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材工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建工;建材;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分析
一、前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化,包括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等方面内容,城市建筑构建了城市的整体风格和特点,进而与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建工建材企业是建筑行业中的不可缺少重要部分,为施工项目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建材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工建材企业的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建材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建筑行业、环保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我国是建筑材料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工建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工建材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就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了解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二、建工建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建工建材企业强化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进行管理,并要对企业的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行动态跟踪。财务管理是任何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心,它贯穿了建工建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因此建工建材企业要了解企业业务的特点,并要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目标缺乏一致性,道德风险问题严重
建工建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并为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提高资金回报率。目前较多的建工建材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的经营管理目标缺乏一致性。经营者的目标往往是实现自己财富最大化或者是提高自己在行业内的声誉,部分经营者的目标是为了增加自己单位工作时间的报酬或者是避免风险,因此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一致。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经营者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次优选择,企业最大化利润的目标难以实现,甚至部分经营者与企业利益对立,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问题。
2.会计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机制,会计核算准确性不高
建工建材企业的产品线比较复杂,建材产品复杂多样,因此会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特点。目前,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会计工作没有根据建材产品特点设置明细科目,会计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机制,建工建材企业难以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开展生产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作不能为建工建材企业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其次,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不完善,并没有根据企业建材产品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要么会计科目过分细化要么过分概括和笼统,会计核算不准确。同时,部分建工建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财务管理机制,并设置了会计核算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不高,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灵活应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反映建工建材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状况。
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完善
应收账款管理是建工建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部分建工建材企业为了追求销售业绩而进行大量的赊贷业务,过分追求华而不实的账面业绩,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导致企业陷入流动资金困境,企业资金机会成本过高,应收账款回收率较低,坏账率较高,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其次,部分建工建材企业缺乏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并没有针对现有客户建立信息管理平台,也没有对新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导致企业面临着较高的应收账款风险。
三、建工建材企业优化财务管理机制应该采取的措施
1.完善激励机制和制度,明确经营者责任和权力边界
建工建材企业重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优点和缺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管理的专业性,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在管理和经营工作中具有优势,而且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但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存在不一致性,此时建工建材企业要完善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力边界,并要对经营者的责任进行量化,明确量化标准,并要对经营管理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时,企业要重视完善激励制度,尊重人性,尊重经营者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协调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2.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自身业务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建材产品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不过分细化会计科目,避免会计科目冗长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难度。同时,建工建材企业要不断规范化会计核算程序,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其次,建工建材企业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现金流管理和成本精细化控制,了解成本构成因素,对成本因素进行分解,以便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企业要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一方面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另一方面应该要求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实践性和执行力度,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
