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7: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经济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有利于学生社会网络资源的培育与扩张同学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网络。同学网络、校友网络,对同学、校友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今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建立起以校友为节点的社会网络系统,在促进同学、校友关系交融的同时,促进母校建设与发展。但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做法,注重的是事后,而不是事前,没有将在校生纳入校友的考虑范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同专业在校生中培育、建立起社会网络系统。事实上,在传统住宿模式下,除了一些在学校社会活动别积极的同学外,多数同学基本不认识外专业的同学,更不用说建立起某种亲密的社会关系。而在创新转型后的住宿模式下,同学既可以通过行政班级活动、上课,认识同班、同专业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宿舍的环境,与其它专业,甚至不同年级的同学建立关系,且这种同学关系数是呈指数增长。
(二)有利于弥补学生能力的缺失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未来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生代大学生能力的缺失,是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的问题。我们往往把学生能力的缺失,归咎于学生的本身,而没有在培养主体上寻找原因。大学之前的家庭、社会、学校的过度关心,弱化了学生本应具备的能力,如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大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面临着弥补学生之前缺失的基本能力。在创新转型住宿模式下,学生不再有班长、组长或同班同学的提醒,必须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安排作息时间。由于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不同,作息时间也就不一样,因此,他必须学会兼顾他人。此外,不同专业的同学思维方式不同,如何与不同专业的人交往,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这种住宿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就部分弥补了大学生之前最为缺乏的生活、处事、为人的能力。
二、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的探索——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为例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是由福州大学与福州大学资产运营公司举办的独立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目前已拥有39个专业,12000多名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办学模式下,2008年开始,学院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创新转型住宿模式。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高校,早年至诚学院的新生报到率都在90%左右,近年新生报到率虽有提升,但还在95%左右徘徊。因此,新生报到率与新生宿舍安排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矛盾。此外,学生在学期间退学、转学、休学、参军、出国等等,也提出了房产资源的利用问题。基于此,学院开始尝试性实施新的住宿模式,解决房产资源的经济合理性问题。学院按照如下步骤开展了住宿新模式的试验:第一阶段,尝试阶段。为了减少新模式介入引发的波动,保持学校稳定,学院采取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即:2007级以前的学生仍按旧的住宿模式居住,2008级新生按新的住宿模式居住。同时,建立起学生社区管理中心,建立系、社区辅导员专业化分工协作系统。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学校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宿舍安排人员工作负荷减少,学生没有波动、较为认可,来自系辅导员系统的排斥力较大,社区辅导员比较忙乱,极个别有后门可走的家长对宿舍床位抽签结果不满意,但总体状况良好。第二阶段,总结与推广阶段。2008级新生入住后,褒贬不一。学院通过新旧宿舍住宿模式而引发的学生行为管理的比较,不断思考总结,并强化系、社区辅导员角色意识,强化新模式优势。并且,在2009级及以后的新生中,不断扩大试验范围,直到2011年,全校全部实行新的住宿模式。这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当缺乏新旧住宿模式比较时,个别领导、教师常把学生管理问题,归因于住宿模式的转换;基本做到了只要有空床位,就可以安排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系辅导员与社区辅导员对立性减少、协作性提高;社区管理中心建立起了较强的学生自治组织结构及干部队伍,社区建起了党员服务站,学生自发办起社区期刊《家》,以情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基本形成。第三阶段,住宿环境利用阶段。新模式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在前两个阶段试验中,我们没有过多的强调,而是让实践说话,学生对宿舍环境的利用,基本是无意识的。但在2011年以后,我们不断宣传这一住宿环境对学生行为的改造作用,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利用环境,完善自身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养成。目前,大学生住宿创新转型模式已实施六年,整体较为顺利,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也为至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资源。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探索与完善,主要有: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学生利用宿舍环境的主动性有待启发等。
三、大学生新型住宿模式构建与推广的关键点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构大学生网络交易平台,这一平台的主要栏目为:首页、全部分类。其中,我们依赖电子商务的B2C模式来建构二手之大卖场。所谓B2C主要指第三方与换物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二货专场中产品包括:二手书本、二手电子产品、二手自行车、二手电瓶车、二手其他物品。系统采用阿里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不但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调整运行的配置,而且还可极大地降低运营的成本。运行环境使用linux+php5.4+mysql(数据库),这套运行环境也是当下最流行的Php网站的配置,具有速度快、架构灵活、低成本等优点。系统主要由4大模块组成:用户购物模块、商家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WAP模块。在交易过程中,先由商家向后台管理方提供物品并标明物品种类、属性;后台管理方在看到信息后与商家协商,评估物品并确定物品的购买价值,把物品贴到网站上供用户浏览;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所需物品的相关信息,并与商家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方式;商家卖出成功后再与后台管理方联系,抽取相应佣金;最后,由用户对物品进行评价。
2“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
“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由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承担。运维主要包括两大块工作:一是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二是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系统方案设计,提出运维建议,完成运维方案的制定及应急故障演练等相关工作;负责网络交易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对网络交易平台系统的性能、状况等进行监控和报警;对交易业务数据及其它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保管;负责金融交易系统日常运行检查、应急操作、系统和网络监控及相关操作文档确定工作等。在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上,平台以绍兴市某外语院校为基础,在稳定运营后在绍兴各大高校推广,然后进一步从绍兴各大高校推广至全浙江省各大高校,利用本平台为大学生商品交易以及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宣传推广上我们采用了品牌推广、口碑营销和新媒体推广三种方式。
