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理解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汉中后期立碑之风盛行
东汉中后期,社会上树碑立石、崇尚厚葬蔚然成风,各种碑刻门类齐全,数量巨大,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东汉时期的隶书已经完全成熟,形态工整华丽,笔法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既庄重又美观,无疑成为当时最适宜书碑的书体。从流传至今的东汉中后期的著名碑刻来看,几乎都是用隶书写刻的。当时的碑刻需求,为当时擅长书写的人士提供了用武之地,各种艺术风格的隶书碑刻不断涌现,不仅显示了隶书的实用性,也将隶书的艺术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人朱彝尊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就将汉隶分为方整、流丽、奇古三种。康有为还将汉碑细分为八种风格。侯镜昶《书学论集》中,将汉碑风格详细划分为十四种流派。
这些众多的艺术风格分类,反映了汉代隶书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以说,东汉隶书碑刻的繁荣兴盛,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流书体隶书,代表了书法史上隶书艺术的最高峰。无论从书写的实用性,还是从书写的艺术性来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善书者群体的形成
汉代人们的习书热情,促进了善书者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这个群体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时的书法家群体。习书之风不仅在民间兴起,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也有很多擅长书写的。如汉元帝本人就“多才艺,善史书”。②史书,即隶书的另一称名。元帝以后,汉代皇帝、皇妃中善书者仍有很多。统治阶级对书写的重视,上行下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善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两汉时期涌现出很多善书的人,如西汉时期的杨雄、陈遵,东汉时期的刘睦、曹喜、杜操、崔瑗、张超、蔡邕等,这些人的书艺水平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表率作用,他们的墨书真迹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高超的书写范本。如西汉时期擅长书写的陈遵,《汉书》本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③
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对其书迹的珍爱。东汉书家中,以蔡邕书名最著。《后汉书•邕本传》记载,“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于碑,使公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④这段记载中,可以想象出当时人们欣赏、观摹蔡邕书迹的盛况。东汉善书者众多,对隶书艺术的最大贡献是促进了隶书的艺术表现力,汉碑中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异彩纷呈,用笔技巧之高之精,代表了当时书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是当时隶书艺术兴盛的重要标志。四、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人们不但重视隶书的书写技巧,而且出现了最早的书法理论,蔡邕所著的《笔赋》、《笔论》、《九势》等,开启了书法理论上的探讨,其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需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⑤蔡邕在这段书论中,不仅强调了书写前的精神状态,也主张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物象融入到书写过程中,通过书写将实际应用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开启了书法理论的先声。蔡邕在《笔论》中,将书写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书为心画”说的最早阐释,无疑是汉字书写理论的最早开端。在《九势》中,蔡邕对书写的意境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⑥进而又从具体的运笔过程上,对结构和笔法作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上强调,“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⑦在笔法上要求,“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⑧这些对书写过程的具体描述,说明东汉时期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有具体要求的书写方法,同时将笔法同自然物象联系起来,“夫书肇于自然”就是这种生动联系的概括阐释。目前有观点认为《笔论》和《九势》不是蔡邕所作。
1.了解议论文常见的结尾的方法。
2.掌握几种一般的结尾的方法。
3.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辩证分析结尾的涵义及快捷破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1.按照作文教学“识例—赏例—仿例”的步骤。
2.传授议论文结尾的方法,使之有“法”可依。
3.进行议论文结尾的专项训练,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对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在《四溟诗话》中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
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品的开头和结尾。
(二)议论文好结尾的标准
1.简洁干脆。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收束全文。
2.紧扣文题。应是点睛之笔,紧抓文题的立意,是对文意的强调和升华。
3.精巧美丽。运用修辞雕饰结尾,让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因此文章结尾和开头一样,只有美,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好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
如何巧设“豹尾”呢?
