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欧债危机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4: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欧债危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欧债危机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着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篇2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着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篇3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篇4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欧洲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

主要著作:《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论社会层面上的欧盟认同建构》(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英国社会改革》等。

摘要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对其成员国在社会层面上共性目标的概括,指的是在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平衡关系。这种模式最突出的共性就是公共开支占比大,国家承担的经济与社会职能多,社会再分配程度高。欧债危机后,欧洲各国普遍实行了以财政紧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但欧洲的根本出路则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这也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 欧洲社会模式 公共开支 财政紧缩 德国模式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对其成员国社会层面上共性目标的概括,指的是在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平衡关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社会模式最突出的共性就是公共开支占比大,国家承担的经济与社会职能多,社会再分配程度高。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普遍进行了以财政紧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这固然是应对欧债危机所必须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限制。财政紧缩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平衡,但欧洲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这也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的调整方向。

欧洲社会模式的共性:公共开支比重大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于2000年提出的概念。当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宣称将在欧洲建立“世界上最具竞争力与充满活力的知识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更多更好的就业以及更大的社会聚合”之间的平衡关系。同年6月,欧盟委员会在《社会政策日程》中提出,“要实现这种目标,需要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投资于人并与社会排斥斗争”。关于欧洲社会模式,该文件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而是根据约定俗成的观念对成员国在社会层面上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其基本特征是“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高生产率和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结合起来”,①这种界定强调了传统的欧洲社会价值对于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过去,社会政策使得欧盟能够以最小的负面社会后果来处理(经济)结构变化;将来,现代化的欧洲社会模式和投资于人对于保持关于团结与公正的欧洲社会价值,同时改善经济,将是至关重要的。”②2000年12月,欧盟尼斯首脑会议通过了《社会政策日程》,使得“欧洲社会模式”成为一个联盟层面上的正式官方语汇。

实际上,欧洲国家在社会模式层面上的差异性很大,主要包括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和南欧模式等,新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国家模式还未考虑在内(参见表1)。

与其他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经济社会模式最突出的共同点是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目前,除波罗的海三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新成员国之外,欧盟成员国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参见表2),丹麦、比利时、法国、芬兰、奥地利等国均高于50%。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40%之间,③日本的公共开支水平也与美国相当,比欧盟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

公共开支比重大的内涵是指政府承担了较多的经济与社会职能,社会再分配程度更高。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模式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分担责任与权利的方式上面,而不在于社会政策功能的“有”与“无”之间。曾任欧盟委员会就业与社会政策总司负责人迪亚门托普罗(Anna Diamantopoulou)女士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虽然瑞典的公共开支水平比美国高一半,但“如果我们更深地观察社会支出在私人家庭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我们就会发现两国家庭的负担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瑞典家庭在社会政策、教育、健康、福利、社会保护方面要支出41%,而美国家庭的支出是40%”。④也就是说,瑞典和美国在社会开支方面的本质区别是,瑞典的社会再分配比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个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要小于美国。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差别是价值的差别,而“不在于社会开支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方面”。⑤ “一方面是欧洲更加平均主义的公共政策和美国的私有制度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是在(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自愿性之间的比较。”⑥

欧债危机难解欧洲社会改革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面临福利国家危机的挑战,普遍面临财政困难、失业增加、劳动市场僵硬、社会排斥加剧等问题。但是,在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改革的措施与思路方面,西欧福利国家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更不用说福利国家制度尚不成熟的南欧国家和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了(参见表3)。从那时起,由于过高公共开支的拖累,欧洲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遭遇质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经济方面,高税收和高劳动力成本制约了欧洲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社会方面,高社会保障制约了人们的工作动力和劳动热情,造成了普遍的低效率和高失业。同时,欧盟国家以人口老龄化和单亲家庭数量增加为典型特征的内部“人口统计学变化”,使得现有的社会保障标准需要更高的公共开支水平,而这是欧洲经济难以承受的。实际上,上述判断的逻辑链条在经验研究层面上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只是在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下,这已成为欧洲各国的共识。即使如此,欧洲国家限制公共开支规模的努力并没有见到多大的成效(参见表2)。因为欧洲国家的公共开支是其经济社会模式的产物,具有顽强的制度刚性,很难轻易降下。

