物不会因为局部倒坍而造成整体的连续破坏。
2.2安全性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安全性是考量整体建筑结构的重要质量指标,指的是建筑结构承载倒塌、破坏等的能力。影响结构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建筑过程中的方案设计合理性以及施工水准,二是建筑完成后的使用、检测及维护。方案设计是建筑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必须保证设计规范符合建筑结构的要求,标准要合理严谨,规范标准的制定是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耐久性
土木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指的是建筑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能够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发挥正常的使用功能。现在大多数的土木建筑工程采用的都是混凝土,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混凝土的耐久性非常强,但资料显示混凝土的正常使用年限不超过三十年。在我国的土木建筑工程中,由于有害物质侵蚀等原因,使建筑的使用年限不断缩减。虽然设置较低的安全水准会给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因外界因素如混凝土锈蚀等原因给建筑造成的危害更胜一筹。当然,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与建筑完成后的使用、检测与维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建筑工程时必须将后期维护预计产生的费用核算在内,避免过度超支。
3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措施
3.1重视土木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环节
在建筑工程中,要充分重视方案设计环节,对建筑结构进行零误差、零缺陷的设计,不得掺杂主观色彩,有质量的完成产品、过程或服务。在强化结构构造以及增强材料性能方面,可采取防治盐害及冻融的综合措施。另外,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土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系数,必须保证建筑结构局部具有牢固性,同时结构整体还要具有整体牢固性,要将环境等外界因素充分考虑全面。
3.2做好质量管控
首先,要严格控制土木建筑工程的进度。在施工前期,通过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宏观把握,包括对工程的难易程度、工程质量要求、施工工艺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考虑,综合分析,制定施工进度计划与安排。严格控制工程进度,就是保证工程建设任务能够按照承包合同规定进行。在我国,一般会采用对比法来检验施工进度,如利用横道图计划。在编制计划时要保证项目执行严格按照进度规划进行,把施工进度规划进一步细化,制定施工任务书,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实时获取施工的具体情况,确保项目施工进度严格按照进度规划进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进度的调整,这其实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可以利用网络计划,采取调整、纠正偏差的措施对进度规划进行调整,将工期压缩以及赶工成本等因素考虑全面,有计划的调整进度规划,确保建筑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3.3做好原料的检测及建筑的维护
为保证土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在施工开始前,必须对施工所需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如果原材料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安全隐患。在保证原材料优质的前提下,还要严格落实各个环节符合方案规划,做好进货检验记录,掌握材料价格、质量、供货能力等信息。同时,还要通过法律渠道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能够在规定的年限内正常使用,并对建筑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提高建筑的安全系数。
3.4推广应用新技术
要保证土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必须找出制约其安全的因素,并加以预防与改善。在建筑工程中,影响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渗漏、裂缝及剥蚀,其中破坏力最大的是裂缝,而裂缝的关键是撩测,在传统的工程建筑过程中,主要采用声波跨孔法以及超声波法,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推广应用新技术,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回弹法以及射线法等方法探测建筑结构的表层强度,进而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结语
1.1建筑模型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空间形态具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平面形状和物体空间形状。根据相关的地震数据统计表明,在地震中,平面形状就会更加复杂,如出现不平衡,建筑的不对称翼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唐山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类型,一些传统的、常规的建筑造型在地震中没有严重的损害,甚至还有一些能够很好地保留下来。地震在三维空间内是非常复杂的,将会对建筑物造成很大的伤害。特别是在结构刚度出现突变的位置。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使建筑平面和空间形状变得简单。尽可能设计一些凹凸的结构面,尽可能延长一些不对称翼。在布局上,需要使得建筑物结构能够尽可能达到刚度的均匀分布,避免一些非对称的刚度分布不均匀,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住房建设出现扭转而产生破坏。
1.2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合理对抗震设计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优先选择的规则。在这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平面、剖面和三维表面都要表现出简单规则和对称性的特点。此外,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强度也要分布均匀,使建筑的质量能够均匀分布,这样就能够有效防止建筑物出现突变。为了实现建筑结构体系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必须首先确保设计能够具体、明确,其次还要保证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能够科学合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承受力需要合理分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可以使得施工根据设计图来进行。建筑的形状规则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分散地震的破坏性,能够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2房屋建筑的筑抗震设计
2.1建筑抗震设计的规划与布局良好的抗震能力将对建筑设计建筑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建筑的布局更加复杂,这样就会导致建筑防震能力出现下降。在剪力墙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剪力墙是建筑结构抗震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按照抗震要求来进行设计。建筑的刚度需要分布均匀,在大厦电梯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由电梯人员由于地震偏心扭转效应的影响。对建筑的整体设计而言,设计师应该在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设计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建和抗震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将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2垂直设计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垂直布置设计就是将建筑的质量和刚度沿垂直方向上进行均匀分布。如果建筑的负载刚性比较差,将使得建筑的承载能力不足,所以它会很容易在地震中出现变形,成为不利抗震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垂直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两层楼都是紧挨着的,其实际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在众多的地震,建筑物的竖向刚度能够均匀分布,这样使得建筑受到地震的影响会比较小。
