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6: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基础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篇1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减轻农民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农业教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经费严重短缺的结果不仅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也使得教师工资无法保障,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使农村教师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在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分配问题上,国家政策倾斜城市的做法也是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教师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宏观控制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三种类型组成。其中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相当部分的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低,难以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欠缺,加之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专业展,降低了农村教育水平。

其一,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偏多,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相对紧缺。虽然有的学科教师如此缺乏,但相关部门却没有大量招聘相关学科教师,其原因在于教师招聘受到人事编制和县可用财力的限制。其二,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1.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新教师队伍质量。在新教师招录上,对师范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考;在新教师配置上,在采用提供教师岗位与考生填报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向农村学校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对于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和硕士学历以上的研究生,要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本着引进人才的目的,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破格录用。

2.政策支持,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村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大量学历不合格教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学校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优先安排学历不合格教师进行学历教育,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合格。

1.齐全各学科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不齐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引进教师。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所缺学科教师;第二,“一师多能”。鼓励现有教师学习第二专业,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学科教学。

2.改善教师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目前教师编制大多按师生比为准,一个地区内城市、乡镇、农村学校相同。但是城乡学校差异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核定编制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通过选派大量师范毕业生到学校,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另外,还要通过采取限期与脱离学校的办法,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和年龄较大的不合格教师。一是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公开面向全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

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先决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以确保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改一次性资格考核为每5年考核一次,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

二是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以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为主要考核依据。

篇2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减轻农民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农业教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经费严重短缺的结果不仅导致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也使得教师工资无法保障,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使农村教师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在农村和城市的教师分配问题上,国家政策倾斜城市的做法也是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原因。教师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宏观控制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三种类型组成。其中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相当部分的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低,难以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差。公办教师中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欠缺,加之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都不能适应农村教育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专业展,降低了农村教育水平。

其一,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偏多,而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相对紧缺。虽然有的学科教师如此缺乏,但相关部门却没有大量招聘相关学科教师,其原因在于教师招聘受到人事编制和县可用财力的限制。其二,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1.突出重点,切实提高新教师队伍质量。在新教师招录上,对师范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考;在新教师配置上,在采用提供教师岗位与考生填报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向农村学校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师范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对于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非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和硕士学历以上的研究生,要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本着引进人才的目的,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破格录用。

2.政策支持,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村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教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大量学历不合格教师,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学校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优先安排学历不合格教师进行学历教育,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合格。

1.齐全各学科教师。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不齐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引进教师。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所缺学科教师;第二,“一师多能”。鼓励现有教师学习第二专业,培养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学科教学。

2.改善教师年龄结构,通过加强农村教师编制管理,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目前教师编制大多按师生比为准,一个地区内城市、乡镇、农村学校相同。但是城乡学校差异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核定编制时,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通过选派大量师范毕业生到学校,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另外,还要通过采取限期与脱离学校的办法,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和年龄较大的不合格教师。一是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公开面向全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试,严把教师入口关和质量关。

在录用新教师时,必须把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作为选聘教师的先决条件,并对应聘者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以确保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考核考试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改一次性资格考核为每5年考核一次,探索教师资格分级认证制度。

二是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以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为主要考核依据。

篇3

首先班主任要根据学校有关制度,从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实际出发,出台一些学生认可并适合本班级管理的制度,并随着新情况的出现,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奖罚分明,做事做到公平,做到“一碗水端平”;其次是在班级工作中,每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学习情况、道德纪律、卫生习惯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及时地引导;再次,对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宜的鼓励,树立榜样,激起他们的上进心,逐步强化他们的团队观念,使学生自觉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

二、班风建设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

优良的班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筑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文环境及浓郁的学习氛围。其中通过思想组织建设来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班风。一个班集体思想建设风貌的好坏直接由这个班级班风所决定,班风具有与散文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个体产生环境造就人才的良好循环效应。但其优良的班风的形成是需要教育者花费多数时间,进行大量艰苦工作实践和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才能形成。

