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5: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历史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教师经过高等院校的学历教育,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理论的迅猛发展,教师只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很难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各类院校要加强对新教师专业理论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一是请进来.邀请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专业带头人来校,就专业前沿理论进行讲座,使新教师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及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知识,帮助新教师掌握专业发展动向,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走出去.有计划地安排新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新教师参加学术研讨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三是岗位自学.新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要充分发挥新教师的自学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自学,及时追踪学科的前沿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2打牢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教研室要给新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打牢教学基本功.一是以老带新.为了使新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基本功,可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从内容的安排、课件的制作到教案的编写,从教姿、教态到板书的书写等细节对新教师进行指导,使新教师少走弯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提高教学基本功.二是新教师要勤学苦练.新教师要给自己提出要求,制定标准,自我加压,勤学苦练,打牢教学基本功.首先,教姿、教态要规范.新教师要加强教姿、教态的训练与养成,讲课时要大方得体、姿态规范,形成良好的课堂讲授习惯.其次,语言要简练、准确、生动.“简练”要求教师上课用词恰如其分,不要模棱两可和啰嗦;“准确”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弄清所要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弄清每个概念、定理、定律、原则、原理的确切含义,真正领会其内容,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要求教师语言表达具有感染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新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做好教学和心理准备;上课时要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不要缩手缩脚;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和神态的变化,适时调整讲授进度和教学方法.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保证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新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提高教学效果.一是教学方法创新.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大力开展启发式、学导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配合使用.如,对理论性强、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对理论性不强、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对操纵性强、需要实习的内容可以采取实践式教学;对技能性强、需要动手动脑的内容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新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勤思考,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方法的重要保证,是传授知识的根本途径.因此,新教师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学习和掌握,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
1.1设专职实习指导教师
随着学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毕业实习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实习发展,加强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选定专职教师全脱产专职管理实习工作。专职指导教师全脱产管理实习工作,不承担校内授课,至少每周去一次实习医院,并深入到每个科室,每名学生,综合全面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生也形成约束力。同时听取科室护士长对实习评价和情况反馈,并与各个实习医院护理部进行沟通。
1.2拥有优质的临床实习基地和高素质的临床带教教师
与我校多年合作的临床实习医院均为卫生部批准的三级甲等医院,都是综合性教学医院,具有科室全、疾病种类多、带教师资队伍水平精良等特点。临床带教教师要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专业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护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正规学校护理专业毕业,且有三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应熟知专业实纲要求,并严格遵守实纲指定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规划,指导学生的临床学习;还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一对一”带教,即一位教师对一名学生按计划进行全程带教。
1.3实习动员及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
在实习前一周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介绍实习意义、实习目的、实习目标,介绍实习医院的简要情况,激发学生实习的热情。实习与在校学习有很多不同,实习的具体要求能够让学生做好理论知识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岗前培训是针对技能操作对学生进行训练。重新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以便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开始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操作程序。举办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包括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实习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差错事故的防范等使学生在实习中能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有所遵循,比较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另外,还可以请前一届毕业的优秀实习护士做实习汇报,讲解如何对待实习。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2.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2.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临床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
由教务科、护理学科—班主任、指导教师—医院护理部—教学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五级临床教学网,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运转顺畅,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实习返校是我校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一位实习学生必须参加,定为每一个月返校一次,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总结。
2.2临床实习资料的管理是临床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制定《临床护理实习手册》、《护理技能达标手册》、《实习鉴定表》、《实习轮科表》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无疑可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既监督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2.3制定完整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蓬勃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职业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学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等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巨大需要与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作为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次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试点招生,随后开设此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校多达303所。与开办高校多、招生规模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出口不畅通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社会声誉直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人才培养模式逻辑起点的正确认识和逻辑体系的完整构建。