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健康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3: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健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健康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重要使命。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探与改革,例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模式、细化评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②教学目标的拓展,例如积极心理学思想的运用、倡导积极人格的培养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中的定位,此前曾有人对此进行了诸如教学内容的需求等部分因素的调查。为了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受益,使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来,作者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系统地了解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及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四、结论

篇2

从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敏感成长期,易受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不正确的思潮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个体价值观的矛盾、混乱、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多变,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根本上荡涤存于大学生头脑中的不良思潮,克服不良嗜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已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共识,就两者间的关联性、应用性研究,国内学者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围绕传统文化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实践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本文论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二、泰山文化与驻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一)泰山可视可感的物质文化渗透着人的生存理念

泰山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者相互映衬、相互充实,宫室、植被、摩崖石刻、题字、庙宇、道路、溪水、山谷、建筑、悬石、碑坊、亭台、松柏等等,山水交映、盘道崎岖,历来有“步步不离地,步步是登天。一寸不着力,一寸天相悬。亲到绝顶者,步步乃慎焉。”的说法,通往山顶的路上,“登高必自”、“从善如登”、“努力登高”类题刻醒人耳目,给登山者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些和谐的自然美景,既有静谧安然之处,又有古树参天、风清云静之所,移步异景、苍松翠柏、溪水潺援、高崖深谷、怪石嶙峋。登临之处,无不荡涤心灵、振奋精神,不亚于在这空灵幽深的美景中进行一次人生冥想,灵魂得到洗礼,心胸豁然旷达;“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遥望攀登之路,真真切切、曲曲折折、喧嚣纷争,连绵起伏的群山、滚滚流动的白云,都变成了旅途中多彩的风景,这种登山实践,人们始终处于欣慰和奋发向上的情绪之中,抛却了烦恼,振奋了精神,催人奋进,置身积极心理状态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自古以来,各阶层的泰山朝圣者,把攀登泰山比作启迪人生的精神之旅,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仰慕而至,泰山成为了一种精神具象,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象征。

(二)泰山精神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

通过泰山文化凝练形成的优秀品德称作“泰山精神”,泰山的厚重、博大,世代敬仰,不断给人以启迪、激励和力量,而人的意志、追求、性格、理想,又恰与之契合,为驻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

1.勇于攀登、登高必自、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从古至今,人们不光流连于泰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且热衷于一级级台阶不畏艰险的攀登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与时俱进、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的心理境界,表达不畏艰险的情怀,昭示着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理想,达到人生目的,就必须在确立远大志向的同时,正确对待不幸和挫折,充分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发奋努力、克服困难、不断超越、持之以恒。这些泰山攀登精神的意义,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视角,引导驻泰高校的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强烈进取心的心理诉求,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勇往直前,塑造积极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2.宽容博大、包罗万象、居高不傲的包容精神。泰山“五岳独尊”,有着“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纳百川”的博怀,在泰山之上,无论儒、道、释,还是古往今来各种文化,总能互相包容,兼收并蓄。分散于各个寺庙宫观的泰山石刻上,能清晰地看出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现象,虽然从内容上难以梳理出明显的教派合流的发展线索,但毋庸置疑的打上了儒、道、释多元崇拜印记。诸多景点也涵盖了经济、民俗和其他宗教派别等信息,印证了泰山文化的博大、包容,“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泰山文化胸怀博大、包容万象、谦虚谨慎的包容精神的真正写照,包容精神的培养,有益于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懂得宽容待人、忍让克制,在人际交往上易于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容忍别人的过失,合情合理的向周围的人们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接纳别人,悦纳自我。

3.敢于担当、扶正压邪、勇于承担的担当精神。我国自古就有灵石辟邪和崇拜的民俗,泰山石也不例外,海内外常把泰山石、泰山石敢当碑碣赋予“保平安”、“镇宅”、“辟邪”的灵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泰山石敢当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正义的化身,赋予了新的信仰理念,延展了灵石崇拜功能,包含了“扶正压邪”、“悬壶济世”、“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马克思曾告诫我们,“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人是社会的人,其社会本质决定了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要敢于承担相应的人生责任,这种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注重强调个体的自主、自觉,强调认知、情感、行为内心体验责任意识的自觉承受。培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担当精神,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自主、自觉、知行合一,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承担自身言行产生的一切后果。

