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6: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制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

早在40年代~50年代,美国一些大的工商企业就有自上而下地把农业生产中的产供销三个环节连结起来的做法。195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提出了“农业企业”的概念,这是国外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中,荷兰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荷兰大田作物的马铃薯和甜菜,园艺作物的花卉和蔬菜,畜牧业的奶类、肉类和禽蛋生产均形成了高度的专业化,已经不再是“政府羽翼”下过度支持和保护的一种产业,而是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产业。荷兰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荷兰农产品成为出口主导型产业,促进了荷兰农业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壮大了农业集体经济。

一、荷兰的农业产业化

1.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专业化。1995年荷兰全国从事专业生产的各类农牧场占农场总数的82.33%。生产专业化,使农产品高度商品化。1995年,荷兰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9%,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大量出口,出口率均在80%以上,商品率近100%。

(2)经营一体化。荷兰大多数农户实现了一体化经营,把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机制。

(3)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国形成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社体系,对农业的产供销进行“一条龙”全程服务。

(4)管理的企业化。每一农户、每一个农牧场都是依法注册的经营性公司,独立法人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按企业化进行科学管理和成本核算。

2.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模式。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种: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

(1)市场+农户。这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市场+农户模式具体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连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连接两种模式。

“拍卖市场”+农户是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最富特色的模式,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拍卖市场”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农户将所生产的产品按照质量标准规定进行分类、分级和包装并经检验合格后,送入拍卖大厅,购买者(一般是大批发商)按照规则进行竞价,出价高者获得产品,成交后市场内部系统自动结算货款和配发产品。拍卖市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除“拍卖市场”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外,以“超级市场”为中心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在荷兰也很盛行。

(2)合作社+农户模式。荷兰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荷兰农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合作社完全基于农民之间的协定,按照自愿原则,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参加合作社的农民对自身的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享有完全的责任和独立性;合作社完全独立于政府,其活动不受政府的干预;合作社实行多重会员制,即一个农民可以同时是几个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的层次分为基层合作社、地区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为了保护合作社的利益,全部农业合作社都被组织于“全国农业合作局”(NCR),NCR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协调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协调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合作社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的加工、销售活动,使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发展了农业一体化经营。

(3)企业+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贸易企业,直接与农户连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由于拍卖市场的发达,使得这种经营模式未能成为荷兰农业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3.荷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验。(1)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荷兰农业一体化经营和农业发展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发挥了农业比较优势。

荷兰的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坚持从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充分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即对于优势领域就多发展、多出口,对于非优势领域就少发展甚至不发展,用进口来弥补国内消费。

(2)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荷兰的市场体系十分完善,农产品交易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有效的农产品营销制度,使农产品营销链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非常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管理,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为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荷兰为了解决农业一体化经营中的瓶颈问题-资金,发展了农民合作金融制度。农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组织资源是“农民合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之一,现已发展成为荷兰的第二大银行并跃身世界400家大银行之列。农民合作银行的职能是为其社员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其信贷资金完全来源于所吸收的存款和经营活动,目前荷兰农民的全部信贷中,90%以上来源于农民合作银行。政府并不向农民合作银行注入信贷资金,也不干预农民合作银行的经营活动,政府的作用是允许农民合作银行的存在,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4)为农业构建坚实的科技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政府对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非常重视,把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农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学四个层次组成。除正规农业教育外,荷兰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也很发达,培训系统几乎覆盖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同业农民之间还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俱乐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经验。教育使荷兰农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质,大多数农民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能够跟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这是荷兰农业具有高竞争力的基石所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进步对荷兰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了80%,这是荷兰农业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对农业教育和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

(5)对农业进行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处处体现农民利益。荷兰政府对农业实行一体化行政管理,这为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条件。荷兰有着强大的农业行政管理机构,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农业的行政机构的农业部,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及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督,农业政策以及对农民的财政支持等,都形成对农业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主要的不足

1.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财政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比例占财政农业投入总额的0.8%左右。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而在以色列,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并建立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以及地区性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中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的研究单位。