(1)品牌推广。即在校园内通过海报宣传、座谈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二货网”这一校园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它。网络交易平台以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建立校园交易平有的品牌。
(2)口碑营销。校园平台可以通过以个人账号前一个月免费上传自己的二手物品和新物品的方式,让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易,让他们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使物品得到更好的利用。体验过后的消费者会相互转告传播,从而使我们的校园交易平台有一个良好的口碑。
3)新媒体推广。在日趋网络化的时代,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广,能够增加效益。而且,已经构建了二货网的手机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平台,所以推广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3结语
据广州日报11月19日报道金融海啸、跨国公司裁员,让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乱了阵脚。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靠谱。然而,百万雄师都想挤过独木桥谈何容易,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
何谓炮灰?按报道主人公周悦的话,“炮灰的意思就是做无用功,陪着冠军跑的人。”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仅13566人,也就是说,有超过100万人将成为“炮灰”,淘汰率高达98.7%。由此可见,“炮灰”之说,尽管有些悲情,客观上却是一种实情。
“炮灰”一说的流行,反映了大学生求职的悲怆与无奈。按理说,公务员考试只是众多就业渠道中的一条,但由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具有户口、福利等安定职业的关键要素,这几年公务员考试一直都是求职热点,报考人数犹如芝麻开花,以至于今年中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岗位供需比达到4584∶1,夺得第一。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公务员考试实现就业简直是“华山一条道”,考上公务员无异于中了彩票。
“炮灰”一词,还暗示了一种渴望就业的焦虑情绪。就业问题原本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今年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谓难上加难。一方面,企业在校园的招聘需求大幅缩水,有些公司的校园宣讲会成为“形象宣传会”;而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0万,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超过33万人,比去年上升4万人,如果再加上省外大学毕业生,将超过50万人在粤“找饭碗”。在僧多粥少的求职环境下,毕业生们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公务员考试只是在“就业无门”彷徨无助的时刻紧紧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1.论文封面中题目为小一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等为仿宋GB2312三号。
2.中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
(1)中文题目以黑体小一号字居中分成1或2行打印。
(2)中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打印摘 要,采用四号黑体字,摘要内容另起行前空两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关键词为小四号黑体字,与摘要内容隔开一行,另起一行左对齐,空两字符后跟关键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英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中的英文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1)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二号字加粗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2)英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四号加粗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一行小四号字打印英文摘要内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居左,以小四号加粗打印KEY WORDS, 留两字符空格,其后是关键词,采用小四号打印。
4.目录 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编排清楚,目录中的章、条一般编排到二级,也可编排到三级(章、条、款),标题应该简明扼要。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目录两字用小二号粗黑体,下空两行为章、条、款及其开始页码,以小四宋体、1.3倍行距打印。章、条、款层次代号如下:(详见附4)
1 (章的标题) XXXX 1
1.1 (条的标题) XXXX 2
1.1.1 (款的标题) XXXX 3
5.正文 每章的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左起打印;章下空一行为条的标题,条的标题以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条下一行为款的标题,款的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正文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1.25左右,正文中标题同目录相对应(详见附5)。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四级以后可单独编号,如编写作(1) (2) (3) 或① ② ③或a. b. c.等。正文中用的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能两种混用。正文中用的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6.图 图应有编号和图题。图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图号后空一格为图题,如图2-1 等,图的编号和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五号黑体字打印。版式为四周环绕型;靠右侧置放(详见附5)。论文中的插图应具有鲜明性,切忌与列表及文字表述重复。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正文表述所用保持一致。插图要清楚,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幅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标出;图内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字。
7.表 表应有编号和表题。表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表号后空一格为表题,如表2-1 等,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采用黑体五号字;表内文字符号采用小五号宋体打印,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制表一律采用三线制。列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详见附5)。
8.公式 公式一律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序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如(2-13)、(4-5)等,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公式书写方式应在文中相应位置另起一行居左空四个字符横排,对于较长的公式只可在符号处(+、-、*、/、等)转行(详见附5)。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另起行以五号宋体字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与在正文中的引用顺序一致,著录格式及示例详见附6。
10.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 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人力资本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08-03
