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2002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峰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支持下,会上首次提出了把“可持续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这一概念,即“ST-EP”(SustainableTourismasaneffectivetoolforEliminatingPoverty),并马上展开这一概念的启动计划。事实上,这一计划的启动,将联合国消除贫困的指导思想和世界旅游组织长期追求的可持续旅游的目标联系起来,成为这次南非峰会的中心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到2015年将世界的极端贫困减半,而SE-EP对这一目标积极响应。
ST-EP这一词汇一经产生,在国际上便迅速取代并淘汰了PPT这一几近同义的用法。因为PPT有太强的负面含义: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没有人会被愿意称为“穷人”或“贫困人口”(thepoor),这个缩写带有极具歧视性的色彩。因此,ST-EP是一个更能为所有人接受,不带贬意的中性缩写词。它更能体现不论贫富、人人平等的公平价值观。
ST-EP对于旅游业的方向性意义
PPT和ST-EP都不是一种旅游业的新形式,也不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有了这个思维观,旅游这块蛋糕就可以留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来分享。这一概念的确立,为发展赞助机构和国际基金组织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应该以怎样的政策来发展旅游并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所以,世界旅游组织开展这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探寻ST-EP的最好实践模式的相关研究,并确认其最佳模式。
因为旅游产业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业往往被作为狭义的服务业部门,如住宿业、餐饮业等,而任何将旅游大产业纳入到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活动中去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总是容易被忽略。但只有旅游业被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运作时,旅游产业才有可能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为没有政府积极的支持和介入,贫困和弱势人口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最贫困人口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授权,而且这种授权必须有立法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会阻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积极行动,这样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计划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旅游作为推动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旅游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它可以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全球贸易机会,也是防止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日益边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经济的边缘化是大多数最欠发达国家的通病。旅游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引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较高层次繁荣的少数经济部门之一。对有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甚至可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国家的地位。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就是按照ST-EP思路发展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许多发展赞助机构和捐助政府在过去十年当中,更多地关注消除贫困,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们资助活动的核心。他们中许多人密切关注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实现消除贫困的潜在途径。他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情况下,贫困人口掌握着资源的所有权(比如文化节庆),而这些都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由此才有可能实现PPT和ST-EP。
虽然到今天为止ST-EP的发展也并不成熟,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事实说服力却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并到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去尝试利用旅游消减贫困的行动。这些机构中最知名的包括有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局、荷兰SNV发展组织、联合国的一些技术性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及其他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如亚太旅游协会等非官方机构。在需要消除贫困的背景下,把旅游业的发展完全留给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去处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私人部门资金短缺,制度和能力都不健全。在这种情形下,就特别需要加强私人部门和国家旅游权威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个国家旅游部门必须代表国际组织或机构的利益,并负责该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T-EP战略的有效设计和具体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有来自国外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这些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中来。
我国目前就有许多地区旅游开发的资金来自于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资助,了解并深刻理解ST-EP这一理念的背景,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相应地,只有得到机构的充足资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贫困地区才能实施ST-EP项目。
参考文献:
会展旅游是指以参加会议、展览、交易和节庆等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是以会展活动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专项旅游产品。会展旅游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组团规模大。由于会展业本身具有的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它势必将吸引众多的政府、民间组织的会议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其规模要比单一组织的旅游观光团队要大。据统计,2006年春交会有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达19万多人次。二是消费档次高。会展活动中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强劲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以’99《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为例,仅会议期间的广告、宣传、旅游收入就达到亿元以上。三是客人停留时间长。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活动,由于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强烈节日般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四是涉及服务行业多。举办大型会展活动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验,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举办会展活动的同时,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五是成本低,利润丰,见效快。一位美国市长曾说过:“如果在我们城里开国际会议,就好像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上撒美元。”在澳大利亚,人们把会展比作“金娃娃”。从这些比喻中,足以可见会展活动蕴藏的经济效益之大。有经验数据表明,会展旅游的直接经济收益与综合社会经济收益的比例为1∶9。六是文化主题突出、专业性强。展览会以其独具的专业性、针对性、直接性的特点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企业直接面对客户与展示自己的最好工具。大型展览会的举办,无论展会主题是什么,其举办原因都是以一定文化为基础的。而会展旅游活动往往是会展活动内容的延伸与深化,使会展旅游成为专项旅游产品,专业性很强。
二、贵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贵有凉爽的自然气候、充裕的温泉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人文景观优势,其产业结构也是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复制达沃斯模式,并注入本地特色,贵阳发展会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如下:
