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外文化比较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主题学 主题 典型人物形象 意象 题材
【基金项目】此论文得到了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1-01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情境、意象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谢天振,1997),“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孟昭毅,2003)。
主题学研究自然需要研究作品的主题,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主题研究。一般的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关注的是个别作品主题的呈现,重点是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则将研究对象的外在形式作为焦点,重点分析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等的不同处理。因此,主题学研究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重点在于研究对象外在的手段和形式。
国内学者对主题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分类大体上均涉及了主题研究、母题研究、题材研究、人物研究和意象研究以及情境研究等。因此,本文对主题学研究成果在中外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主题研究成果的运用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的价值观。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的精神实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态度倾向等,都经由主题加以体现。所谓“主题研究”指的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作家的不同处理。
1.不同民族文学同一主题比较
文学即人学,文学以人类境遇和情感为核心,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体验,从而蕴含起共同的主题。中外文学作品中常常涌现出许多相同的主题,比如爱情与政治、社会或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矛盾,人生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人与人沟通的困难等等。
2.不同民族文学同一母题比较
比主题小的主题性的单元叫作“母题”。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它是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括为一种浓缩的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也就是说母题指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事件和情境的基本概括,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单位。
3.不同民族文学同一情境比较
母题往往出自于情境,所谓情境指“人的观点、感情或行为方式的集合,它们产生或产生于几个个人参与的行动”(韦斯坦因,1986),也就是说,情境指的是人物在某个时刻的交错关系,即情节、事件、行为方式的组合或者相关环境因素,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诸如 “一男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却爱上了另一个男子”;“被遗弃的女人”;“两个朋友或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仇人子女的相爱”等等。
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运用
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为原型形象和类型形象两种。本文的研究重点以类型形象研究为主。类型形象指“某种性格与个性”,“往往与具有价值判断的主题相关,只不过以一种形象为轴心而已”(林健华、彭洋,1993)。比较文学范畴内的典型人物形象研究的重点是:通过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性格与个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主题。
三、意象研究成果运用
主题多与题材、人物有关,在叙事作品中它主要体现在人物、事件或环境上,在抒情作品中往往通过意象传递出来。意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考察作家的文化心理、审美倾向、艺术表现等内容。
意象是指具有特殊审美意味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观存在,或是一种动植物,甚至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尤其是诗歌中的吟诵,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某种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同样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朱光潜曾总结过中西方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意向选择上的不同偏好,“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四、题材研究成果运用
弗伦泽尔曾这样解释题材:“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由另外一个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所以可以说,题材指的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只有被文学作为表现对象的那部分素材,才会成为题材。
在没有事实的影响和关联下,各民族常会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题材,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又各有差异。
本文通过目前主题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将其在中外文学教学中进行运用,发挥主题学理论的实用价值。于教师而言,可以让主题学研究的成果深入到中外文学课堂,改变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不同方法对中外文学进行解读。于学生而言,可利用相对熟悉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作为基础,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与相对陌生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或对于不同民族文学进行类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中外文化联系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胡亚渝.中国的“变形记”――《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之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3]林建华、彭洋.《中西散文比较研究二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7).
[4]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张磊 李晓红 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04064。
摘要: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是这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对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莫言的创作中,中外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对其作品主题的提炼上,对其创作方法的选择上。结合莫言先
生的文学作品探讨这种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创作,而且还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水平。因此,我们广大的理论研究者对此应
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关键词:中外文化的影响;题材的影响;主题提炼的影响;创作方法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莫言的
作品也影响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论是八十年代的小说《红高
粱》,还是后来的《天堂蒜薹之歌》以及备受争议的《丰乳肥臀》
等等作品都给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莫言众多的文学
作品,探析文学作品中丰厚意蕴,我们会发现,中外文化对莫言
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文化对莫言的创作究竟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下边
结合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参考其他研究者对莫言及其
创作的论述,谈一谈中外文化对他创作的影响。
探析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详细阐释:中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中
外文化对莫言文学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
中创作方法选择的影响。