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相关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一)制度的存在:大学生就业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制度是新制度经济学派最根本的研究对象。诺思把制度看做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舒尔茨在1968年对制度的功能进行了概括,认为制度具有五大功能:提供便利、降低交易费用、提供信息、共担风险和提供公共物品。袁庆明在其《新制度经济学》中概括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给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以上学者都在强调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显然在他们看来,制度的存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人们在制度面前,更多的是一种消极应对和防备的心理或行为。但对于制度所具有的功能,他们却持积极态度,一致认为其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和激励的功能。
制度的存在是社会关系得以进行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制度,社会将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没有约束,更没有激励。同样,合理的制度能够对高校就业相关部门或大学生本人产生激励和约束。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相应的能够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才能有力推动国家培养大学生人才目标的实现。更甚者,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存在,根本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根本制度环境之下,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规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正常秩序。
(二)制度变迁理论: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的依据
制度分为根本制度、具体制度和规则以及非正式制度等几大类。根本制度在一段长时期内是不变的,如宪法等;而具体制度,是在根本制度环境下会根据实际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而发生改变,这一层面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可以发生变迁的,其前提就是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发生非均衡,从而引发新的制度安排的变迁。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里,最先研究制度变迁的是舒尔茨,他指出,“制度是某些服务的供给者……对每一种这类服务都有需求……当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服务与其它服务所显示的报酬率相等时,既实现制度的均衡”。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报酬率并不相等,于是引发了制度变迁,以适应新的制度需求。此后,戴维斯、诺思、拉坦、戴维-菲尼、林毅夫等人都对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其中,戴维・菲尼建立了关于制度安排的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框架,把制度安排看做制度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引起制度变迁的主要变量在于制度安排。这正符合本文所阐述的有关建立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制度安排的理念。
制度安排的建立是必要的,是解决原有制度非均衡矛盾的根本切入点。但是要建立新的制度安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度变迁理论阐述了制度供给与需求能够发生变动的条件。在特定的环境下,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度安排的难度。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安排也是如此,建立新的制度安排必将考虑到其实行的成本与收益,尤其要考虑对原有制度的相关利益者的伤害程度,才能减少制度安排的阻力。
(三)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交易费用理论可以说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交易存在的前提在于资源的“转移”,这里说的资源可以是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人力资源即包括其中。交易之所以会产生费用,达尔曼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了解和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以及执行和控制成本。张五常则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了交易费用,他认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的定义这么宽广很有必要,因为各种类型的成本经常无法区分”。从根本上来说,新制度经济学派在交易费用产生共同的认识,认为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资产的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
大学生就业,寻找工作,也必然会产生交易费用。当其欲把自身的人力资本做交易,换取职业的报酬时,交易费用必将发生。这些交易费用在没有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都认为是其费用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和信息搜集的困难,增加了寻找工作的费用。而在交易费用中很大比例在于信息搜寻所产生的费用。信息不对称根源在于制度的不透明和不完善。这也为我们提出了要建立新的就业信息透明的制度安排。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一)人力资本理论
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界定始于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于1968年认为,人力资本(huinan capital)是“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未来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总的说来,人力资本是一种依附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这种依附在人身上的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等。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二是人力资本是后天产生的,是需要经过投资才能够形成的,投资的主要方式是教育和培训。三是人力资本能够带来收益。而一般说来,人力资本收益率要大于物资资本收益率,因此,在同等条件下,人们更热衷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四是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专用人力资本两种类别。一般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本在各行业各部门都能够适用并创造财富的资本。而专用人力资本是在某一特定行业适用的资本,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专用人力资本是使得人力资本具有差异性的根本所在,一般说来,产生专用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尤其是通过高等教育。
(二)人力资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导致结构性失业。人们投资人力资本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跟风性质。以就业为例,哪个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好就选该专业,这就使得某些专业过于热门,培养的人力资源过多,从而增加就业难度,而部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使得这些专业就业岗位供给大于需求。教育部门也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尤其在扩招形势下,某些专业增加的人数与社会需求量不匹配,出现过剩现象。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2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过强,影响其就业范围。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可以说是专用性的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虽然说在就业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排斥其他没有此专用性的人才的竞争。但是,也正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他们择业的范围相当狭小。一般大学生选择的领域为中大城市的单位,而这些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大学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乡村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大学生这类人力资源比较少,提供的福利和环境条件也比较恶劣,限制了大学生往乡村一级就业的机会。