文无定法,却又有法可循。下面,介绍一些好的结尾方法。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有的结尾方法不妨在模仿中逐渐掌握,在今后写作实践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习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总结归纳式
这是一般议论文常用的结尾方式,优势是能够有效捏合全文,将发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让人对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一目了然,对文旨有强调作用。
如2008年福建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文章为帮助读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进一步增强论证的力量,在论证完中心论点之后,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归纳,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
最后这样结尾: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偶尔也要吹一下风,淋一下雨,但无论在何时,处于何种境界,我们也不能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看到坚强意志所焕发的魅力;不要轻易说“不”,我们会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不要轻易说“不”,生命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这样既突出了中心论点,还给人以深刻和鲜明的印象。
2.前后照应式
文题照应(结尾紧扣文章的题目),首尾照应。
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的美感;体现了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使论点更突出。
3.警句哲思式
议论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以思想出众,是文章取胜的要诀,而思想又总是表现为一些警示人心的语句。作文离不开善感的心灵对生活的体悟,离不开敏锐的触角对生命的感知,更离不开独立的个体对世界的思考。以警句结尾,不仅能彰显思想的魅力,更能以思想深度启迪人心,引发共鸣。
例如: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乐观的方向永远向上,重力的方向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但乐观是感性的,让我们把握好自己,用乐观弹奏出自己最美的乐曲。
——《用乐观弹奏人生》2010届 马磊
4.妙用修辞式
(1)运用比喻排比
兼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语句优美,既明确表意,又张扬辞采,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印象深刻,达到了点亮篇章的效果。
例如:
用梦想之水浇灌生命之花,用梦想之花点缀生命之树,用梦想之树映衬生命的蓝天。让我们拿起梦想的神笔,书写人生的奇迹。
——《驾驭梦想,驰骋成功》高二(1)班 郭晴
(2)引用作结式
名人经典语句,是经过时间磨洗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与语言合一的精粹,在结尾处引用现成的话,如名言、警句、歌词、诗文等,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借精彩助阵,显示出自己的开阔的知识面,达成自我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
例如:
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黑夜再悠长,白昼终将来临。”所以相信希望,相信风雨过后,阳光会来临。
——《风雨过后,相信阳光会来临》高二(1)班 陈欣
(3)设问作结式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
在困境中,是什么支撑着你走出险地?是希望;在病痛中,是什么指引着你恢复健康?是希望;在挫折中,是什么引领着你再振雄风?还是希望。正是希望,让我们在黑暗中感受光明的存在;正是希望,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太阳的温暖;正是希望,让我们在炎热中感受微风的清凉!
——《在希望的田野上》高二(3)班 高毓聪
(4)对比作结式
失去良知,世界将变成没有爱的荒原,拥有良知,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坚守良知》高二(3)班 高毓聪
(5)顶真作结式
顶真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顶真的作用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梦想是风,张扬饱满的帆;梦想是帆,引领远航的船;梦想是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梦想,为成功插上翅膀。
——《梦想,为成功插上翅膀》 李沛原
小结:结尾的技巧还很多,如号召劝诫式、情景交融式、余音袅袅式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各种技巧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四)实战演练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练一练,请以“进取心,成功的保障”为题,运用所学的方法,拟写结尾。
小结:好的结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撞钟,引人警醒。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全力以赴,精心设计,我们一定能使结尾成为压轴的好戏,达到惊人耳目,动人心魄,余韵悠长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如何弥补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效力漏洞?如何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嫁接,既不违背现行法律,又给人民调解协议书以效力上救济?给人民调解协议书以效力上救济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这是本文要展开讨论的问题,也本文开展论述的路径。
一、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基础效力
在论述调解协议书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调解。调解是由第三人(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说和,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活动。[2] 调解第三人包括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也可能是当事人所信赖的公民个人。本文讨论的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在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主持下,经过双方当事人多轮的商讨、互相让步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后签订的协议即是人民调解协议书[3]。
花费了大量精力签订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是否除了当事人自愿履行外没有任何效力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调解书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寻求新途径解决争议。”[4] 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后,法院应认定调解协议书具有合同(契约)的效力,应判定不履行调解协议书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违约的法律责任,除非不履行调解协议书的一方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调解协议书(1)违背自愿原则,协议内容歪曲了双方当事人当时的真实意思,或者该方当事人是在受胁迫或欺诈下签订的;(2)违背合法原则,协议内容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行性规范或公序良俗原则;(3)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
为什么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合同(契约)的效力呢?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调解的范围仅为民事性纠纷,属于私法的范围。而私法以私人平等和自治为基本理念,[5] 意思自治的真谛在于尊重选择,其基本点则是自主参与和自己责任。调解协议书是当事人在平等和自愿的前提下签订的,虽然双方可能都做出了让步,牺牲了自己在纠纷发生时要求的部分利益,然而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与对手彼此都接受双方同意的约束,即契约,才是唯一现实的选择,”[6] 这正是当事人自主参与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尊奉私法自治理念去参与生活,必须把理性判断作为交往的前提。自主参与者对于参与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即自己责任,这是自主参与的必然逻辑。如果当事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意即当事方存在过错,根据意思自治理念,有过错的加害人必须对加害行为负责,即过错责任。既然我国的《民法通则》承认意思自治原则[7],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人民法院有何理由不尊重当事人自治的结果呢?
