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宠物医生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实践
一、前言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渔业强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以教高函[2004]3号文批准设立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简称水族专业),专业代码090703S,隶属农学学科(09)水产类(0907),属目录外专业,最先在上海海洋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该专业是在传统水产养殖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观赏水生动植物养殖与鉴赏、繁殖与育种、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质调控、水族工程设计、水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水族生产、休闲渔业、水族管理等领域从事观赏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开发、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背景
系统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提出,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得必要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大学形成了另外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全人教育模式(安提亚克模式):要求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定期转化,在校生必须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应具有在多个社会生产领域和部门工作的经验。1951年,以斯坦福大学创建的大学科学园为标志,产学研合作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方式――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模式;而企业大学则是美国近期兴起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除了大型水族馆或展览中心外,观赏水族业总体上是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业,目前市场上有着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观赏鱼养殖企业,如何在一个“全民可入行”的行业中凸显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高高的门槛。开展“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生产中发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企业切实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显现出高校与普通从业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即“登高则望远”。同时,既然水族业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低的产业。如何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开展创新科学研究,也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因此,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上海海洋大学水族专业创建伊始即明确的主导方向,是培养该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学生可在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运作惯例模式、生产流程;可在教师的科研中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大的问题、最热的热点;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中碰到的瓶颈,则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市场认知度、对专业的全局认识、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上海海洋大学创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手段、实验实践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水族专业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而在国际上的同类专业也并不多,包括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水族科学专业、新英格兰大学的水产养殖与水族科学专业、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动物园与水族科学专业等,很多大学通常是把水族作为生物科学或者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个分支,有时仅仅是几门选修课,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水族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借鉴处并不多。
我们在比较分析国内外本科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自2006年起,连续召开了五届“水族科学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企业家,包括政界人士,探讨我国水族产业的发展以及水族专业的发展情况,指明社会所需的该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就业去向等,从而建立了一套知识结构、能力衔接较为合理的水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了一批特色课程,如“观赏水族养殖学”、“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水族工程学”、“水族馆创意与设计”、“游钓渔业学”、“水族经营与管理”、“水草栽培学”等,使该专业学生更多地侧重于观赏水族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形成以鉴赏、保护和开发水生观赏动植物为中心的专业风格。
加大实验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以实践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共有3项实习,包括“水生生物认识实习”、“水族生物调查实习”、以及“生产实习”。这些实习分别在基础实践训练、走出校门的调查实践、以及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实践3个递进的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同时,在一年级开设“名师导航”,在四年级开设“水族高级研讨课”,均邀请产业界人士授课,自始自终把握社会需求。
2.注重培养、柔性引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的水族专业多从水产养殖学“母体”中脱胎而出,所以很多教师也由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学转行而来。这两个专业在学科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专业服务对象、市场定位上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学校鼓励对水族产业有兴趣的老师转行,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教师前往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广东、深圳等地区开展调查和业务交流;对这些教师申请水族产业方面的科研课题给予资助,为他们水族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帮助;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进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产业活动,开拓视野,增加与业界的联系。同时,通过柔性引智,聘请业界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践。
3.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观赏水族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于其“观赏性”,该专业的很多课程也就因此而更具趣味性,教育教学手段也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们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以生动的画面、动态效果介绍世界各国水族产业的发展情况、不同种类的观赏水族、它们的生理生态习性、增养殖技术、病害的防治技术、高品质观赏水族的鉴赏等。来自业界的各种视频、照片成为课程讲授重要的素材。
同时,自主学习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一个亮点。学校成立了观赏鱼爱好者协会、水族科学商店、水族诊所,以该专业同学为主体,从事种类鉴别、养殖护理、水质监控、病害防治等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学校所有公共场所的观赏水族箱均由该专业学生建设与维护。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水族专业是一个应用型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学校邀请水族产业的业界人士、高校相关专业教授,共同商讨水族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础实验室、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水族工程实验室、饵料生物实验室、观赏水草栽培实验室、游钓实验室、景观与会展设计室。购置了42套水族养殖系统,可进行平行试验的水族缸、紫外线消毒仪、加热设备和自动温控系统等。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满足了企业对学生观赏水族“水、种、饵、病、赏”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8家水族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每年均可接受水族专业学生6周的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明晰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为自身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学生还根据实习单位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开展一些小型试验。例如,当观赏鱼生病需要投放渔药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经验行事,而学生们则通过开展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给出施药的合理剂量,既有防病治病效果,又不会污染水环境。学生们的青春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而且他们也成为这些企业潜在的员工、水族市场发展的引导员和未来的客户。
