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科物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后半叶,物 理学 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发展 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 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 计算 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 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 历史 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 考试 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 现代 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 计算 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 发展 。1997年n月6日, 中国 物 理学 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 教育 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1.1一般资料
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为一所综合性医院,肛肠外科是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部分。共计固定床位42张,每年累计收治患者1500名左右,肛肠科室有全科护士10名。护理工作主要采取轮班制,以7日为一个周期。白天设置辅助治疗护士与管床护士,晚上则分为上、下夜,各设置值班护士1人,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对肛肠科住院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肛肠外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43.7±2.3)岁。
1.2“五心”工作法内容与组织实施方法
①内容:热心接待住院患者,对其病症情况进行细心评估,细心计划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耐心为患者解答治疗疑虑,与患者进行暖心沟通。
②工作培训:对所有肛肠外科护士进行工作培训,转变其服务观念,帮助其掌握“五心”工作法的实际意义与操作方法,在医院内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及工作守则的相关培训,由医院内部有专业培训经验的护士长进行培训,讲授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相关礼仪,开展以“五心”工作法为核心的演讲活动。
③对所有肛肠外科护士进行礼仪考评,经考核后确定上岗。
④成立专业考评小组,评价护理人员的服务流程,内容包括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护理效果、健康教育、住院氛围等方面。
1.3“五心”工作法在肛肠外科的具体实施
根据肛肠外科科室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计划,在我院肛肠外科试行。
①热心接待:由助理护士负责,对每位肛肠外科入院新患者微笑迎接,介绍病区的基本环境与科室特点,规章制度,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
②精心诊疗:在与肛肠外科患者接触的过程中,做到有礼貌、有温暖。开口时指定称谓,善用礼貌用语,开展亲人式的沟通、交流模式,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时刻注意引导、关心患者。
③细心规划护理流程: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制定恢复期的护理计划。为其创造良好的休整环境,利用温盐水擦拭患者创口残留的血迹与消毒液体,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告知术后注意事项及创口防感染措施,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④耐心治疗:将耐心解答与服务贯穿于患者入院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为其讲述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技术的娴熟、准确,满足患者心理诉求及生理需要,包括协助进食、安抚患者、鼓励与关心患者、解答其疑虑等。
⑤暖心沟通:积极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调查表格,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发放健康指南,与患者微笑道别。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肛肠外科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对比“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我院肛肠外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实施后评分为(40.12±5.62)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34.09±4.32)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五心”工作法实施前后护理效果比较对比实施前后肛肠外科护理效果,实施“五心”工作法后,护士被点名表扬人数为53名,显著高于实施前的27名(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的不断壮大,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虽然电能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能源,但是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依旧有增无减[1]。供电企业的经济主要来源于供电企业的大客户,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也成为供电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首先要对供电企业大客户进行识别和定位,所谓供电企业大客户,主要是根据用电客户的需求来划分的,用电客户用电量的多少以及电能消费额度的高度能够决定客户的发展力,这也是对大客户划分的主要方式。在大客户最低需求之上的都为供电企业的大客户,大客户也同样要进行分类,根据用电的类型、用电的统计、行业等进行分类。对大客户的识别也是根据以上提到的因素进行识别,大客户的定位亦是如此。对大客户的管理主要根据大客户的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受到行业、用电类型等方面的影响,大客户的用电需求也有所不同,对大客户的服务要本着全面性、针对性、特殊性的服务原则。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精通用电检查、用电业务、电能计量等电力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并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等,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需要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与大客户之间协调好相互的关系,牢牢把握住大客户的用电需求。
