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微课资源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机构物业服务为龙头,以服务品质提升、市场拓展为基础,努力建设和推进行业领先的服务标准体系,积极进行京沪粤深等经济发达和中科院资源集中的区域市场拓展,做精物业主业;积极打造物业增值服务多元化业务平台,通过工程施工、合同能源管理、试剂耗材销售、车辆租赁、餐饮、会展等相关多元化经营业务的开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并实现物业管理的较大增值;以中科院客户为核心,积极开拓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业务,使得院内外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并通过公司的运转获得价值增值;适时通过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城市区域,建立现代物业服务新标杆。
2科住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至2013年底,科住共有7个职能部门、10个物业管理处、6个专业分公司。
(1)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科住公司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数从2010年末1053人发展到2013年末2110人(批注:本文中科住员工包括与科住建立劳动关系员工,也包括外包方员工),员工队伍总数年均增长26%;在科住员工队伍中,中层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支队伍人员分别占比5%、8%和87%;员工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员工420人,占员工整体人数20%,都明显体现物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征。
(2)人力资源变动
科住管理及专业技术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和校招,基层工勤岗位主要是外包方招聘。充分体现科住在人员引进方面重点把控关键岗位员工,在管理中强调过程和品质管控,强化工勤岗位职工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2013年度科住员工离职率19%,入职率29%,人员净增加10%。科住工勤岗位离职高于其他岗位,基层离职率高主要是物业行业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较低、工作繁琐等原因,行业离职率一般在20%以上。但与物业同行相比较,科住略低于行业水平,也充分说明科住目前较快的发展势头以及相对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3)人力资源效能
2011-2013年,科住人均营业收入都达到11万元,人均服务面积为2000m2左右(因2013年拓展京外地区导致人均服务面积略有下降)。科住连续2011-1013年员工数量增速分别是:14%、37%,营业收入增速17%、32%,服务面积增速17%、27%,人均效能指标,人均收入2%~4%,以及人均服务面积3%~7%,人均效能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积极开拓北京以外的物业项目。要改善人均效能略有下降的趋势:一是要积极在已有物业服务区域周边开拓项目,缩短人员服务地之间无用消耗;二是增加现有物业服务委托项目内容,提高单体项目服务收入;三是使用能够提高劳动效率的新设备、仪器,以及智能手段,替代劳动力。
(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现状。
①员工使用情况。科住公司对主任助理以上管理人员采取交流任职及目标责任考核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定期考核、调整,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强化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基于公司发展需要,急缺人才主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引进,如公司“351人才工程”,招聘对象定位“一高一优”,“一高”是指物业服务行业领先的标杆企业的成熟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一优”是指通过校园招聘补充综合素质好、专业对口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后备人才,目前这两类人占年度新入职人员40%以上。科住对员工队伍实施总量控制,保持员工正常有序流动,逐步完善人才结构。
②员工培训情况。公司培训整体思路是“内外结合、覆盖全员、定向培养”,培训分“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一级培训是每年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或专业职能部门统筹开展的管理类、通用类、专业类培训,如新职员入职培训、项目经理任职资格培训、管理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专业骨干技能提升培训和派出培训等,二级培训指的是由各所属单位组织的单位内部日常培训,包括通用知识培训、岗位应知应会、专业技能技巧培训及团队建设培训。所有新入职的员工均应在本部门接受不少于两天的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经其直属上级确认具备上岗条件后方可正式上岗。2013年度公司人均受训13课时,岗前培训参训率100%,转岗人员培训率90%;参加学历教育人数占职工总数3%,工勤岗位职工技能竞赛参训人数占员工总数23%。通过多层面多样性的培训,有效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
③薪酬情况。科住有较为完善的薪酬福利管理办法,根据员工岗位层级、工作任务承担、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对员工工资采取年薪制和月薪制两种方式进行管理。公司对各经营单位依据目标责任书考核,确定各经营单位工资总额。员工根据所聘岗位享受相应岗位工资,其工作绩效与本部门奖金挂钩。公司职能部门按照所有经营部门的奖励均数核算职能部门奖金总额,员工依据在部门内部的业绩情况取得相应奖金。为保持公司整体薪酬水平的竞争力,公司每年进行行业薪酬数据调研,依据市场薪酬数据及时调整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骨干队伍的稳定。
④人员选拔与合同管理。科住人员选拔采取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相结合。内部晋升主要通过“岗位任职资格”、“综合业绩考评”两种方式作为内部人才培养和考察的主要渠道。培养和引进并举,互为补充,保持两类人才在公司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外部人才中的“一高一优”员工除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外,还根据公司对员工的培养、员工级别分别签订《培训服务期协议》、《保密协议》,对于内部经营单位的负责人还需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阶段性工作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依据。
⑤员工福利与员工关系情况。目前科住员工福利主要是严格执行国家法定福利,如五险一金、防暑降温费、劳保、带薪年假外,企业特殊福利有年功、过节费、误餐费,根据岗位级别还有通讯费、交通费、租房补贴。由于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及党团工青妇组织健全,对科住企业文化塑造、和谐劳工关系的建设和员工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面向科住物业未来发展人力资源策略
科住成立至今,在高层领导带领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百强排名连续3年以平均10名的速度前进。基于科住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审视及判断:科住要想继续在行业生存及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到转型升级的行列中。“抓服务拼水平、谋变革求变革”,科住坚持以机构物业为发展主体,巩固中科院范围内在管项目及拓展非在管科研院所。同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创新发展业务格局,努力在物业行业出奇、出新。根据公司整体业务战略,人力资源须以提高整个公司的业绩为导向,就如何构建包括规划、培训、绩效、薪酬等在内的整体性人力资源战略,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下结合科住实际,对未来人力资源工作改进及策略调整建议如下。