人民法院在诉讼中认定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合同的效力,同时也符合程序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6条第2款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根据自愿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在此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协议,在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效力问题上法律做出的是强行性规定,当事人没有履行或是不履行自由选择权,反言之,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该款随即规定:“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该规定并没有说,当事人因反悔而不履行调解协议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从条文规定中也推导不出这样的意思。反过来,如果认为推出这样的意思,显然与该条文的前半句“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是矛盾的,立法者不可能在同一条文中做出相反的意思。该条规定只是赋予当事人在不履行调解协议时除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之外的另一解决争议的新途径,即诉讼。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是起诉权,而不是胜诉权。在此情况下,无论是反悔方起诉,还是对方起诉,在民事实体法上,反悔方都要承担不履行协议的法律责任,除非法院认定调解协议无效。[8]
二、人民调解协议书与法院调解书的效力衔接
通过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解决了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基础效力问题,然而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矛盾调解中心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一方当事人违约,另一方当事人不能以此为依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对于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树立人民调解的威信,这样大量的标的小、社会影响不大的民间纠纷将会涌到法院去解决,势必增加人民法院的诉累。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仲裁法中都有调解制度的规定,而法院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具有给付内容的法院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为赋予人民调解协议书以法律强制效力,我们设想,把人民调解协议书与法院调解书衔接起来,即人民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申请,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根据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制作调解书,该调解书即具有法院调解书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以此申请强制执行。实行这种衔接制度,不仅具有现实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法理上的可行性。
仲裁制度为我们进行调解衔接提供了参考蓝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2000年)》第48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委员会之外通过调解达成和解协议,可以凭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和他们的和解协议,请求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独任仲裁员,按照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仲裁裁决书。新仲裁规则的规定可有效保证和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在我们设想的调解衔接制度中,人民调解委会员主持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书可视为此处的“和解协议”,法院可参照该条仲裁规则,作出法院调解书。
从法理上讲,法院调解是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部分。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存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而一个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前提是一个“诉”的提起。因此,要想使人民调解进入到法院调解,首先必须构造一个“诉”。诉的要素有三个,即当事人、诉讼标的、诉的理由。[9] 人民调解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确认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具备了诉的三个要素:(1)诉的当事人分为起诉一方与被诉一方。提出申请的一方可视为起诉方,被申请方则为被起诉方,双方都申请时可视为诉与反诉的合并;(2)诉讼标的,该诉为确认之诉,确认的客体为当事人之间具有人民调解协议书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3)诉的理由,即诉的依据,此处是人民调解协议书。诉的提起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由当事人提出;二是向法院提出。根据前面所述,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具备了诉提起的两个要件。至此,一个完整的“诉”形成了。
具备了“诉”的要素与提起要件后,还需要有人民法院的受理,才能产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人民法院受理人民调解协议书当事人的申请,可依据民事诉讼的主管与管辖的一般原则。在主管方面,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受理的民间纠纷基本上都属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在管辖方面,级别上一律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地域上应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人民法院审理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程序
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审理,在遵循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主要适用法院调解制度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并可以借鉴仲裁法的一些做法,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本部分就审理程序进行简略论述。
1、法院受理的根据。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效的调解协议书;二是当事人的申请书。有效的调解协议书,应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主持下,依据当事人自愿、合法原则达成的书面协议。[10] 在形式要件上,协议书应采用司法行政部门印制的统一格式,由纠纷当事人和人民调解员的签名,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矛盾调解中心的印章。当事人的申请,可以是一方申请,另一方同意;也可以是双方达成申请协议,共同申请。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也可以委托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向法院提交申请。
2、法院审理的方式。法院受理后,依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解中心应将案件的案卷材料和有关证据移送法院。法院以书面审理为原则[11],如果审判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通知当事人或证人到庭进行询问,以核清事实。独任庭可以通知调解人到庭或以其他方式询问案件情况,调解人应如实回答。法院审理期限,应比一般简易程序要短,一般的应在15日内审结,复杂的可延长至一个月。
3、法院审理的结果。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审理结果可能有几种情形:(1)一般情况下,经过审理,独任庭认为人民调解协议书协议内容清楚、合法的,应依据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制作法院调解书,要求双方当事人要调解书上签字,加盖人民法院印章。(2)如果独任庭认为人民调解协议书协议内容不清或者违法或者有欺诈、强迫等情形的,应认定协议书无效。在双方当事人愿意再行调解的情况下,可以主持当事人达成新的协议,并以此制作调解书。(3)如果在独任庭制作调解书前,当事人双方撤回申请的,应裁定撤销案件;一方当事人撤回申请或不同意法院调解的,另一方当事人坚持不撤回申请的,应驳回申请,告知不撤回一方可以另行起诉。法院受理起诉后,在审理时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合同的效力。
