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广告学概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市场为导向;广告设计课程;中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式下,广告设计课程要把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实践和广告设计理论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广告设计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学科建设为主,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分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其次,教学学活动都是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下进行的,课堂上往往多偏重广告创意技法、设计表现的训练,不太重视广告设计的商业实用性,往往造成花拳绣腿的无实用性成果。所以,很多中职院校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基本上游离于实际和市场需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广告设计教学中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进行中职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抛弃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知识结构,将广告设计理论与实际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位一体的良性教学模式。1.重视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导向作用。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要重视市场调查,做好市场人才需求的定性分析,找准方向,将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准确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明确“什么知识与技能最有价值”,只有这样课程才有生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时刻与市场发展结合,使用众多的鲜活的设计案例图来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引导,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市场中典型的广告设计案例的分析,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2.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许多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在公司可以学到学校所学不到的东西,这也充分暴露学校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艺术设计项目引入学习,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教学内容。另外,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充分接触市场。3.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一环是调整课程的知识结构,将传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化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行动导向型课程体系,把多个广告学理论与现实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备、实用”的知识,并将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专业实操能力的每个特定阶段上,让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关注设计流程本身。调整后的课程可以分成5个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内容及目标如:(1)广告项目分析与调研。使学生了解商业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初步认识市场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的重要。(2)广告策划与定位。让学生掌握广告策划的原则、程序等基础知识,理解广告运作的过程,能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创意简报。(3)广告创意开发。使学生了解创意思维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技巧,了解平面设计与文案写作的关系,同时养成通过手绘形式展示创意构思方案的良好习惯。(4)广告设计方案的制作与完善。进一般完善创意构思方案,让学生掌握广告文字、图像、色彩搭配和版面编排的基础知识,训练设计执行的专业能力。(5)广告设计提案与效果评估。通过作品完稿制作与作品,使学生了解广告作品的评价标准,初步掌握完稿执行和提案的及技巧。4.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据,按照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设计若干学习情景,根据学习目标,从社会、企业选取广告设计的项目,由易到难地安排单项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同样有机会接触实际的设计工作。在项目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以市场为依据,设计制作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配合教学,如配套教学课件、工作页、微课等,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项目驱动教学法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广告设计的流程,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市场进行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结语
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下,对中职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的掌握一定的广告策划能力和市场意识,保证中职院校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胜任广告设计工作,为我国市场的需求培养综合性的广告设计人才。
作者:区信文 单位: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伍莉莉.以市场为导向的广告设计教学问题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3):157-157.
1.1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只重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并未在学生群体中有效落实,学生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例如第一届阳光体育运动为冬季长跑,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执行力度仅限于要求学生在早晨课间围着操场跑两三圈而已,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不利于开展和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其真正价值也得不到体现。再如,很多高校虽然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但又缺乏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在活动资金方面,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虎头蛇尾,不甚理想。
1.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
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但在其开展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部分高职院校针对体育运动的场地区域不足,给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一定困难;2、学校狠抓学生的学业,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投入太多精力,在体育运动中常常表现得力不从心,或者完全忽视了体育锻炼;3、高职院校没有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导致体育运动事故发生,学生由此也对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兴致全无。
1.3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
据调查,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仅有35%的学生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剩下65%的学生缺乏对阳光体运动的了解。其中,非常热爱阳光体育运动的学生有16%,持一般态度的有54%,抵制参与的有30%,众多数据表明,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缺乏认识,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调查还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抵制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原因是课程中体育技能要求具有较大的难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过高,所以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
1.4教学内容和课时较少
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以篮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合理设计,在开展过程中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始终不能将“生命在于运动”、“将运动习惯保持终身”的理念建立在心里。据近几年调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网球、足球、游泳、山地车等体育运动,但有些高职院校对此视若罔闻,久而久之,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时安排较短,没有按照国家体育部门的要求在两年时间内达到144个教学课时,据调查,有70%左右的高职院校所安排的体育教学课时不足144个,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随意性较大,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相对较低。
1.5缺乏基础体育设施建设
在高职院校生源不断增加,体育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却得不到相应的扩大,调查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大力兴建科技楼、实验楼等建筑,对体育活动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缺乏,还有些高职院校体育场地仅占到全校总面积的1/5,例如塑胶跑道圈长仅为200m。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体育活动器材与场地的维护与更新,例如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地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篮球架过于陈旧,这些现象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带来了安全隐患,同时也难以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求。
