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经济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7: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经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经济论文

篇1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中职教育下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案设计水平也大大提高。相比之下,高职教育还在部分复制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不具备明显优势,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明显好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践基本局限于工作室虚拟项目教学和校外考察,造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高职与中职实践设计课程“倒挂”的现象,特别是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等课程。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国家在2001年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现行指导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的理论课程较多,理论知识涉猎较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受本科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完全从其课程模式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点,不论是课程的模式还是体系,还以大量的理论课程作为专业支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相关课程部分重复。

(二)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较之国外的职业教育还具有较多不完善之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划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分类标准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等级。这就会造成职业教育的混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制定各自的课程,因此课程标准雷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常出现,中高职教育出现“断档”的现象

(三)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辽宁省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招收两类生源的学生,并且进行育培养,一类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一类是来自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高职院校采用混合教学。普高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而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时往往以招生人数较多的普高生为对象,以零起点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也是造成中职、高职课程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近两年辽宁省3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教学模式均采用混合教学。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是“职业化”,我国职业化教育一是中职,二是高职,因此两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只是层级不同,为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中职教育应和高职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涉及二者衔接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机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衔接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中高职形成统一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能力本位原则

职业教育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要搞清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确定自己的培养方向,这就是明确“能力本位”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中职阶段,还是在高职阶段都要明确“能力本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什么培养手段,教授给学生哪些知识,使学生具备哪些职业能力,这些都是需要在“能力本位”上考虑清楚的问题。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意思维,扎实的艺术表现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市场导向原则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市场提供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市场导向,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开展,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开展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因此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并且要针对岗位需求,开设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避免课程重复和实践能力重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各自岗位的要求,进行技能划分,高职培养的职业技能要强于中职培养的职业技能。

(三)多元化原则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对技能的接受程度,合理的编排课程,中职和高职两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易到难。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过难,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高职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中职的知识点,否则容易造成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根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的教材选用,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多数较缺乏行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业人才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来,把教师的理论知识与行业专家的实践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同时,要加快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于2009年采取工作室教学模式,模拟公司化管理,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课程内容的衔接,中职学生毕业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进入高职后与高中生并班学习显然不适当。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较好,但是专业知识基本空白。两种生源的混班授课必然会影响课程质量。对于普高生源来讲应该对其进行技能补课,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将技能操作课程基础夯实;对于中职生源来讲,文化基础薄弱,必须对中职生源进行文化基础知识的补习。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议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优化高职的课程结构设置,中职生源的学生在项目设计类课程中要体现出设计方案的延伸和提升,要体现出高职的高层次职业教育。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衔接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施行动态弹性的衔接。这就给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可以由教育部门下达学分标准,中职和高职两种学历对应相应的学分总数。学分制可以解决不同生源学生授课的问题,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合理。在学分制的大环境下,通过不同生源的导向,让高中毕业生多选择专业基础课程,让中职毕业生多选择文化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学分制课程导向和因材施教,在二年级的时候,两种生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有所减小,项目设计课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就不难开展,同时也符合高职的高层次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篇2

(二)经济法课程的衔接存在断层性

由于中高职之间缺乏沟通,中职院校以自我的就业目标制定其培养计划,高职制定培养计划的出发点仍以高中生为基础。这使得高职教学的结果是杂乱无章。中职晋升的学生不仅缺乏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某些内容难以掌握,另外对于经济法的了解又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高职存在一个真空期,无法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技能培养存在不足

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逐渐延伸到中职毕业生,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前身就是中职,由中职升级成高职,因此在高职中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缺乏一个新字,有的甚至依旧延续中职的老一套,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实力都跟不上高职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师资力量、技能培训方面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有的甚至还远远没有中职的技能实力,教学经验也没有中职丰富,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出现技能学习的倒退,造成不良后果。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中职院校的经验、案例以及相关经济法的师资力量远比刚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更具有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双师型教师,在经济法的教学中脱离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与实际严重脱节。总之,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必学、必会、必懂的课程,学生以及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效率和实践性。

