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验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课教师有的满堂灌,有的满堂练,有的满堂问,单纯追求课堂气氛———假热烈,给人的印象视乎在表演作秀,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有的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或没有结果,现象看不到,没有说服力.比如水沸腾实验,明明水还没有沸腾,教师就让学生站起立即说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师过分依赖仿真实验或者实验视频,一年做不了几个实验,经常利用电脑仿真代替演示学生实验,学生就没有经历动手动脑做实验的经历和体会.
2实验器材不足,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
有的学校多年不添置仪器耗材,实验器材数量明显不足,比如某校马德堡半球实验只有一套器材,平行班级有八个班,只能等一个班上完以后下一位教师才能使用,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学校在经费使用上也不愿意给实验教学上花费更多的钱财,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添置器材,实验仪器匮乏.有的学校实验室器材虽然很多,但器材的型号数量配备很不合理,有的过多有的又太少,如某校弹簧秤量程为0~50N的数量多达100个,而量程为0~5N、0~10N的弹簧秤总共只有30个,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学校在购置实验器材时不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领导拍脑袋想购啥器材就买回来,有的器材对初中物理实验用处不大,如适合高中教学用的有交流输出的学生电源在初中使用的时机很少.
3有些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有限
可以说这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困扰着广大教师,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多,也是需要我们特别引起重视的地方;比如有些演示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有些学生实验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发给学生实验器材后让学生自己乱动,学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实验器材当成玩具,比如有的学生把砝码浸入盐水中,用量筒给水加热等,仪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实验效果明显降低;有些上课用语不规范,比如把溢水杯叫水桶,把烧杯叫玻璃杯,把导线叫电线等.有的教师不清楚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及电位器的适用条件,不分电路情况和实验精确度的要求任意使用,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有的教师不知道学生电源稳压和直流输出的特性,给学生讲在任何电路情况下可以随便使用没有区别,混淆视听.有的老师在讲授布朗运动和扩散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花粉微粒或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都会看到微粒的运动,墨汁撒在水中会迅速扩散,并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扩散也越快,于是老师解释到我们学生看到的微小花粉或烟粒是它们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墨汁扩散也是因为墨汁分子在运动等等,当解释到花粉微粒为啥会在某时刻瞬间不动时是由于水分子静止不动,试想水分子怎么能在某时刻静止不动呢?把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说成是同一种现象;凡此种种漏洞百出的解释都是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出现的错误;还有个别教师实验课后不打扫卫生,不整理清洗器材,不爱护公共财物,实验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对学生不进行良好实验品格的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缺失;不重视总结得失,课后没有反思,不写实验报告、作业批改不认真.
4实验器材保管使用不当管理混乱
有些砝码生锈影响测量结果,有些开关,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导致电路不通,有些电池电量不足影响实验效果,有些砝码不用镊子取用而用手拿取,天平上的游码不用镊子拨动,也是用手直接滑动,有些电流表、电压表接线柱螺丝松动接触不良,实验时电路虽然连接正确但是电流表电压表指针不动,学生会认为电路错误,造成误解.有的实验室管理员非专业人员,又不经过培训对物理仪器不懂,张冠李戴,经常发生仪器搭配不正确现象,仪器摆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器材更新更换计划,不重视实验室建设,学校买啥仪器就保管啥仪器,充其量就是一个保管员的角色,没有报损赔偿制度管理混乱;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由物理教师兼职,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实验室工作,有的教师不愿意承担实验室工作,认为学校对实验室人员划入后勤服务人员,在评职称评先进绩效考核等方面低人一等;有的实验室装备精良,先进仪器高端,仪器价值成本较高,装饰豪华成了应付检查和学校装饰门面的工具,长期不使用,或使用率不高,不打扫卫生仪器器材上面灰尘一层,白白浪费了很多财政资金.