3.对农业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培养青年农民。

4.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少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在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或“企业+农户”,在这种产业机制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处于从属地位,农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服从于企业需求量的大小,农业的主体根本谈不上和需求方进行讨价还价的保护机制。

三、荷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1.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2.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力度仍显不够。在财政经济明显转好的情况下,每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生产量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4%左右,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算是很低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7%~8%之间,如果扣除具有广泛外部性的水利基础设施等投入,这一比例则更低,仅为4%~5%,这种投入力度对于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

3.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通过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规模、市场占有量和发育程度还不够,而且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

4.培养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高农民素质。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培训中心,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篇2

据了解,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具有1000亿元的市场空间,但由于产业链断裂,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盈利。

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邹尚弘认为,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产业链,各地的动漫基地之间和动漫企业之间孤立发展,资源严重浪费。因此他建议,动漫产业基地应该形成联盟,这样可以在资源利用、人才交流上形成合力。动漫产业不仅要学习国外夸张的人物形象、绘画的技术处理,更要学习其成熟的运作方式。

辽宁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张震认为,国内动漫企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他们调研发现,约50%的企业都在搞对外加工,进行外包,而且企业规模也偏小。

专家们表示,要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网络业界、科研院校应该携起手来,加强和延长动漫产业的价值链,从技术、平台、服务、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出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文化积淀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胡月明表示,动漫产业现在还缺少好作品。如果动漫作者不能够充分理解中国的元素,不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拍不出来好作品的。另外,现在的作品缺乏幽默和综合的造型创意。你看唐老鸭有一个头巾,穿水兵服,为什么?这里面有很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我们的造型就过于简单了。没有幽默的想法在里面,而且综合造型能力严重缺乏。在我国能称得起动漫偶像的几乎找不到,但日本制作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随口可说。现在,我国动漫的一些作者是年轻人,20几岁的年龄,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淀,那只能是一个代工的工具。动漫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邹尚弘建言,各地域动漫企业要依托特色创作。黑龙江的动漫产业应依托本地域的特色文化发展,冰雪文化、黑土民俗,这些都是创作的营养。

韩国首尔市动漫基地产业厅厅长李京培说,要把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亚洲来说,以二万五千里为例产出了不少漫画著作。目前,中国武术也占领了韩国漫画的市场。这些都值得去思考。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陈勇认为,目前动漫产品的竞争逐渐地走向文化竞争,玩家对动漫产品背后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一款游戏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要有大企业支撑

篇3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进行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对文化的认识将全面改变我们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文化政策则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建立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一体的崭新关系。它强调我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篇4

同全国一样,西部地区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已经迈出了农业经济制度创新最成功的一步,然而西部农业及农村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又是不争之实。以下试从组织创新角度对西部农业产业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西部农户生产经营"小农户大市场"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间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在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作方式。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进行,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但长期以来对农户的组织和利益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内容、范围、水平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数农户就像一盘散沙,无所谓向心力和疑聚力,农业生产沿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都逐步形成了市场交换关系,社会对农产品的批量、花色、品种、档次、质量、加工深度以及流通方式等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农户应以市场为导向,并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上升为现代产业化经营。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西部地区较全国更为突出的农业发展上的"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突出存在的"小农户大市场"矛盾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市场要求的以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小农户分散、小型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2)大市场需要现代科技支撑与小农户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

(3)大市场条件下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小农户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4)大市场经营的强风险与小农户生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5)大市场经营的强风险与小农户的弱抗风险之间的矛盾;

(6)大市场要求完全竞争、利益均等的市场经营关系与小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相称之间的矛盾。诸多矛盾的交织使西部地区农户的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整合,形成商品性生产产业流,大规模组织分工业生产,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市场和价格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如果说造就了亿万个生产经营独立的农户,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市场机制再一次把农户组织起来。

二、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发展滞后,制约了西部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消费层次较高,城市工商业辐射大,城乡联系多的地区孕育发展,并逐步向中部及西部扩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呈东、中、西梯级递减。根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查,到1996年底,与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有11824个,它们的地区分布见表1所示,西部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处于明显落后水平,仅占7.4%。依据我们对云南贫困山区的调查,中间组织更是风毛麟角。

