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6: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影视音乐鉴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篇1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鉴赏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软硬实力兼备,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与时代贴近不够,内容设置呆板,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想要了解音乐知识,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欣赏方法,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不同于CD播放,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终收获甚微。其次,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内容庞杂,学生不易疏理。再次,为了吸引学生,引入过多逸闻趣事,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曲目数量减缩,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非常喜欢,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粘贴乐曲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历来教学互长,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篇2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流行音乐 教学内容 学生兴趣 歌曲内容

流行音乐是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它深受人们的喜爱。流行音乐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别相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在年轻一代中有广泛的听众基础。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引用流行音乐,将流行音乐与其他类别音乐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

一、正确深入地了解和正视流行音乐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进行辅教学,就需要正确深入地了解流行音乐,正视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具有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浅显易懂的特点,虽然它不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有较强生命力,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注定了给大众生活和社会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地排斥流行音乐,在课堂上禁止学生谈论流行音乐,使学生对音乐课兴趣淡然。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乐文化,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其内涵就是音乐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教师也应该接受流行音乐,深入了解当前流行音乐的发展,了解哪些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流行音乐有什么特点,正视流行音乐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选择适合的作品进行辅助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

教师要运用流行音乐进行辅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如果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流行音乐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了。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有通俗音乐、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影视音乐、戏剧以及外国音乐等,教师在引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引用。以《梨园百花》一课为例,《唱脸谱》是一首戏歌,它巧妙地把通俗歌曲的演唱手法与戏曲音乐有效结合,既可以说是流行歌曲,也可以说是京剧,整首歌曲韵味十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几首歌曲的学习,了解京剧的特点。由于传统的京剧观众群小,学生了解不多,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如果加入了流行音乐辅教学,教与学的效果则会不一样。在欣赏完这首《唱脸谱》后,我穿插了苏见信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霍元甲》、陶吹摹端杖说》、王力宏的《在梅边》,这几首歌曲中均加入了花旦的演唱,尤其是王力宏的《在梅边》,融入了大量的京剧唱腔。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通过这几首歌曲的比较欣赏,学生感受到了京剧和戏歌的魅力,了解和掌握了歌曲的艺术特点。

例如,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大多是欣赏外国民间音乐,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欣赏的难度更大,兴趣也不高,即使听上很多遍也无济于事,但如果引用一些国外知名的流行音乐,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以《欧洲民间音乐掠影》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中先引用一些比较著名的欧洲流行音乐给学生欣赏,例如猫王、甲壳虫乐队、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再欣赏这些欧洲民间音乐,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选择流行音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让流行音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引用

一些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往往只讲解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然后再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音乐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现行音乐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较难理解的,所以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些音乐教育家提出: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适当引用流行音乐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如何进行选择性引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学生喜欢的,而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进行选择时,学生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有调查表明,像S.H.E、陶础⑼趿宏、林俊杰、周杰伦等流行歌手的作品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如果能合理地引用他们的优秀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辽阔的草原》为例,这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长调民歌,歌曲仅有四句歌词,每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进行反复的咏唱,旋律绵延起伏。教师在教学欣赏时,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帮助学生学习。比如学生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就有很多具有民族风味的歌曲作品,在组织教学时,我选用了一首传唱度较高的《自由飞翔》进行比较欣赏。这首歌曲融合了经典的民歌元素、电子音乐、Rap等形式,将民族唱腔与流行唱法结合,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悠扬动听,所以音乐一播放便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问题:谁知道传统的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与这歌曲的区别在哪里?学生们愉快地交流讨论,表现得非常主动和积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由此说明,在引用流行音乐进行辅助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引用是十分重要的。

