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02:34: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典诗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一度重阳节到来,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觉得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一春天诱人的新绿
盛夏震耳的雷鸣
总有千言万语
欲说还休
九月重阳相思凝聚心头
谁说秋风过后尽是凄凉
登高远望层林尽染
如同我的思绪已远航
听秋虫歌唱秋叶坠落枝头
看天高云淡候鸟列队南飞
多想也飞回昔日好时光
执子之手
重温昨日亲情
九月重阳
相思弦断异乡
问遍难寻曾相识
故土千里愿今夕同入梦
红叶寄语
不变是我的执著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二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三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四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五当茱萸更替着这里的风
当天空再次阴沉下来
当我的思念停息的时候
当的花瓣也随着纷飞着
我的思念是你所不知道的
带去你所不知道的
深邃是我的深伤
寂寞与我为邻
在深沉的高峰下
冷月被雾遮盖了
只有旁边的北极星
在幽幽的招摇着
像眼泪一样的刺眼
路旁的枫树又红了
路上的行人渐多了
我沾着等不到的苦水
在九月九日
登上高峰
给你最好的
最好的静默
当然
还有思念
还有重阳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六那时
镜子里的风景已不再青骢
我们从一个名词出发
秋天很深地漫过头顶
我们开始在一首诗里相互眺望
在一个节日里登高
望远
把前生的愿望走完
那时
一切都已释然
我们开始面对南山
在东篱下种一盆菊
日出时培土
剪枝
施肥且
领:大地,又迎来一个新春,
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圈,
齐:新的的一年,向我们敞开大门。
领:请问小树,
根是不是扎得更深?
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
能不能给枝叶更多的养分?
甲:小树说,我的根须,
已经在大地扎深;
我将向树干、树枝和树叶,
输送更多、更好的养分。
领:请问大地,
怎样迎接新春?
报春花会不会开得更鲜?
小蜜蜂会不会更加辛勤?
乙:大地说,我将献出,
缤纷的花朵,丰收的歌声。
想信吧,报春花会更鲜艳,
小蜜蜂会把香甜的蜜献给人们。
领:哦,还要问你们,
可爱的红领巾,
当你跨进新年的门坎儿,
想怎样大步前进?
甲:过去的一年,
曾经那样激动人心;
老师在我的成绩册里,
写上新的“优”和满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本领。
像战士攻下一个个碉堡,
我要向知识的殿堂胜利进军。
乙:过去的一年,
文明之风吹遍城镇、乡村;
“红领巾卫生街”的美丽容貌,
正是我们劳动的结晶。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做精神文明的学生。
让祖国高兴地称赞她的孩子;
人人都有一颗美丽的心。
甲:过去的一年,
少先队活动丰富又新颖,
《中国园地》上的小红花呀,
又红又艳,多么喜人。
在新的一年里,
决不愧对我们胸前的红领巾;
要为它增添新的光彩,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乙:过去的一年,
我们和操场的感情越来越深。
打球、赛跑,个子长高了一寸,
拔河、投掷,力气增加了几分。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通过体育锻炼标准;
像小雄鹰在辽阔蓝天飞翔,
我们要锻炼出钢骨铁筋。
领:啊!回答得好呀,
祖国听见了你们的声音。
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吧,
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新主人!
甲:对!在金色阳光照耀下,
我们要向二八进军。
乙:四个现代化要我们实现,
让社会主义大厦高耸入云。
甲:我们今天努力创造,
正是为了明天更加辉煌;
乙:我们今天学好本领,
明天才能建立功勋。
领:用劳动的心血,
齐:灌溉一个又一个黄昏;
领:用胜利的预言,
齐:召唤一个又一个早晨。
领:爸爸妈妈微笑着说;
甲乙:好孩子!
领:老师高兴的点头说:
甲乙:好学生!
领:老爷爷放心地说:
齐:好接班人!
