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教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当前,园本教研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但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园本教研的因素:短期效应、内容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为此,我们就要确立适宜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真正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中小学中的校本教研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个重要方面,成为学校面临的暂新课题,受其影响,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也在蓬勃发展,幼儿园“园本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园本教研韵含义及意义:
园本教研,亦称园本教学研究。园本研究指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研究主体,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所开展的旨在促进幼儿园发展、提高幼儿园教师科研水平的研究活动的总称。根据其涉及的领域,又可以将园本研究分为园本课程研究、园本教学研究、园本管理研究、园本教师培训研究等,其中,园本教学研究是园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园本教研所倡导的是“以园为本”,是针对以往的教研工作以教科研机构为中心、基层幼儿园缺乏教学研究自主意识的弊端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帮助幼儿园教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刨造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什么要开展园本教研?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还是课程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创造,勇于探索。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着的是一群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和不同想象力的幼儿,他们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要想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个幼儿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方面。当前社会改革日新月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会出现—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升华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教学的技艺,这就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目前,随着幼儿园“园本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很多幼儿园已经自觉地投身于园本教研的实践中。然而,笔者在深入幼儿园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些影响幼儿教币专业化、阻碍园本化深入开展的因素,例如:教师的理论水平偏低、科研意识不强、缺乏合作等等。然而我认为,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要想培养适应园本教研的新型幼儿教师,增强其科研意识,还必须从职前抓起,即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适应园本教研的新型幼儿教师。这是当前研究和推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园“园本化”的—个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些不利于幼儿园“园本化”的问题。
2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2.1急于求成、短期效应
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为提高就业率.使其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极力凸现其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忽视教育基本理论的培养。
2.2课程设置单一、内容老化
长期以来旃堆睃置和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幼教改革的发展,有些教材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开设与教研和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课程。
2.3重理论,轻技能。
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对理论知识的偏重容易导致专业技能技巧的缺乏,这就使得学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由于自傲及在技能方面的欠缺,而在应聘幼儿园教师职位时屡遭排挤。
3如何确立适宜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1调整改进课程计划,加强新的教材编写和建设。
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强化:自身建设。特别是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具有课程指南意义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两份指令性文件,并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如儿童发展的整体观、主体观、教育整合观、活动与建构观、儿童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等,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特色方面,以一定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特色教育层出不穷.如艺术教育、双语教育、蒙氏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思维训练等等百花齐放。
由于学前教育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幼教专业人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研究,调整培养目标。从纵向上看,应有不同的学历层次,如大专生,培养应用型人,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等。从横向上看,需要有不同专长的幼教专业人才,如英语类、艺术类、体育类、双语类、特教类等等,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就要适应幼教市场的需要,在目标定位明确之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3.2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
适应幼儿教师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中,对新生—代的教育日益走向社会化。使得学校等家庭之外的专门化机构成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而幼儿教师也日益成为除父母外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者。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即不仅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较深的文化底蕴及^文素养,还应体现在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上、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针对目前幼儿园教育更加注重通过科学研究来探索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规律,所以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的形象,做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职前就应该打好基础。
3.3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在课程结构上,三大类课程缺一不可,文化类课程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提升其人文及科学素养;专业理论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育基本理论;艺体类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掌握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功。三大类课程应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比例,其中专业理论课程应占相当的比例,在这其中还必须有“幼儿园课程研究”、“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管理”、“游戏理论”、“当代最新幼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介绍”等课程,以适应现代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素质的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转化为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发展的教育能力上,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基本胜任幼教工作。因此也需要建立完善—整套从入学直至毕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入学教育、见习、观摩、参观、实习等,体现其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系统性、指导的规范性,以保证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其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3.4学前教育的执教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作为执教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吸收当代学前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深人幼儿园的教学和科研中,研究分析幼儿教育的规律,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探讨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成为幼儿教育的专家。
