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通信网络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4: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通信网络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信网络论文

篇1

1.1在物业企业通信应用中,进行物业企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其服务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信息化体系的健全,保证专网的整体安全性,确保其可靠性及其抗灾难性的提升。在建网初期应用中,进行网络设计环节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物理拓扑结构的优化选择,保证网络的正常工作的开展,保证其信息业务的正常开展。在网络结构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重其复杂性,从而进行投资及其运营维护成本的应用,实现其建设环节及其维护环节的协调性,但是,这种方式的应用,很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是如果进行简单的网络结构的应用,又难以满足企业信息的工作需要,就需要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物业企业的建设及其运营的协调,实现其经济性及其可靠性的提升。

1.2这也离不开良好的网络配置,进行网络结构的优化选择,实现网络内部信息系统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进行通信设备及其节点间的传输媒介的良好配置,实现其整体应用环节的协调,保证网络建设成本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细节的优化,这就需要进行通信网络方案的更新,进行网络建设成本的缩减,保证规模化及其技术化的通信网络的应用,保证硬件设施及其软件设施的应用协调,实现新建网络的组网方案的更新。这就需要进行物业企业的专网方案的更新,使其适应当地地区的发展需要,由于网络建设的差异性比较大,就需要进行通信的专网网络结构方案的优化选择。

2关于网络结构规期设计应用模式的分析

在物业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到由于其建设的环境低于环境、信息化设施、企业规模等因素,其物业企业的通信专网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的困难,这就需要针对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网络结构方案及其网络模型的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专网体系的完善,尽管其网络结构是复杂性、多样性的,但是他们都是由基本形式的网络结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通过对专网网络结构设计范例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建设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需要面临自然等突发性灾害,这也需要进行网络承载信息化业务体系的健全,保证其安全运行性。保证网络结构的整体可靠性的提升,实现其整体的抗灾难性的提升,从而满足当下通信专网网络结构的应用需要,再进行主环网、子环网等的协调,实现其综合性网络结构的应用,保证日常工作的需要。其网络内的服务模块有:(1)呼叫中心业务,为业主和客户提供及时的咨询及信息反馈;(2)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3)客户端(业主通过电脑或手机等);(4)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项目部A、项目部B、项目部C……);(5)集团总部信息系统(职能部门:财务、品管、工程、客户服务等)。以上通过互联网(ADSL、光纤)互联,呼叫中心、服务器、集团总部信息系统处于主环网,主环网携带客户端、项目部服务信息系统等处于子环网,构成综合性信息化体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物业企业的通信总体网络结构的普及应用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范围。其主要包括了通信主干网络、子干网络等的通信网络应用。所谓的通信主干网络就是进行全网络范围的选择,进行代表性单位的选择,保证其通信节点方案的协调性,实现这些节点的网络组织,保证网络中通信节点的汇接性,保证信息通信体系的覆盖,从而满足企业的工作需要。

通信子干网络是局部干线网络的组成部分,其需要在一定业务相近的单位内进行传输媒介组织网络的应用,实现网络节点的协调性,保证其单位内部网络功能的优化。这需要实现子干网络的主干网络协调性,针对其服务项目进行子干网络数量的协调,实现其不同业务种类的链接,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工作。项目部通信网络,是终端通信网络。它包括安全生产、日常调度、安全监控、行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自动控制、有线电视等系统。环形网具有高生存性,抗灾能力强,主干网络、子干网络尽可能地使用环形网方案组建。终端网络结构形状的配置比较灵活,方式较多,随项目部内部具体情况而定。

3结束语

篇2

当下社会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大都着眼于网络局部,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分散性、针对性,很难适用于整个网络。为此,我们需对此作深入分析,探究其根本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回避已有技术的不足,实现技术的大融合。整体来讲,其解决途径可分为宏观即系统层面、微观即用户层面。但是用户层面具有分散性和针对性,且很难只从本层面得到有效的解决。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体考虑,探寻具有全局意义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与面向用户层面的技术相结合。未来通信将会以实现全光通信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尽可能少的设备接入,保证网络的简单性,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可维护性,实现全球各地域用户接入网层面的规范化。

2自治愈技术

自治愈技术,即通信中无需人为干预网络就能在极短时间内从失效故障中自动恢复所携带的业务,使用户感觉不到网络已出现了故障,其实现是基于网络具备替代传输路由并重新确立通信的能力的一种自适冷处理技术。自治愈网可分为线路保护倒换、环形网保护。其均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成本、网络复杂性、通信恢复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受其制约。但是以自治愈技术为支撑兴起的网络技术仍然有很多优点,将会得到改善并加以应用。