(一)班风建设应当从教室学习环境抓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优化教室环境是培养和形成文明班风的重要手段。

(二)其次每个学生都特别注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们的正视和肯定。教师要对学生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形成良好班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最后就是进行严格管理,严格管理对班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而去养成良好习惯,比如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等,为班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三、爱心是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

对学生的亲密关爱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起点,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度是学生与教师合作优劣的评判标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在校的一切情况。比如课堂中与学生多交流,课后从科任教师、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可能地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知道并认可教师对他的关爱,为以后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交流阻碍因素。要想融入学生当中,就得与学生平等对话,跟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用心去感受学生的想法,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通过对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他的优点和缺点,从合适的角度去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抽时间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家长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与家长做好反馈工作。

“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在教育工作中,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要以教师的多重角色实施管理,比如因为农村地区条件有限,教师要随时身上准备一定数量的现金,方便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要努力展现自身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相待。同时,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同学们管理也会轻松起来。

四、尊重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原则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渴望被教师和同学正视和认同。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就应当以尊重学生为工作原则,只有教师怀着一个平等、引路人的心态去管理工作,是可以在无形之中感染到自己的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是亲切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管理班级,要“以德服人”。主要体现在一个前提下开展管理工作,就是要让学生信服,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如,可通过着装、发型、仪态以及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去展现自身的才学,,让学生对你有一个仰慕的感觉,也就有了初步信服的开始。最后,用激励人心的总结性语言: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最终,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师生间关系相处越来越融洽。

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因为班集体生气与活力来自一个以许多人构成的战斗团队的许多兴趣、爱好和特长,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注意这些方面的工作。一个班里的学生如果都是些缺少个性的孩子,那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民主意识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在班级创新管理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要尊重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个性,享受成功和喜悦。譬如,举行“我爱班集体”的演讲比赛、“心理交流会”等沟通强的活动,达到有效整合;像接力比赛、拔河等团队协作的体育比赛来激发集体荣誉感和认可感,提高团队凝聚力。

五、有效激励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只有我们这些“伯乐”去鼓励他们,他们才有可能表现出“千里马”的能力。另外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得到激励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十分渴望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学生配合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班级管理工作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足以证明,通过激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我发展。

篇4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篇5

本学年,学校在教学工作要点中提出:努力搞好教研活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以搞好集体备课为突破口。

实际上,物理教师的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物理教师群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呼唤着备课形式的更新。加强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取得最佳讲课效果的先决条件,集体备课的质量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是集体备课的最大受益者。

2.集体备课能够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集体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现实和最直接的问题,由于每位教师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学经验有所不同,对教材和大纲的理解各异,通过相互切磋、研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每位教师学科教学水平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再创造。

3.集体备课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物理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体现,不应只在知识结构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来体现。集体备课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研究,这种研究要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科研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4.集体备课能够提高物理教师的合作意识。在集体备课中,每一位教师的事前准备和积极参与是备课质量的保证,教师们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民主的氛围。备课中允许有不同意见,老教师提供丰富的经验,年轻教师展现活跃的思维,取长补短,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将一人的优势变成群体的优势,将一人的智慧变成集体的智慧。

5.集体备课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可能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每位教师都需要进行评判,要选择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策略实施教学,而这种选择就是一个思辨和批判的过程,教师正是在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取舍,汲取力量,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我们学校物理组是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的

通过实践,我校在集体备课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办法。

1.备理念——寻求最佳教学观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本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可是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似乎迟迟难以走下讲台。为什么?难道传统的教法依旧合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属空谈?其实不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旧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了,习惯了的东西你要改变它,总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进行集体备课的初衷,也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备教学理念。集体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统一思想,弄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正确的位置和关系,确定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教学主导思想。在实际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应该说,经过这样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后,我们物理组老师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教学思想的转变。而且深深体会到,这种教学思想的转变是不得不,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2.备学生——寻求最佳学习方法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备学生。

