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染病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PBL;传染病护理学
随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出现,传染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往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即:理论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改善这种学习及教学现状,笔者开展了PBL教学法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的研究,以探索其具体应用及观察其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校2015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293人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共148人为实验组,B班共145人为对照组。1.2方法:2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任教。在入校分班时已将其基础成绩分成若干个分数段,由电脑随机抽取,故排除了基础成绩的影响。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采用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讲授法+多媒体教学,通过理论考试,比较2种教学法的效果。实验组传染病护理学教学采用PBL教学法: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效果评价:2个班级的学生在理论考试时,使用统一命题的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阅卷,统计2个班级的得分作对比分析。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1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2]。3.2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PBL教学法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综合素质人才。但该教学方法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故在学习任务较紧张的专科教学中只能选择性地使用。本研究显示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大英 郑晓妮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参考文献:
[1]郭大英.急救护理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J],2013(19):230-230.
1.1综合性的防止措施不到位
部分养殖户虽然每年都按时按程序给畜禽注射疫苗,但是因为忽视了对畜禽的检疫、消毒、隔离以及科学性的饲养管理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致使畜禽体内生潜伏着部分病原微生物,一旦畜禽的抵抗力降低,此时病原微生物就趁机侵入畜禽的体内引发疾病的流行。
1.2疫苗的因素
1.2.1疫苗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疫苗自身质量不符合标准,例如弱毒苗中的活菌量比较大,而灭火苗中的抗原量相对较少等等。同时乡村地区因对疫苗的运输中没有完善的保存,如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会造成疫苗的质量降低或者是失效。
1.2.2免疫的程序、方法不对
根据疫苗的种类,不同免疫的部位、方法、使用的计量以及稀释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按照“药物的用法”进行操作,若是使用不恰当,不仅会影响免疫的效果,导致免疫失效,甚至会造成畜禽的死亡。
1.2.3畜禽的免疫力降低
饲养环境的恶劣,饥饿、潮湿、寒冷、高温、噪音、缺水或者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以及长途的运输等的应激因素,这些都可能造成畜禽的抵抗力下降。许多养殖户习惯给畜禽滥用抗生素等,例如磺胺类的药物、氯霉素等,都会抑制畜禽免疫系统的功能。
1.3疫病发生变异
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病原,因为免疫或者是环境的压力,在疫病的传染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以往的旧病毒变种,例如非典型的新城疫、非典型的猪瘟等;还有一些病毒的毒性加强,例如传染性的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等。这些病变往往会造成免疫的失败,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控制畜禽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2.1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为了降低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并按照“早、快、严”的原则进行:早封锁、行动果断迅速、严密封锁。加强防与治的结合,将传染病的病原消灭在萌芽的状态,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平时的预防工作,不仅能提升畜禽的抵抗力,而且一旦发病,能及时有效的控制。
2.2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由于农村的条件相对落后,因此保持畜舍的清洁卫生、空气畅通、光照适宜、及时的排除畜禽的排泄物等显得尤为重要。还有要加强畜舍冬春季节的保暖工作以及夏秋季节的降温工作等;尤其要做好畜舍的消毒工作,例如福尔马林、过氧乙酸、来苏尔、氢氧化钠等。但是要注意:因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要经常更换,并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对畜禽的草垫、场地以及进入畜舍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后方能进入,防止病原的侵入。
2.3实施正确的防疫程序
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注射,使畜禽的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猪、牛、羊、鸡等注射的疫苗差异不同。现介绍两种。
2.3.1猪的免疫
常见的疫苗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活疫苗、猪口蹄疫灭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等。生猪在1d、20d、60d的时候注射猪瘟疫苗;仔猪在断奶之后的3d注射口蹄疫,半月之后进行二次免疫,后备猪在6个月之后免疫1次;在春秋季节猪丹毒个免疫一次;仔猪在30d后注射1头份仔猪副伤寒疫苗。
2.3.2鸡的免疫
常见的疫苗有:新城疫冻干苗、法氏囊冻干苗、油苗或者是联苗等。1d的鸡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3~5滴眼免疫新支二联疫苗;颈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H9;7~12d后滴眼法氏囊病疫苗,注射禽流感疫苗H5+H9;40d之后给鸡注射新城疫Ⅰ犀系疫苗。
2.4实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
不论是个体户还是养殖场最好是实行自繁自养的原则,从种畜的生产着手,坚决不能引进疫区市场、乡村的种畜。养殖场对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的政策;不能在同一个养殖场养殖多个种类的畜禽。生产的安全,才能提升经济效益。
2.5隔离、封锁
隔离:主要是为了控制传染病的继续传播,防止畜禽受到传染,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类并加以扑灭[2]。当发生疫情时,首先调查疫病的病原处,然后检查病畜临床症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变态反应、血清学,根据其检查的结果,将畜禽分为病畜、可疑病畜、假定健康的畜禽进行隔离。封锁:当某种重大的传染病爆发时,严格的隔离之后,还硬挨划定封锁区域,以防疫病向安全区和健康畜禽传播。