3.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
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催收。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和资金回收周期建立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以便对新老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估,进而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其次,建工建材企业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重视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保证内部审计制度可以落实到各个部门,以便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作者:张应荣 单位:重庆永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工程监理企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企业,用人规模每年上下波动在20%左右,人力资源计划和调配难度较大。该公司从实际出发,对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机制进行了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科学制定年度计划。人力资源部积极与市场部、工程部门协调,根据工程项目计划开工数量与人员配备定额标准,制定较为合理的年度用人计划,月度和季度滚动修编,同时建立人力资源调配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同,保障监理项目部用人需求。二是建立正常的用人招聘、调配机制。制定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调配管理规定,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以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为原则,对项目总监、用人部门、人力资源部、公司领导四个层面在人员招聘、岗位职级调整、休息休假、待岗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权限和工作流程予以明确,把握大局,抓住重点,提高质量。三是建立人力资源配备预警机制。在做好人力资源配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类人员(包括注册人员)超员或缺员的预警比例,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降低人力资源波动对公司正常业务的影响。
二、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对于人才队伍的框架,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如下思路:针对中高端人才,坚持以才为主、适量储备、兼顾成本;针对一般员工,坚持市场为主、保持规模、兼顾效益。据此思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进中高端人才。制订了中高端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通过多种渠道招聘和吸引人才,近年引进数名拥有国家注册执业证书和高级职称的中高端人才,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二是从施工设计单位引进中青年技术人才,经过监理专业培训后,补充监理人才队伍。三是多渠道招聘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专业对口、能力较强的专科和二本院校毕业生,相对于重点院校毕业生来讲,他们更加珍惜就业机会,能适应长期在外的监理工作,成长较快。
三、注重员工成长,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以“专业室”为载体的核心人才队伍,在电网、电源、土建工程监理等主要专业领域,选拔出代表公司在本专业领域内最高水平的总监进入“专业室”,给予一定待遇和任务,拓宽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二是建立公司后备人才库,对现有监理人员按照专业、年龄等方面进行细分,从中排列出总监、专业组长等后备梯队,举办脱产性质、高水平的后备总监培训班,引导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给予重点培养,多项目、多岗位锻炼。三是建立内部招聘制度,中层干部、本部管理人员和总监缺员,首先从公司内部公开选聘,给想干事、能干事的人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为优秀员工在人才选拔中创造机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和公平、阳光、动态的用人机制。四是加强青年员工的培养和锻炼,建立青年员工现场工作奖励和竞赛调考制度,结果与岗位调整挂钩,鼓励青年员工立足基层岗位成才。五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设立总经理和书记信箱,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恳谈、论坛、文体活动,建设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凝聚人心,和合奋进。六是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根本,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内部培训方面,以现场培训和专业交流为主,组织编写《输变电工程现场作业监理手册》,即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开发现场案例培训课件,建立内部共享知识库,将个人智慧变成共同智慧,扩大受益面,提高培训效率。外部培训方面,侧重于理论性、提升性和取证培训,积极组织员工参加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培训,修订取证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鼓励员工取得注册证书。
四、坚持内外公平,完善薪酬分配机制
1.1对于企业集团企业文化的传承作为企业集团下属子分公司,直接接受集团的管理,受集团企业文化影响较大。集团的企业文化体现了作为重要的央企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集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财务公司在提炼自身核心文化理念时,就必须要体现对集团企业文化的传承,体现财务公司的本职和定位。
1.2金融行业文化特点决定财务公司“服务、稳健、诚信、创新”的特点金融机构是经营金融资产的特殊行业。因此,要求金融企业具备管控风险的能力,才能够实现稳健、高效、安全的运转。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服务已成为金融企业用以争取客户的手段之一。因而,近年来金融企业纷纷在服务的提升上投入大量资源。同时,诚信经营体现金融企业的对外承诺,也是吸引客户的必要条件。