2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大客户都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大客户也是如此,能够给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2]。传统供电企业对大客户过度的重视管理,而忽略服务,不仅不利于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加强对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大客户的管理水平,同时在高服务水准之下,更能维持与大客户之间合作的双赢关系,更好地把握住大客户,更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加强对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3加强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策略分析
3.1建立健全个性化服务方案
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有着一套完整的服务方案,然而,就当今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方案而言,却由于服务方案中存在粗糙性、单一性、趋同性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对大客户的服务质量。总体来说,服务方案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感、缺乏完善性等,很难让大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服务满意,满意度不高,自然就会影响到大客户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客户的服务要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首先,供电企业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类型等。其次,再结合大客户的实际用电情况,采取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的大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使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不断趋于完善。而且在个性化服务方案应用过程中,大客户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供电企业对自身的关心,以及为了满足他们的用电需求不惜耗费大量的资源来完善服务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大众化、不完善、相互模仿的服务方案来说,这种服务方案更能得到大客户的认同,有效的提高了大客户的满意度,进一步拉近了供电企业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
3.2强化服务意识
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管理都有专业人员负责,而这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水平也将直接影响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分析来看,还存在少许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对此,要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①要求大客户服务管理人员要通过多方途径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要深入思想进行强化,将为大客户服务作为工作的一部分。②管理人员要对大客户服务基层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地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树立以服务至上为工作原则。③要鼓励供电企业服务人员抛弃传统陈旧的思维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式,对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本质上转变对大客户的服务。246④针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供电企业应加大客户服务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大客户服务知识讲座来深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⑤针对大客户的服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模型,例如,以服务中心、服务响应、服务策略、服务基础等作为服务模型,对客户展开更好的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3.3扩宽对大客户的服务途径
传统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途径极少,而且服务方式过于简单,更是缺乏与大客户之间关系的架构,对此,要扩宽大客户的服务途径。首先,可以在传统的服务热线上设立大客户服务的专用通道,为大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如果是在供电营业厅,可以为大客户办理专用的服务坐席,大客户在进行业务办理、咨询甚至投诉的过程中也能够享受更好的服务;保证普通坐席繁忙的时候,对大客户的服务仍旧准确、及时地将其引入到专业坐席,为大客户解决用电问题,提高大客户的满意度。其次,可以针对大客户开展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以方便客户、快捷高效的服务为主,全面提高大客户的服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便于对大客户的信息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4结语
1. 1 结合专业需求,精简内容
经典的物理化学内容博大精深, “广而博”的教学思想对化学化工类重点院校来说尚且可以,但对于普通院校非化学专业来说要做到面面俱到基本不可能。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理论学时的压缩,实践学时的增加。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少而精”是必然选择。但“少而精”也不是随意的删减,而应紧紧结合专业需求,科学、合理地删减。
如减少热力学、电化学的内容,重点讲解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等与制药专业后续课程密切相关的部分。其实要做到物理化学与制药专业课程之间的完美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化学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储备,只有对制药专业课程有较深的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更好地有的放矢,使物理化学在后续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1. 2 强化应用,弱化推导
物理化学公式推导繁琐是学生畏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毋庸置疑,但对于制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应用物化知识去解决药学领域中的专业问题,对结果的应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应淡化公式推导,重点强调如何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热力学部分中,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的过程方程式,熵函数( S) 、吉布斯函数( G) 和亥姆霍斯函数( A) 的定义,不同物质化学势的表达形式等都无需推导,直接给出即可。重点放在对这些公式和概念的应用上。特别像熵函数的引入是公认的教学难点,传统讲法都是从热机效率开始,由卡诺循环到卡诺定理,最后引出熵函数。对制药专业学生来说,只需给出熵函数的定义式即可,重点应放在如何计算ΔS 和应用熵判据判断变化方向。