3基于自治愈技术理念的面向入侵网络设计

3.1基本假设a)假设涉及的技术在物理电路上均可实现。b)假设各技术间能友好互助地实现预设功能。c)假设设置的各判决参数均易由实际检测获得。d)假设各网元间对故障足够敏感,能快速响应。e)假设隐性入侵可探测或在网络最大容限内。

3.2面向容忍入侵网络设计

3.2.1基本架构设计基本架构基于传统网络,通过修改、增设网元结构,辅助传统网络实现尽可能少的人工干预下的通信恢复。主要包括中断探测单元、中断馈偿网元、判决倒换节点、控制协调单元、备用线路等。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EU:交换单元;SCCP:信令链接控制部分;MTP:信息传输部分;UP:用户部分;CCP:链接控制部分;ALP:备用线部分;ICU:中断补偿单元。注:模型中ALP、MP分别与每一个MTP单元相连,图中只示意连接了一个。

3.2.2基本思想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自治愈技术,通过对现有网络分析补充,合理设置附加网元,建立故障后备通信方案和一种信誉度模型(在每次通信中由相关设备参考信度值表动态建立)来隔离恶意节点,保证网络安全可靠并能够提供更好质量、更加有效的服务网络。涉及技术有:授权认证(访问控制机制)、分层配置、存取控制策略、权限管理、事务日志、镜像数据库、通信协议等。注:本文所论述的设计,均是基于本节假设的设计。

3.2.3基本原理对重整补充后的网络利用重测信度法做信度分析,建立一张网络各节点的信度值表。辅助网元在数据通信时做出最优路由选择,达到高质可靠通信的目的。最大限度保障信息通信的质量,降低通信网元的复杂度。假设传统网络在无故障前提下能有效实现通信。在非故障状态,以快速响应的实时监测机制,实时反馈网络运行状态并加以评估,对各网络单元做出合理必须的干预,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通信的畅通。假设,现有一突发性(不可预知的)故障刺激源作用于网络,并对网络产生影响(效应可监测)。此时,附加网元被激活,并作出响应产生可行性效应作用于网络,控制指导网络快速重新选取通信网络单元,建立故障后的后备通信方案。

3.2.4设计原则我国现行网络施行的是分级制,本文的设计基于现行网络,因此设计需分级建设。同时我国网络覆盖面积甚广,这也要求相同而又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增加可控性、减少系统复杂度)。此外,不同用户对通信安全可靠度要求不同,所以也需要有区别地加以设计。对于优先重要通信,采用多级、多技术双重保证,如骨干网;对于次级通信,参照故障发生概率估计设计级别。概括来讲,就全国复杂的通信大系统而言,应设计运用分区分级思想,根据相同而又区别的原则对待,建立可行运营网络及控制系统。3.2.5基本问题及其算法1)重测信度法在网络正式投入使用前,对网络进行试运行测试,建立各网络节点的信度值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信度模型(提供故障下的处理参考)。根据等级要求确定测定次数和各检测指标,对同一个网元做重复通信测试。首先,在链路建立完备前提下,在发端发送测试信息,收端监测接收测试信息,然后与发端信息做置信容许下的比较,并把结果写入比较寄存器中。按测试要求进行多次测试,做相同信息处理。可信度评价:根据各次试验的数据,做统计处理剔除个别因测试失误引起的失谐数据样本。对每组数据做加权求和处理(权重根据参数重要性设定),得到一个概性估计值来表征该组数据的数字特征。对概性估计值做期望和方差处理,根据期望和方差对其做出可信度的评定。2)参数检验法此算法主要用于对故障的判定监测,指导下一步工作,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CCP。首先,我们在给定小区域中设置若干监测点,分别为A1、A2、A3……An。在做数据分析前需对数据做预处理,假定每个监测点对同一节点样本采集3组数据,最后传回的样本数据通过如下方式得到:An=∑xipi,(1≤i≤3),其中p1+p2+p3=1(其参数可由系统或人工根据需要设定)。经过上述处理我们得到一系列的点,则λ(A1、A2、A3……An)构成一个估计点,并通过经验估计构造该估计点的样本函数。假设样本估计点满足密度分布函数F(x,λ)=λe-λx,x>0,即λ赞与An之间满足关系:λ赞=n/∑Ai,(1≤i≤n)。以此为检验函数,给定置信度(判决阈值),通过将传回数据代入该样本函数得到一组随机估计点,并与标准下求得的估计点做偏差估计,如果满足预设阈值,则触发判决并把结果传回就近控制单元。3)最短行程算法首先,寻路算法基于上一算法作用域。在运算前需对可用路径做最大简化处理,以期选择路径时减少计算用时,达到快速响应目的。分析作用域及其邻域(即一次通信中,信息流在某一节点路由中传送时,所有可能的入路和出路路由的集合称为域)预处理后的简化拓扑图,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每相邻节点间通路的权。为了进一步减少数据计算所用时间,这里采用类似分组交换中的数据报通信方式,即搜索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基本做法:基于上一算法得出的故障点(设反馈中断信息包括其地址),控制系统分析传回地址,以故障点信息流入路路由作为传送新起点(即激发路由起始点),利用Floyd法搜索选取路径最短的路由作为传输方向(搜索时舍弃故障路由),并以此为新起点搜索下一传输方向,重复此步骤。最终将会得到响应故障后路由重选的最短路径。4)匹配覆盖匹配覆盖算法主要用于中断探测单元、中断馈偿网元、判决倒换节点、控制协调单元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佳配置,降低网络的复杂程度和成本,增强其可维护性。对全国进行片区和设置点粗略划分,做出其带权二元拓扑图,并利用顶点标记法将其转化为非赋权图,然后利用匈牙利算法求最大匹配,得出完美匹配方案,实现匹配下的最优覆盖。5)最大流问题本节考察网络流量问题。一个网络节点的吞吐量是有限的,若流向某节点的信息流在短时间内过大,则会造成信息拥塞,影响通信质量,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对整个网络稳定性产生影响,减小使用年限。为此,有必要分析最大流问题,优化网络。设f为网络N的流。首先,求出网络N的一条增广链,然后判别网络N中当前给定流f(初始时,取f为0流)是否为增广链,若没有,则该流f为最大流;否则求出f的改进f1,把f1看成f,再进行前述判断,直到求出最大流(网络容量)。