1.6缺乏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体育教学的职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但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师生互评率仅占10%的比例,教师互评率则占有80%的比例,缺乏学生自评、互评,这种现象说明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发挥出学生在主体作用,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2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丰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学生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健康锻炼方法,促进学生建立终身运动的理念,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体育运动为主,锻炼身心为辅的选修课程,结合专业学科进行交叉教学,以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改革成效,例如可依据实际情况,开设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网球、足球、武术、轮滑等课程。
2.2完善体育活动机制
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起体育卫生工作小组,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工作体系,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要完善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管理机制,做好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工作,同时拟定意外伤害应急管理方案,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加强院校医务处和医务人员的建设力度,按照1∶600的比例配备专业的卫生医务人员,每所高职院校还应确保至少有1名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取得医师资格证的专业医师,同时还要按照规定,建设心理咨询处和心理健康导师。
2.3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与健身和体育竞技有机结合,比如针对一些体能不足、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引导其进行难度较低的基础性体育锻炼活动,以提升体能和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例如健身性的体操、太极拳等等;针对体育技能较强、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可进行专业的体育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竞技水平为主要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此外,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增加体育教学课时,并编制完善的体育教学计划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并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确保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通过课堂宣传、网络宣传,或者组织学生在宿舍楼里发放宣传手册、粘贴海报,全面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创建良好的阳光体育运动环境,带领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2.4开展多样性的课外体育活动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周某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网球、足球、羽毛球的小比赛,还可开展轮滑、街舞、攀岩、山地车等现代体育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并允许学生自带器械或随时借用器械,同时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其职能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例如山地车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骑行;足球协会可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等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5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硬性保障,高职院校体育设施一般包括篮球场、塑胶跑道、体育馆、羽毛球场以及各种体育器械等等。随着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来相应改革的号召。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吸纳社会资源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或寻求企业或事业单位赞助,并邀请其加入院校阳光体育运动行列。在各方条件的支持和允许下,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翻修或新建,并严格要求质量,避免篮球场和塑胶跑道出现坑洼的状况,同时要还保证体育器材的供应情况,进行有效管理维护。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分析可行性后建设一些现代体育设施,例如网球场地和教学器材、游泳馆、练舞厅等等,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建设,保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有可靠的硬件支持。
2.6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短期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以及取得的进步为评价依据,将评价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占20%比例,阳光体育运动出勤率占30%比例,期末考核占50%比例。另外,可制作出教学满意表,将一学期内所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根据平时表现予以互评。通过这种有效的评价体系,能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共同发展。
3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包括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和新的艺术形式,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主要指产品以数字化方式表现,如数字报、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新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建立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视音频和网络技术上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涉及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字图文技术、视音频处理与合成技术、虚拟空间展示技术、网页设计等。广告设计包含了艺术性和商业性,具有艺术审美和技术呈现的特点。广告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达服务或者商品信息,构建企业和商品品牌形象,促使消费者购买。数字媒体时代媒体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给予了现代广告设计更大的表现空间。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使广告设计表现更丰富、操作更简便。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研究广告创意能拓展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如创建数字报,甚至是创建交互式的数字报刊阅读平台,用户可以直接在信息板块上点击广告信息,与相关企业或者个人交流,也可以增加数字报刊的收益,这样的数字报刊广告在创意上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特色,传播效果好且成本低,还能创造利润。从我校广告设计实践教学来看,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全面掌握数字化传播环境下的广告设计方法,文化底蕴、广告学专业素养、媒体传播理论都比较欠缺。另外,要鼓励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问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可将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相关理论融合在广告设计的实践教学中,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可由学生自己组建模拟广告公司或者创建推广平台,由学生们自己负责相关职位,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一起对完成的项目进行评析,如我校学生创建的微平台‘鬼才密码’,通过微信、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可分为3个部分,即平时实践设计项目、广告设计理论知识转化能力、期末广告设计项目。
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应重点放在复合型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我校广告学专业开设课程包括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和辅助课程。广告学基础理论课程重点讲授广告学概论、广告调查、广告心理学、广告美学、广告文案、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管理与法规、市场营销等;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重点讲授数字图文设计、多媒体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辅助课程讲授文学写作、传播学相关课程。可见,广告学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在广告设计实践应用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应在数字媒体环境下重新构建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体系,适应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广告设计实践应用课程应该包括数字印刷与出版、数字图文广告设计、数字音视频广告设计、数字绘画应用、网页设计、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及虚拟现实应用。数字印刷和出版中,桌面出版系统DTP逐渐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和由纸张向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发展,广告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学习电子报、电子书、电子杂志、多媒体出版中的广告设计策略。数字图文广告设计应考虑图文在各种数字媒体中的应用与转换。数字图文处理和数字音视频是相关联的,数字影视广告设计中很地方就需要数字图文设计技术和数字音视频设计技术。数字绘画与数字动画广告设计关系紧密,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数字绘画也常用来制作广告招贴设计和广告插画。互动广告设计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新趋势,数字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审美性、娱乐性和引导性的特点。互动广告涉及更加丰富的广告学、心理学、艺术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