本文试图以多元化结构与平衡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层次有用人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本科阶段教育将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中间阶段的教育而非终极教育,研究生教育将日益扩大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高等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内在地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更多的体现为素质教育而非职业教育,相应地,本科阶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多地体现为素质取向而非职业取向,传授与训练多种知识、技术与能力将成为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将成为本科阶段成功教育的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将被不断采用并成为一种本科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的外在要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组织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一方面,许多问题(无论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的复杂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有效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许多领域的专门知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单一知识结构的人员将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行业新旧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发展重心转换的频率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较强的适应性而明显地比单一型人才更具优势,这同样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结构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学科交叉、各学科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这已是不争事实,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作为一种制度保证,有利于学科交叉而形成学科互补,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而形成专业特色,从而成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像公共事业管理这样的新兴专业,没有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丰富“营养”,就无法想象它能够茁壮成长,更无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构建设想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内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一体化联动,从而形成自组织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以系统的观点,强调从招生到就业各环节的平滑过渡、紧密衔接和闭环反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等环节。
1.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特别是毕业生的不断输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不高,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很低等。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重新审视,这也说明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以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专业不成熟、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就业岗位接纳度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各校各地实际,基于分类培养的思路,而对人才培养设定多个目标、多条路径,从而形成培养目标体系。比如把一部分实践能力强、富于创业精神的学生往企事业(含公益性企业)方向培养(就业主导型目标),把一部分有希望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往公务员方向培养(准公务员型目标),把一部分刻苦钻研、品学兼优的学生往研究生方向培养(知识发展型目标),通过诸如此类的分类培养,能够使培养目标更切合实际需求,目标达成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思路,课程体系构成必须多元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是指课程设置不仅要有理论类课程,而且要有较大比例的实践类课程。理论类课程不仅要有体现专业性质的基础平台课程,而且要有体现多元培养目标的模块方向课程;实践类课程不仅要有课程知识运用的操作环节(如社会调查、公文写作),也要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研究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要有实际或仿实际工作的实践环节(如各类实习、模拟实训、社团活动)。另外,就理论类课程而言,除了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以保证专业性质与方向不偏离外,也要适当开设企业管理类实用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还要适当开设人文、理工、科普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演算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业单位改革难度较大,进程相对滞后,且目前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还不高,人员进出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就业容量受限;“第三部门”不发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规模不大,对专业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务员考试不设“公共管理”专业门槛,相反本专业毕业生经常被挡在有特定专业要求的单位的招考资格之外,专业优势经常难以有效发挥;现行的研究生专业设置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相近专业方向,给升学考试带来一定的专业壁垒阻碍。从而追求单纯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比就业专一性更重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础上,依据“管理主义”的共性特点,学生在包括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事务性、管理性岗位上广泛就职或升学读研,注重“出口”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的良性运作机制。
4.师资结构的多元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建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础之上,关于社会领域内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以管理学科为基础,构筑起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多学科知识结(下转273页)
(上接272页)构基础,又要以适应多元化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构建一种动态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决定了此专业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即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来自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这群人组合在一起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积累,一方面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良性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
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而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不断产生新的结构,从而推动系统自身功能的升级发展。如果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促使构成该系统的多元要素之间发生竞争和协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动态平衡的机制,那么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从一种平衡态发展到另一种平衡态,则可实现专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动态平衡的机制,关键是实现理论、技能与实践教学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人文社科知识与理工知识传授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专业特性突现与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多样化延展与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通过这四个方面要素间的竞争和协同,促使“文理渗透”、“理实交融”、“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落实,能够形成专业发展动态平衡的机制,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基调由“环境适应型”向“内涵特色型”转变,形成“公共精神”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的公共事业管理独特学科体系,继而增强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娄成武,郑文范,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宽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很多人在文件与档案的概念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等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不论文件还是档案都是文件运行的不同阶段,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我国现行文件由形成单位管理,半现行文件由各基层档案室管理,非现行文件由档案馆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桎梏。