5缺少必要的教学挂图
有些当年很好很实用的教学挂图,由于经常使用,存在破损现象,没有及时修理或更换,教学的直观性打了折扣.比如船闸教学活动挂图,在长期使用后,闸室闸门损坏,如果能及时修理或更换新挂图,配上多媒体动画,教学效果会更好.有的学校近几年购置的教学挂图、图片、光盘都很少,课堂上老师可选用的教具数量少种类单一.
6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有些课件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十分紧密,或者课件表达的意思不明显,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意义不大,有些课件或视频资料突出趣味性,知识性不足,忽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顾此失彼.有的老师课件多少年都一成不变,不修改也不增加丰富新的内容,没有时代气息,很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课堂没有吸引力.有些老师上课只会演示课件,课堂俨然变成了课件展示会,离开课件就束手无策不会上课.
7教师自制教具能力弱
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情、校情独立制作教学用具,只会使用现有的教学用具,不会开发利用周围资源制作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用具.开发创新能力较弱,很难辅导学生的课外手工制作,对于学校或上级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也是疲于应付,不能保证工作质量.
8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正常
学校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很少.物理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比如在学习水能利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水电站发电设备,聘请工作人员讲解发电流程工作原理,学习汽油机柴油机时,有些老师很少组织学生去汽修厂参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看到汽油机柴油机模型,缺乏真实感.
校缺乏对学生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创作活动的重视
(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少兴趣
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填鸭式。教师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讲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随后进行演示操作,把实验的整个过程都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执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掌控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随后通过学生总结的实验数据和报告,进行评分。如此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既没有启发性,又没有兴趣的切入点,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甚至不做实验,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成为走过场,可有可无。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
(二)没有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特别的实验教学方法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毕竟有区别,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基本操作技能也差。化学实验教学却没有针对他们的特点调整,如加强基础操作训练等。课堂上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仍无法领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愈加降低,陷入化学学习的恶性循环。结合上文对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化学实验的特点分析,如何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提出合理化建议之前,应先考虑以下几个目标:(1)中职学生应掌握哪些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该达到怎样的程度?(2)针对理论知识,需要配合怎样的操作技能?(3)学生在实验中的心理是怎样的?如何针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举措
(一)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本是从生活中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人人都要接触到衣物干洗,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干洗的历史和化学原理是什么。于是我先拿来一杯清水,一杯四氯乙烯,然后将餐巾纸沾上油污,分别放入清水和四氯乙烯中,用玻璃棒搅动后,再取出。学生发现,放入清水中的餐巾纸已经皱成了一团,而上面的油污并没有去除掉;而放入四氯乙烯中的餐巾纸展开依然平整,上面的油污已经没有了。学生发出惊讶的叫声,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的一家油脂小工厂里,一名身穿污染油垢的工人不慎将一桶煤油打翻在身上,因工作忙碌他无暇更换衣服,待到收工换衣时,他诧异地发现,衣服上的油污竟然不见了。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化学溶剂是能够把衣服上的污垢去除的,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衣物干洗法。后来科学家在化学溶剂的世界里筛选,最终选中了四氯乙烯,因为用它洗涤衣物,不仅洗得干净,而且洗后衣物柔软不变形、不褪色,更不会损伤衣服,且无异味,因而四氯乙烯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洗衣店公认的标准干洗剂。正因为化学实验可以解答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从而不仅爱上化学实验,更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生活,这就是化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大胆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而非单一地让学生传承前人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化学教师必须革新观念,明确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传统的化学实验依附于书本,与时代和生活的结合都不够,很多内容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陈旧落后,教师应大胆删改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的高低,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重点与非重点,打破原有固定的化学实验模式,将之细分成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三大板块,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侧重点。