我校是一所示范性高中,实际情况是: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良好习惯缺乏,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够完善。存在的事实是:要么课堂上所讲内容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要么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出乎老师意料的一错再错。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能力。

3.备教师——寻求最佳传授途径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但决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我们应确定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该放手时必须要放手,能交给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做教师的不能包办,不能硬灌。对于讲授知识,我们抛弃了原来大块大块黑板板书的做法,代之以学生“学纲”,把课堂上要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印发给学生。

备老师的结果,使我们认清了自我,知道了自己作为教师,到底该如何去进行自己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减少无效或低效的劳动,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4.备教学——寻求最佳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是集体备课中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认真落实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备教法,我们在物理课堂中主要实施的是“教学导纲”。备学法,重点落实学生学纲,统一学生学纲,借助“学纲”,引导学生在老师帮助下独立达到预定目标。备练习,精编例题及习题,使学生分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际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努力使各个教学环节,都围绕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和统一交流,我校物理科教学形成了自己特色:有各年级统一完备的电子教案,有各年级统一完备的学生学纲,更重要的是,有了全组人统一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学生学纲”,以每课时做一单元,已成为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必备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了。它的主体是:学习提纲,除此之外还有:学习目标和随堂练习。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觉得使用“学生学纲”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旨在“引导”。借助它,可使学生明确本课时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自己知道如何通过阅读教材、如何通过做实验去达到目标。第二,节约了课堂时间。借助它,既减少了老师繁杂的板书,也省去了学生大量的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三,使学生有一个现成的复习材料,便于巩固复习。借助它,便于学生在复习时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容易做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篇6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般是教师就课文教课文,学生就课文学课文,除了读就是背,很少了解课文以外的东西,由此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兴趣不大的弊端。而应用多媒体教学,除了能将课本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之外,还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课文学习内容相联系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视野。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创设有效的英语学习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正确发音,提高听力,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遵循的原则

1.目标突出原则

英语课件是为一定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做到目标突出,所选用的资料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比例一定要恰当准确,时间分配一定要合理,做到目标清晰,中心突出。

2.生动有趣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图、文、声并茂,这也是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所熟悉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注重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课件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习。但那些与课文学习关系不大的背景、画面等,不能因追求形式的热闹而硬性附加上,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互动教学的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互动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生硬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学方法,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通过多媒体教学后,进行一些师生问答、小组交流、课本剧表演等。

2.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强调教师的指导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把多媒体当成主要手段,把以前的“人灌”变成“机灌”。正确、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恰当地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指导。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间,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和学生交流、探讨,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做到取长补短,对症下药。

3.要注重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必须在光线比较暗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学生才可以很清楚地看清屏幕上的内容。而在利用多媒体学习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做笔记或者看课本,而在光线比较昏暗的环境中看书或写字,对学生的视力有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调节好室内的光线,适时地改变教室环境,不要让学生一直处在光线暗淡的教室环境中,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例如,把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合理间隔,或在需要学生看书或者讨论问题的间隙,拉开窗帘透透气,透透光。

4.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实践活动

英语是一门工具,和其它语言一样,其主要作用在于交际,而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而不要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锻炼胆量,用英语大胆地说,大胆地讲。例如,组建英语兴趣小组,开展英语游戏、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听力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实践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5.要消除“多媒体教学无足轻重”的误区

篇7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 

篇8

(一)课程设置的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观念上基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相背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思政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践课程仅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见习是去见习单位听听课、参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6周,课时安排较少,且过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实行学生分流实习,学生返校只要有实习学校的证明即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3]高校思政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与考研时间、期末考试时间相冲突,导致开题报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滥造。而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又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8]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类课程,比如:《现代教育论》、《教育实践学》、《教师修养》、《教育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外,还应该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的课程,帮助学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一名学生到合格政治教师的成功蜕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