三、筛选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一)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旨在抨击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具有提高劳动增长率的理论。筛选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雇主需要通过一定的信号来甄别劳动者能力的高低。而教育能够提供求职者的学历和工作能力等信号,雇主通过这些信号对求职者进行甄别和筛选,最后决定是否录用。在此,文凭和学历变成了提供筛选的主要信号。并且,筛选理论认为教育不一定能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个人的内在能力。教育只是把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外在标识,以便雇主识别劳动生产率较高者。同时,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成本与个人能力呈负相关。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越高,支付的教育成本越低。在同等条件下,能力高的人在支付较低的教育成本下可以获得更高的教育,而能力低的人需支付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更高的教育。在考虑成本与收益之比例的情况下,很多能力低的人会因为较高的教育成本可能带来较低的收益而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因此,筛选理论认为,最后进入较高的教育等级者具有较高的能力。
(二)筛选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教育过度现象出现。在以教育为信号的前提下,人们热衷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以获得比其他劳动更有优势的教育信号,从而为求职积累资本。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现象足以证明人们在就业压力下,选择一种认为对就业更强有力的教育信号。研究生的数量猛增,而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结构里,其就业岗位的提供有限,势必影响到研究生的就业环境。
2 能力低者混入其中,导致雇主在筛选信号上不予认可。大学的扩招,使得许多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的人进入大学的门槛。不仅在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较薄弱,在实践操作层面也不如职校学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入职前是一个弱筛选,入职后的工作能力表现是强筛选,而许多大学生入职后在强筛选下只传递了低能力的信号,从而影响其人职后的发展。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认可程度降低,其求职信号也逐渐失去优势。筛选信号一旦失真,势必影响有能力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3 考证热。教育信号里不仅包括学历,也包括各类资格证书等。在筛选理论前提下,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光靠学历一个信号是不够的。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考证。于是在各高校,大学生考证热也不是新鲜事,有的甚至整个专业的人一窝蜂去考证。考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投入程度,很可能得不偿失。很多证的考试都是流于形式,并未能真正掌握专业技术,而专业知识又不过硬,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比较困难。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就业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多林格尔(P.B.Doeringer)和迈克尔・皮奥里(M.J.Pi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多林格尔和皮奥里(Doeringer&Piore)认为劳动力市场由分割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部分组成,其一级市场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等特征;二级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自愿性失业。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会根据个,人的教育信号和社会公众认可的能力等级,一般只限定在一级劳动力市场,而不会到二级劳动力市场,从而存在自愿性失业的现象。
2 城乡分割,专业不对口。我国劳动力市场除了分一二级市场,还存在城市与农村两级市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而且是努力往经济发展较好的、较开放的大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市场吸收不到高素质人才,即使有合适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他们也宁愿待在大城市选择暂时性失业。
3 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表明一级劳动力市场的优越性,而一级劳动力市场最强的筛选信号就是学历和证书,从而使得人们为了获得一份好的、体面的、高报酬的工作而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当越来越多的人往高等教育门槛挤时,很可能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大学生教育出现过度教育的现象。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数量超过了社会经济结构需要的相应人才微量,从而引发剩余部门的失业现象。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职业规划论文,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站。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职业规划论文,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职业规划论文,学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黄永奎等.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6).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文化 提升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明确方向,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办学方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坚强支柱,大学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建设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的有力助推器。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加强对大学文化的认识,明白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要积极探讨发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研究解决策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的界定