1.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1.3推进考试命题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其传播方式直观、新颖,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和心灵启迪[1]。利用原声影视辅助教学在语言类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与医学有关的影视佳片也不少,为该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简便而生动的素材。利用电影参与医学教学实践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还能拓展其知识面,有效培养学习兴趣[2]。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侧重语言交流,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3]。一些空洞、晦涩的理论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感到枯燥乏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4]。我们以传染病流行病学为着眼点,对“影视赏析、寓教于乐”在流行病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传染病流行病学必须掌握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概念抽像难以理解。虽然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传染病暴发帮助学生学习,但虚拟的现实却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际工作中遇到疾病流行时往往手足无措。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5],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传染病流行有关的影视素材,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与论电影,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二、利用影视素材辅助教学的模式
与一般教学方式不同,本模式采用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分为理论课前自主观看影片、课堂理论学习与影片内容讨论、理论课后再次观看影片并撰写评述性短文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附图)。第一阶段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由于没有相应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这阶段学生对影片的认识多集中于感性方面。第二阶段相当重要,教师需结合理论学习,将知识点与影片内容有机融合,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其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对电影相关信息的思考、辨析,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有了理论基础再次观看影片会有深层次的理解。针对某一主题的评述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案例
1.影片选择。选择作为教学片的影片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看影片获取大量的与流行病学有关的知识。最近美国发行了一部影片《Contagion》,我们认为极适合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影片讲述了一种新的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的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社会各阶层人士面临的考验和抉择。首个病例是一个叫贝丝的女职员,从香港出差返家后很快出现身体不适,两天之后死在急诊室,且死因不明。很快,类似病例相继出现:剧烈的咳嗽、高烧,接着昏迷、脑出血,最终死亡。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并以极可怕的速度传播与蔓延,全球性恐慌开始……
2.组织观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章节学习之前,先推荐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要性和疾病流行背景有一初步认识。受课堂时间限制,初次观赏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3.课堂理论学习与讨论。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暴发(流行)?什么是三环节两因素?如何应对疾病暴发流行等?学完理论知识后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及时将书本理论与影片情节结合。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来看影片就会容易得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能将影片全部放映,教师应事先选好需要放映的重要片段。
4.课外任务。讨论结束后可以适时布置课外任务。如利用业余时间再次欣赏整部影片,撰写观后感和评述性论文,可以利用实习课时间请学生从不同角度针对影片进行发言。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材料时,会有一种自我诱发、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补充的过程,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撰写的评述性论文或PPT,教师应结合流行病学理论进行指导与评阅。
四、影片赏析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案例
1.对疾病流行强度的理解。流行强度是指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结合影片中所描述的传染病发病数量变化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散发、暴发及流行的含义。此外,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如果传染病迅速蔓延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就称为大流行,并可引用历史上出现的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三环节的理解。谁是影片中传染病暴发的最初传染源呢?有学生认为是贝丝,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病的人。也有学生提出“病毒是谁传染给贝丝的呢”?影片结尾给出了线索:一名中餐馆厨师宰杀一头被感染的猪后,没有洗手与贝丝握手而导致病原体从猪传给了人,最终酿成一场全球性惨剧。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受感染的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隔离和治疗传染源是控制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采用生动的手法描述了超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切断传播途径能控制传染病流行。影片中的超级病毒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其基本无免疫力,易感性高,从而引起该病的广泛流行。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贝丝的丈夫没有被感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个体易感性存在差异、感染后的转归也存在差异这些知识点。影片中疾病最后被控制也正是依赖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群免疫力而产生的效果。