(1)气候优势。贵阳市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湿度适中、夜雨较多;年平均气温15.3℃,气温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温度24℃。“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品牌效应催生“清凉经济”,加上贵有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合适的纬度、适中的海拔、优美的自然风光及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在盛夏贵阳是举办会展和旅游的最佳目的地。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77%,中心区人均绿地面积5.15平方米,并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2)旅游资源优势。丰富的自然景观(红枫湖、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江大峡谷、花溪、百花湖)、人文景观(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息烽集中营旧址)、民族风情(苗族跳场、“四月八”和斗牛节,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贵州温泉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热资源在全国排第一,且水质好,水量丰富,温泉和地热深井有122处。贵阳市乌当区的保利温泉、天邑温泉、御温泉为贵阳市冬季会议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延长了冬季旅游时段亦使春季旅游得到提前开发。
(3)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地面交通与空中直航的优势,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
(4)成本优势。众所周知,在竞争白热化的当今社会,会展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会展展位价格的高低,也决定了参展商数量的多少,从而影响到会展规模经济和品牌经济的形成,所以,会展成本因素是会展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之一。贵阳市政府为鼓励发展会展经济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对相关的办展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使得贵阳市的办展成本更具竞争优势。
(5)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随着贵州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及金阳新区贵阳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以及已经建成和准备建设的五星级酒店的开工,贵阳市发展会展旅游业所需的会议、展览与酒店设施将逐步得到完善,为贵阳市承揽各类大型会议与展览提供了硬件设施。同时,随着《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摄影展》、《贵州医药博览会》、《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贵阳市举办会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2.劣势分析
(1)展馆与商务型宾馆数量不足。目前,贵阳市展览的主要场所是省展览馆,然而,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业必须有成熟的大、中、小型展馆各一个才行,同时还必须有大量的商务型的宾馆、饭店及停车场所,才能满足会展市场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上规模与档次的大型会展公司。尽管贵阳市目前有近20家会展公司,但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办展经验丰富、技术手段先进的会展公司几乎找不到。
(3)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展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综合行业,但贵阳市尚未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缺乏对会展的管理、协调与引导,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
(4)专业人才匮乏。贵阳市会展旅游从业人员大多由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缺乏具有现代会展旅游理念的专业人才。
3.机遇分析
(1)贵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8年10月召开的《贵阳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确定的发展服务业的七大主攻方向,第一就是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第二是实现会展业重大突破。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其口号是“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素以“生态良好、景色优美”著称的贵州,迎来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
(2)特色会展为贵阳会展旅游创造了机遇。2008年国庆前夕举办《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作品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市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参展作品12856幅,让贵州·贵阳红遍了中国,让世界知道了贵州·贵阳。
三、贵阳市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会展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会展旅游是一项从申办到招展、展出、旅游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会展旅游总体上的调控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1)转换政府角色,明晰主要工作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市政府应设立贵阳会展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知名品牌会展活动的申办、宣传、扶持、奖励,培养一批与贵阳产业结构和支柱产业相关的品牌展会。通过政策扶持及招商引资逐步完善现有场馆的服务配套设施。
(2)组建行业自律性的会展协会。尽快建立起贵阳会展行业协会并制定和完善会展行业法规,以加强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减少低水平重复办展情况的发生,推动会展业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
(3)加强贵阳会展场馆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随着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会展、5万平方米酒店、4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及3万平方米总部大楼的开工建设,贵阳会展场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将逐步完善。
(4)加大规划、研究、宣传与营销力度。会展旅游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贵阳市要“实现会展业的重大突破”,就必须对贵阳市会展旅游进行宏观的规划和开发研究。建立目的地营销系统,推行网络营销,把城市环境、会展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推广,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式发展。
2.实施贵阳会展旅游人才战略。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目前,贵阳会展旅游人才紧缺,即使高薪聘请也找不到合适人选。因此,有必要把会展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一个战略的层面来对待。就是要尽快制订会展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会展旅游教育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会展旅游人才的管理。
3.重点抓好专业会议的举办。贵阳在发展会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扬长避短,重会轻展。先从会议入手,由于贵阳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的会议场馆,为贵阳市举办各类会议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因此,贵阳市在夏季应采取各种手段重点争取获得国内各行各业专业会议的举办权,让客人在凉爽的贵阳一边享受着大氧吧、大空调,一边静心开会学习与交流工作经验,同时又能饱览贵阳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冬季则力争取得各行各业年终总结会的举办权,一边交流学习心得,一边享受温泉疗养、养生洗肺的快乐。
因此,贵阳市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设会议硬件设施,以提高会议接待设施的档次。同时,还应加强会议软件设施的建设,提高会议服务水平,保证各类会议在贵阳市的顺利召开。会议服务必须很好地贯彻用户第一的原则,为会议客人提供完善的策划方案,开展一条龙服务,从会场布置到会议录音、录像、摄影,从出租车辆到出租手提电脑,尽可能地为会议客人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
4.引进先进会展企业,大力打造品牌会展。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会展企业,加强会展资源整合。同时,在贵阳市现有会展企业中精心培育2—3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的会展经营主体,以增强会展业的整体实力和后劲。大力打造专业品牌会展,创出一批有贵阳自己特色的,像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大连的“服装节”那样有一定规模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会展。同时,应加强对知名品牌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博览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诗源.CEPA背景下厦门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8,(6).
[3]李旭,马耀峰.国外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8,(3).
[4]孟铁鑫.厦门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会展业.贵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N].贵阳晚报,2009-05-04.