“大学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结构层次上看,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次。”[1]因此,大学文化是由其主体“大学人”在学习、整理、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以校园环境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独特的校园物质建筑、制度建设、精神文明等一切财富,因此,大学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师生的行为模式。同时,在大学师生的传承与创新中,大学文化也在不断生成、变化,并被它的师生所尊崇、学习、继承和完善。 总之,“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它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作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2]
提升大学文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作用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文化理念,提升大学文化将有助于高校师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办学理念、提高学术品位,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大学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与现代优秀文化的结晶,是集多元良性文化价值观念于一体的先进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明确指向灯。因此,大学文化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不断保持自身先进性,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文化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石与助推器,是国际化中各色各样不同教育方式与理念的界标,提升大学文化将更加坚定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并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方向。
2.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一种重要内显方式,是指在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理性思考及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是学校发展之根本。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同时要加强专业设置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以及校园环境等国际化。大学文化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就是要加强课程设置、制度建设,立足于国际视野,增强特色意识、精品意识,建设国际化精品课程、增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互派教师访学、授课,营造有特色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模式,最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交际的现代应用型国际人才为主要目标。
3.提高国际化学术品位
学术是大学的内在价值要求,学术品位也是大学文化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师生需要有高品位的学术思想,才能有参与国际学术论坛与研究活动的资本。提升大学文化就是要营造学术自由氛围,积极鼓励各种学术社团的组建,提倡师生在论坛活动中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对国际国内各种事件、思潮的观点,催发各种想法与理念生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各种学术思想争奇斗艳,百花齐放。提升大学文化就是要创建学术活动平台,提供学术活动空间,要引进也要送出,使国际国内著名学者走进大学带来最先进的学术理念,也要派出不同年龄、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访学、研讨;学校要举办不同形式的、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以学术推动教学,以教学促进学术,使高等教育学术品位得到提高。
大学文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趋同化。中国高等院校自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招生规模扩张、校区规模扩大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高等教育全民化得到了普遍提高,校园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这种扩张与扩大的表层变化远远大于其文化本质的变化。大学文化的不同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内院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就是简单的趋同——扩招、扩建,并且在制度建设、课程增设方面简单模仿,真正的大学精神文化未得到较高层次的提升。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很多高校在凸显办学特色,体现文化优势等方面的不足就显现了出来。
2.庸俗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文化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但是,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思想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创造活力。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创造自由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适得其反,遭到社会文化“绑架”,出现了社会上流行的官僚作风、造假剽窃等不良习气。因此,当今的大学文化不能鲜明体现其独特的思维、辨识和创新能力,并因其文化底蕴不足,在引领社会风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等方面表现出较多弱势,长此以往,大学文化将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庸俗化,即丧失本源文化,向他源文化靠拢。
3.简单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简单化一方面体现在其以教学服务为主,脱离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体现在未将“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有机融合。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服务社会,所以高校文化建设目标需与社会适用紧密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实用型人才,创造更多适用于社会的文化成果。其次,目前,各高校基本处于教育国际化的摸索阶段,未形成自己独特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要么简单照搬,要么全盘否定,这都不利于高校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取代本土化只能导致中国教育文化特征的丧失;反之,强调教育的本土化,排斥外来教育的影响,也会滋长另一种形式的民族主义情绪。”[5]所以,高校须在有机整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前提下,加强社会实用型文化产品的推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如何提升大学文化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通用性是指本国的文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中是否被承认、接收和理解;交流性是指为活跃不同国籍、民族、文化间人们的交流、交涉是否确立了接触的规则;开放性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制度和意识上是否站在本国立场上将别国文化接收到自己的机构内。”[3]通过被诸多学者认可的喜多村和之先生的这三个国际化标准不难发现,高等教育是否国际化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被国际认可的程度、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接受异文化、是否可以在不同文化中交流。因此,在新时期,各高校须加强大学文化的开放度与包容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崇高使命出发,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1.大学文化的传承功能与批判思维相结合
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一代又一代大学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文化传承的必备基础。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同时也是扬弃过程,既针对传统文化也针对外来文化。