互动广告应该包含相关媒体技术互动和广告心理互动两点,与展现互动广告的媒介及其媒介上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广告心理互动应通过广告内容引导消费者购买心理,使消费者也产生广告设计中呈现的相同心理。广告在数字媒体上的互动多是通过受众的行动参与,获得认知并促进商品销售。如在Flash广告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Actionscript语言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广告交互设计,需要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元件和AS语言展示、控制广告设计中的内容、节奏与互动,也可以通过Flash制作网站广告、手机广告,结合网页设计技术展现虚拟现实环境。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各部分课程是相互关联的,广告设计教学要实现广告理论与设计实践并行。既要有广告理论课程的支撑,也要考虑数字媒体时代广告设计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广告设计综合素质,培养懂市场、擅经营、能设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作者:严卿方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晓昱.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广告学;“广告学概论”
[作者简介]张宏伟,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经济与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10224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117-03
通识教育源自西方的自由教育,初时称为“博雅教育”,尽管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许多理念和内容已经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到目前为止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界定依然多达几十种。本文的“通识教育”是彭振宇所述的狭义概念,即“以显性课程形式呈现的通识教育课堂教学”。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教育理念,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新要求的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来实施,最早由美国9所常春藤盟校提出,以修习七艺为主要学科。之后,哈佛大学新增了语文、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1995年国家教委在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推动了高校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2002年起,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参与通识教育的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建立有灵魂、有核心、有层次的,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通识课程体系”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该校的通识课程建设已经经历了好几轮改革,建立了由人文素质类、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构成的“有灵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两门通识核心课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通识课程的课程性质、地位、学生观念、学生人数、时间安排等因素,相对专业课而言,很多通识课程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教师也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学生则多选择相对容易考核的课程,这使得通识课的实际效果与学校促进通识教育发展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通识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通识课程建设理论及启示
与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理论主要强调两个内容:一是培养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与社会打交道的综合素质;二是现代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有专业能力的专才和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还要使他们具备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免误入歧途,成为危害社会的“人才”。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理论主要有三种:
1.精义论。精义论者认为,尽管人类文明在与时俱进,但在不断变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却有一套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而这种核心价值就蕴藏在经典著作之中,主张经典著作应当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2.均衡论。均衡论者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类知识统筹兼顾,在各分支领域中力求平衡,才能避免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基于均衡论的通识课教育课程设计力求提供学生较为平衡、关联和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也是高校最为普遍的做法。
3.进步论。进步论者认为,教育必须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相结合,为他们未来作准备。
毫无疑问,这三种理论为我们建设通识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以及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尽管这些理论是针对整体的通识课课程体系设计的,但同样隐含着对具体课程设置的指导思路。但过于依赖某一种理论去设置通识课程内容也有许多问题。例如,精义论主张的经典著作只能反映某一时期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历史性的知识和观点难以纳入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学生无法及时更新所学知识,对学生将来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而以均衡论为指导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同样存在问题,这种课程体系往往大而全,但不太重视各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相比之下,我国许多高校也受到进步论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实用性,内容偏重专业化,而这种专业化又多是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编,所能起到的通识教育的作用不是很大。整体而言,在通识课程建设实践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综合”和“基础”,忽视了诸如课程特征、三种理论融合并用等问题。
二、通识课“广告学概论”的课程特征和教学现状
从课程性质来看,“广告学概论”是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社会科学类的通识选修课。广告学属于交叉学科,与市场营销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该课程还是应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甚为紧密。
从教学现状来看,选修“广告学概论”的学生数量较多,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专业涉及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对课程认识不够,选课随意。广告学是研究广告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许多学生把“广告学概论”理解为广告片欣赏课,还有些学生认为广告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算不学也能明白一二,选修课又多为开放式考核,学分容易拿。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是基于兴趣而选择课程,他们有些是单纯的感兴趣,还有些是想借此学习广告知识,为今后的转专业、找工作或考研作准备。
2.教学组织成本高,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由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并且他们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年级高低不同,这在教学组织和全员课程参与上增加了难度,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和其他通识课程一样的课堂讲授方法。
3.受到课程性质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广告学概论”是通识选修课,课时不多,这就要求课程内容既要系统完整,又要丰富充实;既要有专业深度,又要让知识浅显易懂;既要教授基本知识,又要教授技能方法,教学难度较大。
4.缺乏教学激励政策。与专业课相比,公共课教学受重视的程度一直不够,教师更倾向于选择专业课的教学,更愿意指导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而通识课面对的是全校各专业学生,教师需要平衡各方面的需要,应对各类学生的要求,牵扯和付出的精力很多,但在工作考核等方面与专业课并没有区别,激励措施缺位。
实际上,该课程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培养方案中以专业课的形式出现,而通识课这一课程性质的变化直接要求教师对课程框架、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而如何改到位,就需要我们树立精品课意识,全面、细致、深入分析其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定位,并基于现代通识教育理论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三、通识课“广告学概论”的建设路径
1.明确教学定位。上述教学难题出现的核心原因是,通选课程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定位,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特色不突出,没有很好体现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要求。其实,现有的通识课教学几乎都是从教育设计者的角度进行“施加”式的教学设置,提出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应该达到哪些目标,但是仅从供给面进行分析是不够的,还应当从教育接受者的需求出发,考察学生选修课程的动因、预期和效用,通识课程的教育目标也不应搞一刀切,必须针对具体课程的特点,强调通识课程的多重功能,重新审视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设计。