这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职化学实验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重复教师的实验步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没有体现,甚至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被束缚。因此,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在实验之前,不要直接把实验的目的告诉学生,不妨卖个关子,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例如,霓虹灯为什么有不同的色彩?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他们会主动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迫切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然后教师请他们自己把实验的用具、步骤和过程,通过书本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列在纸上,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不再懵懂,自然胸有成竹。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比如,他们将玻璃管弯曲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再装上电极,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放进氖气,就成了红色的霓虹灯了。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就实验的过程进行点评打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还想要其他颜色的霓虹灯,又该怎么办呢?原来可以请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荧光粉来帮忙。例如,在涂了蓝色的荧光粉的灯管中,放入了氩气和水银,就成了鲜蓝色的霓虹灯了。学生会有发散性的思维,巩固了他们的书本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认识。
(四)消除安全隐患,真正解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
化学实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试剂。加上在实验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一些玻璃仪器就容易破碎,引发伤害,不但学生有心理上的恐惧,就连教师也容易紧张,因此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相对保守,宁可学生学得比较“死”,也要将他们牢牢纳入教师的掌控之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并严格执行。例如,针对易燃的化学品,只要积极避免燃烧的三个条件,便可将危险化于无形;同样,易爆的化学品,只要避免爆炸极限,也是安全的;面对易腐蚀的化学品,装备好防范的保护用品,完全可以避免伤害。教师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从而使他们大胆快乐地实验。
(五)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评价
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性格、脾气都还不稳定,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渴望的去学习,从而才会专心致志的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实验的设计入手,在设计时,不仅要注重科学实验设计的知识性、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趣味性和探索性对于学生的兴趣来讲是极为有吸引力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也就促成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探索和喜爱。然而,这种高效的设计对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实验教学的教师还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科学实验文化水平,从而运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设计出更有意义的科学实验。
2正确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地探索,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轻视教师的引导、支持作用。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基本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而学生是学习者,基本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发现新规律。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支持和学生的思索探究的关系。教师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鼓励学生不断获取实验成就,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实验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都是有毒有害的,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机械的进行演示,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如果教师在进行演示前,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或设想实验的结果等,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并且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去加以探索,更加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意识。
4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实验氛围
1.1硬件条件不足
我院实验中心现有药物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各一间,近120m2,能够满足教学实验场地的需求。然而,实验装备陈旧且不足,基本都是老式的机械搅拌器、电热套、水浴锅等,连基础的实验要顺利完成都存在问题。例如,合成对氨基水杨酸钠的实验中,在用水重结晶时,稍微过量的水都使晶体不易析出,这时需要减压蒸除多余水分的基本操作(浓缩)在药物化学实验室都不能完成,影响实验的成功率,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
1.2教学内容孤立
目前,我院开设的药物化学实验均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内容单一、孤立,缺乏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每次实验课,教师都会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分析原因,而总习惯依赖于教师。现行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潜力的开发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2改革方法与措施
2.1更新添加常规性实验仪器设备
