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普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1-08 04:5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普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普教育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迅猛发展。它能提供通信、检索、最新动态和娱乐服务,这为优化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我校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小学体育教师,因此,少儿田径内容作为我校田径普修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为此,课题组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调研收集了来自三方面的田径教学内容资源,第一来自国际田联和中国田径协会网站中提供的相关少儿田径资料;第二来自部分优秀小学网站中提供的田径教学内容;第三来自师范院校尤其是以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兄弟院校相关田径教学内容资源。经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后对我校田径普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删掉小学中不开展的和偏难的教学内容,如铅球和标枪;降低难度动作教学,如教学中降低栏架高度和栏间距;增加趣味性强和团体性项目的教学内容,如在跑的教学中增加迎面接力,在投的教学教学中增加垒球和实心球技术的教学,增加跑、跳、投三项融合项目的教学;变化田径项目教学内容,如跑教学中不仅有变速还进行变向教学,投的教学中不仅有远度投教学还有定点投教学。经过调整和优化后的田径教学内容更贴近小学田径教学,使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随着高校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田径普修课时有过去的280学时左右减至目前的70学时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还需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能够提供多样、便捷的交流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通过互联网建立了微信朋友圈、E-mail等在线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师生互动平台,如教师能够上网为学生提供和推荐优秀的田径网站、视频等资源,学生也可在线向老师咨询、探讨或辩论问题,从而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这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理论、实践学习的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曲线、动画和视频等信息进行有序的编辑和整合,形成一个多视觉表达的信息载体。它不仅可以刺激人体视、听等多种感觉系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题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田径普修理论课的多媒体课件和收集编辑了田径教学项目的视频资料,包括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教学组织、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及主要教学项目技术动作视频。在传统的田径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教学分离,如一般在学期末或学期中集中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充分实现理论对实践的迁移及指导作用。因此,在对2013级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田径普修课中,任课老师借助于Ipad、Surface等计算机终端,在新技术学习的开始,先进行该项目有关的理论课教学,包括项目的发展史、项目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及进行相关技术动作视频观摩,然后进行技术动作学习,最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计算机终端中的视频进行对比和任课老师的讲解,掌握新技术。这种教学顺序优点如下:第一,能够激发学生对新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二,能够在学习开始建立正确的动作表像,传统教学中仅以教师示范为主,而通过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重点、有步骤、多角度的实现动作的展现,还可以通过分解、回放、慢放等技术手段,能更清晰的将动作展示给学生,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而提高了学生对动作表象的记忆和痕迹。第三,技术原理学习为后面技术动作学习会产生迁移和指导效果,有效学习的发生往往产生于对事物深入理解之后,如学生在进行跳练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蹬摆配合”、“运动补偿”等概念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三、使用视频图像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技能表现,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

视频图像是人们利用各种工具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视频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图像的采集、获取、编码、存储和运输,图像的合成和产生,图像的显示和输出,图像的变换等。科学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信息约75%来自视觉系统,也就是从图像中获得的,视频图像及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实现人们从图像中获取大量信息的设想。长期以来,高校田径普修教学以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为中心来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是教师示范和自我练习,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不同程度地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在2013级小学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中,使用了Sony公司生产的DV摄像机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现场录像,并利用移动便携录像采集和图像处理系统对录像进行技术处理和制作,通过课堂回放、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对他们自己的技术动作的观摩和互相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反馈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把学生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常见错误动作进行定格、回放、慢放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在教学的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四、应用计算机管理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其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田径普修课程在以“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为主的教学思路影响下,多数学校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理论笔试、理论口试、运动技术考评、全能项目测试及教学实践考试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多为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有的还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田径普修开课初期,任课教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填写,老师收集整理学生资料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运动经历、身体素质等情况,最后通过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技术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创建学生学习档案,为后继教学内容和个性化强度安排提供依据。在田径运动中,有许多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还需在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动作,如跳远中的空中动作、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跨栏架技术等,是学生接触较少的动作,教师的关注和即时评价对学生技术动作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在实践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问题并进行评价,这对增加学生自信和提高学生练习效果都有很大作用,同时任课教师需将这些评价编辑、输入计算机中,不仅是后继教学的反馈资料同时也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投入及能力表现的真实记录和反映,这些都能为学生最后的定性评价和综合评价提供详实客观的资料依据。

