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商管理实习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结果起规范作用。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虽然观点各有片面性,但有一个共性值得肯定和回味,那就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观念上规范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实质上是要使得培养对象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目标的支配,任何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和高教目标相联系。另外,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教育过程的三要素:目标、活动和评价,即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即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最后根据目标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建立起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基于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上述理解,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由于能顺应满足人才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所以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活动应追求的根本目标。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于整体目标,表现为应为各行业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满足人才在管理观念和技能上的成长要求,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理论。[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习环节的认识主要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践,填补对知识感性认识上的空白,学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习,对于弥补学校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初步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实践环境的高层次人才确实发挥过较大作用,也使得实习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渐成熟,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或扩大招生量,成人教育、研究生和MBA等其他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成长途径的开辟,并日益形成相当气候,这使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实际工作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和经验,加之受学科特点影响重思想观念培养、轻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的知识易于停留表面,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走入社会心存恐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找不到切入口,只好在思维上另起炉灶接触社会,熟悉业务知识、学习工作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脑海中形成断裂,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本着教育要满足人才和社会共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追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本科的实习目的中必须强调以下特点:针对性强,个性突出。工商管理学生的实习不仅应有大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实习小组和个人应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因为实习环境的不同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各有偏重和特色;知识与能力在交流中的双向性。表现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虚心向生产实践学习,又可以尝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困惑、不足,以及企业和管理者面临的机会,工商管理学生应全面地或择其重点地提出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建议方案;加强控制,前馈、同期与反馈控制并重。体现为做好实习规划、分解落实实习任务和方案;加强指导教师与个性化实习小组与个人的专业指导联系;实习结束之后在校企充分沟通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实习成果,总结收获,改进不足。
二、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
1.基本设计思路
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低效,克服在学校对实习的控制性和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两方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到好的实习效果。从前述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扩招后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大幅增加是引发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再加上该专业实践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要遵循权变原则,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安排上与个性化的学生实习工作结合起来。
首先,要杜绝为节省管理费用所导致的管理层次虽少,但管理幅度太大的现象。如在一个实习基地大量安排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单位人浮于事,实习走过场等不良后果。其次,小的管理幅度虽能增强实习指导效果,但在学生数量多、实习分散而个性突出的条件与要求下,师资相对更为有限,再加上管理层次的相应增加,这样的做法难以大力推广。如教师推荐学生。再有,当来自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时,实习效果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资源贫富不均时,实习质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陡然增加。
2.具体做法
“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是指学校以各种方式建立起和企业(也可以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双方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实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的一致意见,并根据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学生能力,设计实习项目,让学生肩负课题任务,利用实习时间与单位提供的条件,以完成课题的形式执行并结束实习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模式在实习基地和教师推荐学生实习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将实习的联系上升到了以学校的名义,更强调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平等和紧密联系关系。
(1)工作步骤。调查学生实习需求,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定位与发展的设计,选择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而对学校的实习组织有兴趣和自行联系有困难的学生即可以视为是“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联系实习单位,如学校和院系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教师的社会关系、甚至广告等等。只要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产生以高校资源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需求,而学生实习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会为此带来机会。广泛联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单位和项目进行比较选择,提供更适应学生知识架构的工作锻炼机会;有利于让学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得以扩大,接受更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校和院系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与单位共同商定实习方案。