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德育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7: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职称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职称论文

篇1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可谓是突飞猛进,无论是职业院校数量的规模递增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春夏秋冬式的历史变迁,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部分院校为求经济效益,只图数量,不求质量,盲目扩大招生,取消入校门槛;专业设置不符合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不规范,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训练要求,在社会就业岗位供需中出现“高不就低不成”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是一些岗位招不够人,而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好多大中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许多企业反馈出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些毕业生专业素质及动手能力低,而更多的是职业院校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没有吃苦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可塑性太低,无法胜任岗位基本能力要求。面对社会岗位竞争的压力,部分职业院校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味地以追求学校经济效益为主,不纠正以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受欢迎,那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职业院校又如何寻求长足发展?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上,我们不能一方面大讲特讲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另一个方面又缺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人才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社会需要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育?这才是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入手,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先不着急教会他们什么技艺,而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不是只顾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忘记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让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诚实守信,踏实做人。努力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素质,不断掌握现代化职业技术,一定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所以,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

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在人们的精神文明方面得到同步发展,相反,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许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都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桎梏。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任务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转移或偏移。完全有必要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某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这样做不仅不会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反而正是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的真正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努力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做起,教育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学会基本生活能力、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承担责任;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坦诚处世、快乐生活;培养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品质、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思维品质,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工作重心。事实上,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什么时代,都会有不同时代的育人观,但其基本内核却大同小异。从古人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孔融让梨的佳话、六尺巷的故事到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人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等,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道德光芒,即使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做事做人应该努力恪守的道德信条。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制度之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职业道德要求不同而已,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人的基本条件、是非判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明理、诚信、谦让、孝顺、勤俭、质朴、劳作等美德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时代价值追求色彩而已。所以,育人者育己,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严于律己、勤于劳作、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从重视自身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入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3充分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统一性的认识

在强调重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两者不可偏颇。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德才兼备才是我们育人的标准,对德与才辩证统一关系的充分认识是处理好育人与用人之间关系的节点,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回答了,德才兼备的用人目标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建立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又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只有将两者之间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育人目标。一个有德无才的人最终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反过来,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也是要被社会所唾弃的。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认识到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乎职业教育成败之大事,是每个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问题。许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易走偏,要么只强调学生学好专业技术,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要么就是只强调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不提倡重视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时刻铭记职业教育的神圣职责,不忘职业教育失败的例子,吸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明确育人目标和工作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培养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的过程中练就出色的职业技术本领,在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和实践中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无论是对学生哪个方面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而掌控这一活动的引领者正是我们从事一线教育的工作者。所以,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背后一定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在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统一性的认识过程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了,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是制约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障碍之一。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统一性的认识,不仅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任之一,也是职业院校上层管理者必须重视的理论问题之一。

4职业院校更有利于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

篇2

任何知识均有内在构造。从内部构成来看,知识有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1]毋庸置疑,这种内在结构层次的划分,具有普遍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也具有这三个组成部分。

一.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

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首先是指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和传递性的语言的形式要素。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该掌握的语文知识符号表征比较复杂。原因是语文课程的学科基础是语言学、文艺学和文章学。这三门学科本身并没有统一的逻辑基础,也没有纳入一个更大的独立系统的研究范畴内。语文知识从该三门学科抽取进入语文教学系统,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它们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单元,或要素之一,用于组合一个个新的知识组块,已经失去了原先在各自学科中的特殊规律性,不再在学科意义上从整体上影响语文教学。因此,从整体上看,语文知识符号表征并不具备单一的系统性,而是一个非线性的拼盘式的知识组合,在教学中无法线性地呈现,注定“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作为展示精神产品的“持久媒介”[2],语言其形式要素具有外在于“人”的价值无涉的中立性、内容的客观性、普遍的、规律性等“科学”特征。

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语文技能与能力也应包括在语文知识符号表征之内。因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3]知识不仅包括“知”,也包括用“知”来指导“行”。技能和策略均统一在“知识”里。

语文知识符号表征的教学,是语文知识教学的基础部分。对教育而言,知识的符号值得传递,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任何严格意义上的教学,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获得人类的认识成果。甚至有人认为在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知识符号的教学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类公共知识的传承和认知。语文知识符号其价值取向是学生的学养,是学生得以持续发展的学养之根。语文知识符号的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知识教学的底线。