科学在进步,仪器设备在革新。我院药物化学实验室配备不足,且落后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需更新添加适量实用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本着实用、常规性为原则,如配置磁力搅拌器、旋转蒸发仪、循环水真空泵等常规仪器。
2.2合成实验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院药物化学实验室开展的实验均采用常量法进行,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用于药物化学实验的药品、试剂、反应溶剂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同时加重了实验室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中开展微量-半微量实验课,可较大程度地节约化学药品、试剂、溶剂等消耗品的用量,有效地节约实验经费。另外,倡导“绿色化学”和“低碳合成”。
2.3构建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训体系
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缺乏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础。针对这一现象,把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正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依据药物化学教学大纲和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对药物化学实验的要求,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包含回流、搅拌、液液萃取、蒸馏、分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普通过滤和加热过滤、结晶抽滤和洗涤、重结晶、熔点测定共11项基本技能,我们以此为基础,构建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实训体系。
2.4构建常规药物制备实验篇
根据药物化学11项基本技能,精心选择常规性药物制备实验,既起到锻炼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又起到巩固所学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从阿司匹林的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扑炎痛的合成、苯妥英钠的合成、苯佐卡因的合成、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磺胺醋酰钠的合成、氟哌酸的合成、氯霉素的合成等经典药物制备实验中精心挑选,从药学院药物化学实验室的实际出发,构建常规药物制备实验篇。
2.5构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篇
随着近年来药学的化学模式逐渐改变为生物-化学模式,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融入了较多的生物方面的内容: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进行新药设计研究。根据药学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室的实际情况,从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分子结构优化以及异构化反应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MM-PBSA方法研究药物小分子和靶标的结合自由能、基于药效团模型的虚拟筛选、甾体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生物素及其结构类似物与抗生蛋白链菌素作用方式研究等实验章节中精心选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构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实验篇。
2.6构建综合性实验实战篇
根据药学院回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药物化学的角度,结合各届药学学生的培养目标,由教学小组讨论提出课题,构建综合性实验实战篇,并且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3结论
目前学生的实验课程大多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大多就是按照课本上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添加试剂来验证一些实验现象,没有任何创新性,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只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这样的实验学生做起来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新颖性,实验课上起来就没有激情和兴趣。
2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M.Penrose于2008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2微课的特点
2.2.1微课内容短小微课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根据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所以,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
2.2.2微课教学目标明确传统教学视频往往是一堂课的复制,包含多个知识点,含有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更注重教师的“教”,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视频精华的浓缩。微课授课教学目的很明确,是教师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尤其在授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或者是抽象问题,系统完整的讲述。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化学实验论文范例赏析: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三、总结
高压按实验条件可分为动高压和静高压.动高压利用冲击波作动力获得瞬时高压,压值可高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大气压,同时伴随骤然升温.利用外界机械加载方式,缓慢逐渐施加负荷挤压所研究的物体而使其内部产生很高的压力,称为静态高压.本文中涉及的高压相关的实验技术都指的是静高压范畴.现代高压科学飞速发展,从早期的活塞-圆通装置、布里奇曼对顶砧等,到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承认最为适合产生高压并且广泛应用的实验装置金刚石对顶砧.高压科学的发展一直与加压的实验装置密不可分.DAC即金刚石对顶砧高压实验装置.DAC最早模型:借助杠杆原理,把2个金刚石表面对压,结果金刚石表面之间的样品很快被压碎.这是DAC最原始的简单模型,当时最高压力达到约10GPa.后来金属垫圈的使用改变了这一现状:1个垫圈放置于2个金刚石砧之间对产生高压非常有利,同时垫圈的使用使DAC有小腔来装固体或液体样品.金刚石对顶砧的定位十分重要,因为金刚石十分易碎,工作平台必须平行而且直径吻合.约90%的钻石碎裂不是在很高的压力下发生的,而是由于操作不当或压力槽结构不佳(比如没调准线性)等造成的.使用一定强度的金属垫圈并且定位完美的DAC,才可以达到较高的压力.高压科学发展到现在,DAC高压实验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已经广泛应用在最前沿的高压科学实验中.