四、结语

篇2

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有45%的学生认为上完一节武术普修课感觉很轻松,课上练习的负荷小于自身所能承受的强度;而42%的学生可达到平时的基本负荷程度;另外仅有约13%的学生可以完全达到本人的最大负荷强度。其中,约60%的学生虽然对武术感兴趣,但是却因为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授内容不够丰富等原因造成课上练习强度偏低;40%的人认为武术普修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帮助,但是依然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练习强度;而教学场地有限和每节课上课学生人数偏多等是造成学生课上练习强度偏低的客观因素。这种种因素是造成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教学示范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完武术普修课能够完成所学武术技术的动作示范;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示范能力;而47%学生不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武术示范能力。其中13%能够完成动作示范的学生有课下练习的习惯;20%的学生因为接触过武术或对武术有兴趣而具有武术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所以,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养成课下练习的习惯;学会学习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武术技术教学示范能力的关键。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教学组织能力

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通过理论课的学习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3%的学生认为武术最重要的是武德;有4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是学习武术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仅有9%的学生认为武术理论中裁判法的学习是重要的。这就说明,学生在武术理论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武术理论的主要包含内容,通过学习武术裁判法才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掌握裁判法的要求明白其所包含的传统“礼”文化和技术动作的具体要求,从而了解武术存在的真正价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篇3

目前,郑州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共计112学时,分别安排在大一第一、二两个学期,总学时相对其他同类院校相对较少。考核由任课教师主考,安排在每个单项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涵盖跑、跳、投3类共6个项目:跑的项目包括100m、跨栏(男子1l0m栏、女子100m栏);跳跃项目包括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投掷项目包括背向滑步推铅球、投掷标枪。各单项总分由各单项成绩和技评组成。通过查阅省内同类专业院校的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发现考核的内容、方法基本大同小异。

2现行达标考核标准存在的问题

目前郑科院所用考核评分标准是在专科学生田径普修课达标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省内其他老牌本科院校田径普修课达标考核标准制定的,经试用发现不符合郑科院学生实际情况。据调查统计,郑科院2012-2013级学生入校时体育专业成绩平均为88分(满分150分),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表1显示:在对现行田径普修课术科达标考核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各项目达标成绩的均值对应的评分除有一项在70分以上,4项在70—60分之间,而7项处于不及格分值,说明现行的考核标准制订的过高,以至出现分数偏低,甚至过多的不及格现象,现行考核标准不论男子还是女子的考核成绩都呈现出偏态分布的趋势。可见:现行的达标考核标准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各项目达标成绩对应的分值不能准确反映达到某一成绩的难易程度,缺乏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达标评定的结果(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使各个项目的评分标准相对地等价统一,不能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缺乏应有的科学性。[2]此外,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除了评分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还应体现出达标分数的增加应与成绩提高的难易程度相适应。[3]而现行达标标准分值的递增不能合理地反应出成绩递增的难易程度。依现行达标标准,男子110米跨栏从20S(60分)到16S(100分),每提高0.5S都是得5分;女子铅球从6.5米(60分)到10.5米(100分),每提高0.5米也都是得5分;还有女子标枪、跳高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见:现行达标标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努力和付出程度,现行达标标准缺乏评价的合理性。因此,建立一个符合民办本科体育系学生现状的田径普修课术科达标标准已是目前田径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

3制定新田径普修课术科达标标准

根据体育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剔除可疑变量后,利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单个样本的K-S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见表2):显著性概率都大于0.05,可以认为样本服从正态分布,[4]由此可得,样本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成绩的提高与分数的增加不应是正比例的关系,而应是分数与成绩提高难度相对应的曲线关系。[5]利用累进计分法对学生术科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结合其他院校的标准和专家访谈意见,制定新的田径普修课术科达标标准。

4新达标标准的验证分析

利用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第一学期100米跑、跳远的成绩对照评分标准,经过统计分析,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合理,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曲线,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新考核标准分数的制订符合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特点且与田径基本规则相适应。径赛项目成绩都精确到1/100秒,田赛成绩跳高每次升杆2厘米,跳远、铅球、标枪则是以厘米去计算成绩,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新达标标准的相对科学性和合理性。

5结论

篇4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篇5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是很有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本科法学教育;定位;应用型;