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教育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教育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的教学,不是语文知识教学的全部,它只是语文知识教学的起点。在教学中,师生借助语言符号展开教学,使学生与语言符号相遇、相识、相知。在教师方面,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应超越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层面,凸显知识与人的内在关联。在学生方面,应该明白语文知识符号表征的学习只是一个起点,还有待深入、延伸和衍生,直达知识深处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在于,我国传统语文知识的教学仅仅止步于符号表征层面,因循西方哲学认识论传统,把语文知识作为一个可以直接接受的认识结果的整体来看待,忽略语文知识中最有教育价值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两大内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影响了语文知识教学丰富价值的实现。

二.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

语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有不少人认为是语文技能与能力。就是在去年的关于语文课程内容重构的热议中也有所体现。其实不然。如上所言,语文技能与能力已经广义地包含在语文知识的符号表征之内,“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应再是语文技能与能力,而应是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

知识的逻辑形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具体包括知识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方式。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时形成的七八种独特的基本的和逻辑上明确的认知知识的形式。”知识的形式是知识的根本表达方式。知识的形式是知识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是转识成智的条件。学生一旦拥有知识的形式,就能“利用形式添加或仿照内容,甚至提炼或改变形式本身,并使他将来在这一经验领域里合理地行事”。[5]

语文知识的逻辑形式,具体指“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容之一――思维方式。其含义有二:

首先,是指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已经抽象化了的思维方式。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始于语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再现,终于语文知识产生的思维方式的揭示、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体现为语文知识形式的过程性探究。举个主题提炼和文体合模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要体现知识形式的探究性过程,就要将理论知识还原成一个个写作本来面目的过程,来重演知识的发现过程。《一只木屐》《一厘钱精神》《落花枝头春意闹》等是经典范例。比如,冰心创作《一只木屐》历经20年,主题先后变动、提升,开始写成诗歌,后来发现诗歌不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文体,遂改成散文。还原之后,让学生体悟提炼主题和选择文体这一知识是从众人的写作经历概括、抽象、上升成普遍性理论的。最后明确,从特殊到一般地归纳,是这一知识产生的思维方式。最终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科学认识中的直觉思维。

其次,是指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中西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谓民族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和特定的方式。中华民族心理偏重于综合而不喜欢分析,长于直觉思维而短于逻辑思考。具有整体宏观把握世界的独具慧眼,却在科学实证精神和数量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缺憾。在哲学上注重了悟而不重形式论证,在艺术上重意合而不注重形合,在语言上则以非形态的面貌出现。这种体现强烈人文范式的思维方式形象地体现在汉语言文学中。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试图透过语言文字努力参透潜藏其中的思维方式。

三.语文知识的意义系统

汉语言、汉文学、汉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质。但在现代知识观支配下的传统语文知识教学,却完全背离语文课程的人文特质。人文特质被屏蔽的语文知识,其个体化过程业已缺失,仅仅停留在人类公共知识的层面。因而,语文知识教学要在个体精神自由这一视阈中理解语文知识,关注“知识与人相遇”的生动情景,凸显知识与人的关联,重拾语文知识的意义,帮助学生提升精神生命,建构个体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共建。

语文知识的意义主要是语文课程的人文特质。有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情感世界的守护,并且认为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实现。其实,语文知识的意义应指“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另一内容:价值观。理由有二:

首先,情感教育不是语文知识意义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作品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但选文中非中国古典作品也不少。文章占相当的比例,随着文章素养“中坚”地位的提升,比例将会更大。文章教学的目标并不主要指向情感教育。随着言语表达的育人地位被识别,未来的语文课程恐怕以表达为中心来建构。文学文本都是只完成一半的半成品,另一半由读者的二次“创作”完成。未完成的文学文本都只是艺术空筐。读者填充未必就都填以情感。

其次,价值观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无疑,价值则意义。只有当世界具有价值――与人的需要有关时,世界对人才有意义。意义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和态度,而不是相反。

作为语文知识意义系统的核心,价值观有两层教育含义:

一是建立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理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呈现为复杂的价值系统,涉及天与人、自由与必然、群与己、义与利、理与欲等多重价值关系,还交织着人们对价值关系各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和强化。儒、道、墨各家曾从理论的层面对价值观作过自觉的概括,提出过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原则。语文知识教学价值观教育不可避免。语文知识的意义教学,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化解天与人、自由与必然、群与己、义与利、理与欲等的紧张,扬弃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理性原则与感性原则的对立,建立起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理想。

二是养成文化批判能力。学生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互惠的社会,学生所面对的文本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1994年由各国教育部长参加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宣言》明确提出:“特别要注意改进课程、教科书内容和包括新技术在内的其他教育材料,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语文知识的意义教学,在引领学生建立真善美统一价值理想的基础之上,还需引领学生关注西方价值观念,养成文化批判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宏阔视阈的观照下理智地看待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博导讲坛.2008.5.