领:啊!当大地迎来又一个新春,
当小树又增加一个年轮,
关键词:杜甫诗歌;经典化;环节
时下的文学经典问题已经渐渐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单向思维转向为“文学经典是怎样形成的”的综合思维。杜甫诗歌并非写出来就是经典,同样经历了经典化的过程;尤其是宋代儒学对杜甫忠君爱民的士大夫形象进行完美塑造,杜甫更是被推崇为诗家之祖,杜甫诗歌也被奉为诗家之经。
一、杜甫诗歌在唐宋两朝的不同遭遇
在唐朝的三百年间,时兴的知人论世之学在唐人文集序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是综合了先秦两汉以来运用政教伦理作为基础的和魏晋南北朝以来以作家的才情论为基础的两种知人论世的研究类型。流露在唐代人的笔记小说对于诗歌本身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可以看出促使经典化产生的知人论世之学的复苏的情况。但研究表明,杜甫诗歌的唐朝当代的接受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杜甫本人的个人形象在唐代大概也就可以只能够定位于一般诗人、狂士与落魄才子之类[1]。而且杜甫个人诗集的编撰也不很理想,杜甫诗集多是以抄本的形式进行流传,况且在诗歌的编次上也比较混乱。真正对于杜甫诗歌的开始经典式的解读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因此,杜甫的诗歌在宋之前的经典地位并没有完全确立,可以从唐代现存的诗歌选本对杜甫的诗歌的冷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更为重要的是在中晚唐时代还缺乏一种对杜甫诗歌进行的经典式解读,还没有开始从诗人的意图到诗本事、诗集编年、诗人与诗文年谱、年表等常规的解读方式。
宋代的儒学复兴并重新取得统治地位,诗经与杜甫诗歌开始并进一步显赫,应该均与儒家的思想统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盛行的知人论世理论作为基础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同时复苏也给杜甫诗歌的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典化机遇。宋代学者的崇经辨杜与对杜甫诗歌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解读风气开始全面兴盛,从而标志着杜甫诗歌经典地位在宋代的事实上的建立。应该讲,首次将杜甫诗歌与《诗经》进行比附的做法可追溯到中唐时期的学者樊晃,开始以“大雅”来比附杜甫诗歌。延伸到宋代之后,宗经辨杜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和流行。
二、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及其原因
一般从文学经典化得历史可以看出,古人或文化名人对经典的称引不仅仅可以强化经典本身的文学权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广泛地称引原来的经典同时也是新文学经典形成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单单就六经之后的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产生而言,一般是以宗经为主要方式,形成以六经为经典化的合法来源与渠道,应该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化的必经之路径。在我国古代的学术渊源中向来有推源溯流的传统做法,从“深从六艺溯流别”当然就成为推源的主要方向。宋朝名人宗经辨杜的主要依据一般为《诗经》、《春秋》与《楚辞》三部公认的古代经典,通过运用上述三部经典在杜诗学中的升沉与宋人凭借这三部经典从而对杜甫诗歌渗透的经典元素进行深入发掘正反映体现了杜诗进行经典化历程的复杂性与曲折性[2]。