(1)人力资源工作的再定位
企业的战略发展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快捷高效的流程架构对战略的实施和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力资源为快速反应公司战略调整,保证人力工作输出具备高效、高质的性能,同时考虑到人力资源专业性必须有效向下传递,业务部门人事业务不专业,员工维权意识提升、人力自身专业水平受限等综合因素,故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组织架构率先进行调整。科住今后人力资源工作整体定位是:
①业务伙伴,即指导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向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和支持,如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规划;
②内部专家,即统一制定专业模块的人力资源政策,如绩效管理、薪酬政策、培训政策;
③共享中心,即负责员工合同管理、社保、公积金、商业保险、薪酬发放、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服务。
(2)与战略相关的人力资源策略调整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战略,根据业务的成熟程度相应阶段性战略目标不同,因此业务板块的人力资源工作目标也应不同:如传统物业业务,立足于“继续夯实实力,百强排名继续前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开拓,稳定忠诚客户,扩大品牌知名度”;创新业务,立足于“市场导向、依托现有客户资源、做物业服务增值”。
(3)选拔和配置策略
根据科住物业未来发展的三类业务,人才选拔策略为:
①传统业务侧重打造卓越团队,在现有人才基础上,注重引进急缺人才如行业百强的优秀人才,培养内部高潜力青年人才;鼓励领军人物组建精英团队,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公司对各单位的人才配置侧重专业齐全,人才结构合理,队伍的稳定性。
②新业务侧重行业关键人才的引进,人才甄选的重点是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培养内部高潜力人才。
③创新业务,着重于核心团队的引进,如管理或技术团队。
(4)晋升和培养策略
①传统业务人才培养主要是根据内部职业发展通道向“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条通道发展,鼓励人才横向发展:安排其挑战性工作,扩大其管理幅度,提供相关培训学习;纵向发展:安排晋升培训、挑战更高难度专业技术工作、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
②新业务,业绩优异者可获得晋升,公司建立、完善培训机制,以资助进修、考察等手段提供持续提高的机会;设置技术创新奖励、团队建设奖励。
③创新业务,事业承诺,高层领导充分表示公司业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并委以重任,提供高级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位,并充分授权,优秀团队成员不仅可成为业务骨干,还可能成为管理层持有公司股份。建立不分内外,唯才是举,创造开放、合作、进取的优秀企业文化。
(5)考核激励策略
①传统业务方面,采取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政策,高层管理团队年薪制,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福利保障,建立以绩效和能力为基准的晋升和选拔机制,考核周期相对固定。
②新业务,采取略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政策,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团队)分红和股权(期权)设计,提供具吸引力的福利保障,建立以绩效和能力为基准的晋升和选拔机制,考核周期相对较短,绩效与薪酬挂钩程度较高。
论文摘要:人类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对资源的消耗,由对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向对人自身的智力资源的消耗。智力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人的智力,是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教育影响以及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后天社会实践和现代化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则应受到重视。
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向人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原始社会向农牧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从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第四次,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对劳动者的体力消耗的要求逐渐降低,对智力消耗的要求逐渐增加,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果说200年以前的农业经济主要依靠土地资源,以种植业为主,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金,以制造业为主;那未,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并由此传播、增值”。“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F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以知识为基础的人的智力,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源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对智力资源一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在工业社会中对稀缺自然资源一土地和石油更为主要。人类要继续发展前进,主要不是依靠开发体力,而必须依靠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特殊性
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是开发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基础。
开发智力资源,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知反映过程。其动态活动过程叫思考,称其思考的结果为思想。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和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即思维。正如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普拉特在《找石油的哲学》中所说:“真正找到石油的地方还是在人们的脑海里”。脑海里虽然没有石油和铀矿,但是发现它们,认识它们,需要人们的大脑思维,根据石油生成和储存的规律,可以找到石油储藏的地方。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认为从东北松辽平原到华北平原和汉江平原,都属于新华构造体系的一个沉降带,是很有希望的储油构造带。当主席、总理向他问及中国石油前景时,他肯定地说,中国有石油。按照他的理论,中国石油勘探队从西北转到了东北,很快发现了大庆油田。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个人是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个体智力的开发离不开所在群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优良的环境,对于人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人生开始,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任启蒙教师是父母。我国青少年,一般在走向社会之前的20年左右,大部分时间受家庭影响,即使走向社会独立生活之后,他们仍然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一直到中年甚至到老年。家庭影响,虽然不像正规学校和托幼组织那样有计划地施教,但在日常生活中,是通过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等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启发其智力并发展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启迪着孩子的智慧。