四、人民调解协议书适用证据规则问题
2002年4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7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是否与这一规定发生冲突呢?我们认为,不发生冲突。
第67条的规定是针对法院主持的调解或当事人庭外和解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消除当事人害怕在调解或和解中因承认案件事实而在其后诉讼中给自己带来不利的顾虑,鼓励当事人在调解或和解中作出让步,从而促进调解或和解协议的达成。从条文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项证据规则只对达不成调解协议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一般情况下不适用该项证据规定,除非当事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0条[12]的规定提起再审。因为当事人一旦签收了法院制作的调解书,调解书即具备了法律效力,本案已经结束,不存在“其后的诉讼”,第67条证据规定失去适用条件。当事人要按照调解书的内容履行义务,当事人由于妥协而产生的对己不利的后果一旦列为调解书的内容,当事人同样必须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社区矛盾调处中心主持下进行调解与法院主持调解同样适用第67条证据规则。在人民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同样不能在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但是当事人之间一旦达成协议,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后,人民调解协议书就具备了合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则不能就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在诉讼中引用第67条证据规则,除非当事人证明人民调解协议书无效。如果人民法院根据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审核后制作法院调解书,则适用法院调解书的效力,如前段的分析,一般也不再适用第67条证据规则。
[1] 详见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页。
[2] 见陈桂明、宋英辉主编:《诉讼法与律师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 《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第29条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是经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社区矛盾调解中心调解,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
[4] 黄进、张丽英主编:《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5]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6] 同上,第22页。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详细阐释参见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7页。
[8] 此处法院认定调解协议无效并不应是随意的,而是应依照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与可撤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8、59条、《合同法》第52、54条),并参照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核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8条)来进行。
[9] 参见陈桂明、宋英辉主编:《诉讼法与律师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10] 《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第30条第1款规定:“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内容由纠纷当事人约定,一般应包括下以下条款:(一)纠纷当事人基本情况;(二)争议事项;(三)协议内容。”
在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手术室的洁净条件和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层流洁净手术室是一个多专业功能的综合整体,洁净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措施,将空气中的尘埃离子过滤,使细菌无载体传播,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本院于2005年重新建造洁净手术室,通过近3年来的使用,逐渐积累了一些使用和管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洁净手术室的工作流程管理
1.1严格着装管理
进入手术室人员务必按规定穿高压灭菌的手术衣,戴一次性无菌口罩、帽子,离开时衣裤、鞋、帽、口罩放在指定位置,患者均穿清洁的病员服,用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
1.2空气净化系统的开关及清洁
每日早晨由夜班护士提前1h开启手术间空调系统,并将温度按需调至22℃~25℃,湿度控制在40%~60%。每日手术结束后,有清洁工用标志明确、分区使用的卫生洁具将手术间打扫干净,关闭电动门,经1h层流后关闭空调系统。急诊手术间不关闭空调系统。连台手术在前一台手术完成后立即进行室内湿式清洁,并关闭30min后进行下一台手术。
1.3手术床的放置
手术床放于手术间净化区域的中心。头面部手术时将手术床向病人脚部适当移动,下肢手术时将手术床略向头部移动,以保证手术区域和器械全处于净化区内。
1.4保持手术间的正压
手术中保持电动门处于关闭状态,尽量减少开关次数,严禁开门手术。因为手术室的环境是一个密闭的洁净环境,门关闭时室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的气压,从而保证手术室内的洁净空气只能向室外流动,室外的空气不会进入室内,开门后就破坏了压差系统,手术间的净化质量也将受到影响[1]。
1.5污物处理流程
手术完毕后,污染敷料和器械由洗手护士从传递窗向外走廊传送,迅速关闭传递窗内门,取出物品后立即关闭传递窗外门。外走廊有清洁工及时处理,污染物扎紧袋子后运送指定处存放。
2洁净手术室的维护
2.1专人维护,定期监测
整个空调系统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对过滤网及时清洗。每个月对手术室空气、手术室人员的手及手术室无菌物品表面采样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净化效果,发现不合格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2]。
2.2回风口及地面的清洁维护
每日早晨用湿布抹擦所有物体表面及回风口,每周彻底清洗回风口、天花板的回风纱窗。地面每日用专用的清洁剂拖擦,再用清水拖净,如有血迹及其它污染物污染时,应及时用消毒剂擦洗。搬运重物时应在地面上垫其它物品,以免在地面上划痕。
2.3中央控制面板的维护
中央控制面板包括时钟、计时钟、温湿度控制器、照明、空调机组、对讲系统等。护士操作时要掌握要领,正确操作,轻轻触摸开关即可,毋须用力敲打。2.4电动门的维护
电动门开关方式包括电动、感应、手动三种。电动开关只需用手或肘部轻轻按压即可,切忌重压或长时间按压。使用感应时只需膝部或脚接近感应窗口,门便自动开启。如果出现故障时需关闭电源,利用手动,切忌强行拖拉。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程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开门次数。
3讨论
手术室是手术科医师、麻醉师及手术室人员共同工作的场所,人员的流动量大,为保证工作有序,不但各项操作有规程,而且有一定的工作制度,如一般的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无菌物品管理等,才能使各项手术顺利完成[3]。
洁净手术室的人员、物品流动是影响空气洁净度的重要因素。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仅能保证空气的无菌,并不能杀灭吸附在手术间物品表面的细菌。因此,加强对洁净区域的保护,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发生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严格区分洁净流线、污染流线,以保证洁净手术室空气的洁净度。划分无菌、急诊、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最外边。设特殊感染手术间,特殊感染手术必须放在感染手术间内施行,术后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规范净化手术室的使用与管理,才能确保手术顺利安全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朱长芹.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与维护.齐鲁护理杂志,2006,12(8B):1596.