关键词:会展会展旅游发展优势前景研究
综合关于中国会展旅游中心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分析,中国正在逐步走入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正因为会展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许多城市纷纷瞄上了会展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地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了30座。本文拟以广州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会展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进行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前景研究。
关于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
关于会展的含义
会展的定义包含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conferenceorconvention)和展览(exhibition)四个部分。英文简作“MICE”。
会议就是围绕某个主题,通过口头、书面文字和电话网络等多种手段,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临时组织。
展览即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们观看,既具有观赏教育功能,又具有销售推广实效。
关于会展旅游的含义
由于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形成之中,会展旅游的概念自然也比较模糊。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旅游的范畴,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等各种出于工作需要的旅游和奖励旅游。狭义的概念是: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且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中国旅游界将会展旅游界定为狭义的概念。其特点是:旅游主题明确、驻留时间长、经济效益高、影响作用强等。
由此可见,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会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旅游业的六要素形影相随,而且依赖旅游业的参与程度。会展旅游是依托会议、展览、文化旅游节、体育赛事等各类会展活动而兴起的一项旅游活动。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和文化气息浓等特性,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以此作为提高本地区旅游产业质量、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关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举办会议展览(尤其是国际性的)必然涉及到食、住、行、游、娱、购的旅游六大要素,而各种国内以及国际会展活动的参加者也自然形成了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市场。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这充分说明会展业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联系
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共性表现在:产业性质都是以资源为依托、服务为媒介的“第三产业”;综合性上都是系统工程、综合经济,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特别是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快捷的信息传播服务;产业关联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会展地也可以开发为旅游地,而旅游地经常被作为会议、展览的举办地。
广州会展旅游发展优势
从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2004年6月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且《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对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广州将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更大的程度上扩展自己发展空间。同时,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对广州的服务业的发展也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CEPA的签订与实施为广州会展旅游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已在今年初正式实施,其将为广州和香港的经济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之下,广州展览业与香港展览业差距很大,服务业是香港的强项,而广州则相对较弱,展览服务更是需要提高;香港发展会展旅游的经验、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的网络和渠道,则恰恰是广州旅游会展所缺乏的。与此同时,相对而言,广州的办展成本较低,市场开拓空间较大。所以CEPA的签署和实施,有利于广州会展旅游业与香港会展旅游业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从广州会展旅游的自身发展分析
举办“中国第一展”的广州进出易会的广州市,一直被视为南方会展业的代表城市。广州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也是国内会展旅游发展最早、会展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展览的数量、展览面积、展览规模和影响,都位居全国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地区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会上百个,其中国际性展览占三分之一。既有“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有后起之秀的广州博览会、美容美发博览会,广州的会展经济业可以说初具规模。
另一方面,参展企业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广州的会展业至今已形成大大小小的专业公司400多家。据统计,2003年秋交会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参展比例接近四成,由于这些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强,出口成交占了总成交额的二成七,比上届提高六个百分点。名优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新产品成交势头旺盛,其中,家用电器成为第二大类商品,出口成交比重占总成交额一成多,比上届增长两成七,信息及通讯产品成交非常活跃,增长两成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日用消费品中新款式、新面料的服装日用及工艺陶瓷等颇受客商欢迎。广交会业内权威人士表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在“非典”的影响下,广交会到会客商人数和成交量还在持续增长,并屡创历史最高记录。以2003年秋交会为例,这次交易会就实现交易额近205亿美元,也说明广交会具有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对外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为今后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从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分析
会展旅游城市往往位于大都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会展是都市旅游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展旅游融商贸、交通、餐饮、酒店、广告、文化娱乐、信息等产业于一体,关联性强,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求和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高。更重要的是,城市可以通过会展的举办宣传自己,树立形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次高规格、影响广泛的会展的举办,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城市建设、市民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契机。正因为如此,会展旅游已受到众多城市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共识。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雄厚的经济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实力是会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分别快6.5个和1.4个百分点。据统计,广州的各项指标都居于全国前列,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名第4,人均收入指标排名第2,市场占有率指标排名第5,就业与综合生产率水平都是排名第7。广州综合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会持续扩大,因此,广州具备着发展会展旅游的雄厚经济实力,经济的繁荣景况也为会展旅游的相关企业注入强心剂。
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理优势
广州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毗邻香港、澳门,连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自秦汉始迄今两千余年一直繁荣兴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口岸角色。同时,广州华侨众多,对外联系密切,其市场辐射能力近至广东省、华南地区,远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广州这种优越的经济地理环境,是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广交会当年在广州创办,正是缘于这种地域和人文关系的优势。
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发展城市会展旅游的一大基本要素。纵观广州,其拥有着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和新白云国际机场;其次,广州具备广州港、黄埔港、南沙港、莲花港四大大型港口;再次,广州作为珠三角的中心枢纽,有着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最后,广州亦是华南铁路网络的中心,再说,广州已确定在番禺钟村镇建设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这将为广州的铁路运输作出重大的贡献。