根据上述重要意义、困难与问题,我们的工作计划与具体实施归纳如下。
(一)教学内容
根据幼托或小学生生长发育和疾病谱特点,精选下列内容系统讲授:
1.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各阶段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儿童各年龄段分期及其特征、儿童常见疾病分类简介、儿童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常见病护理要点和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等。
2.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比较详细归纳与描述包括:①急性呼吸道感染;②腹泻病;③过敏性疾病;④头面部疾病(结膜炎、中耳炎、鼻炎、龋齿等)等临床表现、早期症状特征、隔离防护措施、就医前准备事项和住家治疗要点。
3.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急性外伤紧急处理原则与方法,心肺复苏规范方法步骤与转运前处置细则,应对灾害事件的科学自救措施等。
4.季节性传染病。在儿童期常见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学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协助诊治技术,如春夏季的手足口病、夏秋季的细菌性痢疾、秋冬季的甲型流感等。
(二)教学安排
1.教师队伍。教研室组成以儿内科为主,包括小儿外科学和骨科学的,教学能力较强,具有讲师及以上(副教授、教授)资格职称的多名高年资临床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商讨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教学方法,并根据各位教师的临床专业,安排教学内容。
2.授课对象。为探索经验,并尽早使幼教单位受益,首批学员选择具有一定儿科医疗保健知识的,所属地区所有幼托机构和小学的卫生老师。此外,由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在生理和病理学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故将幼托机构教师和小学教师分成两批,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针对幼托机构的学龄前期儿童和小学的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分开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编写。以儿科学教材为基础,根据课程内容,编制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写适合于幼托机构和小学老师学习与掌握的,儿内科与儿外科相关章节教材供参考学习与课后复习。
4.教学顺序。授课顺序为前述所列的:①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防治科普知识;②急性损伤与院前急救;③儿童各系统最常见疾病诊治基础;④在特殊时期的相关季节性传染病防治。以循序渐进,并前后呼应。
5.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包括:①理论教学:以理论大课形式,系统讲授各章节。②实践教学:采用我院模拟教学中心所备儿科学模具,开展各项急性损伤和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培训。③师生互动:以讨论的形式,解答学员关于教学内容和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消除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6.考核方式。为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客观了解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前举行笔试考核,问题内容涉及课程中的关键理论问题和临床操作要点。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学员可参考讲义教材答题,以进一步提高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并熟悉教材内容分布,有利于提高今后参考阅读效率。在阅卷评分的过程中,也能使我们及时发现与解决共性问题,以利不断提高今后办班的教学质量。
7.后续工作。经过上述系统教学与师生互动,使我院儿科与学员单位建立必要的联系,以便随时解答学员在工作中所遇问题,也为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以及各种形式的医校联动创造条件。
(三)教学管理
1.组织工作。所属区教育局牵头,经我院教学管理处下达,由儿科教研室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区教育局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各幼托机构和小学教师参与学习。
2.质量管理。①学习质量: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将学员结业考核成绩与是否合格,均纳入教师执业技术培训计划之中。②教学质量:儿科教研室根据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各单位学员反馈信息、课堂师生互动和结业考试成绩,了解教学质量,酌情改进教学计划与方法。③教学管理:由我院教学管理处督查教学过程,将教学质量纳入各位教师的年度工作业绩考核之中。
二、结果
1.显著教学质量
通过前述认真思考、计划落实和管理考核,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为期一年的幼教老师儿科学知识讲座和实践操作指导培训课程,总计学员近300人。幼托机构和小学卫生老师分班教学(分别为48学时),均获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体现在:①考核成绩:每次书面考核答题质量高,均能够得到100%的合格率。②后续效应:学员在此后工作中,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协助医院诊治工作,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随时解决疑难问题。或推荐青年教师参加我们计划的下一届培训,为学员单位的儿童健康保健工作做出一定贡献。③科普宣传:部分老师课后邀请我科医生为幼托儿童和小学生家长进行科普宣传。④总结提高:根据结业书面考试和区教育局所收集的学员建议,获得教学质量的客观信息反馈,有助于不断促进教学方法改进与质量提高。
2.先进经验推广
通过本次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后续效应,使地方政府的教育局、卫生局、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儿科学教研室均感受到,此项幼教老师的儿科学技术培训课程意义重大、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值得继续开展,并可能在其它区县进行推广。
3.促进医学教育
在本单位举办针对于校外学员的高质量医学教育项目,也为在校学生或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高质量讲授与培训课程,充分展示科室的医教研综合实力,了解儿科学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儿科。以往我校医学院毕业生罕有选择儿科作为专业方向的不利局面,近年来得以明显改观,每年均有多名本科生立志报考儿科学研究生,或七年制和八年制的长学制学生选择儿科作为硕士或博士学位专科培养方向。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也有强烈的愿望继续留在本科室工作,加入到儿科临床医师行列。此外,通过促进医学教育质量提高,也使教研室成功申报高层次教学研究项目,并总结经验发表高质量教学论文。因此,成功举办高质量校外教育项目,也能有效促进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事业进步与发展。
4.后续工作计划
后续工作内容包括:①补缺:对于第一期未能出席培训者,举办第二期培训,以确保本区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全覆盖。②深化:与教育局相关部门协商,考虑对幼托机构和小学的非卫生老师岗位的骨干教师和管理者,进行适当儿科学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可行性与计划性。③提高:根据学员结业考试和学员对于教学过程与质量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④推广:儿童血液病诊治研究是我们上海市同济医院儿科的临床特色之一,并于近期成功申报获批上海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儿童常见血液病诊治技术推广》。在此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也已借鉴本项目的一些共性经验。同时,也可在适宜技术在周边区县医院儿科推广过程中,介绍我们对于幼教老师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与成果,为周边地区开展类似教学项目提供经验。⑤研究:在我们儿科教研室完成目前在医学教育研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将此类幼教老师培训内容与成果纳入其中,并总结经验申报有关幼教老师儿科学技术培训专题的教学研究课题。
三、总结
国家人事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文件已有近20年历史,此后卫生部也先后多次《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和《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均有效促进了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尚未见有关由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科室或教研室开展对各级学校教师举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教育,尤其是对于幼教老师进行儿科学进修培训的经验报道。从本文前述意义与实践成果可见,开展此类医校联合的学校老师医学知识培训项目存在显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虽然,目前国内师范院校均设立必要的生理卫生课程,幼教机构卫生老师也具有一定的儿童健康保健与疾病防控专业知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生活质量提高,儿童疾病谱与社会需求将发生相应转变,常见流行性传染病(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株血清型变化与新型有效药物的问世,也将导致疾病在流行、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等特征发生改变。因此,不但在岗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接受教学医学教育,幼教机构老师也需要不断接受新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并且需要通过正规统一培训,以达到各级幼教机构教师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基本统一。