1.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题材选择的影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作家以及任何一个作家的任何一部文学
作品都不会凭空产生。莫言也不例外。莫言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蕴含着中外文化对其影响的痕迹。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莫言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莫言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
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莫言的主要作品如下: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
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酒国》、《食草家族》、
《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
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
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仅以其《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中国传
统文化对莫言创作中题材选择的影响。 《红高粱家族》由以下五部
作品:《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组成。
这五部作品不论是从题材的表面看,还是从作品题材所蕴含
的意义看,都非常明显地暗示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
响:首先,“红高粱”既代表着莫言对家乡特产的喜爱,又是代
表作者对故乡人奋争历史的熟悉。作者以特定的“红高粱”所代
表的故事作为宣传家乡,再现故乡生活的媒介,这不仅是对传统
文化中热爱家乡思想的继承,而且还是对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一
种继承。其次,《红高粱家族》系列作品,从题材来看,所有的
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再现。而中国的与其他国家
的有着不同形式的内容和过程。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有的形式宣传,利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抗击日本侵略
者,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题材选择的影响。如,在《红高
粱》这部作品中,大家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具有中国特
色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的土炮、鸟枪等,就连中国特色的农具
铁耙也充当了战斗的武器。特别是作战过程中,农民抗战的特色
更能说明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题材选择的影响了:有的人在埋伏
时鼾声如雷、有人因哑巴跌倒枪走火而出师未捷……
2.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作品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这部作品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而对作品
主题影响最深的,或者说对作品主题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应该是
作家本国的传统文化。在上边列举的莫言创作的《红高粱家族》
系列作品中,作家的主题也被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如从题材来
看,作家利用农民抗战的故事来表现作者家乡广大的人民在那场
战争中抗争。但这场发生在作家故乡的抗争与其他抗日题材的作
品一样,题材深处还蕴含着中国文学传统的永恒主题——爱情。
不能说所有的中国的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爱情的主题,但却可以说
爱情的主题可以渗透到所有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在小说 《红高粱》
中,作者虽然选择的抗战题材,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作者却表现
了中国传统的爱情主题。这也就是说,是故事的主要内
容,但在主要内容中,作者却通过具体的事迹表现出“我爷爷”
与“我奶奶”那段惊世的爱情传奇。
3.中外文化对莫言创作中创作方法的影响
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创作方
法中,外国文化中的怪诞的表现方法对莫言的创作影响最大。虽
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怪诞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怪诞的创作方
法,如《聊斋志异》等,但细读莫言的作品,外国文化对其怪诞
创作方法的影响显然是最重要的。如在莫言作品《杜小雷》中,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可怕的情景:小说主人公的妻子,因为不
孝,把一只蜣螂放在了自己婆婆的碗中,这本来是一件生活中的
琐事,但事情的发展却出现了怪诞的结局:杜小雷的妻子因为自
己的不孝的行为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老天爷把她变成了一个半人
半猪的怪物。杜小雷妻子这种怪诞的变化,足可以说明作者的创
作受到了西方怪诞创作方法的影响。因为作者曾经对自己这样怪
诞的创作说过这样的话语:“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
响非常巨大,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能说他没有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
响?我的小说在八六、八七、八八年这几年里面,甚至可以明显
看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见新浪网,著名作家莫言作客
新年流访谈实录,2003.08.06)
外国文化中的怪诞对莫言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
先,外国文化中的怪诞表现在莫言利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人物形象
上。在莫言的作品《檀香刑》中的主人公赵小甲就是这样一个怪
诞的人物形象。赵小甲的怪诞表现在他对自己父亲的迷恋上。迷
恋自己的父亲本无可多议,也谈不上怪诞,但赵小甲的父亲却是
与众不同,他是一位刽子手。一个正常的年轻人,不迷恋自己年
轻貌美的妻子,却一反常态,迷恋自己特殊行业的父子,这不能
不说是一怪诞的行为。更为怪诞的是,赵小甲还能推断出当时官
府的衙役是由大灰狼变成的,轿夫是由驴变的,更可笑的是县太
爷是由一只白虎变来的……再如在《红耳朵》中,作者不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怪诞
长相的主人公:王十千的耳朵大得吓人,但其耳朵还比较灵敏。
更为怪诞的是当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还梦见了一个大耳朵的
乞丐, 当他出生后, 这个大耳朵的孩子还专门和长工生活在一起。
在算命的先生发现了他的大耳朵后,他的命运出现了奇迹般的变
化:上学堂、沦落为乞丐……
其次,作者不仅利用怪诞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他还在自己
的作品中, 利用怪诞的表现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在 《丰
乳肥臀》中,上官领弟因为自己的爱情鸟丢失了,而把自己幻想
成一只鸟。 不仅具有鸟的外形, 还有鸟儿那样轻盈的动作:“……
她跳上石梅树梢, 把柔柄的树枝压得像弓一样。 母亲急忙去拉她,
她却纵身一跃,轻捷地跳到梧桐树上,然后从梧桐树又跳到大楸
树,从大楸树又降落到我家草屋的屋脊上。她的动作轻盈得令人
无法置信,仿佛身上生着丰满的羽毛。她骑在屋脊上,双眼发直,
脸上洋溢着黄金般的微笑……”
在这里,作者把怪诞的创作方法可谓是发挥到了极点。主人
公不仅有怪诞的想法,而且还有怪诞的行为,更有趣的是人物怪
诞的行为还带来了怪诞的结果。即读者对作者这种怪诞创作方法
的认可。
再次,怪诞不仅是作者莫言用来创作人物形象的手段,而且
作者还利用怪诞的创作方法,在人物形象上寄予了对社会问题的
关心,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当然了,这种关注是
基于怪诞手法中的一种关注。在莫言的作品《球状闪电》中,小
女孩蛐蛐利用自己怪诞的“飞”不仅为家挣钱,还引起了众多的
人对她“飞”这种怪诞行为的效仿。而且还把“飞”当成了自己
谋生的手段。可以说,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利用“飞”这种怪诞
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贫困”的一种关
注。再有,近亲结婚的事实,造成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怪诞事情的
发生。作者莫言利用社会生活中诸多的怪诞事实,表现出对近亲
结婚这种现实的关注。
可以这样说,作者莫言在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他为我们创作
了众多怪诞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这样人物形象怪诞的行为和怪诞
的命运与怪诞的精神世界。
总之,中外文化都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
响表现在作者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在作者对作品主题的提
炼上,同时也表现在作者对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当然了,中外文
化早就开始交流并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们很难把这两种文化
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截然分开阐释,但这两种文化对著名作家莫言
的影响却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刘广远,王敬茹.莫言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3.01.30.
