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03:06: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机械设计基础试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四位一体;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新世纪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始终遵循着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重点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淡化实验论证,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不断实践与探索“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个环节在实验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在实验教学中只提供各种传动零件、机构与动力元件,不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及研究的内容,由学生在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的基础上任意选择实验设备和相应仪器,并独立实验,编写、总结实验报告,同时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开发自制实验设备。
实验教学形式、内容及创新设备的开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在完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实验过程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装置的开发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条件。实验装置的开发应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使学生可以更具体地进行实验技能、工程实际设计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变为主动探索学习。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研究开发了“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加工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依据渐开线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设计,主要实现主运动、展成运动、竖直进给运动和辅助运动。相应的传动链有主运动传动链、展成运动传动链、轴向进给运动传动链和辅助运动传动链。传动链构成包括蜗轮蜗杆传动、滑槽传动、齿轮传动和联轴器等等。实验时学生根据实验资料可自行拼装组合,可完成实际齿轮模拟加工。具体实验装置组成如图所示。
1. 齿轮坯料2.工作台3.刀架(第一部分)4.滚刀5.刀架(第二部分燕尾滑块)6.溜板(燕尾滑槽部分) 7.齿轮的轴8. 溜板(燕尾滑块部分)9.手柄10.万向联轴器11.滚刀轴12.蜗杆13.蜗轮14.锥齿轮15.垫片16.工作台17.圆锥销18.螺母19.丝杠(竖直) 20.丝杠(水平)
机构原理图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验的设计性
实验教学环节作为认知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加深对某一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环节要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启发、引导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在高校实验教学中普遍受到重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大进步。在设计性实验的各个阶段,始终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始终贯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根据本实验装置、实验室原有设备以及教师提供的研究性问题进行实验。例如:齿轮加工的方法有哪些?加工原理是什么?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运用范成法加工的齿廓曲线全部是渐开线吗?齿廓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齿廓渐开线的起始位置在什么部位?用齿条型刀具和齿轮型刀具加工齿轮有什么不同?……学生以自主性、研究性、设计性的态度来完成实验,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实验状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毛坯尺寸选择、毛坯加工、齿轮种类选择、齿轮参数选择、加工工艺制定、齿轮参数测量等。经指导教师审核批准后,学生自主完成齿轮加工全过程。这样,学生由被动模仿转变为主动设计,杜绝了以往对实验没兴趣、拼凑数据、抄袭报告等现象,学生更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课从简单重复型变成综合创造型、设计型,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着启发、引导的辅助作用。该装置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实验的设计性,更适合应用于实验教学。
推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实验教学改革
我院自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以来,逐步形成了理论、实验、实训、设计“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框架。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加工实验装置应用于实验教学,对“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该实验装置应用于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改变了学生对实验只看表层、不思考问题、不结合理论课内容的不良习惯。
采用该装置做实验,学生必须首先自主设计一个齿轮。在设计中学生会面临一些问题,如设计一个什么类型的齿轮、直齿还是斜齿或锥齿轮、齿轮材料如何定、该齿轮参数如何定等。这就要求学生结合机械设计课程上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装置的基本要求动手计算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设计能力。接着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设计加工一个齿轮(如直齿圆柱齿轮),并观察包络线的形成。加工将面临以下问题:采用什么工艺?如何加工?渐开线齿轮包络线如何形成?应要求学生结合机械设计课程和机械制造课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这就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进程由学生自己掌握。实验中,也有问题出现:需要哪些运动才能加工出渐开线齿轮?如何变位?由于齿轮生成实验装置完全由手动输入动力,操作时可以一边思考一边操作,试着进行实验,一有错误可以及时改正,不影响实验效果。学生完全可以看清包络线的形成过程,弄清什么是变位齿轮以及如何变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渐开线齿轮包络线形成的真实过程,也理解了齿轮加工原理与方法,对机械类相关课程有了综合性的理解。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过程,是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过程。
该实验装置应用于教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理论、做实验、练技能、搞设计,推进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相对匮缺
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元素,我国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对办公室、人事部门、销售部门的设置较重视,但一般未设立信用管理机构。因此,因授信不当导致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使许多企业上当受骗。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包括对往来款项中的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客户信用状况调查、征信和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这一重要管理环节的普遍缺乏,导致了企业失信。
二、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获取和检索途径相对狭窄