首先,结合三种通识教育理论的理念,“广告学概论”应当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有关广告活动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等综合能力,注重关联学科、优化认知结构的课程。其次,该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学目标显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识课的最低要求上,应当能够培养学生从事与广告活动相关的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选修课程的许多学生希望借此为今后专业或职业选择找到目标。因此,教学还应当引导学生真正地从自身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出发,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定位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
2.合理建构课程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广告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并非学生直观理解的广告本身,而是包括广告本身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广告活动,这势必涉及诸多广告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教学。同时,该课程又必须兼顾各学科学生的背景差异,这就需要合理地建构课程内容,在很好地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启发他们的思考,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以教学定位为基础,本课程从三个层面组织课程内容,包括广告基础理论、广告运作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广告业的经营管理,而对广告发展理论、广告法规与伦理等内容主要通过课堂外教学实现,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指定参考书、文献和广告案例等资料。从课程框架组织上,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两部分,教学途径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每次课以开篇案例引入主题,再辅以理论讲授和进一步的案例分析,二是前半学期以理论讲授为主,搭配恰当的案例,后半学期以理论应用为主,由学生研习和演示广告策划案例,教师从旁引导和协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将针对多重教学目标,设计专题研讨、角色扮演、观点辩论、小组对抗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3.注重教师因素,提升教学品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对通识课程的分析中曾经指出,“课程只是一个有形的骨架,其血肉和心脏必须来自于师生之间的相当难以估测的交互作用”。因此,通识课程建设应当是一个教学互动的有机系统,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通识课程建设,尽快树立精品课意识,并不断探索其教学机制。其次,通识课程的教师应当是学术基础深厚、知晓甚至通融实践的优秀教师。因此,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重视通识课教师的持续培养,就“广告学概论”而言,教师最好还能与业界保持即时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良性给养机制。最后,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选修动机和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设计有效的课程考核形式,采用多样化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关 键 词:广告设计 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
中国广告市场从2006年开始全面开放,但是,目前我国广告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告教育存在一些专业理想黯淡、专业精神失落的现象,专业形象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扭曲,广告教育界的专业使命出现弱化。”一些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非常困难,感到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专业知识,学生甚至后悔选择这一专业,很多急需高素质广告专业人才的单位又招聘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因此,培养快速发展的广告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广告专业本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本科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广告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广告学是指研究广告的本质特征和广告活动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和表现艺术的科学。”是包含理论、历史和应用广告学等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但是一些高校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对待广告学科的“虚无主义”影响着高等广告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高校在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纷纷开办广告学专业,使得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匹配;不同的院校依据不同的学科优势强调某种类型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广告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一些学校的广告学专业是由无广告实务经验的人主持和管理,课程设置杂乱并存在因人设课、因设备设课和因无人不设课等问题,轻视广告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错误地认为这些课程可以等到工作单位再学,大学主要是打“基础”。这种现象严重偏离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和偏离了广告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些还盲目地认为这样做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艺术实践能力培养
广告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又是发展变化快速的行业。“企业招聘首先选快手,上手慢了肯定不行。上手慢的后劲也不会大,连位置都抢不上,也就没有机会发挥后劲了。”本科教育时间是有限的,而社会的需要是无限的。谁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无限的能力,只能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设计实践能力。
艺术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运用知识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有学历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也不等于有能力。广告业界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广告学设计专业应用性很强,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关系到企业或产品的成败,但是一直以来学校和社会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广告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相结合,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把握市场实际需要的东西。只有培养出广告业界需要的、达到培养目标的能力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十分重视这种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英国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化教育靠拢,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广告学等专业,也都是在强调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重视研究之风。
三、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应契合学生的毕业去向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进一步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前站,学校和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学生身份过渡的任务。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呢?教育者必须正视市场的趋势及其特殊性,高校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其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就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毕业去向为导向,以培养能力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这个问题必须纳入到广告教育的一系列思考当中,既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方向,还包括指导教师的遴选。
我国广告业在对各种广告专业人才的需求中,整体策划人才和广告创意人才是主要市场需求点。广告调查、策略、策划、创意以及设计和媒体开发计划研究等都可以是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这些成果的提案报告,就应是“毕业论文”的一种。目前,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只有撰写毕业论文,才能获得学士学位的做法有些违背了广告科学规则,偏离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毕业生必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
四、广告设计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引入业界公众参与
广告业界和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是促使广告学专业教育达成培养目标的有效举措,使高校广告教育作为培养广告人才的主要途径。包豪斯(Bauhaus)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理念: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包豪斯的教学、研究、创造(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性,是一种典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遵循这种教育理念,笔者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相关机构举办高校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展览评比活动。每年可在一二月份公布竞赛规则,六月份展览评比,紧密与高校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这种活动有益于高校和学生交流提高,便于引起全社会对广告专业的关注和监督,有利于广告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不断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丁俊杰.再谈我国广告教育存在的问题[EB/OL]. cctv.lcom/tvguide/4993.shtml.(2006-06-2).