我国自古就有家教的传统,母教、父教成名的事例很多。远的不讲,“五四”以来,《新青年》编辑钱玄同鼓励儿子钱三强学科学,成为当代有名的科学家。茅盾在《八十自述》中赞颂生母陈爱珠“慈母兼父职,课儿攻诗史”。现代作家丁玲自幼丧父,依靠书香门第出身的寡母蒋胜眉教养。她能诗善画,常向女儿口授唐诗和秋瑾故事,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种子,为丁玲成长为作家打下了基础。因此,建议社会在适当时机采用适当形式对家长(特别是青年父母)进行有关家教知识和家教意义的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生活中仅次于家庭的第二个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校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智力环境和以校风形式体现的精神环境以及以图书资料为中心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入学年龄提前。另一方面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加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校时间大大超过了学前的家庭环境时期。在校期间,正值青少年,增智力、强体力的发育时期。一般平均智商与在校时间成正比,因为聪明者倾向于更久的留在学校,受正式教育的机会更多。但也并非上学本身就能增长智力。这既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又要取决于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缩影。在社会环境中,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以及学术民主,是有利于创造活动和智力开发。因为在一种心理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民主的气氛中,容许有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
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智力问题资料汇编》中甚至说“智力是先天遗传特性和后天影响的‘合金一’。在这里重点是要说后天影响,特别是强调“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来开发人的智力”。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更明确地说:“开发智力是头等大事”。“所谓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关于生产者的知识经验和关于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知识经验授于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他们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把他们培养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嘲。现代化教育是和现代化大生产密切相联系的,是现代化劳动再生产的手段,它要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的要求来再生产这些劳动力,所以现代化教育具有大生产的性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x科学技术;再到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是“加数效应”,在电器化时展成为“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就是“幂数效应”,即几何级数。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为进入现实社会作准备,要让他们了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社会,不再需要几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掉了饭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要有渊博的科学、数学和交流技巧等知识,对政治和社会有理解力和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者,才能应付挑战,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的理想目的应该是逐渐培育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如何学习,不是学什么。学习的机遇是无穷无尽的”。学校应当明确要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两个科目。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明日的学校不仅要教各种资料,而且要教掌握资料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怎样屏弃旧思想和如何在什么时候去求得新思想。简言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的教育必须教会人怎样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怎样判断它的真实性,怎样改变其类别,如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如何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如何去教育自己。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如何学习是通向所有具体内容学习的桥梁。若学会了如何学习,那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上运用这个原则。
教师是关键的资源
要通过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就必须改变以往学校的面貌,把学校办成终生学习的中心,而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就是办好这种学校的关键资源。对于教师,古代人赞喻她们好似普罗米修士般的“盗火者”,把智慧的火种传播到人间,结出了硕果。而现代人又把她们比喻成原子核中的“晶核”,可以激化周围的“基本粒子”。进发出强大的智能。无论是“火种”还是“晶核”,都不是指个别教师,而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学科研的梯队。他们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进行自我开发与智力更新。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队伍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并且代表着学校的方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的方向不是由国家政策法令决定,也不是由课程的教学大纲决定的,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为了建成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一要加强与改进师范教育,二要对现有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职后教育。