二、经济法课程要适应中高职衔接

(一)以职业为导向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目标

在中职院校中确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适应当前中职院校的发展,待晋升入高职院校以后,都是以职业为主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相同的教学目标下,院校实现中职与高职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课程的衔接性。在职业导向教学目标中,首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增强了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在中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入高职以后,在原来技能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高深的技能和知识。同时经过中职的培训,对于资格的考试更是一种递进,在中职,参加初级的考试,高职以后直接中级或者高级考试,将中职和高职的技能和考试形成有效的衔接。在经济法课程学习中,更是如此,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要求,使得经济法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对接和递进,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内容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一个资格考试问题,因此对于中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上,都要符合当前的要求,首先根据考试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其次是基于岗位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再次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此基本要求下,中职中经济法的学习主要面向的是初级资格考试,以及中职生毕业以后的岗位要求,然而中职生和高职生对于职业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的教学内容是中职内容的递进和深入。在中职经济法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到更高,更切合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中高职要形成良好的衔接。在实际情况下,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中高职自身现状,发展适应当前的会计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同向发展,最终实现对接。

(三)以技能为重点优化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手段

中职和高职都是注重技能的培养,中职注重的是初级技能,高职注重中级技能的培养。在各自的技能培养重点下,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模式改革下,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以及角色的扮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方法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专门的会计专业教师,避免非专业教师带来衔接上的问题。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职学生很快适应到高职教学,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也适应了中高职的衔接,对于会计专业系统性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以能力为评价设置中高职衔接的考核方法

经济法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试卷的方式,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方式,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考核中,应注重经济法的实际作用,同时还要重视考核方式方法和的同步性,中职和高职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以免影响两者的衔接问题。经济法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中职考核和高职考核需要一定的衔接性和共同性。避免中职步入到高职以后存在评价考核的盲目性,减少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让经济法课程体系适应到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系统性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三、结语

篇3

1.1空间设计整体性不足

现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空间设计整体性明显不足,追其原因主要为缺乏校园总体规划和整体环境观念。在调研后发现大多数校园的建设杂乱无章,缺乏联系性,出现了很多的景观碎片,没有整体性可言。主要表现在校园建设的形式化、单一性;校园景观缺乏个性,模仿痕迹过重,有的甚至看到优秀的案例直接照搬,丝毫没有考虑到校园空间的协调和统一;在空间的处理方面,校园景观不富于变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建筑的布局方面,其各自为政,没有相互的协调,管理者往往为了增加空间的利用率而一味的建设,完全不考虑建筑与周边的公共环境景观的关系,这种以建筑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使校园空间环境的质量大大降低,导致景观结构的模糊和不可识别性。不仅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景观之间缺乏过渡,建筑立面的不连贯也会造成校园的呆板,无法给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有序的校园印象。校园学生的行为活动往往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氛围,因此创造好的校园交往环境空间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建设的校园交往环境空间中,空间的利用率不足、视觉上没有连续性、功能上没有过多的考量,校园空间没有秩序可言。这往往使校园产生许多被遗弃的空间,造成空间的浪费,无法切实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环境。

1.2人文因素的缺失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所有的规划设计都应围绕着使用者———人来展开,使他们产生认同和归属感,这正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人文尺度,而其他尺度都不可能违背这一基本尺度。但是,在笔者调研的个别高校中,这一尺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理论上的应用,而缺乏实践精神,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进行建设,却没有过多的重视人文场所精神,使其成为了一句空话,被严重的曲解化。在校园中心区的建设中,已经渗透了城市建设的门面意识,主要表现在我们日常见到的宽阔的马路、广场,大尺度的草坪、花坛、喷泉等已逐渐进入校园。设计者一味的追求宏伟大气的效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原则,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一些新建的校园中心区广场,虽然够大,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疏散人流,可是却没有植物的遮挡和座椅。这就使场地的功能没有实现最优化,缺乏人文关怀。也许广场的宏伟大气会使人产生一时的震撼,可时间久了就没有丝毫感动而言,显然,那只能称作“门面”,而不是舒适的“起居室”,没有反映人类的真实需求,使得校园的人文精神逐步削弱。

2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2.1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

