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关照学生评教,不难发现,目前各校盛行的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教学质量,危害诚信教育,干扰日常管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教学改革。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改善现行的学生评教实属必要。
学生评教,本是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效果、语言表达、科学性与板书、教态、批改作业情况、作业量、辅导情况等进行评价,给每一项内容打上相应的等级,反馈给任课教师的活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学校却往往以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裁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为甚者,还将它简单地与教师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与奖金等挂钩。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学生评教的第一要义应是发展,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应是统筹兼顾。可见,现行的学生评教在彰显某些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凸现着多种弊端,剖析其弊端并探讨相应对策实为重要。
一、学生评教的弊端
1危及教学质量
研究表明,现行的学生评教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的贡献不大,反而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而危及教学质量。
首先,学生评教可能会使教师尽量降低教学目标。现实中发现,学生评教的实施,让广大教师产生了一种畸形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获取“学生公认的优良教学效果”,以之换取学生评教高分,不惜牺牲课程标准的底线,在内容与深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起码要求,尽量放低教学目标,更有甚者,极不负责地向学生承诺课程结业时给其“满意”分数。其实,教师降低教学目标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一方面,随着教师对学生期望的下降,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跟着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下降,其实预示着教师放松了对学生学业的监督与评定,学生事实上成了学业的自我监督与评定者。毋庸置疑,“让学生来监督与评定自己的学业,很可能会让他们放松学习上的要求,降低学业标准。”
其次,学生评教可能会令教师忽视课堂管理。现今的课堂,学生逃课与扰乱秩序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出于功利,许多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原因何在?很多教师颇有感触地说:“我担心管这类事的话,事中所涉及的学生在评教时就会给我打很低的分,如此一来,我的名与利都会受到影响。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课程结业时给他们一个称心分数,如此,他好我好,大家和气一堂,岂不更好?”
再次,学生评教可能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高校的一位省级教学名师兼省级先进班主任,其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等一致认为他的课上得非常好。不料,学期末他的学生评教得分仅为60多分,而其他教师的得分普遍都在80分以上。原因在于,该教师平时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稍微严格了些、拔高了些。如果这样的案例多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自然也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很难不滑坡。
最后,学生评教可能会挫伤教师的讲课激情。由于学生评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遏制”、“监督”与“威胁”教师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猝然飘升,而教师在课堂上的顾虑度却陡然加重,无疑影响教师上课时的情感投入,讲课激情自然弱化。讲课的激情降低,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2危害诚信教育
根据教育具有教育性的规律,诚信教育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内容,但也可伴随其他课程的学习而获得。渗透着功利的教育,不可能是诚信教育。如果师生双方直接存在着某种功利,那么,不仅学生不可能接受诚信式的教育,而且教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教育上的诚信。
为了博取一个理想的分数,有些学生公然以评教为交易筹码,直接向老师“要”成绩。可荒唐的是,学生的这一招居然屡屡得手!
为了获取学生评教的高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学生联手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功利性的“戏剧”,比如故意降低教学目标、有意忽视课堂管理、刻意追求与学生的畸形和谐、蓄意给学生高分……
3干扰日常管理
很多教师惟恐加强课堂管理会“得罪”部分学生,担心这部分学生在评教时给自己打低分,因此,对于学生逃课以及干扰课堂的现象与行为,很多教师表现得麻木不仁,他们不敢管,也不愿管。由于教师与学生“狼狈为奸”,因此,对于学生的许多违纪现象与行为,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不得而知。失去了教务部门相关约束与学工部门相应督促的大学生,其结果是“‘逃课’与‘谈恋爱’、‘醉酒’、‘重修’,一起成了他们另外必修的四个重要学分”。显然,学生评教会间接地干扰日常管理。
4影响师生关系
学生评教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师道尊严的格局,严重威胁着传统尊师爱生的优良风尚。对教师来说,考虑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评教这一有效平台遏制自己,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冒犯”学生而遭之报复,故与学生交往时显得分外小心翼翼,更有甚者,时刻提防学生,与学生交往时总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就学生而言,动辄就欲借评教这一平台要挟教师,其逻辑是:您若“跟我过不去”(或者指教师对自己违纪行为进行干涉,或者指教师对自己逃课行为进行检举,或者指教师没有给一个令其满意的分数),我就在评教时让您难堪。显而易见,学生评教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潜在地给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面纱,致使师生关系异化。
5阻碍教学改革