3.对两因素的理解。针对这部影片,有学生指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环境,导致蝙蝠这类野生动物失去了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增加了与猪等家禽、家畜甚至人类接触的机会,不同来源的病毒发生重组,导致新型病毒产生;也有学生认为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流动频繁是导致疾病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社会因素。通过讨论,学生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
4.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影片中的传染病最终是通过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的疫苗而得到控制。一方面教师有必要介绍预防接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思考,如当卫生资源有限时,谁享有优先权?面对政治、科学、伦理、亲情的碰撞时如何决择?这些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学;现状;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9-01
1学习传染病护理学的重要性
传染病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范畴,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复健康,而且对终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染病,人类疾病谱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人的生命在新型的传染病到来时显得异常脆弱,医学生只有学习、认识这些传染病,才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改疾病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染病护理学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加强自身防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传染病护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的护理专科生所用的传染病护理学教材是吴光煜主编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传染病护理学》。这本教材编于2008年,表面上看时间还不算太久,可是内容上远远滞后于临床发展。编写医学教材难,编写传染病学教材更难,一方面经典传染病发病率急剧减少,政府投资不足,研究人员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兴趣减弱,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其他疾病相比显得落后;另一方面新现传染病在不断增加,但成熟的东西不多。如何在一本负责任的教科书中既简明扼要又面面俱到;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又要兼顾当前发展动态,这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一共安排30个学时,其中理论占20学时,实验占10个学时。理论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开展案例讨论的方法。实验课主要以临床见习及播放视频为主。传染病护理学课时少再加上任课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典型病例,难免也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作为考查科目,临床实习一般不到传染科,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传染病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教学缺乏统一性,收到的效果差异大。
3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要认真地下一番功夫,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3.1加强临床见习.实习:目前很少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实习,一方面因为传染病有明显季节性、时间性,加之传染病科室的特殊性,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有一定难度。平时只靠教师讲述例子,不到临床实践,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但不能够这样我们就放弃,相反的我们要多为学生加强见习、实习机会,要做好防护,克服怕被传染的恐惧心理。
3.2加强传染病健康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这一方面教学中常要求学生了解,但是实际上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的多,例如水痘,一般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在家进行自我护理,并且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客之一,健康教育做得好坏与护理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呈正相关,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患者的照顾者,而更多地要去担当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行为方式的倡导者,所以,应加强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将健康教育内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护生掌握有关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
3.3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传染病教学不应该知识纸上谈兵,应该落在实处,这里要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上实验课时应该为学生多创造动手机会,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等技术。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并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多动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我校传染病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及板书教学方式。学生对Powerpoint课件表现出很大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件方面,多增加图片、案例以及视频,在平时的教学的过程中可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自学内容让学生来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传染病护理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承认自身的不足,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们应该深入临床,掌握一些较新、较典型的病例来充实自己,在教学中贯穿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对传染病护理学感兴趣。学校应该为教师多创造外出学习机会,不应固步自封,导致教学与临床脱节。另外,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应该谦虚的多与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4反思
我们要高度重视传染病教学,作为年轻教师我缺乏经验,要认真地学习,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具体工作,在未来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要敢于采用新的方法,才能使传染病学教学真正告别困境。