没有一批形式多样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支撑,西部的特色农业资源就无法商品化、市场化。

表1我国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的地区分布状况

分布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合计

个数(个)

百分比(%)

6611

55.9

4336

36.7

877

7.4

11824

100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广阔的组织创新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主体主要有用户群、中间组织及农户群。尽管它们之间的联结构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层状到复杂的网状),但经营主体的功能以及相的基本关系可用图1所示。(图略)

1、农户群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分散单一的农户群作为经营主体尽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这并不能说明要恢复到先前的生产队组织模式,相反,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农户有了较明晰的产权,并因此形成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激励机制和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约束机制,这一条件使农户得以将经营跨出家庭的范围,得以有效地利用外部的各种中间组织成产业化经营系统并与市场连接。可见农户群的这种家庭经营形式不仅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而且是农业产业经营最可靠的制度保证。

2、中间组织的形式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具备哪些条件的组织或个体可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间组织呢?根据中间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中的基本地位和功能,一种行之有效的中间组织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要有较强的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能力,能为农户群的生产提供较稳定的市场,保障商品流的畅通;

(2)要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能给农户群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西部农村的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也就缺乏最基本的生产性资金,因此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保障农户群的生产得以持续进行;

(3)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培训能力。随着农业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有的不断提高,单个农户很难具备适用农技的应用能力和接受科技辐射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户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4)要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农业仍是风险较大的弱势产业,农户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产品滞销更是农户难以承担的经营风险,因此中间组织要义不容辞地为农户分担风险,解决农户群的后顾之忧;

(5)要有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实现各项优势资源的有机整合。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产供销、农工商以及产前、产中、产后各坏节都要有效衔接,因此中间组织必须具备较强的产业组织与管理能力。

不论中间组织的形式怎样、规模怎样,应该说凡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个体与组织均可成为联接市场与农户群的中间组织,并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运行。只不过能力越强的中间组织的运行效率越高。可见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中间组织形式上具有广阔的组织创新空间。

3、中间组织与农户群的结合方式、内容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之间不能是简单地联接,二者必须视具体因素要有实质性的整合,并通过结合内容融为一体。这种结合的方式、内容和结合水平体现了中间组织的产业组织水平。有的是以产品的生产加工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产品的销售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资金为纽带方式结合;有的以技术服务纽带方式结合……,而多数则在多方面实现结合。总之可视经营内容、范围及其他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而不能局限于某方面的结合,在结合方式上具有较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总之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核心是中间组织的创新以及经营主体之间结合方式的创新。

四、几种常见中间组织的比较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一带农民和农业参与都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形式,推动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值得西部借鉴,见表2所示。

表2几种常见农业化中间组织比较

类型

基本形式

与农户的基本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一)公司

乡镇企业、城市商贸加工企业、合资企业等

合同关系

(中间组织与农户均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市场机制结合,互相依存,实现双赢。)

产业化组织与经营,包括:

1、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向;

2、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

3、部分生产资料与资金支持;

4、技术开发与培训;

5、风险分担;

6、按合同价收购农产品;

7、产品深加工等。

(二)产销一体化公司

农垦农场

紧密型关系

(农户居被动地位)

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营为一体

(三)合作组织

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农户联营体等。

互助合作关系

(是以农户为主体的民办或民办公助互助组织。)

主要在生产外的流通、服务、加工环节等领域开展互助合作。

(四)协会、研究会

牲禽养殖或瓜果种值专业协会等

松散型关系

1、从事技术、经验交流;

2、开展信息、技术服务;

3、为农户牵线搭桥等。

(五)批发市场、商人

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批发、收购的买卖关系。

1、提供市场借需各种信号;

2、购买农产品;