[2][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7.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40.

[4]屠锦红.语文课程要素与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J].2008.4:26-28.

篇3

【关键词】岗位需要;职业;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篇4

关键词:《继承者》 继承 文明 进步

除了其成名作《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之外,作者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自称其第二部小说《继承者》(the inheritors,1955)是他较为偏爱的作品。《继承者》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史前人类尼安德特尔人(neanderthal)和“新人”(the new people)之间的历史想象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群尼安德特尔人部落的成员在族长迈尔的引领下,从海滨洞穴迁居到山野里艰难地生存。部落成员中有老妇人、哈、尼尔、发、洛克、利库和幼儿欧阿,经过几次直接或间接地与来到山中的“新人”的接触之后,到故事末尾,除了欧阿被“新人”当作宠物养起而活下来外,其他部落成员全部死于与“新人”的冲突之中。经过一系列的冲突,故事对人类祖先尼安德特尔人和人类智人“新人”进行了对比,作者戈尔丁对文明继承的内涵作了文学反思,质疑了现代人类理性和文明道德的进步。

小说中的尼安德特尔人智力低下,他们猎取食物的方法和工具原始、落后,完全生活在感觉之中。主人公洛克脑子里充满问题但毫无答案(there were questions and no answers)(golding 140)。尼安德特尔人生活在不连贯的“图画”思维中,“今天就像是昨天和明天”(golding46、47),时间仅是白天和黑夜构成的图画;他们没有抽象的思考和总结,只有对实物和事件的零散记忆;人和物的概念不清,对土地、动物和人的称呼都是“他”或“她”而不是“它”;对生命没有区别认识,部落成员捕猎后会对猎物检讨,为自己伤害生命的行为喃喃解释一番;族长迈尔死后尸骸不被移走而是被掩埋在他们所居住的山洞“阿”的腹中,即山洞里;失去同伴后大家只有同一种不会言表的感觉,更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对入侵者毫无戒备,反而对之热情示好。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判断,尼安德特尔人显然有些弱智愚笨,生活原始落后。

与尼安德特尔人不同,初到山里的“新人”则显得心智发达,行为复杂,总让尼安德特尔人不解。“新人”可以制造尼安德特尔人不能明白的弓箭,他们用弓箭来射杀动物, 获取皮毛, 蔽体驱寒,同时以之作为自己地位的象征。随着尼安德特尔人与“新人”接触的增多,“新人” 对尼安德特尔人的无情射杀及“新人”相互间关系的混乱让读者对尼安德特尔人有了新的认识。“新人”用活物祭祀, 屠杀利库献作牺牲,族长女人维莞尼牺牲了两条人命以获得熊皮;图阿米与族长女人的交媾在暗中窥视的洛克和发的眼中就像一场撕打和战斗;而图阿米考虑谋杀族长以取而代之的时刻更是显得恐怖阴险;他们对异己戒备森严,或利用或毁灭,发现尼安德特尔人之后, 他们采取防卫态势来斩除一切可能的危险。当哈发现“新人”而跑去表示友好时, “新人”却埋伏起来设计把他推下瀑布;“新人”劫持了利库和婴儿,借此引诱尼安德特尔族员到营地以图杀害他们。与“新人”男女间的荒、饮酒时的狂乱、复杂的祭祀活动和他们在“他者”概念驱使下产生的恐惧和敌对心理以及他们对他人的残暴凶蛮相比,尼安德特尔人的愚钝、单纯和对万物的包容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并成为了其善良的标记。而“新人”在与自然和与内部成员的冲突及对“他者”的敌对排斥中显现出来的智慧、机警和谋略却显现出了他们的冷酷残暴和阴险邪恶。尼安德特尔人的善良与“新人”的残暴野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尼安德特尔人的存在是对“新人”的讽刺和鞭挞。