由院系出面,与合作单位就实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优势、弱点等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由单位在考虑学校的建议后根据自身需要,自拟适合高年级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完成的工作课题。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需求人数进行分组。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暂不提倡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而是建议先由院系统一分组,在分组方案公布后,允许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自愿相互对换,调整后的结果在指导教师与院系处各自备案。具体实施合作项目。由指导教师将小组学生带往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领受任务后,即在单位的计划和安排下,确定自己的实习工作计划。对于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向学校与单位的指导教师咨询,指导教师负责校企联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协调。课题任务原则上应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限内完成。检查、总结与反馈。在实习进程中,院系和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单位保持联系,并定期向院系汇报学生情况与工作进展。实习结束时可建议单位召开座谈会,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学生向单位提交工作成果,并汇报工作心得,校企双方畅谈收获。学生全部返校并提交实习文案后,院系再进行专门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就总结的成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和沟通。
(2)主要特点。“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具有以下特点:任务明确,实习工作针对性强。无论是单位还是学生,都对在这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应产生何种效果心中有数,任务计划十分清楚,这能有效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利于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工作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习通常在四年级时进行,而这往往又是一些考研学生的紧张备战阶段,同时全国和各地的双选会也粉墨登场,环境压力让学生难以安静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强调让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坐班、打考勤,这给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弹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兼顾其他;适宜的管理幅度为强有力的教师指导提供保证。项目小组的学生数视任务的艰巨性而定,指导教师人数也便于作相应调整。同时,项目小组的任务特定,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避免了人浮于事,从而使管理幅度大的基础不复存在;又可避免因高度个性化实习带来的过于分散局面(管理幅度过小)而愈发突显的师资不足,能有助于有效指导的实现;多向沟通,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单位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所有者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在课题任务的安排下,有了交流的基础和共同的语言。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联系者,也易于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发掘实践工作对理论推广和进步的需求,总结现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成就与不足,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习;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的活动结果起规范作用。在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虽然观点各有片面性,但有一个共性值得肯定和回味,那就是要满足一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在观念上规范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实质上是要使得培养对象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高教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教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目标的支配,任何的教学改革也必须和高教目标相联系。另外,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提出教育过程的三要素:目标、活动和评价,即首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随即设计和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最后根据目标评价体系和方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只有建立起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基于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上述理解,所以,现代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三大价值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由于能顺应满足人才成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高等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提供依据,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教育效果评价,所以也应成为高等教育活动应追求的根本目标。工商管理的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服从于整体目标,表现为应为各行业工商企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市场意识和一定的战略思维、熟悉经济规律和管理原理的各类管理人才,满足人才在管理观念和技能上的成长要求,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管理实践上存在的问题,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理论。[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实习环节的认识主要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践,填补对知识感性认识上的空白,学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实习,对于弥补学校课堂理论教育的不足,初步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培养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专业实践环境的高层次人才确实发挥过较大作用,也使得实习环节成为高等教育各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日渐成熟,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各类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或扩大招生量,成人教育、研究生和MBA等其他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成长途径的开辟,并日益形成相当气候,这使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显现出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经济现象与实际工作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和经验,加之受学科特点影响重思想观念培养、轻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的知识易于停留表面,导致许多毕业生对走入社会心存恐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找不到切入口,只好在思维上另起炉灶接触社会,熟悉业务知识、学习工作方法,导致理论与实践在脑海中形成断裂,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所以,本着教育要满足人才和社会共同发展需要的思想,追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本科的实习目的中必须强调以下特点:针对性强,个性突出。工商管理学生的实习不仅应有大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实习小组和个人应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会因为实习环境的不同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多样性和个性化而各有偏重和特色;知识与能力在交流中的双向性。表现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既要虚心向生产实践学习,又可以尝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紧密结合。对于管理实践中存在困惑、不足,以及企业和管理者面临的机会,工商管理学生应全面地或择其重点地提出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建议方案;加强控制,前馈、同期与反馈控制并重。体现为做好实习规划、分解落实实习任务和方案;加强指导教师与个性化实习小组与个人的专业指导联系;实习结束之后在校企充分沟通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交流实习成果,总结收获,改进不足。