(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经济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一个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好就会影响到全球,世界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不同地区政治和法律的影响,也面临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推动不同地区的员工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者遇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困难,怎样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怎样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更好地沟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科学管理,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才会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中效率非常高、竞争非常激烈、变化速度非常快和管理技术非常先进。面对当前的环境和背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一个组织中最核心的人才就是创新的人才,因此,在发展中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化的挑战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这信息时代中,给人力资源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的技术对于信息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的变化,也使得岗位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增加综合性的岗位,增加知识性的员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知识型的员工,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要重视培养和管理知识型的员工,在管理中,对知识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策略,培养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对人员进行精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控制和沟通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管理理念滞后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了多年管理模式的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比较落后,这些问题在事业单位还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不重视学历和年龄,在管理中会用很多的条框进行限制,在管理中,具有很多的硬性规定,不能做到以人为本。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和平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事业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不能显示出来,不能反映出事业单位独特的特点,因此,不能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而不能做到做事业单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在人力资源中仅仅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三)人才流动困难
当前,我国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不到位,并且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以政府管理为主,市场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出现这样的请情况主要是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人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但是,事业单位之间的进展不同,一些省直的事业单位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新录取的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合理安置,在招聘人才时,一定要进行公开招聘,并且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对于新招进的人才建立聘任制度,建立一种符合当前事业单位特点的新的用人制度。第二,要建立一种竞争激励制度,建立具有一定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这样的制度,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一种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要注重人员健康成长,要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运用激励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中要以柔为主,对原来的身份管理改变为岗位管理。第二,在事业单位中,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注重人才才能使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活力;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对人才市场体系做好规划,对人才市场进行认真的研究,晚上人才市场的功能,使得人才市场做到全面发展。根据建设“中国梦”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第二,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一定要将中介机构和功能进行分离,将政府主导的人才服务和市场化人才服务进行分开,建立一种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四、总结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参考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为了充数而写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借鉴参考。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微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一课多用;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6].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89-96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自2011年以来,各级各类的微课制作与比赛从小学到大学风靡开展,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以及“简便、快捷”的录制方式,让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倍感新颖和实用。在移动学习逐步推行的背景下,传统整节录制的精品课程视频与之相比较,缺陷越来越明显。基于《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完整设计与开发,可有效调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动学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准备、记录与反思,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和深度化学习,从而推动学科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应用。以下是笔者协同课题组成员在进行《生理学》微课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和总结,期待广大同行能给予批评和指正。
1 开发原则
在《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课题组认为应该顺应当前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指导思想,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注重资源制作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微课资源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多角度、多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录制。
2 开发模式
《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类学科,其课程一般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依据授课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本课题组将《生理学》微课分为“说课型”、“指导型”、“理论型”和“实验型”四种,每一类型,根据其面向对象和授课内容的差异,所采取的录制方式和注意事项均有所不同,具体区分见下表。