一、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难,就业率低、失业率高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法学专业成了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确实目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着困境:就业环境方面,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面临着多省联考的机会限制、具备基层工作经验的资历限制、通过司法考试的资格限制和生源地限制,公务员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学生眼高手低,求职就业的能力训练不够;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地缘优势,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远不及其他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显得尤为突出。

2.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

实际上,在西方法治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例如德国、法国等国家,接受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前提条件,英国美国等国家,法学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接受法学院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处于分离状态是不争的事实,例如:部队转业人员可以安置到司法机关工作,法学教育不是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不管什么专业,只要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就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条件,法律职业也不是法学教育的目标。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的不到50%,形成了学习法学的人数众多而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数有限的尴尬局面,造成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我们调查发现在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人找工作和工作招找人的矛盾,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个法学博士到法院工作后竟然连一起离婚案件也审理不了。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应用型法学教育模式的缺失是关键。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教学注重对法学理论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却尤为注重实践经验。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到企业干法务,还是到律所当律师,再或者到法院、检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实践经验,这也是现行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脱节的地方。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法学教育规模大、层次多。全国除了五所专门的政法院校,几乎所有综合型大学都有法学院,除此以外,还有电大、自考的法学专业,涉及到专科、本科、硕士等层次。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明显倾向,从近几年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存在培养出的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关于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成了法学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三种观点。

1.精英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美国对法学教育的要求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更严格,其法学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法律之前已经获得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报考法学院的学生通常已经取得了学士学位,并且要通过法学院的考试。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起点。这种精英式教育源于美国人民对于法律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对法治的真正制度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讲,照搬这样的制度是不合适的。

2.职业教育

即认为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就是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这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把法学教育当作职业教育,采用投师见习制(也称师徒传授制)的法学教育制度,在教学上一般采用判例教学法,法学教育带有浓重的行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特别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3.复合型教育

即认为普通法学本科教育既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能力,还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其进入研究生教育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论是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一个完善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既包括通识理论教育又包括职业技能教育。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本科法学教育是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但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如此庞大,是不可能都进行学术化培养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法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来讲不应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毙,应找准定位,形成特色,以法律职业要求为导向定位本科法学教育,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法律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本科法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分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应主要是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服务,立足于实际,形成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法学教育的定位上不能照抄照搬。

三、本科院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法律职业具有突出的行业背景和特殊性,我国新修订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对法律职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有统一规定,要求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自2002年开始实施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体现了法律职业内在规定性和同一性。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而且还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缺失,结果导致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专业不对口和万金油式的人才过剩的现象并存。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世界主要法治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包括四部分:一是法律的学科教育;二是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三是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四是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笔者认为本科法学教育作为一体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根据法律职业的内涵应定为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现行的本科法学教育只考虑到法学教育的教育属性和一般共性,将法律职业按照一般的社会职业对待,沿用社会通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其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法律职业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开设专业导读课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将知识指导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2.教学内容方面

许多本科生毕业后不会办案、不会起草合同,其原因在于法学本科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实务训练。因此笔者建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娴熟地处理社会当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②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法学院应加强和当地的公、检、法机关的合作,在当地的司法机关建立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教学方法方面

在各年级学生的法学专业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本科阶段的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旁听、观摩法律实务活动;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咨询;进行法律文书写作的集中训练。三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审判;许多大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在校内建模拟法庭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受实践能力训练。建立模拟法庭辅助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借鉴英美法系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学生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案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处理,为以后从事法律职业积累实践经验。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可以在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四年级,组织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加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避免纸上谈兵,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得到逻辑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兼职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手段,法学院可以聘请富有经验的法官和律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讲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法官和律师等指导教师将鲜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法律实践。

5.考核、考试方面

篇6

关键词: 普遍本科院校 成人高等教育 问题 发展思路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办学层次多样、学科门类齐全和体系化,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确立了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依托市场经济而发展,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结构不灵活、运行效率低、市场意识缺乏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促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1.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存在误区。

当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认识和行动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对普及“大众教育”“继续教育”不屑一顾,对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趋势、新热点反应迟钝,在深化成教教学改革上步履迟缓,缺乏与其他成人继续教育方式间的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及其他各种教育方式的不断挤压,不是想方设法、突出重围,而是悲观失望、坐以待毙,认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尽头,没有发展前途。在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中,成人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学校“创收”的重要途径,只讲产出不讲投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