[2]王春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3.01.05.
[3]费立军.莫言小说的怪诞书写与价值[D].延边大学,2012.06.
作者简介:
张磊,女,1984年7月出生,讲师,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及中外文学。
李晓红,女,1973年6月出生,教授,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国内版外文图书 图书文种界定 图书采编工作 资源整合共享 分类号 G253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长期从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业务与管理工作,发现近年来国内版图书的中外文文种界定日趋困难,且有难以区分的趋势。虽然国内有关编目机构早已了有关中外文图书界定原则或规定,但还是没有达成统一共识,因此,出现同种图书在不同图书馆中外文界定不一致的情况,在此仅举2007-2008年国内出版的图书4例,如表1所示:
图书馆界曾经有“国内出版物应是中文图书的常规”的说法,而且“由于授权版西文书的出版信息刊登在国内出版的新书目录中,并以人民币标价,各馆多随中文图书一同购入,按照中文采编和西文采编各自归口的传统做法,于是这批书被‘顺理成章’地送到中文编目组”,“受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多数图书馆将这类文献作为中文图书编目,并归人中文目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国内原版外文图书也出现类似情况,“鉴于本土西文图书以上特征及出版数量还不多的情况,使得该种图书在从采购到进人流通的全部工作流程中被作为中文图书处理”。另外,国内出版的图书的在版编目(CIP)一律是中文文种编目。且中文题名为正题名,外文题名为并列题名,这也造成图书文种界定的误导。目前,国内出版的中外文图书征订目录结合在一起,图书馆一般由中文图书采访人员负责采购,到馆后再区分中外文图书,分别移交中文编目部门和外文编目部门,国内版外文图书与进口的国外原版外文图书一起编目入藏,所以,中外文图书的界定成为重要的业务工作。
2 中外文图书的界定
2.1 中外文图书界定原则
对中外文图书的界定,一般多从图书的封面、封底、书脊、题名页、版权页、前言、目次、出版说明、正文等各部分的文种特征来描述分辨,制定详细的区分界限。但事实上,目前的图书出版外表特征千差万别,举不胜举。例如有学者单单就国内出版的授权重印版西文图书的出版形式就列出了6种,而且以后还会有更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出版形式,所以,用于中外文图书界定的外表特征的详细描述越来越无法包罗万象,造成图书馆采编人员经常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图书的外表特征固然是中外文图书界定的重要因素,但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服务读者。抛弃采编部门注重技术、自我完善的传统工作方式,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考量。“轻外表,重内容”,不要固守于某些部分特征的细小区别,侧重从图书偏重的主要读者群、读者借阅的倾向、图书阅读效能的最大化等图书的使用功能、读者实用性方面来界定。下面分别探讨两大类图书的中外文文种界定:
2.2 引进版图书的中外文文种界定
2.2.1 添加大量中文翻译及注释的授权影印版图书宜界定为外文图书 对于与原版图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图书封面、题名页等地方增加翻译中文题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授权影印版图书,图书馆一般界定为与原版图书一样的文种。例如有学者指出:“影印版外文图书文种的确定,决定因素是文献内在特征,授权版图书的特点是引进版权,受影响的只是图书的版权,而不涉及图书的语种”。但国内出版的授权影印版图书的出版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外表跟引进版权的译著版极为相似。内容简介、出版说明、序言、导读、目次等内容都为中文;中文CIP及版权页、内容改编重印、正文增添中文内容等情况日趋普遍,经常让图书馆采编人员产生包含了这么多中文内容,是否应该界定为中文图书的疑问。例如图书《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From Journeyman to Master》(程序员修炼之道)(978-7-115-15566-5)的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次出版的英文注释版,除了按原版版权方的要求翻译了前言、序等文字,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书的正文部分之外,还在多位业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利用页边和页脚的空白增加了一些注释,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力求为读者能够提供更多的价值”。笔者认为,尽管此书章节标题有中文翻译,内容有中文提示主题,还有中文内容提要、序言、前言、作者简介等内容,但是,本书还是应该被界定为英文书。与本书类似的情况还有相同出版社出版的《重构(英文注释版)》、《企业应用架构模式(英文注释版)》等书,以后多种语言交叉的情况还可能更多。
2.2.2 系列文献的中外文界定要尽量保持一致 外语教学参考资料,即使是授权影印版图书,从读者外语学习的作用出发,还是界定为中文图书为宜,正题名应该为中文。如《挑战日本语中级》(978-7-301-12863―3)正文为日文,是日语水平考试参考资料,授权影印版。国家图书馆界定为中文图书,正题名为中文;北京大学图书馆虽然也界定为中文图书,入藏中文书厅,但著录时正题名为日文,中文题名为并列题名。笔者认为,系列文献的中外文界定要尽量保持一致,即要求采编人员在界定图书文种时,应该查检本馆馆藏状况及通过有关出版动态信息查询系列图书出版预期,特别是避免多卷书前后界定为不同的文种并入藏到不同的书厅。与此书关联的还有《挑战日本语学生用书》(7-301-10972-5),它的中文前言指出“本书为《挑战日本语》系列丛书的学生用书。”题名页与封面都有“中文版”字样,正文中有部分中文翻译,从整系列图书总体考虑,界定为中文图书为宜。
2.2.3 引进版英汉双语图书宜界定为中文图书 过去英汉对照图书一般是为学习英语而编著的,当然界定为中文图书。现在引进版专业图书也在正文中出现英文原版和中文译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英汉对照,而是分开两部分,英文部分在前,中文部分在后。如《商业分析》(978-7-5058-6482-5),“中英文双语版专有出版权属经济科学出版社”。题名页没有英文,标明“英汉双语”,责任者有“主编”、“译者”,还有“译审”,“总目录”中显示本书前半部分为“英文部分”,后半部分为“中文部分”。中文部分是中文翻译,还有审译。因此书是引进版图书,且前半部分都是英文,采访部门的图书验收人员很直观就把本书界定为英文图书。笔者认为,虽是引进版专业图书,但既然有完整中文译文,还是界定为中文图书为宜。
2.3 国内原版图书的中外文文种界定
2.3.1 国内原版外文图书出现中外文交汇在一起的状况 为适应国际学术文化交流需要,近年来,我国学
者用外文撰写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出版的数量迅速增多,特别是随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更多国内学者根据我国国情用外文编写出版教材,同时外国学者在国内出版的外文专著也日渐增多。国内原版外文图书比授权影印版外文图书更容易误判为中文图书,且多数内容特征和外表特征复杂多样,中外文交织在一起,出现了许多不但封面、封底、书脊、题名页有中外文字样,图书正文也包含了中外文内容的图书,给图书馆图书中外文界定增加难度。
2.3.2 没有英文题名的英文图书 《德国文学史》(978-7-5321-3157-0)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本书的著者是美籍学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题名页、封面、书脊、版权页都只有中文题名,还有译者,但第二题名页的第二责任方式却改为“编注”。全书是由英语写成,目次及正文都是英文,只是脚注有中文解释及每章后面有中文思考题,没有中文翻译,所以第二责任方式实为“编注”。有图书馆将该图书界定为中文图书,笔者认为虽然题名页等处没有英文题名,但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献来考虑,并结合本书的内容特征,还是界定为英文图书为妥。
2.3.3 宜以主要的文种来界定文种图书 我国学者在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如《Approaching Gender in Chinese Compliments》(汉语称赞语中的性别研究)(978-7-03-019885-3)的封面、书脊、题名页等处都出现中文题名及著者姓名,有中文CIP、版权页、序言、摘要、中文提要,含有中文参考文献,甚至正文中还出现个别中文内容,但考虑到图书的主要文种还是应该界定为英文图书。又如,对于有区分不同外文文种的图书馆,宜以主要的文种来界定文种图书,如国内出版的《Foreign Language Studies》(外国语言研究)(978-7-89490-391-4),题名页中文题名在上,英文题名在下,系我国学者撰写的外国语言研究文集,主要是英文,还有几篇是日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出现少量中文,应该界定为英文图书为宜。
2.3.4 外语教学与自学的图书宜界定为中文图书 国内原版图书《英语演讲选评100篇》(978-7-5600-6000-2)“前言”介绍:“我们从2002-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半决赛和决赛中挑选了定题演讲和即兴演讲各50篇,每篇演讲的文字材料后面都附以简短的点评,指出该演讲的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点评和演讲内容都是英文,而且本书的目录、正文(包括演讲的基本原则介绍、演讲建议等)都是英文,如果只从图书正文的文种形式来区分,一定界定为英文书,但笔者认为,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出发,还是界定为中文图书为宜。
3 国内版外文图书的采编工作
3.1 国内版外文图书采访职责有待明晰
国内版外文图书经常把中文题名用大号字体突出印刷在封面、书脊等处,容易造成“中文图书错架混进外文书厅,图书馆藏杂乱无章”的错觉。这种外表特征中文化的情况给图书馆现场采访也造成一定的困难,往往导致未能及时正确判明文种而造成错过选择的机会或采购不恰当的复本量。此外,征订目录都是与中文图书混杂编排在一起,采用中文题名,与中文图书一样的采访途径,与目前图书馆文献采访一般按文种区分中文图书采访与外文图书采访的分工现状不吻合,很容易造成中文图书采访人员认为是额外负担,而外文图书采访人员又爱莫能助,成为谁也不愿办理的图书采访三角地带。由于业务缺乏沟通,未能很好地协调国内版与国外版外文图书采编,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链接检索功能,因此,有待分工更为合理的采编业务职责岗位的设置。
3.2 授权影印版图书的国内拆分出版及跳页现象
有的授权影印版图书在国内拆分出版,如清华版双语教学用书《Microelectronics Circuit Analysis and De-sign》(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978-7-302-15684-0)就是根据国内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在国内出版时一个题名下按多卷书形式出版三分册,高校图书馆采编人员就要注意完整采购和编目。大多数双语教材都进行改编,但一般不改编正文的实质内容,只是删除部分内容,如《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Manage-ment》(面向管理的数量分析)(978-7-301-12838-1)就删除了原书3章,并且“编辑在对原版图书进行删节、重新编排页码的同时,为了便于读者使用索引等,仍保留了原书的页码(在每页正文的上面)”。这类书的出版特点应引起采编部门的重视,虽然每页的下面有重新排列的页码,但图书验收人员如果没有详细了解本书改编影印的特点,一看到正文每页上面的页码,容易误解为图书缺页。有的改编版影印图书甚至没有重新排列页码,如《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国际管理)(978-7-111-20801-3)就出现跳页的现象,“因为文中提到的页码或内容有可能已被删掉……”,也造成图书著录的“页数”项不准确。
