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行政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修改。在文章的初稿完成后,应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共同的工作者与指导者。然后加以反复 推敲并作细致的修改。文章全部完成后,放置一段时间,再行修改。温故而知新便可发现重要问题,因而需要多次修改。
2、写作。在提纲拟定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妥当安排内容的先后次序,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 在写作初稿时,不妨内容写的全一些,面宽一些,避免有重要内容遗漏。而且,能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使文章一气呵成。
3、提纲。在反映思考,理清思路,并形成条目后,写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有了提纲,作者写起来就会目标明确,思路开通。提纲的内容主要是按题题目、前言(文章的宗旨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讨论与结论的顺序进行。
4、构思。构思是撰写论文的准备,也是开始。它是作者对文章整体布局、要说明的论点以及依据进行 阐明、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文章如何开头,如何进一步引深,首尾如何相呼应 ,论据论证如何有效的说明主题以及各段落层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⑤乐笑声:《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页。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56 ― 02
把人文关怀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符合时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价值取向。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为今后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应当注重理论分析和价值应用研究,研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特殊性,认真分析人文关怀的特殊定位、特殊规律和特殊功能,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定位
(一)人文关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本身都是属于创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将人文关怀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切,努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又要倡导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合民族文化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工作,使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
(二)人文关怀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联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在诉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的核心思想是立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把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自由平等的爱护主体,引导他们根据思想道德规范促进自身主体意识的良性发展。人文关怀应当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尊重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理性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客观差异,尽可能的采取多种人文手段,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多样化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得到强化。笔者认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需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存现状、性格尊严、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给予真正的情感关切,去认真挖掘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价值。
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规律
人文关怀需要重点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内容的民族性,创新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培养更多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储备人才。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对象的独特性
认识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独特性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们知道,作为独具个性的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具备和其他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同样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层次的个性化差异,主要表现为:独具群体性和个性化,缺乏主体性意识,教育层次不平衡,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笔者从事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课教学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教育基础和知识可接受能力的差异,个别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弱,专业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佳,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笔者以为,应当增强人文关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的情感引导能力,结合每位民族大学生的自身教育背景,在一定范围试用分层教育模式,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个体人格。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由于复杂的民族社会文化环境,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全球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均呈现出群体的民族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身民族属性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者既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教育背景的复杂性,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民族心理素质、知识创新能力,提前做好人生未来的谋划。
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够称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3〕 在不同的民族学生个体之间发生的交往联系中,若涉及对民族语言、语言风俗、信仰习惯等民族特点不尊重的问题,属于民族关系,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同学关系。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倡导平等意识的民族特性,又要引导各个民族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学会正确对待解决民族问题,自觉做好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民族性
传统人文关怀教育体系在目标定位上过多强调“集体价值”的一元性,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目标界定模糊,容易出现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定位偏离甚至可能会产生个体边缘化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民族性决定了人文关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育内容的讲授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方法,增加更多的情感互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这也是贯彻民族教育平等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明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殊功能
(一)弘扬民族文化,明确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人文关怀应该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坚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主体观”。〔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5〕
人文关怀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熟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承担好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者需要树立人文关怀自觉意识,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他们学会了解和欣赏自己的个性。立足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照顾好他们的学习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发展好他们的主体意识。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实践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对于民族人口整体素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多选择民族文化为教育创作题材,适当开发富有地方民族区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二)培养民族自信,关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采用人性化的关怀服务方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更多的成长发展平台,是搭建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笔者以为,应当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问卷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政治立场,塑造健全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提升民族自信。
管理工作应当适当兼顾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利益诉求,做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服务;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校园民族风情中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社会交往的舞台,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宿舍文化节、民族游园娱乐、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歌曲比赛、民族故事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的人文品质。
(三)激发民族自觉,培养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新的内容,也赋予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新的时代使命感与高度的责任感。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国梦的战略理念,是夯实推动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参与创造,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只有个人的人生理想积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从民族视角去解读中国梦,强化民族自觉意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青融入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民族篇章,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力量,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 考 文 献〕
〔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135.
〔2〕高艳青.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4):5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