二、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
1.基本设计思路
设计工商管理实习的新模式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低效,克服在学校对实习的控制性和学生实习内容针对性两方面之间存在的矛盾,得到好的实习效果。从前述分析中不难发现,高校扩招后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大幅增加是引发这一矛盾的导火索,再加上该专业实践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化,这就需要高校的相应管理要遵循权变原则,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安排上与个性化的学生实习工作结合起来。
首先,要杜绝为节省管理费用所导致的管理层次虽少,但管理幅度太大的现象。如在一个实习基地大量安排学生。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单位人浮于事,实习走过场等不良后果。其次,小的管理幅度虽能增强实习指导效果,但在学生数量多、实习分散而个性突出的条件与要求下,师资相对更为有限,再加上管理层次的相应增加,这样的做法难以大力推广。如教师推荐学生。再有,当来自学校的管理缺乏有效控制时,实习效果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资源贫富不均时,实习质量的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陡然增加。
2.具体做法
“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是指学校以各种方式建立起和企业(也可以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联系,双方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工作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实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的一致意见,并根据实习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学生能力,设计实习项目,让学生肩负课题任务,利用实习时间与单位提供的条件,以完成课题的形式执行并结束实习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实习”模式在实习基地和教师推荐学生实习这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不仅将实习的联系上升到了以学校的名义,更强调了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平等和紧密联系关系。
(1)工作步骤。调查学生实习需求,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定位与发展的设计,选择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而对学校的实习组织有兴趣和自行联系有困难的学生即可以视为是“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联系实习单位,如学校和院系的对外交往与合作、教师的社会关系、甚至广告等等。只要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产生以高校资源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需求,而学生实习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会为此带来机会。广泛联系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单位和项目进行比较选择,提供更适应学生知识架构的工作锻炼机会;有利于让学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得以扩大,接受更充分的锻炼;有利于学校和院系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与单位共同商定实习方案。由院系出面,与合作单位就实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优势、弱点等与实习单位进行充分交流,由单位在考虑学校的建议后根据自身需要,自拟适合高年级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利用实习时间完成的工作课题。进行学生分组,确定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将“校企合作项目实习”的需求学生按照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需求人数进行分组。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机会主义行为,笔者暂不提倡完全由学生自选项目,而是建议先由院系统一分组,在分组方案公布后,允许学生在实习开始前自愿相互对换,调整后的结果在指导教师与院系处各自备案。具体实施合作项目。由指导教师将小组学生带往实习单位,学生在单位领受任务后,即在单位的计划和安排下,确定自己的实习工作计划。对于实习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向学校与单位的指导教师咨询,指导教师负责校企联系中各种具体问题的协调。课题任务原则上应在学校规定的实习期限内完成。检查、总结与反馈。在实习进程中,院系和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实习情况,指导教师与学生、单位保持联系,并定期向院系汇报学生情况与工作进展。实习结束时可建议单位召开座谈会,院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学生向单位提交工作成果,并汇报工作心得,校企双方畅谈收获。学生全部返校并提交实习文案后,院系再进行专门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就总结的成效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和沟通。
(2)主要特点。“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具有以下特点:任务明确,实习工作针对性强。无论是单位还是学生,都对在这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应产生何种效果心中有数,任务计划十分清楚,这能有效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不仅利于单位对学生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工作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实习通常在四年级时进行,而这往往又是一些考研学生的紧张备战阶段,同时全国和各地的双选会也粉墨登场,环境压力让学生难以安静实习。“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强调让学生完成特定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坐班、打考勤,这给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弹性,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兼顾其他;适宜的管理幅度为强有力的教师指导提供保证。项目小组的学生数视任务的艰巨性而定,指导教师人数也便于作相应调整。同时,项目小组的任务特定,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避免了人浮于事,从而使管理幅度大的基础不复存在;又可避免因高度个性化实习带来的过于分散局面(管理幅度过小)而愈发突显的师资不足,能有助于有效指导的实现;多向沟通,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单位和学生,实践经验的所有者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在课题任务的安排下,有了交流的基础和共同的语言。院系和指导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联系者,也易于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发掘实践工作对理论推广和进步的需求,总结现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成就与不足,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管理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往往需从头学起,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同时,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管理科学属于“软科学”,传统的观点认为,软科学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时,通过教师提供案例或辅之以学生实习即可,不需要建立实验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性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同样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来源于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绩效更是展现并落实在现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数,提出改进措施,选择最优方案,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搬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方式调整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我国通常认为的案例教学。实际上,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早已倍受重视,已有相当规模并建成了管理学科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早已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及案例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①提供感性材料,使理论联系实际。②加深和巩固管理理论与方法。③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多面手”。④从整体上使管理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些主要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