[2]丁俊杰,张树庭.广告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全媒体 通识教育 专业分轨 学分制 弹性学制
一、 全媒体时代的广告业
全媒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对中国广告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世界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运作方式,同时也对我们的广告传播理论、创新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web2.0到web3.0,从三网融合到物联网高速发展,媒介生态呈现“人人皆是传播者”的新格局,网络视频等互动传媒提供了让消费者续写创意、体验并参与广告行动的可能,由此新的消费体验心理、媒介演变规律及新媒体广告技术等都成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再看我们面临的新媒体下长大的学生,他们从小熟悉电视、电脑、手机、网络;购物“团购”、交友“人人”;习惯随时上网“搜”求答案,获得的信息既丰富又迅捷……这都要求教师不能再守着几年前的PPT吃老本了,其思维方式重在整合与创新,并组织学生有效地交流,学生希望获得方法去创意和提升自己;广告教学要打破二元对立的单向灌输模式,在全媒体下形势下尊重学生个性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二、“知”“行”两难的广告学科模式
全媒体时代媒介内容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催生了受众需求和媒介产业经营的多元化,这种全面、多元的特性亟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进行广告整合传播;同时产业细分、受众的碎片化又需要掌握多种媒介技术的广告创意与制作专才,这对仅仅只有四年学制的广告本科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悖论。
“通才”与“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知”或“行”)一直是广告教育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中国广告教育可分“工匠型”和“学院型”。前者侧重广告技能后者侧重理论知识。毋庸置疑,广告作为一门边缘叉学科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如果广告教育注重多学科的融汇, 以通识教育为核心来培养学生,则无法界定自己的专业主义。因此走专业主义或通识教育路线似乎成了两难。
三、“知”“行”结合的教学理念
广告学者陈刚认为,广告学教育应坚持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研究和操作训练相结合 。面对媒体整合大趋势这个观点值得信奉,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两点:
其一,很多通识教育只开设一些美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概论式课程,并分散在各学期中与实践类课程交错,学生只蜻蜓点水般稍做涉猎,与专业学习呈油水分离状况,不少同学感到什么也没学到,反而时间被理论和实操两种模式所割裂。
其二,实践教育不再是笼统的一项任务。我们今天立足的媒体不仅是平面和视频、音频,甚至也不仅是数字的,而是融合的。随着媒体整合和市场细分,实践教育应包括广告学下的各门类:市场营销、项目执行、公关策划、创意设计、平面、影视制作、电子商务等等,如果一一去实践显然力不从心;而对文理统招的学生来讲也非人人适用,这就提出了实践教育的矛盾焦点:媒体大融合下实践项目的细分——学生多样而个性。
首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性格、兴趣特长都各有不同,如有些欲做市场的学生化了大量精力仍难以完成视频的拍摄和编辑;有些理科同学生对网页编程很有天分,而让他创作文案却百般无奈。其次,实践教学还往往会滞后于实践本身,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你还没毕业就发现自己已落伍了,因此进行媒体融合策略力的培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新媒体或市场的发展趋势与驾驭规律。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欲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又有媒体整合下的实际操作技能,还懂创意设计、视觉表现、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无所不能的广告超级人才,对任何一所四年制本科高校,都是不太可能的。
四、开放及共享使“行知有效”融合
在全媒体形势下如何培养出高素质(而不是超级)广告人才呢?我想无论是侧重“通才”与“专才”,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都应将多样化、差异性的“学生”考虑在先,不仅是关注院校的特色和资源,还应是“学生能否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这就要求允许学生有专业方向的选择和职业规划的自主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配套的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模式作保障。
1.通识教育先行
广告学集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新闻学、美学、市场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融发展,因此它需要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打底。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它打通学科界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广告学科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宜加大相关学科的知识比重,尤其是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这是第一层次的素质通识教育。
同时基于广告学科丰富的门类特性,我又提出第二层次的“学科通识教育”,亦即在本科一二年级教授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广告业全景式的流程及广告规范等最基本知识和广告业必要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广告学概论、公共关系、广告史、心理学、文案写作、创意设计原理、媒介管理、广告效果、品牌推广、广告法、整合营销传播等。
2.分层定位
从大三开始,针对不同的职业规划对学生进行“学术”和“职业”的分层定位,前者毕业后继续读研或考博, 然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后者则直接就业。据此教学安排会有所侧重:前者注重理论研究,毕业时提交研究论文并答辩;而后者注重实践,毕业时可提交自己的项目成果,不一定要学术论文。
【关键词】广告教育 广告学 本科课程 海峡两岸