2.1.1空间构架的整体设计

教学中心区空间构架的整体设计包括了两个方面内容:1)教学中心区与整个校园空间构架的关系处理,包括道路系统的统一融合及空间结构组织方式的结合。2)教学中心区内部空间构架的整体性设计。对于集中型校园,可加强中心区的控制力,将中心区的建筑或广场等作为空间的核心,使空间形态与功能有机统一;对于线型规划结构的校园,可通过带状的走廊、干道、轴线等将主要活动空间串联起来,同时通过统一的设计要素创造出整洁统一的空间序列;当线型规划中的控制线由一条变为多条时,就形成了网格控制,网格控制的特点是各个空间相互交叉渗透,利于学科间交流,网格控制应注意要保证空间布局的模数化,这样才能使空间在自由变化的同时保持整体性。

2.1.2空间层次的整体设计

为了满足师生的各类活动,教学中心区的空间层次应丰富多样。通常按使用性质可将其分为开放性空间、半开放空间、中介空间。开放性空间是校内外联系的主要活动空间,可称为是校园的“门面”,同时也是校园的重要交往空间。其空间形态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形态又有其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寓意。半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对师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安全归属感,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这里的空间应是宁静、平和的。中介空间体现在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联系渗透,有回廊、雨棚等形式。这类型的空间通常为人提供静态的活动模式,是一种半开放、半私密空间。各层次空间之间的联系需要有序统一,才能达到空间层次的整体性。首先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即路径空间联系,路径空间的设计避免过度单调,所以需要融入一些设计手法以满足教学中心区多种功能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空间的松弛、动静有秩,丰富师生的心理感受,尽可能的与师生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可通过中介空间进行联系,例如庭院、廊桥等可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及连续,使各空间有机结合的同时达到层次的丰富及流动性。

2.1.3空间界面的整体设计

对于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的整体设计,首先应建立界面形象的整体感。主要从轮廓、尺度、比例、形式等方面进行塑造。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轮廓,界面轮廓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体量和外部形状上。在整体设计中,教学中心区界面的轮廓应尽量给人连续舒适的空间感受,这样利于校园教学氛围的形成;要达到整个空间的连续性,界面的尺度和比例也应保持统一,同时在界面的造型方面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和要素的提取,还应保证材质和色彩的连续协调。其次,各界面之间的组合要有一定秩序性。对于界面之间的连接要做到自然连续,有时可能需要通过廊架、绿地等元素进行过渡,以达到连接的目的。一般对于教学中心区来说,界面通常采用三面或四面围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会产生向心力,给师生带来安全感,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还要注意围合界面的尺度控制,通常建筑层数在5层~6层,而各建筑单体之间要有25m噪声间距的要求,根据调研显示大约1∶1~1∶2的高宽比对于师生来说是舒适可接受的。而各界面之间通过层次的划分能够形成与功能相适应的不同空间领域,这样可避免人流的交叉干扰,从而达到有序整体的设计目的。

2.2注重空间环境的人文性

空间环境的人文性特征体现在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及与历史文脉的融合之中。具有人文性特征的校园空间环境可以形成具有强烈整体感的地域空间文脉,使校园空间不仅可以在形式上得以延续,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共鸣。我国大学校园的空间发展格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清新典雅的外部空间环境及内敛含蓄的内部人文特色,例如中国古代书院则明显将“天人合一”贯穿于书院的空间设计观念之中,从而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也成为校区环境与自然融合的典范。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应遵循并顺应自然环境的构成,挖掘校园周边的自然美,注重自然对学者身心的影响力,营建具有自然人文性的校园空间环境,为园区形成独具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空间。例如北京大学中心教学区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未名湖,独具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环山绕水、堤岛穿插,不仅提供了古典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同时为校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性景观空间,使北京大学校区景观独具特色。同时,在校区空间环境的设计中也要注重引借周边自然环境,使两者的空间形态相互融合,使校园空间环境融入城市的空间文脉,形同一体,彰显校园空间环境的人文性地域风貌。