一、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子系统。通过学生对各类决策者角色的扮演,体验不同决策环境与任务下的决策过程的特点及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各类管理决策的能力。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在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和团体谈判情景与过程模拟演练,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特点,培养驾驭谈判过程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对某种产品与服务推销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体会推销过程中情绪与态度、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在推销工作中的独立性、自信心、创造力。③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子系统。通过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组织内部法定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规范,掌握提高正式沟通效率的方法,促进正确合理的工作导向型行为的形成;通过非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明示和暗示信息的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距离在非正式沟通中的重要性,掌握提高非正式沟通效率的要诀;对沟通中遇到的冲突问题(包括人际冲突、团体冲突、组织冲突)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了解各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动力、表现形式、演变过程和可能的各种结果,掌握和了解应对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冲突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与调解仲裁各类冲突的技能。④会议模拟系统。通过在不同会场环境下对各类会议(决策会议、执行会议、研讨会议、磋商会议)的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举行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组织会议过程中,组织者、参与者双方工作导向型行为和关系导向型行为的正确把握与应用。⑤公关交际礼仪与形态语言训练子系统。通过公关场景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行举止及仪表形态的要求;模拟演练各种公关专向活动的组织技能。⑥头脑风暴及个人和团队创意激发子系统。通过各种个人和团队创造技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公关、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创新管理技能。
二、企业运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大部分:①企业实际运作模拟演示系统。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制造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资薪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技术管理子系统等构成。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如MRPII)为技术支撑,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②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同样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所构成。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
三、市场运作模拟仿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市场实际运作模拟演示子系统。由需求、供给和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变量集所构成,能够直观形象地模拟演示一个市场的运作情况以及各主体的行为方式,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市场;②商战模拟决策子系统。模拟多个竞争主体,每个决策主体赋予一系列的决策变量,每个决策变量都影响其经营绩效,可以训练用户在市场中的综合决策能力。③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子系统。包括公共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交易模拟子系统。其基本功能如下:行情显示功能,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可动态显示任一时刻的各种证券和商品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为投资者(学生)提供交易信息;委托交易和申报、电脑自动配对成交功能,通过设置委托柜台,接受投资者的买进和卖出委托,通过设置申报柜台,将委托单输入交易电脑主机;盈亏计算与成绩评定功能,自动记录每位投资者的交易资料,计算其投资盈余,自动生成每位投资者的投资绩效并转换成百分制的成绩单。④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子系统。包括钱龙股票、期货静态及动态技术分析软件;用友财务分析软件。该子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信息库功能,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各金融产品交易的历史资料的存储、显示和打印;技术分析功能,借助信息库资料,运用配备的分析软件包使学生学会各种技术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超级秘书网
四、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管理岗位模拟演示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及运作过程。②管理岗位运作模拟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某个管理岗位中进入角色,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业绩评价系统衡量和改进其管理行为,学到多种岗位技能。五、EDI模拟系统该系统用于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实际业务的诸多环节集中在实验室内完成。包括:①外贸业务交易磋商模拟子系统。它包括了外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种业务联系方法及技巧(发盘、接受、商检、发货、保险、运输、索赔、理赔等),通过设计若干业务内容,采用案例库的形式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学生的外贸业务联系技巧,提高函电交际能力。②合同签订模拟子系统。通过设置各种标准格式合同,进行合同签订,让学生掌握合同的类型和格式,学会合同的起草和签订。③外贸制单模拟子系统。包括从外贸业务员的角度准备制单和从银行的国际结算角度审核各种单据,使学生既能适应外贸工作,也能适应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④外贸运输模拟子系统。掌握海运、陆运和空运中各国、各公司之间的运输单据。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无限增长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系统迫在眉睫。如何将信息转化成有用的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工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系统研究的“瓶颈”所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上市公司必须利用信息技术重组为实时驱动型公司,这是建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系统的基本前提。
一、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涵义