欧债危机给欧盟国家降低公共开支的改革提供了新契机。2009年底,希腊出现债务危机,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倒下。概括地说,欧债危机的形成机制是,欧元区成员国为应付巨额公共开支而大量发行国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使其偿债能力降低,国际评级机构据此下调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造成欧元区重债国融资成本激增。这不仅使其经济前景更加暗淡,就连偿付现有债务也面临困难,债务违约风险迅速增加。从机制上看,欧债危机的根源有两个:一是公共开支过高、财政入不敷出,只能举债度日;另一个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分离,成员国不能自主增发货币,多年来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缓解公共开支的压力。

那么,欧元区国家到底发行了多少国债呢?根据欧盟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欧元区17国国债总量为85171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经济总量占据前三的德国(82.8%)、法国(91%)和英国(86%)的国债比例大致在平均水平。国债已遭评级机构降级的国家中,希腊国债比例为150.3%、意大利为126.1%、爱尔兰为111.5%、葡萄牙为117.5%。⑦按欧元区人口3.2亿计算,欧元区17国人均负债超过26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

欧盟治理债务危机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要求重债国通过财政紧缩来缩小财政赤字、控制国债规模,否则就不给援助。第二,在联盟层面上建立应急性的金融救济机制,2010年欧元区17国建立总额为1万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对已按欧盟规定实施财政紧缩的重债国进行救援。该机制将于2013年转化为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第三,通过“财政契约”建立无须成员国讨论的自动惩罚机制⑧,规定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有权对结构性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5%的国家进行处罚,虽然最高金额仅为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但毕竟建立了联盟对成员国财政状况实施治理的机制。显然,这些举措的前提与基础都是要求成员国实行财政紧缩,实现收支平衡。⑨

从理论上说,平衡公共财政可以从“增收”与“节支”两方面入手。目前欧盟推行的财政紧缩是在节支,而增收则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加税,二是出售国有资产。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之后,为吸引投资、刺激经济,欧洲国家普遍下调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公共财政的税基持续缩小。即使如此,目前欧洲国家的税收负担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加税的空间不大。同样,欧洲国家的国有资产相对于它们的国债规模来说,即使大批出售也未必能起到救急作用。如果将欧元区成员国央行储备黄金全部变现的话,也只能还掉欧盟成员国公共债务的6.3%左右。因此,面对严重的债务压力,欧洲重债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只能是向欧盟和IMF伸手求援,而要得到援助就必须压缩公共开支。

即便如此,欧盟政府要想通过减少公共开支来实现财政平衡也非常困难。目前,欧盟减少公共开支的主要手段是裁撤公共部门、减少公务员岗位、降低公务员薪酬待遇、延长退休年龄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招致了国内民众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抗议。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政府先后,每次通过财政紧缩预算案时都会出现政治危机。在欧盟政治制度下,主张财政紧缩的政府很难得到选民的支持,这就给改革造成了根本的限制。卢森堡首相容克曾无奈地说:“我们都知道欧洲应当改革,以及应如何改革,但我们都不知道,改革了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当选。”

欧洲转型,路在何方

重建增长、就业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平衡,是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转型的最终目的。从欧洲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实践来看,欧洲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出路,并没有万全良方。这是因为,财政紧缩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的平衡,但是欧洲的根本出路则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目前,在社会模式转型方面走在前面的三个欧洲国家是英国、德国和瑞典,它们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增长与就业效果(参见表4),但其经验对别的国家来说恐怕只有借鉴意义,不能照搬照抄。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改革的特点是起步早。在社会层面上,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实际上已经转型。布莱尔执政10年的社会政策实践,核心内容就是在这种转型的基础上推动福利制度的现代化,使其适应英国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新工党社会改革之后的英国社会政策安排与其经济结构紧密契合,曾经给英国带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稳定增长、工资增加和高就业率(参见图1),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公共财政状况(参见表5)。英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后的英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体系。据统计,2007年金融服务业产值已经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1%,而在2001年时才占5.5%。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其金融业产值已经占到城市的总产值的近1/5,加上其他各项服务总值可能占到1/3,在比例上已经远远超过纽约(15%)。不难想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种经济结构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沉重灾难,英国社会改革的黄金时代也宣告结束。目前执政的保守党和自由联合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考虑,已经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财政紧缩方面。