在当今,国际化对于大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之间可以进行广泛、自由的学术交流,以此推动大学优势和特色的进一步彰显,促进办学观念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创新机制的完善,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不免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也无法排除“丧失自我”的危险。面对美国等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年轻学子们不免会有自叹弗如的感慨。王智平先生曾说,“全球化浪潮在本质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的,他们是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订者,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实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其文化处于强势文化的地位。”[4]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育人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引导教育大学生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着力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与学习,批判地接受外来文化。
2.大学文化的创新功能与科教兴国战略相联系
大学是各种新思想、新创作、新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这种创新主要包括原创新和再创新。在学术界“剽窃”成风的当今,大学应该重振旗鼓,引领风尚,尤其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加大高等院校国际竞争力,大学必须加大“原创”力度,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到社会的发展中来。这里的“再创新”是指借鉴不同文化进行整合,形成适合自己发展、有特色的文化模式。国际化的大学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但是开放并非失去自我,而是吸取各国优秀大学文化,进行文化资源的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
3.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与服务功能相辅相成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下,不乏有功利的、享乐的、消极的腐朽思想存在。大学作为求真育人的最坚定的阵地,应该严保自己的操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通过文化讲座、培训、展览等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大学文化应加强其国际化办学理念,提高其国际化学术品位,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用中国文化服务于世界。
总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大学文化意义非凡。虽然各高校在国际化摸索前行中,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弊端显现,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代表一定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9.
[2]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14-17.
[3]刘红.高等教育国际化[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138.
[4]王智平,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4.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困难;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07-03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3年,全国毛入学率达到34.5%,浙江省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7%,紧随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在全国各省中率先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分化,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有数据显示,因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学生占全年大学生自杀总数的18.9%,学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两大直接诱因之一。
学生学习困难是一个世界各国在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克(samuelA.Kirk)首次提出了“学习障碍”(LeamingDisabilities)概念,在中国被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在美国备受关注,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学习困难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和不少研究者都高度关注这一群体的教育需要,并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帮助。国内直到20世纪末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大学生学习困难”、“高校学困生”和“高校学习困难生”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2000-2015年的资料发现,十六年共发表各类文章98篇,研究成果稀少。从研究内容看,以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实验分析和日常教学、管理实践探讨为主;从研究方法来看,以相关研究为特征的定量研究居多,深入的质性研究还处于空白。
本研究旨在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一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Theory,GT),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作初步探究。研究的主要目耸牵旱谝唬探查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现状及其对学习的看法,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二,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初步范例模式和学业转化基本原理;第三,提出相应的干预和帮扶举措。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是一种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资料搜集与分析而构建某一理论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宗旨是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通过资料编码和归类实现。根据逐渐抽象的程度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又称轴心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又称选择式登录)。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见图1。
(二)研究过程
1.被试选择
综合现有研究资料,目前国内学习困难生主要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级学生,不能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要求正常完成学业,并因此受到退学、跟班试读、延长学习时间、不能授予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群体。本研究的标准为:学习成绩经过补考仍然有4门次以上不及格,或者连续2学期获得学分低于12学分。
按照上述标准,本研究选取了28名浙江省某高校学习困难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23名,女生5名,从大一到大四依次为2、9、11、6人。所有访谈对象的年龄在18-22岁之间,分别来自金融学、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包装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英语、法学、工业设计等14个专业。研究第1阶段采用随机访谈,第2-4阶段的访谈对象通过理论抽样选取(尤其选择了不能如期毕业的大四学生)。
2.访谈内容
本研究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请您描述下您目前的学习状态?