3.3 国内版外文图书书目数据著录注意事项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正题名是检索识别图书的最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一贯非常重视题名检索点的设置。ISBD规定:“如果题名用不同的语言和/或文字,正题名应是资源内容或主要部分所用语言和/或文字的题名”。国内版外文图书应该著录外文题名为正题名,把中文题名著录为并列题名,并分别提供检索点。授权影印版图书编目数据要尽量提供原书的题名、ISBN等检索点,以备国外原版图书采访时。要建立国外原版外文图书、授权影印版图书、引进翻译版图书的机读目录数据联接,例如,上面列举的引进版外文图书《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From Journeymanto Master》(程序员修炼之道)(978-7-115-15566-5)于2003年出版,在2004年又出版翻译本,图书馆机读目录编制应该进行有效链接。授权影印版图书出版发行项应该客观著录,即不要把出版地和出版者进行翻译;许多授权影印版图书都系丛书之一,丛编项也宜如实著录,无须再翻译。这可以说也是授权影印版图书编目数据区别于国外出版外文图书的一个特色。笔者认为,版本项应该是与出版发行项对应的,出版发行项著录了国内授权影印出版社与出版时间,版本项就不应该著录原版版本,原版版本应该与原版的其他信息一起著录在附注项,即USMARC的“534 Original Version Note”字段,且一般以“$P Reprint.Originally published:”子字段开始。
4 进一步的建议与设想
通过本文的图书实例分析和研讨,笔者认为针对国内图书出版的形式日渐多样化,中外文交织在一起,
中外文图书的采访渠道逐步交融等实际情况,各图书馆中外文图书界定无法统一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而且,人为地把相同学科内容的图书按文种分散典藏于不同的书库,且不同文种馆藏的排架方式、借阅规则都不一样,给读者借阅同一个学科的图书设置了很多障碍。再之,往往因为把外文图书区分馆藏,减少了读者借阅外文图书的积极性,未能把中文图书与外文图书从内容的学科属性有效联接,造成外文图书借阅量少,馆藏资源浪费。有学者对引进版外文图书入藏外文书厅早就提出忧虑:“因诸多原因,光顾外文书库的读者不多,若又将引进版最新外文书和其它外文书混排在外文书库的‘大海’中,读者很难发现、查找,也就谈不上充分利用,委实可惜”。
[论文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学指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力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这些语言技能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极为关注学生词汇,语法等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一、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模块话题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含有丰富信息的话题为载体。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来融入文化教学。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就以模块为单位,不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较为新颖务实的题材,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每个模块的题材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契机,使文化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为例,Module1选取的题材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包含了美国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文章,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贴近语言、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兴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则选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势语言相互问候,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们礼貌、有好地交流。这一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习俗养成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开展多种活动,体验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发现、理解、体验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标准英语》的每个模块中,均设置了cultural corner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单元的话题,突出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们开展文化教学的极好载体。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过美国学生的来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美两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异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则通过阅读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及其主要电影作品,旨在让学生大致了解并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影视方面的主要情况、特点和风格,并学会通过影视作品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或已构建的友好学校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回信或发出电子邮件,可要求学生制作学校宣传册,电影海报,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并作出报告等。教师还可将“设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利用各种资源,在分享、交际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环节中亲身体验,思考并实践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英文 文学翻译 言内意义 信息差的弥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英文文学来体现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国,其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内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对英语文学有正确的认识。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言内意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类意义,它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多项语言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需要对言内意义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从而使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的主题,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间的信息差别。为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这是二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读者对同一作品能够有正确的、真实的、相近的理解与感受。每个读者或翻译者的文化素养不同,其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对同一作品有着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应当在对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对英文作品进行准确的翻译。
1 英文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
1.1 英文翻译的言内意义的定义
以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为划分标准对意义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种。其中在英语的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被看作是翻译的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方面。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相同或相近,还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贴近地语言表现出来,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翻译者将言内意义达到最高标准,尽量缩小语言的信息差别,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
1.2 英文作品翻译的原则及意义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单纯要求翻译的准确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译的英文作品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和逻辑性。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的着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是否能够翻译出最地道的语言,例如对电影《盗梦空间》中一些翻译进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复杂的情绪、你的种种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个影子。你只是我竭尽全力创造出来的而已,但是很遗憾,你远远比不上真实的她。”这样的翻译十分文雅,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所采用的语言也简明通俗。
