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04: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抽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原则;会计帐户;设置;运用;分析
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1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2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判断确定与运用
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性标准应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他们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就有了多重标准。西方各国自7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研究。世界各国的会计界和审计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划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都只是针对各种具体情形制定了一些较模糊的标准或只是规范了确定重要性标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设计样本和评价抽样结果时,可容忍误差(又称精确度界限)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是确定样本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审计抽样的前提。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3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情况说明书应说明的事项我国工业企业财务制度第85条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期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等。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重要性原则的建立与运用,解决了如何确定会计报表总体和各报表项目的可容忍误差及如何评价审计效果的问题,从而为各种审计测试方法尤其是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审计抽样技术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两种,而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交易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
参考文献
[1]晋江涛,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06年3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差异的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审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审计对象迅速发生变化:由以会计账项为直接审计对象的账项基础审计,扩展为以内部控制制度为直接审查对象的制度基础审计;由以手工数据系统为审查对象的手工数据处理系统审计发展为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为审查对象的电子处理系统审计,已构成现代化审计的重要标志。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与方法的审计工具,改变现有的审计作业手段,使审计作业自动化,通用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和国际接轨。
一、国产审计软件的现状
(一)当前主要的国产审计软件及其简要介绍
l.通审2000
通审2000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审计系统的通用性问题,系统包含10大功能模块:审计机构管理模块。会计数据转换平台、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内控评估模块、抽样审计模块、审计查证模块、审计报告编辑模块、审计质量控制模块、审计法规查询模块及系统设置与维护模块;涉及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审计之星
审计之星软件分为查证系统、单体系统及合并系统三部分。查证系统从被审计单位中直接获取会计信息,执行分析、抽查等部分审计程序,它是单体系统的基础;单体系统从未审定报表出发,检查相关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审计调整与重分类,最后得到审定后的报表;合并系统则从各单体审定报表出发,先进行加总,而后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最后得到合并报表。
3.思博审计
思博审计软件相比较前面两种审计软件,其主要特点主要在项目管理及工作底稿的编制上。项目管理,先由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登记,选择工作底稿模型,然后组成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人员分工),并进行电子数据采集;在工作底稿的编制上,可以进行自动取数及自动交叉索引,最后自动生成试算平衡表及审定报表。
(二)国产审计软件存在的不足
1.仍未摆脱传统手工审计模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开发仍主要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并按照传统手工审计的流程来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在这一点上,审计软件的开发受会计软件的影响很大,继续走着会计软件走过的老路。
审计软件的开发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将带来一些弊病:
(1)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传统手工审计已不再适应现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审计软件如果仍只是执行传统手工审计下应执行的审计程序,而忽视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的变化而应执行的新的审计程序,这样的审计软件将是不完整的。
(2)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人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敏感性要强一些,职业判断在手工审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软件如果没有注意到手工审计中包含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只是盲目执行手工审计的审计程序(如只是盲目执行大额抽样或随机抽样而不注重账目的性质),其后果将会是严重的。
2.仅仅执行一些查账的程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还仅仅是执行一些常用的查账程序。
就上面介绍的三种审计软件而言,三种审计软件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这主晏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额抽样及随机抽样,不仅速度快,而且随机性强;而通过电子表格(如Excel)的自动取数及汇总功能,又可以很容易实现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及编制试算平衡表。
但查账不是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查账这一程序来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一贯性,因此对所查的账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合理地判断,才是审计的关键,而这又是当前国产审计软件所缺乏的。
3.仅适用于定期审计