1. 3 重视新内容,避免旧内容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做减法”,对在先行课程中学过的内容要少讲,避免重复。如适当删减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内容,大学物理中的热机内容。同时也要学会“做加法”,增加与专业结合紧密的物理化学内容,为后续课程做足准备。如,增加相图在药物分离及提纯中的应用介绍。利用低共熔相图原理改良药物剂型,当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再如,增加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介绍,这些内容虽然在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制药专业至关重要,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如微乳给药系统因其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因此在授课时增加有关微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形成原理和性质,以便将来在工作中去应用。
2 加强理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制药专业学生对物理化学产生畏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学习物理化学有何用途。这说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融合还不够,尤其是专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可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这样才有可能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
其实每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步步都离不开物理化学知识的指导。首先合成路线的选择,工艺条件的确定离不开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指导; 其次药物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 药物剂型的设计离不开表面和胶体知识的指导; 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合适的给药时间,药物的有效期等离不开动力学知识的指导,可以说药物从原料到产品到应用就是一个完美运用物理化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个具体药物做合成目标,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去设计合成路线,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化学对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摆脱物理化学对制药专业“无用”的帽子。同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穿插一些生活中应用物理化学原理的实例,如冰上撒盐化冻,人工降雨等,通过对这些实例的介绍和分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宽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理论与科学前沿的联系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 1) 热力学部分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热力学部分测定化学反应热效应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常用的量热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量热法可测定药物、赋形剂的稳定性,药物与赋型剂之间的兼容性,分析药物中无定形态的含量等。还可以定量地研究药物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获得药效、抑制率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药理学,临床医学、药物的合成与筛选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特别是采用微量热技术可以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代谢进行研究,可探讨它的生产特点并找出其代谢规律,广泛用于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以及肿瘤热疗新方法的研究。
( 2) 动力学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动力学部分的阿仑尼乌斯公式求活化能时,可将其与现代热分析技术相联系,前者是将反应分别设置在多个不同固定温度下进行实验来获取活化能,后者是在程序升温或降温的条件下由一条或多条不同升温速率下实验得到的热分析曲线来求取动力学三因子,即活化能、指前因子、最可几机理函数。后者获得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定温和变温条件,适用范围比前者更广。
( 3) 相平衡与科学前沿的结合。讲单组分相图临界点时,可以介绍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药物提取方面的应用。它是集萃取与分离于一体的新型提取分离方法,利用物质在临界点附近的奇妙特性,将超临界流体做萃取剂,将高压下萃取的物质经降低压力分离出来。该方法由于具有不破坏被提取成份活性的特点使其在纯天然有效组分的提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加强理论与人文科学的联系
物理化学理论深奥、晦涩难懂也是学生感觉物理化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讲好这门课是每一位物理化学教师都应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物理化学的许多观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些观点和体会引入课堂,这样不仅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能传播人文精神,传递正能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热力学定律时,应该让学生明白,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想不劳而获; 第二类永动机不能制成的原因是想一劳永逸,在现实中这两种思想都是要不得的。又如讲表面现象中的亚稳态时,过冷水没有结冰,过热水没有沸腾其原因是由于缺少晶种或汽化核心,因为在一个新相中形成一个旧相是不容易的。任何新生事物出现的初期都会面临很多质疑,就像阿仑尼乌斯在提出电离理论之初,曾受到许多科学泰斗的质疑和嘲笑,被认为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其最后成功了,所以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承受很多压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就应该要有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冲破枷锁,不断探知新领域的精神。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化工专业;实践导向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3]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标题体小2号,段前段后1,行间距1.5,对齐方式:居中)
毕业论文即将完成,我的学生生涯也要告一段落了。借此机会,我要对四年来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
(正文宋体小4,多倍行距1.25)
×××
一般而言,当前的学科类别通常被分社科和理工科两个大类(当然细分起来可以有二十余种),那么这两类专业的科研分别有什么特点?且分而述之。
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工作容易出成果?