从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分析角度来看,《继承者》中的尼安德特尔人无疑是“新人”的祖先,“新人”及我们则不可否认地同是历史的继承者。而《继承者》的故事却让我们悲哀地看到,在文明的历史发展和继承中,祖先的善良如同尼安德特尔人的婴儿,幼小无力,如宠物般可有可无。在历史的“继承者”身上,弥漫的是其文明内心深处的欲望与恐惧、黑暗与残暴。回想我们记忆里尚且清晰的不远的过去,比照现代人类交流中的冲突和战争中所体现出的各种非文明的行为表现,《继承者》毫无疑问成了文明继承和人类文明“进步” 现实的残酷写照。

小说正文之前有一段选自h.g.威尔斯的《历史纲要》的引言,引言所描绘的尼安德特尔人形象丑陋貌似猿猴,且可能有食人习性。这一对尼安德特尔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却成为了对“新人” 的强烈反讽。通过对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部落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冲突的反讽式刻画,作者悲观但辩证地提出了关于继承和被继承的沉重问题。现代人类即是“新人” 的继承者,也是尼安德特尔人的继承者。作为继承者的继承者,文明世界的我们究竟继承了什么?是善良还是残暴?是对“他者”的包容还是消灭?还是善良的尼安德特尔人和心智发达的“新人”之间那永远不能沟通的可悲现实?是否如瑞徳帕斯(philip redpath)所说“我们继承了继承者们的观点”(baker40),即理性认识世界和对他者作价值评判并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倾向和态度。

故事结尾,“新人”抱着被视为宠物的尼安德特尔人的婴儿,乘着独木舟离开了森林, 远离了本是无比善良却被他们内心认定为魔鬼的尼安德特尔人,在黑色湖岸线之间,他们驶向没有尽头的黑暗。在对人类祖先的善良品质的文学回忆中,对照作为“继承者”的文明人的非文明表现,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文明人内心发出的无边的恐惧和黑暗,也不无悲哀地看到善良的种子幼小嫩弱,如宠物般可有可无。理性地理解这部小说,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对恶战胜善的人性悲观主义的诠释,更是对人类理性和道德文明发展的质疑,是对恶与善并存且前者力量强盛的人类理性和道德现状的展现和警示, 充分流露出作者戈尔丁对人类文明、理性和道德的怀疑和担忧,揭示了作者个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辩证看法。

参考文献:

[1]golding,william.rites of passage[m].london:faber and farber,ltd.1955.

[2]baker,james.critical essays on william golding[m].boston:g.k.hall & co.1988.

篇5

第一,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机制。在测绘行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对相关的责任和工作权利进行相应的划分化管理和工作细分,从而保证企业可以完成在测绘工作前所设立的成本预算目标。但在目前我国的测绘行业当中,对于权利、责任和利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成本管理工作机制。在成本管理项目中,各个行业部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的情况。第二,在质量成本的管控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测绘质量是测绘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因而,质量成本就成为了测绘企业的主要成本控制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测绘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对质量成本管理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测绘产品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出现了漏洞,无形中增加了测绘产品的质量成本。这些额外性增加的质量成本不仅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也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信誉度。

2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的价值

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成本管理方法更加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测绘行业中,应用较为频繁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有成本挣得值法、累计曲线法和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挣得值法和累计曲线法虽然可以对测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过程性的分析和控制,但是很难对测绘工作预算成本的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具有较高操作性的管理方法,但这种方法是以财务成本管理为出发点的,难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可以应用于测绘工作的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演化进程为从测绘后管理到测绘中管理,再到测绘前管理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成本项目的核算过程,则包括测绘前的成本预测和规划、测绘中的成本细节控制、测绘后的项目成本核算和整理等环节。价值工程可以贯穿于每一个项目环节,可以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可以为测绘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相应的整改方案,促进其工作的顺利进行。价值工程可以使测绘的项目成本管理更具效率性。由于测绘产品的生产特点,其生产的场所一般设在室外,在投入生产和产出方面都具有一次进行完成和不可复制的特点。而应用价值工程可以使测绘产品在该种生产特点之下,发挥出最大的成本管理效益,从而节约测绘产品生产的费用,提升测绘产品的价值。价值工程还可以在测绘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地寻找相应的浪费问题,从而在事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该项目不必要的开支,进而达到降低项目成本费用的目的,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