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用信息包括银行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国外许多国家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缺失的查处与警示是非常严格的。但我国在这方面较为薄弱,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信用信息也没有完全开放,更新、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和个人信用获取的难度。我国信用中介机构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但信用信息不完整,不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三、我国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立法执法规范。我国在这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不完善,不足以对社会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同时,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一些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未受到社会的谴责。
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中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显而易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实现这一战略任务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为此,目前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要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经济活动中失信的法律界限,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二)建立规范有序的征信运行机制
按照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建立以信用中介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坚持专业化发展模式,尽快提高信用服务水平。整合信用资源,理顺信用信息渠道,建立社会信用征信平台。积极培育信用市场,支持和鼓励专业信用服务的发展。政府要打破信息封锁,促进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系统化、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信用文化建设
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信用文化,加快建立现代信用文化。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切实抓紧抓好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信用教育,普及信用文化。通过全面的信用文化建设,使政府、企业和个人认识到信用的价值,珍惜和重视信用,从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理实一体化
一、引言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应与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机电类、近机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系统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组成、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我们按照专业课“应用为目的”,利用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解决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效果良好。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基本方案
1.目的
增强学生对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整体认识,加强学生的机械工程实践背景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机械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机构的拼接,在培养机械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发现一些基本机构及机械设计中的典型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构成的理解,了解平面机构运动特性,掌握各种机构运动方案构成的创新设计方法。
2.设备
创新组合实验台一套,包括组成机构的各种运动副、构件、动力源及一套实验工具。设备名称:HKZB-Ⅲ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
3.教学内容
(1)自拟机构运动方案或选择实验指导书中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作为拼接实验内容。
(2)将拟定的机构运动方案根据机构组成原理按杆组构成方法进行正确拆装,并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示。
(3)拼装机构运动方案,并记录由实验得到的机构运动学尺寸,创新组合设计机构。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主要内涵包括: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内容、时间、地点的一体化,体现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授课地点合一,基础理论贯穿于实践环节,以及多媒体、实物、实验、实训、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在教学效果上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机构组合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体现
“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只能是模仿别人的一种陈旧的设计,只有创新设计才有可能超越过去,创造未来。《机械设计基础》是培养学生从方案选择、系统设计、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一门设计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关系重大,是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应加强机构选型及机构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重点讲授机构创造演化的基本方法,以及组合机构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组合机构的类型等,自始至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高职教育是基于生产过程职教方法的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从过去教师演示讲解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做,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对机械设计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高职学生理论基础差的不足。
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主,强调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确定,使学生把学到的各自成章、彼此独立的各种基本机构根据应用场合和设计要求合理地运用组合到具体设计中,达到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综合考虑设计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四杆机构的组合使用时,我们以蒸汽机机构为例,先讲解图1所示的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1-2-3-8组成曲柄滑块机构,8-1-4-5组成曲柄摇杆机构,5-6-7-8组成摇杆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串联组合。滑块3、7作往复运动并有急回特性。如果适当选取机构运动学尺寸,可使两滑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满足协调配合的工作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该蒸汽机的机构运动简图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把生硬的理论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机械运动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机械零件的使用。