2.3建筑墙体和屋顶的设计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重量越轻,它在地震受到的损坏程度就会越小,其结构的稳定性也会大大提高,这样的房屋的抗震能力是非常高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在建筑的墙体和屋顶中需要使用一些轻质材料。
2.3.1墙体的设计:建筑墙体的设计,为了使建筑质量变得更轻,有必要使房屋的墙体变得更轻。如果墙体本身具有很大的重量,这样就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在地震过程中遭到摧毁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需要严格选择墙体的材料,保证墙体的重量。
2.3.2屋顶的设计::在屋顶的设计中,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安全轻质的材料,这样就能保证墙体不会承载着一个重量很大的物体,影响墙体的稳定性。建筑的屋顶不应该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承重原件,这样就会使得建筑的重量得到增加,会影响建筑的抗震性能。
2.4建筑结构抗震取决于根据其承载力根据静态分析的理论,分析地震作用的惯性力,结合弹性力学和地震作用进行计算,对建筑的结构和构件在地震中的弹性位移进行分析,以确保施工的强度,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要依据其承载能力,要计算出其承载力,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所以这些设计很容易被设计人员应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惯性力的分析,在地震作用下,把建筑结构可以看成一个弹性整体,选择相应的计算来计算结构在地震中的固有频率值,最后采用弹性的计算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计算,根据承载力合理选择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的方案。
3结论
简单来讲智能土木结构是智能结构应用于土木结构的产物,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土木结构智能化。智能结构可以说是一种仿生结构体系,集合了驱动器、主结构、传感器和控制器,具有环境适应力、结构自监控和损伤自修复的特点,甚至智能结构能够在危险发生的状况下保护自身结构不受到伤害。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提出了智能化需求,土木工程师们会将仿生功能材料融入到基体材料中,使得传统建筑结构拥有智能化的工程,人们在习惯上将其称为智能土木结构。智能土木结构出现了之后,进一步解决了结构评估的完整性、耐久性、强度和安全性等等的问题,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结构维修费用,增强了土木结构预测能力。比如说智能土木结构具有自内而外预报方式,主要的原理就是在传统土木结构的内部植入一些传感器,组成一个网络,进而对结构性能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土木结构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良好的,到目前为止智能土木结构主要应用于了高层建筑、桥梁和大坝等工程。近几年来的民用建筑和结构都采用了大规模、高性能的分布式智能检测系统。这些智能检测系统都能够为智能大厦发展建立坚实基础,我国的智能大厦,到目前为止,我国智能大厦已经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2现代建筑结构中智能土木结构的应用
2.1智能传感元件在现代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中通常会在建筑结构中粘贴或者是埋入一些传感元件来对建筑物进行健康检测,在确保检测结果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对建筑物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进行更为确切检测和评价,获取最为精准的数据,从而对建筑物的命运做出判决,进行维修或者是直接报废。对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土木工程建筑来说,由于其结构的修建时间比较长,设备相对来说都比较陈旧,传统传感器并不能够适应这种内部环境,这个时候选择高性能的传感器检测结构健康是十分有效的。利用智能材料、光纤等制作成传感器并且应用于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当中已经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使得土木工程的发展史开辟出了全新的篇章。
2.2建筑工程健康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
智能土木结构在建筑工程的结构损伤和健康检测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当中,建筑物的检测通常会采用目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会利用到声发射、超声波以及X射线等无损性的检测,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杜绝很多弊端,在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中出现了破损情况,或者是建筑物的实时动态都能够得到准确检测,在满足了人们对建筑整体了解的需求之上还能够保证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率。比如说当建筑物发生了损伤,内部就会出现裂纹,这些裂纹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会加大损伤的力度,并且会以声速扩散,而这些都会被特殊材料制成的传感元件所感知到,让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个建筑物的内部情况,对建筑物进行更为及时的整体规划,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建筑物事故的发生。
2.3现代建筑节能支持
智能土木结构不仅仅为普通建筑提供了安全检测的功能,还能够为智能建筑提供节能技术,并且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逐步的推广使用,建筑师们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节能建筑的概念。所谓节能建筑其实就是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均尽量采用节能型的材料和器具,利用智能土木结构使得建筑本身具备监测控制能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适当地做出调整,把建筑的自身能耗降低到最低的水准。智能土木结构为现代建筑节能提供的技术支持能够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更加有利于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3智能土木结构提升策略
3.1提高智能传感的技术
传感元件的应用是绝对离不开传感技术,所以提高智能传感技术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传感器就像是建筑物自身的感受器官,要想提高智能传感技术就必须要从传感技术的系统性入手,提高传感器的处理、感知、识别的能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要提高传感器系统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实现整体传感技术智能化。在建筑工程当中,传感元件要保证不影响建筑外形结构,要同建筑材料形成较好的相容性,把对建筑物的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的水平,提高建筑物当中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3.2发展智能控制集成
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相当于人类大脑神经中枢的最高级部分,这不仅仅取决于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运行程序,还担负着整个脑神经的高级功能运转。在土木工程的内部安装集控系统中,能够对一些强降雨和风暴做出迅速的应急,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因此,相关建筑人员应该重视对于智能控制集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说,在一些强台风的天气,各地方都会重视安全预警,而智能建筑中发展集成控制就能够更加及时地对整个环境进行控制,确保整个建筑的安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