3、市场组织者又有引导的功能等

(六)农业大户

致富带头人或加工专业户等。

合同或信誉关系

同类型(一),各项功能弱于(一)但运转灵活。

(七)复合型组织

公司与类型(三)、(四)(五)、(六)等复合而成,如公司加合作社

取决于与公司的复合体类型。

公司起主导作用,另一复合体起辅助作用。合作社等组织维护农户利益,又为公司减少组织成本。

应该说以公司作为中间组织并与农户联接的方式最能体现市场经济原则,由于公司较其它形式的中间组织实力较强,往往使经营主体的功能发挥最为充分,是一种最有成效的较高组织模式,是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模式。如云南两烟生产所创造的公司加农户的烟草生产经营模式在全国可算是经典之作,云南两烟的生产经营分为三块:一块是烤烟种植,由千家万户烟农个体经营,第二块是烤烟的收购和销售,由地区烟草分公司经营,第三块是卷烟生产,由卷烟厂承担。后来又为解决生产企业不管供应,销售单位不管生产,各自为政互相制约的矛盾,玉溪卷烟卷烟厂从1986年开始实行将卷烟厂、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合三为一的管理体制,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

但是,在实践中,究竟选择何种形式,要与当地的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盲目拔高和助长是不可取的。即使就全国来讲,以公司作为中间组织的也只占45%(见表3),非公司形式仍占较大比重。

表3我国1966年农业产业化中间组织结构状况

类型

公司

合作组织

批发市场

其他

合计

个数(个)

5380

3384

1450

1608

11824

百分比(%)

45.5%

28.6%

12.3%

13.6%

100%

西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农业产业化尚处初级阶段,大力鼓励与引导发展非公司型中间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重要视农业大户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待这些非公司型中间组织羽冀丰满,发展壮大之后它们再转变为公司是水到渠成之举。

五、促进西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政府资源应由向农户直接倾斜为主转变为向中间组织直接倾斜为主

首先是由于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利地位,致使过去政府对农户的各项直接扶持措施收效甚微;其次是中间组织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居于龙头地位,直接扶持中间组织容易收到较了效果。最后,中间组织兴则农户兴,一个中间组织能带动成村、成片的农户,甚至能带动一个县、一个州的农户,因此,各级政府资源应由向农户直接倾斜为主向对中间组织直接倾斜为主转变,这样也有利于政府资源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政府的科技资源、资金供给以及财政、税收等政府要有利于中间组织的发展壮大。

2、中间组织形式选择上要坚持市场原则

不同的中间组织形式适应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营范围,采用何种结合方式也应视具体情况,因而各地采用的中间组织形式必然是灵活多样的,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更不能照搬什么固定模式搞一刀切。政府的硬性组合不仅不能使中间组织有良好运作,甚至还会伤及广大农户的利益和积极性,一切要由中间组织与农户通过市场机制作出自主选择。

3、中间组织与农户的结合上要体现双赢原则

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身就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进行的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因此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就成为产业经营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经营主体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与长期稳定发展。这里特别要强调中间组织要充分顾及到农户群众的利益。如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华曦牧业有限公司在养鸡生产上采取的公司加农户模式之所以运作成功,它们的作法是坚持了六个统一:

(1)统一养鸡技术培训;

(2)统一供鸡种(鸡苗);

(3)统一供饲料;

(4)统一技术服务;

(5)统一提供50%的流动资金;

(6)统一保价收购。

这六个统一原则基本解决了农户在养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技术上得到保证,又为农户分担了风险,实实在在地保障和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因而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带动了近130多户农民家庭致富。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篇6

积极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部分、并与茶园经济相链接而发展起来的茶园观光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分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更好地发掘茶园观光旅游的潜力、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关部门与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对茶园观光旅游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在积极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完善茶园整体产业体系的同时,茶园运营方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加强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对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从而有效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茶园旅游与茶园经济进行有效规范,也需要茶园运营者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游客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2]。

篇7

【关键词】广播;产业化;机制创新

在现代社会,要实现传媒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依靠经营的产业化,必须大搞机制的改革即创新。那么,事实上已经走向市场的广播,应如何实现它的产业化经营和机制创新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广播的困惑

传媒是产业,这在国际上早已成为共识。

1833年,美国《太阳报》诞生并公开宣称:它不仅向公众提供新闻同时提供广告。从此,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开始走向市场,走向产业化。当然,它们的产业化是通过广告为主的经营来实现的。