3 应用平台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主流的微课应用平台,部分教师已在利用公共免费的社交空间进行探索,如刘慧霞将微课视频上传到QQ空间,同时借助每个班级的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微课学习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张志宏认为,架设微课平台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操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吸引力。笔者课题组经过系统分析和论证,选择了当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意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作为《生理学》微课资源的应用平台,该系统除了具有免费、源码开放等优势外,还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而构建,具有“资源、作业、测验”等多种活动模块,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会和运用,与微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全一致,便于微课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4 制作流程
微课制作除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外,技术人员的后期剪辑与资源的网络呈现也同样重要,大致流程参见右图,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在这中间,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微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或)课件的精细准备,然后进行现场录制,录制完毕后交由技术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剪辑,同时个人在网络平台(本课题组采用的是Moodle系统)进行相关拓展资源和测试练习的补充。
5 结语
基于完整学科的微课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其核心要素,团队成员既要有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离不开与多媒体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在资源的应用中,微课视频能否被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稳定、流畅地播放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购买国内知名视频服务提供商的云服务套餐,然后获取嵌入代码再放到课程管理系统中,构建一个全面开放、适度有偿收费的微课交互学习环境,或许是当下推行微课的一个简便、务实的途径。
一、作文教学资源共享,想说爱你不容易
毋庸置疑,一线的语文老师对于作文教学资源共享肯定是持赞成和欢迎态度的。即使是再优秀的老师,他在作文教学上也不是全才,不能将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得尽善尽美,他肯定也想从别人那里获取优秀的作文教学资源来改善自己作文教学的不足,弥补自己作文教学的短板。但在目前作文教学实践中,要想获取足够而有效的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1.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各自为阵,资源共享意识不强。
新课标虽提出了一些阶段性、方向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要求,却未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案。新教材就作文教学内容虽作了相应的安排,但对教学方法却无明确的指导。一线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校与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你按你的做,我依我的做,作文教学缺乏合作交流,大家各自为阵,资源共享意识淡薄。这对于中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改进与提高是不利的。
2.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可供共享的资源不丰富,共享途径不 通畅。
目前,人们对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探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资源库的建立至今未提上议事日程。因而,一线教师想找到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资源并非易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可供共享的作文教学资源还不丰富,二来是因为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途径还不够通畅。
时下,少数语文教学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或作文教学期刊(如《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作文成功之路》等)会刊发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但这类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且这些期刊普及的程度也不高,共享这些资源的途径也不够通畅,一般要通过期刊网付费下载,难以满足中学作文教学资源共享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获取作文教学资源主要还是通过教学资源网站(如语文学科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这些网站提供的资源一般都是作文教学课件,优秀作文范例等,资源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也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当然,参加一些作文教学研讨会也可以获得一些资源,但这类资源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共享仅限于极小的范围内。
二、作文教学微课化,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1.何谓作文教学微课化?
要说清楚什么是作文教学微课化,首先要从微课说起。
微课近两年受到人们的热捧。但目前,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对微课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学习资源,也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还有人将微课作为教学研究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形式。教育部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微课”评审新标准指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对于中小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微课主要还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我们看来微课主要还是一种教学资源。按照这个理解,我们将“作文教学微课化”理解为:
按照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将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结构思路、材料选择、修改润色等)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制作成微课,用之于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作文课堂教学的精练、简洁、高效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
从这个定义看,作文教学微课化是一种作文教学资源开发形式,也是作文教学资源共享的 途径。
2.作文微课化资源共享新途径,新在哪?
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共享资源形式,如课件、教案、论文、优秀作文范例等,作文微课化资源共享新途径,新在哪?