-小而全的管理模式,浪费严重
市县绝大多数立档单位规模比较小,文件、档案形成数量比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单位都要设立档案室,这样就需要至少占用1-2间办公室,添置设备、配备人员,建立-整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仅以石景山市为例,目前共有170多个-、二级档案室,档案室面积3970多平方米,190名档案工作人员。各个单位都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这种多方面投入形成了分散的、小而全的管理模式,造成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浪费严重。
二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低
从目前情况看,档案室工作的水平完全取决于该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重视程度和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工作是-门专业,但绝大多数的档案员是兼职的,缺少档案专业知识,工作队伍不稳定。如石景山市93%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兼职的,99%的档案员无专业知识,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虽经多次专业培训,但距工作要求仍相差甚远,工作人员经常调换,每年调换率均在20-30%左右。这些因素造成了档案工作水平较低。现代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但目前状况对实现现代化管理阻力很大。
三市县档案局、档案馆工作压力大,很难提高工作水平
由于基层单位档案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档案局不加强培训和具体的指导就无法开展工作。因此基础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挤占了档案局绝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无法深入开展业务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同样由于档案工作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重复和价值不大的档案被划定为进馆范围,因此,档案馆在接收进馆档案时工作压力非常大。
四现代化管理进程缓慢
文件、档案现代化管理需具有“同一性”和“互换性”,只有工作水平基本统一才能达到资源共享。而分散管理,各单位档案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资源共享难度非常大,且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五文件社会化难度大
随着社会不断前进,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深,这些都会促进文件、档案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分散管理给社会利用工作增加很多麻烦和不便。管理分散,也很难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利用者优质、快捷的服务要求。
建立文件中心,半现行文件脱离形成单位,直接由文件中心管理,能做到人员专业化、经费专项化、设备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既能减少文件形成单位多方位投入,又能满足方便利用;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减少档案局、档案馆的工作压力,使档案局、馆的工作正常开展;既能实施科学的鉴定、合理分流文件,又能保证档案馆收藏档案的质量,将管理活动真正按其规律纳入科学管理轨道。文件中心突出的优势是符合高效、精简、节约的原则,能将松散的“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管理模式迅速向具有集约化、科学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转化,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为档案工作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创造了条件。文件中心还可以通过各市域网,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并可为今后电子文件网络传输做好准备。
档案工作生命力的所在就是利用,因此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档案的利用工作。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需要,就应该建立新的模式。建立文件中心逐步取代各单位档案室是市县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二、市县文件中心的体制、职能
一文件中心的体制
文件中心应为政府职能。当初美国建立文件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节约,是-种政府行为,而今我们建立文件中心仍应为政府行为,这也与当前我国现行和半现行文件档案管理体制相吻合。市县文件中心应是政府直属机构,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接受市县档案局的监督与指导。
二文件中心的职能
文件中心负责现行文件和半现行文件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向档案馆移交等项工作,具体包括:
1、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
文件中心的收集工作面对的是全社会,不仅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等立档单位,还应包括不同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所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现行文件。
2、文件中心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文件中心负责将接收的文件进行编目、排列、上架、保管等工作。其整理、管理条件和要求应与档案馆的要求一致。
3、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
文件中心的利用工作应面对全社会,遵守我国文件、档案利用的规定和要求,面对机关、团体和个人。利用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但主要取决于文件中心发展的规模和工作水平。
4、文件中心的鉴定和销毁工作
鉴定和销毁工作指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文件进行鉴定和销毁,其鉴定和销毁工作由文件中心和文件形成者共同完成。
5、文件中心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文件
向档案馆移交文件是文件中心的义务,文件在文件中心保管10-20年后向档案馆移交。究竟多少年移交更合适,可根据文件中心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用需求逐步确定。
三、市县建立文件中心的步骤
市县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各基层档案室,可以说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有-个过程,我认为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立文件中心取代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五套班子的档案室,开展市首脑机关的档案工作。
第二步:取代市委、政府下属局处单位的档案室,为市委、市政府工作服务。
第三步:面向社会、企业、个人,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考虑有偿服务。
任何改革都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从眼前利益看,建立文件中心政府要投入一笔资金。过去是各单位分散投资,现在将分散资金、多方位投资变为统一投资,看似一笔大投入,而实际上比分散投资要节约得多。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基层单位节省了档案室占用的办公室,而市政?度胍槐首式鸾ㄎ募行牡墓ぷ饔梅浚蓟芾硪确稚⒐芾斫肌⒏咝А?BR>
文件中心取代档案室,各单位不再配备档案员,而档案员大多是兼职,从眼前看,也没有减少工作人员,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人员可以统筹安排。总之,工作专一了,质量提高了,工作面更广了,现代化水平高了。
1.1就护生个人而言,临床实习可通过临床工作验证其自身的职业选择,是否合适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帮助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习中,可验证所学,了解工作内容,熟悉临床工作流程。只有具备良好的临床工作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就业、工作竞争中领先。
1.2就医院而言,在经过培训及实习后,护生可从事部分基础护理工作,帮助医院节约部分工作成本。同时临床一线护士在临床实习带教中也能够进一步充实自身所学提高自身业务及教学能力。
2.临床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护生基础较差,缺乏信心部分护生理论知识基础差,不能承受临床工作压力,思想上存在惰性,缺乏对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精神及工作责任心。虽然在初期,护生对实习工作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认识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对于如何有效的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成为合格的实习生缺乏信心。