目前的国产审计软件仍主要是为定期审计服务的,是以未审的定期会计报表为基础,通过执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及重分类,最后生成审定的会计报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的变化不断加快,流动性不断增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实时性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实时审计的必要性也不断加强。另外,进行实时审计,还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可以为定期审计服务。
二、造成我国审计软件现状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国产审计软件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问题主要不是来自计算机技术方面,更主要是来自理论研究、准则法规的制定、人员的培养等一些配套环境还待改善。
(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
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地限制。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权威刊物上,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而在以会计电算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会计电算化》中,每年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论文也不过十篇左右,更不要说关于审计软件开发的文章,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这足以说明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计算机审计是信息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学科,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审计软件则是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赖以实施的平台,缺乏理论的指导,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步入歧途,将多走很多的弯路。
(二)会计数据接口标准未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中国软件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曾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号,上海西南会计电算化协会也起草了《上海市会计软件标准数据接口规范(试行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的交流,便于相互数据转换,以及适应用户的特殊需求,为二次开发提供数据接口。
该标准及规范均规定各个财务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计算机文件为媒介,其中包括两类:一类是格式定义文件,一类是数据文件。
该标准及规范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上都能适用于目前国内会计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标准及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各会计软件厂商以保护数据安全为借口,将数据的
层层“保护”,使得会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越来越难,这也给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了难度。
(三)计算机审计准则不完善,执行困难
由于会计系统的电算化及网络化,使得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以往在审计工作中间逐渐建立的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准则越来越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需要制定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来指导审计的工作实践。1996年12月19日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都只是在一些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定,并无提出一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方法及准则并没有在审计实践中得到很好地推广,大多数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还偏低,执行业务时仍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主,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文档编辑的水平上。
【关键词】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体审计项目;试点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是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发展的最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都采用这种运作模式。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也逐步向这种模式转型。不过,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文献回顾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最初源于民间审计,后来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也逐步认识到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纷纷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过,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 Giuseppe D'Onza (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在理论界,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研究也大多是在介绍基本概念、分析其必要性,虽然提出了一些推广运用方面的设想,但大多是泛泛而谈,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东北财经大学的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认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应包括编制审计计划、选择被审者、审计目标与测试、审计发现与审计报告、后续审计等整个审计过程,但究竟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他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设想。东北大学的桑桂丽(2004)在其硕士论文《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构建》中对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程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并对如何在具体项目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提出了具体设想。她的设想主要是借鉴了民间审计发明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给出了审计风险要素的量化过程。不过,文中并无相关实践案例分析。而且,由于其设想主要是建立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上的,因此并不代表最先进的审计思想。当然,其量化风险并将量化结果与审计抽样数量结合起来的设想也值得我们借鉴。