1.3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是相互统一、互相促进关系企业战略的实施必然推动企业文化良性循环发展,而企业文化是调动全体员工实施企业战略的保证。因此,财务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确定了企业使命、企业定位、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1.4领导者对于公司企业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企业文化的内容、管理方法与领导者的管理风格有着密切关系。成功的文化改变背后的最强大的推动因素往往也是企业最高层的领导者,如通用电气公司韦尔奇和苹果公司乔布斯等。
1.5员工的文化对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态度和期望,新员工进入组织之后,若能与组织文化相适应,就会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反之,形成各自的亚文化,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稀释或冲击。新员工数量较多的企业,更加需要企业文化发挥导向功能。
2.财务公司企业文化现状——基于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公司核心文化体系、经营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员工素质、沟通、激励等方面内容,向全体员工发放,收回96%。问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企业文化现状,结合企业文化相关理论、集团企业文化和公司实际情况,下面重点阐述财务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2.1企业文化体系已初步提炼,并得到员工的认可
2.1.1确定了核心文化体系,并得到员工认可。目前财务公司提出的发展愿景——建设国内一流财务公司,核心价值观——诚信、服务、创新、稳健,绝大多数员工完全认同。近期,财务公司将按照新版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进一步提炼和完善。
2.1.2统一了企业形象,提升了公司整体形象。公司统一VI标识系统,建立员工行为规范,统一员工着装;印刷制作公司简介宣传材料和封套;顺利完成公司外网建设并成功上线;通过物质文化建设提升了公司整体形象和风貌,企业凝聚力得到增强。
2.1.3以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植树活动、文体活动、参观活动、普法一百天、慰问患病员工、员工风采展示、公司宣传栏和电影音乐放映等活动。员工认为公司还需增加以下活动:教育培训(61%)、外出参观考察(51%)、文体活动(39%)等。
2.1.4引进了优秀的金融人才,员工综合素质较高。员工中70%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年龄36岁,大部分有金融或财务从业背景。在问卷调查中,员工认为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优秀的人才(65%)。74%的人认为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能适应未来公司发展。
2.2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被调查者认为制约公司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市场开发强度不足占63%,产品研发能力不足占63%。在创新精神和观念转变方面急需提高和改善。结合问卷结果,员工认为公司现在急需改变的就是转变思想,通过改革创新,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向“建设国内一流财务公司”的目标不断迈进。
2.2.2企业文化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43%的员工认为在公司实现自身价值是满意的,51%认为一般。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罗宾斯研究发现:人的价值=人力资本×工作激情×工作能力。如果没有了工作激情就没有自我价值实现感。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2.2.3企业文化凝聚和激励的作用在减弱,激励机制还需完善。主要体现在员工比较看重物质层面的激励,精神激励起到的作用被忽视或不足。员工更看重个人发展和待遇问题,公司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对于公司未来3-5年的发展,您最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55%的人认为是“人才的评定、培养和选拔”。您在工作中更为关注什么,41%是“个人能力的提高”。如何能更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士气,“薪酬合理”占84%。
2.2.4公司与员工的沟通还不够充分。43%员工认为“不很清楚”公司日常发生的大事。51%认为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受重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与员工沟通机制不畅,或有沟通的渠道但效果并不理想;员工对于公司决策机制不了解,认为反馈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或部分采纳。因此,公司在做出决策后,还应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
2.2.5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47%的员工认为健全,45%认为一般。以职位为维度分析后得出:中层干部选择一般的比例要远高于普通员工。中层干部是各部门的管理者,意见更具参考性。可见,公司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3.构建一流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议和措施
3.1进一步提炼核心文化体系,用人文关怀提高凝聚力企业文化体系可以从理念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来构建。第一,提炼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即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企业文化刚要》和《企业文化手册》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基本载体。能够被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会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不同的员工也能产生同化作用。第二,构建企业文化组织体系,可从职责定位和运行机制两方面理解。职责定位要确定决策者、职能管理者、执行者;运行机制指决策如何作出、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跨部门协调的运行机制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管理者高度重视、各部门紧密配合和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3.2注重人才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为创建优秀企业文化提供组织保证第一,加强薪酬绩效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岗位、绩效、能力的薪酬体系,体现岗位价值、岗位业绩,薪酬水平要体现绩效考核成绩,引入竞争、体现公平。建立符合公司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方式,充分应用考核结果,使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培训、职位晋升挂钩。