1889年,世界上第一个报业集团——美国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问世;1926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集团——美国NBC呱呱落地。在中国,1993年,中国湖南广电厅提出“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思路;1999年,湖南“电广实业”上市,湖南广电资产由1993年的4亿元扩增到1999年的20亿元;2001年,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宣告成立……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传媒业已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广播是传媒,广播当然也是产业。是产业,就必须进入市场,就势必进入“商品化”的序列。

然而,二十多年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让我们为之愤慨,为之惊诧,为之尴尬,为之困惑。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当我国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发生和存在的事实“强迫”我们的广播从计划经济的襁褓中爬出来时,广播的苍白和赢弱是显而易见的。

诚然,无论在何种制度下,广播都是政府(政党)宣传舆论的阵地,是政府管理和控制社会、民众的工具和手段。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制度的规定性,广播当然就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广播的这一属性,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是不可改变的。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被推向市场,广播的这一属性也没有,同时也不允许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然而,广播毕竟脱离了计划经济的襁褓,它一“出世”,就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事实是:过去,政府曾为广播的发展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广播也尽其所能,将大量的新闻、文艺、教育等信息投报社会,并有数以万计的广播人为之工作。可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限定性,由于广播的开放性和大众性,它的这些服务,这上万广播人为社会大众所提供的信息却全部是无偿的。

另一个事实是:自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将广播等媒介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以来,即政府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对媒介的经济“哺乳”已逐渐减少,最后“断奶”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媒介所从事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必须服从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规定性,一方面又必须从中获取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资源,这是媒介的尴尬,更是我国媒介产业化的尴尬”①。

愤慨、惊诧也好,尴尬、困惑也罢,广播毕竟是广播,它很快从国家经济的转型中清醒过来,开始蹒跚学步,尽快地组建起自己的广告与产业,开始了对自身的开发与建设。

二、粗放与集约

三十年前,当我还在赣南插队的时候,曾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分别由H省和Z省来的数量几乎相等的民工,肩负着为新建铁路伐取枕木的任务,同时开进了我们村。头一个月,H省的人便集全队之力,手执斧头、钢锯,披着垫肩,硬是钻进蓬蒿,蹈着荆棘,在山的深处踩出了一条小道,用肩膀将一根根枕木扛下了山。这一个月里,Z省的民工却将人马分成了三队:或伐木、或修路、或在家里制作一种带胶轮和“刹车”的木车。这一个月里Z省民工没从山上采下一根木头。

第二个月开始了。H省的民工仍如前辛苦劳作,几乎每个人肩上和脚底的血泡都成了老茧。Z省民工除伐木者外,其余的也都推着木车上了山。当他们将已快晾干的木头沿着新修的车道推下山时,迎来的是H省民工被汗水遮挡的迷茫的眼光。

……Z省民工终于完成任务撤走了,可H省民工还嗨哟嗨哟在山上忙乎了一个多月。

当年发生的这件小事,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农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一是以劳动的密集来求得经济的增长,一是依靠技术的密集。经济学家们将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概括为“粗放”与“集约”。后来,粗放与集约又被推广到一般经济运行的方式。简言之,粗放化经营即以投入增加为主求得产出的扩大,而集约化经营则与之相对,是以效率的提高为主求得产出的扩大,表现为当产出扩大时,投入或减少或不变。在经济运行中,“不同的投入要素密集,会使投入量和效率有不同的变化,如劳动密集多是粗放化,技术密集多是集约化”②等等。

广播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走集约化之路。

[page_break]

三、打破机制的桎梏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作为世界最老传媒之一的广播,又要开始学走路了。

经济的转型,促使广播必须走向市场,必须加快改革。而此时,广播面临的世界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广播的声音是传媒发出的惟一声响。可今天,这个世界已成为信息的海洋:电视这一“神童”几乎刚一诞生就在开始迅跑,而今已是独冠天下;曾几何时,报纸也在神州大地发展得铺天盖地,几乎挤进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网络的建设就更加神奇,短短数年间就大有逐鹿江湖,问鼎天下之势……而广播由于没有文字,没有图像,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声音的稍纵即逝更使它可能的广告客户望而却步。就是说,广播刚一进入市场,面对的就是既比它年青,又比它强大的对手。