当然,在完成图2所示的“蒸汽机机构拼接”后,接上动力装置,让它运动,通过运动,检验运动的协调性,调节机构各构件的尺寸,验证和修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加深学生对图1蒸汽机机构运动简图的理解。因此,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学会将各类机构进行组合设计,既能巩固和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方法,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技术资料和实物模型进行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五、结语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启发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性。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差,但兴趣广泛,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强,思维不受条件的约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关键是教育者要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启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训练合理结合起来,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完美体现,学生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设备;措施;管理;
1.前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机械设备的构造日趋复杂,应用也趋于多样化。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比如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设备使用率不够高等机械管理缺陷正在逐步被企业认识。因此,现代生产企业重视的是怎样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完善设备保养、降低设备投资、减少生产成本等问题。根据成本学,企业只有增强机械设备管理,经过有效方法和制度来提高机械的使用率,减少成本使用和设备投资,尽量延长设备的可使用寿命,才有可能为企业产品的市场稳定占有率打下良好基础。因此,生产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解决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成本支出、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2.机械设备管理常见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
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大部分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到对原材料的采购及使用上,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把设备管理优先考虑。所以,不健全、不规范的设备管理的体制,严重的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没有将设备管理制度化,条例化,管理仅仅依靠经验和感觉,使得管理不够科学,不够规范;
(2)企业针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不足,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或者是呆板的按照说明书进行维护,缺少专业化、系统化的保养模式;
(3)管理人员不足,且经验或者学历不能适应机械设备的新型管理要求。大部分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生产线上,不重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设备操作人员多,维修和管理人员少,这直接导致了低效的设备管理。一旦设备出了问题,则生产线陷入瘫痪,维修人员则手忙脚乱。
2.2 机械设备不当配置
合理的分配生产机械不但可以协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支出,而且还能使企业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高额的利润。但是在实际上,很多企业由于不舍得投入成本,再或者是由于管理者认识不够全面,导致老化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换。这些貌似省钱的手段实际上不但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安全,而且浪费了资源,最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企业要通过恰当的配置来使机械设备的生产、保养、维修状态都达到最佳。同时,企业在设备的更换中要特别注意新旧机械的合理搭配,要做到既没有闲置机器,也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
2.3 机械管理机构不完善
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直线管理”经营方式,管理者即决策者,企业出现的大大小小问题最后都由CEO出面解决,造成了问题延误处理。此外,企业各部门之间不配合,各部门都只管理自己部门负责的设备,或者是自己部门负责设备的某一部分,当设备的其他部分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不关注态度,甚至不上报,一旦另一部门没有及时处理,则将酿成很严重的后果。
2.4 机械设备的维护不到位
对机械设备的适当保养是为了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机械设备的高效率运行。如果机械长期工作饱和,缺少必要的保养维护措施,设备就极易出现老化现象,并且可能小毛病层出不穷,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调查表明,大约59%的生产企业对设备的保养措施和维修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大部分都是出了状况才进行维修、保养,这不仅严重损耗了机械设备,而且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设备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源头即机械设备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高效化。对设备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做到以下两条: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套有效的,对企业具有实践意义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运作的科学指南,也是在企业中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保证[1]。因此,各企业要依据自身的状况、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属于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并设立监督小组,以保证规章制度能够严格执行,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科学化及企业经济壮大化的双重目标;
(2)完善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档案。完善的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档案对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设备的有效化管理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进行管理体制全面化
管理制度是影响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对不同类人员进行不同的任务制度化,如管理人员,则是能够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定期开发使用新技术,提升设备完好率,做好设备管理;操作人员则应该通过培训,熟练地掌握操作流程,达到“懂原理、懂构造、懂作用、懂性能”和“能操作、能保养、能排除故障”;维修人员则要做到“事前预防机械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故障,事中依照计划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事后维修机械设备的。同时,管理者应该注意,对于那些成本较高和技术复杂的机械一般可以由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处理,而对那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不大又有备机的设备,进行单位自检自修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方式[2]。
3.3 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机械设备
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机械设备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中机械设备使用率过低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机械设备资源配置不当的现象。有效使用机械设备,强调提高设备利用率,尽量减少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闲置,通过合理选择并使用设备,实现由管理机械设备到有效管理成本的转变,实现了以最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
3.4 机械设备适时保养
保养机械设备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养修并重”的原则,做好每日例行保养和每周例行保养,重视设备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各项指标的状况。从操作传动系统到电气系统,再到数控系统,都要认真的做好记录,同时还要检查各部位的技术状况,紧固松动部位,调整配合间隙;检查互锁、保险装置;保证机器运转正常,没有磨损状况出现[3]。
4.结语
