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6: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电子政务系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务结构模型应用框架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以上是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分层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融合了知识管理的思想,通过知识管理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政务和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三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IT基础设施平台作为最底层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持。电子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在信息资源服务层被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存储在知识中心,以供电子政务的使用者访问和提取使用,这一层为知识的再利用和共享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管理的大部分过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服务支持层和业务应用层,其中,前者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了信息和办公管理两大应用平台,这两大平台及协作交流平台将和主要位于第四层——业务应用层的知识管理平台共同完成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具体业务应用。表现层中的公众和政府公务人员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提供者之一,同时也是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这一层面体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1.1网络概况。根据水利各业务部门采集信息数据的业务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业务相关性,将涉水数据分类为,基础性、全局性的水文数据、水利空间数据、水利工程数据以及行政管理基本信息。相关的新建业务系统数据,例如水资源数据、水质数据、水利数字图书馆等。为了减少建设、运行、管理的成本,大部分新建业务系统数据及其其应用系统均依托于水利数据中心。对少数确需分散存储的数据,则以水利数据中心为枢纽建立水利信息共享体制。整个网络系统由各个水利业务部门的WEB交互客户端或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各部门业务数据库,ODS区数据库、明细数据区、主题数据库、决策分析数据库、决策分析系统、数据反馈系统几部分组成。
1.2各部门业务数据库。业务系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和管理且不在数据中心。另一种是建设完成后由数据中心统一管理。两种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将业务数据库数据全量复制到数据中心ODS区。业务数据库中基础数据库的部分内容,直接从基础数据库复制使用过程中采用同步机制进行更新。其他具体业务应用根据情况自行建设。
1.3ODS区数据库。ODS区数据库主要是将异构数据库进行基础转换"然后对业务数据库进行全量复制。具体情况需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库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业务数据库、厅电子政务系统数据库、水文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水利普查系统数据库等。
1.4明细数据区。明细数据区主要存放的是ODS区中经过清洗的数据,将不同业务系统中同类数据、不同描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标准一条数据。明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详细数据,其中按应用业务来分包括水利空间数据、基础水文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资源数据、防汛抗旱数据、水质水环境数据、水土保持数据、农村水电数据、灌区信息化数据、水利行政管理数据、水利科学技术数据库、社会经济信息库、旱情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洪水数据库、历史台风数据库、超文本库、历史水量数据库、图形库、动态影像库、水土保持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等类数据。
1.5主题数据区。主题数据区是若干主题数据库的集合,是以数据库明细数据为唯一数据源、面向特定分析应用、按一定方式重新组织的数据集合。综合分析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经过综合分析与处理后的结果信息。主要管理和存储数据的编码、规范、标准等参照数据信息。提供综合决策分析时使用的计算模型和模型管理机制,模型库中的各部分模型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包括各种空间模型和在线数据可靠性分析计算等。业务主题数据库是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基础数据库或其它主题数据库按主题抽取的数据重构而成的数据库,除按常规性的应用主题构造主题数据库外,还可根据业务需求动态构造相应的主题数据库和信息产品数据库。
1.6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1.7数据反馈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除了基本数据的交换共享外%一些整理分析后的决策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共享服务与数据,反馈系统反馈到相关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二.数据处理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为;由各业务部门经过WEB交互客户端或采集终端软件将数据上传各业务库、然后经过ODS区数据库将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并上传至明细数据区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依次上传到主题数据库,经过决策分析系统得出结果,最后经过数据反馈系统将结果反馈给各个业务部门,形成数据共享、协同办公的作业目的。
三.网络弊端
由于系统采用了封闭式数据反馈设计,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是不可逆的。反馈的分析决策数据结果一经录入不可以修改。然而,随着处理业务数据量增大,分析和决策的数据产生错误几率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错误,相关业务部门只能重新上报数据,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影响业务办理效率,而且重新上报数据与原数据基本相同,也给今后数据存档检索带来了弊端。作为业务数据上报人员,如果上报数据产生错误或者补充数据,也没办法修改,容易产生数据上报不实等错误。
四.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设计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在原数据反馈式系统之外设置一个业务管理员权限,使单一的数据反馈式系统可以二次上传数据,形成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业务管理员可以使用自己的权限,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将决策分析数据修改成正确结果,存入业务库,经过ODS区数据库归一化处理后,逐级上传至分析决策数据库,然后再通过数据反馈式系统直接反馈给相关业务系统。采用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后,可以直接对业务数据库数据进行访问修改,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避免重复采集上报数据带来的资源浪费,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对于上报数据产生的错误,也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修改,避免分析和决策部门产生错误数据。在整个数据作业流程结束后,数据的唯一性又保证了今后数据归档检索的便利,也大大节约了整个系统硬件成本。升级后的水利电子政务内网,是在系统后台增加了一个管理员账户权限,WEB交互客户端和数据采集终端软件操作界面并没有做出调整,对原有的用户没有任何影响,无须重新上岗培训或者改变操作习惯。升级过程操作简单、快捷,而且不需要停网维护。双环封闭式数据反馈系统是在满足整个系统数据封闭性的要求下设计的完美解决方案。