所谓实时驱动型公司,就是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的公司。这类公司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实时驱动型公司通过建立虚拟、整合、实时的供应网络获得竞争优势:“虚拟”意味着供应网络的所有元素不一定都存在于公司之内;“整合”是指实时驱动型公司内的每个系统、客户和合作者是通过实时驱动信息技术基础连接在一起并相互沟通的;“实时”是要立即、同步地满足顾客需求;“供应网络”把上述三个元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解决客户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改变使用信息的方式。公司的信息系统应是一个活跃的价值激发器,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分配给组织内最需要信息的部门,而不是把信息看作储存在数据库中等待被挖掘的被动资源,更不是被主人吝啬地收藏起来的财宝。公司内从实时信息分配系统中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有技能、有知识的雇员也就会越多。其次,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保持出众的竞争灵活性,以便在全球经济中提高其市场份额,巩固其地位。保持竞争灵活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经验;保持抓住新机会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第三,实时驱动型公司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客户、合作者的层面上,通过建立对客户、合作者十分有利的关系,实时驱动型公司经常被认为是“客户的企业”——和客户希望的一样。
二、成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路径
1.信息技术(IT)的升级。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这种转变表现为公司行为的变化,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变的成功与否。当然,公司的文化也必须转变,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IT则无法实现从上市公司到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转变。IT是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首要驱动力。占有和使用实时信息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制胜的优势所在。如果信息技术是适合某项工作采用的技术,它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寻求IT解决方式之前,应首先考虑公司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当公司有坚定的目标时,公司才有可能利用IT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这种转变必须完全与上市公司的战略相一致,尽可能贴近顾客,推行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并使它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具体方法是:从公司内外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召集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从信息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到销售信息交流的负责人,从IT行业的资深专家到熟悉顾客群的精明老练的营销员,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对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是迈向真正转变的第一步;然后,对那些评价和建议做出辨证的分析,进而形成一系列最终的公司目标,确定IT升级的需要,再选择机器,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目标。
2.管理意外。实时驱动型公司的基础信息技术将所有知识的原始信息整合为一个共享信息系统,这些原始信息原本分散在公司未连接的主机、数据库、客户和服务队列中。将信息由被动的要求或回复形式转化为主动的“公布或预订”模式,实时驱动型公司向每一个员工提供全面、实时、连续升级、为客户设计的信息,使每位员工的工作集中于价值创造。实时驱动型公司基础设施能重复地唤起员工对重大事项的注意力直到他们对此做出反应,提醒员工处理特殊案例,而把日常烦琐的事务留给计算机,这就是管理意外。
要解决管理意外的问题,需要考虑技术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必须准确、自动地捕捉意外。如果自动化部分只处理非常基本的事务,意外就会过多。而自动化越先进,意外管理就越有效。二是自动化的程序必须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来决定意外情况。如果没有实时信息,管理意外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3.摆脱繁重的数据游戏。实时驱动系统从公司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应用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工具,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此外,通过一个公司接口,这个系统可以将内部信息和有价值的外部信息整合在一起,对项目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4.采用开放网络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供应链”、“联合体”等,存在着欺诈、偷懒、追求安逸等弊端,而开放系统则有更多的机会。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当今商业社会也是开放系统。实时驱动技术基础使封闭的私人计算机系统变得开放,并使其能够交谈、教学以及互相学习。虽然开放系统对猛烈的竞争风暴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卫措施,但它为所有想参与竞争的人铺平了道路。
5.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资金流,是对资金计划、筹措和使用的有效管理。上市公司的运营效果和效率最终是通过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因此,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的结果也必然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要使财务预警真正做到全面、实时、准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必须与财务系统紧密相关;②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系统中;③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上市公司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决策,改善业务和管理,提高绩效。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方法,无法真正满足上述条件。笔者认为,由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的最佳途径是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因为该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集成性:财务和上市公司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环节是完全集成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运作,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都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而且财务管理始终是ERP核心的模块和功能,财务管理将实现与上市公司外部的相关环节的集成。②共享性: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③实时性:每一个作业都会实时反映,每一项控制都会实时得到结果,每一份报表都会实时生成,每一个决策都会实时做出。④精确性:每一次作业是准确的、可量化的,流程不能随意改动,同样的数据就会产生完全一样的报表。⑤面向流程性: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
6.崇尚诚信事实文化。实时驱动型公司需要一种使公司完全沉浸在诚信事实的文化氛围。公司高层必须努力使员工相信,困难的事实经过一段时间比圆滑的搪塞更具价值。例如CEO必须表明,尝试一些创新的事物失败了,也比忠于陈腐的现状强。事实上,实时驱动型公司意味着批评浪潮的结束。问题绝不是“这是谁的过失”,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实时驱动型反馈机制的实时本性使得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迅速而且负面影响较少。当公司误入歧途时,高层管理人员就可警觉到什么地方错了,并立即改正,同时学习并把教训传授给公司里的其他人。
三、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互联网
成功使用互联网的关键是将互联网看作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而不是一个附加品。最好的办法是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广泛、动态的信息平台(引擎),为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种方便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引擎不仅仅是一个站点,它可以灵活地将多个程序、信息来源和系统整合在一起,或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这就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开发互联网的方式。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使公司更具竞争力,因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并不一定是低成本的,而且并不能自动地使公司更具盈利性,关键在于公司必须努力使互联网为自己服务,使其变得便宜和高效。