5.拓展创新研究
鼓励和支持学生将创新性意识和想法付诸实践,进行创新性研究,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不同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具体包括: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基金,学生根据企业设计的问题导向,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水族科学商店科研项目,学生根据社区居民继续解决的技术难点着手,设计研究项目,旨在解决居家水族的问题;市、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自主选题。近年来,水族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创新研究项目,例如“水族箱粪便残饵自动清除系统的设计研究”、“斗鱼低温本土越冬品种的驯化与培育”、“‘一眉道人’繁殖的研究”、“海月水母盐度适应性研究”、“水族缸基肥添加器的设计”等由大学生主持的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6.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让我们深知,大学最终是要培养一批能服务于社会的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让水族专业的学生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成为专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设立了水族科学商店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社区,向市民提供观赏鱼器材配置、水族箱布景与维护、水族疾病防治以及水族知识普及等服务。同时,针对居民日益突出的水族饲养问题,如家庭更换观赏鱼品种和水族箱无人值守等情况,提供水族收容、寄养、认养和代养等研究与项目服务。
建立水族诊所,所长由教师担任,而医生和护士均是我们的本科生。他们面对的是水生动植物病患,他们为每位病患建立了病历卡,设有专门的床位,实行复诊制度。而这些病患则成为实践教学最好的活体标本。诊所一经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既解决了市民饲养水生宠物的难题,也有助于观赏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有些市民由于要出差或出国,他们还会把水族宠物带到诊所代为照料。对学生而言,看病的实践既是教学学习,又是科学研究,还要有一种人文关怀。
在上海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水族馆等处都能看到水族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身影。上海国际休闲水族展览会上,水族专业教师成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而学生们则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志愿者。
参考文献: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1.2.1严格选择实习合作企业选择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知名度高的畜牧行业企业,通过到企业充分调研,深度洽谈合作事宜,在双方自愿、互惠的前提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1.2.2采用“双导师制”每个实习企业均有一名专任教师为带队实习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实习计划的落实,会同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每周审阅学生实习周记,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开展情况。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企业也可聘请教师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管理。
1.2.3定期召开实结报告会和企业座谈反馈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应用型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习经验交流会,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剖析,不断改进实纲和实习方案。
1.3教师队伍的改革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一线学习交流,同时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良好的交流机制。校企合作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途径有:
(1)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鼓励教师进入研究所参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根据需要分批选送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或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培训,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3)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办学的企业中担任技术员、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的自学自培,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执业兽医师资格培训考试。
2“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2.1推动了教学平台建设
通过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专业发展,先后获得了“教育部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兽医学一级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与兽医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生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疫病防控校企合作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微生物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也先后获得了“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和“预防兽医学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2.2实习生受到企业高度认可
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一新型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近1年的企业实践,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从事兽医工作,又具有畜牧经营管理、卫生检验和检疫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备能下到一线接受任何形式的就业、一生中多次就业和转向就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合作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基础理论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健康状况等皆评价较高。
2.3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
学院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经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可自愿留在原实习企业就业。2011年4月、2012年2月和2013年5月分别举办了畜牧兽医专场招聘会,每次参加招聘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供需比约1∶3.5,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机会增加。4年来共培养了3届292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逐年升高,达94%以上。毕业后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不管是走上科研岗位还是走入生产、销售企业,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创新、创业才能,用人单位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经用人单位反映,龙岩学院培养的学生具有5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
2.4考研录取率明显提高
“3+1”兽医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强化了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仍然非常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理论和实践两手并抓。除就业率升高外,考研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初步统计,由2011届的1%上升到2013届的20.8%,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且考研录取总分名列前茅,受到录取院校导师的好评。
2.5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动物专业教师队伍学历高,博士占61.1%,但实践技能亟待提高。“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强化了教师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解决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历的问题,教师由原先的“教学型”、“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双师型”教师比例由原11.1%提高到55.6%,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