4.物我两忘、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泰山作为登临圣地,不同于一般自然风光,如果仅仅局限于自然特征,泰山也就谈不上“五岳独尊”的显赫地位,“离开了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任何自然地理环境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泰山的自然物景和艺术风格浑然一体,从众多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泰山文化遗存中,可以发现置身泰山中人与自然那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尤其在泰山的多元文化要素中充分体现着和谐的思想,既保持了自然本身的和谐,又解决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及景观与游客生理、心理上的和谐。推及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和谐理念,涵盖人与国家、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强调尊崇生命的本源。和谐理念的推行,有助于大学生的和谐成长。

5.凝重沉稳、维护自尊、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泰山山脉形体浑厚、沉稳,给人以安稳感的视觉感受。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用了“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更是赋予“重如泰山”以崭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历经风雨洗礼,泰山便有了平安之山、稳定之山的文化内涵,蕴含了泰山的人格价值,并把追求“国泰民安”、“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同人类最高精神境界、价值理念和人生理想融为一体。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多种形态的人生价值观,少数学生没有远大抱负,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稳如泰山”的人生理念渗透,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的浮躁情绪,营造脚踏实地、稳健务实的学习风气;“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存在价值,利于培养志向高远、稳健务实的合格人才。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价值观 稳态 精神稳态 干预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胡维平(1966- ),女,湖北荆州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广告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广告理论与实践、价值观与消费行为。(上海 200434)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价值观的上海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0902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87-02

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大学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理应洞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一、稳态与健康

“稳态”(homeostasis)又称为“内环境稳定”“自稳态”“内稳态”,起初是生理学和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伯尔纳在研究有机体的体液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由体内循环的体液组成的内环境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机制。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自由和独立生活的首要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内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稳定”。坎农于1926年正式提出用“稳态”一词来表达内环境及其稳定的维持,并于1932年再次以辩证判断的形式揭示了稳态概念的含义:“稳态概念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状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与罗森勃鲁思等通过合作研究发现,负反馈机制是稳态得以保持的基本要素,“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做需要负反馈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人们对稳态的认识。他们指出,一个系统之所以有受到干扰后迅速排除偏差并恢复恒定的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装置来测量受干扰的变量和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恒值(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别;二是目标差的信息本身和这种信息的准确传递;三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效应器做出反应,使整体达到调节的目的。因此,生理学意义上的稳态是指生命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状态。

健康的核心问题在于稳态的保持状态。生理上的内稳态的维持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即当个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时,身体才是健康的。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这里的“非平衡”是“动态”的意思。稳态并不是一种停滞和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易变的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运动中求得稳态。例如,无论饥饿或大量摄取糖时,人体通过各种激素分泌水平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剧烈变化的血糖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成为稳态,血糖浓度调整在每百毫升血液80~120毫克。如果血糖变化过于剧烈,超出适量调整的能力范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本质上是稳态的恢复或重建过程。

人的精神、心理是一种能通过自动调整机制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状态的动态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干扰时,人的精神稳态系统会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对自身的认知和情绪等进行调节,以使精神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心理调节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来实现,由于精神稳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因而个体的心理调节过程可以在他人的干预和引导下进行。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健全心理状态或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现出积极而适度的表现。个体的心理自我调适是在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认知过程通常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它更直接地影响着人的动机和行为。就心理健康而言,认知涉及对自我、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程度。具体来说,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对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长处和缺点,从而形成对社会、人生、他人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认知。情绪在心理健康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而且还直接支配着人们对事物和他人的评价态度,尤其是日常事务的相关态度。认知和情绪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为制约互为影响的。很多时候,人们对外界事物给予的刺激,首先要通过认知做出相应的评价后才会产生情绪,而其具体态度往往又受着价值观念的支配及影响。情绪同样也会影响人的认知。当情绪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时,人的思路会开阔,思维会敏捷,解决问题会迅速;反之,心境不佳时,人的思路会受阻,行为反应会迟钝。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采取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恢复或重建心理稳态。认知调节和情绪调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者共同维护个体精神系统的稳态。