首先,载体新。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辅之以图表,记录设计者(作者)的作文教学思路或作文教学思想,使用者一般要经过自己的转化和讲解才能作用于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而作文微课以视频(5~10分钟)为主要载体,辅之以声音、文字、图表等,它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使用者可直接用之于自己的课堂,作用于 学生。
其次,主题突出,目标聚焦度高。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当然也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但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一般是根据一个话题或一个课时来设计,选题切口相对较大,教学目标往往不止一个。而作文微课受时间限制,选题尽可能集中,教学目标高度聚焦,一般聚焦于作文教学中的重 难点。
再次,教学语言凝练,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微课配有画外音,微课制作者在录制画外音之前,一般都会根据时间限制和教学内容写好解说底稿,这样,微课的整个教学语言相比平时的课堂语言要凝练得多。教学过程相比平时的课堂要简洁流畅得多,不会像平时的课堂受意外情况的干扰。这有助于提高相同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面向学习者。传统的作文教学资源,无论是课件、教案、论文还是优秀作文范例,面向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作文微课主要是面向学生,微课视频主要是播放给学生看。
3.作文教学微课化有利于作文教学资源共享,优化教师作文教学。
首先,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教师个体差异,有些老师擅长记叙文写作教学,有些老师擅长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些擅长讲解文章结构,有的擅长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等等。作文教学微课化可以把教师自己擅长的版块做成微课,供大家资源共享,也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辅助自己的作文教学。这样,作文教学微课化可以让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扬长避短,优化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而整体改进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
其次,作文教学微课化便于资源共享。作文教学微课是电子资源,资源容量较小,一节10分钟左右的微课容量一般不超过15MB,这便于资源的存储、上传、携带。微课使用方便,共享者可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这些都便于建立微课资源库,共享资源。
三、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关建在于建立资源库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的关建在于建立供大家方便使用的微课资源库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中小学微课教学资源网站和微课资源共建平台,如中国微课网、优优微课网、浙江微课网、广西中小学微课资源网、微课教学资源共建平台等,这些微课资源网站有部分作文教学微课资源,但数量非常少,难以满足资源共享的需要。要真正实现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就必须建立专业的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库和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丰富作文微课资源,二是建立作文教学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如何丰富作文微课资源,即如何保证资源库里有足够数量的作文微课资源。没有足够丰富的作文微课资源,就谈不上资源共享。
作文微课资源共享于一线教师,也应来源于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直面作文教学问题,他们针对问题而开展创作性的教学对于其他教师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若把创造性解决作文教学问题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供大家共享,这对整体改进与提高中学作文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因此,要丰富作文微课资源,就要在一线语文教师中普及微课知识,教会老师如何制作微课,让一线语文教师手中都有自己的作文微课,这是作文微课资源共享的前提。
同时,要树立教师作文微课化意识,鼓励教师将自己作文教学中擅长的内容和版块制作成微课。一旦教师形成作文教学微课化意识,教师手中的微课就会慢慢多起来,作文微课资源自然会慢慢丰富起来。
其次,如何搭建作文微课资源共享平台,这涉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这点上,我们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谈不上什么新想法。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不是什么技术难题。目前,国内外高校采用云计算技术来共享教学资源的做法可以拿来借鉴。同时,不少研究者提出的教学资源共享方案,如罗桂联的“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方案”,也值得参考。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查新;嵌入式教学
一、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涌现,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也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检索、获取、使用、传播、共享、评价等能力,也包含了对信息及知识内容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无法达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则能事半功倍。
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为辅的传统模式,还很少开展嵌入科研和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被调研的18个高校图书馆中,18个馆均有面向师生的关于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有17个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有12个馆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只有广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深度实践。
三、广州大学图书馆以研究生开题查新为载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一)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工作的开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密切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2]。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对选题方向、实施方案等的修正调整都是以文献检索、获取、研读、综合分析对比为基础的,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开题查新服务可以将信息素养各种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中,是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图书馆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服务与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仅仅是项目委托人,而是要参与到完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完成报告的主体,查新员的定位是指引和辅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二)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先后为来自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数学学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论文开题查新服务,指导研究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全面准确地收集文献、深度阅读并综合分析文献,进而调整选题方向、提炼创新点、优化研究方案,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肯定和好评。(三)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两点:(1)采取了合作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图书馆与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开展研究生开题查新服务前,有针对性地推广普及科技查新服务,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处拟定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查新暂行规定》,要求理工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各相关院系也在研究生开题前积极配合图书馆安排学生参加开题查新培训,开题查新过程中查新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交流。(2)采取了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文献检索课与应用剥离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检索、评估、使用等技能的学习是依托也贯穿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论文开题)中,老师的教学是问题导向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体验式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存在两个局限有待改进(图1虚线框部分):(1)因广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开设文件检索课,学生的检索技能较差,导致个性化辅导环节效率较低,存在很多重复性讲解,可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资源,比如推送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专题报告、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辅导效率。(2)因人力资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户反馈系统。开题报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重视用户反馈,提供追踪服务可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能累积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优化现有流程和模式。
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