虽然,儿科学具有各种特殊性、各单位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起、医院与学校的工作性质存在差异,使此类教学活动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通过我们上述的思考与实践,均显示能够合理解决上述困难,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论文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
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论文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论文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再次,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建设目标。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专业道德更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提升如果没有专业道德规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赢得社会对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取得相当的专业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幼儿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与专业无缘,幼儿园教9币的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他们常常被定位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道德发展由强调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幼教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对于本身所受到的不当对待很少知觉,也无力改变,专业伦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员避免做出对成人有益但对幼儿不利的事情。
正如IBSTPI教师道德规范所指出的: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便为特定受众有效提供特定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力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领域有问题,学习者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其专业道德的建立依赖于专业知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论文道德发展的非专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变。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之路已经铺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
[2][8]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U].教育研究,2005,(1):48—51,49.
[3]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9.
[4]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36.
[5][6]冯晓霞。幼儿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58—159,159—160.
[7]程晓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8—01—23.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艺术技能课程;专业实习
幼儿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它决定着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就幼师层面来看,我国1995年的幼师课程计划中第一次允许各校自主设置课程,自此,不同的幼教机构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
近年来,大专层次的幼儿教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主流,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笔者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获得了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与招生简章2O份,对当前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总体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尽管由于从网络中获得的课程计划或招生简章写作格式和内容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分类和全部课程,且有完整的计划表,有的则只列出了课程名称不能完全反映课程设置的准确情况。但是,课程的出现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人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1调查分析
本研究按照网络文本中课程的出现率来确定职前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共分为五个等级:
很重视——出现率80%以上;
较重视——出现率60%一79%;
一般——出现率35%一59%;
不太重视——出现率10%一34%;
很不重视——出现率低于9%。
1.1专业基础理论课受到普遍重视。值得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传统“三学”被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三门课程在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幼师课程计划和高师学前专业课程计划中就出现了,而且多次的课程计划变革并未对这三门课程做大的变动。因此,这三门课程一直延续得很好,只是“幼儿卫生学”的名称有一些改变,在95教学计划中改成了“幼儿园卫生保育”。
此外,幼儿园管理、幼教科研方法和儿童文学的出现率也相对较高,前者出现率高与培养目标有关,正如第一章所述,“培养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率是很高的,所以,需要以相应的课程来配合;幼教科研方法出现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反映了当前我们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视,事实上也反映了对教师通过研究进行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园通过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反映,而且,这门课程有普通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在教学中也容易把握;儿童文学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基础,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中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儿童文学也是必然的。
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是与当前对幼儿教师的需要紧密联系的课程,但重视程度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原因之一是这两门课程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内容重合。幼儿游戏已经被包含在学前教育学中,幼儿园课程则是在近年来课程改革开始之后出现的一门比较新型的学科,而且,其体系与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都有重合之处,因此,在课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只好舍弃;原因之二就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虽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有关文件中早已规定的,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将一日生活游戏化,因而,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的关于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和游戏问题虽事关重大,但重视程度仍不够。
其他的一些课程没有广泛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的学科在出现,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如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第二种原因是:一些旧有的学科体系不健全,如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法规,或学科内容不稳定,如学前比较教育学,或学科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合,如学前教育评价等等,因而导致施教中的困难。
1.2各科教法和活动设计类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从调查结果看,对这类课程的受重视程度都在一般以下。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园各科教学法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两个不同教学计划的产物,前者是从5O年代延续下来的,后者是从95计划开始的。由于单纯的活动设计难以满足幼儿教师掌握教育活动组织策略的需要,因此,目前这两种课程的开设存在?昆乱现象,有的是按照原有的六科教学法开设,有的是将其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一门科目,有的是选择某些教学法再加上活动设计。另外,《纲要》又提出了五大领域,与原有的“六科”不一致,因此,有的学校又按照五大领域开设五大领域教育,但由于五大领域中将科学与数学合并,美术与音乐合并,而他们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的学校又将五大领域与原来的六科教学进行了融合。这样,导致大家在这类课程的设置上差异较大。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类课程中,有三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即幼儿园玩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幼儿体育与健康教育、幼儿社会教育。这三门课程内容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什么它们受重视程度偏低?笔者分析认为,一是由于这三门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导致的。其一个共同特点是内容重要,但构成一门学科又显得单薄,因此,目前较难构成一个较为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因而容易被忽视;二是受传统定势的影响,幼儿健康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属于六科教学法,同时,教育者还没有把创设环境的技能作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美术技能就会创设环境,而没有意识到在环境创设中所包含的教育意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大专层次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缺乏对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技能和能力的重视。