参考文献
[1]朱念琼.传染病护理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预防、医疗、保健体制的不断完善,经典传染病发病率大幅降低,只有病毒性肝炎仍维持较高的发病率,这样在客观上造成绝大多数传染病科病员收治数量不足、病种单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均有空泛之感[1]。因此,本教研室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对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指教师不必用一特定的教材而按社会的需要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通过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评价学生,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来体现。
作为临床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其具体标准为: (1)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知识;(2)多年临床或基础课程带教经验,尤其是传染病学课程带教经验丰富;(3)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从教师的医德水平、临床知识和技能结构、教学经历或实践能力综合衡量教师带教水平是否优秀或者合格。教师在带教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相互论证、自我调控,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带教老师的规范性和自主性,从而促使医学生学习这种严格规范的行为,进而培养其完备的临床和科研素养。而且,每年举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过程让年轻教师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及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通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教师的产生。
2 重视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不再是生物学中的人,而是社会医学的人,因此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有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医风,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调能力[2]。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导致的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缺乏尊重的背后折射出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本质认识的偏差。告知缺失、尊重缺失、换位缺失已经成为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主要原因。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 知情同意原则、保护隐私权原则、推进医学科学发展原则[ 3]。保护患者的隐私权是对医生基本职业道德的要求。传染病作为一类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在其防治中存在着与其他疾病不同的伦理学问题。涉及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医源性歧视、强制隔离等问题。
在传染科教学中引入医学伦理学,重点解决的是临床实际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人际冲突问题。根据传染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通过职业道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提升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这些可以为其以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导入专题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 专 题 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内容相关的“课”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
目前的传染病学教材按照病原分类法将主要传染性感染病分为肮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及蠕虫感染等章节。按照各类感染病的共性特征,我们将主要章节拆分为病毒性肝炎、发热待查、感染性腹泻、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害归为病毒性肝炎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伤寒、疟疾、出血热等)和非感染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归人发热待查专题,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等归为感染性腹泻专题,以皮疹为主要特征的麻疹、风疹、水痘、及猩红热等归为发疹性感染病专题,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归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专题 。某些不适于列为专题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等则仍然按照单病种讲解。上述专题基本上涵盖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另外,我们还增加了医院感染、免疫缺陷者的机会性感染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专题,增强了学科的完整性,使传染病学真正成为感染病学。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典传染病中的伤寒、疟疾及结核病,也学习了新发感染病中的艾滋病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同时对发热的鉴别诊断程序有了全面的了解,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可谓一举两得。创新是素质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但却是包括医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常在大班课上向学生介绍与感染病研究有关的重要创新故事、当前国际上的主要难题和最新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培养怀疑精神,敢于向传统思想和理论挑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明显增多,有些还颇具创新性。
总而 言 之,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如果不变革,前面的路将越走越窄,最终必将走入死胡同。通过近年探索改革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是必然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是初步成功的,学生们对感染病学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学生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也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改革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会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 孙庆丰;杜庆玮;丁继光等. 新形势下提高传染病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现代医药卫生,2013,5(3):454-456.