同时,广州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据统计,广州目前具有1,441家旅游住宿设施(含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其中涉外宾馆酒店近200家,星级宾馆、酒店有75家;同时,广州拥有140多家旅行社,其中57家是国际旅行社,这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接待设施。再者,广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旅游景点而言,全市就有70多家,其中像广州花卉博览园、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番禺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长隆夜间动物世界、花都芙蓉度假村、广州动物园、番禺莲花山旅游区、番禺南沙高尔夫球会等旅游景点也是会展旅客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展馆条件
广州原已有6个展馆,展厅面积共29.4万平方米。现在新建成与使用的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首期投资40亿元人民币,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该中心拥有30万平方米展示场,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10200个,它将能满足大型国际级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是目前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的世界第二大会展中心。
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研究
区域经济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发展会展旅游
国际上会展业的产业带动度为1:9,即会展场所收入为1,则相关的其他收入为9。会展旅游的举办和发展带动了城市旅游、商务旅游、饭店、餐饮、购物、交通等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展场所每增加1元营业额,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4-5元的经济效益。如广州的一年两次的广交会的直接收入和相关收入之比为1:7。广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的深入开展。只有各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沟通,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才能培养出广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品位,才能扩大就业领域,才能实现广州经济全面提升的经济目标。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是否成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政府应该重视会展旅游业在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政府的名义加入国际会展组织,并以政府的名义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会展活动,以提高广州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会展旅游也宜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国际的东西。以城市文化功能的22个影响因素排名,广州在全国排名第三,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但与排名第二的上海相比,综合指数相差近4个点,而且存在基础设施(排名15)和本市文化需求规模(排名13)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广州的文化地位。
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内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会展旅游的融合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大和提升。会展旅游这一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要想进一步和国际会展业接轨,就必须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行列。
在会展旅游的发展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应用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如上世纪60年代CRS(计算机预定系统)和GBS(全球分配系统)的发明及其在服务行业中的应用被认为是一次革命。以广州的会展旅游业为例,科技与会展旅游业的整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会展旅游管理系统。主要是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会展旅游行业数据库。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行业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是会展旅游主管部门和会展旅游企业的工作重点。
提高会展旅游的场馆设计与设备配套系统。未来的会展旅游服务设施和设备将具有高度的智能性,符合消费者便利性和舒适性要求,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电器设备将大量使用。如会展旅游中的会议设施与设备,会展场馆的消防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会展废弃物的处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和节水型生态厕所的建设系统等方面都有待通过科技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建立会展旅游网。以广州会展旅游业为例,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等网络,集合广州会展旅游的展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网络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让世界了解广州、了解广州的会展旅游,这应是广州会展旅游今后十年的发展重点,逐步实现“数字会展旅游计划”。
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我国会展旅游业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缺口。这势必直接影响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他们缺的不是人手,而是高素质的专业会展人才。在人才缺口日益扩大的情况下,会展旅游业的教育培训应该形成正轨,为顺应会展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使会展旅游水平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距离尽快缩短,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人才培训项目,如业界人士的论坛、演讲;开设形式多样的会展经理培训课程;还应该有权威的会展管理认证培训机构等等。同时,可以和国际上会展专业开办较成熟的大学联合开办会展旅游培训。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缓解业界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会展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国家教育部已把会展列入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在会展旅游业的几大城市中,要大力发展会展教育,第一步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目前会展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状况,第二步培养“小而专”的国际型会展人才,以适应国际会展旅游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旅游购物旅游消费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经济效益和经济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2001年,全省旅游总收人为31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6.10%。2005年,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35亿元,同比增长28.1%,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为8005亿元)的9.2%,位列全国第8位。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56万,2005年底,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86万人。这些数据证明,旅游业在辽宁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虽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却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的表现便是旅游购物发展较为滞后,而这种落后将影响着旅游业对促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农村建设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辽宁省旅游购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谋求旅游购物与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辽宁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促进辽宁旅游购物消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宣传地区形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购物消费的客体是旅游购物品,即旅游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商品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旅游购物消费是旅游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信息交流,起到了旅游地形象宣传的作用。