1.3艺术技能课分科细,受重视程度高。美术和舞蹈是这类课程中达到“受重视程度最高和较高”的两门课程,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幼师教育中重视艺术技能课的传统是相一致的。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音乐类的课程受重视程度一般,但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真正的不重视造成的,而是由于对音乐学科的分科过细造成的。本来在教学计划中只是一门音乐,却被分成了音乐、乐理与视唱、键盘、声乐、幼儿音乐、音乐欣赏等不同科目,有的还分出了器乐、管乐,甚至有的还将视唱与练耳分开,这种分割导致了出现率的下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率并不能完全说明人们的真实重视程度,一门学科被划分得如此之细,已经可以对其重视程度窥见一斑了。
有的学校注意到了幼儿的特点,因此,在学科中意图突出这方面,表现在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学科设置的提法上,这是一个好的趋向,但也可以看出,出现率是不高的。此外,对幼儿音乐和舞蹈的创编提得也很少。可见,在艺术技能课的教学中,仍然是突出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些技能怎样转化为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或其他教育的策略。
1.4专业实习课程出现率最低。在有关课程计划和招生简章中,只有20%的大专机构提到专业实习,这个比例还是所有层次中最高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很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并没有把专业实践看作真正的课程,并未认识到专业实践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忽视实践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扭转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艺术化倾向,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
多年来,在幼师课程以至于大专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艺术化倾向,这与过去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认同有关,因为幼儿园用人标准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各个幼师教育机构对艺术技能课的绝对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的技能技巧往往被当作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突出特色而夸大。而事实上,艺术技能并不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许多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一定是技能型的,教师之问的能力结构具有个体差异,有技艺突出的技能型教师,有偏爱思考的科研型教师,有长于上课的教学型教师,有擅于组织的管理型教师……同是技能型教师,有的突出音乐技能,有的善于绘画,有的擅长舞蹈教学等,这也构成幼儿教师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因此,不能在课程设置上强求一律,尤其是艺术技能课,一般要求有前期的基础,否则,要达到一定水平需要相当的功夫,如果学生把时问和精力都投放在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往往造成不仅难以补短,而且更难扬长。
当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实现更需要教育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力,而现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及强调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育能力更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幼儿教师能力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但基本功不仅仅是艺术技能,除了唱、弹、跳、画之外,还包括说、写、操、编、做等,涉及到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事实上,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并不是很高,要求高的恰恰是怎样通过这些方法组织幼儿的学习,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艺术,而不是自身的艺术技能,教育水平并不必然取决于艺术技能水平,艺术技能水平也并不必然决定教育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既要发扬原幼师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传统优势,又要跳出只重技能技巧的“技工型”培养模式,避免艺术技能课程的过分细化,不能按大学艺术专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拓展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来发展他们的某种艺术特长,使得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需求;在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艺术技能上下功夫,加强其“幼师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学生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如幼儿歌曲创造、幼儿舞蹈创编、游戏创编、幼儿健美操创编和幼儿手工制作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尤其是要加强学前美术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等相关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关注这些课程对教师艺术技能养成的作用,注重教师怎样教的学习,而不是自身艺术技能的获得。
其次,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准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拓展实习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将实习的课时数加大到至少16周,以发挥实习环节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要拓展实践的空问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多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演练和比赛、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改变传统的将实践局限于幼儿园的状况,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幼教场所和社区机构,接触家庭,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开拓实践的空间;也要改变将学生局限于某个班级教室的状况,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幼儿园的不同的场所,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心理场中获得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探讨这三个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一、职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一般由幼师职业中专和师范大学实施。其发展途径主要有:
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幼师教育不仅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学力”。为了使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目前两到三年的师范学院文凭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三到四年的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教育。但是澳大利亚KenGannicott教授和DavidThroaby教授在《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效率》中曾谈到:“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资格水平的提高能导致教和学效率的任何提高。”由此可见,形式上提高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未必能够随之而提高。所以,幼师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提高学历,还要在素质上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完善幼师实习制度。职前教育要促进学生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发展。但是,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教育。对于完善幼师实习制度,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实习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设立专门的实习辅导机构,制定合宜的实习时间与计划。
3.健全幼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霍姆斯小组曾在《明天的教师》中指出,要严格掌握师范教育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建立由教师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组成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我们只有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幼师专业化的质量。