第二,完善培训教育机制,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围绕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内外部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员工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提高员工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为不同岗位的员工建立不同的职业通道,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建立内部轮岗机制,通过部门内、部门间的岗位轮换,丰富员工工作经验,着力培养全面的人才。实施内部竞岗机制,创造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3.3培养创新文化,使企业更加充满活力第一,从战略的高度树立创新的观念。鼓励在经营理念、运行机制、制度环境、业务流程、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创新,从战略高度认识创新,定位创新。第二,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和公司创新精神,使创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保持一致。要为创新提供有利的内外环境,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来促进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塑造学习型文化。不仅要进行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建立共同愿景、系统思考的修炼,还要在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及激励机制上面倡导学习型文化。
3.4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归属感和成就感通常,激励手段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一般属于精神层面。激励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公司的凝聚力。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和激情与工作年限有较为直接的联系。员工在工作一年后开始逐渐丧失工作激情,特别是工作两年后,熟悉了绝大部分工作内容和方法,人际关系和工作经验均已成熟,开始认为自己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或者自己不喜欢的,认为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较重要,通常会有对薪酬不满的想法,认为工作没有挑战性。针对这个阶段的员工,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对员工的业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肯定员工的成绩,并和薪酬挂钩,建立奖励机制。通过建立薪酬、奖惩、福利、休假等激励制度,加大优秀奖励、特殊贡献奖励、培训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方式方法的综合应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其归属感和成就感。
因为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新兴的施工项目出现,很多新兴项目的财务管理没有“前车之鉴”,所以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能确保建筑行业的最大化利益,就需要将出现的问题解决。
1.财务管理权责不明确。
很多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都是因为互相的权责不明确而导致的,这些问题虽然在表面看不出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极大的影响工作效率和最终收益。目前的建筑行业中的施工项目都是通过承包的方式来获得的,而很多的建筑公司对承包人不了解,很多承包人只关注自身利益,从而在发展过程中使得内部员工丧失了工作积极性,而如果直接将财务管理权交给了项目经理,经常会出现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会极大影响整个建筑团体的发展和运行。
2.内部运行系统紊乱。
在现代的发展中,每一个建筑行业内部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制度,但是因为各个行业内的运行机制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表现在建筑行业制度上也有着相应的差距。虽然每一个建筑行业都有着规章制度,但是不能保证规章制度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在现实中的很多例子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规章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团队的建设是具有很大危害的。因为很多建筑行业的内部运行系统出现了问题,所以在一些项目承包、原材料选购等环节上都反应出很大的不实际性。
3.财会人员不负责任。
在建筑行业中,财会人员是管理整个财务工作的主要人员,但是正是因为很多财会人员掌握了整个施工项目的主动权,导致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财务监管不力的问题。很多财会人员只谋一己私利,而牺牲整个建筑公司的主要利益,很多建筑公司存在虚假报账、恶意抬价等恶,而这些行为不仅会对整个公司的发展造成影响,并且会给公司形象抹黑,一旦查出,对公司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很多财会人员因为缺乏相应的训练,而工作能力很低。在公司的建筑行业中,很多财会人员不能正确的处理手头上的工作,在工作中大意粗心,常常会看错小数点,对公司的财务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并且,很多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欠缺,所以常常施工成本的预算存在大额差距,造成了公司内部的流动资金回收困难,这种现象,对于很多建筑公司来说,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实行相应的正确措施,就能将这些问题和损失“防患于未然”。
二、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中的财务管理能力
建筑行业中的财务管理是一个行业运行的基础和灵魂,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影响整个项目施工的发展。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失误,但是可以提高避免失误的总体能力。
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有着良好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进行一切事务的关键要求,如果没有配套的制度作为参考,那么整个建筑行业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管是进行哪一个工程的实施都可以借鉴。财务管理制度要细化到每一个线下环节,例如,财务记账本的完整度,成本预算,资金流动支付,工程预付款等方面都要有详细的规章制度,如果在这些小方面不做注意,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造成更大的危害性。除此之外,财会人员还要负责每一个款项的去处,将每一项原材料花费、项目购置费细心记下,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清楚了每一笔款项,整个公司才能在不断地发展中做到“开源节流”。
2.改革财务人员选拔制度。