毋庸置疑,教学改革涉及学生的利益。出于某种利益的思考,学生也会阻碍改革。比如: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特意将某部分内容的教法从讲授改为讨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会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操作相关实验,这样做,无疑会占用学生其他的时间。假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就会埋怨甚至敌视教师,继而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准备。结果,教师虽然精心为讨论课做了安排,但由于缺少学生的配合,效果还不如讲授课。然而,面对此境,教师很可能选择默默忍受。因为顾及学生评教的压力,教师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而且,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为难”学生的尴尬局面,教师以后当然就会沿袭讲授法。由此可见,学生评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改革是存在阻力的。
二、改善学生评教的对策
1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
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前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学生评教的真正指向仍应是学生,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教的根本目的本是为了更准确地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以便学校领导、教务部门、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以及任课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可现实中的学生评教却演变为学生对教师及其教学状况的评价,而事实上的学生评教竟然异化为学生“制约”教师的平台,更为甚者,一些学校居然还将学生评教的结果同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金发放等简单挂钩。
面对学生评教的畸变与异化,学校领导、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学的负责人不可熟视无睹。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理应迅速斧正学生评教的方向,准确把握学生评教的初衷,以便学生评教早日走上正轨。
2切实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
制定切实的学生评教指标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基础。目前,各校制定学生评教的量表时相互模仿,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复制或克隆他校的评教量表,致使各校施行的学生评教量表大同小异。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类型不同,其定位自然有别,人才培养目标必定存在差异,社会衡量它的人才质量标准当然不会一样。因而,人才质量不应是抽象的、笼统的质量,而应是与不同类型学校相对应的质量。同样,教学质量也应该是相对于不同类型学校而言的质量,也就是说,各校预期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各校的学生评教量表理当有别。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研究同样指出,“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不仅教学大纲应是多元的,而且各种评价也应是多元的。为此,各校应从自己的校情出发,制定一套合情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量表。
3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
合理引导学生评教的开展是实施学生评教的关键。现阶段,各校学生评教的开展基本上缺乏合理引导。一般是事先在网上或纸上以文字形式罗列评教的各项指标,然后在某一集中时间让每个学生对着各项指标逐个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标定,最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或指定专人进行统计。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如此评教的随意性较大,其可信度理当值得质疑与推敲”。
确保学生评教的合理实施,应该做到:首先,领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的本真目的;其次,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本真内涵;再次,教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课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状况;最后,倡导学生评教过程民主化。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学生评教的主观性、虚伪性、模糊性与报复性。
4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
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实施学生评教的保障。当前盛行的学生评教之所以在现实中暴露出如上所述的诸多弊端,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我们认为,对学生评教结果的正确处理,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学生评教的结果出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看统计数据,更不要根据统计数据简单地加以推测与预测;而应该针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比如公共课与专业课及选修课、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文科课程与理科课程等讲授的风格与效果肯定有异),并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教师,也许同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学生对他的评价也许不高;又如,同样一个老师,上其专业课的学生可能给了他很高的分数,而上其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学生却给了他很低的分数;再如,同样一位教师,小班的学生可能给了他一个高分,而大班的学生却可能给他一个低分,……那么究竟应该以谁为评教依据呢?取平均分的做法合理吗?这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统整评教结果,不能以偏概全。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时,应该整合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切忌以点带面。
第三,凸显主要关节,凹隐次要细节。分别给评教量表中各项分指标以权重,确保与教学质量愈相关的指标权重愈大。比如,对于“是否按时上下课”与“教学手段是否合理”这两项分指标来说,前者在整个项目中所占积分的权重就应该比后者小。
第四,允许教师作适当的申辩。从教育的生命论角度看,教育的实践形态本应“从独自到对话”,因而,教学评价不能“独白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教务部门应作初步统计后迅速反馈给教师本人,充分给予教师申辩的权力与时间。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教务部门可安排他与评教的学生展开一次深层次的心灵对话,之后,让学生再次进行评教,直到师生双方心服口服或基本满意为止。