人文社科类专业涉及很广,在此只根据一般看法,笼统地把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等门类列进来。虽然具体到个别专业和课题来看,它们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区别不小,但作为一个常见观念中的大类,分析这些专业之间的共性也是很有意义的。本科生通常对人文社科类研究存在诸多误解,在此也可略作说明。
通常认为,人文社科类研究因为无需专门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式和研究方法,而是以资料文献为对象,以思维方法和思考推理为主导,主观性强、相对性比较大。且不论这种看法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对许多专业,比如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下的许多二级学科来说,由于条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虽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实验,但同样需要专门的设备,有着成熟的研究方法),但在许多人的固有观念里,这类专业的研究就是“轻松看书”“冥思苦想”;好一点就皓首穷经,当“老夫子”,偷懒的话就“拍脑门”,更为劣等的,就直接做了“文抄公”。另一种普遍的看法以为,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找到新想法、新材料要简单得多,得出新结论也容易得多。在“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客观评价标准在某些人文社科专业相对难以执行的实际情况下,这种主观性比较强的研究工作“更容易出成果”。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学术界的某些浮躁气氛所带来的负面形象,更容易反映在某些与大众直接关联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上,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上述看法。
但是,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远不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实际情况。除了艺术、文学等领域中几个专业(不是全部)相对而言创造性大、主观性意识较强之外,大多数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研究,同样有着很强的客观性。
举例来说,通常认为“文史不分家”(有时还包括哲学,统称“文史哲”)中的历史学专业,就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创造性”。许多人都以为史学或者许多人文社科专业都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多少可信度,但真正的史学研究其实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的。比如前段时间很惹人注目的高陵是否是曹操墓的问题,就是在史料记载、文献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做结论的。先生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学如此,其他专业也同样如此。就笔者所亲身参与过的,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同学经常要编制访问提纲和调查问卷,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调查采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学法学的同学经常要阅读大量案例、研究法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同学,同样也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单位,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来做一个“幸福指数”调查,假如采访1000人,我们可以从1000份调查问卷中得出比较准确的平均值,还能简要地对不同的人群的态度进行分析。但如果只采访了10个人,那就难以称之为研究了。样本数越多,数据的客观程度就越高,可信度就越大,这一点是研究工作的通用准则,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
诚然,在人文社科领域,课题范围有大有小,在课题价值的判断上主观性的成分比较大;在研究工作中,专业和课题工作的数据采集有难有易,分析和总结也因人而异,因此想要蒙混过关有时可能容易那么一点点。但是想要做出比较好的成果,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人文社科专业中导师不重要?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是,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通常无需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大多数研究靠文献、靠调查,而当前发达的网络和电子数据库,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有时学生一多,导师根本管不过来。因而有些人会认为,导师的角色被弱化,而自己做研究才是最重要的。现今某些导师的招生数量确实过于泛滥,学生数量多,导师指导的质量自然会下降,而几年研究生读下来,学生甚至没和导师见过几次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许多导师忙着在外申请项目,自己很少参与课题研究,许多实际工作都交给研究生来做,会造成学生认为自己才是从事研究的主体的印象,从而淡化导师的地位。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一个初入专业研究门槛的研究生,这种“单干”的想法并不足取。
在研究的选题阶段,通常情况下,导师在专业视野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学生难以短期养成的,因而在课题选择方面,学生不一定能很快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课题过大,学生难以把握,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论文的话,就只好延期毕业;课题过小,工作量不足,也很难过论文审核那一关。其次,网络的发达、电子数据库的使用,大大拓宽了研究者的文献占有率和使用率,但如何从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纸质文本和资料了。这时导师的一两句提示就非常重要。第三,研究怎么开展?举个例子,像前面提到的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以及新闻传媒等专业的研究,与社会和大众的接触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些研究所需的材料,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获取,那么如何与特定的对象联系、建立你所需要的渠道、收集你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呢?此时借助导师已有的人脉就非常重要了。最后在学术论文的写作方面,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从“写作文”过渡到“写论文”,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让初入门槛的学生在学术文章写作的全局和细节上都能有良好的把握,实属为难。在这一点上,导师的批改和指导就非常重要了。
基于这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太多设备要求,没有仪器数据的程序可信性和客观指示作用,学生在课题研究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也更难把握。其结果是,对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导师的作用反而更显重要。
人文社科专业的科研待遇差?