二、价值观在精神稳态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信念体系和个体深层次的心理建构,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倾向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它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由此指导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包含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在以上三种价值观的心理成分中,价值认知居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实质内容,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是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反作用于价值认知,对价值认知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价值认知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具有并决定性的影响。在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中,当价值观的变化处在一定的范围内时,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价值观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精神稳态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心理问题就会产生。价值观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认知产生的。

首先,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往往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价值绝对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以自己的愿望作为出发点在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加上绝对化的条件。当事物未能满足个体事先设定的绝对化条件时,个体就会对事物的价值产生否定的倾向。如果价值评价的对象是自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出现过多的自我否定,从而导致自卑心理或引起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第二种是价值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局限于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待事物,以偏概全。个体用此种模式来对社会进行价值评价时,就会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进而产生憎恨社会、万念俱灰等消极心理。如果以这种模式进行自我价值评价,个体就会产生自我否定、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等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第三种是价值矛盾评价的思维模式,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标准是相互矛盾的:在评价自己时采用宽松的标准和功利性的尺度,在评价他人和社会时则采用严格的标准和道德尺度。评价标准的矛盾必然带来认知上的矛盾,因而具有此种思维模式的个体会由认知矛盾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冲突,不仅易引发焦虑的情绪,有时也会导致双重人格。

其次,价值观的认知内容出现偏差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个体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他人和外界事物,解释和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但如果其价值观本身在内容上是错误的,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导致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扰。第一,由于在成败与苦乐等问题上持有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二,在该与不该等价值判断上过于刻板、绝对化,缺乏必要的弹性,不仅对其行为形成了桎梏,而且当事情发展的结果与其愿望相悖时,个体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如果个体用这些信念来要求他人,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的不满,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给个人增加心理负担。第三,在危险与安全的维度上,对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做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如果过高,就会产生焦虑,并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如果过低,则容易发生意外。对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的估计,过高或过低,其后果皆对个体的情绪和实际安危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后果与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偏差正好相反。

三、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价值观冲突或偏差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大学校园是多元价值观最活跃的传播领域,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难以依据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人生指导,因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迷茫状态,容易导致心理失调,出现一定程度的病态心理,严重的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出现以心理剧烈矛盾和冲突为特征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吕可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中国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呈现出不成熟性与可塑性、矛盾性与困惑性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因价值观问题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可能性。曾屹丹以及王红时、范晓玲等指出,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和价值观念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彭晓玲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丁立平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思想问题的本质就是价值观问题,因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总之,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精神稳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同时又具有可塑性,而大学生在价值标准取舍过程中的特点使其在多元化价值观环境中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或偏差,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用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

为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人是环境的产物。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稳态系统。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环境来讲,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既要尊重各种价值观应有的社会地位,包容其对社会无害的局限性和缺陷,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其他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不是一时一事一处的行动,而应当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和可持续的。

首先,要努力开展观念与制度创新,为价值观干预创造文化氛围。我国大学管理者应当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灵魂当做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厚德载物、百年树人的价值取向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DNA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治理制度、教学计划、绩效考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方面,强化和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和引领作用。通过观念和制度创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心灵导航器的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进行组织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当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以及大学里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中的志愿者组成,并由学校相关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指导和总体协调。他们作为教育者,应当率先垂范,在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为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奉献自己的激情、精力和智慧。

再次,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价值观干预的效率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新颖、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在生动化、实践化、多样化、易被接受等方面下工夫。例如,采用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采用情景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体验与典范的激励中感同身受,提高被教育者对正确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等。

最后,要开展控制创新,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与反馈机制,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效果评估,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科学的价值观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重建精神稳态系统、促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程,理应得到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实施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2]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吕可.社会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4]彭晓玲,周仲瑜,柏伟,等.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2).

[5]阮芳赋.“稳态”概念的发展[J].生理科学进展,1980(3).