安全高效生产是企业永远的追求,那么设备优质高效的管理则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及避免各种事故发生的基石。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应以效益为核心,依靠科技发展推进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作为一名机械设备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预防与养护工作,以此保障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同时,要提倡全体员工参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只有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才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对于提升企业内部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航.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大众科技,2007(4)
【关键词】 运动会吉祥物创意设计
近年,随着我国北京奥运会与广州亚运会接连成功的举办,吉祥物“福娃”与“乐羊羊”在老百姓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运动会吉祥物设计被提上了空前的高度,吉祥物作品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与重视。国内的省、市各类运动会主办方也纷纷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向社会公众征集吉祥物设计,但当这些运动会吉祥物亮相时,有的却让人失望,更没有受到青少年一代的青睐,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因此有必要对国内运动会吉祥物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可以从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程序中的取材立意、造型设计、风格与表现形式及吉祥物的延展运用这几个方面加以讨论,来分析国内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吉祥物取材立意要敢于打破常规
运动会吉祥物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取材立意的创新,设计构思应避免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比如国内运动会吉祥物选择市花、市鸟或珍稀动物,往往这种选材思路狭窄,难免造成似曾相识的结果。吉祥物取材贵在巧妙的构思与新颖的立意,需要突破定向思维,需要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有时更要敢于打破常规,这样才能让人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例如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 “UU”,形象取材于笑脸与运动会会徽中的字母元素U,这一反常规吉祥物设计思路,清新活泼的设计风格容易辨认,色彩艳丽且贴近年轻人国际审美趋向,让大家一下记住了这个充满个性的小精灵。
二、 运动会吉祥物的造型设计
1、避免一味追求“可爱”,而忽视对吉祥物“性格特点”的塑造,一直以来吉祥物设计常用“可爱”来形容,而可爱往往十分空泛。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应该极具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不仅仅局限于吉祥物外在“造型特点”,还包含了赋予生命的“内在情感”,这种情感其实源自于吉祥物性格的塑造,不难发现憨厚的熊猫、活泼的火娃、阳光自信的羊一样具有亲和力。性格塑造是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生动角色的基础,研究角色内心在表象上的反映是设计中十分关键的前提。要设计有生命力的吉祥物,重点在于塑造对象的内在性格,即赋予像人一样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例如在中国举行的2004年亚洲杯吉祥物猴子“贝贝”,它一副机灵而调皮的面孔,一只脚踏在足球上,看起来俏皮可爱,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
2、吉祥物造型与动作设计离不开夸张变形
运动会吉祥物往往需要通过自身的造型、动作与表情设计来传递表达体育运动的精神,为了塑造个性化的吉祥物,造型夸张是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夸张可以使丰富的想象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吉祥物外形因夸张而显得生动幽默有趣,并让青少年喜欢。设计者紧紧抓住形象的某些特征,运用扩张或省略的手法,使吉祥物的形象特征更鲜明,从而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吉祥物设计还要符合大众审美,夸张的手法运用不当,有时候设计会适得其反,例如某市运动会吉祥物设计以鱼为设计原型,设计作品硬生生地设计出一条长着一对脚的鱼,这个形象没让人感到夸张的美,反而给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设计吉祥物的感情与动作应避免僵硬、模式化,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手握火炬奔跑的吉祥物,这样相似的动作设计运用太多,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法引起共鸣。吉祥物动作设计需要设计者观察生活,以动作运动规律为基础,将拟人化的动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和变形,从而增强视觉冲击力。如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吉祥物儿鸿鸿,以手舞南狮动作的“亮相”动作设计,露出头来欢迎运动员与朋友,动作生动有趣,形象表达了东道主的好客之道,该吉祥物也成为省市运动会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设计作品。
3、吉祥物设计理念要凝炼。
吉祥物设计的元素不宜过多,造型元素堆砌,容易使形象繁琐,让人看起来不轻松。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理念不能贪“大”求“全”,否则设计理念不凝炼。有时运动会吉祥物为了体现丰富的理念与寓意,表达过多的内涵,将地方特色元素拼凑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吉祥物设计的想像空间。比如2010年第二届广西体育节的吉祥物“运动之家”,以广西省内五个珍稀动物矮马、叶猴等为设计元素,本来吉祥物设计造型很有亲和力,但由于表达的内容过多,设计元素复杂,很难让人看完并记住它们是什么。由于运动会主办方往往希望吉祥物设计涵盖的内容多一些,力求设计理念体现的更博大精深,甚至希望从各方面能体现举办城市文化,将城市吉祥物设计与运动会吉祥物设计的概念模糊,于是让设计者反复修改,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吉祥物的风格与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
现代运动会吉祥物的表现风格日趋多样化,设计表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有的以抽象写实的形式表现,有的以朴拙浑厚的线条、表现随意的笔触、甚至自由的涂画,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寻求切合吉祥物创意主题的表现形式。然而,历数目前省市运动会吉祥物方案,设计师将主要精力倾注于造型设计,对吉祥物作品的整体风格把握与表现手法上不够重视。作品表现手法以勾线平涂法与三维立体效果手法居多,设计风格大体相同没有个性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在吉祥物的设计风格与表现形式上借鉴,以河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会徽吉祥物“俏俏”为例,设计作品以当地民间皮影为表现形式,采用雕镂的线条与装饰图案,表现出强烈的民间美术风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运动会吉祥物的宣传、延展运用的困惑
运动会吉祥物造型延展设计具有广阔的空间,如制作成多种形式的玩具、饰物,创作成影视动画作品,这些动漫衍生产品,应该深受青少年一代的喜欢。然而目前省市运动会吉祥物的宣传、延展运用并不令人满意,主要问题在于一些运动会主办方只是“赶时髦”,吉祥物后期推广没有被重视,加之设计初期考虑不周与后期材料、工艺的粗糙,运动会吉祥物实际制作效果与延展运用大打折扣。
吉祥物的成功推广,需要设计与完善吉祥物系列配套方案,有必要根据运动会体育项目的特点设计出一系列不同动作姿态的吉祥物。另外,在运动会不同的场合和媒体环境中,延展运用可以灵活采取多种适应性的表现手段,甚至大胆地选择新材料与新工艺,来提升宣传效果。
结束语
吉祥物已经成为当代体育运动会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为体育比赛增添了乐趣,也为运动会举办城市带来新的魅力。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应该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创造出富有特色与个性鲜明的吉祥物。随着时代的变更,特别是当青少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运动会吉祥物设计将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高搏. 吉祥物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7
【关键词】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模块化;理实一体化
