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学博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学博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学博士论文

篇1

在省区市联合馆里,老远就能望见“齐鲁青未了”5个大字,不用说,山东馆到了。这句气势磅礴的诗句,不仅是泰山的写照,更是山东智慧的一种反映。山东女孩张宇晴说,因为有了这些智慧,自己作为一名山东馆讲解员觉得特别自豪。

感受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

一进山东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2.561米的铸铜贴金孔子雕像。孔子是山东的文化标签,如何向全世界的朋友介绍孔子及儒家精神,是山东馆讲解员必备的素质。

张宇晴说,除了孔子,山东馆大门口的“鲁班锁”同样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鲁班锁”其实是2000多年前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的常见结构。

而在第三展厅,场馆风格突然大变,犹如来到未来世界。张宇晴表示,山东馆第三展厅里有先进的物联网冰箱,人们可与冰箱“对话”。通过电脑,可以知道冰箱里有什么,冰箱还会提醒你:哪些东西该采购?哪些东西保质期快到了?并自动提示购买。只需手指一按,商家就会送货上门。

利用电磁耦合共振原理设计的“无尾”电视则真正实现了“无线”,没有一根电线或网线与电视相连,你可在房间内任意移动电视而不影响信号质量。

要学习各国人员敬业态度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张宇晴不仅要在馆中迎接四方宾客,还要在住处埋头写毕业论文。而世博会上的见闻,亦对她的专业学习带来很多帮助。

篇2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汤向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2).

篇3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篇4

一、经济学专业概述

在经济学中,其专业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在资源的分配上实现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从而能够使人类在最大程度上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2]。

(一)经济学专业的内涵

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规律,旨在通过研究经济活动中最浅显的表象与最深层次的本质,来探索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必然联系,以及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的过程,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进行创造、转化、实现价值,再创造、再转化、再创造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的,所以经济学其实是一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社会演进历程的社会科学[3]。

(二)经济学专业的意义

在我国,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无疑是独特的,这主要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有关。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均与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其既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一般经济规律,又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特殊经济规律,能有效地诠释我国的经济现象、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符合我国社会演进和发展规律的、系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和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

二、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固有的教育观念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秉持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活动的理念,即使是高校教育,依然未曾将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4]。有部分教师、教授认为,实践教学只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部分阶段,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印证所学的机会而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进单位的学生的状态普遍呈现为空有一腔热血和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之中,在其任职的企业面临期经相关问题的时候,面对上级领导的问询,直接反应通常是不知所措和一问三不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既难以融入单位集体,又难以在自己任内做出应有的成绩,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

三、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经济学专业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会出现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经济学专业的性质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弱化了实践的效用,所以在该专业的课时设计中,涉及理论讲解的课时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实践活动的课时所占比例,由此也造成了部分高校学生不重实践、重理论的通病;其次,由于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存在这个问题。在经管型专业教育方面均普遍存在,对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工作不重视、不鼓励、不引导的现象,来自上层管理者的不重视,也自上而下地弱化了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有效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考虑从校企合作和营建校内实践基地等两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经济学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宽广的实践环境。在校企合作中,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实习的单位通常是实践企业单位、大中型的事业单位或商务企业,这一类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相对激烈,企业内部竞争压力大,可以为经济类专业学生提供不同于学校内设置简单、情境单一的实践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上岗实训实践和应对各种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工作机会,能够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的实践操作,逐步地提升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渐提升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刻认知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其业务能力水平[5]。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面临的经济学问题的解读和资金运行处理,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各种类型的市场发展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应当按照经济学专业学生自身所学专业涉及的应用方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特点,为其安排实习岗位。对此,应由合作单位企业安排部分工作经验丰富的单位骨干员工和劳动模范员工等,通过实际项目讲解的形式带领学生熟悉业务,充分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此外,合作企业应当在每个学期定期在高校内召开专场招聘会和专题讲座、培训会,高校应积极鼓励和选派优秀学生代表前往该集团及下属公司的各类部门就业,双方应当从合作伊始就奠定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共建关系,以促进互利双赢。

(二)通过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在校内营建高度契合市场环境的实践基地,也是促进经济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快速提高的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内部资源使用率,在教学教具配备方面,校方应该积极努力地完善其内部教学资源,购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教学模具、实训平台、专业技术设备等,让学生能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现代化、专业性的教学体验,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都有促进性作用;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校方应该对实践基地的实践指导教师团队进行最优配置,可以由高校经济学专业中的优秀教师和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企业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在实际教学培训工作中,实践基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指导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要明确其责任,优化其意识,让教师以培养经济学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求学生能够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从源头上正视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努力进行改革创新,从而确保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能够满足我国人才市场日渐提升的对经济型人才的需求。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孙畅.经济类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157-160.