二、初步设想
笔者认为,要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应该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去指导从计划编制到报告撰写,直至后续审计的整个审计过程。而要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就必须重视项目的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审前调查工作应侧重对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审计方案的编制应与审前调查结果紧密结合,以审前调查揭示出的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重点,以审前调查的风险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审计抽样比例的依据,这样就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在识别企业目标和风险后,可针对与风险点相对应的控制进行内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判断风险大小。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应以审前调查结果为依据,方案中应详细列示每一个审计要点对应的企业目标、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应象编制内控测试模板那样细化审计步骤,详细列示需要访谈哪些人员、需要抽取哪些样本等;对抽取样本的比例应以审前调查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明确规定高风险领域对应高的抽样比例,低风险领域对应低的抽样比例。这样就可避免由于审计人员经验不足或懈怠等原因而影响审计质量。此外,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新增信息调险评估结果,优化审计步骤,以修正审前调查中由于信息量不足而作出的错误估计和判断。
目前,一些公司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工作不够重视,审前调查流于形式甚至不搞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基本上是在股份公司已经制定好的模板基础上略加改动就完成了,这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不符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
三、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
为了验证上述的设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施效果如何,2007年10月,笔者选择气矿原矿长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试点。在这个项目中,尝试性地运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确定企业目标,识别企业风险
根据审计规范中列示的离任审计要点和步骤,结合气矿风险数据库、RCD文档中列示的企业目标和相应风险,筛选出了此次审计需要评估的风险点共计115个,这些风险点按照大类分主要有:业绩指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货币资金、存货、往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内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等11大类。其中,业绩指标类涉及风险点2个、固定资产类涉及风险点18个、在建工程类涉及风险点10个、无形资产类涉及风险点11个、货币资金类涉及风险点10个、存货类涉及风险点10个、往来类涉及风险点17个、长期股权投资类涉及风险点9个、损益类涉及风险点23个、内控类涉及风险点3个、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类涉及风险点2个。
(二)收集相关信息,评估风险大小
本文以调查问卷结果、访谈结果、以往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发现线索、分析性复核发现线索等五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风险评估的依据。相关信息的具体收集方法为:
1. 调查问卷结果
将上述已筛选出的需要评估的风险逐一转化成需要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归类,不同类别的问题由不同岗位的人员回答,共制作并发放了25份调查问卷。由于该单位配合得力,加之问卷已设置好了不同类型的答案,回答主要以打对勾的形式进行,因此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将问卷全部答齐并收回了。调查问卷结果提示了与3个风险点相关的问题线索。
2. 访谈结果
通过访谈现任矿长、总会计师、监察科长、企管法规科长、生产运行科长、甲醇厂主任会计师等五位同志,了解了单位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以及离任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并形成了访谈记录。通过访谈发现了与4个风险点相关的问题线索。
3. 以往发现问题
通过到档案室查阅相关资料,对XX同志任职期内气矿被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清理,并形成了气矿以往年度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统计表。查阅的资料包括:上一任矿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兄弟油田内部审计、普华永道、元信事务所等外部审计以及审计署特派办等出具的审计报告,财务稽核资料,2005年、2006年、2007年管理层自我测试和普华永道第一期测试报告,与任职者和气矿领导班子相关的举报及案件资料,因决策和管理原因造成经济纠纷案件的资料等。通过查阅以上资料共发现与9个风险点相关的问题线索。
4. 查阅资料发现线索
主要收集并查阅了生产经营、财务、物资、人事组织、监察、对外投资等管理部门的年度报表、年度总结、分析、考核结果、协议、会议纪要、文件汇编、内控制度等各类资料。一是通过查阅气矿营业执照、组织结构图、财务报告、财务科岗位职责描述等资料,了解气矿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二是通过获取任职文件、离职文件、业绩合同、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表,了解余进同志任职期限、权限、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三是通过查阅会议纪要、生产经营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了解气矿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通过查阅矿办会议纪要共发现与14个风险点相关的问题线索。
5. 分析性复核发现线索
通过发放和收集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资料表、银行账户开立情况调查表、存货调查表、固定资产大类调查表、油气井及相关设施大类分析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表、投资完成情况调查表、大修项目及安全环保治理实施完成情况调查表、债权债务调查表、账龄分析表、对外投资管理情况调查表等,了解气矿的财务状况。通过对气矿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的分析性复核发现审计线索。通过分析性复核共发现与11个风险点相关的问题线索。
通过以上方式获得的五个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汇总,填制了风险分析表,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了风险高、中、低的定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险评估表。
(三)根据风险大小,确定审计要点,编写审计方案
根据以上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只关注高、中风险及虽被评估为低风险但审计模板中要求审计的风险点,从上述115个风险点中筛选出了77个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并编制了可操作性强的、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