既然明确了财会人员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在选拔财会人员的过程中注意能力的检验。很多公司内部还存在财会人员“委派制度”,虽然这个制度实施范围广泛,但是会在后期工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而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在解决,为时已晚。在财会人员的选拔过程中,首先要规定相应的审核人员,对财会人员的计算能力,细心程度,专业掌握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财会人员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的实习,如果实习通过,就可以正式聘用,如果实习期间,工作态度懈怠,工作能力有所欠缺,那就另行聘请人员。在财会人员选拔后,也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养,在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丰富其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强工作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为整个建筑行业谋取更大的利益。
3.提前预估项目施工成本。
在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中,项目成本是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面,也对整个施工项目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明确了施工成本,才能够相对应的进行施工的材料购置和后期投入,如果在成本方面马虎大意,很有可能会增大后期工程的开销。一般来说,成本预估是要结合市场交易情况,施工项目的困难度,人员安排等多个因素来考虑的,单纯的考虑一个方面,会使得成本预估出现或大或小的误差。在明确了成本之后,就能够相应的对施工进行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也是后期成功的主要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开支问题,要及时联系财会人员,进行成本预估的比对,如果发现了成本预估和实际运行状况存在差异,那么就要重新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更加有利于整个建筑团体获益的方案改动。
4.强化施工项目中的资金管理。
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面就是在任何一个环节中的资金运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公司是否具有成熟的管理制度的关键标准。资金管理存在于一个施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如果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那么会对整个项目资金造成管理混乱。想要有效的强化施工项目中的资金管理问题,那就要在施工之前对整个项目做出长远规划,包括工程项目的实施时间,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以及投标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详细的规划和布局,而不是大约的估算,每一个资金支出都需要得到“回报”,在后期工程结束后,需要保证每一个款项的应用率,另外,在每一项的钱款使用中,都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使用更加节约成本的材料,当然,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范围内,如果质量存在问题,那么会对整个施工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结语
1.1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研究执业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2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与技能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半工半读搭建平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受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企业向学校提供需求及其实训实习环境,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学校教育;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有利于顶岗实习中的实践对接,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在施工企业由技工师父带领,学习实际操作技术和经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导向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及综合素质堪忧等种种问题,有利于实现多方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中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也大都是一些重视理论教学的水平一般的教师。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更应会做,才能发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支持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如鼓励教师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参与实践、增加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邀请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师要学校做讲座,做兼职教师。
2结语
1.1采暖
按照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规范》及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主厂房所处的位置隶属严寒地区,必须设置集中采暖系统。因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低,采暖期长,主厂房空间大,各层互相连通,采用常规散热器采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布置散热器比较困难,故本设计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为主,辅以暖风机采暖的方式。其中地面辐射采暖热媒为60/50℃热水,由场地锅炉房换热机组供给;暖风机采暖热媒为110/70℃热水,由场地锅炉房直接供给。同时,连接厂房外皮带接口处设置热空气幕,采暖热媒为110/70℃热水。
1.1.1热负荷计算
根据主厂房围护结构的具体做法,结合UHG选煤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热负荷计算。
1.1.2采暖设施和设备
根据主厂房热负荷计算结果,结合UHG选煤厂业主要求,地面辐射采暖加热管采用De20PE-RT耐热聚乙烯管,等级4,S=6.3,壁厚2.3mm,总长度6010m。选用11套T400分集水器以及1套T600分集水器;暖风机选用14台RH-165热水型暖风机。由此来满足主厂房内部采暖需求;同时可以根据冬季室外温度变化灵活调节开启暖风机台数,实现节能控制。蒙古UHG选煤厂外部皮带采用不封闭的方式,皮带211、711、801及802与主厂房连接处洞口冷风侵入量太大。由此,提出尽量减小连接处洞口尺寸,在皮带与主厂房连接处采用悬挂橡胶皮帘的方式,同时设置垂直式热空气幕进行冷风隔断,以此来保证主厂房内部采暖温度。
1.2通风
根据规范要求,为满足夏季通风降温需求,在主厂房屋顶设置10台DWT型屋顶风机。
1.3矿粉池及门口坡道防冻