3结语

篇4

1.1通过生活实例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高中生物是来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学科,因此高中生物研究的对象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对于教材上的知识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更为亲切,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尝试将生物学科的这个优势发挥出来,通过生活实例为学生多创造教学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举个例子:在学习“细胞的呼吸”这个内容时,教师要事先让学生准备三到五个苹果,将这些苹果放到不同的袋子中,其中一个袋子敞开袋口,另外一个袋子扎紧袋口。经过一个星期之后,学生将这些袋子打开,发现敞开袋口的袋子与先前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扎紧袋口的袋子却有一股浓浓的酒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敞开袋口的袋子与先前没有明显的差别?为什么扎紧袋口的袋子有一股浓浓的酒味?在这些疑问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进思考和学习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2通过生物实验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相对于理论知识来说,实验操作往往能将抽象的或者难度高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实验活动,通过生物实验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举个例子:在学习“向光性”的内容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将燕麦胚芽鞘的实验准备好,也就是准备一组见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和一组有单侧光照射的燕麦胚芽鞘。上课的时候,将先前的实验结果拿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认真查看燕麦胚芽鞘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状态。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得出结论,燕麦胚芽鞘弯曲的方向是向着阳光方向的,因此学生脑海中有了朦胧的“向光性”概念。学生在直观想象的刺激下,就会有更多的激情投入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中。

1.3通过故事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听故事是一个乐趣,如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能将教材内容结合动听的故事,通过故事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必定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举个例子:当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时,可以将鼎鼎有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告诉学生,30岁的达尔文与其舅舅的女儿艾玛结婚,不久之后,这对夫妇生了六个孩子,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幼年夭折的总共有三个孩子,另外三个孩子命运也很悲惨,他们都是终生不孕者。我们都明白,这些孩子的悲剧都是由于近亲结婚造成的,但是达尔文的时代是没有近亲结婚的研究的。等到晚年时,达尔文通过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明白了这些知识。通过达尔文悲剧性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近亲结婚知识,接下来,教师趁热打铁,将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生物学科的逻辑性较严密,教材上的前后知识往往有很大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也就是通过旧知识的复习,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上,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举个例子:在学习“基因工程”这个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先前学习的有关基因知识,例如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结构等。在复习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世界万物各种生物的性状为什么千差万别?人类能不能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改变某些生物的某些性状?创造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具有了知识基础,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不会感觉苦难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更为明确。通过旧知识的复习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不仅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连成一体,同时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结束语

篇5

关键词:GPSGPSOEM串口通信

1概述

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美国的24颗GPS地址卫星所发射的信号而建立的导航、定位、授时的系统。美国政府已承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GPS系统将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目前,GPS系统广泛地应用在导航、大地测量、精确授时、车辆定位及防盗等领域。因此,开展对GPS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旨在通过利用GPS所提供的精确授时的功能,采用单片机技术,设计适合于需要精确授时的高精度时钟系统。

GSU-16是日本光电(KODEN)公司生产的并行11通道GPSOEM接收板,由于采用了先进半导体设计手段,它具有尺寸小、功耗低、性能稳定、性价比高等优良特性。利用它,可以方便、快速地开发出各种GPS应用系统。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接收通道——11通道并行接收,可同时跟踪11颗卫星;

授时精度——小于400ns,无累计误差;

数据更新时间——1s;

体积和重量——65mm×35mm,约重40g(含锂电池);

数据输出格式——NMEA-0183v2.0;RTCM-sc104v2.0;

环境工作温度——-30~+75℃;

正常工作参数——电压5(1±0.05)V;电流100mA;功耗100mW。

2GSU-16的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

(1)硬件接口

GSU-16同时提供12脚接口(J3)和5脚接口(J4)。本设计中采用5链接口J4,各引脚的功能如表1所列。

表1

接口编号信号名称功能

1GND电源地

2backupin备份电源输入,3V时消耗2μA

3SD1串行输出

4RD1串行输入

5+5V主供电电源输入

GSU-16的RD1脚为RS232C的通信接口,其逻辑电平为TTL电平。这样能够很方便地与各种单片机连接连接,无须电平转换。同时,12脚接口还提供了高精度的秒脉冲输出,可用于需要更高精度定时服务的测量系统。在此,我们仅使用其时钟信息,故只需在其输出的ASCII数据中直接提取即可。