3测绘工程项目中嵌入价值工程的措施

篇6

首先应当强调,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和经济性中的价值含义相差甚远,前者强调产品的功能与获取该功能所耗费的成本之间的关系,通常价值量用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来表述。根据上述定义可知,为了在价值工程中获取更高的价值,可以采取提高功能、降低成本或者两者同时完成。价值工程一般以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新阶段和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围绕价值量公式进行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处理,及时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应用良好时能够很大程度削减周期费用,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功能。

2价值工程应用于公路工程设计时的意义

公路工程设计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一方面要确保施工的质量良好,此过程与公路路线及其走向的确立、地质情况、公路等级等因素有关,还涉及到环保问题和公路构造的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要控制成本,降低寿命周期开销。因此公路工程设计时对分析人员具有巨大挑战,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还要对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等存在隐患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分配任务,积极交流思路,各部分协调工作,才能将这么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工程妥善处理。价值工程能够很好地实现公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制定,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作用。公路工程的设计阶段是影响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的主要环节,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应当从设计阶段加大控制。采用价值工程可以对公路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功能和成本综合考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障。这样一来,工程造价得到削减,成本使用更加节约,资源利用率更高,这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节约,整个社会的效益得以提高。同时,价值工程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会更多地考虑资源问题,占用耕地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使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得到保护。

3价值工程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通常的公路工程都具有周期长,一次性,功能性突出的特点,正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公路工程设计阶段尤为重要,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依靠价值工程原理方可做出最佳决策。

3.1确立价值工程对象

运用价值工程时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分析对象,并且以该对象为分析原点提出具体的内容和目标,然后进行评价和改进措施。针对公路工程设计,价值工程的对象是公路等级和工程施工当地的地质情况,生态环境和空气情况。确立对象是应当积极协调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对成本和功能的关系有充分的分析,高效使用当地资源,把路基、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都作为价值的体现。

3.2信息采集

一旦确立了价值工程的对象,就应当积极开展信息采集工作,此环节对于整个价值工程相对关键。以笔者以往的经验,在进行公路工程设计时进行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是:业主具体情况,诸如对公路工程等级的要求、质量的期待和工期的要求等等;公路的功能,工程水准高低,实现功能所采用的手段、标准和技术,有必要时还应当把所需材料、工艺等情况涵盖其中;业主对经济性的要求、运输过程中的经济性、施工方面的效率问题。但凡完成信息采集过程,在设计中能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体现必要功能,节省开支,统筹考虑,拟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

3.3功能分析

所谓价值工程,就是以提升价值为主要目的。而功能的提升是提高价值最为直接的途径。一般而言,公路工程所具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满足各项人流物流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保证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它应当把整个寿命周期的需求都纳入考虑,在对公路工程等级、线路长度等基本信息确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与公路设计匹配和各个工程功能,结合地质、气候等资料,分析公路工程的社会性、技术性和美学等功能,了解各个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对各项功能集中分析,制作表格,严格定义。以一种统筹帷幄的姿态审视功能图,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上一步骤中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加强工程的功能性。

3.4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过程通常采用功能成本法来完成,功能成本法是具体分析价值工程对象中所包括的各项功能后,综合考虑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然后制定出最大程度完成功能或者主要功能所需最低成本的目标,此目标通常用功能评价值(C)来衡量。在工程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对比实际功能实现情况和功能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用改善期望值(C—F)来衡量。一般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改善期望值较高的功能要作为工作重点。一般而言,功能评价值是工程功能实现的最低成本,也是最高效率,通常也作为一种目标理论值和期望值而存在。C—F较大的产品是工作重心。当F=C时,表示功能评价值和现实功能成本完全一致,即实现功能已经达到了最良好的状态,此过程无需改进。当C>F时,一方面可能存在着功能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实现功能的手段或者条件不是最佳方案,有待改进。这两种可能性都是要作为提升功能的工作重点的。

3.5方案创新

在设计过程应当发挥创新思路,才能不拘泥于理论,因地制宜,制定出特点工程设计的独特方案。不同的公路工程都将会面临不同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可以借助不少企业内部风靡的头脑风暴的方式来对设计方案进行新的审视,各个岗位不同职位的员工互相激发互相启发,扬长避短,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实效性和经济性。

3.6方案评价

通过头脑风暴,会有不止一个创新方案诞生,此时就应当对各个创新方案进行分析和抉择,选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对创新方案的选择可以采取打分制度,以功能评价系数对方案的功能评价进行加权计算,将评价过程数值化,更加直观地将价值系数最高的方案作为最佳选择。