一、心理发展水平与儿童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关系
新皮亚杰主义认为: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客观事物及其特征知觉和注意的方式不同。年幼的儿童倾向于注意事物较为具体的方面,并且在同一时刻内只能关注一个方面内有关该事物的情况。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儿童由于心理水平有所发展,逐渐过渡到能在同一时刻内思考事物某方面内不同特征的关系或者不同方面间众多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因而能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差异,在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出同一问题时,他们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别。心理学家通过一种任务分析的方法,首先确定解决某一问题所有可能的方法以及采用某种方法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观察儿童在解决该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从而确定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分别是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平衡臂问题(如下图)。
(附图{图})
将平衡臂的两臂固定,并在两侧一定的位置上放置一定的重量,然后出示给儿童,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松开两臂,将会看到什么现象?是平衡、右边下落还是左边下落呢?在该问题中,有两个不同但互相关联的维度;放置在每臂上的重量和该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有三个独立的结果:左边下落、右边下落、平衡。将两个维度的各种情况加以组合,共可以提出六种可能的平衡臂问题(见下表)。可以看出,随着问题类型的复杂性不断增加,正确解答平衡臂问题所需注意到的变量数目也逐渐增加。正确解答前两个问题只需注意两臂的重量多少即可,但若想正确解答长度问题,仅仅关注重量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能把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考虑在内。对于含有冲突的问题,即某侧重量较多但距离支点的长度短,另一侧重量较少但有较长长度的问题,正确解答时必须能同时考虑到左侧的重量、左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右侧重量、右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这样4个变量。通过这样的任务分析,心理学家确定儿童在解决平衡臂问题上可能会采取的四种策略。每种策略以规则的形式表述如下:
(附图{图})
规则1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回答“平衡”;否则,选择“有较多重量的一侧下落”。
规则2如果两侧重量相等,选择“具有较长距离的一侧下落”;否则同规则1。
规则3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但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对结果进行猜测;否则同规则2。
规则4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另一侧重量距离支点的长度较长,使用计算力矩的方法来解答;否则同规则3。
研究表明,4~5岁的儿童使用规则1来解答问题。出示问题时,他们认为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平衡臂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策略只适合于解决重量被放置在支点两侧同样距离的问题,即六类问题中的前两类。8~10岁的儿童能够使用规则2。他们预测具有较多重量的一侧将下落,但如果两侧重量相等,则重量距支点较远的一侧将下落。这种策略可解决长度问题。13岁的儿童能使用规则3,当所给问题中出现冲突现象时,如果一侧有较多重量,而另一侧重量较少但距支点较远,儿童会猜测哪边将下落。对于规则4来说,它已涉及到有关平衡问题中的力矩计算的方法,因此,青春期甚至成年人也需要若干训练才能自觉地使用规则4来解答平衡臂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儿童所能关注的变量也逐渐增加,相应地,他们正确解答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二、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因素
什么因素导致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问题解决上的差异呢?新皮亚杰主义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儿童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术语,是人们对外界的信息或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作短时间的贮存并对其进行某种加工的场所。工作记忆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大约只有5~9个单位。如果工作记忆中贮存的信息过多,就将导致对信息的加工无法进行;反过来,在对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时,相应的贮存信息量也就减少了。正是工作记忆有限的容量限制了在特定发展水平上儿童所能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复杂程度。同是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为什么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掌握更为复杂的解题规则呢?这里涉及到影响儿童问题解决策略的另一个因素:基本操作或者说基本运算能力的熟练程度。年幼的儿童,基本的运算能力尚未达到熟练程度。如在平衡臂问题中,计算两侧各自的重量数、确定每侧重量距离支点的单位数、对重量或长度进行比较等等基本运算对年幼的儿童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任务,而对较年长的儿童(学龄中期或后期)来说,这些基本的运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不必占用他们过多的心理能量。因此,只有当儿童对基本操作熟悉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之后,才有可能在解决问题时使用较为复杂的策略。这种自动化使得儿童能把许多的基本操作组合成一个组块,从而节省工作记忆空间,以便能够应用复杂的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否则,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如平衡或重量问题),也会使儿童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占用较多的工作记忆空间。