(2)软件接口

GSU-16的通信波特率为4800,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无奇偶校验。通常使用NMEA-0183格式输出,数据代码为ASCII码字符。

NMEA-0183是美国海洋电子协会为海用电子设备制定的标准格式,目前广泛使用V2.0版本。由于该格式为ASCII码字符串,比较直观和易于处理,在许多高级语言中都可以直接进行判别、分离,以提取用户所需要的数据。

NMEA-0183主要语句中,最常见的几种格式为:

GPGGAGPS定位数据

GPGLL地址位置和经纬度

GPZDA日期和时间

GPVTG方位角对地速度

例如,GPZDA为时间和日期输出语句,其标准格式如下:

又如,$GPGGA为定位导航数据输出语句,其标准格式如下:

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在收到一条消息后,用软件来判别消息引导头是否为“$GPZDA”或“$GPGGA”来确认收到的消息正确与否,然后从消息中提取世界时,一定要注意将提取到的世界时加上8小时才是北京时间,而且软件还必须对16:00~24:00世界时作相应的处理,以转换为正确的北京日期和时间。

3应用电路和程序设计

在设计该时钟系统时,我们采用的单片机是Motolola公司的MC68HC08的通用芯片MC68HC908GP32。该芯片以它的高性能、低功耗、低价位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特性为:

①32KB片内Flash存储器,具有在线可编程能力和保密功能;

②512B片内RAM;

③增强型串行通信口和串行接口;

④支持C语言。

其接口电路可按图1设计,程序流程如图2所示。

单片机初始化程序样例如下:

SCBREQU$0019

SCC1EQU$0013

SCC2EQU$0014

SCC3EQU$0015

SCS1EQU$0016

SCS2EQU$0017

SCDREQU$0018

TEMPEQU$40;定义1个字节的临时存储空间

ORG$8000;定义程序的起始位置

INIT:LDA#%00100010;初始化开始

STASCBR;波特率定义

LDA#%01000000

STASCC1

LDA#%00001100

STASCC2

LDA#%00000000

STASCC3

START:JSRGETDATA;接收1个字符

STATEMP;将其存放临时空间

CMP#$"$";判是否为“$”符,如不是转START

……

;判是否为GPZDA信息模块,如不是则转START重新接收

……

;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

……

;时钟驱动与显示模块

……

;返回START重新接收下一组消息

GETDATA:BRCLR5,SCS1,GETDATA

LDASCRA

RTS

4结论

篇6

经济数学,就其内容而言也是比较完备的。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初步和概率统计的内容。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一般本着够用的原则,做了适当的精简。有些院校只讲授微积分的相应内容。这门课知识覆盖面广、影响面宽,其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历来备受重视。尽管有为数众多、风格迥异的教材,其内容也不过是大同小异.这些内容不仅是经管类各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及数学表达语言和工具,也是学生从基础教育思想向高等教育思想过渡.从有限的、形象的思维形式向无限的、抽象的思维形式过渡的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素养,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目前,经济数学教学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面临压缩学时的压力,又要增加新的、现代的教学内容(如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解决这一矛盾只有进行教学改革。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改革经济数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经济数学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经济数学中的各种几何空间关系。

电子课件可以方便地显示函数图形和几何动画。这是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图形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函数图形和动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和有趣。一幅好的函数图形或几何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有时,一幅图形或对某个概念和结论的几何解释往往能刺激学生产生积极的联想,并促使他们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新颖的证明,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外的一些微积分教材中往往有上千幅图形。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的教材中图形较少。电子课件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而且成本很低。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时,适当地补充一些对教学有益的图形和动画,使数学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有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一直是经济数学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矛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教师可在课前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事先精心设计并制作于课件之中,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尽管教师在备课或制作课件时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在课堂上却带来至少两个方面的益处: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或教学容量得以增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率;二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教学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3.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软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突出的方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如将定理、重点的概念或关键词、学生初学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初学时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几何图形中关键的线段或几何点等,或以动画形式,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颜色,或配上与众不同的艺术字体,或适当配以音响来突出显现。教学实践证明,此举可以起到突出重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增进课堂教学效果之功效。