自1984年毕业以来,王贵强教授一直活跃在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在临床医疗救治工作,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卫生救援活动,临床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医师协会和医学会等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在面对患者时,他总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患者高度负责,耐心细致,技术精益求精,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
不放过任何一个临床异常所见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他常说,医学是经验医学,但不能唯经验,应该学会在书本中、前人的经验中和文献中积累自己的经验;而正是由于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结合文献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够多次独立诊断从未见过的疾病,如“莱姆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1987年,我国学者在黑龙江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并进行了报道,王贵强及时了解到该病的特点后作了摘录。1989年年底,王贵强刚刚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患者,被按照“森林脑炎”收入医院,但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主任查房也认为不像“森林脑炎”。由于王贵强先期曾经看到过莱姆病的相关论文,再加上主任的意见,他立即翻阅读书笔记,发现该患者的表现很像“莱姆病”,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螺旋体”而确诊,针对性应用抗生素终使患者痊愈。
对此王贵强主任回忆说,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没有在该患者身上发现文献描述的“游走性红斑”,但他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个别患者“红斑”可以很大,可达70 cm×20 cm。根据这个线索,王贵强又在患者身上反复寻找,终于发现整个前臂就是一个“游走性红斑”,至此,王贵强主任完整地学习了有关“莱姆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此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尝到了“求甚解”的甜头。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没有普遍认识。当时,王贵强主任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肝病患者,发现其ALT升高,胆红素升高,同时GGT明显升高而无法解释。他通过文献检索认识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激素和熊胆胶囊,有效治疗了患者。此后,他继续关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全国各地讲授自身免疫性肝病,使该病逐渐被认识,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大学毕业后,王贵强被分配到辽宁省阜新市传染病院工作,当时有大量的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外科治疗而死亡。王贵强利用在实习期间学习到的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技术,首次在该院应用,使患者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此后,无论节假日还是夜间,他常常被病房通知去下三腔管,对此他毫无怨言,反而对能帮助患者而感到快乐。通过大量的实践,王贵强主任总结出了三腔管应用的技巧,并进行了多项改进,如,在三腔管压迫时,患者常常难以忍受局部压迫而放弃治疗,导致再次出现出血而死亡。他经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鼻前庭神经丰富、痛觉敏感,而咽后壁神经相对少,因此首创以15度至30度角牵拉,取代传统的水平牵引方式,使牵引着力点在咽后壁,减轻了患者鼻前庭压迫疼痛,使患者疼痛减轻,耐受性增强,令这种救命的办法更利于被患者接受。
在传染病院工作期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另外一个晚期并发症,单纯放腹水需要同时输注白蛋白,花费昂贵,且由于腹腔压力增加,不利于肾灌注,常常难以控制而发展为肝肾综合征等导致患者死亡。王贵强主任根据当时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上的有关“腹水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文章,悉心研究摸索,在医院首次开展该技术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治疗。通过治疗,一方面减轻了患者腹腔内的压力,减轻了痛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血容量,减少了白蛋白和水分流失,增加了肾灌注,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王贵强主任常说,做医生要通晓病理生理学,要“求甚解”,“知其然,知所以然”。医学强调记忆,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到了临床实践阶段就容易出现问题,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记忆,并进一步总结,形成经验。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在20世纪80年代大流行时,正值王贵强在读研究生,在导师于丹萍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对此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同时参加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工作,通过救治大量的病人,学到了内科急重危症救治的经验,也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这促使他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竭心尽力地对待。
2002年,一位河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进行肝移植。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王贵强首次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病人最终抢救成功,没有进行肝移植,至今已经十多年,肝功能仍然稳定,可以正常工作。