四、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

流行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合理的引用能够为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但是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却良莠不齐,其歌曲内容并非全都适合高中生。有些流行音乐的确是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有些流行音乐,没有什么“营养”成分,更不具有教学意义;有些流行音乐,过分渲染悲伤、失落情绪等负能量,也应该淘汰。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歌曲进行辅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音乐时,学习到歌曲中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如何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选择性引用?第一方面,爱国思想歌曲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具有爱国思想情感的流行音乐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孙楠的《红旗飘飘》、S.H.E的《中国话》、谢霆锋的《黄种人》等,都是具有爱国情感的歌曲。第二方面,旋律优美、通俗易懂的歌曲内容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优美的旋律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这种美的感受,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歌曲节奏清晰,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节奏、内涵,如朴树的《那些花儿》、高晓松的《同桌的你》、何炅的《栀子花开》等。第三方面,具有鼓励性的歌曲内容是教师选择的一个方向。鼓励性音乐有良好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如《阳光总在风雨后》《隐形的翅膀》都是很好的激励性歌曲。其实供教师选择的歌曲还有很多,但不管教师如何选择,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歌曲内容,选择性地引用一些流行音乐作品,把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与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还进一步纯洁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对话教学 高中英语 选修课堂

当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深化时,随之而来的是各所高中的个性、特色课程的申报、开发,层出不穷的地域特色或是校本特色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应运而生,尤其是选修课程,更是丰富多彩。根据笔者在校际间的走访调查,现在开设的英语选修课主要有:英语听力选修、影视音乐欣赏、趣味英语、英语百科、FIASF语法、英语话剧表演和英美文学欣赏、走进美国等。纵观这些种类繁多的英语选修课程,内容丰富,但是这些选修课以欣赏为主,教师单一的上课方法是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品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开发学生的个性。因此,如何以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推动学生的发展,便成为高中英语选修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笔者就巧用对话教学,优化高中英语选修课堂有效性方面做出大胆尝试,探索优化的策略,助力新课改,助力学生的内涵成长。

一、高中英语选修课堂有效性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在新课程“对话”理念的倡导下,在高中英语选修课堂中,文本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了。但在这种“热闹”的课堂上,教师的“触角”伸向了何方,我们到底遗失了什么……

1.异常英语选修课堂的现状

为了研究本校学生对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切身感受如何,笔者在对高一年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抽取六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卷300份,经电脑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调查1:你所选修的英语课堂,老师操作的方式

讲座式:16.02%;讲授式(以PPT播放):43.62%,朗读感悟式:9.2%;

外教口语教学:4.75%;影片鉴赏:26.41%。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课堂教学的操作方式五花八门,看似丰富多彩,但细细推敲还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甚至个别的选修课根本没有章法,组织混乱、管理松散、应付了事,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形”。

调查2: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教师开发课程的时候,老师:A.注意挖掘学生群体动力资源,B.注重学生个体经验参与,C.巧用多媒体平台,D.必修教材知识落实,E.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F.结合校本实际现状。

通过上面的调查可发现:绝大部分老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书本知识落实模式,注重开发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但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同时对身边的生活关注太少(仅仅0.12%),这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审美疲劳。另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较少,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高原反应”、“水土不服”。

2.异常英语选修课堂的成因分析

(1)机和情感的异常

英语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只是把选修课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那么将注定其不被重视。恰恰如此,教师最初是想丰富课堂内容,但没有遵循“适度”原则,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以及难度与高度,这些因素都被俭省化了,直接影响了选修课的效度和课堂教学的效度。

(2)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生成性的选修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但生成是多维度的迁移。有效的生成不限于停留在知识扩展的层面,它应渗透到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各层面,从多个角度有侧重点地选择拓展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课堂是由学生、教材、环境等组成的动态系统,主体是富有个性的学生。学生可随时生成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有效的生成必须是适应这种课堂状态,实时而动。但教师备课时早已把程序锁死,上课时又依路径而行,自然背道而驰。

(3)教学方法方式及观念滞后

教师填鸭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或者知识拓展的要求和必要性失当,或者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偏离学生实际等情况,都会引起学生对“外来语”产生异常的心态。因此,我们应充分注意到“高中英语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英语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英语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英语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英语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的理念,寻求高中英语选修课对话教学新策略,为此,高效的“对话教学”就应运而生。

二、高中英语选修课堂对话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索

通过两年的努力,笔者主要以对话教学的方式在三维目标互动中探索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较成熟的方案阐述如下,旨在操作层面上真正起作用。

1. 以对话教学架起必修与选修文本之间的桥梁

为了改变目前选修课教学中的“两极化”现象严重,缺乏“必修与选修的交流”的局面,笔者所著的四个专题的内容,均是对照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重要内容及能力要求的拓展。

【案例一】

人教版必修教材Book3 Unit5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Book5 Unit2 “Sightseeing in London”,大多通过游记进行景物的描写,于是笔者做了如下的操作:

①摘取一些典型的词和句型:

景物描写的词:be famous for, build, peaceful, combine;

典型的句式:If you can experience...,you can walk...,...is built in the form of...