第五,切忌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所敏感的问题挂钩。比如不要简单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奖惩措施挂钩,以免教师对学生评教神经过敏,从而出现故意迎合学生口味、不敢或不愿“得罪”学生的扭曲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出现危机。
三、结语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摹声艺术
莫言是我国文坛优秀的作家,他多年来专注于民间创作,将读者引入到属于他的小说世界中。莫言凭借自己高超的写作技术和想象力,融入了人生哲理和经验,用狂放的语言把读者带进他的思想世界中,引发读者的灵魂和小说一起震动,进而发出内心的共鸣。《檀香刑》是莫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是一部属于声音的小说,其不仅宣示了莫言的写作态度,同时也是捍卫自己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品,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和尝试。
1、《檀香刑》与摹声艺术
摹声辞格是写作中重要的语言体现形式,是文学作品中,体现人物内心的重要表达方式。摹声就是对世界声音进行模仿,通常应用于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基本出现在民间作品中。莫言在谈到《檀香刑》的创作初衷,坦言是因为声音。研究《檀香刑》中的摹声艺术,有助于对我国修辞手法的研究,同时还有利于摹声对文学意义的启发。在小说《檀香刑》中,声音不断穿插在每章节的题目中,从孙丙说戏、钱丁恨声以及赵甲狂言中可以看出声音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画面是对声音引发的联想,是对声音的注解和补充,声音是人类最初的器官体现,语言也源于声音,是从口语慢慢演化为语言,莫言通过大量的摹声词,在整部小说中勾勒出想要的听觉效果,对画面进行注解和补充,遵照了人类体验的顺序,为读者更好的感受小说提供了帮助,并且通过声音向画面完成过渡,也是摹声表达效果的关键。
摹声辞格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直接描写事物的声音;第二是描写对声音的感觉,体现情节当时的气氛。在《檀香刑》中,摹声主要的表现方式有表达感受的拟声以及直接描写声音的拟声。
2、《檀香刑》的客观拟声
客观拟声主要根据不同的摹声对象,分为客观拟人和客观拟物。
2.1客观拟人
“他呼哧呼哧喘着气;嗤嗤地冷笑;齐刷刷地跪;磕得嘣嘣响。”在这几处声音的描写中,有喘气的声音、有冷笑的声音,还有磕头的声音。通过喘气的声音,表现了公爹打水很吃力的画面;通过冷笑的声音,还原了媚娘愤怒的心理,虽然媚娘没有看见守卫的表情,但是通过声音却听出了忘恩负义,同时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守卫的小人心理;通过叫花子磕头的声音,将几人的忠诚跪拜充分的展示给读者,这几个头是拜给孙丙的,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式的崇拜,而是社会底层贫苦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坚持抗争的决心。《檀香刑》通过对这些具体声音的描写,勾勒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和当时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将声音注入到画面中,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走进莫言的小说世界中,而不感到乏味和单调。
2.2客观拟物
析声“梆梆”,锣声“当当”;嘎啦啦,嘎啦啦,嘎啦啦;呼呼地带着风;“啪啪”撞得梁头响。在这几处描写中,莫言通过大量的拟声词来体现客观事物的声音,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事物的旋律和生动,仿佛亲身置于情节中一样。上述几个范例都是模仿事物具体的声音,“啪啪”、“豁朗豁朗”、“梆梆”、“当当”等,都是事物可以传递给人们的声音,莫言利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根据场景的不同进行合理安排,反映了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让人物的形象得到丰富。
铁环声音“豁朗豁朗”以及“呼呼”风声和“嘎啦啦”的响声,可以让读者体会到高空带来的凉意,让读者身临其境;“啪啪”的蝙蝠撞梁的声音,可以将读者带入到当时漆黑的场景中,而刺耳的撞梁声将安静的画面衬托的十分生动。
3、《檀香刑》的主观拟声
声音不仅仅要遵照其原本的面貌,在特殊的情节中,将声音面貌变得有些模糊,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檀香刑》中,很多拟声词经过莫言的改造,变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并且将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给读者。
3.1主观拟物
“呜呜地怪叫;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对着我呜呜地嚎叫。” 呜呜的怪叫体现了恶狗对赵甲的害怕,也体现了赵甲的性格,以及给人一种震慑力;那些肥猪在圈里汪汪,莫言将猪和狗的声音进行了置换,这种摹声描写突出了当时情节下的人物心理变化,孙丙即将行刑,媚娘心烦意乱,在这种情节下,猪狗都开始为孙丙担心,莫言通过媚娘对动物声音奇特的感受,向读者展现了在这种情节下,连动物的叫声都变得光怪陆离,体现了媚娘对孙丙的感情以及对行刑的害怕。
3.2主观拟人
莫言不仅对动物的声音进行了明显的改变,同时,还在特殊情节下,根据人物的需求,摹写了很多声音,这种具有民间特色的手法为《檀香刑》增色很多。
眼睛本来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中,但是在《檀香刑》中,皇帝的眼睛却发出“唆唆”的声音,莫言为眼睛加入了声音,使小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以及魔幻色彩。赵甲在陈述自己经历的情节中,莫言也加入了大量的声音效果,仿佛赵甲真的听到自己强大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为自己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刽子手打下基础,让小说充满了魔化主义。
4、摹声修辞效果
4.1形象性
摹声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加表达内容的形象性。莫言的《檀香刑》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声音世界,读者通过文中声音的描述,可以想象到人物的性格、动作以及事物的变化,在脑中映射出相应的场景和意境,不仅可以看到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听到人物的动作,加强人物和情景的立体感和画面感,实现闻声见形、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
4.2简洁性
简单的摹声辞格可以传递莫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檀香刑》中,有很多单纯由摹声组成的句子和词组,没有事物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声音呈现给读者,单纯的摹声可以十分形象的描述复杂的场景或者动作,带给读者形象的感受,简洁的语言声音充分传递了丰富的内容。
4.3音乐性
在我国汉语中,声调以及声母可以使语言变得韵律和谐、高低有致。摹声词主要描写人物和事物,恰当地运用可以赋予语言音乐性。重叠的摹声词不仅增强了阅读效果,还使音节变得悦耳动听,实现音乐之美,让语言婉转回环,如同动听的回声一样,萦绕在读者的耳边。
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很多句子像戏曲的台词一样,具有很强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莫言也大量地运用了韵文,通过叠音形成押韵,进而加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莫言通过摹声艺术的形式,体现了语言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文章不再是只由文字勾勒出的画面,而是一副有画面、有声音的魔幻卷轴,给读者以不同感官的享受。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