2.2护生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护生因个人原因,不遵守纪律、上班迟到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自身及同学的实习。同时在校期间接受的法律教育较少,故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规章制度缺乏认识,甚至有的护生认为工作差错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3.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3.1临床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教师选拔,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及医院对带教工作要加强重视,给予带教工作更多支持,更加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如教师的规范化培训,定期临床技能培训,并加入年度考核,奖惩分明,提高积极性。另外积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引入双向评测。通过护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教,更好的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2加强护生性格塑造及护患沟通能力、法律知识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后,护生会面临环境转变,以及学习、实践、护患沟通等诸多问题。带教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及专业素养让护生爱上自己的职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全心的投入到实习中。同时应告知护生注意仪表仪容,尊重患者,讲究沟通技巧,指导其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在带教中也应加强法律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让护生清楚自己在实习中的角色,若因私侵犯了患者的权益,则应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负责。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护生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应注意改善教育方法及教学模式。如应建立临床模拟病房及增加见习时间,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更好的为实习创造条件。另外因当前医学发展迅速,一线工作流程及医疗器械器具等逐年更新,更应改善教学,跟上时代脚步,尽可能缩小课堂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3.4结合护生实际合理调整实习时间为减轻护生就业及升学压力,可结合学校及医院实际情况调整实习。如我校目前已将部分学生见习时间提前,增加学生半年自由支配时间,有利于毕业生合理安排就业及升本、考研时间,提高就业率及升学率,以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在严峻的挑战和剧烈的变革面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一般来说,教师的业余自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业余时间少、备课量大、作业批改繁琐、学习资源少、职称晋升压力、家庭方面压力等。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之外的事情上所消耗掉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自我对职业发展的反思和实践。传统的教师培训途径,往往忽略了对教育本质、教师本质、认知经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在质量和效果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要求和该专业教师的预期目的。因此,虽然教师接受传统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是其本身的效果和对教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合格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在中国仍然很匮乏。
2.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尚待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教师教育研究一直是一个年轻的领域,虽然有一定的突破,但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传统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认知取向、本质、人格、信仰以及职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专业教学改革不仅要求研究教学策略,还要研究教师本身,探讨教师的态度以及如何实现观念创新等。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有利于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能够有效地应对传统和时代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教学环境中脱颖而出,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涉及教学技能和方法,也包含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的认识、价值观念等内容。首先,教师的人格、认知和教学实践要以社会文化行为为准绳,同时也受国家和各类不同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及其学习方法的理解差异较大,如西方人赞成“用逻辑和理性主导管理学的学习”,而中国人则奉行“经验和情感化的管理学教学”。此外,中西方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理解、教师本质、师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学策略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分歧。其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兼顾该专业教师发展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发展的措施,其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就能基本上得到解决;反之,不良的生活与教学工作环境是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如若教育主管部门不顾事实,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则由于不同学科内在规律和对从事该领域的教师要求不同,教师较容易产生受挫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对科研与教学产生应付心理,最终导致教学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此外,如果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与相关政策、学习资源和奖励机制严重滞后、教师的决策权严重受限,则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发展的主动性与期待心理就会严重受阻。
2.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遵循儒家思想,尊重圣人和权威,唯权威是从,导致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理性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凸显理性科学的一门学科,这一点可以从标志现代管理学诞生的两大经典著作中看出:泰勒(F.W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但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及应用在要兼顾管理学的理性精神之外,从我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真正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水平。纵观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从知识论到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彰显人的理智、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的主体性哲学和理性精神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和理性精神等文化精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就会本末倒置。简言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根本在于专业教师的主体认知和创造力。作为教师都不能盲目随从国外的或是中国的教育权威,而必须从实际国情、校情等出发,秉持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反思教学活动,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面临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教师必须依据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抓纲扣本、以此为据。老师所学习到的一切学科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皆出于大纲,大纲就是一切,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方面的问题,超纲既没有必要又难以做到。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教学技能、方法、知识就会平庸保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做如集体听课、短期培训等表面文章。使用同样的大纲、课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接近,教学效果悬殊较大原因的关键在于教师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但优秀教师的能力和创新是不可复制的。教师的信仰和自由创造力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点必须转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3.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教师的实践活动就是个人实践知识的社会构建。教师的思维和信仰是课堂活动向纵深拓展的基础,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提。课堂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现教师人格,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探究各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实现中西文化以及课内、课外管理与教学的协调。教师的课堂思维有效地融入自我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具体表现为不断的反思、想象、判断和创造。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包括中西文化知识、国家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规划、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学习资源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的中心点是教师的课堂实践活动,而教师的主体经验和创造性是高效课堂活动的核心。