三、减轻记忆负担,实现有效教学的两种方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成功解决复杂问题的前提是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容量。心理学家提出,有两种教学方法可以解决上面这个矛盾:(1)在解决复杂问题之前,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充分练习,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2)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问题所需基本运算是否正确不作严格要求,而只要求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如果要求儿童解决下面的应用题:“一个车间要装配690台电视机,已经装了8天,每天装45台,其余的要6天装完,平均每天还要装几台?”学生需要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及所问问题,以确定正确的解题步骤;另一方面,学生还必须能对列出的算式进行正确的加、减、乘、除等运算,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此时儿童对这些基本运算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则在解决该应用题时,很可能会由于集中较多的注意力去计算这样一个算式,而没有足够的记忆空间充分理解问题本身的数量关系及解答步骤。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前面提到的两种方法,即先训练儿童基本的计算技能,在解决该类应用题之前就要求儿童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运算;或者允许儿童借助计算器或其他计算工具来解决应用题中所列出的算式;甚至干脆对算式运算是否正确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在这两种方法中,先使基本技能自动化的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单纯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基本运算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放松对基本技能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减轻学生同一时刻内所需处理的信息量,使其能集中精力理解题意,掌握问题解决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但这种方法会使儿童长期无法达到基本运算技能的熟练。不过,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能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使他们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成为可能。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影响儿童记忆负担的因素,如简化应用题中数值计算难度;选取儿童熟悉的题材来陈述问题: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复杂问题具体化;将繁难的问题分成若干简单问题等。这样儿童能有更多的记忆空间用于思考问题解决中的关键因素,掌握更为复杂、有效的解题策略。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将该理论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设计之中,最大限度简化问题因素,使儿童掌握对其心理发展水平而言比较困难的问题。
要求儿童观看等式4+囗=7,并填上所缺的数,这一问题是小学一年级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该类问题被称作缺加数问题。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对数字符号及运算符号都比较生疏,对所问的问题也不太清楚,当出示这一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常常是11。这说明儿童主要注意到了数字4、加号“+”和数字7,并错误地应用了有关加法的知识来思考这一问题。一般来说,成人很容易就能明白该问题中隐含的“部分——整体”的关系原则,并依次通过以下几步来解答这一问题:
(1)从左向右辨认符号;
(2)注意到所要求的数是两个加数中的一个;
(3)决定必须从“和”中(也是已知的)减去已知的加数;
(4)注意“和”的数值,并暂时记在脑中;
(5)注意已知的加数值,并暂时记在脑中;
(6)“和”中减去已知的加数。
在这一系列解题步骤中,对儿童来说最难的是第三步,因为他们的知觉特点,很难在心理上把加法运算转换成减法运算,不能充分地理解其中加数与“和”之间的“部分——整体”关系。但这并不等于说儿童不能理解问题中的“部分——整体”关系,而只是因为陌生的符号和数字超出了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他们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来理解这种关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设一种儿童熟悉的问题情景,其中所涉及到的数学材料是儿童熟悉的,而且这些数学材料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运用这些儿童所熟悉的材料可以教会儿童掌握缺加数问题中的“部分——整体”关系原则。其所用材料及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等号的意义(见1、2)。
1.这些脸看起来相同吗?符号“=”表示相同。
(附图{图})
2.你能使右边这个脸和左边那个脸相同吗?
(附图{图})
其次,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加号的意义(见3、4)。
3.符号“+”表示把两个半脸合在一起。左边两个半脸合在一起时和右边这张脸相同吗?
(附图{图})
4.记住“+”表示两个半脸合在一起。现在你能使右边这张脸和左边两个半脸合在一起的脸恰好相同吗?
(附图{图})
第三,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缺加数的意义(见5、6)。
5.记住“=”表示两边相同。画上一些图形,使这边和那边恰好相同。
(附图{图})
6.记住“+”表示两个合在一起。现在你能使这一边和那一边恰好相同吗?