篇4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1,800pp

Hardback

ISBN9780521762588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组成地质环境系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分布现状、水体生态健康、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水源安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以全面的与多学科相结合的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如何在考虑了社会、工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方案。本书由来自世界19个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问题的专家所撰写的论文编著而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的应用实例,展示了目前地球上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与处理这些问题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全书共35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1部分 认识水资源,包含论文1-7篇,1.气候变化与全球水循环;2.理解全球水文;3.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4.理解水质的基本概念;5.内陆水域生态系统;6.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7.水资源短缺下的全球粮食生产。第2部分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包含论文8-15篇,8.水利法规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9.全球水资源危机的对策;10.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11.合作与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12.能力建构与信息共享;13.水资源的自适应与综合管理;14.水资源的分类与综合管理;15.生态用水。第3部分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应用实例,包含论文16-35篇,其中按照实例类别的不同分为9章,分别是废水处理;农业用水;城市水供应与管理;水域生态系统;工业与矿业用水;乡村与偏远社区用水;水利基础设施设计与利用;跨流域水资源管理;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市场机制。

本书介绍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为现代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供高等学校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阅读,也可供从事水资源评价、规划、调度与管理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刘昊,

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篇5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篇6

关键词:生态,生态教学,体育,学校体育

 

一、“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1、生态及“生态体育教学模式”

近几年,生态文明的观念和行为逐渐得到推广,“原生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应用。

生物学中,生态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惯。

笔者提出的体育生态教学,即结合社会现状,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目,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学生特定阶段用与特定阶段相适应的方法从学生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关心学生身体,重视学生情感,从而实现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培养较强的适应力与生存力。

2、背景分析

现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的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已不满足、不乐于教师的传统教学,学生的被动状态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不拘泥于教学课堂,从被动中走出来,走入大自然的教学方式,“生态体育”教学将满足他们的要求。

二、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内容选择多样

学校体育是人一生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体育可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科学锻炼指明方向,因此学校体育要从“大局”出发,教材、教法都要以“健康”为指导,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与大众体育相结合,为踏出校门后的自主锻炼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例如,风靡已久的瑜伽、跆拳道、橄榄球等外来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传统项目,都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选修教材让学生了解,以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有更多的锻炼项目可以选择,而被教师遗忘的单双杠、云梯、肋木架等也应该发挥它们的作用,而不是被当成摆设。

2、组织形式丰富

由于一些教师的应试思想,体育课要么是机械的练习考试项目,要么就是“放羊”。论文参考。而生态教学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减少教师口头讲解技术的时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动作,掌握技术。例如一堂短距离跑的练习课。过去很多教师会从专业角度进行教学,先练习摆臂、原地高抬腿,然后行进间高抬腿,后登跑或者其他,最后加速跑。整堂课过于枯燥且毫无娱乐性。生态教学则顺应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跑”的练习娱乐化、竞赛化。准备活动400米慢跑,跑步的同时文艺委员带领大家唱歌,歌曲要求强劲有力、积极向上;关节操练习交由各排组长负责,队形不限,便于动作就可以。进入基本部分,教师提出问题“跑步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系?”并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做示范,让其他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得出步幅和步频影响速度。再告诉学生后登跑和高抬腿练习可以提高步幅和步频,教师示范强调要领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练习,并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进行组间比赛,看谁的动作做的最好。论文参考。论文参考。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动作,共性错误可以集中讲解,个性错误则个别指出,重视对“小老师”的培养,使学生的互相帮助多过教师的说教。最后通过接力比赛巩固提高提醒学生跑的速度。整堂课教师多扮演组织者、协调者、裁判员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多观察、少说教。教学场地可以利用校园的马路、草坪等各种场地甚至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情景式教学,把专业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娱乐化,从而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与人交往、团队合作等基本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网络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边练习、边思考,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教学目标开放