(四)实施审计方案
按照审计方案中细化的审计步骤开展现场审计工作。由于审前调查工作做得扎实,审计方案可操作性强,项目实施阶段的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四、试点效果分析
(一)各阶段耗时统计
1. 审前调查准备阶段(2人5天)
(1)制作所需资料清单、调查表,并将所需资料清单、调查表以传真、邮件的方式发给被审计单位联络员,要求其在审前调查时准备齐全;(2)制作了25份调查问卷、 5份访谈提纲以备审前调查之用;(3)通过到档案馆查阅以往年度档案资料,对该气矿以往被发现问题进行了清理。
2. 审前调查实施阶段(2人4天)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访谈、查阅会议纪要和工作总结以及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性复核发现审计线索。
3. 资料整理及审计方案编写阶段(3人5天)
(1)对调查问卷发现线索、访谈发现线索、以往审计项目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发现线索、分析性复核发现线索等五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了风险高、中、低的定性评估。
(2)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关注内容,并编制了可操作性强的、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
4. 审计项目实施阶段(4人18天)
按照审计方案中细化的审计步骤开展现场审计工作。
5. 审计报告撰写阶段(2人2天)。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审计项目现场实施前用了30.27%的时间进行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编写工作。
(二)审计发现问题及其与审前调查的关系
此次审计共发现问题11个,其中有5个问题的审计线索是在审前调查查阅会议纪要时发现的;有3个问题的审计线索是在审前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的;还有3个问题是现场审计时发现的。试点工作表明:审前调查确实有助于抓住审计重点,查阅矿办会议纪要、访谈等是发现审计线索、确定审计重点的有效方式。当然,参与调查的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经验判断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五、总体评价
(一)收获与经验
通过此次试点工作认识到,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前调查工作确实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明确审计重点,理清工作思路。在审前调查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编写的审计方案针对性更强,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试点工作的亮点有:
1. 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即评估什么
充分利用内控工作已经取得的成果,直接引用风险数据库和RCD文档列示的企业目标和风险,把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落到了实处。
2. 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即怎么评估
充分总结以往审计工作经验,提出了风险评估的五个方面的信息来源,即访谈、问卷调查、以往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发现线索和分析性复核发现线索。
3.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编制审计方案,使审计工作有的放矢
为了克服以往审计项目实施时由于不做审前调查而造成的盲目性较大的弊端,在确定审计要点、具体审计步骤时以风险为导向,以审前调查的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审计方案,可以引导具体审计人员将精力放到重点领域,按图索骥,以最快的速度发现问题。
4. 细化了审计方案,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为了克服以往审计方案粗糙,可操作性差,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的弊端,方案中针对审前调查确定的审计重点,明确规定了具体的审计步骤、样本名称、抽样数量等。应要求在工作记录中详细记录具体实施过程、抽取的样本及审计结论等,这样就使审计工作具有了可检查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杜绝了审计工作的随意性。
(二)不足之处
由于此次试点工作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性地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引入了具体审计项目中,因此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此次试点只对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没有进行定量评估,而且,审计抽样数量的确定主要依靠主审的经验判断,没有与风险评估结果紧密联系起来。下一步我们将思考如何量化风险,如何建立风险量化结果与审计抽样数量间的有机联系。
2. 此次试点在审前调查的准备和实施阶段耗费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工作量很大,如果每个项目都需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去进行准备,恐怕一般的审计人员会难以承受,也会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高工作效率的说法提出质疑,因此,此次试点也引发了我们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为现实的思考,如:是不是所有审计项目都需要如此规范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不是所有风险都需要量化评估?如何将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化?有没有一个简化的风险评估操作办法?如何在成本与效益间求得一个平衡?等等。我们想,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尚未解决之前,最好先不要考虑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以,在下一步的试点工作开展之前,应该首先对上述问题进行透彻思考,并提出一些好的设想,新一轮的试点工作重在改进和克服此次试点的不足之处,而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工作。
总之,在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风险评估将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风险分析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先进的理念,为使这种先进理念落到实处,最好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如制定《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评估操作规程》、《审前调查工作规范》、《审计方案编制办法》等,以确保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COSO制定. 方红星,王宏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IIA.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严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构建. 《财会通讯》. 2004,(6).
[4] 桑桂丽. 风险基础内部审计程序的建构. 《国际新资本与管理》. 2005年第3卷第1期.
[5]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 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研究》. 2004,(2).