主厂房地处严寒地区,冬季室外采暖温度很低,同时风雪天气较多,采暖期太长,导致主厂房内部矿粉池以及门口坡道容易结冰,给生产带来很大的弊端,由此考虑采用伴热电缆融冰化雪的方式。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采用2根单位长度发热量为17W/m的电缆以及18根单位长度发热量为18.5W/m的电缆。
2本项目设计特点
2.1采暖
主厂房采暖一改传统的散热器采暖方式,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辅以暖风机采暖。同时考虑主厂房与皮带连接处的冷风侵入过大,采用垂直式热空气幕隔断冷风,保证室内采暖效果。暖风机采暖方式灵活,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车间厂房,当空气中不含易燃或易爆性的气体时,可以作为循环空气供暖用。暖风机不仅可以独立作为供暖设备用,也可以作为补充地面辐射采暖散热的不足部分。本设计中,暖风机悬挂安装于主厂房内部钢柱上,不占用生产空间。另外,暖风机开启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灵活调节实现节能控制。
2.2通风
根据主厂房生产情况,夏季厂房内部散热量大,需设置机械通风。本设计中在屋顶均匀布置10台轴流风机,新鲜冷空气从下部外窗进入,热空气上浮经风机排出,室内空气组织流动合理。不仅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带走了厂房内部积聚的热量,可谓一举两得。
2.3矿粉池及外门坡道防冻
针对主厂房内部矿粉池及外门坡道的结冰现象,采用伴热电缆加热的方式,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且主要通过热辐射方式向结冰部分输送热量,以此达到融冰化雪的目的。这种加热方式,启动迅速、温度均匀、安装维护方便、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同地面辐射热水系统相比,没有试漏、清洗、维护等麻烦。同时,电缆布置方式灵活,控制方便,表面温度一目了然,是一种快捷、有效、安全的加热方式。它为选煤厂主厂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措施。
2.4节能评估
本工程中的采暖及通风设备均选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节能型产品。同时注意改进热力管道的调节方式,采用平衡阀、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实现管道调度、运行、调节的自动监控。采暖和供热管道保温采用导热系数低的玻璃棉管壳保温,外包铝箔保护层。对采暖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按国家有关标准采取保温措施。系统运行后加强热力阀门及附件等维护管理,降低供热管道热损失,使管道热损失降至5%以下,系统总泄漏率控制在2‰以下。
3结语
关键词:现代建筑;施工;材料;管理
1施工前的材料预算管理
事先进行周密的调查、规划。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做好现场材料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周而仓促开工,势必造成混乱,使各项工作处于被动。
材料供应部门必须按照材料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度,有计地组织材料进场。首先,搞好市场调查,掌握建筑材料的市场行情,取得材料采购中的主动权。其次,协调各方,紧密配合,积累资料,做好采购资料的基础工作。合理确定采购的数量,避免积压和浪费;根据施工需要,按计划有条不紊地供应所需材料。再者,合理安排材料储备,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这就需要择优选购,尽量做到先本地,后外地;先批发,后零售;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和算成本,防止材料舍近求远,重复倒运,加强经济核算,努力降低采购成本,最终选择运费少、质量好、价格低的供应单位。
2施工材料的储存堆放管理
材料储存是材料管理的中间环节,对实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储存环节一旦管理混乱、把关不严,将导致整个材料管理的混乱。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疏于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措施。②库房材料摆放零乱,无标明品名、厂家、生产日期、型号、规格等的标识卡片。③没有登记材料收、发、存台帐,无月度、季度材料收支动态表。④仓管人员给采购人员出具假入库单,同采购人员共同实施违法活动,或者与领料人员合谋将库存材料领出卖掉或私分。⑤仓管人员故意刁难供货方,以索取好处费。
3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认真执行材料验收、发放、退料、回收制度。建立健全原记录和各种台账,按日组织盘点,抓好业务核算。首先,坚持材料进场验收,防止损亏数量,认真做好现场材料的计量验收和台账记录,不同材料和不同的运输方式,采取不同的验收方法进行验收。如遇数量不足、质量差的情况,要及时退回,并进行索赔。其次,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消耗。施工技术人员根据工程需要制订详细的材料定额使用量计划,对施工班组下料进行合理使用指导,对超定额用料,经过原因分析后审批方可出库。第三,根据本日材料消耗数,联系本月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分析材料消耗水平和节超原因,制订材料节约使用的措施,分别落实给有关人员,并根据尚可使用数,从总量上控制今后的材料消耗,而且要保证有所节约。第四,做好余料的回收和利用,为考核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提供正确的数据。
现场平面规划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堆料场所应当尽可能靠近使用地点及施工机械停放的位置,避免二次搬运,造成人工和机械的重复投入,不能选在影响正式工程施工作业的位置,避免仓库、料场的搬家,现场运输道路要坚实,循环畅通,装卸方便,符合防潮、防水、防雨和管理要求。
在工程施工中,还必须搞好材料的收、发、存等工作,以降低工程成本。如:把发出去的油灰铲、毛刷、电焊条等材料,一律以旧换新,最终,把所有废旧材料回收,如有缺少则进行罚款;食堂尽量用废旧木头烧火做饭,以节约用煤,废钢筋头,则卖到支模用的步步紧生产商手中,这样钢筋头价格高,而且回收的步步紧质量好、耐用、省铁丝;对于漏电保护器,一个就几百元,使用一段时间就容易坏,我们与厂家建立长久业务往来,要求跟踪服务,这样就杜绝了漏电保护器的浪费现象;对于废旧安全网,联系厂家回收,既做到了环保施工,又做到了节约资金。
4材料进、出仓的管理
及时准确提供材料的进出仓数量,以提高材料计划采购的准确性。首先是编制单位工程材料计划,要根据工程进度计划,需要哪些材料,材料的数量必须由技术员、统计员、材料员、班长共同计算核对,层层把关,并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场,确保生产顺利开展。如果材料进场数量多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占用大量资金,会增加工程成本;提供数量不足,不仅影响生产,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费用。
材料在点收入库时,验收人员应清点数量是否与发货单相符,检验质量是否合合同规定的标准,核对规格型号及计量单位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并向供货商索取有关技术证书、产品合格证。对残次等不合格材料或因施工方案变更不需用的材料应及时通知供货商,按规定办理退货手续。而实际上,现场验收人员或者因缺乏责任心,或者因收取供货方的好处而怠于查验,致使材料数量不够或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影响了工程质量,给企业造成损失。
原材料进仓,仓管员除按要求进行记录、验证外,还应按有关规定做好防护措施,并按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进货日期等打上标识。对出仓的原材料要登记,并详细记录材料使用的部位,做到使用的可追溯性。为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发生误用,可将其标识复制随同材料一起发放,由于材料成本是项目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故进、出仓还应记账,真正做到账账相符,并及时将有关数据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及时掌握项目的材料成本构成。