②提议学生以导游的身份Introduce Wuzhen,由于课前已先有了分组分工任务,课堂内学生的热情迅速高涨:

Student1:My family live in Wu Zhen,so it is best to allow me to introduce it. Wuzhen is famous for “Shuige”,which is one of the features in architecture.“Shuige”is built in a unique architectural form,which combines nature and architecture in harmony.

Student2: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ncient Wuzhen, you can walk on the stone roads which see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admiring the peaceful scenery of this ancient riverside town.

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引发了笔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性思考和即兴感慨:

Teacher:What makes me sad most is that some people neglect this phenomenon.

Serious thoughts should be given to what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rings to us. Is it the time for our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substance civilization to die out? Isn’t it the time for us to reach out our helping hand?(这些都让我们心痛,也让我们反省:现代文明,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难道就是古代文明的消逝和物质文明的开始吗?我们是真的无能为力,还是不愿倾注自己爱惜的心?)

2.以对话教学撞击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火花

针对诸多选修课堂一味突出美化西方文化,忽略东方文化,缺乏“文化交流”的现象,笔者觉得在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时,英语老师不宜宣扬“崇洋”,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国际视野更为重要。

【案例二】

教材Book3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节日和采取的庆祝习俗,其中有大家熟知的万圣节:It is now a children’s festival,when they can dress up and go to their neighbours’ homes to ask for sweets.If the neighbours do not give any sweets,the children might play a trick on then.感恩节:In European ountries,people will usually decorate churches and town halls with flowers and fruit,and will get together to have meals.Some people might win awards for their farm produce,like the biggest watermelon or the most handsome rooster.

在以上的这个教学尝试中,笔者没有强硬的灌输,没有声嘶力竭的口号,在近乎“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精练的对话引导中,完成对人物从感受到感悟的深化过程,而同学们则在饶有兴趣地观察、分析四则相关材料过程中,缩短了与历史为人之间的距离,进行着与伟人平凡生活和心灵的交流,在思维的促动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

三、高中英语选修课堂实施对话教学的策略探究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课堂对话是学生彰显生命个性的过程,是学生回归文本、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的过程。对话以其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多元性、差异性、趣味性、启发性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1.实施形式

对话教学如何进行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根据具体的内容确定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可采用如下两种形式:独立完成,协作完成。这种形式适合思维难度较大、研究方向多元、研究范围宽泛的选题。首先在教师或科代表的协助下汇总选题,将选择同一选题的学生分成2人~4人规模的协作小组,然后同一小组的同学集中进行选题论证,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等方面达成共识,并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明确分工,之后各小组成员按照预定目标进行独立探究,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将各自的研究所得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事先推选的记录员整理研究成果,形成形式多样的对话成果。

2.成果的展现形式

对话教学最终的成果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学生不同的习惯来灵活确定。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形式可供教师在拓展过程中参考:小论文、发言稿、讨论记录、卡片摘录、课外活动、文曲共赏等。

3.实施原则

(1)把握“尺度”

符合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学情。面对当下文化多元化的融合,我们应洗去铅华,荡去浮华,探究课堂对话教学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创新中把握“度”。

(2)讲究“重心”

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重点处落实补充和探究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拉近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强化教和学的效果。

(3)注意“情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而不能已。”英语课堂要激活双方互动的情感共鸣点,实现心灵的交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节英语选修课能否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的功能,触摸到“心灵”?怎样的英语教育能够将一时的“感触”内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怎样的英语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积极、正直、对社会负责的世界公民,这些问题的“属性”均是“引导学生”。成功地以对话引导学生学习,学会交流,是课程改革中每一位英语教师理应负起的历史重任和孜孜不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