2.优化消费结构。依照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也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成熟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旅游购物的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0%—60%。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指数是30%,而辽宁省低于这个水平。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有利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有利于旅游业向深度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购”不仅与商业服务业发生直接关联,而且还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都相关联。而且,由“购”所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对其他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选择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作为突破口是最合适的。
(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正是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所必需的。
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辽宁省政府以及各市县政府对旅游商品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把发展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在原有旅游商品优势的基础上,多次举办了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大赛,举办了“中国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及“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等大型活动,使得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土特产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旅游购物设施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旅游者还是常常会感到缺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购物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旅游购物平均比重也达到了22%左右,而辽宁省大多数地区都是在15%-20%左右,省会城市沈阳的购物比重则仅为11%-15%,这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是不相称的,而这种滞后也制约了辽宁省旅游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制约了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中最具市场前景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基本要素,因此,旅游购物消费的增长,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内涵式发展,推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市场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据笔者的问卷调查,来辽宁的游客65%左右的人比较愿意购买辽宁的旅游产品,35%左右的人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大多数的旅游者是有购物的心理需求的。可以说,辽宁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的旅游商品是比较丰富的,有大连鲍鱼、辽宁鹿茸等农副产品;有沈阳的羽毛画、大连的贝壳雕刻、鞍山的岫岩玉雕、本溪的辽砚、辽西的古生物化石、抚顺的煤精雕刻、阜新的玛瑙宝石雕刻等工艺品和纪念品;有沈阳的“老边饺子”、大连的“海珍品”等食品等。但是,在现实中,来辽宁的游客大多认为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商品太少。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购物品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品种与需求的不相适应,创新产品少,老商品较多。例如,沈阳羽毛画内容陈旧的多,具有创新性的少;二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档次和服务内容与需求不相适应;三是辽宁供给的旅游商品的质量与需求不相适应。
以2006年“沈阳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的情况为例,此次展出的商品多达上千种,大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品,也有沈阳羽毛画、满族荷包等手工艺品、土特产品、辽宁知名景点的纪念品、世园会的纪念品等。但是,展会人气不旺。有的游客反映,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具有浓郁的本土风情,同时价格也不贵,而且方便在旅途中携带的小件商品,但这些却很难在展会上找到,使旅游者失望而归。
此外,辽宁省旅游购物品中缺乏精品和品牌产品,有的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制约旅游购物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称这种现状为结构性错位,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旅游购物品的生产厂商,尤其是纪念品的生产厂商普遍规模较小,多是小作坊式的企业模式。沈阳世园会期间授权生产的23种旅游纪念品中,辽宁共有7家企业得到授权,但是生产、经营制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其他15种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制造、经营权则全部“嫁到外地”。以沈阳市为例,沈阳本土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有几十家,但大多规模比较小,属于手工作坊经营,很难满足现代旅游市场的需要。其二,生产厂家无条件创立品牌或缺少品牌意识,总体上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包装的深度、宣传的广度都不够。其三,旅游购物商店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市场定位不准,经销产品雷同,规模小且实力弱,所经营的旅游商品种类较为单一,顾客的选择余地较小,而且定位不清,各购物店出售的商品缺乏明显区别。产自福建、北京的特产,在辽宁却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游客找不到特色旅游商品,也就失去了购物的兴趣。
(二)旅游购物市场的“零团费”现象增加了旅游者购物的心理阻力
为什么旅游者有购物需求,也具有购物的支付能力,却没有进行实际消费呢?除了前述的供需结构问题外,近年来主要发生在海南等地的“低价组团,高价购物,三家分肥(旅行社、司机导游员、购物场所)”的所谓“零团费”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多数旅游者产生了防范意识,也是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初步调查,旅游者对导游的购物诱导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现在,大多数游客认为,旅游商店的购物品中含有导游人员的导购佣金,肯定存在质次价高的问题。旅游者为了避免购物风险,便降低了购物需求。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旅行社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辽宁旅行社总体上实力弱小,旅游市场中旅行社间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这种低级的竞争方式使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零团费”现象。这样就在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间形成了利益链条,导游员通过导购获得收益,购物商店以增加吸引游客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旅行社则低价吸引游客,把购物商店的返利作为利润的来源之一。旅游商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因为各地购物商店的商品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许多商品做工粗糙,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没有吸引力,于是许多旅游购物商店只有靠给付高额回扣来吸引更多客源。旅行社与购物商店联手打造“零团费”接待,回扣也已经成为旅行社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中的种种诚信缺失行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下滑,造成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下降,缺乏服务意识,并进行不负责任的宣传推销等。
(三)旅游购物消费市场政府管理的忽视和缺失
1.对旅游购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2004年,辽宁全省旅行社有950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区点400多家,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点102家,排全国第3位;旅游星级饭店450家,排全国第6位。而专业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缺乏,对旅游购物商品的深度开发不够。这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同使然。
2.旅游商品的信息推介服务欠缺。由于购买旅游商品是一种异地消费,因而由政府集约提供服务信息便有利于以政府信用降低旅游者的购买风险。然而查询了辽宁省各市旅游局的网页和其他信息后,我们发现关于旅游购物方面的资讯极为有限。
3.政策引导服务缺位。市场管理和政策引导服务缺位,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伪劣商品充斥于市,使旅游商品形象受到了损害。
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发展的策略
(一)打造辽宁标志性品牌商品的策略
在实际的购物行为中,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最直接的是旅游购物品本身的特征、购物诱导和购物环境等。旅游购物品的特征是决定性因素,旅游购物品应区别于一般商品,要具备地方性、纪念性、艺术性、方便性、礼品性。尤其是应具有地方性。若无地方性,旅游者也就没有必要到千里之外的旅游地购买商品;没有地方性,就没有作为馈赠和纪念的价值。所以,旅游商品要有辽宁地区文化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以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意识有机结合的商品,才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精品,打造这样的产品,才能有利于改善旅游商品的结构性矛盾。