(附图{图})
第四,学生学习应用这种方法解答缺加数问题(见7、8)。
7.在空白方框中画上小圆点,使等式成立。
(附图{图})
8.在空白方框中填入所缺数字,使等式成立。
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论证结构清晰、典型,易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议论文结构,并归纳出三种左右的较易操作的结构模式,让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模仿。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先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让学生在每一段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该段大意;二是指出每一段中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即议论文段落的五个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完整严谨的议论文段落的构成要素;三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写出提纲,从而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创新和想象》(王生平)为例。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写在各段后的空白处。
第一段提出观点:艺术上的创造与科学上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力,二者相互渗透和补充。
第二段指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第三段指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
第四段指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第五段指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深化观点。
接着,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概括,找出文章的论证角度,并写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论证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3、4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观点。
具体为:因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分论点一)
因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分论点二)
因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分论点三)
第三部分(5段)联系现实,重申观点。
教师可据此归纳出议论文非常清晰的一种结构,即分论点式。常见的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以此证明中心论点。
同时,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当然,有的段落可能没有包含完整的五个部分。
例如第3段,段首给出了观点句“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接着对观点进行了解释:“即使有了新的突破……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该解释即为阐释句。随后列举杨振宁、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美国发明家赫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结合事例进行议论分析,回扣观点。
在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分论点式结构及议论文段落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设题进行巩固和检验。例如:
题一:请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至少三个分论点来证明观点“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写作示例:
(1)古人专注于细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专注于细节实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度发展。
(3)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正因为关注细节才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题二:请选择以上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观点句,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至少使用两个事例,不少于200字。
学生写作示例:
【关键词】高校 文化艺术节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5-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齐繁荣的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国家的文化基地,不仅担负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还肩负着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人、培养人的重任。为此许多学校开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化、感受文化、欣赏文化,进而实现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了许多高校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文将就如何提升高校文化艺术节的育人效应展开探讨。
一、高校应重视校园艺术节的育人效应
艺术节既是对学生的一次美的熏陶也是一次极好的艺术教育。大学生参与艺术节活动能够放松大脑,放松心情,施展个人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张扬自己个性,既是一次自我超越的体验,也是一次自我成长的体验。在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锻炼创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之际,努力做好艺术育人的工作,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路径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组织高校文化艺术节的三个原则
1.“品质”与“多元”兼顾原则
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把有效的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必须处理好文化艺术节质与量的关系。通常不具备一定“品质”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不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不会达到良好的育人作用;而如果一味追求高质量,由于高校经费有限,资源短缺,又不可能做到。另一方面,高校文化艺术活动要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否则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化需求;而过“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宗旨,其品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活动时,应注重品质与多元化的平衡。既要考虑大学文化需求的高品位性,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满足广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又要统筹考虑正常的教学秩序。
2.传承与创新的兼备原则
优秀的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高校文化艺术节是我国璀璨文化的展示舞台,更是青年人充分发挥自我才能创作的舞台。在传承方面要注重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资源或独特资源,让大学文化融入到艺术节的精神中,使艺术节传承大学文化、宣扬大学文化。同时创新艺术节主题和开展方式,使艺术节不断地保有新鲜的元素,这样才能打造出令人耐久回味的品牌式的艺术节。
3.处理好艺术性、娱乐性与教育性之间关系的原则
艺术性是衡量高校文化艺术节质量的重要标准,娱乐性是提高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度的重要保障,教育性是开展高校文化艺术节的首要目标。缺少了艺术性,高校文化活动所追求的“育人”功能则显得十分空洞,很难与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影响既不深刻也不久远;缺少了娱乐性,高校文化艺术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参与度就会降低,甚至会影响艺术节的可持续发展;而缺少了教育性,校园文化艺术节就没有了灵魂和主题,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在实践工作中,每次应根据艺术节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但三者不能厚此薄彼,长期有所偏颇的发展必然影响艺术节的生命力,要做好艺术节在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三、提升文化艺术节育人效应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高校文化艺术节的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校园文化艺术节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以弘扬高尚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创新”而展开。活动目标的设定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按照“高品位、有特色、争创新”的要求,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实现高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