这与教师的个人经验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个人经验包括教师已有的知识总量、认知能力、人格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态度和信心,与社会文化经验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如果缺失个人经验,教师道德、职业规范、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就会自然丧失;另外,如果匮乏社会文化经验,教师的个人经验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教师的个人经验不仅与个人的已有知识、教学活动、学生有关,而且与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高效管理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中西文化、教学活动、自我人格发展的准确把握,同时又要兼顾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因此,个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两种经验时而协调统一、时而相互冲突,老师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个人经验建立在社会经验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方面,只有前者适应后者,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限于学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学术讲座,其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结果没有统一标准。继续教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的认知与创新。实际上,关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本身的发展问题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继续教育只能使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却一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认知和信仰。调查数据显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老师不一定受学生欢迎,而那些忠诚于教育事业、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教师却深受学生欢迎。优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知识基础、年龄等,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深厚,把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经验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传授型教学变为探究性教学,敢于面对挑战、善于破解难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自学和培训不但要重视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还要把对教师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和的各种文件、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正确的政令和管理无疑对教师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管理会损害教师的利益、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阻碍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1.改革教育体制。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师及教师职业发展放在政策定位及教育改革的优先位置。首先,积极规划创新型教师培训,改进常规性培训。同时,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为教师创造条件,如实验室、专业图书资料等。其次,改变仅仅依靠教师数量和学生成绩评价的教师评估机制,建立多类别、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最后,各个学校、不同学校教师、本校同事、教师与社会团体之间应建立定期的合作与相互学习机制,取长补短、弥补差距。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为教师继续教育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2.专家指导规划。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需的资料和教材、教师需要学习的新型教学理念以及如何进行主体性创造和实践需要教育专家们仔细研究、选择和规划。增加反思教学、师生互动和角色扮演等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
情 势 变 更 原 则 初 探(小二号、黑体加粗)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
情 势 变 更 原 则 初 探
目 录
(项目字体为小二号、黑体加粗,内容字体为小四号、宋体)
写作提纲……………………………………………………………………(1)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2)
一、绪论……………………………………………………………………(2)
二、本论:…………………………………………………………………(2)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2)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及法律效力……………………………(3)
(三)情势变更原则与相关法律规则的辩析……………………………( )
(四)完善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思考………………………………( )
三、结论……………………………………………………………………( )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情 势 变 更 原 则 初 探
写作提纲
(项目名称:小二号、黑体加粗;提纲内容:四号、宋体)
一、绪论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现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立法中予以规定或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认可,而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有关情势变更的直接规定。本文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二、本论:(文章的主干,要点)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1、情势变更原则含义及沿革
2、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依据
(二)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及法律效力
1、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条件
2、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效力
(三)情势变更原则与相关法律规则的辩析
1、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规则
2、情势变更与显失公平规则
(四)完善我国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思考
三、结论(用1-2句话阐述)
情 势 变 更 原 则 初 探
李 宏
(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作者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市场道德秩序,平衡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消除履行合同中因情势变更所产生的显失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情势变更原则虽然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未明确规定,但其与现行法律所规定和倡导的诚实信用原则一脉相承,诚实信用原则应作为情势变更原则的一项基本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情势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规则、显失公平规则既有联系和相似之处,同时又有许多根本的不同。完善我国的情势变更原则立法,规范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倡导合同当事人诚实交易,合理承担风险,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长期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情势变更原则 适用 不可抗力 显失公平
(项目名称四号、楷体加粗,内容字体为小四号、楷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标题黑体)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现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立法中予以规定或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认可,而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有关情势变更的直接规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越来越显其重要;同时,由于情势变更原则所涉及的理论复杂性和各国在司法实践中的差异,有必要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情势变更原则含义及沿革
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成立后,作为合同关系基础的情势,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发生了非当初所能预料的变化,如果仍坚持原来的法律效力将会产生显失公平的结果,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应当对合同的法律效力作相应的变更乃至合同解除的一项法律原则[1]。情势变更原则实质与功能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势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和商品安全交易。这一原则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注释:
①苏惠祥:《中国当代合同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31页。
②、③同上,第300页。
④郑玉波:《民法实用》,中国法制出版社,1969年3月第1版,第109-111页。
(下略)
(项目名称四号、楷体加粗,在正文后面空两行空两格排列;
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用小四号楷体排列)
【参考文献】
1、苏惠祥:《中国当代合同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75页。
2、郑玉波:《民法实用》,中国法制出版社,1969年3月第1版,第15页。
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第20页。
4、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08页。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