宋朝人尊崇杜甫诗歌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杜甫是诗艺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是基于杜甫的忠君爱国思想。北宋在开国之初,众多宋朝人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渐发现中晚唐的流行诗风基本源于杜甫诗歌,杜甫诗歌以其地负海涵和包罗万象的集大成的气势与姿态征服了宋朝学者。在宋代的开国之初,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客观存在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使宋人易被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爱国忠君精神所激荡从而产生了心理共鸣而折服。就杜甫诗歌集大成艺术成就自元稹进行首倡之后,一直到苏轼和秦观等人地尽情发挥,从而成为历代尊杜的通行之说。就宋朝人对于杜甫的忠君爱民思想的发掘还不仅仅单是一种心理共鸣与佩服,而且也是北宋士人进行自觉参政与议政意识达到空前高涨所致,具体在诗歌领域体现出来就是对诗歌中关于叙事与批评时政自然理性依据和表现手法的关注关切。因此对杜甫诗歌的叙事抱有浓厚兴趣,对直陈时事于实录史实感慨,同时又为这种杜诗这种叙事特征诗歌寻找出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美与抑扬褒贬等方面的微言大义。
三、杜甫诗歌在宋朝经典化的关键环节
首先,宋朝以《诗经》《楚辞》为宗作比附以尊杜。一方面借《诗经》的风雅正特有韵味以及《楚辞》的高洁来标榜杜甫性情之正的为人,而且进一步以杜甫的性情之正作为他的诗歌进行褒贬的合理性依据。另一方面以《诗经》特有的委婉和含蓄的美等具体的手法来解读杜诗叙写时事与批评时政的功能。
其次,宋朝以《春秋》为宗作比附以尊杜。此手法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借《春秋》的圣人删述具有的批评权威地位来给予杜甫诗歌以叙事褒贬赋予合法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以微婉显晦的春秋笔法来解读杜甫诗歌中可能存在的惩恶劝善等进行微言大义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在宋代甚至盛行以杜诗补史和证史的风气催生和巩固经典化过程。
第三,以特有的编年法对杜诗进行解读以尊杜。用编年法的方式也许就是宋朝人重塑杜甫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这对于杜甫的个人形象从传统文人进一步发展到儒家士大夫的角色转换所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3]。在北宋的中后期诗歌领域内盛行以编年法德阅读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宋人对于诗歌作品的知人论世的经典要求,同时对诗人的人品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由此更加大了杜甫诗歌的经典化力量与影响力。
总之,在中国的古代文学经典生成发展方式的惯例应该是源于儒家说《诗》的方法。儒家创立的文学经典化理论与方法,在宋代被学者发扬光大对杜甫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经典化,杜甫诗歌经典化的过程,既是一种文学解读与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经世致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女:是谁种下秋季的片片金黄?
男:是谁把理想的光环播送到远方?
女:是谁用知识的火焰把我们的心灵照亮?
男:是谁创造着祖国新的辉煌?
女:是谁昭示了民族的希望?
合:是您,就是您!
我最亲爱的——老师!
男:一身朴素的衣装,
映射出您品格的高贵!
女:一道慈祥的目光,
点燃我心中的理想!
男:一支短短的粉笔,
写下了您生命的篇章!
女:一方三尺宽的讲台,
耕耘着您毕生的希望!
男:一次亲切的鼓励,
促进了我的健康成长!
女:一次善意的批评,
擦去了我心中的迷茫……
男:衷心地感谢您呀,老师,
是您,点亮了我心中的烛光!
女:衷心地感谢您呀,老师,
是您,昭示了民族的希望!
男:您把全部的心血,
都倾注到了我们的身上。
女:请看那作业本上的丝丝红线,
就是您的血浆!
男:您把全部的热情,
都投放到了我们的身上。
女:请看一走上讲台的您,
焕发容光,精神成倍地增长!
男:您把全部的幸福,
都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
女:请看那学生发奖的仪式上,
您的笑容最最绽放!
男:教育改革春潮起,
您又走到了新的路上。
女:学习新课标,教授新课程,
您总是显得特别特别繁忙。
男:教育信息化,追赶现代化,
您又坐到了计算机旁。
女:终身学习,不断提高,
您说,要不这样,就会下岗。
男:亲爱的老师,您的努力我们知道,
在我们的心中,您永不下岗!
女:教师佳节,一年一度,
恩师深情,百年难忘!