课程是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课程设置决定性地影响着培养对象的定位,是教育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自1983年6月中国大陆设立广告学专业①至今,广告学教育课程体系在近30年的历程中不断得到完善,课程设置基本稳步的沿用,为我国广告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少争议和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台湾在1983年由辅仁大学设立了广告学专业②,两岸成立广告学专业的时间几乎同时,但背景不太相同,大陆正值改革开放,而台湾已经有了较多年的经济发展基础,所以两岸广告学专业的发展会有一定差异。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高校广告学课程设置比较,从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的分配比例、学界教育与业界实务的接轨、授课模式等方面对广告人才的培养问题展开讨论,期望通过比较,发现一些两岸的广告学课程设置优劣势,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一、研究背景
1、大陆广告学本科办学模式基本情况
中国大陆开办广告学专业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的。1983年大陆最早的广告教育诞生在新闻传播系,其课程设置主要参考香港及海外等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其优势,从而一直沿续至今。中国大陆广告学专业总体是以新闻传播型为主导,以新闻传播学广告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为基础进行发展。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院校已发展到三百多所,如果包括民办的广告院校,至少在四百所左右③。目前已不仅在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开办广告学专业,也有商业财经院校、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理工大学、民族大学、农业大学和艺术学院开办了这一专业,最终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办学模式即新闻传播型、商业经贸型和艺术设计型④。
本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新闻传播学广告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在此基础上期望对其它办学模式以借鉴。
2、台湾广告学本科办学模式基本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广告业的发展比内地早20多年,号称华人广告教育的“先行者”,其课程参考美国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lllinois)、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等校的课程设置体系⑤。其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从时间上看中国台湾广告学教育的起步与大陆基本同步,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开办广告学专业也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的,但台湾有经济起步发展时间长的背景。早在1957年政治大学新闻系就开设了“广告学概论”⑥。同时,1964年由业界自动发起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广告研讨会在台北市金华街政大公企中心举行。台湾第一本有关广告学的教科书是王德馨1963年所著的《广告学》,这使得台湾广告教育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1968年,台湾第一个广告科系开办,醒吾商专二年制“商业广告科”成立,并于四届后停办。1971年中华文化学院的“中华学术院”创建了“广告研究所”,并于第二年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台湾第一节电视广告研讨会”,于1975年出版了“广告学刊”的第一期。这些早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先锋作用,为台湾广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广告教育的发展步伐。1983年辅仁大学设立了广告学专业,这标志了台湾广告学教育的正式启程(与大陆成立广告学专业同在1983年,时间不相上下)。台湾的广告学教育也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发展有传播学院模式、管理学院模式、艺术学院模式,主要还是以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和商学院的商业经贸型广告学模式为主导和较为完善。
二、两岸广告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本文的课程设置的研究对象样本主要以中国大陆南北方两所代表院校和台湾较早成立广告学专业的两所代表性院校⑦:下文中分别以中国大陆A校、B校;台湾方面A校、B校来表示。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培养目标、课程整体结构及分配比例、课程设置内容、学界教育与业界实务的接轨、授课模式等。
1、两岸广告学本科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广告学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对比中可以发现,关于广告人才的培养目标各学校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来看,实质上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迎合当前大学教育的通识教育的要求,培养宽口径、重基础的通才;二是强调专业性突出的“专才”。两岸广告专业的培养模式都开始从单一目标走向目标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台湾高校重视培养通用性广告人才,注重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清晰明确。台湾A校广告传播学系培养目标尤为鲜明:始终秉持着“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基本信念体现其办学特色。台湾B校广告学系三大学群:广告企划学程、公共关系学程、跨媒体创作学程设置了细化的培养目标,大陆广告传播学系广告专业具体人才方向的培养还不够细化。
2、两岸广告学本科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我们将大陆与台湾高校学院开设的课程结构进行简单对比:中国大陆A校必修课程为45门、选修课程为11门;大陆B校必修课达50门,选修课为26门;台湾方面A校必修课38门,选修课53门,台湾方面B校必修课40门,选修课77门;两岸在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数量上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台湾值得借鉴的经验有:比较鼓励学生选修本细分专业外的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增加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台湾高校将广告课程按各自不同学群将传统广告课程进行归类,明确学群的培养重点,在这方面就显得我国大陆高校在广告专业培养方面过于笼统。