《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即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能直接用于生产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学生进入企业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式多、图表多、选择系数多、标准规定多,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耐心和学习兴趣,使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2、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实践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
3、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机械工程设计人员要求高。不仅要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和步骤,还要了解材料的选择,毛坯制造,加工设备的选择,加工工艺的确定,生产组织方式及制造成本等。
4、随着教学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时越来越少,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有的职业院校把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都融汇到机械设计技术基础一门课,知识点太多,使学生很难联系起来融汇贯通。
5、传统的教学方法,板书加幻灯片,讲完布置作业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教学的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少,学生被动接受,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有必要改进行改革。
二、机械设计技术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以适用够用为原则。重点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技术标准、加工工艺、材料选择、使用维护;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删减那些过深、过时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适用型人才,没有必要把理论的推导,公式、定理的证明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实际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公式、定理、设计方法、技术标准、设计手册、技术资料来计算、查找、选择、确定所需要的参数;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来进行构思和结构设计,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这样即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机械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技术基础和其他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查阅标准、规范、手册和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将原来理论教学结束后两周的课程设计溶入到理论教学的各个模块中。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白这门课学习后要完成的具体设计任务。以带式输送机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主线,每一个模块给学生下达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减速器的哪部分的计算和设计,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去学习,把课程设计大量的设计计算工作分解到整个学期,学了就用,边学边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课程学习结束的同时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完成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拿来进行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的特点,主要参数的确定,工程图的表达,相互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
3、采用模块化教学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把培养目标相同的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目标明确化。每一个模块配一个《学生工作任务书》使学生知道这个模块学习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带传动这个模块时,把电动机的选择加入进去,因为电机的动力往往是通过皮带轮和联轴器来连接输出装置输出的,《学生工作任务书》要求学生学习这个模块后,计算带式输送机减速器需要的输入功率,分配各级传动的传动比,确定电机转速,根据功率和电机转速选择电动机,V型带型号及数量的确定,带轮的结构形状和尺寸的确定,带轮工程图的设计。
4、改革教学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如利用Flash软件开发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高质量课件,模拟演示四杆机构的运动过程,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利用实物、模型进行课堂演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机原机零实验室和实训车间让学生参观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形式和特点及通用机械零件的结构;在齿轮传动模块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和测绘,使学生对齿轮传动的特点、标准中心距、齿轮侧隙、顶隙更充分的理解;在学习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普通机械加工实习,加深学生对机械零件结构和加工工艺的了解;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机械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敬业精神
工程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应用,设计时必须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设计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机械基础与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高效率、高精度和智能化的建设与工程机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机械设备性能的好坏对公路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拥有大规模机械设备的优越性
1.1掌握施工主动权
对于公路施工队来讲,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设备,就不会因为没有机械设备应用而向别人借,受制于他人,不能随时都能用到设备,处于被动局面,充分掌握施工进程的主动权。
1.2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公路建设的工程项目中,一般路基工程中机械部分的产值占到2 0%~2 5%,路面工程中占10%~15%,在工程机械的产值至少有10%左右的利润,如果全部租用别人的机械设备,这部分利润就完全流失了。
1.3培养更精锐的技术人才
随着机械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其操作程序也越来越复杂化,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设备,务必需要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来操作,所以需要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
2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完善
虽然国家交通部和省、市公路相关管理部门对公路施工的机械设备管理和使用十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完善设备管理规定,但受实际施工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实行起来显得太苍白无力,例如,某些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结构,人员职责分配不明确,导致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形成脱节,使得机械设备使用的“三定”制度、保养制度、使用制度以及经济核算制度等的实行都很艰难。
2.2机械设备相对落后,而设备引进太盲目