男: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浩然正气冲天地,赤胆忠心照古今。”伴着夏日热情的阳光,在老师和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里,我校“中国梦、我的梦”经典诗歌朗诵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是一场精彩的诗歌朗诵比赛,是对我校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朗诵水平的集中检阅。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参与此次活动的组织教师和所有参赛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我们经典诵读的宗旨就是开启传统文化基因,奠基高尚精神底色。引导广大同学培养自己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的文化品格。刚才的朗诵会上,优美的诗歌再加上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诵,使这里每一位倾听者都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
下面对本次活动简作总结:
一是同学们对古诗文“家国天下”的思想境界了解比较透彻,在朗诵过程中感情充沛,把朗诵的感情和诗的意境、思想能融为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数百人一起朗诵《正气歌》,整个会场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二是同学们的语调抑扬顿挫,有时像雷霆万钧、有时像涓涓细流,生动地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在朗诵上的韵律和景象美,同时也展示我校师生追求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的情操。
三是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师生同台朗诵,搭建起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政教处、级部和团支部都能密切配合,把本次活动组织的很严谨、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是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和诗香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加强经典诗文的诵读。本次组织的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不仅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而且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诗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五是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大家逐渐养成长期诵读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濡养正气。特别是同学们正是读书的最好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下一学期我们准备开展诗香班级评选,从而推进诗香校园建设。
关键词:康德;鉴赏判断;传统与经典;荒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84-02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美的艺术的分类”一节中曾说:“诗歌艺术是把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当做知性的事情来处理的艺术。”(文集,第571页)并在“各种美的艺术互相之间审美价值的比较”中开篇即提“在一切艺术中,诗艺(它的根源几乎完全要归于天才,极少依赖法规或范例的指导)占有最高等级。”(文集,第557页)鉴赏判断的对象侧重于美的形式而非事物存在本身。这种形式是表象所给予的,而且是主观合目的性的。在此基础上,康德认为,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是一种“自由游戏”,因此,诗歌必须符合康德为“自由游戏”所下的定义,也就是一种因其自身而令人愉快的事业,能够合目的地得出结果。那么,对于诗歌艺术的鉴赏也就是一种鉴赏活动。可见,尽管康德对艺术是否属于美的仍然颇有微词,但是在艺术领域中,却将诗的地位看的比较重要,因而在理论方面也对诗歌作出了极大贡献。其中涉及到思维与现象的论述影响了谢林对于思维与存在的思考并提出“绝对”的概念,并在神话研究领域中开创了“神话哲学”一派,将神话放在哲学的高度进行讨论,提出象征是神话赖以构成的律则。卡西尔延续谢林的神话哲学,进一步形成了“象征主义神话理论”。至20世纪初,象征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艾略特吸收了前辈的学说,结合自己的体验在创作中展现出来。
一、对经典的历史性继承
在对传统与经典的继承方面,康德明确提出了三点主要思想,笔者将其归纳为“同一源泉”、“典范性”和“不可模仿”。
康德在“鉴赏判断的第一个特征”①中说道:“与一个先例有关但不是模仿的继承这个词,对于所有由典范作者的作品所加于其他人的影响都是恰当的表述,而这不过意味着:从首创者本人吸取过的同一源泉去吸取,而从先驱者那里只学习他从那源泉中吸取的方式。”(文集,第534页)这与前面所述他的“共通感”的思想也是贯通的。也就是说,就像是古希腊的缪斯女神赋予创作者灵感一般,真正伟大的思想是可普遍传达的。但是由于创作者个人天赋有差别,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从思想的源泉中汲取到营养。
所以美的艺术的天赋必须要提供法则:“这种法则必须从业绩中,也就是作品中抽取出来,其他人可以在这作品上检验他自己的才能,以便使它成为一个典范,当然不是照样模仿,而是作为向导带路前行。这如可能却难以解释。……因此,美的艺术的典范是把艺术传给后继者的唯一的传递工具。”(文集,第560页)如前所述,这种典范的作用并不是将前者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后者,而是“授之以渔”,以期“后来的天才通过它可唤醒自己的独创性的感觉,在艺术里从规则的强制下解放出来,而艺术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规则”。(文集,第569页)