[6] 胡春元. 风险基础审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审计;批判性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58-02
一、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它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里谈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两份文件里都谈到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开发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也可以说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思想或具体事物批判的基础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和本质是创新。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与审计的联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审计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观点有审计源于会计观、理论观、财政监督观、信息经济观、保险理论观、冲突理论观、受托经济责任观。总结分析,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目的是确定或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
蔡春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目的性体现在审计里是审计人员基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审慎的态度和质疑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一切,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最终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恰当的审计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可见,审计判断的过程实质上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莫茨和夏拉夫在论述会计和审计的关系时指出:“......审计与会计计量和认定的基础有关,审计是分析性的,而非构建性的;审计是批判性的、审查性的。”这是关于审计批判性的经典论述,也是审计与批判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强有力的论证。
审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这种基于客观事实、但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的理性反思,与批判性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三、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批判性思维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应该贯穿于审计执业的始终。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
学校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会计、审计类专业学生将来会从事审计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批判性思维在审计教学中实际上是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学业负担,使我们的学生从上学伊始就很少有时间去多想老师所说的一切。而在一切以分数为主的形势下,家长也会灌输“老师就是绝对权威”,不允许孩子“瞎想”。在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学校好坏的评判标准下,学校不可能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教学中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渐渐地,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主动思考,只懂得全盘接受,失去了思想的主动性,丧失了去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惯性思维一直会延续到大学,习惯了被动听课,听课只是为了考试,以考证为目的。
其次,具体到审计课程的设计上,也很少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没有引入逻辑性课程,不培养逆向思维,没有将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纳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在教学方式上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而是大多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存在“重知识、轻批判,重接受、轻思考”的倾向。第三,对专业的考核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的内容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技能的训练。
四、在审计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应该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年龄层次都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多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同时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素质的教师,才能通过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体到审计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继续推广案例教学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说理,通过案例进行实景再现,给学生展现一个真实情景的同时,可以为理解知识提供一个深入分析的范例。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比如在讲解审计抽样发展历程中的三种抽样方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统计抽样法的区别时,老师可以以一个项目同时用三种抽样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效果如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又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开展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使得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它只局限于学生想、老师讲或学生讲、老师补充的“纸上谈兵”的阶段,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务操作,学生无法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实践教学通过增设模拟实训课堂或者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模拟审计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可以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审计通常与会计信息系统有关。事实上,审计大多数的证据也是来源于会计信息系统。因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个产生有用的、可定量的经济信息的创造过程;而审计通常不产生任何新的经济信息,它只是一个收集有利于作出判断的信息的鉴定过程。通过信息的鉴定,判断真实的经济状况,进而复核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审计是对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在内的全面信息的解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逆向思维,即从结论进行反方向思考。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加强学生行为的目标和推理思维的技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有效可行的方法。