互联网和移动信息设备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可以为客户“随时随地”服务。互联网使得公司可以扩展客户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范围,并将他们纳入公司的事件流程中。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是实时驱动的,并且通过引擎设备向外界展示,它就可以成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转变,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展示公司优势。
四、实时驱动型公司的知识管理:扁平化结构和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成因分析;对策建议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资本市场的改革工作逐渐取得重大进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慢慢走向完善,证监督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比先前有所提高,整个资本市场运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出对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得中国投资者对金融投资有了信心。
虽然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这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经常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件,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暗箱操作的机会,也存在违规的行为。这对资本市场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
1、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依然是不够完善的,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没有对会计准则制度进行统一,没有灵活性地变通,没有对一些不合理的准则制度进行修缮。这样就造成很多上市公司有很多的会计准则制度,也有许多的会计计算方法。其次,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实践不协调,没有同步运行,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上市公司会计创新行为经常不断涌现出来,不断进行变革,这样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无法按照相应的法律进行实践,逐渐形成无法可依的状态。正是这样种种因素的制约,现在的会计准则制度虽然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2、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这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引发很多问题的根源
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者无论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及时,都不影响到信息披露者的利益,不会影响其他的行为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本身内在的高层领导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会计信息的供应者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照理说会计信息披露者应该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而现在出现很大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利益集团负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这样一来,经过协调而提供出来的会计信息便有失偏颇,从而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3、违规成本低廉、证券违规处罚和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因此会计信息也会越来越多,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失真的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以说无孔不入,被揭发的可能性非常低。此外,对这些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严,违反成本相当低,导致很多上市公司对虚假信息部进行控制。证券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有些部门比较喜欢用行政管理办法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这就忽视了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性。社会投资者的素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无法及时接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二、金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体系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保持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使得有一套公开化、容易进行披露的、公平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体系,首先要以会计的准则制度为出发点,这样便于披露操作。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会计准则发挥了规范作用,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指示灯,基本上包括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核心思想。也规定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会计准则也确保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的法律基础,因此必须得以会计的准则为核心,适时修改和完善准则制度,建立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
2、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必须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核查员机制,
加强信息监管责任制,以合法的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把监管力度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再把责任分配到每一个人,建立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机制,从全方面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揭示。
3、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
完善好上市公司审计机制,要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制度,必须要建立一个效率高的会计机构,监管机构要对会计日常业务进行合理内部监管。要充分肯定会计审计人员的信息供给的主体地位。合理监督财务活动的内部信息,审计人员要职权明确,分工合作,保持高效性。要采取措施强化会计披露工作,此外,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上市公司的监管流程要进行规范化,上市公司要加大力度进行规范整理,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整理,使得内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内部管理控制的流程化体系。很多改革证明,金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真实、及时和不充分,归根见底在于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缺陷,这是造成上市公司失信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得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使得监管流程进行规范化,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时期,市场还不够成熟稳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金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是一场持久战。要通过建立会计准则制度,健全监管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出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巨大的潜力作用,披露真实、及时和充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给投资者提供正确的投资参考信息。