为了节省开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都是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大多设备都显得老化严重,技术状态较差,甚至出现工程必须的大型设备缺乏,工程机械的数量、型号和工程施工条件、工程质量无法匹配等问题,这样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进程。而很多企业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但购置机械设备时没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高生产率,盲目引进大型设备,而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很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3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公路施工中对精度和进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用的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其修理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就务必要求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现实中,能单独完成任务的技术人员很少,造成维修人员不会维修机械的局面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甚至有些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对于公有设备不爱惜,也不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更加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速度;企业也没有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是间接造成了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原因。
2.4机械设备使用过度,与其保养相互脱节
某些企业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不惜让机械设备全天24小时工作,在设备管理上出现“重用轻管”的现象,使得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的情况下工作,而且在停机状态下,企业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才进行维修和保养,这只是加速设备的损坏,增加维修费用,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问题解决的措施
3.1完善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的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健全设备档案,完善设备技术资料和设备使用记录,并将各个设备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无论哪个设备出问题就能找到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定期要对设备进行严格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后并立马解决问题;对违章操作人员进行严厉处罚;停用有故障的机械设备,并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解决故障;严格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做好富余设备的维修、封存以及保养工作,并努力寻找新的使用渠道为企业增值。
3.2加强企业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企业应该加大内部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全体管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操作人员不仅要懂得工程机械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掌握操作技巧,而且还能对工程机械出现的故障进行快速的诊断和维修能力,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能避免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工程机械的损坏,缩短了机械设备的维修时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利益;同时也要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操作人员不能解决的故障,维修人员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去解决机械故障。
3.3注重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
无论什么机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磨损和故障,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做好维修和保养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设备管理部门还要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最大程度的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多元谐动;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17-02
体系,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是不同系统组成的集合系统。可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所以称之为体系,也绝对不是单一系统所能完成的,必须要赖以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虽然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供给的责任主体,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但并不表示政府是唯一主体,各种社会力量是完善和补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主体,不可或缺。因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奉行一种“多元谐动”的构建机制。“多元”,就是强调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应该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所谓“谐动”,就是强调构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种主体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在默契的互动中实现和谐的状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其内部可以分解成若干配套模块,“这一体系由公共服务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应急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监督机制等模块构成。”[1]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各主体均可以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以英国学者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平等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解决公共服务问题其唯一办法就是让市场自己去创造奇迹。基于这种观点,西方很多国家开始公共服务民营化,依靠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然而,新自由主义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并没有成功,片面强调企业运行方式,只追求市场的效率和标准,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无法有效地供给公共服务的情况。仅仅由市场供给公共服务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使得一些成本高、收益小、周期长的公共服务项目被市场所漠视,私人或营利组织不愿承担,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还有就是“搭便车”现象,由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在公共服务上寄望于别人投资,而自己去享受权利,最终也会导致公共服务无人供给。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仅依靠市场是无法有效率地供给公共服务的。所以必须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来弥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的提出为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政府失灵理论