1.2只注重办学规模,轻视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和放宽入学年龄等政策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急剧萎缩,招生规模不断缩减,这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个挑战面前,更多的是关注办学规模,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市场,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宣传和招生,力求通过招生保住办学规模抑或扩大办学规模,把规模等同于效益,而无暇顾及办学质量的提高。正是因为不注重教学质量,造成一方面目前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成人高等教育仍在大量培养知识老化、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的“传统”人才。

1.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机构在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在招生、教学、收费、师资等方面尚存许多问题;二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尚不健全,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工作考核等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监督机制;三是课程考试流于形式,不够严格,考前“重点辅导”,上课率很低而考试通过率很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不高;四是普通高校纷纷在各地建函授站,有的函授站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有的函授站只关心经济效益,疏于管理,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上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为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大胆开拓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应深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认识到实施成人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教育,它既不脱离文化程度这一根基,又十分讲究教育培训的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比学历教育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加注重个性化培训。因此,要把成人高等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加以落实。应鼓励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广开思路,与社会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团体、行业、系统和社区等进行合作,采取多形式、多方式,形成新的办学体系。

2.2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享”的原则,合理调整成人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普通本科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与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要协调发展,尽量避免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的重复与交叉。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本科为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普通专科学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专科为主。支持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成人高等教育的应届专科优秀毕业生,通过一定的选拔途径,可以直接升入专科起点的本科班接受继续教育。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发展中专或高中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试办第二本科专业学历学位教育。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

2.3瞄准市场,按社会需求办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不应办成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瞄准市场办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应在市场调查和内部分析的基础上,增设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实习培训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多开设一些有价值的专题讲座,多增加技能操作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照搬普教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不能照本宣科,结合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启发引导学员积极探讨;在办学形式上,客观分析残酷的市场竞争形势,体谅学员的工学矛盾,尽可能在不影响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成人教育师资聘任除了要求高学历外,还要兼顾成人教育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研讨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提出规范化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要求。此外,在教师培训方面,除了要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成人教育学等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既有学生到校内来学习、接受普通高教的方式,又有可以让老师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学校的教学网站,点播授课视频,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答疑。

2.5引入市场评估机制。

教学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严肃认真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评估要根据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对成教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成人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确定指标进行量化积分,从而判断其市场价值,促进其提高,为做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以促使成人教育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步骤,推动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对于我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力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伟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成人高等教育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中伟.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李振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成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

[3]莫灼英,刘春江.试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前沿,2008,(24).

[4]黄海珍.大众化阶段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路径和保障措施[J].成人教育,2008,(11).

篇7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篇8

一、基地教师综合素质“转型升级”的主要原因

(一)基地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教师管理工作的多重性。

校外实践基地不同于一般中小学的管理。一般中小学教育对象针对性强,学生数量相对稳定,课程设置国家有统一要求,师资配备有一定的比例,部门设置也较齐全,分工明确,管理条块分明,运转配合有序。而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对象却宽泛得多,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学生时多时少,活动时间具有明显的间断性,课程设置也复杂多,而人员的配备十分有限,这决定了基地教师管理工作的多重性,一人多岗、一人多职。学生进入基地,全体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人人上课,又是管理工作者,人人参与管理。学生离开基地的间隙,人人又都是后勤人员,大到设备维护保养,小到校区卫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因此没有一线、二线之分。

教师这种管理工作的多重性,促使教师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这种团队精神支撑着基地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管理不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贯彻层面上,而是要深入“人心”,以人的素质的持续发展为本,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应用人性化的管理,让教师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

(二)基地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

实践活动以体验、省思、实践为主,倡导体验、自主、合作的学习。让学生多种能力在“综合实践”中生根是校外实践基地所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基地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坚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基地提高”的办学宗旨,围绕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精心开发“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科技活动、素质拓展”四大系列的活动课程,保证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但课程开发在基地,没有线性的学科知识体系的铺陈,没有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蓝本,一切活动项目都源于我们自己的设计。我们用“活”的资源,“活”用资源,自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活动课程。我们提出,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从教育良知的角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课程的责任要更加强化,课程的伦理要更加求真,课程的实施要更加常态,课程的理念要更加清晰,课程的指导要更加鲜明,课程的保障要更加有力,课程的成果要更加丰富。因此,基地教师教学工作是有难度的,是复杂的。