进而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以促进金华地区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可靠与否,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已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种社会痼疾与国际性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多元化。企业领导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出发,为了获取贷款,减少纳税,吸收投资等,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一个单位设立几套账。如给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给贷款银行的是“放心表”;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给企业主管的是“业绩表”,这使财务报表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表”。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目前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往往以实现的利润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某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经济指标等,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于不顾,指使会计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加工”,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订颁布常落后于会计时间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订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务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少企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即使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对要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但目前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有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平时又不加强学习,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对新的理论和刚出台的经济法规研究应用较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判断不准确,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水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私利,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的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正、经济业务合规合法,并提高经济效率。健全内部控制,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及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新《会计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相关法律促进各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内部控制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审计,其他单位交由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提高审计覆盖率,逐渐做到有关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齐抓共管,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三)依法处置会计舞弊者。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规定了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处理处罚规定。只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会计舞弊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会计信息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忠诚:试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J].上海会计2000,(12) [2]李威:试论会计信息失真[J].商业现代化,2006,(2)
一、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
实习可分为见习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类。见习性实习是在学习专业课期间,结合课程学习内容,深入企业,深入社会进行的专题实践训练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及学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企业、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然而,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实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不高,没有体现出毕业论文应有的价值[1]。这里有很多原因: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2],如高校更注重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的程序性要求,而在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能力的要求方面缺乏针对性措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3],如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导致态度不够端正;也有指导教师的因素[4],如教师的投入精力和重视程度都有待改善,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指导方法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很大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5],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对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徐海成等[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论文指导因素,包括学术水平和指导方法等,在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影响中具有0.3的权重。因此,提高指导水平和方法对有效实现毕业论文环节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入手,剖析当前该类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基本方法和改善指导绩效的对策。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
真正发挥技能培育功能和学业评价功能,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最根本的要求,具体可以从选题、内容、写作和格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选题
选题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第一步,关系整个论文的成败[6]。
首先,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性,这是专业教学目标决定的。毕业论文应该聚焦于某个理论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展开分析。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最终衡量指标[7]。毕业论文应该通过分析某个企业存在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科生不具备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必须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比学术性要求更高。第三,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足够小。要避免大而空泛的选题,一方面使得学生有可能针对性地展开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也使得结论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避免纸上谈兵。
2.2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至少应该包括:文献综述,体现学术性的要求;某企业的管理现状和问题描述,体现实践性的要求;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分析问题,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最后,提出管理对策和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得论文的结论具有可操作性。