与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相比,人文社科专业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现今一个省级的社科基金项目,其资助金额大约在2~5万元之间,而作为国家级水平的人文社科类项目,一个资助额度超过5万元/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就算是不错的。相比之下,现在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额度就高达80万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理工科专业的研究在仪器设备、实验消耗、工程实践等方面要支出大量经费,且通常要花费更多的人力。
但是,人文社科类的课题研究经费较少不等于从事这些专业的研究人员待遇不佳。如前所述,像经济、管理、法学等社会化程度较深的专业,由于和社会、市场联系较为紧密,其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可以通过与企业或者单位合作来获得。而现今社科类专业的课题基金有很多层次,某些比较冷门或者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专业通常更多地通过这个途径来获得研究经费。
理工科生木讷?
和上述人文社科类专业一样,本文中所提到的理工类专业也沿用一般看法,把各类理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等等)、工学(土木、机械、交通、电气、水利等)、农学、林学、医学包含在内,这些学科的共同特征是以数理科学为基础,以实验和工程实践为基本研究方法。
提到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人们的固有印象就是聪明、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但不怎么擅长人际交往,天天闷在堆满了搞不清功能的高精尖设备的实验室里,鼓捣着绝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懂的“高深理论”。90后作家蒋方舟直接评价以理工科出名的清华男“木讷”“不解风情”。此言虽然被众多言辞犀利的理工男一致吐槽,但多少也反映了大众的印象。
那么理工科研究都是怎么做的呢?最简单的答案是,做实验。说现代的自然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是毫不为过的。这是自伽利略、波意耳等大科学家建立近代科学体系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是数理体系的深入运用)。实验几乎成了理工科的代名词。最近几年很火爆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4个物理学宅男的主要活动场所,除了各自的居所之外,几乎都在实验室。实验室已经和医生的白大褂一样,成了理工科研究者一种身份标志了。
理工科的研究,简言之,就是综合已有的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寥寥几个字当然很难反映出实验的艰难程度。举个例子,通常情况下,为了验证实验数据是否可靠、是不是偶然现象,就得反复进行多次。如果重复性好,才能算作有效数据,否则就得放弃。比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要研究一个特定基因的功能的话,假如得出一组数据的实验周期需要半年,那么获得3次数据就需要一年半。
理工科研究就是做实验吗?
答案当然是否。比如上面所说的《生活大爆炸》,里面最出风头的谢尔顿,就不是实验物理学家,而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从他嘴里蹦出来的那些词汇,比如曲面空间、弦理论之类,于他而言,更多的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和完善的,但对他的室友莱纳德和他的另外两位搞实验物理学和空间工程的朋友来说,就得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来证实未知正确与否的理论了。
20世纪初是理论物理学的光辉年代,出现了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德布罗意、布喇格父子等一群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理论物理学大师。现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剑桥大学的霍金教授也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而中国人最熟悉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和李政道教授,他们所从事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同样是理论物理学的范畴。作为中国科学研究最高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就下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同样对实验要求不高的还有理论数学、系统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征是数理基础要求高,通过数学模型而非物理模型来总结客观规律并进行预测。这种特征也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的研究中。
另一个对实验依赖程度比较小,平时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软科学专业。像科学技术史、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科学社会学等专业,它们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特征。比如科学技术史,是理学专业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但在它之下的二级学科只在特定条件下,如涉及科技考古、技术史、器物鉴定与复原研究等时,对实验有较大的依赖性。
拿到博士学位是一生中学术的最高点?