1.2.1 英文翻译的归化原则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使用翻译归化的策略往往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当前随着国外文化的渗入,异化策略的使用较归化更为明显,但并不是说翻译归化就不重要,特别是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上,还是应该保持句子的原始结构不能变,否则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可能让读者喜欢。翻译的实质就是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译出地道的语言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例如,在《盗梦空间》中有这样一句话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从直译的方式就是在那个放扫帚的壁橱里根本没有空间思考,这样的句子会对观众造成理解障碍,让人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从英文翻译的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翻译成在那个耗子洞里没有办法思考,就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在台词: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译为“没有进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译归化策略就可以译为观众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电影跟观众的亲和度增加了,更适应于中国观众。同时在对电影《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也引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进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来的,但别的东西都不给力。因此,正确使用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就在于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亲和感。
1.2.2 英文翻译的异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英文翻译的异化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盗梦空间》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其中体现很多政治、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国观众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区。如果在对英文字幕进行翻译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就会严重影响到对英文作品的兴趣。
2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
2.1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语音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言的不同其语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具体结果见表2.1
表2.1英语与汉语语音方面的比较
[[不同点\&汉语\&英语\&音节\&单音节,故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节,故英语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汉语格律诗在平仄上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英语没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声调和语调\&汉语是声调语言,特别是在汉语古诗中讲究形式固定,强调平仄、对仗、押韵\&英语是语调语言,韵脚和节奏构成韵律\&]]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博大精深的汉语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语言特色,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在译文中,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中国古诗歌文化的美学损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言内意义的缺失,有时言内意义上的缺失也会产生信息差。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音层面的言内意义,作为翻译者不能够机械地翻译原文,必须能够掌握并应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语的语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语音形式,在翻译“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时,可以翻译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体现了言内意义,真正做到了在语音方面给翻译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中向来将“语言文采”视为文学的生命,因此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学审美习惯。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个字成语的习惯,且成语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英文翻译还是对英文作品进行中文翻译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使用了大量了中国观众所喜好的四字格结构。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中,四字格结构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言简意赅、生动有力外,还能够充分满足语音上的和谐。例如影片中的台词: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节哀顺变,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还是迟暮之时,满心悔恨,孤独等死?四字格结构使整部影片在语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的习惯,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词汇方面
双关语是指有的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包括语义双关(词的多义)和谐音双关(同音、音似及近音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双关语,但是英语和汉语有着语言自身语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难实现都词汇语义的一致对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翻译者带来了更高的、更有难度的翻译要求。例如,在对红楼梦中第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嘴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着针了。将其翻译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个词“万艳同杯”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与“悲”是同音字,就是谐音的双管词。向这样的词语在英文翻译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如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就会造成言内意义的丧失,译文不可能准确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从直译的译文中不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真实意境,只有通过对照注解才能够了解到文章所有表达的真实主题。
2.4 英语文学翻译中书写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语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书写上汉字大部分为象形文字,而英语的书写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可以说单凭这点来判断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汉字在书写上讲究字方、对称、美观、象形、指事、会意,汉字有着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般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分为三大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关系。英语采用的是将26个字母进行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进行模拟自然声音。汉字的象形书给人在视觉上一美感,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闻名的,这种美感要想通过翻译来得以体现,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也是很常用的修辞方法,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很难翻译出来。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化柳质,一载赴黄粱。将其翻译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完全不能体现出原文所隐含的意义,只有通过注解才能够帮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信息内涵。
3 结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同时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对中英文作品之间的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熟悉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如何迎合读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译是将原语的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过对英文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及处理方式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6).