这几个方面在艾略特那里都有继承和发展。在其文论《传统与个人才能》②中,他说道:“传统的意义实在要广大的多。第一,它含有历史的意识,……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不但使人写作时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还要感到从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及其本国整个的文学有一个同时的存在,组成一个同时的局面。……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成为传统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意识使一个作家最敏锐的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但同时,他也不赞成完全模仿,认为如果仅仅是追随前一代,或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地方,“传统”自然是不足为道了。相反,艾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开山鼻祖,非常注重在胸中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革新。这两方面在《荒原》③中的体现都非常明显。
首先,在借鉴传统、经典,尤其是神话方面,《荒原》无论从选题缘由、结构安排、遣词造句等诸多方面都参考了前人的艺术作品。如诗人在原注中提到的,他的灵感来源主要是两本著作:杰西・L. 维斯顿(Jessie Weston)《从仪式到传奇》(From Ritual to Romance)以及詹姆斯・G. 弗雷泽(James G. Frazer)《金枝》(The Golden Bough),以及他没有在诗中提及却撰文(《尤利西斯:秩序和神话》,1923)提及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尤利西斯》(Ulysses)。对《尤利西斯》的模仿主要是在它对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继性并行结构”的模仿方面, 而对前两者则更加直接与明显。《从仪式到传奇》中讲述了渔王统治的领地因受到诅咒而严重缺水,成为“ 荒原”,他本人也受了重伤,失去生育能力。因而在这里庄稼不能生长,牲畜不能繁殖。后来渔王受到启示,派遣骑士寻找圣杯来进行治疗。《荒原》一诗的题名就取自这一传说。《金枝》中提到了三位繁殖神阿多尼斯、阿蒂斯、奥西利斯,他们分别是西亚、古希腊、古埃及的三位植物神和繁殖神,根据古代祭仪,古人对自然的死亡与复活的观点会带上他们对人的死亡与复活的观点以及他们个人的忧愁、希望与畏惧等的色彩。岁末时人们哀悼他们的死亡,春天大地复苏时庆祝他们的复活,三者都有死而再生的含义。
《荒原》全诗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死者葬仪”(The Burial of the Dead);“对弈”(A Game of Chess);“火诫”(The Fire Sermon);“水里的死亡”(Death by Water);“雷霆的话”(What the Thunder Said)。这五部分间排列的顺序是《从仪式到传奇》中渔王派人寻找圣杯的过程,也是《金枝》中所表现的人们将繁殖神处死后再度复活的过程。像在康德哲学中一样,艾略特在神话领域所关注的不是心理基础,而是纯粹的存在和价值。“如同知识、道德和艺术一样,神话现在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可以不由外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而必须依据它自己固有的结构规律去把握。”④在全诗当中,仅仅是对古代神话的化用就有二十处之多,而对如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瓦格纳、波德莱尔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的化用就更多了。可以说,对于这种形式的运用是艾略特在经过“艰辛的使鉴赏力得到满足的探索” (文集,第563页)之后而找到的一种包含着多样统一的满意的形式。
二、对经典的创造性表现
在艾略特的创作和文论中,他的文艺观的最大特点就表现在他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之中。他认为特定的事物、情景或事件的组合造成的特定的感性经验,立即可以唤起特定的情绪。这样,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描写这些客观对应物。《荒原》中的种种意象,甚至诗本身,就成为一种象征,或者说诗人内心状态的“客观对应物”。诗人致力于去选择那些带有伸向最深层的恐惧和欲望的网状须根替的字词,可以渗入那些“原始”层次的扑朔迷离的意象,在这些层次上,可以说人类都有同样的体验。这样,人们要理解作品就不再只限于了解词的意义,而必须掌握事物的场景的象征意义。这种方式类似于康德所说“一个给定的对象借助于感官带动想象力去组合多样性的东西(即杂多的感性材料),而想象力又带动知性把多样的东西统一于概念”(文集,第488页),而它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康德一再强调的“共通感”,或一种“心意状态可普遍传达”性,所以,这种“客观对应物”,亦即康德称之为“对象的标志”的表现方式是康德所提倡的,也正是由于诗的这种表现方式,康德才提出“正是在诗的艺术里,审美观念的能力才能完全充分地体现出来。” (文集,第565页)另外,康德提到,诗人敢于把不可见的存在物之理性观念,例如天国,冥界,永恒,创世等等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或者把那些在经验中可以找到实例的事物,如死亡,忌妒,以及一切恶习,还有爱,荣誉等,借助于想象力在一种完善性中具体化了。(文集,第565页)以及,它能把自然中可能是丑的或令人不快的东西优美地描写出来。(第562页)这些在《荒原》中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以《荒原》第二节《对弈》中的一段描写为例:
她所坐的椅子,像发亮的宝座
在大理石上放光,有一面镜子,
座上满刻着结足了果子的藤,