关键词:物理学史,工科院校,实验教学
1. 引言
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过程,描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包括物理思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发展过程, 记载和放映了物理学逐步建设和完善, 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等多门科学的渗透、交叉的综合学科。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在某种程度上说物理学史就是物理实验的发展史。物理实验是工科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它既是学生系统的接受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1]。物理学史不但记述了物理实验和理论的发展过程, 而且还描述了物理学家的思维过程、对待科学的兴趣和态度以及物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把物理学史渗透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物理学史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2.1解决实验课为了“实验”而实验的问题
在工科院校中,由于过分强调所谓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进行仪器的使用调整、实验步骤和数据的记录处理,力求得到符合理论的结果和结论, 而对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知之甚少。出现了为“实验”而实验,忽视物理思想和方法论的现象。论文大全。实际上,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大多数的实验都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实验,它们大都具有丰富、精彩的物理思想,揭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已经超越了具体实验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通过实验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对工科学生是很有益处的。
2.2使课程内容系统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不同于中学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的附属,工科院校的物理实验作为基础课与大学物理是相对独立的, 可能大学物理课程还未涉及的内容而在物理实验中却已经要作为实验的理论依据了。物理学史整合了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为教学提供宏观、中观、微观的背景,将其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够克服“知识片断化”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澄清疑难问题。例如,学生在大学物理中还没学习到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却要到实验室进行光电效应实验了。同时,实验课程的10 多个实验课题大都独立, 彼此间的独立性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难度较大。实际教学中,如果把这10 多个实验课题比作是节点的话, 那么引入物理学史则可以很好的把这10 多个节点连成线,构成面,提高物理实验课程的系统连贯性,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3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史,认识到正是物理实验的突破和飞跃,才推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的发展和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促进了技术进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2]。在教学实际中,结合物理学史给学生展示科学家在物理实验中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物理实验中建立的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运用了比较法、放大法、转换法、模拟法、补偿法、干涉法等。如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放入补偿玻璃,它的作用是使两束相干光相遇干涉时不致具有额外的光程差:动态悬挂法测量工程材料的杨氏模量实验中采用放大法观察金属棒的振动信号;固体线胀系数的测定实验中采用光杠杆的方法测量微小量。这些实验设计都十分巧妙,可以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去发现真理的重要性,用获得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大全。
2.4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数据不能随意捏造,只有尊重事实,才能有所发现,这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作用。物理学史表明很多物理成就的取得都是物理学家团结协作的结果,如麦克斯韦和法拉第共同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开普勒结合第谷等人大量的测量数据总结出后人以他名字命名的三个定律。大学物理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更需要学生像物理学家一样,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
3. 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由于物理实验的自身特点, 如何有机地、可行地把物理学史引入到物理实验中, 以加强实验效果、提高实践能力, 是物理实验教学应该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3]。首先,根据不同实验的具体情况, 适当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引入物理实验要取得较好的效果, 必须针对某个具体实验, 分析某个实验的任务、重点、难点及易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引入, 不可一概而论。要分析实验内容, 看有哪些物理史料可以引入到实验中。要考虑引入的方式, 是引入物理思想方法还是科学实验的精神, 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确实使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实验中。再次,搜集有关实验的物理学史内容, 作为某些实验的预习材料或者课外读物,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指导自己的实验。论文大全。我们已经把很多有关的历史资料、实验内容等到物理示范中心的网站上, 供同学们查阅。材料内容也多种多样: 有故事、实验趣闻甚至音像资料等,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丰富多彩。引入物理学史既可以系统引入, 也可以灵活引入。对于历史资料丰富、线索清楚的实验内容, 可以比较系统的引入物理学史, 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规范深层次的东西。像近代物理实验中的“光电效应实验”、“康普顿效应实验”等。而物理学史上“量子力学”的建立曾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普郎克更是物理学大师, 结合他们的研究过程讲解实验, 更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对于某些逻辑性强的经典实验, 可以结合严谨的逻辑系统,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可以用物理学史中的“亮点”调节课堂气氛, 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比萨斜塔实验、电量减半的方法等, 十分的巧妙、有趣。更好的方法是能与前沿科技、物理结合起来。在进行粒子的加速和偏转实验时, 可以结合电视机和计算机显示器显像管的原理进行,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在工科院校中,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但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工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可使其通过物理实验更好的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不畏失败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蔡厚贵 物理学史的课程功能及其应有的教学维度[J].毕节学院学报,2010,4(28),117-121.
[3]胡 轶 试析大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作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2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