[2]张清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芒种,2012,(8).
[3]郭来福.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4]魏莹.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1).
[5]许丽芹,胡爱国.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关键词]儿童文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阐释策略
中外儿童文学研究的现代自觉始于“五四”前后。以周作人、赵景深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儿童文学研究者为中外儿童文学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学术基石。江苏省内,南京大学钱林森、苏州大学朱栋霖、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和谈凤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金燕玉等学者分别在中外比较文学及儿童文学研究方面都有相关重要著述。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的重镇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80年代韦苇和蒋风分别出版了《外国儿童文学史概述》及《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90年代评论文章的深度大大提高,并有高质量专著出版,如韩进的《中国儿童文学源流》、韦苇的《俄罗斯儿童文学论谭》、吴其南的《德国儿童文学纵横》、方卫平的《法国儿童文学导论》、张美妮的《英国儿童文学概略》和汤锐的《北欧儿童文学述略》和《比较儿童文学初探》等。进入21世纪后,研究的领域有所拓宽并向纵深发展。舒伟的“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获03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立项。2006年张永健主编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问世,该书的一个特点是介绍了部分中国作家对西方儿童文学的翻译情况。重要的相关学术论文有朱利民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兼谈比较儿童文学》、方卫平的《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以及陈华文的《变异:在于适应文化--〈灰姑娘〉与中国同类型童话比较研究》等。
国外关于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在近二十年取得了突出成就。德国著名学者Emer O’Sullivan的《比较儿童文学》(2005)堪称该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该书对比较儿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主要从战后国际化热潮至现当代比较儿童文学批评。书中还对比较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归纳:文学交往和迁移研究,互文性研究,媒体互动研究,文学形象研究,叙事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国外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及中外儿童文学关系的研究目前只有两部专著。其一是法国学者皮埃尔・迪耶尼的《世界属于你们,中国与儿童文学》(1971)。迪耶尼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个具有清晰特征的领域的界定;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本的归类以及儿童文学流派的划分;对儿童文学流派的溯源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其二是玛丽安・法夸尔的《中国儿童文学:从鲁迅到》(1999)。法夸尔在该书中以1919至1976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政治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儿童作为政治象征的形成过程。该书第一章对中国儿童文学受到的西方影响有较深入的论述。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外儿童文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关注,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尤其是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及中外作家之间的影响进行研究。具体研究不足反映在缺乏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和论著,也没有相关科研课题立项。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探讨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误读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接受情况。这也就意味着,中文儿童文学关系研究从文化交流史的层面上可以进一步考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在外国的译介与流播、中文儿童文学作家的联系和交往、外国儿童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外国儿童形象等;在阐释策略上可以突破传统的译介学模式和编年史模式,可以拓展了这一研究的领域。
要全面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交流情况,就要深入探讨20世纪上半叶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误读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接受情况。“五四”前后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翻译和吸纳促成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次。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外文学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作家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但中国作家在借鉴过程中也产生了的一些误读,这些误读又说明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儿童文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是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同时,也立足本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包括神话及民间故事)对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在此基础上,该课题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如何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即不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
20世纪以来,中外文学理论家对儿童文学问题从学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由于我国儿童文学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的翻译、吸纳和运用。“五四”前后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翻译和吸纳促成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早期翻译家和文学家以及西方来华传教士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外国儿童文学进入中国作家和读者的视野。同样,这种文学交流也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外文学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作家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对中国作家具有某种示范性和启示性,但中国作家在借鉴过程中也产生了的一些误读,这些误读又说明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儿童文学。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刘易斯・卡洛尔的儿童文学经典《爱丽丝奇境漫游》在“五四”时期翻译大潮中被中国读者所熟知。它的第一个中译本由赵元任翻译,当时取名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深受爱丽丝故事的吸引,沈从文和陈伯吹分别创作了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和童话《阿丽思小姐》。比较三个截然不同的三个版本的爱丽丝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力图借鉴外国儿童文学精神,但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迥异的文学传统,中国作家对爱丽丝的故事进行了不自觉的误读和自觉的改写。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是在世界儿童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的,反映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试图建立世界视野的努力。同时,他们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使中国儿童文学具有了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这种研究思路不仅着眼于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误读和接受,还分析了外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研究了中国文化及儿童文学对外国作家的影响以及在国外的接受情况,力图探讨双向的交流和对话,而非单向的影响。中国文化(包括神话及民间故事)对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或间接体现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如赛珍珠、凯特琳・帕特森等外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中国元素。20世纪上半叶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译介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作家(如郑振铎等)勇于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优秀的各类文学作品,努力维护着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20世纪上半叶中外儿童文学关系研究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研究。同时,探讨如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如何建立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即不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从一个方面推动学界开展其他类别文学的比较研究,为整个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贡献。通过借鉴与创新相结合,中国学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之中,甚至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世界性儿童文学的学术对话中去,甚至可以在广义的更为平等的比较文学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学者独特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张永健. 中国20世纪儿童文学史[M].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数据库