还有个黄金的小爱神探出头来
(另外一个把眼睛藏在翅膀背后)
使七枝光烛台的火焰加高一倍,
……这些香气
在上升时,使点燃了很久的烛焰变得肥满,
又把烟缕掷上镶板的房顶,
使天花板的图案也模糊不清。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遭到了野蛮国王的
:但是在那里那头夜莺
她那不容玷辱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沙漠,
她还在叫唤着,世界也还在追逐着,
“唧唧”唱给脏耳朵听。
这一节的主题是关于无节制的。在短短的二十几行诗中,艾略特依次提及了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里奥帕特拉》中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椅子、发亮的宝座、发光)、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的腓尼基女王狄多(镶板的房顶、火焰)、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伊甸园(田野景象)、奥维德《变形记》中被姐夫并杀害最终变成夜莺的翡绿眉拉(夜莺、“唧唧”)等等,并且除了翡绿眉拉提及名字外,其他都只是描写了与典故相关的几个意象的密集排列,并以联想跳跃的方式来表现。然而,这绝非意象的简单堆砌,这些都是一个场景的决定性意象,正如康德所说,它们冲破了经验的限制,“给了想象力一个机会,把自己扩展到一大堆同源的表象之上,这些表象激起的思想比由词语确定的概念所能表达的要更多。” (文集,第565页)并且,这种由想象力所引起的思想、回忆等是整体性的,比线性描述更能触及真实。
注释:
①[德]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以下引用简称“文集”.
②[美]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A]见:李赋宁译注.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11.
③[美]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张子清等译.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④[德]卡西尔.神话思维[M].黄龙保 周振选译,柯礼文校.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张子清等译.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美]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李赋宁译注.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经典地位;延时的修辞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10-01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被闻一多推崇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名诗,是被王]运称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著作。“然而,其迄今1300年接受史,并非“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蔚为大观的景象,而是跌宕起伏的坎坷之路。它诞生后近400年都无处寻觅,直到宋代借郭茂倩《乐府诗集》方才重现诗坛,又近500年后在《诗薮》中得到第一次阐释。胡应麟之后的400年才真正进入接受史的黄金时代。”《春江花月夜》的由最初的被摒弃于诗品之外到成为“抒情诗的最好标本”,这种间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跌宕起伏的接受过程?是什么样的因素推动了它的经典文本地位的确立?本文试图从延时修辞接受的角度对《春江花月夜》经典文本地位的确立做接受修辞分析。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修辞接受历史,我们以陈文忠《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顶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中对其接受史的划分为依据,分为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三个历史时期进行考察。
一、延时的修辞接受――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
(一)唐宋金元时期的接受
《春江花月夜》创作后的唐宋金元时期是其接受的第一时期,也是其文艺价值被埋没的黑暗时期。
在唐、五代时期,张若虚的名字仅仅是因为依附于他人传记(《明皇杂录》郑处诲、《旧唐书?贺知章传》、《新唐书?刘晏传》)才得以保留。
到了宋代,郭茂倩才在《乐府诗集》中收录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并且只是以“清商曲词、吴声歌曲”系列作品面貌出现,郭茂倩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实质上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审美接受。宋元时期,诗话大盛,可是宋元几百种诗话中,居然没有只言片语对《春江花月夜》的论及。唐宋金元时期令人惊叹不已的诗评家们对《春江花月夜》的集体无视,是一个十分怪异的现象。
(二)明清时期的接受
明清时期的接受过程是《春江花月夜》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接受者使得它从“艺术作品”到“审美对象”的审美化过程,也是接受者成为自觉审美主体的延时接受过程。
从明到清,高的《唐诗品汇》第一次对《春江花月夜》做了精选,胡应麟的《诗薮》、贺裳《载酒园诗话》、王]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附问〉》分别从风格鉴赏到“盛唐第一家”再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最终奠定了《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地位。
(三)近代“宫体自赎”时期的接受