4网络评估

设计分析均是基于基本假设下进行的,只给出了简单的处理算法,缺少实验验证,没有得出相关经验公式和结论。对于参数检验法缺少可行性检验。在其中网络单元失效状况下,缺乏可靠应对策略。最短行程算法为了实现快速响应这一目的,选用了节点间的最短路径算法,但是所得出的路径只局限于相邻节点最短。同时没有对于建设的实际可行性和成本给予估计。

5结束语

篇3

就目前的网络发现趋势来看,网络的综合化、集成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性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基于电的时分复用方式技术已经到达瓶颈,但是光纤的可用带宽只利用可利用的不到1%,其潜力是很大的。单就基于光路的波分复用(WDM)来讲,目前的商业水平可达到270左右,研究实现的水平1000左右,理论可同时传播360亿路的电话。波分复用的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上,理论极限大约是15000个波长。国外已有相关人员在一根光纤中传输了65536个光波,这充分说明了密集波分复用的无限可能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后在光路方面的发展,将会使光纤通信技术更上一个台阶。

2光纤通信网络技术业务趋势

可以说IP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依赖的光纤通信技术更可以实现我们更多的梦想。IP技术的核心是IP寻址,是基于TCP/IP协议,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是IP协议和TCP协议,这两个协议保证了信息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未来的IP业务将承载的不只有文字,更有图像视频,构成未来网络的基础,实现一种基于光纤的智能化网络平台,以满足人们对网络的不同程度的需求。以IP技术为主流的数据业务,将会是当今世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现在几乎已经把能否有效支持IP业务作为一项技术能否长久的标志。目前IP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要拓展更多的IP业务,无疑需要网络开发商创造出性价比更高的低廉传输成本。光纤通信技术能很好的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因此,光纤网络技术将会是现代IP业务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3光纤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从30多年前光纤的问世开始,光纤的传输速率就在不断的提高。有统计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光纤的传输速率提高了100倍左右。预计在未来的十年,还将再提高100倍左右。IP技术使得三网融合,包括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成为可能。这就需要更高速可靠的信息传播途径,因此,必须让传递信息的介质能够支持这些业务。就目前来看,互联网的通信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人与人,如IP电话;计算机与人,如网页服务;计算机与计算机,如邮件。这些通信对网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建立一个全新透明的全光路网络就会是此类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称之为光联网。这不但会使传统的互联网业务更加可靠便捷,而且会促进一些无法预料到的新业务产生。不难想到,基于光路的波分复用(WDM)技术,将会是未来光联网道路上的先驱。光联网将会将会实现以下几个基本功能:1)超高速的传输速率;2)灵活的网络重组;3)网络层的透明性,对下层网络传输机制透明;3)更易的扩展性,允许网络节点和数据量的不断增长;4)更快速的网络恢复速度;5)同时实现光路和应用层的联网,使其有更健壮的物理层恢复能力。鉴于光联网的巨大优势和潜力,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其进行研究和实施。光联网将会是电联网以后又一个互联网的革命。这不光对我们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家的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能够预测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光纤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通信能够朝着传输速率更高、信号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人们在各种复杂情况之下的通讯要求也能够不断地得以满足。