3.7验收阶段

将上述评选出来的最佳方案送至设计单位审批结束后,交由业主审核通过后,便开始实施最佳方案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实时追踪检查。最终完成对成果的验收后要积极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升应用价值工程的水平。

4结语

篇7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三段式研究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专业技术水平只是评价人才的一个方面,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其能够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社会的一个必要素质。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等可能不具备优势,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能从道德方面提升。因此,对于任何人,都应该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法律之外的另外一种约束力。对高职生这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说,他们更加应该具备过硬的道德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要求。然而,对职业道德方面,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通过教学来提高其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很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道德行为相关的课程或者将其融入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学科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形式并不重要;第二,为高职生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学校也应该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其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要让学生他们了解自己专业或者今后从事行业的一些特有的道德标准,比如会计专业,他们对财务的管理需要极强的道德素养来完成;第三,通过实习教学来让学生自己体验其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这种培养的效果极好,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该行业的道德标准,与教师的讲解相比,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根据我们对道德的认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好坏不仅与其自身的修养有关,与外界的环境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够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其个人道德品德,能够达到固化其道德认知。对高职院校来说,在培养其学生职业道德时,一定要坚持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结合道德教育的特点,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构建道德体系。他们自己对道德的认知可以帮助其自主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实现自律的效果。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表现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个方面。外显行为是可以明确观察到的,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道德素养,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方式。然而,内隐行为就是无法观察到的,至少是很难被别人发现的一种心理,这种行为的存在给道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他们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道德水平,其教育工作也很难进行。其次,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于高职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接触到社会,因而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也非常有限,其未来可能受到的社会诱惑也不明确。因此,只有学校提前帮助他们认知社会,明确培养其职业道德的目标,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不与社会脱节。与此同死,良好的环境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身心的培养,这就说明学校良好的范围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熏陶作用。

三、促进学生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好的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养成的,要想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自然要求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思,通过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平时的一些小事看似不重要,但是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也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或者没有开展过,导致其道德教育工作始终没有成效。第二,加强学生的信念教育。职业道德的养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由自觉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具有足够强的信念,让学生自己自觉地坚持其规范的行为,是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自然行为来认知,而不是将其作为自我约束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生这类人才来说,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义不容辞地应该帮助其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然,通过以上所述,通过三段式的教育工作,即使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困难,但是至少为学校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袁家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5(31):478~479.

篇8

(1)施工安全问题。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多位于山林地区,现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包括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等,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进而影响了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展开。

(2)人员素质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有的施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一味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水利工程的管理需求,影响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3)监管制度问题。

在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中,许多监管单位为了抢夺市场占有量,谋取更高的利润,一味降低酬劳价格,降低监管费用,然后通过减少监管人数的方式进行弥补,这样就导致了监管工作缺乏全面性,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对现行的监管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确保工程监理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2强化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强化质量控制意识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施工环节众多且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做好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局部工程的施工质量,然后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加强对于质量管理的宣传,强化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使其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了解质量控制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参与到质量控制工作中去,确保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

2.2强化材料和设备管理

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而言,材料和设备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对于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1)材料管理:施工材料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等级、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使用寿命等,对于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必须做好材料选择,严把材料质量关,确保施工材料与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相一致。同时,要做好材料的收、发、储、运等环节的管理工作,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使用,严禁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为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设备管理:施工设备与施工材料一样,同样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首先,要结合工程的施工方案,对设备进行合理选择,确保工程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其次,在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明确施工设备的型号、数量等,从而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然后,要对施工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维护,对于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要及时进行处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要想确保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为质量控制工作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指导。对于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可以以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完善,确保质量控制的合理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制度的建设还应该包括施工工艺的技术标准、施工操作规范等,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可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施工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满足相应的标准和设计要求。

2.4加强质量监督力度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细致地勘察,同时对相似工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进行分析,制定出完整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于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要做好跟踪管理,强化质量监督力度,杜绝违规操作的行为,减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对于已经完工的工程,要切实做好质量检测工作,首先由施工方进行自检,然后由现场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进行复检,确认合格后,经项目经理部和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之后才能进行后续工程的施工。同时,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小组,对于一些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分,要重点检查,确保监督责任的有效落实,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达到预期要求。

2.5强化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的管理同样是工程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施工合同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合同的拟定、签署、执行一直到落实,都必须进行严格管理,遵循合同自身合理性、合法性和可靠性的特征,保证合同内容的真实可靠,即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合同条款,对责任进行追究,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