闻一多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中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引起了80年代对闻一多“宫体自赎”说持对立观点的程千帆、周振甫和李泽厚、吴小如两派争论。通过闻一多的评价和这两派的论争,接受者更加深入地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自觉地审美审读,《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地位也更加牢固。
二、延时的修辞接受――经典地位确立的修辞分析
(一)文内和文外接受语境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首先,是诗歌本身的文内语境。
我们知道《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宫体诗。这种文内语境是决定了《春江花月夜》在以后各个时代沉浮不同境遇的文本自身决定因素。
其次,是诗歌本身存在的不同时代文学思潮的文外语境。
在唐代,当时初唐四杰歌行深受齐梁余习影响,当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的陈子昂为人认识后,四杰地位便陡然下降。远在吴越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张若虚,更难以进入主流审美视野。在初唐诗风转变的时期,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生不逢时,它宫体诗,歌行体的文内语境对它在唐宋金元时期重视诗律汉魏风骨的文外语境下长期不被接受埋下了伏笔。
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气更为开放,浪漫思潮更为盛行。融合诗歌母题“春、江、花、月、夜”的《春江花月夜》自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何景明在《明月篇序》中从诗学“性情”论出发,对四杰做了“重新评价”。他对否定四杰的言论作了彻底颠覆,甚至认为四杰歌行还在杜甫之上,并把爱情题材和爱情主题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个大胆的见解显然是时代的产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合的文外语境以及它自身的优美婉转的文内语境的制约,《春江花月夜》的重现光辉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近代,学者们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石上,不再局限于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体式、诗歌主旨、用韵规律、构建方式、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鉴赏。学者们在文学接受史的层面对《春江花月夜》的接受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论争。这些文外语境中的论争从另外一个方面反向地巩固了它的经典地位,深化了接受者对它的认识。
《春江花月夜》的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的相互关系:或统一、或迥异,在一开始的被排斥到最终成为经典接受的历程中,无疑具有相当的作用。
(二)语境迁移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修辞接受往往是与接受语境的迁移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每一次语境的历时迁移,都会对接受产生影响。
纵观《春江花月夜》的延时接受过程,它的每一次被接受和不被接受无一不是与语境迁移密切相关的。在唐宋金元时期,当时的主流诗学语境是格律诗的兴起,而《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首有这浓厚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宫体诗,显得与当时的主流诗学风潮格格不入,这种语境的负迁移很明是《春江花月夜》长期被忽视甚至是漠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明代,对“四杰”地位的重新认识以及“春、江、花、月、夜”诗学母题的重新崛起的诗学新风尚与《春江花月夜》的语境首次重合,语境的正迁移在这个时候对《春江花月夜》经典地位的确立无疑是具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近代,诗学研究氛围更加开放,各种怀疑和肯定的风潮盛行,而这种肯定与怀疑的争鸣在某种意义上正好正向迁移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确立过程中。
总之,当当下语境(唐宋金元时期)和文本的修辞接受的信道受阻时,它自然就被那个时代的接受者集体盲视;当当下语境(明清时期到现代)和文本的修辞接受的信道接通时,它的经典地位便一步一步被确立了。
(三)接受者不断地自我调整对《春江花月夜》延时接受的修辞制约
接受修辞学认为“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修辞接受活动的每一次现实化,都意味着接受的可能性延伸。”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接受者”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的认证,是不同时代接受者和同一时代不同接受者的统称。从唐宋金元的不被接受,到明清的经典地位确立,这是《春江花月夜》本身的魅力所在,也是接受者不断自我调整,对它的不断深化认识过程。后时代的接受者站在前人的接受基础上对它进行着不断深入的审美接受,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接受都是对它的经典地位的进一步价值论证。
总之,《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化过程也是一部其延时修辞接受的审美接受过程,这个延时修辞接受过程有起始点却没有终点,随着这个过程的无限制延伸,接受者对《春江花月夜》的认识也将继续深化着。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M].重庆出版社,1984.