文化艺术课程板块比较:两岸高校在开设文化艺术板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对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不能全面展现出该板块的要求。在新闻传播广告学专业可以大胆尝试加强文学、美学、艺术、艺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根据兴趣灵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博采众长的“专才”与“通才”的结合。
3、广告学课程的实践创新
目前台湾广告教育正在向重视实践教学方向发展。学校开设了“工作坊”,工作坊中,亦使用现代视觉的影片和投影片,并加入空间、声音、文字、动作、灯光等元素,学生可以从参与工作坊工作中激发创意并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对广告或公关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使课堂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此外,为保证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台湾很多广告系都聘请广告界资深实务人士担任教学任务。
相比较而言,大陆广告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的问题,目前正在引起重视。如大陆A校就提出“理论顶天,实践立地”的理念,并坚持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提升,两者相得益彰。在大陆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实战教学、专业大赛和广告实习等。
实战教学:“广告工作坊”等准公司的实践机构,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空间;模拟广告公司运作也是实战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以补充实习基地空间有限的不足。这种工作坊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企业工作的流程与运作,能够为以后顺利走进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也充分符合现在企业“招之即用之”的现状。
广告专业大赛:专业性赛事是指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广告节、广告奖一类的大赛,学校内部所进行的赛事不包含在内。一般面对大学生的专业性赛事比较典型的有:大陆方面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方面的时报广告金犊奖等。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的相关赛事,从创意到执行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并始终贯穿参赛过程,这是有效落实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好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并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广告实习:坚持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与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广告公司得到充分实习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立体化,紧跟上广告事业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台湾的广告课程设置体系虽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有许多大陆需要学习的地方,如课程培养目标的鲜明和细化、通识教育的权重、重视营销类课程、重视设计创新、重视与业界的沟通、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方面,对大陆高校有所启示。大陆高校目前广告学教育虽存在着诸多缺憾,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队伍不断壮大,且不少高校在发展中探索新的改革卓有成效,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我们建议大陆高校:进一步加大通识教育的成分、优化广告学科结构改革、重视营销类和公关类课程、重视艺术创造教育、改善课程结构、广告教学方式的革新。新的时代日新月异,如何更有效培养人才,仍是广告教育界需要不断讨论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陈培爱:《中外广告史新编》[M].第四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黄深动,《我国广告教育之展望》[J/OL],《商学学报》,1995:114-115
③李涛、孙平,《对当代广告教育教学的再认识》[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1:86-87
④赖建都:《台湾广告教育回顾与前瞻》[M].台湾政治大学广告学系出版2007:16-17
⑤林玉体,《台湾教育面貌四十年》[M].台北:《自立晚报》,1987
⑥郭良文,《第三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深圳大学》,2010-11
⑦卢星星,《广告学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4
1. 样本总量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以学校为单位,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记为一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1份。有效率达到94.3%。
2. 调査对象
全国各高校的广告专业骨干教师。
3. 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与重点对象的深度访谈。
4. 调查时间
2010年5月26日-29H
5. 调查内容
问卷主要就以下问题展开调查:
⑴您所在学校的广告专业于哪年成立?
⑵您所在学校的广告专业属于哪个学院?
⑶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特色方向9⑷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现在共有多少位教师?
⑶您所在学校的广告专业教师所学专业结构?
(6) 您所在的学校广告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7) 就您判断,当前广告业界最盖要的人才是?
(8)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H前未开设但想开设的课程?
(9) 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进行了哪些广告学教育创新?