五.结语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愈来愈高,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也愈来愈快,然而法制法规对于电子政务发展的限制也愈来愈显明。譬如说,电子签名是否以及纸质签名拥有一样的法律效力等,就需要专门的法律去加以限制以及说明。
二信息维护的多重矛盾
对于于电子信息的维护,历来就没有特定的标准,这就致使在防护的进程中呈现了良多的矛盾,例如:防护不到位以及防护过度之间的矛盾;防护软件以及使用软件之间的矛盾;杀毒软件研发以及获得效果之间的矛盾等。跟着时期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电子政务的防护系统也要不断的进级;眼下,为了减少挪动设施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1般杜绝在系统上使用挪动设施,这确定会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用性带来必定的不便,这就又造成为了其安全性以及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安全部系建设
三.一网络物理层面的安全保障
(文秘站:) 从这1层面来讲,网络物理隔离卡的研发业已经相对于完美,虽然其有良多不同的品种,然而其根据方面基本1致,都是凭仗脱离了TCP/IP协定的内网系统,在电子政务网络内部自成1个网络系统,以及互联网络断开连接,维护内网资料的相对于安全。除了了在内网以及外网之间进行隔离,在内网内部还要进行必定的隔离。
三.二网络利用层面的安全保障
三.二.一登录身份验证这是1种最简单的安全保障方式。依托对于用户名以及登录密码的设置,对于那些不相干的人员进行隔离。眼下,黑客的损坏能力逐步增添,简单的用户名以及密码很难限制那些别有居心的人员,所以,良多的电子政务网络都开始采取动态口令技术,对于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更详实的维护。
三.二.二使用权限矩阵电子政务系统是政府以及民众之间的交换平台,这就注定了走访这个系统的人员会有两种身份:系统管理者以及1般民众。对于这两类使用者咱们要区分对于待,给予他们不同的使用权限。系统管理者可以对于系统内的信息进行添加、删除了以及保护,对于总体资料进行必定的调剂;然而1般民众就只能对于信息进行阅读,不能做出任何的变动。
[论文摘要] 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转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杜天宇.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 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 于玉林. 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 王开田. 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 王胜利. 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 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
[论文摘要]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转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王胜利.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
[论文摘要]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而言,是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
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完善和创新,是众多科研工作者艰辛劳动的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的影响,也不言而喻。但在理论上,更多的表述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的影响”,专项研究会计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相对较少。
在此,笔者就会计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简要梳理。
首先,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催生了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技术学),改变了会计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当前,关于这一新学科的命名,有的称之为“会计电算化”,有的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有的称之为“计算机会计学”,但各自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本质差别,其实质研究的是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形成这种同一学科、多种命名的现象的原因众多,但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这一新学科本质。
其次,对会计方法、技术理论产生重要影响。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方法学、技术学。技术手段由手工向电子化后,财务会计的技术理论已经发生重要变化。第一,凭证、账簿的作用和意义发生变化,如,记账凭证信息得以扩充、明细账不再依据原始凭证登记、凭证和账簿作为存储会计数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正逐渐消失。第二,淘汰与新技术不相容的理论,如,“账务处理程序”为“数据处理流程模式”取代。第三,派生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会计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技术。
再次,引发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关于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可以理解为会计数据处理定式。据此而论会计数据处理机制,将会在多方面发生变化。第一,会计数据处理将突破单独由会计部门处理定式,代之以企业内多部门参与会计数据处理,即,会计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库集成,成为“共享数据库”,网络成为各部门参与数据处理纽带。第二,“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信息机制受到挑战,“数据源—会计信息加工方法—适合个性需要的信息”将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可见,电子化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会计重构的动力,也是会计创新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杜天宇.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J].会计之友,2007(10,下):67-68.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与会计控制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40.
[3]王开田.会计进化论——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0.
[4]王胜利.论我国会计目标体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