在过去,学校体育大多以竞技体育作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把学生当作运动员来上课,要求的过精、过细、过专业,导致学生在课上得不到成功的而放弃运动,甚至厌恶体育课。体育生态教学则要求体育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提出不同的课堂要求,轻技术、重参与;以学生提高成绩的幅度作为标准,而不是“一刀切”的看运动成绩是否达标。仍以跑的练习为例。课的内容是橄榄球比赛。场地为半个足球场。7~8人为一组,循环制比赛。比赛规则:组员通过持球跑,传球的方式将球扔进对方球门即可;一场比赛时间为5分钟。两组学生比赛时另两组在旁观战,加油鼓劲。教师在宣布课的内容时,告诉学生今天就是一节“玩”的课,课的目标就是大家跑起来,通过配合赢得比赛胜利。这样一节课,学生愉快了心情,老师达到了目的,所谓真正做到寓练于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压力已不仅压到了处于工作状态的成年人,也压到了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儿童身上,学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学生内在的压力,把身心还未发育成熟的学生们压的喘不过气,体育生态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心理的变化,从学生生理的、情感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的真正需要,以学校体育特殊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解压和调剂,发挥当代学校体育的特殊功能。

三、“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最终归宿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指向,“从原来阶段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从注重运动技能转变为重视健康,从学科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实为趋向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的转变,这首先要有教育者理性的更新,然后建构出与之相应的具体教学法。生态体育教学是对国家新课程标准的一次践行,以期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呼吸和翱翔的的大自然!

参考文献: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人们体育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饲料,添加剂,饲用酶制剂,维生素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是配制全价配合饲料的核心内容,饲料添加剂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猪群生产发育繁殖性能。饲料添加剂分营养性和非营养性两大类。

1、营养性添加剂

营养性添加剂是根据猪群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按照饲养标准补充饲料原料中缺乏或不足的养分,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其添加方式采取的“少什么添什么,少多少添多少”的办法。

1.1氨基酸类添加剂

市售氨基酸有固态、液态两种。一般饲料中常添加氨基酸类添加剂以补充配合饲料中相应氨基酸量的不足,完善氨基酸的平衡。应用较多的有蛋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必需氨基酸。也有在猪日粮中少量添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的,但成本较高不常用。一般氨基酸在猪日粮中添加量为0.05-0.3%。

1.2维生素添加剂

猪日粮中维生素的添加剂量一般比饲养标准略高。VE和VC能防止体内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减少PSE肉的产生,能比较持久保持肉质新鲜外观和颜色,改善肉质。添加VE还有助于消除饲料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所产生的酸败异味。VE和VC常在应激和疾病的情况下添加,添加量比正常标准加倍量。其他维生素(β-胡萝卜素、核黄素、VA、VD、烟酸、泛酸、胆碱、叶酸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生长发育繁殖。为方便添加维生素添加剂,采用复合配方,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为每吨饲料加上200-300克。

1.3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添加剂

猪日粮中,常以添加高钙高磷矿物饲料的形式补充钙、磷。钠和氯常用食盐形式同时补充。微量元素锰、锌、铜、铬、硒、铁的添加剂有无机和有机两种形式,以无机为主。一般情况下,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生物利用率高,但价格昂贵,若将有机和无机微量元素混合添加效果常比单一添加好。实际生产要按标准需要量添加各种微量元素,添加时考虑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防止某些微量元素过量或有一些不足。

2、非营养性添加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是主要用于预防猪群常见疾病、刺激生长、提高饲料报酬、增进健康的一类添加剂,包括微生态制剂,酶制剂、抗菌增长剂、驱虫剂、饲料品质改善剂等。

2.1微生态制剂

饲用微生态制剂(益生素)能改善猪群机体消化道内微生态平衡,有益于猪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发挥,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耐药性。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常用的益生素有乳酸菌类、酵母菌类、芽孢杆菌类、光合细菌类及其复合产品。EM制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益生素,是选用对动物生长发育有利的菌群经过特殊培养加工制成的含八十多种细菌的复合活菌制剂,实验对鸡、猪等多种动物均有显著增重效果。在猪群日粮中添加益生素,能加快猪群生长速度,降低仔猪黄白痢和腹泻发生率,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在高温高湿季节有缓解热应激作用。