辽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是雷锋生活的地方。辽宁省有沈阳故宫、福陵、昭陵、抚顺永陵,本溪五女山、高句丽山城和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有必要深入挖掘这些独具优势的素材和特色资源,以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此外,由于购买品牌商品可以减少决策成本和降低风险,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向品牌消费的转变,旅游商品间的竞争也逐渐地表现为品牌竞争,所以,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要与旅游地的独特性连接,如与沈阳“活力之都”,大连“浪漫之都”,抚顺“雷锋故乡”等相联系,使商品成为地区形象的“代言品”。
(二)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和营销创新
旅游商品零售企业加强组织创新,即打破多数单体企业的组织模式,发展连锁经营组织形式,并加强与生产厂商的战略联盟,以打造品牌企业。旅游商品零售企业的营销创新要以先进的理念和高新技术为手段,从而加强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销售。
1.要加强对客源市场的研究,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辽宁今后要开拓的国内客源市场重点在北京、上海、广东,同时兼顾一般市场;而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一级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二级市场主要是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俄罗斯,三级市场主要是美洲和欧洲。
2.营销渠道创新。除利用传统的如广告等途径和手段外,还要完善现代信息网络,畅通信息渠道,提高旅游购物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行度,有效地把零售企业名称、位置、货品特色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旅游者。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如大连国际服装节,沈阳制博会等,实现商旅互动。
3.完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础条件,它包括商店总体构思特色、货架或柜台布置、客流路线设计、商品陈列以及店内照明、音响、色彩等。目前,辽宁省一些旅游商品零售企业设施简陋,特色缺乏。今后,有必要在改善内外购物环境上下功夫,以凸显出独特的个性。
(三)根据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提供服务
旅游经济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对旅游者的购物消费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旅游购物商店售货人员的良好服务是促成旅游购物者做出购物决策、完成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旅游购物消费是个体性消费,售货人员必须善于了解旅游者的购物心理,观察购物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商品销售服务,这是做好旅游购物服务工作的保证,要使旅游者能够在购物消费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四)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
旅游购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扶持和推进,辽宁省和各市县政府应大力关注旅游商品的发展,贯彻实施有效的措施。笔者建议如下:
1.提高认识,制定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全国首部旅游商品开发的专业规划是山东省旅游局2005年制定的《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辽宁省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科学、高效的旅游商品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旅游商品协会的建设;加强旅游商品基础性建设;着力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打造辽宁省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实施旅游商品“精品工程”;着手创建辽宁省旅游商品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商品人力资源培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实现辽宁的土特产品品牌化发展。
2.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竞争秩序。旅游业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短期性决定了买方和卖方的博弈具有一次性的静态博弈的特点,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强化信用意识,加强旅游业的诚信体系以及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制度的建设十分必要。这将有利于旅游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旅游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建立旅游诚信数据库,向社会公开旅游行业中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者的诚信记录;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评价制度;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激励与惩罚制度等。例如,在地方的政策法规中可以规定旅游者在旅行社安排的购物场所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失效、变质的商品时,旅游者不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向销售者和生产者索赔,还有权向旅行社索赔。这样可以对那些缺乏诚信的旅行社予以惩治,也避免了旅游者望而生畏的尴尬局面。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者和市民的理性消费引导,培养旅游者的自主消费和自我保护意识。
3.构建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组织管理平台。要解决旅游购物品供需结构矛盾问题,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构建旅游商品的组织管理平台,以使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市场趋于正规化和科学化,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信息,缓解供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可以借鉴韩国等的成功经验,以鼓励创新辽宁省旅游商品的研发和设计。要支持旅游购物品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的建设,使商品生产企业和旅游商品经销商形成互动关系或同盟关系,促进旅游商品的有效供给。
4.注重整合营销。继续加强对以沈阳经济圈(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七城市)和大连市为龙头,以丹东、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旅游区与以锦州、盘锦、葫芦岛为骨干,以阜新、朝阳为腹地的辽西走廊旅游区的联合促销和资源整合,以促进沈阳市作为旅游商品集散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中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辽宁旅游业发展,全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J].旅游调研,2005(4)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假日旅游产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可见,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这对于假日的火爆有直接的影响。
2.闲暇时间是假日旅游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闲暇时间来保障。在我国,自1996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国务院又于1999年出台了法定休假日的决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由七天增加到十天。而“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节日的休息日均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假日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媒体的介绍是推动假日旅游的直接因素
在每次“黄金周”到来之前,各大报纸、新闻媒介都广泛宣传介绍有关假日旅游的信息,详细地介绍了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使人们充分了解到各地、各景区的“旅游大餐”以及相关部门为假日旅游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假日旅游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掀起了一阵假日旅游的浪潮。
同时假日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内需。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产生假日旅游的内在原因之一。
二、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假日旅游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若不防微杜渐,将对旅游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1.假日旅游高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环境
从假日旅游的特征来看,假日旅游的消费活动集中在有限的时段和有限的区域中。因此,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同时损坏了社区群众的利益。