2DAC高压装置压砧方面的改进
为了得到百万大气压量级的高压,DAC装置采用金刚石作为压砧[3].众所周知,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有着莫氏硬度为10的出众性质,作为压砧无论是光学性质还是硬度都无可比拟,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昂贵,1对实验中品性良好的金刚石至少要1万元人民币.而且在科研中长期总结发现没有受过长期训练的实验操作者,在完成对金刚石压砧对中调平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经验,或者不够细心的情况下,没有按要求把金刚石对顶的砧面完全调平,就很容易使金刚石在加压的过程中碎裂.但是调试金刚石完全对中与调平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工作.如果让学生一开始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就使用金刚石进行调试,有很大概率会损伤金刚石.金刚石一旦有一点破损,就无法继续进行高压实验,而这对金刚石也就无法再利用了.如果开设了相关实验课,大量学生循环实验难免不发生此类金刚石破损的事故,而事故的成本又是巨大的.正是因为这方面原因,高压科学方面的实验一直难以走进大学近代物理实验的课堂.本文采用刚玉(氧化铝)代替金刚石作为DAC加压装置的压砧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首先刚玉是由氧化铝(Al2O3)的结晶形成的宝石.掺有金属铬的刚玉颜色鲜红,一般称之为红宝石;而蓝色或没有色的刚玉,普遍都会被归入蓝宝石的类别.刚玉的莫氏硬度为9,非常接近金刚石.而且无色的白宝石也完全对光学相关测试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金刚石压砧的替代品,白宝石压砧如图2所示.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并不高,1对白宝石压砧的价格为800~1000元,而且可以反复利用,破损率并不高.较之金刚石的价格,白宝石压砧即经济又实惠.不过白宝石也存在问题,它能承受的压强不高,最高也只有1~2GPa.但是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获得这样的压力已经足够了。
3垫片的选择
传统金刚石压砧的硬度很高,与金刚石配套使用的垫片是型号为T301的钢片,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适中的硬度.如果采用白宝石作为压砧时垫片就不能继续采用T301钢片,因为T301钢片的硬度过高,白宝石预压过程中容易损坏,难以与其搭配使用.根据该情况,找到了配合白宝石压砧使用的垫片,即铜片.铜片相对钢片的硬度更适合搭配白宝石.这里要强调如果用纯铜,硬度相对较软,应采用黄铜或磷铜片作为垫片.
4结束语
“关注实验工具生成”是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背景下和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的,它强调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实验工具,而是通过困难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困难问题的“抛锚”,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索,学生在实验工具的“再发明”过程中完成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图1)。
二、“关注实验工具生成”,改变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使得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得不到有效开展。新课改以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受到知识本位教育主义的影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尤为突出。很多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仅仅在于结论的得出,形成了一种以逻辑为起点,以知识技能为本,以教师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错误教学观。这样的实验教学观忽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机融合,忽视了学生探究和思维发展的需求。“关注实验工具生成”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改造实验工具。它强调的是实验工具的生成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研究实验工具的组成部分,深刻解读实验工具各个部件的作用和意义,深入思考实验工具各个部件生成的先后顺序,让教师真正做到将“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深入贯彻新课标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收获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情感的理念。
三、“关注实验工具生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据统计显示,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其症结在于中国现行阶段的教育理念。畸形的教育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平衡,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屡见不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实验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如何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例如,在“体温计”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让学生比较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在同中求异,找到体温计的独特构造,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揭示这些特点所起的作用并学会使用方法。这样的做法虽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以实验结果为起点,运用逆向逻辑能力推断科学本质的教学模式严重违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借助科学课程培养一批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源于问题和对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尝试着将温度计改良为体温计,学生发现温度计测量体温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改良,建构体温计。学生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用创造性眼光看待世界的思维特点。2.融合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教学目标加以明确,而科学方法是“隐形”的,隐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在教学中如果没有科学知识作为有效依托,就会造成科学方法的“游离”,学生仅仅为了方法而学习方法,也就很难完成科学方法的内化和迁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必然需要寻找实验方法的有效载体。实验工具的制作过程融合了各种科学方法,如液体压强计中,渗透了两种科学方法:转化法和放大法。我们无法直接用仪器测量液体压强的大小,就将液体压强的大小转化成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即转化法;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变化程度并不明显,我们就通过U形玻璃管将现象放大,即放大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测量水体压强困境的情境,充分挖掘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它们转化成科学方法,完成实验工具的构建,从而将“隐形”的实验方法“显性”化,实现了科学实验的有效教学。3.提升学生科学情感。人类对于实际的探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其实,实验工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多次改良才逐渐成熟,中间可能就会涉及到科学发展史。例如,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明了显微镜,在此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很多科学家为显微镜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才使得显微镜的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直接引入显微镜,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点和用途,忽视实验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导致课堂乏味可陈。如果教师将如何改良显微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改良胡克的显微镜的课堂教学中亲历亲为,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也将科学发展的过程浓缩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科学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代又一代科学人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的结果。在落实知识性目标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科学研究需要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增强其信心和勇气。
四、“关注实验工具生成”教学模式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