欧债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参见表4)。但实际上,按照德国著名学者沙普夫的看法,施罗德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根本原因是其在欧元区强化了德国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甚至是南欧国家经济过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因素之一。

按照罗兰·贝格教授的说法,德国模式的优势包括七个方面:贸易出口数额巨大、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高(参见表6)、保障劳工利益的公司治理模式、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学徒制”的教育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系统的结构改革。从模式层面上看,德国能够成功地实行审慎的财政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与德国的社会模式之间有直接关系。目前德国较低的失业率与“减薪不减人”的就业政策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贬值,德国的贸易出口既使本具有成本优势的德国产品向欧元区之外的出口更具竞争力,同时,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需求扩张有力地拉动了德国的出口(参见表7)。所有这些,都是南欧重债国所不具备的,其经济结构、劳资关系、社会文化也与德国迥然不同(参见表1),恐怕很难照搬德国经验。

那么,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南欧重债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从原则上说,只能是向英国、德国、瑞典这些先行者一样,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依据国情重建经济、就业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这也就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调整的方式方法在不同国家必然有不同特点。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财政紧缩虽然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的平衡,但并非其最终出路,以高公共开支为特征的欧洲社会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

总的来看,欧盟提出“欧洲社会模式”概念的主要意义就是强调它与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在保留其基本价值追求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在内的多种挑战的态度。从理论上说,正是因为在全球竞争中存在着其他的模式,才有必要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欧洲模式”来。在《社会政策日程》中,欧盟对于“欧洲社会模式”在欧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健康与教育方面的社会开支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与生产率水平是“正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的关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支付不仅具有在“一生(lifetimes)”和“社会群体”等方面维持收入的平衡和再分配的功能,而且对于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有好处的。该议程认为,应将合理的社会开支视为一种“生产性的要素(productive factor)”,这不仅不是箝制欧洲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能促进欧洲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政策就是良好的经济政策,社会排斥、健康恶化、贫困、低就业和低水平的教育是糟糕的经济状况。社会政策也就是最低的社会标准,但是这些社会标准和作为整体的社会政策,同时也是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基石,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我国而言,吸取欧洲国家公共开支过高的教训固然重要,但是深入理解社会政策的经济意义对于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EU, Social Policy Agenda, Com(2000)379final, 2000, p.7, , .

参见EU, Social Policy Agenda, Com(2000)379final, 2000, p.5-6, http://europa.eu.int.

篇5

关键词:贸易发展;外贸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宏观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全国面临的重要经济任务。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成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国内外的一系列综合因素给辽宁省的外贸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为使辽宁省的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1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外贸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暴露出一系列诸如外资引用、缺乏政府引导机制等制约外贸转型升级的因素。

1.1外部制约因素

1.1.1缺乏外资支持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导致辽宁省对外资的吸引不是很强。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近些年来,辽宁省引进的外资规模相对很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而言还差很多,外资依存度相对偏低,质量也不是很高,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外资利用效率相对偏低。

1.1.2国际市场低迷

受欧债危机影响,中国与其它国家持续增加的一些贸易战,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长期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一直是辽宁省对外贸易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减弱,对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全球贸易量的增长持续降低,远低于金融危机之前年份的均值,世界经济的前景令人担忧。

1.1.3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目前,全球有70%多的反补贴调查和30%多的反倾销调查都是针对中国的,而且,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极大的增加了我国外贸发展的风险。数据显示,辽宁省这些年来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和钢材等许多产品都不断遭受各国的贸易壁垒。不仅仅是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就连印度和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对中国提出反倾销、反补贴的指控。