然而,广播的难主要还不在这里。广播的桎梏主要在于自身。

“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广播事业还将存在种种困难,面临许多挑战。我们的困难既有广播本身的弱势带来的,也有因为我国的广播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导致的,但是更主要的是由于我们的运行机制陈旧造成的”。

广播是分散经营还是集中经营,广播的经营是否要走集约化之路?这个问题难了我们广播人十多年。

“集中”论者说:集中经营,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杜绝内耗,形成合力。

“分散”论者说:大家都来做蛋糕,难道不比你一家做好吗?大家都来挑担,难道不比你一个人挑强吗?

“集中”论者说:集中经营、统一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经营秩序,有利于维护电台的良好形象,有利于逐步实现队伍的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

“分散”论者说:一家经营,万一有个闪失,谁来负这个责!

“集中”论者说:大家做蛋糕,大家也在吃蛋糕。结果是穷了电台,富了部门。

“分散”论者说:千条江河归大海,没有小家哪有大家?部门富了,电台不也富了吗?

“集中”论者说:经营创收中的内部竞争,是人才的浪费,时间的浪费,金钱的浪费——亦即资源的浪费。

“分散”论者说:外部要竞争,内部也要竞争。没有竞争,哪有发展!还要搞大锅饭吗?没门!权力还是分散一点好,否则……

……于是,分散、集中;集中、分散;分散+集中,集中+分散——电台的经营创收,就这样分分合合,曲线行进。

因此,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一个台可以有几套广告价格,一个客户,可以有一堆广播人背靠背献计献策。于是,任务到部,任务到每一个编辑、记者。宣传可以务虚,创收务必落实。屁股永远管脑袋,每个节目都要抢黄金时间,每个频率都“自觉”将“皮”、“毛”倒置。

于是:资源共存、资源共享,时间嘛,你可以卖我也可以“吃”。你广告部虽然有“照”也不可以管我:你是运动员,我也是运动员,运动员哪有做裁判的资格!

于是,一个台经营了多年还是在原地打圈,一个频率风雨数载还是“两袖清风”、一身债务,颇具“特色”!

“广播的运行机制陈旧”——以上可见一斑。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玲玲在一次会上说:“广播作为产业,要想搞好,除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定位之外,还有关键的三点:资本、人才和机制。在这三个要素中,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机制……经营运行机制主要取决于管理体制和制度安排,有什么样的体制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经营运行机制;有什么样的经营运行机制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经营效果,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认为,率先的制度创新,就像率先采用先进机器设备一样,会得到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社会回报。我们广播人过去在如何办好广播上也动了不少脑筋,但我们大多是在体制内做文章,自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超出这个体制和机制,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敢想,也没有人敢做,结果搞来搞去,没有根本性突破”。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先秦《卜居》)——陈旧的观念、陈旧的机制,就是阻碍事业发展、阻碍人才脱颖而出、阻碍广播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瓦釜”,应该是打破它的时候了!

四、与时俱进,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

古人云:“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九章·抽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假造作。

去年10月,我们在与上海文广新闻集团广告中心主任沈明昌座谈时,谈到广告创收,他开宗名义第一句话就是:“创收是要靠数字说话的,而创收的数字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弄虚作假的”。

这几年来,全国省级电台广播经营创收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仅以2001年为例。

2001年,全国省级电台创收超过4000万的有12家,超过5000万的有7家,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电台的创收都已过亿,北京电台创收已达1.85亿元。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不知包含了多少广播人的辛酸、摸索与智慧。这些台的广告经营,大多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年创收几万,几十万开始起步的,他们的经营方式,都经历了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由粗放到集约的艰难历程,他们的“美名”是在十多年间,靠这些数字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诚然,我们江西台的广播创收,这十几年来也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历程。