语文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文化界人士曾说过:“忘记母语等于亡国。”在欧洲,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自然学科的建设,但他们从来都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欧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中,中小学的语言课程就占到课时总数的50%。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着无穷的文字材料和超文本材料。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一位教师在网络教室里,先打开自己事先设置的文件夹,找到要学习的古诗和一些诗人其他的描写送别的诗篇。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想要寻找的内容。一节课,实现了几节课都不能完成的容量。老师又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回家在网上查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实现学生的感悟体验。
计算机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互。学生在学习时可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独立的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用眼、耳、鼻、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的感悟体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知识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的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的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工具性,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可参考功能,可参照功能,很高的可信度,使它超过了任何版本的大百科全书。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文,再在网上找出三国有关的资料,可以和这篇课文有关,也可以无关。只要是三国的内容。在磁盘上直接显示出来。作业交上来后,内容丰富多彩:有人物介绍,有背景介绍,有故事的结尾,有性格的分析,也有对战斗的评价……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新颖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是网络的这种特点,使它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石。因此,语文的基本素养也应该包含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特殊性质,可以帮助老师完成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意犹未尽的。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设计结尾。计算机可以更直接地实现这个目的。在五年级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中,有一个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介绍一种电器。一个老师这样布置作业:选择一种电器,在网上找出它最新的版本,说出它最先进的用途。可以用查阅的资料来说明,也可以用图来表示,还可以结合别人的设计,针对生活中有些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自己设计一种让人感到满意的电器,用文字把它描述清楚,允许用图例来补充说明。这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创新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知识信心。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摈弃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和单纯的凭借语言理解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充满生机。在网络教学中,有鲜明的图案,有活动的画面,还有各种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资料。在网络教学中,鸭子是活生生的,人物也是可以动的。一位教师在教《颐和园》一课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直接打开有关颐和园的网站,马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出现了,有各种说明,有颐和园各处景观的图,色彩明艳,十分有感染力。学生对照网上的内容,很快就理解了作者的表达。课后,学生们兴犹未尽,不肯离去,继续留在电教室查阅颐和园的其他资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
六、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两点: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文学、美学等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获得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映和独特体验。二是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主要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关注的对象。要帮助学生看到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并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这个大环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目的。网络的开放性,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计算机还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鼓励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讲,有时还要动手操作。从这方面来看,网络的开放性给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广阔空间。
参考书目:
【关键词】学生;人物;环境;生活Transfersthestudentemotiontostimulatethestudenttostudythelanguageinterest
【Abstract】Intheteachingpractice,utilizesbythesentimentfervor,theemotioncommunicationmethod,letsthestudentbringownlifefeelingtoinquireinto,
tocomprehendthetextonowninitiative,causesthetexttheemotionfactorandstudent'slifefeelinglinksup,hitsthethoughtthespark.