例如某企业的财务信息显示,本年度购入的原材料明显比上一年度多,审计人员就需要采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来获得本年度多购入原材料的合理解释。在了解到本年度的生产规模和上年相仿以及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后,审计人员来到仓库,盘点原材料,发现账实不符,那么账面比实际多出的那部分原材料哪去了呢?最后通过查阅原材料明细账和核对原始凭证发现,企业有一笔退货没有做账,隐藏了销货方开来的用于冲销的红字增值税发票,制造了购进原材料的假象。实际上企业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是为了逃税。老师可以再课堂上对学生这一系列推理加以引导,目的不在于是否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整个过程。
(四)进行总结评价,树立“开放型”作业观念
建议在每个大知识点教学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表述出经过思考后的观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至少一个有争议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筛选,找出一到二个重点,让学生自己先去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比如审计的技术方法中的顺查法和逆查法如何运用,两种方法对于什么样的审计目标会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些实例进行对比,加深知识的理解。同时,老师还要经常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要求每人完成一些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必须是经过严密的思考后写出的书面评论或小短文,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各抒己见。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及其重要的职能部门,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审计形象、审计权威和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所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风险意识、素质、技术手段、质量控制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及内部审计的地位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有助于加强其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审计水平。
一、目前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有待提高。随着内部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通常审计部门人员少,所以有些内审人员应付思想比较严重,造成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缺乏,因此忽视了内部审计质量要求,表现出来,既是重数量,轻质量。造成项目审了不少,但真正有影响,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精品少,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有审计从业人员很多知识相对陈旧,对于传统的一般财务审计了解得多,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有些审计人员能够留在内部审计就是查账的思维模式之中,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问题能力不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
(三)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有待提高。老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审计还停留在对传统手工账的审查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这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造成效率较低、准确性较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有待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内部审计的业务规范。由于内部审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而设置的,内审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又往往比较注重发现了多少问题、审计了多少金额,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相对落后,造成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五)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复核制度、考核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障。但这些制度,企业要么没有制定或制定的过于简单,没能得到认真执行,其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做到相互沟通、配合,以及互相监督、促进,没能很好地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六)内部审计的地位和职能定位不够清晰,作用难以发挥。对于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在已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一部分内审机构是由最高主管或审计委员会领导,但其他单位或是由副职主管,或是由财务总监主管,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抓住重点,重视全局。只有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查深查透,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另一方面,要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
(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建设。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和审计理论水平,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
(三)创新审计方法,改革审计手段。为了更好的内部审计作用,必须适应企业财务及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改革审计手段。随着企业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内审部门只有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圆满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其次,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最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四)完善内部审计的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核心。要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就要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制度时要密切联系企业实际情况,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机构即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有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该机构是内部审计机构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内部审计业务较少,在内部审计机构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保证。才能真正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到良好的效果。再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生差错和弊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业务或工作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个方面的对内部审计业务的监督和检查,以便更全面、彻底地发现和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五)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地位,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领导关系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审计活动与业务活动、财会部门以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一个管理者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这容易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 杨后彩.从审计复核中看提高审计质量的问题.湖北审计, 2002,(4).