这里,我不想赘述我们台及其他兄弟台十几年来在广播经营方面的种种探索与辛酸,我只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好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是生产力。在广播经营活动中无数成功的例子都已证明:广播经营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走集约化之路。虽然在这许许多多成功的例子中都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可能有个别乍看似为失败的例子,但它只能说明我们的集约化管理还不够健全,不够严密,只能说明我们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广播事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与创新,来完善我们的管理,以求获得更大的成功与发展。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我们首先必须重组我们的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广播面对目前调整发展,激烈竞争的各类媒体环境,已经不允许它再有更多的内耗了。上海文广集团副总裁朱咏雷在介绍上海广电从1987年改革以来走过的路时,特别强调是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上海广电事业的发展,但竞争必须是有序的竞争,必须集中全力对外。过去常有人将系统内部无谓的内耗美名曰“内部竞争”,其实质却是对资源、市场和节目的内部掠夺。这样的“内部竞争”决不允许它再存在下去了。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我们还必须更新我们的人才机制,让有志于和有能力从事广播经营的人才脱颖而出。这样的话,我们说了几十年,这些年来,我们各级部门似乎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事实上,对许多领导者来说,当你看到一个毫不起眼的人被破格提拔,当你看到你的下属一转眼就与你平起平坐,甚至成为你的领导,当你看到一个在此岗位默默无闻,在彼岗位却突然大显身手并获得较多荣誉的同事像新星显现,当你看到一个比你晚参加工作的人却比你先富了起来,当你看到一个人在疾行中突然摔了一跤,当你有权决定是否选拔一个虽然有能力,却曾与你有过龃龉或虽然能力平平,却对你言听计从的人时,当你面对一件新生事物,需要为后果承担责任时,当你……时,是否都会不愤怒,不嫉妒,不幸灾乐祸,不推诿,是否都会坚持原则,是否敢于承担责任,表现出坦荡的胸怀呢?

要更新我们的人才机制,首先要消除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受旧体制和旧的传统意识的影响而淤积于我们心中的块垒,要破我们的“心中之敌”。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要各方面人才的荟集,而人才并非等于全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具有“识人”的能力,特别要具有开发人的潜质的能力。我们的旧的体制和用人机制对人的能力的束缚是非常严重的。屡见不鲜的是:一个人在某单位工作了几十年业绩平平,可下岗之后却做出了辉煌的成绩。十多年前一位外国学者在中国访问,不少人自豪地对他说,“我在某企业工作了一辈子”,“一百多年了,我们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对此,这位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他难以相信,一个终身不“动”的人,怎么可以发现自己?怎么可以有所进取?一个企业集中了一批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发展?如此体制,怎么可能呈现活力?

当然,要充分实现人才的流动,还要假以时日,但要让人才在本单位流动,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从人的物质属性来讲,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各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已。让一个人一生去从事他并不适应也不喜爱的工作,这是对人性的,是对人的能力的扼杀,也是旧的用人机制制造的悲剧。

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还要求我们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我一直以为,要学习别人的东西,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笑话其实至今还在我们思想的深处演绎。不就有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七·一”讲话)这样的话都感到困惑吗?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习惯了我们是“泱泱大国”,习惯了与别人纵向比较,习惯了陶醉于昔日的辉煌。可今天,“入世”的钟声已经敲响,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正向我们咚咚踏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这驾列车,如不与国际“接轨”,是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的。

善于学习,首先就要敢于解剖自身,敢于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摒弃“对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就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善于学习,就要“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七·一”讲话)。就要不耻下问,要尊重别人,要诚实谦虚,虚怀若谷,不可自以为是,浅尝辄止。

广播事业要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要实现广播的集约化经营,关键是要创新我们的机制。惟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广播事业的繁荣,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的确,万事开头是容易的。要坚持到底,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要创新我们的机制,真正实现广播的产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注释:

篇8

1.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煤化工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落后、陈旧的实际问题,这为煤化工生产埋下了潜在的安全威胁,给煤化工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煤化工企业没有对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机制的体现,特别是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这会使各类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酝酿出重大的安全事故。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3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