4结语

篇4

移动通信实际上就是可移动的物体之间或者可移动的物体与不可移动的物体之间的通信,而移动体也可以称之为移动终端,这个移动终端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收音机等内容。而移动通信网络就是两个对应的移动终端通过内部连接带网络连接这一活动由地面系统和空间组成的一种可移动通信系统[1]。可以说,这个系统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用户,系统的构成上相当的复杂。

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

2.1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原则。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过程中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确保一定的服务范围,并且要控制好建设的成本;其次,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观察规划过程;然后,对于不同性质的用户以及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网络规划时要对此区别对待,分别提出适合各种用户的符合他们彼此特点的规划方案;最后,所有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都要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正确地进行。2.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1)移动通信网络的地址选择。一般来说,建设移动通信网络是有规范的标准和规定约束的,运营商则要按照网络运行的现实需要在遵循规定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网络信号点。选择信号点的地址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所以在选择网络建设地点时,运营商一般是从网络覆盖的“点、线、面、厚度”这四个角度来选址建设网络基站的[2]。(2)移动通信网络的天线选择。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所用的天线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天线的辐射场型、性能指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选择合适的天线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选择天线时,要仔细的挑选。要考虑现实的需要来挑选合适的天线。在天线的使用中,肯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一定要选择具有抗干扰能力的天线。(3)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其他要点。在规划中,除了要注意以上两点之外,还要注意移动通信网络的扰情况,以及关注网络软切换情况。在进行网络规划时,要不断的检查来确保网络系统是安全的,可靠的。在把控移动通信网络的干扰情况时,要先进行整体的规划,在分步骤实施下去。

3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技术

3.1移动通信网络中优化中的必要性。一个完整而且正常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在进行往网络规划和调查整理之后,还应该在网络运营时按照现实情况进行网络优化。但是现在网络优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的运营商很多都被一些因素所束缚,只考虑用户数量的多少,去用网络扩容提高用户量。这样做使得覆盖问题暂时不用考虑,但是却使得通信质量不高,甚至出现频繁的断话的情况。这都是因为运营商忽视了网络优化问题。尤其是在城市里这种问题出现的最多,城市中移动通信发展的比较迅速,并存着许多的无线设备,这些设备聚集在一起,彼此都对彼此有很强很干扰性,这会使得通信的质量变差。此外,用户的数量值也在迅速提升,这也会导致一些地区信道供不应求,会使一些用户通话时显示用户忙。在繁华的城市里重新建设网络基站几乎是不可行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强网络优化,在已有的网络基础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由此使移动通信网络发挥最大的作用。3.3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措施。网络优化就是在移动通信网络系统运行时,对其运营进行全方面的调整,目的是提高网络质量[3]。所以在进行网络优化之前,要全方位的了解该系统的现有状况。也就是说要对系统做一个全方位的调查,比如说分析基站话务数据、调查各个小区的无线参数、对语音的质量进行测试等,将这些调查到的资料录入数据库。然后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综合分析,找到需要进行优化的部分,再想出优化办法。在今天,4G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也已经普及,这些因素都提高了移动数据业务的增长速度。不过这也意味着网优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将眼光放远一些,不能只关注无线网优和核心网,还要注重业务网和承载网的优化。此外,4G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网络协议有新的方面,这就更需要对其涉及到的方面进行优化。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4G时代,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中,要是想要达到通信网络流畅运行的目标,只进行前期的网络规划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后期网络建设的优化活动,不断的提高通信网络的技术水平。为了让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更快,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网络规划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网优技术,才能使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牛亚东 单位: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篇5