[3]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谭学纯、唐跃.小说语言美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5]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读经典;重实践;幸福;教师;精神贵族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77-01
一、 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求知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教师传道授业也就是在播洒真理的种子。但悲哀的是,有的人把求知作为追逐功利的跳板,有的教师把解惑作为解决物欲满足的手段。可以想见,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涵养的教师,他的弟子们将会以怎样的人生哲学来看待眼前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呢?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在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鉴于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读书,则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涵养着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论语》第八篇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说,作为知识分子,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我们不仅要有,而且要加以弘扬,让我们的学生也像我们一样,而要做到这一切,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在1991年就来到了目前所在的这所偏远的农村中学,安贫乐道、光阴荏苒,教书伴随着读书,一晃的功夫,二十年就快过去了,但我并没觉得有多苦,也没觉得有什么可以抱怨的。每当花落了又开,燕子去了又飞回来的时候,每当一茬一茬的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批一批的新生又涌进校园的时候,我就在自己那间简陋的办公室里,面对着熠熠闪光的奖杯,面对迎风飘展的锦旗,以及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我一边构思着新学期的蓝图,一边又会感到无比的满足,无比的成就感。而这,或许就是读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二、让自己做一个精神贵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的确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在精神上成为一个贵族。我一直也很欣赏工作中能坚持读书的老师,爱读书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让我感佩。读书,可以使人人格健全、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好学的定义是什么?好学就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并最终获得人生幸福。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就成为人的一生幸福的储蓄。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老师,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我的富有不仅表现在我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传播知识的人,用读书和思考来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为此感到快乐和幸福。
读书,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读书当成一种需要,做起来,其实并不难,而且很快乐。读书的取向,原则是“取法乎上”,也就是说要选取有价值的书来读。如果把读书当作择师求教,就应该像《学记》中所说:“择师不可不慎也”。读《论语》《礼记》等经典,仿佛与先哲对话;读散文诗歌,一样感觉甘之如饴。以前有一个词语叫“苦读”,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读书也可以不苦。我们可以临时读不懂,但我们最终会苦尽甜来。这就好比下棋,你与高手过招,往往屡战屡败,但棋艺增进。如果和一个棋艺水平低下的人过招,自己棋艺不仅不会长进,反而会越来越差。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这种需求和食物、水一样,一生不可或缺。读经典,就像吃大餐,不仅色鲜味美,而且营养全面。当然,偶尔读读《读者》、《意林》等也未尝不可,权当是换换口味。
读书,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德不孤,必有邻”,说的是追求道德的人永远不会孤独,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读书,我们也足以结识新朋老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读书就像交朋友,读好的书,就会交到好的朋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志趣高雅的人,对待朋友也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交,鄙之而无憾”。通过读书,让我与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算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吧。
三、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道德经》我也曾拜读过,感觉比较深奥,但我赞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做人做事,要符合规律,要遵循法则。漫漫人生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自强不息,又要随遇而安;既要目标远大,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追求完美,又不要苛求完美;既要感受成功,更要接受失败。只有保持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淡泊宁静。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算我们工作繁忙,就算我们还有很多的困惑甚至无奈,也“不抛弃不放弃”。即使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遇到阻力,我们也要乐观地面对,勇敢地追求,像朱永新先生说的“带着镣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