[2] 徐政旦,朱恩荣.现代内部审计学,地震出版社,1998,7.
[3] 姜民权,甘云亭.狠抓质量管理,提高工作水平.中国审计, 2001,(4).
【关键词】 存货审计;真实性;合理性;可靠性;规范性
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货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流动性强,周转快,作为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关键的基础物料,在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存货金额的真实性会影响到当期损益及下期损益的正确性,而存货的特点是品种多,动辄有成百上千种存货,而审计时间、力量又有限,因而确认存货金额既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又是审计工作的一大难点。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对存货数量计算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存货数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存货计价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存货数量计算的正确性,存货监盘审计程序十分重要。在实施存货监盘程序的过程中,发现客户存货数量盘盈或盘亏的数额较大且情况比较异常时,应分析具体情况,找出造成异常的根本原因。审计人员对存货的监盘应格外小心,应注意以下事项:(1)应由熟悉单位状况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负责存货的监盘;(2)审计人员应当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进行必要的抽查,并形成相应的工作底稿;(3)存货盘点审核时,抽查的焦点应对准高价值的项目;(4)抽查时,审计人员应当从存货盘点记录中选取一些项目追查至存货,同时从存货中选取一些项目追查至盘点记录;(5)审计人员抽查存货数量时,应亲自计数,千万不应听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报数,以防止“空箱”和虚报,应将抽查的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盘点记录相核对;(6)审计人员应亲自记录所抽查的存货,以防监盘结果被修改;(7)审计人员应特别关注存货的移动情况,防止走漏或重复盘点;(8)审计人员应当特别关注存货的状况,观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恰当地区分所有毁损、陈旧、过时、残次及存货价值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存货。
此外,还应着重审查被审计单位存货自盘的原始记录,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和会计基础工作情况。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重大或问题较多的存货种类作为重点抽样对象,以保证存货抽查的质量。
二、对存货库存计价的合理性进行认定
存货计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对存货计价的审查应侧重于存货的发出、摊销及结转等环节,并在审计抽样的基础上进行。(1)应审查相关种类的存货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年度内有无任意改变计价方法的现象。(2)在加权平均法下,审查客户是否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型号的存货范围内进行计价,有无异类存货混淆计价的现象。(3)对客户存有单位价值贵重的存货应审查是否采用个别计价法,有无混同于普通存货加权平均计价的现象。(4)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客户,应重点审查成本差异率及差异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有无不按期结转成本差异,或任意多转、少转、不转成本差异的情况。
三、对存货库存质量的可靠性进行鉴定
在存货监盘的过程中要树立较强的价值观念,发现有超储和长期闲置未用的陈旧、呆滞的存货,应分析其质量和使用价值如何,通过降价可以销售的,应按降价后的销售价减销售费用与库存滞销物品的成本价相比较,低于滞销物品成本价的部分,可视为潜亏或作为有问题商品处理。发现被审计单位有霉烂变质和毁损的存货,经销售与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或其他有权部门鉴定后,视为亏损,被审计单位应对此进行减值账务处理,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注明这类存货减值的性质、程度及造成减值的原因,以便分析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减值数额及存货减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应进行适当的审计调整并在审计报告中充分披露。
四、对存货成本核算的规范性进行审查
证实存货成本的准确性,通过对账簿和有关凭证的审查,揭示任意扩大或缩小成本开支范围,间接费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存货成本审计包括对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制造费用的审计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等内容。(1)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主要抽查产品成本计算单,检查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真实性;分析比较同一产品前后各年度的直接材料成本;抽查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分配与会计处理是否正确。(2)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主要抽查产品成本计算单,检查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检查直接人工耗用数量的真实性;分析比较同一产品前后各年度的直接人工成本;结合应付工资的检查,抽查人工费用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3)制造费用的审计主要是获取或编制制造费用汇总表,并与明细账、总账核对相符,抽查制造费用中的重大数额项目及例外项目是否合理;审阅制造费用明细单,检查其核算内容及范围是否正确;检查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4)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主要点是获取或编制主营业务成本明细表,与明细账和总账核相符;分析比较本年度与上年度主营业务成本总额,以及本年度各月份的主营业务成本金额;结合生产成本审计,抽查销售成本结转数额的正确性;确定主营业务成本在利润表中是否已恰当披露。
五、重视与存货对应的会计科目的异常现象
由于存货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与其对应的会计科目相当多。在存货的采购过程对应的科目有往来款项及在途材料等;储存发出环节对应的科目有委托发出材料等;销售环节与其对应的科目是主营业务成本等。有些企业往往通过在其他应收款、在途材料、预付账款等科目挂账,其实质上已经消耗价值形态已转化为成本费用的存货,以此达到虚增利润。(1)库存材料的盘盈盘亏不作账务处理。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材料,应按规定程序报批转销其毁损价值,但有的企业为了掩盖经营头部的不景气,对已查明的毁损材料不呈报,不作账务处理,造成利润不真实。(2)人为调整成本差异率,增加或减少材料的成本差异。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为控制利润增长,人为提高或降低材料成本差异率,多分摊或少负担材料成本差异。(3)材料假出库虚列成本费用,调节当期利润。(4)将已消耗的存货通过其他应收款或预付账款挂账核算,少反映企业的成本费用,从而虚增利润。(5)滥提或少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计提存货的跌价准备,出于调节利润的目的,滥提、少提或不计提存货的跌价准备以达到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对此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质、产品的种类、消耗原材料的品种、原材料的耗用周期及频率、产品的周期及时效性、科目挂账的原因,如是往来款项,应着重对其账龄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是否有异常,判定其实质是否已经到货或已消耗为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文学网.浅谈企业存货盘点的内部审计.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网.浅谈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
[3] 中国论文下载网.浅谈存货审计.
[4] 中华会计网校.存货审计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