[2]张士杰,冯丽.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安徽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例[J].学理论,2017(2):206-208.

篇5

一、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开发和管理六个模块当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因此,招聘对于单位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效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在实际的管理经济学中能够将劳动力的产出和花费通过边际收益和费用充分的表示出来。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都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以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然后获得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指数,通过对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消费平衡发展,进行相应的招聘。通过对于单位和企业的这样边际收益和消费之间存在的变量加以分析能够获得是否应该进行招聘。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应该加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应该在企业当中树立一种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意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重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更加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员工对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加以有效的学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学意识,促使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够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当中,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不管是在单位还是企业当中,对于人员的培训等相关的工作都已经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些对于单位和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很多的单位和企业在对人员进行培训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人员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和掌握人事管理经济学所造成的。但是,如果单位或者是企业通过针对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培训理念和边际收益以及消费等方面的掌握,就能够很好的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单位和企业应该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充分运用增强对于员工培训制度和形式的改善,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进而能够做好单位和企业等相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应该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当中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应用。不管是学习还是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运用到人事管理经济学。也可以这样说,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当中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在实际的培训当中重视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和落实。在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渗透相关知识加以有效的指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应该这样,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按时的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增强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运用。

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与有效的、科学的薪酬制度体系紧密联系,员工的利益与薪酬紧密相关,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等相关问题,同样这不仅是对于员工的生活保障,还是能够有效的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关键性体现。良好的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能够促进其发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都希望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对于薪酬相关的制定能够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应用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较为重要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制定出最佳的薪酬体系,进而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有效发展和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应该构建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中与人才的支持紧密相连,所以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也与人才的支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的单位和企业当中相关的人力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都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队伍,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并且能够定向的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应该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认识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构建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优秀队伍,促进单位和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经济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学科,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应该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当中更好的应用,并且做好相应的开发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促进单位和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光虎.经济发展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9(05):33-35.

[2]李林雪.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98-99.

[3]赵曙明.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专访赵曙明教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6-11.

篇6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县。1971肄业于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1978在台湾政治大学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82年在北京大学获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他远渡重洋,来到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1986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随后,他又在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国,成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博士。回国后,他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1994年至2008年,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从1994年开始,他参与了国家几乎所有重大经济决策的讨论,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海归”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推动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规范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学较为成功的学者之一。他努力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并强调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和一致性,以及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他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严谨的经济学模型。他主张中国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变迁,加速资本积累,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他还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林毅夫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认为在拥有和平稳定发展机会的环境下,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是林毅夫在研究了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的,已为世界经济学界推崇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中国经济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林毅夫是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地位。1990年,他关于1959~1961年中国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此外,他的主要著作《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3年还荣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其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对于当前的“三农”问题,林毅夫认为城乡差距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只有依靠长期的经济发展,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在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和条件,才能逐步解决问题。

篇7

两次赴美,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蔡江南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硕果累累: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之后留校任教,1990年成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之一,1991年获得了我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1988年,他第一次去美国进修,当时他跟夫人结婚才三个月,但无法同行。1991年,蔡江南前往美国布兰戴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个月后夫人顺利来到美国,蔡江南打算长期在美国发展,于是开始了20多年的美国生活。

刚到美国不久,蔡江南的牙齿出现问题,牙医建议他进行根管治疗,即保留牙齿的根部,去除牙齿上面不良部分后再加上一个牙冠。当时这套治疗费用是两千美金左右,而他需要治疗两个牙齿。四千美元对于一个中国大陆没有牙科保险的穷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最后,蔡江南通过华人医生的优惠价格完成了治疗,美国昂贵的医疗费用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件事深深影响了蔡江南。在90年代初,中国人的平均工资只有三四十元人民币一个月,在美国看牙医如此昂贵,一般的经济学供求理论对此又解释不清,蔡江南发觉美国的医疗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巧的是,他的导师是布兰戴斯大学卫生政策研究所所长,因此他有机会参与了导师主持的联邦政府的一个项目:不同的定价方式对于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这份经验对于蔡江南的启发和帮助很大,帮助他走上了卫生经济学和卫生政策的研究道路。