2.交通拥挤,住宿困难也是假日旅游高峰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假日旅游大量游客涌向旅游景点,而交通住宿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部门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诸如饭店,交通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这就使得假日旅游出行难,回程难。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客,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同时,浪潮似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及存在的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游客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后续行为。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一些旅行社或因杀价竞争,导致承诺不兑现,各种标准名不符实或旅游产品品位低,文化味不足。有的旅游饭店,车船公司和商场乘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因此,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增多。
4.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指导机制欠缺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从消费方面来看,旅游者对信息的了解处于劣势状态,对目的地的可承载量及饱和率的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出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集中性。从旅游企业方面来看,旅游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信息也只是局部和不确切的。5.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许多地方旅游产品开发基本上还处于遍地开发的无政府状态,开发投入不足,开发深度不够。虽然产品众多,但缺乏重点,精品不精,产品特色不明显,各种专项、专题的特种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少,成功者更少。久而久之,必然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总体形象,降低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进而影响该地旅游的发展。
三、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针对假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什么相应措施,怎样保证假日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推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
带薪假日旅游一般具有规模大、消费水平较高、停留时间较长、附属活动较多等特点,现在成为高档旅游市场的一部分,其规模仍在扩大,世界各国都有一批旅游企业专门经营这一市场。带薪假日旅游的分时、分地性可对假日旅游热潮起到分流作用,调节旅游目的地的淡旺差别,缓解假日旅游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假日来临之际,企业可以采取提前或推迟放假,如“五一”节从5月1日~7日为全国节假日,企业可选择4月22-28日或5月9日~15日这些时段放假,也可以将其他节假日如“三八”、“六一”、中秋节等与双休日合并,使假日休息时间相对集中,相对增长、增加企业职工带薪旅游机会,这样就等于是增加了黄金旅游时间,从而避免在“五一”、“十一”、“春节”等少数几个旅游时间中发生人流过于集中或交通、住房拥挤,景区超载等问题。另外假日旅游构成多数为“家庭型”、“亲朋型”,而带薪旅游恰好有可带家人、朋友一起旅游的条件,可以满足那些需在假日期间带亲人朋友出去旅游的愿望。因此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调节旅游假日负面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在假日旅游热潮中各旅游景区(点)出现“不见风景净看人头”现象的同时,一些景区出现了诸多黑社、野导,欺客宰客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假日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亟待加强。为了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健康发展,确保管理部门能及早做好整体部署,应该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制度,成立“全国假日旅游调控中心”和“部际协调小组”,定期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增加应急应变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做好运力组织安排,确保旅游运输安全;其次,抓好旅游景区景点的扩容疏导工作;最后,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监督制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3.建立信息指导机制,健全旅游市场信息网络
假日旅游中多数旅游者不约而同选择相同的目的地,在空间和时间上集聚。信息不畅是首要问题,信息成为制约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旅游者、旅游服务企业和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的缺乏使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非常必要。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则要求健全旅游信息网络。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大量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建立一家全国性的旅游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优势,把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事先填出的旅游意见、旅行社的组团信息和当地旅游部门的接待信息输入互联网,加以统计,作为信息输出。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尽快建立旅客流量的测报制,特别在节日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通报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和景区的游客量、交通、住宿等状况,不但可以疏导游客流向流量,避免过度集中的旅游客流,而且可以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科学的管理。
4.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的多元化、层次化和多样化,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之类的旅游产品,增辟新的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扩大景区(点)容量。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消费者走出传统旅游方式,缓解一些旅游热点的压力。比如,开放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的农业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
5.旅游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成熟的游客
旅游者应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道德修养等几个方面强化自身,在出游前,应对旅行社的信誉做些调查,同时对旅行社的规模,导游状况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签定合同时,一定看清旅行社开出的项目,并一一注明,定出相应的违约措施。同时学会及时投诉,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环保意识,也是我国旅游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爱护景区,保护文物,不随处攀登刻划。公民外出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语言要文明。只有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才能体现出我国这个文明国度应有的风采,做一名合格的高标准的成熟的游客。
“花开江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物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时归。”宋代徐元杰的这首游湖诗道出了旅游所带给人们的无限愉悦。今天有了假日黄金周,祖国大好河山才真正成了人民大众休闲娱乐,陶冶情怀的瑰丽资源。但假日旅游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只有因势利导,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假日黄金周尽显“黄金”本色。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假日旅游产生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假日旅游高峰所引发的诸如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拥挤、住宿困难、服务质量下降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带薪休假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信息体制、旅游产品、旅游者这些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丽江位于滇川藏大三角文化圈,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奇书”的东巴文,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被称作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纳西古乐;有世界绝无仅有的母系摩梭文化,还有彝(他留)、傈僳、普米、藏族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丽江古城还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作“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丽江还拥有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生物资源优势。玉龙雪山风景区内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动植物宝库”。“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区内也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这些都为开展科学考察旅游以及保持丽江生态环境、发展生物工程创造了先天的条件。3.区位优势。