5作好周转材料的护养和维修工作
(1)钢管、扣件、U型卡等周转材料要安规格、型号摆放整齐,并且在上次使用后要及时对其进行除锈、上油等维护工作,扣件还要检查上面的螺丝是否还能使用,不能使用的要及时更换螺丝以不影响下次的使用。方木、模板等周转材料要在使用后要按其大小、长短堆放整齐成型,从而便于统计数量。
(2)在使用时,相应的负责人员要认真盘点数量,材料员办理相应的出库手续,并由施工队负责人员在出库手续上签字确认。当工程结算后,应要求施工队把周转材料堆放整齐便于统计数量;如果归还数量小于前面应归还数量。要对施工队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
6工程收尾材料管理
[摘要]本文在对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实务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适时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融合,试图为财务监控在公司治理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关键词]财务监控公司治理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的逐渐铺开,使中国企业的传统战略管理开始结合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转向最大程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企业最大价值的创新管理。正是由于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展开,现代公司能够便捷地利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化等信息化管理工具,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其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的灵活性。企业信息化的展开以及由其而引发的战略管理模式的变革,为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实务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在对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实务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适时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融合,试图为财务监控在公司治理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个研究框架,以期可以为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
一、适时财务监控与公司治理的分析
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公司的制度安排研究上,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在满足个人理性约束和激励相容的条件下最大化企业的总价值,必须是一个多赢的制度安排。因此李维安(2001)认为目前,中国把公司治理作为“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结构来实践,可能会出现现代公司改革中的新的“空洞化”的结局,导致公司改革实践最重要的公司治理实务仍是一个空白。造成公司治理实务空白和治理结构空洞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将公司的财务监控贯穿于公司治理实务中并与其进行有机的融合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1.财务监控是公司治理实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股份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一组规范股份公司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在公司治理实践中明确规范股份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的分布,并清楚地说明决策股份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并提供一种机制,使之用以设置股份公司的目标。同样在中国公司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国股份公司内部监控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式,即股东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经营决策;董事会再聘用经理班子管理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业务;股东大会另选举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中的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经营决策机构,经理班子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依据公司治理的实际和我国股份公司内部监控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式,中国股份公司的运作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每一层次来看都有监控的职能,而在企业中各种权力的监控的实践最终还得要归结到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和监控,也就是说有效的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必然需要比较完整的财务监控体系来支持和运作。因此,健全的公司治理是需要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来支撑的,并其治理效率和效果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层级财务监控的效率和效果。
2.现代公司治理实务需要适时财务监控
企业传统财务信息提供都是滞后的,而且所提供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按照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而形成的财务信息。但是,在全球网络化和知识经济高竞争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交易的对象更多的是存在于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产品,其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做出正确的财务财务决策和适宜的财务监控,则需要的信息及时性和涵盖内容是要发生根本的变化,即信息的及时性要高,涵盖的内容要极大丰富。企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势必要健全管理机制,谋求企业的创新,积极在企业中不同程度导入电子商务、管理信息化等企业信息化系统。因此,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实务就应该突破传统的观念,特别是在财务监控的观念上要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以求取得及时的控反馈信息,从而达到快速处理例外差异问题和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调整的目的。
二、基于公司治理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构建的一些建议