1.2内部制约因素

1.2.1企业科研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是维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辽宁省的很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弱,很少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现有专利技术占全国的比重仅在百分之四左右,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差很多。如果不能进一步提高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的科研能力,将会严重制约辽宁省对外贸易的转型发展与升级。

1.2.2出口结构不合理

2015年,辽宁省的出口机电产品达到185.5亿美元,比上一年下降15.6%,占同期辽宁贸易出口总值36.5%。高新技术产品约43.7亿美元,下降了9.3%;虽然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在辽宁出口中所占比重较高,但是与全国平均相比还是有些差距,而且辽宁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并不是完全靠技术创新拉动的,与全国各个省份比较,仍处于中下等水平。而且辽宁省所出口的产品缺少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支持,也没有真正的提升对外贸易效益。

1.2.3服务贸易发展缓慢

2014年,辽宁省全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74.2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28.3亿美元,占整体46.8%,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1.1亿美元,占第三产业整体的16.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3.3亿美元,总占10.4%;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为10.4亿美元,占8.1%。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外资引进是不充分的,尤其在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领域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促进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引导地区外贸支柱性产业发展

辽宁省的政府和外贸主管部门应当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针对辽宁省的外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对于知识性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进一步完善出口的激励机制,巩固并且提高辽宁的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鼓励和支持知识性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增强整体的企业竞争能力。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要充分的尊重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辽宁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生产、技术改造与重点出口市场需求建立关联性强的管理,向集约经营转变,对辽宁省规模经济显著或产业链长的加工制造业,要加强指导性的市场监管。

2.2提高外资引进门槛,引导外资投资方向

针对制造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可以将一部分有关制造业的外资引进到更多的不同行业,增加经济活力。而在投资经营环境方面,辽宁省除了要对一般的基础设施继续完善,还需要提高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有关行政的服务能力,包括加快行政审批、放宽投资准入,继续深化外商投资的审批制度改革,等。此外,辽宁应加强对研发性外资的吸引,在人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配套等方面给予完善,吸引更多研发性机构进入辽宁,构建辽宁经济发展和优化的政策与制度平台,为外贸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2.3优化产业结构

在工业产业结构上,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大型重工业企业都存在着技术革新、节能减排的问题,建立低碳型工业发展模式,配合在税收、财政等方面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一定可以更好的实现辽宁省工业结构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外出口竞争力,通过外向型经济实现辽宁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辽宁省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倾斜措施,对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外贸企业和产品加大鼓励和扶持的力度。

2.4增强管理部门职能效力

优秀的管理直接决定企业外贸转型升级的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是调动劳动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辽宁省政府提升组织效能首先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第一步,扁平化组织结构,将“橄榄形”结构转变为“哑铃型”结构。第二步,合并结构管理,整合综合管理型的部门和岗位,公司内设立横向管理的运作部门,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优化制度流程,达到公司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精简组织机构,提升组织效法,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影响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外贸转型升级的进程。

篇6

对2011年上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初步分析报告

一、上半年国际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

(一)全球经济和通胀“北冷南热”

(二)主权债务危机旧疾复发

(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四)世界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五)各国间宏观政策分歧增大

(六)突发事件频发影响复苏进程

今年以来,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地核危机爆发、“基地”组织头目更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被捕和欧洲大肠杆菌疫情蔓延等突发事件的到来,从不同层面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与日本地核危机导致全球能源开发与利用格局发生变化,加剧了金融和商品市场波动;IMF总裁被捕和德国疫情阻滞了IMF和欧盟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处理进程,恶化了德国与欧盟小国间的经贸关系;拉登死后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出现从西亚向东南亚转移的迹象,导致全球对东南亚经济增长会否受到影响产生忧虑。此外,各国自然灾害持续多发重发等问题,也为国际经济环境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二、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展望