虽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的冲击,其中移动通信网络架构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网络建设的角度看传统的网络运营进行网络部署时,需要根据业务的峰值容量进行网络资源的配置,而新兴业务的实际网络资源需求难以评估,因此可能造成网络资源过度配置,设备、机房等增多,运营及维护成本、能源消耗等增大,而未获得显著的效益甚至效益减小;再者,在支持某些新业务时,运营商可能需要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或者创新改造,由于传统网络中设备都是软硬件紧耦合的,因此在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困难,运营商需要对整个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业务部署周期延长,增值服务创新困难;此外,当新业务造成网络资源紧张时,难以对已有网络进行扩容,因为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可扩展性差,进行网络扩容时,不仅需要增加软硬件设备,还需要整个系统进行配置更新,例如对不同厂家的设备及其之间接口进行配置,效率很低;最后,由于传统网络中的资源分配大都基于网络设备自身的资源状况和配置策略进行,缺乏全局的统一调度。因此,当网络中的业务流特征发生变化时,由于网络资源不能动态监控并高效分配,可能造成网络节点的资源紧张。(2)从网络运营的角度看未来的接入网必然是存在多模/多制式的异构网络,这种缺乏相互融合协调的异构网络将对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带来很多困难。首先,多种接入技术的独立建网会带来多张网络的重复覆盖,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给运营商带来很高的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缺乏融合协调机制的多种接入技术共存,容易造成各个网络的业务负载不均衡,各个网络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低效的网络资源利用率;由于多种接入技术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异构接入技术之间的互操作性很差,进行接入技术切换的过程复杂,甚至可能需要用户参与,时延和信令负荷都较大。(3)从网络控制管理的角度看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中采用的集中式的控制管理以及数据路由并不能适应网络中业务类型的变化,例如移动互联网业务造成的信令风暴,物联网的发展更是加剧了对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管理方式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中的终端数量庞大,采用集中式的网络控制和管理等容易造成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信令拥塞和处理节点的过载;集中路由对于大量接入Internet的业务并不适用。此外,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采用了集中式的锚点网关,无法进行路由优化,例如无法本地接入CDN网络,因此容易造成路由的迂回,降低传输效率和网络资源利用率。

2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LTE网络的现状、网络运营的特点、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以及未来网络中业务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有理由相信,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相比,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是一个泛在的网络,包含丰富的业务种类,支持海量的终端接入和多样化的接入方式,采用动态灵活的运营和管理策略。因此,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也将出现新的变化。(1)软件化的动态网络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积极创新,从而导致移动通信网络上支持的业务应用种类出现快速的增长或更迭,这对网络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网络规模需容易进行扩容,业务的部署和运营周期需能够缩短,运营及维护的成本需得到评估和控制,而这些要求正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所面临的短板。与此同时,IT业界也注意到网络设备厂商提供的设备相对封闭,大大减小了创新和功能开发的空间,而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原材料的价格也在快速下降,意识到可以利用这些计算能力来运行一个逻辑的集中式控制平面,这样就可以更加智能地控制和使用网络硬件。而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业务更是要求能够快速、频繁地实时配置网络,并且能够按需调用网络资源。因此,倡导控制和转发分离、控制的逻辑集中以及网络可编程的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开始流行并且迅速被通信业界吸收。2012年11月,AT&T、德国电信、英国电信、中国移动、意大利电信等13个国际主流运营商牵头,联合多家网络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和IT设备制造商在ETSI共同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FunctionVirtualisation,NFV)行业规范组(IndustrySpecificationGroup,ISG),其目标是利用IT虚拟化技术改变网络运营商组建网络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运行于符合业界标准的高容量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之上,并且使得整个网络可以根据其负载状态进行虚拟网络功能的动态扩容(如增加该网络功能的虚拟机)或缩容(如关闭该网络功能的虚拟机),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控制。为了解决传统网络的动态可扩展性问题,采用SDN和NFV的技术应该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不二选择。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中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标准的通用服务器/交换机代替专用网络设备,通过SDN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集中控制和动态按需分配,从而实现网络功能的软件化,网络部署的动态化,网络资源调度的智能化。(2)多种接入技术的融合与协调由于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出现了多种接入技术,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接入技术既包括GSM、TD-SCDMA、WCDMA、TDDLTE、FDDLTE等3GPP组织定义的接入技术,也包括cdma2000、WiMAX、WLAN等非3GPP接入技术,再加上更高速率的5G接入技术,未来的接入网必然存在多种接入技术和方式,这种异构网络将对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带来很多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所独有的问题,在目前的LTE网络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网络架构中并没有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需要设计多种接入技术之间的融合协调机制。针对异构多接入技术融合协调的问题,业界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例如CMCC在3GPPRAN3会议上提出Multi-RATsCoordination的研究项目,希望在LTE网络中实现多RAT间的协调,然而基于现有的LTE网络的架构,难以产生优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应该从架构上解决该问题,使得网络能够根据终端上的业务QoS需求、各接入技术的网络状况、终端的能力、用户的设置以及网络的配置等进行接入技术的选择或切换,实现用户体验的改善、网络资源利用的高效和运维成本的降低。(3)灵活的网络控制与管理机制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移动通信网络中数据业务的繁荣,移动通信网络逐渐走向全IP化,对于这些新型的业务,采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的单一的、集中式的控制管理以及数据路由,容易造成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低效。因此,依据网络中支持的业务特点来进行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管理机制的设计是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对其网络功能进行云化和本地化,避免大量物联网终端的接入请求信令造成关键节点的过载;针对大量的Internet接入流量,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可考虑网关锚点的下沉,实现数据平面的扁平化,减少数据传输的跳数,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业务种类较多,适用的网络控制与管理的集中也不同。因此,未来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设计应当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有效地支持各种优化的控制与管理机制。