2.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群体,同时他们具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文化艺术节的组织和开展应该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高校文化节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艺术节的组织者、参与者、受益者。
3.打造品牌艺术节,树立典型,建立学生的精神家园
良好的品牌在商业领域对产品具有着较强推销和宣传作用,对消费者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和稳定的吸引力。文化艺术节如果能够塑造成高校文化活动的品牌,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将倍增。文化艺术节的品牌必须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文化的标识,大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和体验将对她永远铭记,成为他们青春奋斗史上最绚丽多彩的一抹记忆,这种育人效应是零散地组织文化艺术活动所远不能达到的。文化艺术节品牌的塑造需要组织者悉心整合学校资源、挖掘大学文化内涵、选择特色、突出重点,以此提升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魅力。因此,每届大学生艺术节都应有独特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4.以社会为依托,提升文化艺术节的质量与内涵
文化艺术根植于社会。社会中有许多优质的资源,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提升艺术节的质量,扩大艺术节的文化内涵。对此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请进来”即把校外的优秀文化艺术资源请进来,例如请文化系统的老师、艺术团体的专家、社区的艺术能人等帮助出谋划策、裁判评价等,努力提高学校艺术节的艺术水平;“走出去”即让学校的“文化明星”到校外参加表演、学习和交流,让大学生在校外专家的指导下,表演、学习、训练、提高。这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品牌的美誉度。例如许多高校在在举办文化艺术节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电视台也进行了相关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艺术节的影响范围,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涂俊才等.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刘开江.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感悟 [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关键词】艺术管理 学科建设 问题与对策
艺术管理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涵盖艺术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极具跨界研究的学科特点――跨越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术壁垒,学科间相互涵盖是开展研究的前提。近十余年,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为新时期艺术策划和组织管理行业培养并输送了人才,但在学科教学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创作艺术、管理艺术,应该找出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学科定位问题。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类专业一直以来附属于其他学科门类,这是艺术管理学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之一。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不断拓展和完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一般以艺术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管理策划、组织控制的能力,让学生将艺术管理的知识运用转化成具体的实践。然而在高校的院系设置中,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不明确,造成教师课程开展思路也不明确,使得学生的学习既不扎实也不系统。
课程设置问题。艺术管理与传统学科相比属于新兴专业,所以当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具体的标准。授课形式也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理论性公共基础课程占据了授课的大部分比例。目前,艺术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实际的组织控制和策划管理的经验几近空白。
教材问题。现有的艺术管理专业书籍匮乏,并且侧重原理概述,少有案例分析,因而显得笼统模糊。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剖析作为研究对象,在课程中将应用性、理论性以及可行性融为一体。艺术管理学是跨学科的研究,所以要有艺术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支撑,教材要集二者之长,成于二者之上。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的授课,必然没有系统性可言。
师资问题。一些院校较为重视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以艺术类院校天津音乐学院为例,艺术管理系现有教师18名,教师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梯队结构合理。据笔者了解,国内很多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严重匮乏,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
二、专业设置问题的解决对策
明确学科归属。目前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百所,包括专业艺术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有按普通类别招生的,也有按艺术类招生的,所录取的学生层次不一,给课程制定和开展遗留下较多问题。学科归属不明还导致高校把该专业安排在不同的学院,因此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也不同。笔者认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亟需明确。
优化课程设置。各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严重束缚艺术管理研究的学术视野,专业课在总课程中比重很低,大多都是理论基础课程。笔者建议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分放在不同学年,例如一二学年集中安排理论课并考核结课,三四学年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向音乐厅、画廊、艺术品交易所等艺术管理实践地去做具体的实践管理,并将实践课程纳入结业考核。
规范教材编写与使用。目前,艺术管理专业课的教材极其匮乏,现有教材内容也多是艺术学、管理学的理论结合,不但读来索然无味,且应用性较差。高校可联合教师成立教材编委会,组织大家协力编写教材,要多选一些近年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案例,加入文化创意的活动组织与策划分析等。
建设师资队伍。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是各大高校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西方艺术管理专业起步稍早,可择优吸纳具有相关专业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各高校要互通有无,共享师资资源,定期开展艺术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培训,构建完善的艺术管理教育资源平台。
三、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多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与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笔者认为,推动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首先要实现教学主体的转变。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以教师主体的上课方式,而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其次,要拓展课程内容。现有的课堂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培养,缺乏实践环节设置,让艺术管理的学生去学着管理艺术、策划组织艺术活动,才是真正的给予他们所需的营养。再次,要共享教育资源。现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可以尝试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该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最后,定期开展艺术管理专业学术研讨与交流,广泛开展艺术管理专业的相关学术会议,讨论应对新的问题并制定对策与解决方案。
艺术管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但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应该是条理清晰且系统规范。近些年,艺术管理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培养了些许人才,但也不必讳言艺术管理专业设置与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审视艺术管理教学中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进步的开始。在此基础上,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展应锐意改革、规范发展,为繁荣艺术事业输送专业人才。
(注:本文为2014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名称“交叉学科理论的音乐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B054)
参考文献:
[1]田川流.论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属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0).
[2]曹意强.国外艺术学科发展近况[J].艺术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