广告学业开始,广告学专业教育至今已经走过27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高校设置了广告专业,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数量才呈爆发式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广告学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都纷纷有一批高校设立了广告学专业,到2008年,国内已经有323所大专院校设立了广告专业,在2010年仍有高校新开设了广告学专业。根据学校背景差异,这些广告学专业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院系,关于“您所在学校的广告专业属于哪个学院?”一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广告专业大多所属于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单纯的广告学院冃前为数不多。还有一些高校的广告学专业设置在视觉传达系、文化传播系、文学与艺术学院、中文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文法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信息传播学院、艺术与体育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政法学院、Z术5传播学院、商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出版传播与管洲学院等。
这种隶屈关系在一定程度h决定了各高校广杏专业的特色定位,K图为“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特色;/向?”一题的调忾结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H前我㈤高校广告专业定位主要集中于媒介传播方向和制作设计h向。
上述学科W属与专业定位,集中体现了广告的传播性,却忽视了广告的呰销性。然而,我们重新审视广告的功能与运作,很多方面是难以单纯划归于传播的,“营销部门决定一个公司的广告预算,缺乏营销眼光的广告专业毕业生很容易引起误解或冲突”。1事实上,广告是一种经济现象,被称为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广告产业本身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告教育也不能脱离或回避广告的经济性,而过度偏颇于传播、文学、艺术领域。
关于“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现在共有多少位教师?”一题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目前我国高校广告专业教师人数大多为5至10人左右,5人以下以及15人以上的情况较少。
广告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类与艺术设计类和中文类,这种状况对各高校广告专业特色力.向也有一定影响。
关于“广告专业毕业生去向”的调查结果:各高校毕业生去广告公司丄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和媒介的广告部。随着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络媒体机构任职。
据高校教师判断,认为当前广告业界最需要的人才依次为:新媒体人才、创意人才、策划人才、客户部人才、市场调查人才、文案人才及其他。这种判断反映出广告学界与业界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对“您所在学校广告专业R前未开设但想开设的课程?”一题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客户沟通与服务》课程,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品牌学》、《整合营销传播》、《广告调查与效果评测》、<网络广告》、《广告经营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上。据笔者调查分析,目前_内广告学专业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大多设置在艺术类院校、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院下,即国内广告学专业大多以艺术设计为导向(依托于艺术美院等,注重设计、审美,代表院校:中央美院等);或以媒介传播为导向(注重发挥文科优势,打造媒体传播人才,代表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e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存在方式正在发生变更,包含广告教育者在内的“广告人”不得不面临的选择之一就是:以“营销传播”或“整合营销传播”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初广志的“美国的整合营销传播教育研究”指出整合营销传播教育发源于美国,是对传统的广告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目前,美国仍引领着整合营销传播教育的方向'他介绍,2009年9月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25个广告院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开设了整合营销传播课程。比较普遍的是把整合营销传播作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和广告传播课程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关于市场和消费者研究方面的量化方面的课程普遍薄弱。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定位过于集中于艺术审美设计或媒介文化传播,忽视或无视诸如整合营销、市场调查、消费者分析、客户沟通服务等领域,无疑阻碍了广告学专业的长远发状
三、关于教育创新的访谈与思索
1.广告教育创新访谈概括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各高校如何进行广告学专业教育创新,我们对与会的部分老师进行了交流访谈。下面是访谈的概括:
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各大高校广告专业对教育创新的重视。
在谈到广告专业教育创新时,有部分教师分析,自己所属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与一线广告公司的联系密切,保证了教师能够结合广告公司运作实际讲授广告学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与国际4A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邀请到很多广告业内人士来学校ii行广告讲座,将本校教师授课与广告公司老总授课相结合,避免了走封闭式的“学院派”路线。
有些高校教师则正在利用教研项目,积极探索广告学教育创新,以耙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比如有些高校正在进展的项目:《艺水设计背景下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合一”广告人才培养模式_》、《思维导图与广告创意训练》等等。还有教师提出了《“哑铃式”——抓中间带两头的教育培养模式》(中间——人文基础培养,两头——广告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部分教师将自己所在高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创新总结为:将课堂教学与广告大赛(以带领学生参加广告大赛和学校自办广告大赛的形式)、社会实践、广告社团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策划与创意设计能力、广告执行力的提升,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到广告营销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并将其归纳为《“导、学、竞、赛”教学互动机制》。
在访谈中,也不乏一些教师苦恼于自己学校所开办的广告学专业没有任何教育创新,但他们希望和学界、业界共同探讨广告学教育创新的话题。
2.关于广告教育创新的思索
综合上述关于广告教育创新的访谈,值得肯定的是,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尝试进行广告教育创新,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创新大多集中或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等。真正从广告专业定位进行创新的非常罕见。“所谓广告专业定位是指广告专业在整个高等广告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要向广告人才市场传达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树立什么样的专业品牌形象,以及通过广告专业教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广告专业定位是广告专业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向,广告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将围绕其专业定位展开。
通过我们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在专业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定弊端,过于集中于艺术设计导向和媒介传播导向专业定位为广告学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首先,关于广告学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的学术研究也都集中于此两种类型,相关的学术着作、论文大多都在探讨广告的艺术审美或是广告传播,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出的一系列的广告学教材,难以实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其次,在我国上百所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很多高校在广告学专业教育领域属于“后来者”,然而一些在2005年甚至2010年才开办广告专业的高校依然沿袭旧路,大多走媒体传播、艺术设计路线,没有充分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学科背景,却丢掉自身强势,用自己的弱点与高手打拼,造成这些院校的广告专业一直无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约有十几所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办了广告学专业,这些财经高校同样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财经优势,而是在跟风“艺术设计”或“媒介传播”的盲目中,陷人专业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