3结束语

篇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令整体信息市场变得更加复杂,而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学科,现代社会之中更多的培训学校崭露头角,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工作人员掌握的技术实力与水平并不平衡,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技术员工素质水平不高,导致在维护管理企业通信网络系统安全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不同类别的安全漏洞,令整体体系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而正式的技术员工还会由于没能重视网络系统整体安全的重要性,而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敷衍、应付的问题,这些现象均成为威胁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

2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科学对策

2.1创建整体化防范系统创建完善、整体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系统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整体企业网络系统较为庞大,应用单一一种方式保障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存在一定难度。信息时代,为令企业信息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便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手段,引入先进性的工具设施,激发其核心功能价值,进而确保网络系统整体安全,降低企业后续维护管理耗费的经济损失。有关技术员工应更为注重网络安全,创建完善的防范系统,针对连接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计算机应做严格细致的把关与筛选。同时,在设置客户端应用密码的过程中,应通过多重防护进行有效防范。唯有如此,企业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方能得到更大的保障,进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全面升华,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2.2健全网络系统管理体制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渐渐被人们忽视,进而导致网络体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对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效益形成了不良威胁。为此企业工作人员唯有注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当前,网络系统进入到更多的企业之中,有关机密的信息数据、企业重要资料均存储至计算机系统之中,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应更为重视网络安全,进而为企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内在保障。网络管理工作人员应更多的借鉴吸取先进的经验,掌握符合时代需要的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形成对通信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正确认知。同时应强化体制建设,创建出更为完善健全的网络系统平台,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为企业单位的安全、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3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提升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水平为确保整体网络系统有用性的重要环节。企业安全系统之中,应引入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科学的手段方式做好多重防护。企业工作人员登录内网应设置单独的口令,进而确保企业单位内部系统安全。通常应对外部入侵行为需要借助防火墙系统,采取必要的访问控制手段,利用专业化的安全管理知识确保企业整体安全。在引进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注重考核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创建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方能为企业单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

3结论

篇7

1.1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带宽高、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可靠性、实时性、安全性都很高,适用于配用电通信领域的所有业务,和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优势明显。从技术角度看,配电通信网可以采用工业以太网技术或者无源光网络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比较成熟,可靠性高,电力系统应用多,但成本偏高;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和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技术发展前景很好,上下行速率为1.25Gb/s(GPON下行速率可达2.5Gb/s),并且组网灵活,拓扑结构可支持树型、星型、总线型、混合型、冗余型等网络拓扑结构。非常适合配电网的网络结构。目前EPON建网成本低于GPON,技术成熟度较高。光纤专网通信方式的缺点在于建设成本较高,部分老线路不具备光缆铺设条件[3-4]。

1.2无线宽带专网技术无线宽带专网方式带宽较高、系统容量较大、扩展性好,实时性较好,为电网公司在智能配电网建立全面覆盖、接入方式便捷的宽带综合业务通信平台提供了一个技术选择。但无线宽带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比有线通信网络低,目前业界主流的通信技术都有各自的缺点。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技术在国外应用较多,国内没有分配频点,存在政策风险;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McWiLL)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只有很少部分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存在垄断风险;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尚未大规模商用,成熟度有待进一步验证[5]。230MHzLTE系统利用电力行业已有的230MHz负控频率资源(电力专用频率带宽1MHz,40个频点),通过扩充频点可实现上行15Mb/s和下行6Mb/s传输速率,采用多种解决高吞吐量和高可靠性传输的LTE关键技术,如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AMC)技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HARQ)技术、动态调度技术、干扰协调技术等,具备成本低、广覆盖和较大带宽的特点,并且组网灵活,便于施工。目前已有厂商研发出电力专用230MHzLTE产品。