随着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福利国家”理念开始盛行,被喻为西方“福利国家之父”的贝弗里奇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贝弗里奇设计了一整套应由国家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方案,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当仁不让的主体,然而由于单一的政府供给公共服务让国家负担剧增,凯恩斯主义的结构性缺陷凸显,福利国家理念受到了普遍质疑,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自身制约性导致在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导致供给失败的现象。又由于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致使公共财政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低下,导致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在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内的政府失灵的存在必然需要政府之外的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非营利部门研究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提出的,他认为基于自愿和慈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也同样问题重重,以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组织中,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内在的局限性。也无法独自承担其供给公共服务的任务。其主要问题有:(1)慈善不足。社会组织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和资源不足以维持正常活动的需要。(2)社会组织多会存在官僚作风,实际控制资源的人往往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支配权,他们的决定缺少公众的意见和监督。(3)社会组织的业余性。社会组织是以自愿为基础的,提倡志愿服务,工作多由非专业的志愿人士担任,这势必影响组织绩效和服务产品质量。(4)社会组织服务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为政府失灵的一种补充,社会组织服务的对象只针对特定群体[2]。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端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也为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是一种新的理论和管理模式。其代表人物奥斯本和盖布勒主张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以企业的精神改造政府。认为在像政府这样的公共部门可以采用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并且应该特别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上,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强调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主张公私合营,同时强调政府也应该与社会组织合作,因为社会组织能够弥补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不足,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兴起。市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这三种制度形式的差异及其互补性,也充分论证了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3]。
二、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满足哈尔滨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哈尔滨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利益格局也呈现多样化。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也使得哈尔滨民众由温饱走向小康,需求开始逐步扩大,特别是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需求,这就使社会对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有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众多的不同需求。约翰·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认为,“政府的工作趋于到处一样化,相反,个人和自愿联合组织则会做出各种不同的实验,得出无穷多样的经验”[4]。政府在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社会组织其产生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多元需求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结果。它来自于基层社会,体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根植于服务公众,谋求公共利益,并以适应不同群体和利益要求的满足作为工作的风向标进行创新,不断开拓公共服务新领域。因此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机制。
(二)统筹哈尔滨城乡服务均等化的需求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哈尔滨覆盖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而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供给制、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长期不足,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的发展要求。这种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制度严重制约了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带来了众多负面效应。而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构建的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相互补充和集中各自的优势参与公共服务,推动哈尔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供给不同居住区域、不同社会阶层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哈尔滨全体居民与应当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实现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相对平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哈尔滨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证明了政府以外的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能更好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建设哈尔滨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哈尔滨也同时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由原来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原来对社会和民众的管理转变为向社会和民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而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构建的多元谐动的哈尔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能够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为社会和民众提供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从而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提倡“小政府、大社会”,要求政府多“掌舵”少“划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将一部分“划桨”的工作职能分离出来,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它“掌舵”的作用,而且将竞争引入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有利于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四)优化哈尔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政府单独供给公共服务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多元谐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四个优化。(1)优化了原有仅依靠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供给模式,促进了公共服务主体由一元向多元供给转变。(2)优化了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3)优化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由原来自上而下的一维供给方式向多维的供给方式转变。(4)优化了公共服务的供给状况,促进了公共服务供给由失衡向均衡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J].政治学研究,2007,(4):87.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