丽江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连接藏东南、川西南的重要节点,是大香格里拉主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城市,现在随着丽江机场改扩建和口岸机场申报建设、泸沽湖机场建设的顺利推进,大丽铁路的建成通车,丽香铁路、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项目的相继实施,以丽江为中心,辐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主要城市和景点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2],为丽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丽江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但从深层次来看,丽江旅游业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新城区发展无序。新城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无序蔓延,在文化上缺乏与老城的关联,建筑风格破坏古城整体风貌,影响丽江城市形象,对旅游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新老城区分离发展的思路和初衷是正确的,新城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这对矛盾,扩大城市规模,分流古城接待量,近年新区发展也很快,特别是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以来,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丽江新区面积已达14km2,但建设项目主要沿道路铺开,占用大量郊外田园。土地利用的非集约模式,一方面破坏了古城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同时也造成街区内部土地空置较多,影响到城市的后续发展。另外,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呈现一种大杂烩般的状态,与充满魅力的古城相比,严重缺乏地域的特性和文化的关联性。新区还有少量高层建筑不当,部分建筑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整体风貌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丽江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魅力。
2.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目前丽江旅游开发偏集于古城和玉龙雪山,造成这两处负荷过大。2002年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大研古城等主要旅游景区已经超越了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在面积以3.8km2计的古城区,最大游客量不应超过6万人[3],而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丽江古城2007年接待游客已达500万人次之多,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最大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古城不堪重负,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旅游满意度。大量的外来从商人口和旅游者使水体、绿地受到了污染,玉龙雪山雪线上升,冰川退化,令人担忧。
3.传统文化氛围淡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4]。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游客的增长,大量的非本地商人进入古城经商,造成古城商业气息过浓。太多的商店、饭馆、旅舍使古城几乎成了一个大商场,失去了原本作为居住区的那种宁静和安详。另一方面,居民受利益驱动也将住宅改为商店,同时由于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旅游的干扰,或出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大量居民从古城迁往新城区。2009年四方街地区的房东有超过80%选择在新城居住,留在中心地区居住的人不足10%,而这些留下的居民也是仅仅参加对古城的管理或清洁工作,真正的生活中心也在新城中[5]。人口置换,必然带来文化变迁,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古城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变异、消失,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城将变为躯壳一具。
4.旅游产品特色不足,结构单一。在整体区域上,缺乏特色游览点以形成分散遗产地游客的新旅游线路。丽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开发旅游资源的手段方式与其他地区基本雷同,不能独辟蹊径,因而没有充分展现丽江旅游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较为滞后,现存的开发又多停留在表层。经过几年的发展,丽江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已经能满足旺季需求了,但由于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遗产地观光,因此又出现了淡季旅游设施大量闲置的问题,这些旅游设施的维护支持费用很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丽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是基础,因此旅游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经营者、城市居民和旅游者,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旅游资源。其中政府是保护资源的主导力量,因为政府的决策影响着其他相关者。政府官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有了观念的保证,才能在政策、法规、决策上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加以引导、限制和规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经营者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其树立保护的观念。
2.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明确丽江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丽江城市,尤其是与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立足点,也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所在。勿庸置疑,丽江的旅游发展应打文化牌,靠文化取胜。丽江由一个滇西北小城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丽江世界遗产的文化品牌。文化为丽江旅游业的第一次创业带来了辉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丽江旅游业处于提质增效,变数量规模型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创业关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走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在丽江旅游的第一次创业中,已意识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应用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比如旅游产品中只有供游客观赏的一些表层文化现象,而缺乏让游客认同、参与和体验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丽江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出现了文化商业化、传统文化弱化等现象,比如为了迎合旅游的需要,在一些项目和内容上改变纳西文化的原貌,使其商品化、庸俗化,这在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纳西古乐演奏为了迎合游客的欣赏需求,而增加了伴舞,在视觉效果上就造成像是乐队在为舞蹈伴奏,舞蹈反而成了主体,歪曲了艺术的本相。因此现阶段丽江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战略要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挖掘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和环境优势。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城市建设。在2002年的丽江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中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发展目标是将丽江建设成为一个民族城市、文化城市和生态城市。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来讲都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城市建设的败笔,比如新城对老城的挤压现象,新城中出现的假古董建筑等等,这就要求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居民树立起保护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丽江城市的发展目标。(2)加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城市环境中,纳西族文化一方面被作为稀缺文化资源来宣传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的众多纳西人身不由己地投入到城市文化的洪流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照此下去,可以预见随着共同文化的形成,许多原先存在于地区、村庄、家族或宗教共同体中的乡土性传统即便没有完全消失,也会被削弱,只能在一些典礼性或宣传性的场合出现,甚至最终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无处寻觅。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机制,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如东巴文化的调查、分类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类东巴文化的保护及开发措施;要做好纳西族的保护工作,因为纳西民族是东巴文化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大东巴文化的教育力度和范围,普及东巴文化。(3)通过产业开发,阐释、活化东巴文化。将东巴文化从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要借助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抓住东巴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用阐释、活化等手段展现东巴文化,开发出东巴文化系列的旅游精品、极品,从而打造丽江的东巴文化品牌。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毕业论文,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