1.3中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中压电力线载波技术为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利用10kV配电线路为媒质进行通信,无需布线,具有成本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根据调制频带和带宽的不同可分为宽带技术和窄带技术。目前中压窄带电力线载波技术在配电通信领域使用较多,但由于频带限制,其传输带宽和实时性较低,同时中压电力线路情况复杂,开关众多,电力线载波通信容易受到配电网运行状况的影响[6]。以往因技术成熟度所限,中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比较少,仅仅作为对光纤和无线通信方式的补充手段,近年随着OFDM(正交频分复用)自适应调制解调、卷积编码、信道估计等技术的采用,中压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也趋于成熟,视线路条件和环境情况,传输速率可达2~10Mb/s。目前中压宽带电力线载波技术在国外应用相对较多,在国内也开始试点应用。

1.4无线公网通信技术无线公网通信是指配用电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讯模块接入到无线公网,再经由专用光纤网络接入到主站系统的通信方式,目前无线公网通信主要包括GPRS、CDMA、3G等。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具有系统容量较大,建设成本较低,运行维护简便等优点,但采用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安全性、实时性不能得到保证。另外,无线公网通信方式每年需要向运营商支付的使用费用也很大。电力专网与无线公网通信技术见表2和表3。

2智能配电通信网建设原则

综合考虑智能配电网规划建设情况和业务需求,并通过配电网通信技术的综合比较,建议智能配电通信网建设原则如下:a.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多种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智能配电通信网络。宜以专网为主,公网为辅。b.应根据实施智能配电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配电网主干线路宜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分支线路可采用光纤与无线及中压载波相结合的通信方式。c.实现“三遥”功能的站点、依赖通信实现故障自动隔离的馈线自动化区域、分布式电源等宜采用通信专网,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实现“两遥”、“一遥”功能的站点可采用光纤通信、中压载波及无线通信等多种方式,但采用无线公网时需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策略。d.采用光纤通信方式的配电通信网可根据情况采用无源光网络(EPON/GPON)、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技术。e.应充分考虑配网改造工程多、网架频繁变动的特点,智能配电通信网系统规划设计时要有预留和备份资源。f.光缆建设应充分考虑智能配电通信网建设需求,以及用电通信网和其它增值业务的接入需求,新建配电网电缆线路或架空线路宜同步建设通信光缆或预留光缆架设通道。g.进行LTE、中压宽带电力线载波等通信新技术试点建设,技术成熟时可进一步推广。

3结束语

篇8

“L+C+W”网络中的3张网络因工作制式、工作频段、设备发射功率及接收灵敏度等诸多不同,其表现出来的覆盖半径、接入带宽、数据传输安全性等各不相同。LTE网络主要使用2.6GHz频段或1.8GHz,EV⁃DO网络工作在800MHz频段,Wi-Fi网络工作在2.4GHz(11b/g/n)或5GHz(11a/n)频段;EVDO网络自由空间传输能力及绕射能力均最强,LTE网络次之,Wi-Fi网络最弱;且LTE网络、EVDO网络BTS或MS发射功率及接收机灵敏度均明显高于Wi-Fi网络AP及其STA,抗干扰能力也远高于Wi-Fi网络。故正常情况下,LTE网络、EVDO网络单扇区的覆盖半径远大于Wi-Fi网络单AP的覆盖半径,但因LTE工作频段远高于EVDO网络,其覆盖半径要略小于EVDO网络。从下行空口速率看,EVDO网络下行空口速率理论值为3.1Mbit/s,小于LTE理论空口速率150Mbit/s,远小于Wi-Fi网络300Mbit/s理论空口速率。三网络覆盖半径及理论空口速率关系如图2所示。这些因素决定了LTE网络、EVDO网络主要解决“面”、“线”连续覆盖问题。LTE网络主要为高移动和高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EVDO网络主要为高移动性、中低数据业务速率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Wi-Fi网络主要解决“点”覆盖问题,主要为分布集中、数据业务量需求大、移动性较小的数据业务用户提供服务。三者互相补充,可满足不同用户对无线数据业务带宽的需求。