二、入职培训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西方许多国家已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人职教育课程和模式,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导师制、岗前集中培训模式和学校中心模式;从培训方式上看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动I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基本形成了由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训练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新教师人职培训模式。
我国人职培训通常以师徒帮带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目前,人职培训又有了新模式即微格培训,指通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对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提供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三、在职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
1.幼儿教师在职进修
在职进修是幼儿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职进修一般有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翻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课程学习与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研讨会、示范观摩课、展览活动和参观等。定期参加在职进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也大大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园园本培训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组织形态是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园本培训的三种基本力量。为了结合好这三种力量,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式。
(1)行动研究。即为弄清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共同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促进其专业成长。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所以极其适合幼儿教师使用。
(2)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建立在实践一反思取向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专业成长是要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反恩中澄清概念和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通过反思,幼儿教师能够对保教行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矫正有失偏颇的教学行为,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与行为重建。
四、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1.目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两个独立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割裂和孤立幼儿教师成长的连续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过程应该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不仅指的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体化;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注幼儿尊重幼儿
作为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幼教工作者往往由于自身素质较差,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不经意中给幼儿的幼小心灵造成了伤害。形成了对幼儿的“心理虐待”。然而,我们的这些幼教工作者却毫无察觉,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这些行为给幼儿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不良后果,所谓“心理虐待”是指那种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习惯性的语言、行动、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受到伤害。
如,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偶尔有个别幼儿说话,有些教师便会把幼儿叫起来说:“**就你话多,好,给你机会,去外边说去吧”教师边说边把幼儿拽到门外。这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是幼儿不守规则,幼儿应该受到批评。但是,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为中心,由成人决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忽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尊重与平等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儿无条件的顺从,在老师的绝对权力下循规蹈矩。但其结果势必会影响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孩子有话要说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这一权力,并善于将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应随时抓住一日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生成和渗透教育。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园都会有淘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时成人处于某种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儿发表意见与参与活动,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侵犯了幼儿受教育的权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我们可曾想过幼儿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歧视以及不公正,他会不相信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带给他的负面影响只能是心灵深处的伤害,这将直接影响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以至影响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以上的事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很随便的一些言行,其实已经对幼儿造成了‘心理虐待’”。心理虐待给幼儿造成的伤害往往比体罚还要严重。许多幼教专家、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心理虐待”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一、心理虐待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集中表现
1.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疏远冷落是指对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较差、不太听话的幼儿或其家长比较爱提意见的幼儿,教师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以致造成对幼儿的心理伤害。
2.威胁恐吓孩子。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或犯了错误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斥责、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班去!”有的教师把孩子拖到另一个班去罚站。其他班的教师还很配合,一起对幼儿进行批评,并以此警示本班小朋友。“见了吧,谁不听话,就去**班。”或者某幼儿经常打人,教师就说再打人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给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儿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师会恐吓他说:“再打人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虽然这些教师能把幼儿管的服服贴贴,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3.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纠纷时,主观臆断,“对人不对事”一些较顽皮的幼儿常常被误解、对号入座。这些做法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孩子自暴自弃,本来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根除“心理虐待”的对策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独立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里所说的尊重和平等不只是态度上的和蔼、亲切、而是要尊重孩子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3.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常规,让幼儿在和谐有序的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会自主、自信、自尊、和自律。且常规不应是僵死的,只要有利于幼儿发展,不妨碍他人、教师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4.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幼儿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迫切想做好孩子的愿望。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2010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