在课程开发上,立足小事,挖掘资源,需要教师乐于细心观察,发掘提升,开拓创新,需要教师勤于专心研究,体验观摩,点拨提醒,需要教师善于用心实践。

在课程的实施上,四大体系之一“主题教育”,涉及防震减灾、禁毒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环保教育、科普教育等。为了胜任教学,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功底,以往的知识单一性,必须转型升级。四大体系之二“劳动实践”,为了让活动实施更有效,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各种制度,严格规范活动流程,严格制定实践预案,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直接经验的获得、活动过程的指导,学生动态的生成,思想教育的渗透,做到师生和谐互动,实践灵活多样,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型升级。四大体系之三“科技活动”,它本身具有时代性和科技性,这要求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升级。四大体系之四“体能拓展”,要让学生“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确保实践活动的优质、高效、安全,一个教书匠的体质要求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转型升级。

在课程的理念上,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坚持为全体学生服务,在不断完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设想和方案。在设计一个活动课程时,我们都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有没有以创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设计思想,有没有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有没有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没有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有没有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因此基地教师必须“转型”,既是一个课程的设计者,更是一个学生的学习伙伴,一起学习,一起动手,一起探究。同时要“升级”,必须是有新思想、新观念。

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承担着全市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是基地课程底线。保障每一个学生人身安全,是基地管理底线,让全体学生各有所得,力求多得是基地教师的工作目标。为使基地各项活动正常、规范、安全、有序、高效开展,目前基地教师必须“转型升级”。根据实际情况,主要是进行“角色”的转型和“素养”的升级。角色转型以单一的学科管理向综合的行政管理转型;以单一的教学为主专业人才向融“教师、学生、科技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转变。“素养”升级,包括思想道德,管理能力,业务知识,动脑、动手、动情等由单一走向多元。一句话,实践基地教师综合素质的“转型升级”,落脚点扎根于“校外实践”中。

二、基地教师综合素质“转型升级”的方法

(一)抓好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岗位意识教育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基地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要出色完成任务,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必不可少。

1.抓好基地领导班子建设,齐谱“奋进曲”。具体方法:(1)更新观念,练就教育思想引领的魅力;(2)钻研业务,练就专业引领的实力;(3)修身养性,练就人格引领的魅力;(4)真抓实干,练就干部引领的能力。

2.打造专业教师队伍,高歌“发展曲”。具体方法:(1)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完善机制,提供发展保障;(2)以项目管理为策略创新主线,增强发展动力;(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搭建平台,创设发展空间。

3.加强行政后勤队伍管理,长奏“合作曲”。具体方法:(1)合理安排优势互补,整体配合;(2)用心服务,增强意识,提高质量。

(二)抓好以落实校本培训规划为核心的组织领导工作。

基地主任作为基地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责任人,在基地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校本培训规划的落实,我们成立了基地主任亲自挂帅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并根据单位情况与教师特点制订了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校本培训计划,认真安排,使校本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地进行。另外,要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开展访学和考察活动,并投入10万资金用于课题研究工作经费,为校本培训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

(三)抓好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核心的师资培训工作。

校外教育以开展活动为实施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形成了基地校本培训的特殊性。

1.借助省协会力量,着力形成专业培训新机制。为了弥补基地教师专业培训的空缺和不足,协作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常态化组织全省基地专业培训。具体形式:(1)教师互派蹲点观察学习;(2)教师专业技能培训;(3)协作会框架下,教师论文评比。

2.举办专家讲座,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要聘请专家分别从师德建设、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校外基地标准化建设全角度开展现代教育新理念系列讲座。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课程构成之一就是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与能力。校本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校外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具体着力开展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系列培训与展示活动,将教学活动方案设计的辅导讲座与示范、展示、汇报、评比、考核相结合,多形式多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训的同时,搭建平台提高教师活动能力。

(四)抓好以更新教师理念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工作。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不同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延伸、补充和拓展。它的步伐与时代同步,它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适应学校学生的要求,为新课程服务,为全体学生服务。具体方法:(1)不断创新课程体系;(2)开展不同学科内的复合培训;(3)开展培训与活动联动的研究与实践。

(五)抓好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工作。

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路。具体方法:(1)以立项课题研究为抓手,让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律与研究方法;(2)举办教育论坛,让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活动实际问题;(3)建设“三名”工程,让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