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王贵强主任非常注重抽时间做科研。早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大流行,年发病人数达十万例,病死率3%至5%。王贵强在导师于丹萍教授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该病病毒直接作用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针对病理生理规律进行预见性治疗的原则。相关成果编入了诊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该研究于1994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美国留学期间,王贵强主任通过研究T淋巴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等,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Bak在T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Journal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和《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归国后,王贵强主任先后主持和参加原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点专项课题、美国CMB基金、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等课题15项,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目前担任美国感染病学会会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感染病)编委,系中国大陆唯一的编委;还担任亚太肝病研究会会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国际肝脏病学)杂志编委,另担任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十余种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等,并作为多个国际杂志审稿人,如Cytokine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等。
同时,王贵强主任还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和继续教育上,不论是本科生、8年制还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工作,王贵强主任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作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8人。
普惠患者,大力培训基层医师
自2008年担任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来,王贵强主任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对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进行免费全员培训,连续组织了四届北京感染和肝病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期及周边区县巡讲活动等,累计培训北京及周边地区感染和肝病等基层医师26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为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王贵强主任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在分会李兰娟会长领导下,先后参与组织针对基层医师的“蒲公英项目”和“彩虹项目”等,累计培训基层感染科医师36000余人次,提高了全国基层医生对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乙肝患者受益,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
自2002年王贵强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2009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与组织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包括隔年一次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术年会、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全国感染中青年学术会议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组长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他还多次受邀参加亚太肝病研究会年会、欧洲肝病研究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或主持会议。他响应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部署,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自2004年以来,分别在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组织 “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10次,累计培训西部医师3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感染病和肝病医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多次受到中华医学会的表彰。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还痛心地发现,很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误区而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时刻不忘对患者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过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有病乱投医”,贻误治疗时机。同时,他还多次在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及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参加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表现突出,2011年,他成为了北京市首批认证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积极参与公共卫生
应急和救援工作
2003年北京SARS流行初始,王贵强主任以传染病医师的敏感性,迅速意识到了该病的危害。他建议医院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在诊治发热患者时带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在北大医院出现首例患者时,他积极参加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建言献策,配合院领导设计重新启用的旧病房楼,用于SARS患者的集中收治,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负责SARS主诊和会诊工作,还承担着大量普通传染病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成就突出,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他所在的科室,也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后,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派遣,参加了赴印尼卫生救援队。他利用自己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帮助当地有效进行防疫工作,并诊治了大量患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卫生救援队在当地总医院开诊11天,共接待门诊患者1200多人,最多一天接待患者200多人,接近该医院日均门诊量的三分之一。由于王贵强等中国医生的良好声誉,大量患者慕名而来,请求中国医生给予诊治。