2“L+C+W”网络空口资源调配方法

“L+C+W”网络是否能实现智能、高效融合,与其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a)“L+C+W”三网络覆盖区域的重规划与割接,规划区域大小与统一资源与数据管理服务器处理能力、区域内eNode数量、BTS数量、AP数量及L+C+W用户数量、用户移动性分布均有密切关系,实现区域内三网络统一成为移动通信用户的无线接入媒介。

b)实现用户终端、网络接入设备与网间切换相关的参数统一上报、管理(网内切换的数据保留现网的处理方式)。

c)“L+C+W”网络综合的无线空口资源调度算法,通过该算法使得区域内“L+C+W”网络空口资源、传输资源得到统一调配,提高利用率,是实现“L+C+W”网络智能、高效融合、提升用户感知、增加用户黏性、提升企业运营效益的关键,也是三网融合的核心。鉴于此,下文简要介绍“L+C+W”网络空口资源调度算法。为了方便,本文提到的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主要指的是“L+C+W”网络之间的空口资源调度算法。参照图1,执行“L+C+W”网络空口无线资源调度算法的核心设备为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下文简称服务器),算法可以分3个步骤。

a)第一步。移动用户、数据业务、接入网络、带宽需求综合识别,该步骤是实现“L+C+W”网络空口资源灵活调度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5个子步骤。

(a)用户识别:服务器通过深度报文检测(DPI)技术获取用户的IP地址,再结合用户所在区域的IP地址池分配信息库、AAA认证信息等获得用户的服务质量等级,如金牌、银牌、铜牌等。

(b)业务识别:服务器通过DPI技术获得用户正在从事的数据业务类型,如移动支付业务、银行支付业务、网站账号登陆、E-Mail业务、普通Web浏览业务、WAP业务、视频业务、FTP业务、QQ业务、易信、微信等。

(c)网络识别:服务器通过用户数据来源识别该用户所接入的网络类型,即判断用户来自LTE网络、EVDO网络还是Wi-Fi网络。

(d)业务安全等级分析:服务器根据业务识别结果,判断该用户从事数据业务的安全性等级,结合其使用的网络判断是否满足安全性要求。一般来说,安全性高的数据业务通过LTE网络、EVDO网络接入,安全性等级低的数据业务可通过Wi-Fi网络接入。

(e)业务带宽需求分析:服务器根据用户识别、业务识别结果,结合用户服务QoS等级、数据业务类型不同感知等级的带宽要求等因素,判断该用户从事该类数据业务的不同等级带宽要求。用户服务QoS等级越高,感知等级越高的同类数据业务要求的带宽越高。

b)第二步。“L+C+W”网络切换相关的参数上报到服务器。即移动用户及网络接入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将用户所在位置的“L+C+W”网络测量空口参数、时隙繁忙程度等与空口资源相关的参数上报到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

c)第三步。“L+C+W”网间切换算法,该算法是完成用户空口资源指配的核心,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a)数据安全考虑:根据用户业务识别结果,如果用户使用的是与用户注册、账号登陆、网购、银行查询、转账等相关的业务,建议用户优先使用LTE网络、3G网络接入,即若用户当前使用的是Wi-Fi网络,则需指配到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使用的是公共资源下载、普通网页浏览等安全级别低的数据业务,则可以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

(b)移动性考虑:根据用户当前业务过程中的切换记录信息或测量到三网络空口信号稳定性等信息,大致判断用户当前的移动性强弱,若用户属于高移动性用户,则建议向该用户优先指配LTE网络或3G网络;若用户所在位置有Wi-Fi网络,且测量到的三网络信号相对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切换记录,则用户不具有明显移动性,则优先考虑用户使用Wi-Fi网络接入。

(c)空口带宽需求:根据用户QoS等级、用户业务最小感知带宽需求分析结果,结合该用户测量到的LTE网络、3G网络、Wi-Fi网络空口无线质量参数(如接收信号强度、信噪比、上下行协商速率等)及其相关接入设备繁忙程度参数(如时隙利用率、数据缓冲区可用空间大小等),判断三网络各自为当前用户提供数据业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接收到的信号越强、信噪比越高、占用的带宽越大,用户与该网络接入设备协商的数据传输速率越高;网络接入设备时隙利用率越低,设备可用数据缓冲区空间越大,则该用户可从该网络获得数据传输时隙越长。综合以上两因素,用户从三网络获得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协商速率与数据传输时隙的乘积。乘积越大,则可为该用户提供的空口传输能力越大,反之越小。

(d)网络空闲资源调度:网络建设初期,在满足用户业务感知带宽需求后,通常会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统一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器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在满足数据安全、不掉线的前提下,为每个用户提供满足各类业务感知服务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空闲资源,提升同类数据业务感知服务等级,用来提升用户感知,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企业运营效益最大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