公司治理成效的提高,是需要在强化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适时财务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管理思想和网络技术建立适当的网络实时信息系统和适时监控机制来实现企业的预期治理目标。下面,笔者就适时财务监控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意见。
1.构建持续成长的适时财务监控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消除无效率的资源占用和适时地为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提供所需资源的这个目标的实现,企业必然要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企业的资源(包括现金、原材料、产品、人力等)实施及时且合理的监督和控制。但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使其需要一个能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和自我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一个持续成长的监控体系。因此,只有构建出这种这种自我学习、自我进化和自我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财务监控体系,才能对企业的公司治理实务和公司的战略管理必然进行了全方位的支持,更好适应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的快速变化。
2.构建高度开放的适时财务监控体系
高度开放的适时财务监控体系是为了使企业从单纯业务性和局部性控制转向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控制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和治理水平。因此,企业应该在其内部适时地打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建立起全面涉及公司内部供、产、销以及财务、管理等主要环节的网络实时信息系统,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同样也是企业财务监控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企业应该基于企业信息化系统,打通财务运营系统(包括日常资金结算与监控系统、流动资金计划与管理系统、投资和预算决策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等)与企业的其他业务运营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等)的隔阂,形成集成化的网络系统,从而在整个企业中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这样,企业的监控体系就可以适时地取得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同样,企业的财务数据库能为企业的其他部门所利用,提高其他部门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3.构建全方位的适时财务监控体系
在网络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度竞争下,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更需要结合公司信息系统的变革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重构,将适时财务监控与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并融合到公司治理的不同层级的监控中去。
(1)推进适时财务监控,提高经理层管理效率。公司的各级经理为了更好履行其职责,加强对公司决策的理解和对运作的有效支持,必然需要各种有效的适时的信息。这样为了更好支持企业各级经理的管理工作需要,有必要把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与公司现有内部信息系统集成,让信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有序流动,形成一个闭环的实时网络信息系统,并把它建成公司适时信息与收集最有效的适时信息系统。通过这样的适时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就可以将企业内外发生的每一业务和事件都按其对企业价值贡献的大小进行分类实时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形成可用于感觉公司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诸如图表、图象、声音等,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反映企业所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及时和准确地对其所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反应,传递给公司的各个部门,使之能相应地调整采购、库存、生产、财务安排、营销和销售等一系列公司运作。
(2)强化适时财务监控,提升董事会决策水平。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公司治理事务的实践中占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运作整个企业,公司董事会也必然需要获得企业各种适时重要信息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适时监控。但是很多企业在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对公司董事会的决策工作和战略性监控的支持很少,即使是其董事会对此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另外,企业的董事会适时财务监控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与企业的高层经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则是有所不同的,企业的董事会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一般是从业务数据中直接加工处理得到的,当然也可以从基层财务报表加工处理得到。总之,支持董事会的财务监控和决策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系统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需要。
(3)重视适时财务监控,落实独立董事和监事的监督职能。落实独立董事和监事的监督职能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极大可能让独立董事和监事利用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工程适时获得企业各种重要信息并能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在知识经济高度竞争简短的最有效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独立董事、监事会与执行董事和经理人的信息不对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股东的权益。因此,有必要依据企业的公司治理实务的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企业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需求,建立支持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监控执行董事和经理人的战略实施和经营决策的适时信息披露制度和适时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2]傅贤治.公司治理泛化与企业竞争力衰退.管理世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