[分类号]G250.7
1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状,2008年9至12月,笔者选择107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从这些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人手,对各馆数字资源的数量、数字资源的种类、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的数字资源类型主要有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库、光盘资源、图书馆采集的网络数字资源等。调查途径主要是网络调查、电子邮件咨询和电话咨询。
1.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107所重点高校中有3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网络等问题无法链接其主页,其余104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数量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
观察图1,我们会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量分布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拥有数量非常丰富的数据库,而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拥有少量的数据库。在我国重点高校图书馆中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的图书馆只有18个,仅占统计总量的17%。排在前10位的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的图书馆。这说明只有具备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才能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处于中等层次的图书馆共计有82所,占统计总量的79%。而重点高校图书馆中还有4所拥有数据库总量不超过20个,说明这些图书馆存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1.2中外文数据库引进情况
下面以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来看,调查的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2%的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其次是超星电子图书、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数据库。从表1中数据可知,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主要是综合性数据库,数据容量也比较大,专业性数据库引进的比较少。例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引进最多的两个数据库。
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引进外文数据库708个,被引进次数比较多的有施普林格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Springer LINK,EBSCO公司生产的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EBSCO Host、AmericanPhysical Society(APS)等数据库。从表2来看,有综合性数据库,也有专业性数据库,与引进的中文数据库相比较而言,外文专业性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专业性数据库。
1.3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所高校图书馆由于网页链接问题无法访问特色数据库,有11所高校图书馆未建立特色数据库。对92所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进行统计,结果自建特色数据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图书馆名单如表3所示:
经调查统计,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建立特色数据库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其次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量均不少于20个。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教学参考资料、随书光盘数据库等。这些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或者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特色数据库,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的长江三峡资料数据库、长江资源库、环境资源法数据库、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特色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清华网络学堂、红色网站、明理法律、建筑数字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东北亚研究数据库、汽车工程信息数据库、满铁资料库、亚细亚文库、东北地区地学文献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京师文库全文库、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民国图书全文库、中文珍稀期刊题录库、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等。
1.4学科导航库建设情况
学科导航是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序化,建立分类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学科导航库的建立可以方便各个学科读者查询本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领域的师生快速地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节省其搜索网站的时间和网络通讯费用。
在调查的107所高校图书馆中,有6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限制或者无法链接而打不开图书馆主页或者无法链接学科导航,实际调查数量为101所高校图书馆。其中有39所图书馆未建立学科导航、或者正在建设、或者是简单链接其他高校的学科导航,占调查总数的38.6%。
从表4可以得知,仅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超过20个,其他有6所高校图书馆超过10个,剩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不足10个。从调查统计数据得知,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数据库数量只有4.1个。作为211重点高校图书馆,有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也有技术、人才、资金的优势,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尤显薄弱。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个别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数量较少
所调查的104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数据库63.5个,其中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24.7个、外文数据库38.8个,外文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数据库。在引进中文数据库方面,仅有2所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还有10所高校图书馆引进的中文数据库不足10个。在引进外文数据库方面,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超过了100个,也有9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不足10个。
2.2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一方面,数据库自身建设重复。比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就可知,两个数据库包含的期刊都有80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兼收
有部分科技类核心期刊,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兼收有部分社会类核心期刊。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有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但各有侧重点。如果学校是综合性院校,文理科都是重点学科,那么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就要考虑同时购买这两个数据库,势必造成重复购买某部分数据。
另一方面,自建数据库重复建设情况也很严重。例如,在学科导航库建设方面,存在多个高校图书馆同时建设同一学科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5所图书馆就同时都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导航库。