4.能够培养学生注重并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数学课是以“概念+定理+例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教学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其特点是高度的严谨和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进入高等数学的教学环节变得更加容易实现。例如由教师给出生产科研实践中产生或预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利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计算机及相关数学软件进行实验或进行数值计算来求解。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既学习和复习了数学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改善了经济数学课堂的视听教学环境。

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板书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常常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而多有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电子板书和无线话筒的使用,其清晰、大号的字型、先进的声音扩放系统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还可以随时方便地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台来放映(放大)手头现有的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如讲评学生的作业时,老师将学生作业投影于大屏幕上,方便而快捷。抽样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视听环境的改善表示十分满意。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后,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到评价等等各个方面正在对数学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和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数学教学而言已是尽善尽美,相反还有很多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这需要我们在以后将要从事的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这些缺点有:(1)演示课件的屏幕为一长方形,其面积仅为黑板的一半。因此,利用课件讲课时,幻灯片翻得较快、内容连贯性较差,不少学生反映上课时来不及思考和作笔记。这是用课件讲授数学最大的问题。(2)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要不断地使用鼠标和键盘,所以教师往往只能站在离屏幕较远的多媒体展台前讲课和操纵计算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减少了,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不如黑板教学那样生动、亲切。(3)课件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在讲授过程中无法修改课件中的错误或对一个题目给出其它的解法,其灵活性不如黑板教学。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取代和否定。利用电子课件教学应当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同时又要尽可能保留和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采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研究其方式和手段。

在经济数学中引人多媒体教学是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在目前进行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信息量大,教案的速度较快,学生作笔记有相当的难度,学生普遍反应比较强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了如下措施:将电子教案制作成网页,连接到校园网,供同学们浏览、查阅、整理笔记等;依托数学实验室,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研究,使广大教师尽快熟悉、适应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益。

2.采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

运用多媒体也应该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展示的应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不要一味追求多媒体化,把整个课堂变成视频播放。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和可编辑功能,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要以科学性为前提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因为动感效果或趣味性的需要而得出与事实有出入的结论。把学校的客观条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考虑,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可以选择已成熟的课件,也可以利用好的教学录象内容,增加真实效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课件制作时间,降低成本,并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7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85-01

一、城市群与高校

城市是社会文明的聚集地,浓缩了社会风俗、民族融合、人文艺术等诸多影子,城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发展可以凸现和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世纪以来,一条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群为人们所关注。很多学者认为,城市群的形成是自然和社会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通过城市群的塑造来扩展经济和效益空间是大势所趋,而中国城市群的结构体系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

当前,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正在为我国区域合作发挥典范性作用。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而城市群中的文化建设更是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职能,可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是思想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思想文化的传播地。高等院校汇集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学者、专家,能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同时,位于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三地高校,由于相似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使他们在日常教育中会将相近相同的民风民俗、历史人物、知识思想传播至当代大学生。大学本身就是传播、弘扬和创造优秀文化的基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引领着社会文化向着更文明、更健康的状态发展。处于发达资讯网络中的大学生,也成为传递这些信息的一个个载体,更好地接受文化因子,也更好地转接给别人。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汇集地,本身又具有自我吸收和改造的功能,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变成最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高校推动城市群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实现京津冀三地高校资源的优化整合

首先,京津冀三地的行政部门在国家总体的协调下,加快三地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三地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促进三地高校的交流。相对比较,河北的高等教育比较落后,应该选派北京、天津的名校教授轮流到河北高校援教,帮助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三地高校定期举行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多渠道的交流平台,为三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强强发展提供保障。还要设立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鼓励三地高校共同参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参与民俗挖掘、地方志的编修整理、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等工作。另外,还要积极促进政府相关部门与各高校相关院系之间的合作,高校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高校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教学思想,双方共同致力于地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发展。