在内容的要求上,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将毕业论文写成肤浅的理论文章[4],另一方面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毕业论文不能是对一般性管理问题的老生常谈式的重复分析,而应该鼓励学生发现新市场和新技术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商业模式中的最新的管理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和结论。
2.3写作和格式
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强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写出规范和符合实践要求的管理报告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毕业论文必须在写作和格式方面具有较强的要求。毕业论文一方面要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殊性,毕业论文还应该贴近实践中管理报告的要求,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符合格式要求。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论文指导经验和相关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3.1态度不重视
由于各高校普遍对毕业论文采取高通过率甚至是完全通过率,学生不存在压力。而就业压力增加,使得学生更关注找工作。因此,学生对毕业论文往往敷衍了事,态度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加上很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注重程序而不重视质量,在学生心目中毕业论文成了一桩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3.2选题不合理
很多学生的选题较大而空泛,脱离实际。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与实践接触较少,对实际管理问题没有深入地认识,往往凭主观臆断选题;二是小而有深度的题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接触企业,而理论性的论题的相关资料较易获得。
3.3内容无创新
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内容没有创新,缺乏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当一部分的论文重复讨论往届学生的论题,没有展开实质性的研究。从学术性角度看,很多论文简单堆砌网上的资料,没有梳理已有研究的脉络,更没有提出创新性的观点。从实践性角度看,很多论文只是对企业现状的肤浅描述,无法分析实质性问
题,更没有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4写作不规范
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在:逻辑层次不清晰,标题同级而内容在逻辑上不同级;论文结构不完整,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结构性;基本表述不过关,很多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尚有欠缺,表述不清、缺乏论证等现象常有发生。另外,论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包括字号、字体、行间距、标题规范等。很多学生在格式初审时就不能通过,表现出较差的行文和工具操作能力。
4指导方法分析
4.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要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措施是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实证研究也说明,态度是造成论文质量差的最重要因素[5]。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是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最根本的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4.1.1科学精神的培养
指导老师是学生大学四年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要充分利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客观性和辩证性的认识,树立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研究的重视程度。
4.1.2与实习相结合
整个指导过程应该与学生的毕业实习解密地结合在一起。指导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了解实习单位,共同分析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习单位的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兴趣,也增加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的感性认识。
4.1.3减少指导学生人数
过多的指导学生人数,造成老师精力不足,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指导到位。而学生也会根据老师指导人数的多少来判断老师的重视程度和决定自己精力的投入程度。因此,要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首先必须学校和老师重视,每个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宜超过5-6个。
4.1.4重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决定了论文选题、内容和研究方法,必须高度重视。很多学校仅仅将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的一个程序性工作,学生开题的状况较差,后续的质量就很难获得提高。因此,指导老师要将开题报告过程正规化,对不合格的开题要退回去让学生重新准备。几个回合下来,不但质量可以提高,学生也会对整个毕业论文持更严肃认真的态度。
4.2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
指导老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正确和恰当的指导方法,包括:
4.2.1结合实践选题
必须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进行选题,否则不予开题。事实上,随着新技术发展、国际合作加深,以及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崭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论文选题必须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促进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具有微观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2.2重视资料准备
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还以知识传授为主,较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学生对如何收集和梳理相关学术资料尚较为陌生。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老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特别是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文献资料的使用方法,对研究论题在整个研究体系中所处位置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是保证毕业论文学术性要求的关键因素。
4.2.3适当降低研究深度
要重视毕业论文与现实管理问题的探讨与分析,适当降低研究深度。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具备综合性和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能力,整个毕业论文时间也不是很长,学生还承受着就业的压力。过多强调研究深度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后续的指导工作也较难展开。只要能针对某个管理问题的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这样的论文就是合格的。
4.2.4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
指导老师要通过面向整个团队的指导课的形式来传授和指导共性问题,如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发挥团队精神,也让学生们有一个参照体系。指导老师也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展开具体的个体指导,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如实习单位管理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的设计和研究结论的讨论等。只有把团队指导和个体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效果。
4.2.5增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
多数学生不熟悉论文写作,甚至有的学生在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应该通过毕业论文这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可以通过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或专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把这样的课程或专题放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