【Keywords】Student;Character;Environment;Life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1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感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美术教育沿袭传统教学做法比较普遍,只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基本技法进行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内质教育,忽视教育本职功能。特别是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够,造成教育的缺失。注重对教材文本文化教育因素的挖掘利用,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在获得技能技巧提升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精神教育和文化品质教育。学生在具体学习实践中,还能够了解美术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美术与各个社会领域的关系。中华民族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能够领略民族文化的风采,接受文化教育的洗礼,这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美术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内含丰富,外延深远。美术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呈现多元化和时代性,传统文化领域的丝绸织染、陶艺等,还有现代文化中的造型艺术、工艺设计等,另外,像民间剪纸、剪贴等艺术形式,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内质特征,用丰富的文化元素带给学生更多营养。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并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方案,这就可以左右逢源了。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育进行资源优化组合,把相关课程内容分为不同学习领域,可以给学生开辟良好学习渠道,像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都能够将美术学习系统化。这些教学形式,都和美术文化有更多契合度。教师实施教学行为时,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将美术教育与文化熏陶相结合,让教育积极因子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内质升华。如岭南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独具魅力的面具”一课,先复习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图,然后把学生上次用16开纸临摹的人面部的五官比例图作业一一分发下去,要求学生用手把作品上眼睛、鼻子、嘴巴和外轮廓线撕去并盖在脸上,检查作业比例是否标准。接着设问,“如果你必须戴上自己亲手设计的面具参加一个盛大的化妆舞会,你会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面具?”然后展示多款色彩鲜艳的面具,学生看到、体会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教法和教具,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就可以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主动去探寻思考,赢得教学主动权。
二、在美术教学中感受美术文化,塑造文化素质高塔
美术文化在自身数千年的形成演变、吐故纳新的历史中,产生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制作当中,并从具体操作中获得文化熏陶。像制作陶器,就可以让学生亲手去实践,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制作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制作方法,让学生感知原始制作和现代工业的差异,并从中获得文化要素的影响。这些陶器中的制作工艺,包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内质,每一个时代都有相关的制作方法,每一历史时期,也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沧桑巨变,当然都与文化紧密相连。在实践中,学生感知的不仅是一种制作工艺的变迁,同时也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像“面与色的美感”这篇教材,就饱含许多现代立体构成艺术。这种现代抽象艺术如果仅仅让学生欣赏,自然不能掌握其精髓内涵,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在制作实践过程中,用不同感官接受美术文化信息,所获得的艺术感染和思想教益,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学生通过尝试不同材料去表现面与色的构成,就可以制作成一幅美术作品。因为在具体操作中,通过不同组合不同拼搭,让学生认知什么是组合的美,也体会到什么叫空间的美。这种美感是建立在学生思想认知的基础之上。因此,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感觉,而应该是一种意识反应,是文化素质层面上的认知提升,因为学生从这些美术作品中,从亲身体验中,和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实现感知共鸣。这种共鸣使得学生能感悟到美术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三、美术学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历练学生文化素养
中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还没有学会如何有效获取、利用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也缺乏正确评价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能有效组织、管理和交流所得信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能有效帮助他们了解信息的检索方法,学会管理和利用多种渠道的信息资源,并了解相关法律、伦理道德等问题,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资源。
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手段
(一)加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职能
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各专业不仅要组织学生了解本专业课程结构和实习实训,也要进行图书馆入馆指导,让新生了解图书馆书刊借阅流程,学会使用校园电子阅览室浏览和阅读书籍,向学生宣传要向图书馆获取知识和技能,充分认识到在图书馆可也获取各种信息资源,进而学会从各种资源中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加以管理和利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
(二)加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职校园里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高信息素养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校园日趋成熟,图书馆、办公室、实训室等将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为亮点,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例如实施智能化的图书馆自动信息管理系统,使借阅手续的智能化,提高借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满足师生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另外还与附近高校图书馆合作建成电子阅览室,购买数字图书、电子期刊等,不断丰富共享数字资源,快速地、极大地增加了我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馆藏量,满足学校多专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增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
提升信息素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之类的课程。目前中职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那么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的时候可侧重信息检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进校后能够很快地了解图书馆,知道在图书馆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在以后增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选修课中,规定该课程的学分标准,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所学专业工具书和检索信息能力进行较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完成相应学分,培养学生自觉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增强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
自古以来就称颂教师甘为人梯和蜡烛,作为教师所能做到的就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台阶。老师们在校园各种适合的场所带头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校通过图书馆邀请专家或老师来进行文化交流和读书交流活动,或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讲座,营造信息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意识;各专业还可开展与本专业文化相关的专题信息检索比赛、信息搜索PK赛、信息素养知识抢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等素养能力,充实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手段。
(五)检验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保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素养教育成果与否还需通过实践来验证。首先,通过老师指导和教育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技能,正确获取和管理所需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中职图书馆应充分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安排计算机检索的相关实践操作,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次,通过在学校图书馆的网站建立网络信息防火墙,过滤垃圾信息,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明、绿色上网,帮助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三、结语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