蔡江南根据联邦政府课题的研究,又发展出了新的想法,并由此获得了一个新的联邦政府课题,并且发展了他的博士论文课题。1996年在这个联邦政府项目和博士论文课题快完成的时候,蔡江南的5个导师为他写了推荐信,他顺利申请到美国特殊绿卡,实现了美国梦。之后,他加入了美国麻省卫生厅卫生政策研究的行列,参与了2006年通过的美国第一个全民医改的麻省方案的设计和研究工作。麻省的医改方案后来又成为奥巴马医改方案的原型。

西学东渐,助力中国新医改进程

2003年SARS疫情在中国蔓延,国内公共卫生体系漏洞逐渐暴露,拥有国内外卫生经济和政策知识背景人才开始被国内学界和政界重视。在上海市有关领导和复旦大学校方的鼓励下,2006~2009年蔡江南回到复旦担任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的第一任系主任,并且参与了我国新医改方案的讨论。2012年5月,蔡江南来到中欧,担任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把研究工作重点放在了中国新医改领域,并提出和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蔡江南认为,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被行政高度垄断,打破垄断、实现医疗资源的社会化是解决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中的所有严重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医改的必由之路。

蔡江南向记者解释:“医疗资源有两个层次的垄断,第一,政府、卫生部门控制90%的医院,而医院又控制了很多医生、药品和检查。在国外,很多医生是独立的,他们与医院是合作的关系,并不是雇员。在美国有80%的医生不是医院的雇员,所以美国的医保是付两笔钱,一笔给医院,一笔给医生。”

垄断之源除了医生的问题,还有药品。很多国家的药品有70~80%在药房购买,它不属于医院的收入(医院只管住院用药)。而中国则是相反的,70~80%的药品消费是在医院。检查也是一样,国外很多身体的检查都有独立的检查中心,但中国基本是在医院完成。

“医院是终端,把药品、检查、医生都控制住了。这样的结果是,政府控制医院,医院控制资源,实际上资源被政府垄断控制住了。还有就是医院医生的评级,包括科研的,编制的。医保也是个很重要的资源,允不允许你进医保,还有谁进医保,由谁来定呢?现在整个医疗资源都被行政垄断了。”蔡江南说起时下医疗领域的弊端一针见血,毫不客气。

医疗怎么做到社会化呢?蔡江南表示:“首先我希望公立医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立医院,它主要是由政府出钱,是不赚钱的医院,比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老少边穷医院等,这类医院是资本不感兴趣的,是对患者是免费或者是低价开放的。”

其次,医生可以多点执业非常重要。医生如果可以变成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医院雇员的话,就盘活这一社会资源了。医生社会化,他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评价,他的劳动价值也得到体现。

“我主张在医疗筹资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非营利的医院占主要部分,就是钱一旦投下去就拿不出来了,这样就变成社会的财产。我觉得将来的主流医院就应该是非营利性质医院。”蔡江南说。

在医疗保险的模式上,蔡江南觉得政府出钱的保险和商业保险应该占小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占大部分。我国的职工医保就是社会性的医保,由雇员和雇主共同交钱买医保。

“总的来说,我提倡中国医改的发展模式,是社会主导的模式而不是政府和市场主导。”蔡江南说。

注重养生保健,提高健康管理意识

蔡江南教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每次见到他总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讲到养生保健方法,他总结:“我觉得保持个人健康实际上就是注重三个要点:饮食、锻炼和心情。”

篇8

从“单独二孩”到“渐进式延迟退休”,他研究兴趣广泛,不设;从“不是仇富而是仇不公”到“中国养老不缺钱”,他的观点总能一针见血、正本清源;年过而立才涉足经济学研究,他自嘲是“半路出家”,却不到10年就收获了中国经济学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车伟。

“我从没想过能上大学”

1964年10月,张车伟出生在河南。然而,他的祖上既不姓张,也不是河南人。“我祖籍在山西高平县,祖上姓韩,家里是地主。当年的时候,爷爷听到风声‘跑’到了河南。之后,我父亲打听到我爷爷在河南教书,也跟去了。”上世纪50年代末,张车伟的爷爷在河南去世,他的父亲接了班,继续在村子里教书,又在当地找了贫农出身的妻子。“我爷爷一直认为大学生的地位是最高的,他的遗愿就是让我父亲考上大学。1958年,我父亲高中毕业,成绩不如他的人都上了大学,他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落榜了。”