“一大不确定性”是,美国宏观政策取向的不确定性。一是关于美国债务规模调整的问题。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警告称,如果美国国会未能在8月2日前提高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美国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将被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如果美国政府无法支付8月15日到期的票面利息,美国信用评级将被列入“有限违约”等级。为避免国家信誉受损,美国迟早要调高债务规模。但是,如果过度调高债务上限,会增加美国国债的外销压力,引起美元贬值和通胀加剧。如果调整不到位,又不足以应付美国政府开支,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二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问题。尽管在美联储6月份议息结果中“第三轮量化宽松”暂时不在计划内,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经济疲弱的深化可能改变美联储的想法”,这让各界对美国会否变相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争议很大,同时也加重了美元和大宗商品走势的不确定性。

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增大我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欧债危机延续导致我国购入欧债的收益变化,美日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扩大外需与人民币升值同时造成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欧债危机为我国通过援助欧洲获取更大国际影响力和更多经济利益创造了条件。第二,日本地核危机为我国通过援助日本争取先进产业、技术与人才的转移创造了条件。第三,美欧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对俄罗斯的传统地缘利益造成威胁,将促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主动与我国加强经贸合作。第四,在世界经济缓慢曲折复苏进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也存在可以利用的机会。

三、把握机遇、应对风险,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针对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可能的影响,我们要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用好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防范和化解风险,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第一,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针对国际做好“沙盘推演”,提前准备好各种调控预案,特别是对我不利情况下的宏观调控预案,比如美国一旦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宏观政策的相应调整,以及认真研究反制欧、美、日以债务危机恶化为借口“赖账”的措施。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地区发展差异大、经济基础不平衡的现实,研究制定差别化的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促有控,促进重点行业和欠发达地区加快结构调整和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

第二,加强防范,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冲击。夏粮再获好收成,为我国控制全年粮价上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其他初级产品国际价格的高企以及全球航运价格的回升仍会对我国物价调控增加难度。为此,我们应沉着应对,综合施策。建议抓住6月底美国开始释放原油战略储备短期冲击油价,以及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签订合作条约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石油、粮食和其他战略性物资的进口;继续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搞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毫不放松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运用关税、汇率杠杆,减轻能源资源和重要商品进口企业的税赋,降低经营成本;强化对市场价格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的监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在外部因素诱使下投机分子借题炒作食盐等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三,多措并举,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在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下半年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会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冲击。为此,一是要稳定市场预期,在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的同时及时出台有利于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强资本项目管制,特别是防控短期投机资本急速流出和流入导致国内股市、房市的大起大落。三是要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尝试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日波动区间,降低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

篇7

专题策划:恢宏与细腻交融

2012年,神九载人对接天宫、蛟龙探海、航母入列、十胜利召开,国人振奋;这一年里,东有日本挑事,南有菲律宾跳梁,举国愤慨;这一年里,欧债经济危机阴影难去,法俄美等国先后大选,世人关注。

这些重大事件具有全球影响力,是众多媒体关注的重点,如何避免同质化,就必须注重策划,凸显主题,各显神通。

有7家媒体关于神九的报道做得有特色,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策划中充分利用了图片,无论是实景图还是示意图,都非常抢眼到位,如湖北日报“顶天立地”的一个大图,把“神九”和“天宫”的“载人舱”、“实验宫”、“返回舱”图解得非常清晰、明了、直观。

荆门晚报用一个通版很好地把“神九飞天”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了读者,特别是“实验舱”的三维解剖图,令人身临其境。

长江商报在封面版别具匠心地用一个卫星的图标框进文字要点,既活跃版面,大气,又起到导读的作用。

恩施日报大小图片搭配恰当、合理,大图气派,小图照应到“神九”升空的分镜头,有一气呵成之感。

除了图片,文字内容以细腻为主,各报都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神九航天员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逗留天空13天的穿、吃、睡、动、乐等方方面面,细致、生动、详尽,将航天员的试验、生活等,全镜式地、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读者。

长江日报总编室主任彭西平认为,我们要发挥纸媒的优势,图文皆细腻,才有竞争力!