2.3自建数据库数量少,质量不高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自建数据库600个,单从数量上比较,自建数据库只占数据库总量的8.3%。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448个,自建数据库28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5.9%;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206个,自建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2.8%;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97个,自建数据库11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10.2%。在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
2.4数据库容量较小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范围比较广,虽然各馆均在开发特色馆藏资源,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容量较小,大部分数据库的容量在10-100MB之间,且链接的资源较多。数据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如美国的OCLC拥有300多种语言的书目数据4000万条,馆藏信息5亿条,而“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藏了820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学科专题数据库才3000个,学位论文数据库70多万条,相比之下差距甚远。
2.5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实现数字资源整合检索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都购买和建设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库资源,特别是资金雄厚的图书馆都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但这些数字资源都是不同商家提供的异构数据库。尽管许多数字资源使用效果非常好,但当使用者在查询多个数据库时,需要重新登陆各个数据库、重复输入关键词,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给访问数据库造成很大的瓶颈。
在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只有24所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的跨库整合检索,真正实现了读者不用重复登陆、一站式的检索理念。但建立这种整合检索的图书馆只占调查总数的24.5%,所以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并不健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资源整合将是研究热点。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大力度引进中外文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部分数据库是大而泛,数据量比较多,购买费用也比较高。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中文数据库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学科专业建设、重复引进、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引进中文数据库。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量多引进专业性数据库,满足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经调查,同国外现有的专业数据库相比,目前国内引进的外文数据库只有2%左右,这与顺应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是不相称的。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力度,逐渐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目前许多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仍处在商上门推销的被动试用、接受阶段。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全球专业数据库的出版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3.2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
在本文的调查中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比较多,而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少,自建特色库的质量也比较低,本身数据库的资源也比较少,基于以上问题,要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文献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数字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例如,吉首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地处沈从文先生故乡的优势,建立了“沈从文文献资料中心”;湘潭大学图书馆位居伟人故里,建立了“思想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也为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二、三次文献。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要抓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须根据信息量化程度的难易、数据量的大小,统一规范系统数据,制定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发展、标准和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期分批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
・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潮、新动向进行跟踪,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优势,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数据库的建立储备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图书馆担负着学科建设的资料存储和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育种数据库、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特色数据库等都与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紧密相连。
3.3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建设为集中建设,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各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自身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通过紧密协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另外要根据各个馆的功能和定位,确定数字资源的订购范围,合理分配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规模,尽可能地把各个图书馆的经费投入集中起来进行数字资源的整体规划,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建设“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最终实现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检索和利用的格局。
3.4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检索建设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需要,对各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被高效吸收及利用。
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基于OPAC、跨库检索、资源导航、超级链接等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以OPAC系统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平台,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跨越馆内资源和书目服务的局限,方便地使用馆外的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目前每个数据库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给读者检索资源造成了相当的困难,对异构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与统一检索,将大大提高读者对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资源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资源,供读者浏览或按一定的特征来检索,并提供该资源的检索入口。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特性,可以将文献的有关知识点链接起来,达到将有关的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以方便读者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这就是链接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桂玲,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DC元数据,现代情报,2005(8):209―201。
[2]徐俐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再思考,图书馆,2006(6):97―98,116。
[3]余清芬,国外数据库引进现状、问题与对策,新世纪图书馆,2003(5):40-43。
[4]毛燕梅,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4(12):89―91,97。
[5]谭芳兰,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虚拟馆藏建设,情报探索,2006(7):109―111。
[6]韩亭,董泗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现代情报,2008(1):61―63。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