(2)您对自己的学习有目标和要求吗?您如何处理各类学习任务?
(3)您觉得目前的学习成绩反映了您真实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吗?
(4)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您学习成绩不理想?为什么?
(5)您觉得您身边类似于您这样学习状态的同学多吗?为什么?
(6)学习上有困难时,您最想找谁帮助?
(7)您觉得在大学里什么事情对您来说最重要?
(8)您觉得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有什么不同?
(9)您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10)您认为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哪些工作会更有利于帮助学习困难大学生?
3.研究步骤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研究情况见表1。
阶段一数据采集分别以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共访谈19人,创建大学生学习困难的表现、原因和调控策略等三个初始类属的一系列代码。其中11人在4-5人组成的小组中访谈,8名学生个别访谈。
阶段二采用半结构化个别访谈,被访谈者回答预设的10个问题(与阶段1同)。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围绕问题,每次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关联关系,并寻找出每一个类属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相关。通过关联式登录,最终梳理出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即学生个体因素分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控能力、个性性格6个次类属;学校因素分为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余文化3个次类属;家庭因素分为家长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关系3个次类属;社会因素分为社会风气、生源地教育水平差异2个次类属。
阶段三采用核心式登录,即选择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核心类属,建立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学习困难成因的初步范例模式。随后,继续采用阶段2的半结构化访谈方式,深度采访3人,进一步检验在前两个阶段中确认的重要类属和属性,更为详尽地探寻每个类属内部诸次类属间的关系;让被访谈者讨论范例模式中的四大类属彼此间如何关联;组建一条故事线,描述大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阶段三类属、次类属和概念类属如图2所示。
阶段四目标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和解释已建立的范例模式,对2位预留学生访谈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范例模式中的类属已发展得足够丰富,对于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四大类属均没有发现新的次类属和关系,核心类属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构成因子,理论上达到饱和。
二、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
根据前3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及分析,形成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的范例模式(图3),并在阶段四中进行了验证。
从图3中可看出,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脱节导致部分大学生从一入学就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可将其界定为前置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是内因,直接导致了学业困难;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是驱动强化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方向和强度。具体分析如下:
个体原因是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因素。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欠缺,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对高考所报学校和专业知之甚少,不习惯也不能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随着教育高收费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大学学习旨在获取文凭,学习动机弱化;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有很大不同,大学的学习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等。
学校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间接因素。部分课程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教W方法,导致学生“需”与“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学生管理仍较为粗放,不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状况和变化,学业指导不够“精准”;学习氛围影响巨大,班风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好,一个舍风好的宿舍,基本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生;学生的校园生活仍不够丰富,部分学生沉浸在游戏和聊天中不能自拔。
家庭和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间接相关因素。多数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有些家长更是不闻不问;一些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绪,影响学业;一些家境优越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学好学差无所谓;一些成长在单亲家庭或不和谐家庭的学生,在性格上受到影响;还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个别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社会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的原理
目前,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想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对症下药,逐步预防和转化是完全有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为此,根据上述范例模式,本研究提出如图4所示的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转化原理。
我们认为,学生学业转化需要内、外部系统的联合作用。学生本人认真评估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尝试改变学习状态,逐步增强学习动力并付诸行动、努力学习,学校积极创造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引导和过程监控,再结合家庭―社会一学校互动等方式,是可以达到减少学习困难大学生数量的目的的。
同时,对学业转化成败的调控和分析策略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学习困难各形成因素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内外归因,帮助其逐步消解消极归因,增强积极归因,通过改变困难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影响其后继的学习行为。
三、结论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