(二)高校做好内功,做好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

京津冀三地高校要在校园内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通过传授知识、历练技能、塑造品质、陶冶性情、培养人文精神等方式将一个个学生“生产”为成熟的“社会人”。首先要多开设文化素质类课程,传承京津冀三地文化传统,在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和宣传作用的同时加深高校自身的文化底蕴,在提高三地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加深三地对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文化创业项目,与政企搭建文化项目平台、将大学生的创造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同时,高校通过成立学生文化社团、加强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开展文化知识竞赛,聘请文化学者担任课外辅导员等,不断提高学生对京津冀文化的情感和意识。

(三)高校应成为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语境 低语境 冲突 策略

1.引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根据这一理论,高语境文化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的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

2.高低语境文化的冲突

不同语境的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条信息的理解有显著差异,造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交际失败屡屡发生。

首先,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在间接交际与直接交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大部分文化中,都包含间接交际和直接交际两种模式,只是两者的侧重程度会随着不同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倾向于间接交际。交流模式常常是含蓄、内隐以及较多的非言语编码。而美国人更注重直接交际,常常是外显、明了及较多的言语编码。例如:

Neil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工作在一家设在美国的中国公司。一天,总经理吴先生对Neil说:“很高兴你为公司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因此想让你作为这次中东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但是,这就意味着你要离开家,当然你的家人可以陪同你一起去,而且这个职位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你觉得如何?”Neil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但是我必须得和家人商量一下。”两天后,Neil告诉经理:“我和妻子不喜欢离开美国这个想法,不能接受这个职位。”说完离开了办公室。吴先生什么也没说,只是感觉很惊愕。

此例中,中国人在交际之初没有直接陈述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先对Neil加以赞扬与肯定,这就表明来自高语境文化下中国人交际的间接性。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当不愿意离开美国接受那份工作时,直接表达了想法,这正是低语境交际直接明了的特点。另外,间接交际有助于缓解在被人拒绝、合作伙伴间产生分歧时出现的尴尬,保护彼此的颜面,而直接交际却没有此功能,因此Neil直接拒绝了经理,并没有考虑到经理的身份、地位及颜面如何。

其次,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出者的地位在中美两国有显著差异。低语境交际重视信息发出者如何将信息传达得更加清晰流畅,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相反,高语境交际一直是注重接收过程的倾听与解译。例如:

刘先生是被派往美国工厂的一位有经验的中国工人。他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样努力工作。尽管他懂一些英语,但他说得并不多。当他的老板解释一些事情或者他的同事与他讨论工作时,他只是倾听,几乎不做应答。也许他的做法在中国并不是问题,可能还会被当成多干活少说话的模范工人。但是,在美国不同,他的老板及同事对他的行为感觉很不高兴。

此例中,刘先生的老板及同事都是倾向于信息发出者的交际,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问很多问题。相反,刘先生习惯于接收信息,由于处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因此他的老板及同事才会对刘先生的做法不满。为解决这种冲突,刘先生应适应低语境文化下的交际,学着做个信息的发出者,这样才能够在整个大环境下有效并愉快地交际、工作和生活。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过程导向交际与结果导向交际,关系导向交际与个体取向交际等。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引起的用语失误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甚至导致摩擦。因此,怎样取得跨文化有效沟通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

3.中美文化间的沟通策略

由于中美两国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

就高低语境两种文化如何达到沟通这一问题,Brown和Levison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应该为对方保留面子,使用礼貌语言。例如,May I know if you are married?此句中使用了试探性模糊词may,以设法得到听话者的合作,建立合作的交际关系。因为在低语境文化中,询问别人的婚姻状况被认为是对别人隐私权的冒犯。May表明说话者不应该向受话者提出这个问题,回答与否由对方选择决定,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双方均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可见“面子保全”是一种双赢的沟通策略。

除面子维护策略外,其他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误解化解矛盾的策略经总结大体如下:

(1)承认差异。交际双方要认识到高语境文化更多依靠非言语表达。低语境文化重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2)认真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试将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假设。

(3)话语重组。从对方的文化观点出发,重组话语从而理解对方真正的交际意义。

(4)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4.结语

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差异是造成中美跨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但不代表二者是完全对立的,高低语境文化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不可交叠的对立体,所有不同的文化都处于不断交流和融合之中,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在对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上,应当用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把握两者的本质,取长补短,只有这样中美文化的冲突才能得到和解,达到文化共存。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