2.2饲用酶制剂

酶制剂是一类具有特殊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主要包括消化酶和非消化酶两类。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主要用于补充猪群消化酶分泌不足;非消化酶猪机体不能分泌,以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为主,能促进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或抗营养因子降解。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除植酸酶外,饲用酶制剂常以复合酶制剂形式应用,效果也较好。复合酶制剂以几种酶制剂为主体,加上其他单一酶制剂和载体混合而成。常以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为主,以纤维素酶、果胶酶、植酸酶为辅。

2.3抗菌促生长剂

抗菌促生长剂包括中草药添加剂和抗生素两类,通过对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起到改善猪群健康状况、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中草药添加剂属纯天然物质,具有与食物同源、同体、同用的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生态饲料添加剂。中草药添加剂常制成组方制剂使用。常用的饲用促进生长抗生素有杆菌肽、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黄霉素等。抗生素易残留,可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应严格遵循规范限制性使用,育肥期应严格休药。为避免产生耐药性,最好与其他抗菌促生长剂轮流使用。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

2.4驱虫保健剂

驱虫保健剂是防治猪体内外寄生虫,促进猪群生产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饲料添加剂。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应用较多的是驱虫蠕虫类添加剂。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

2.5饲料品质改善剂

饲料品质改善剂可有效改善饲料品质,主要包括防结块剂、黏结剂、调味剂、乳化剂、香料。论文格式,维生素添加剂。防结块剂如硅藻土、高岭土、沸石等,它主要作用是保持饲料疏散,均匀进入搅拌机,保证饲料成分均匀分布。也含有部分矿物质,有补充饲料营养物质作用。黏结剂可增加颗粒饲料的黏聚力,常用黏结剂有膨润土、淀粉等,它们也含有营养成分。甜菜碱、糖分、食盐等作为调味剂使用。此外还有抗氧化剂、防霉剂常作为饲料保存剂用。

2.6其他饲料添加剂

生物活性肽具有无毒副作用和无残留的特点,它可以在体内被分解代谢为氨基酸,也可作为功能活性肽改善动物吸收功能,增强机体免疫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和促进生长。卵黄抗体可替代药物添加剂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性能稳定。L-肉碱、甜菜碱、低聚果糖、壳聚糖、半胱胺、糖萜素等,也可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中使用。

饲料添加剂的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所选添加剂的性能,根据饲用目的、价格等因素选用。饲料添加剂所含比例较小,一定要搅拌均匀。一般采取逐级扩大的方法,保证添加剂与饲料原料充分混合、搅匀,均匀度变异系数应控制在5%以内,以免影响添加剂的应用效果。

篇8

关键词:农村循环型城镇

 

农村循环型城镇,是在农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原理以及自然生态规律的循环经济方法所建立的具有非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循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生态保障系统,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形成生态高效的产业、科学协调的管理体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现代城镇。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如果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方式进行只能加深其不可持续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要取得更大的、更稳定的发展就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倡导绿色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等形式引导小城镇向着环境友好型模式发展,并通过产业之间及内部关联性的增强,从而推进小城镇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协作与和谐发展,使小城镇向着高效性、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循环型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然加快。城镇化对于各类要素和需求的聚集、生产要素的集中、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次,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进行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但多数还是按传统观念从过程末端入手,停留在绿化、环境保护、环保产业等措施上,并没有探及城市系统的内核。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促进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的关键。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要走以往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镇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第三,农村循环型城镇的核心是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它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建设农村循环型城镇符合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革新的方向。

循环经济型城镇建设,要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进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排放量;防止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加强环境规划,维护生态平衡,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生活品质是发展农村城镇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生活品质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基础环境的质量,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文化体系等。而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基本出发点,与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直接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都向往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因此对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农村循环型城镇是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方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促进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从而达到减少废气物排放、节约利用资源的目的。我国在现阶段推行循环经济城镇建设,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弯路,以较少的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当前正面临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从发达国家发展的情况来看,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都将面临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多样化,对教育、卫生、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都大大增加。另外,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和自然成本地量的竞争优势。随着环境资源大量消耗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这一竞争优势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渐丧失。因而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保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不失为一个普遍的做法。发达国家多数是在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无法继续承受工业化的后果而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粗放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结合起来,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良性循环之路。

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不仅能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提升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物质投入的“脱钩”,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型城镇的生态化转型,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