作为传染病专家和原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贵强教授多次参加原卫生部组织的突发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咨询和甲流、蜱虫叮咬、超级细菌等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受到了原卫生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2010年发生的“蜱虫叮咬事件”中,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委托,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疫区调研,获得了第一手临床数据,为原卫生部颁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对终稿把关。
作为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还积极参加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修订、制订和审定工作。主持修订了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参加了《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的制订,主审多部法定传染病标准。由于在传染病标准制订、修订和审定中的突出贡献,2007年,王贵强主任被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评为“卫生标准先进个人”。
作为首届中华预防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积极参加公共卫生应急的管理工作,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参加了《公共卫生应急手册》的编写工作。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国家核生化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专家组成员,为奥运期间的安保工作进行技术支持。
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贵强主任对记者说:“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每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去努力的。所谓众志成城,当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努力进步,恪尽职守,就一定会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关键词:猪呼吸道症,临床鉴别,防治
一、概述
猪呼吸道症是一组较大的症候群,临床上容易见到的有9种病,这9种病中,病毒性传染病为2种,它们是猪流行性感冒、猪蓝耳病;细菌性传染病为4种,分别是猪气喘病、猪李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寄生虫病2种为:猪弓形虫病和猪肺线虫病;猪中毒病1种即猪山芋黑斑病中毒。这9种病的共同临床特征都有呼吸困难,有的病患猪呈腹式呼吸或呈犬坐式呼吸。
在呼吸道症候群的9种病中,除了肺线虫病之外,大多属于猪常见多发的重要疫病,是基层兽医临床经常碰到和必须善于鉴别诊断的疾病,而不要被其相类似的症状所迷惑。
二、鉴别诊断方法
1、从流行病学特点上进行区别:在上述9种病中,没有体温升高症状同时也见不到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或发绀紫斑的有3种,它们是猪气喘病、猪山芋黑斑病中毒及猪肺线虫病。其中猪山芋黑斑病中毒一般发生在春季山芋育苗期间,经调查中毒前有饲喂黑班病山芋或山芋渣的过程,是比较容易确认的;而猪气喘病的病猪其喘咳和呼吸困难的病情一般比猪肺线虫病要严重得多,尤其是肺线虫病猪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强烈的阵咳,一般没有喘的表现,且气喘病病猪体温不升高,而肺线虫病病锗间或有轻度体温升高;气喘病多发生于外来引进猪及其后代,即以幼猪和怀孕母猪多见发生,而肺线虫病则以仔猪和架子猪多见发生。
2、从临床症状上进行区别:从临床症状上看,除了共同的呼吸道症状和体温升高症状之外,可以其分别相类似的表现中较特别的症状加以分组排除,这样容易区别。
(1)有类似猪瘟临床症状的,如生脓性眼屎、先便秘后拉稀、粪便带血等症状,但其病程比猪瘟短(猪瘟一般要1周以上至半月以上,而非洲猪瘟一般4天左右即死亡)、死亡快的应怀疑非洲猪瘟;但国内目前没有该病发生。因此,有上述症状的应该首先怀疑猪瘟,再进一步用实验动物接种试验来确诊。
(2)有流产症状的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李氏杆菌病。前者多发生在怀孕后期母猪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产下的弱仔发生呼吸障碍及很快死亡;而李氏李杆菌病则有运动失调、转圈、头颈后仰呈“观星”症状等神经症状,两者容易区别。论文参考。
(3)猪流感病猪流清水样鼻液和打喷嚏等症状也是其他病猪没有的临床症状,而且其传播快,多呈一过性经过,往往可在一、两天即波及全群,在几天中波及整个村庄,且大多猪容易康复等现象均可与其它猪病相区别。
(4)呼吸极度困难,呈犬坐势用腹式呼吸的有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论文参考。这两种病在临床症状上的区别在于猪肺疫同时伴有脓性鼻汁、喉头肿胀、坚硬发热(俗称“锁喉风”)。论文参考。
3、从剖检变化上进行区别:呼吸道症候群的猪病其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肺、气管、支气管、胸膜的病变;如肺水肿、气肿、出血,气管、支气管粘膜出血,管内有渗出物等,其肉眼观察表现几多相似,在具体病方面仍有一些可供鉴别的差异。
(1)猪流感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物,肺有轻度的肝变区;猪弓形虫病肺呈暗红色带有光泽;猪气喘病肺有灰黄色的肝变区,整叶肺呈“肉样”变;猪肺疫的肺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伴有心包及胸腹腔积液;传染性胸膜肺炎则表现为肺胸膜纤维素性粘连,肺间质切开有白色胶样液体;而山芋黑斑病中毒的肺有块形连片状出血,切开流出带血的泡沫和粘液等。
(2)除了肺病变外,猪蓝耳病有肾肿大出血,猪弓形虫病肾不肿大但出血有坏死灶,脾呈丘状出血;李氏杆菌病脑膜及脑出血,脑干变软有小化脓灶,肝局灶性坏死,胎盘出血坏死;肺线虫病在支气管内可切开看到白色虫体和粘液。
4、从病原学诊断上进行区别:在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后一般可以作出诊断或补步诊断;在有必要时,如确诊当地发生的或已经开始流行的疫情时,必须对疫情作出确诊,为制定紧急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则有必要进行病原学的检查与诊断。
(1)在本级症候群的9种猪病中,猪弓形虫病、猪李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4种细菌性疾病均可用病料做涂料片或触片染色镜检,查到各自的病原体,而使病得到确诊,而猪肺线虫也可以在剖检时切开支气管查到虫体而确诊。
(2)猪蓝耳病和猪气喘病可以用血清学方法,如琼扩、ELISA方法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检测病原的抗体特异性,可有力地配合临床诊断。
三、防治措施
1、在确诊的基础上,对病毒性疫病有疫苗的应立足于预防,如猪蓝耳病目前已有灭活苗对母猪预防注射;对单纯的猪流感,可使用清热解毒药。对细菌性疫病,则应选用该菌株敏感的抗生素类或抗菌类药物;对气喘病目前疗效显著的药物很少,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类药物有一定疗效;磺胺类药物对弓形体病有显著疗效,而肺线虫病只要定期对猪群药物驱虫即可。
2、在难以确诊是猪患某一疫病时,或怀疑患猪有继发感染或并民感染时,则应将抗病毒药与抗细菌药物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