版面呈现:内容与形式并重

面对海量的信息,你选择哪一个角度,借助哪些美术元素,营造怎样的视觉盛宴,使读者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些都决定了创意在版面创新中的作用。如长江日报在表现2012十大智慧发明时,版式整体上像一个发光的灯泡,足以点亮读者的心灵。三峡晚报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版式,设计成一张泛黄的文稿纸,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积淀,仿佛闻到淡淡的书香,独到的创意为内容增色不少。荆门晚报做的海上军演专题,用一个通版描绘盛况,重点介绍了很多新式武器和新的战术,如果不是“骨灰级”的兵器粉丝,很难做得这么专业。湖北日报选送的“周天下”版面,讲的是欧盟贸易,时事编辑没有满足于电讯通稿,而是邀请武汉大学专家作独到的解读,并且配以时评,是强化编辑力的体现。

三峡晚报副总编辑郭孝洪认为,2012时事新闻好版面总的印象可用8个字概括:内容为王,创意为魂。

标题制作:准确与意境兼具

本次参评的标题大多数制作精良,力求“准确概括,意境新奇”。作者运用比喻、对仗、粘连等多种手法,做到简明准确,生动自然。像《装无赖耍无赖真 日外相访欧三尝“冷面”》(湖北日报)、《万辆劣质自行车爆了慈善“内胎”》(楚天都市报)、《登月第一人“逐月而去”》(楚天金报)《炒股炒成股东 泡妞泡成老公 Facebook上市第二天扎克伯格婚了》(武汉晚报)等。孝感日报副总编殷贤彬深有感触地说:生动的标题可以为新闻内容“点睛”。

理论研讨:贴近与深度并举

此次评选会提交论文16篇。研究主题贴近实际,研究角度独到。主要表现在:

一是围绕重大主题报道研讨,总结创新经验,如《把握热点 选准角度――从十报道看主题宣传的个性化操作》、《整合做足专版 精选做强头版――武汉晚报全国两会版面特色》。

篇8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分析;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50-2

小论文题目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高考中已连续出现几次,只是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高考中暂时销声匿迹。江苏高考自独立命题以来,在2011年首次出现小论文题目,后来被作为当年高考历史卷的一大亮点而广为称赞。其实,在2003、2004年两年的《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江苏)上,均有小论文式样题出现,当时也引起了部分师生的注意。之后由于连续几年都没有在江苏高考中出现,它又被多数教师淡忘了。现在,既然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已出现小论文题目,这没有理由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历史小论文分析

所谓历史小论文,是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的训练题型。它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

历史小论文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笔者从议论方式、命题形式、评分要求三个方面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议论方式——立论与驳论

(1)立论:从正面来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者谈论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认识。(如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3题第(4)问: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材料四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2)驳论:对错误的论点进行反驳,辩证是非,并形成正确认识。如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这一观点对不对?请围绕阶级斗争的进步作用,结合革命作一小论文。

在具体考查中,驳论题目前尚未单独出现,也许是因为其难度上更大一些的缘故。

2.命题形式——直接型、材料论析型和观点评论型。

(1)直接型,就是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或内容。对象如:历史人物或事件、现象、制度、著作等;内容如:原因、性质、地位、意义、作用等。(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 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简要说明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7分)”。)

(2)材料论析型,就是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按照要求对某论点进行论析。(如2003—2007五年间的上海市高考历史卷最后一题均为此种形式。)

(3)观点评论型,就是针对提出的一种或一种以上观点,进行立论或者驳论。(如江苏省盐城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第23题第(3)问: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不少人认为欧洲一体化会出现重大倒退,也有人认为渡过危机后的欧洲,一体化将得到加强。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6分))

3.评分要求,不外乎五条。

(1)字数合乎要求。即和规定字数相比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要求字数在200—300字,答案字数与规定字数相差不应超过50字。

(2)分层次划分等级给分。评定标准: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将提出的观点说明。

(3)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即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起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不可空发议论。

(4)使用学科语言、术语规范。即论证过程应有“历史韵味”,切忌大白话。

(5)文字简洁流畅,条理清晰。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明白了什么是历史小论文,为什么必须重视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应对的问题了。

二、历史小论文解题方法

(2011年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