“父母不希望我因为出身问题受到影响,于是让我随母亲姓张,但我父亲还是有点不甘心,苦思冥想,想出了‘车伟’这个名字。按繁体的写法,‘伟’连在一起与‘韩’形似。尽管我不把‘车’写成繁体,但一直读作jū。”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伤痕。

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张车伟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大学。“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在读初中。后来高考了,要报什么专业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好的当然都要学理科。又不知听谁说学生物有前途,我就填了生物系。”

由于高考失利,张车伟16岁那年进入了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的内容和医学很类似,研究动植物、做解剖等,我不是很喜欢。大二的时候听说还能考研究生,我觉得简直太好了。”把研究生考试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张车伟仔细阅读了招生简章,选择了与本科专业相近又有距离的“科学哲学”专业。

“当年考研究生有三个科目,哲学原理、英语,还有一个叫做‘数理化天地生’的综合考试,要求知识面非常广,我印象很深。除了英语之外,另外两科我都不用花特别大的力气准备。”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反复的记忆,张车伟在研究生考试时英语科目拿到了70多分。“中国人民大学那届一共招收了200多个研究生,按英语分数高低分了10多个班,我被分到了成绩最好的1班。”

然而,上第一节英语课,张车伟就发现自己一句都没听懂。“从这时起我就知道,我的英语虽然考试很好,但却是‘哑巴英语’。”

1987年毕业到社科院从事人口学研究以后,张车伟经常找机会练习英语。“社科院和国外的交流很多,也很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培训。记得当时到第二外国语学院培训,遇到了不少外国人。我一见外国人就主动和他们聊,大概过了半年,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半路出家”研究经济学

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之路,张车伟深深地感到,他其实“占了英语好的便宜”。

1996年,一家叫做温洛克(WINROCK)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中国举办了第一期纯公益性质的博士培训项目:延请美国名校的经济学教授,完全按照美国的教材和课程设计,为从全中国农业经济博士中选拔出的30余名学员授课。

彼时,不满32周岁的张车伟已经在社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同时准备攻读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虽然我研究的不是农业经济,但时任所长蔡当时在搞农业经济研究,是他推荐我去参加这个项目的。”

就在博士培训项目选拔前1个多月,张车伟拿到了Willis L. Peterson主编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本英文原版参考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

“我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考试用的又是全英文的教材,从笔试到面试也全是用英文。”张车伟回忆,“当年面试的考官都是大牌经济学家。我还记得考试小组的组长叫D. Gale Johnson,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也是林毅夫的导师,曾经多次获诺奖提名,那时候已经80来岁了。”

考试结果令张车伟大吃一惊:他居然在众多专业学生中名列第一。“当时真的很高兴,也奠定了我后来学习经济学的信心。”

张车伟之所以能在选拔中拔得头筹,是因为当年国内外经济学研究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确实没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差别很大,我们国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都是政治经济学,也不比我多学了多少专业知识。否则,这么短的时间,我怎么考得过学了好多年的人?”

在接受温洛克项目培训的两年时间里,张车伟不仅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接受了先进研究方法的训练。“当时,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做经济学的计量分析。但我们学完以后,掌握的知识、方法和国外的博士完全一样。等到我写博士论文时,对方法的运用已经很规范了。我非常感激这个项目,让我真正地受到了经济学的训练。”

2000年,张车伟前往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与他搭档研究的两位青年学者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我一直在想,半路出家做经济学研究到底行不行?我和别人差的有多远?心里真是没底。后来和他们交流,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都觉得聊得来,他们也很认可我。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美国期间,张车伟主要从事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其博士论文《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研究的就是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怎样影响其劳动生产率,“当时我用的资料,就是我的外国伙伴在中国做的调查”。这篇研究后来发表在2003年第1期《经济研究》上,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那时是《经济研究》杂志推荐申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能得奖我也觉得很意外。”

从1996年5月开始学习经济学,到2005年9月获奖,张车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步一步迈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我总结,之所以能获奖,是因为我在一个方面研究得很深入。”

不过,现在张车伟已经不再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了。“社科院的定位是思想库、智囊团,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张车伟告诉《经济》记者,他现在最关注两个大问题。“其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度量,依赖的是行政统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这个领域,我从10年前就开始准备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最终我希望能做到,用卫星照片把中国每一个城市的边界解析出来。然后再来定义,上面到底住了多少人。这些人才是真正城镇化了的人。初步得到的结果,比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结果稍微高一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