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6: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言教学理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教学理论论文

篇1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研究生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获取和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能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从而为学术创新奠定必要基础。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看,当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思想引起参会者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时,就有动机学习和创新,会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动力,通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还有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刻苦科研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启发科学思维,在其读书报告基础上进行学术观点展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并逐渐凝练其研究领域成果。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3.勤抓落实

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用一体”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为指导,我院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实践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黄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工作站,长期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为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从学期初开始酝酿并制定了学术论坛实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为指导,认真落实,对所有同学的报告严格要求。所有报告同学均提前将报告主题上交,同时要求报告所用课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实践导师修改、审核。每次报告均要求报告学生导师参加,同学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报告同学修改,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一学期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有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教学实践得到有效衔接。

4.营造平台

力争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我院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能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学术论坛吹动学术交流之风,学术论坛创造了一种自由、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做学术报告既帮助研究生凝练研究内容,也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能在学术论坛这一舞台上激情高昂,尽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也增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涉及的二级学科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启发了大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科研兴趣”为导向

自主创建“勤学善研”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活动有效开展需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参与学术论坛的同学是本次成果展示的听众,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拟评委,能为报告人指出缺陷,让报告人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参与人也提高了学术观点的凝练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双方都达到良性互动。在学术论坛组织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同学提高学术思维,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要求,以“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同学,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论坛形式。论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单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讲解的形式引导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形式二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确定一些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最终各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质疑和答疑,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年会的同学讲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分享参加会议的感受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一论坛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本学期还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邀请外校专家开展高级论坛15次,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导师开展学术讲座29人次,邀请本校教学名师讲座开展中级论坛10人次。第一,成功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讲学。成功邀请到外校讲座的知名专家,如台湾辅仁大学林梅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李太平教授、“磁湖学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泽元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第二,定期邀请全校优秀教师做科研辅导。我院优秀教师长期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辅导,如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邓李梅教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优秀指导老师向光富做“实证论文写作”研究方法指导。第三,长期邀请研究生工作站优秀实践导师作报告。如成功邀请到黄石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冯世飙做“德雅载物,春风化雨”报告、副校长涂国民做“怀揣教育梦想,争做四有教师”报告,黄石市广场路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满红莲做“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报告,优秀教师汪细强做“发挥专业能力,让学有所用———课程研究开发为例”报告,黄石三中的高级教师肖燕鹏做“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报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同时,还创建了勤学善研的好氛围。

(三)以“学习积累”为主体

贯彻坚持“求真务实”全过程“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积极倡导研究生平时多读书、多学习专业理论,多积累知识。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做好学问,在积累中提高创新能力。功在平时贵积累,精心准备多展示。在学术论坛时间中,我院研究生在选定方向和研究课题后,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学术观点。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准备,多积累多参与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力争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况。如本学期13级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论坛有教师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学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报告,学前教育方向的汤雅黎同学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报告,田一君同学做“提高高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研究报告,邵智博同学做“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与反思”研究报告,李维华同学做“语言支架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报告,刘海阁同学做“全纳教育视域下”培优辅差“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报告,夏炽同学做“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术论坛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在发现中学习探索中进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研一学生,即使是观摩研究生学术论坛也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术意识的敏锐度。其次,跟踪研究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参加学术论坛活动中,查阅和搜集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迸发创新思想。这些都能为科研写作打好基础。再次,博采众家之长,强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论坛,可以锻炼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另外,通过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积极争取“优质高效”保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离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坚持走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纳入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开展,本年度教育学研究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以13级参加学术论坛的41名教育学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为例,2014年度已发表的省级学术论文45篇,每人次年均发表量达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体教育学研究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术讲座。我们邀请到教育学海内外资深教授博导为教育学研究生做高级论坛讲座,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热情,对研究生开展初级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很多学生领略到专家学者的风范,意识到要以做学问为快乐,更加发奋潜心钻研。如13级王泓荔同学发表EI论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炽同学发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刘路同学在《教学管理》发表“从三效维度谈有效教学评价”,汤雅黎同学发表“信息时代家园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孙逊同学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农村幼儿教师成就动机与继续进修意愿的关系研究”,龚书静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张欣宇同学发表“PSD: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马媛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等学术论文。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着眼于长远,使教育完全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师生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与外语克拉申理论习得与学得

现阶段英语教学涉及面很广,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存在着许多看法和观点。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习得的机制对于我们显得既异常又熟悉,同时又是那么陌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条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捷径,但又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本文就英语教学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学得”展开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究竟是二语还是外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异问题。目前大家对此的看法比较一致(Stern,1999:16)。“二语”常常指两种情况:第一,任何一门晚于母语而被习得的语言;第二,从掌握语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个人所讲的‘弱式’语言和“次要”语言。所以“二语”指的是在本国内,人们学习并使用的某个非自己母语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与母语有着同等地位的一种通用语。“外语”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自己国家以外的某个言语社区所讲的、非自己母语的语言。因此,英语在我国不是第二语言,而是外语。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而是外语学习。或者说,中国的英语教学至少在目前仍属外语教学。

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理论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树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大家引用“习得”和“学得”时,其内在含义大多是按照Krashen对两术语的界定标准。但是由于Krashen的理论由五部分组成,人们对其理论或假说往往也有侧重,对其理论有不同的叫法。“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他认为,在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有意识学得的知识只能起到“监察”作用,即在说或写的前后监察言语输出是否合乎语法。他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也就是说,一个已经习得语言的人在交际时,他可以对书本上的语法知识一无所知,但却能毫无障碍地进行交际。

因为我们如果用Krashen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应该知道其他相应的条件背景,做到前后一致,不歪曲别人,不能给别人的术语增添一些你自己强加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别人的理论和学说就不能进一步的发展。学术讨论必须有一个前提,你所用的术语是你自己创造的?还是引用他人的?如果使用某个术语时,加入了新的内容,就应该有所说明,或改换一种称呼。三、讨论与启发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就我国国情下大学生对英语学得和习得过程的理解谈以下几点。

1.Krashen的习得或学得理论是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

应该吸收其中的合理且能适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的那部分,不能照搬照抄。但也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对其理论狂轰乱炸。比如,不少学者对Krashen的习得/学得区分学持批评态度,称他的这一区分缺乏科学依据。但如果我们按照Krashen思路理解其思想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语言习得过程和儿童习得L1和L2时的过程相似”(Krashen,1981:1);“正式的学习环境对书面测试最好……有的研究显示非正式环境对促进真实语言的使用有优势,对习得有用。”这一点我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体会。但Krashen还说,“正式环境既对习得又对学得有促进的潜势”等(Krashen,1981:6)。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如何促进那种潜势?如何解决外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或“高原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外语教学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Krashen语言习得经验迁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形成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尽管母语已足以帮他们解决在一般社会活动中所谓遇到的种种困难。但随着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异族文化的交流,学生有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需要。由此,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做事的能力。

(2)建立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教师在言语、表情。姿态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关怀、欣赏、肯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压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3)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础阶段的外语学习往往远离现实生活,难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没有真实性情景可依。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因素都是体现真实情景的语料库。可是,这个“语境库”毕竟有极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在“真实性”,与“无真实性”之间作出选择,模拟真实程度不一的情况情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语境库”的局限性,形成多层次情景。

(4)运用综合的信息源和媒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媒体传递单源信息,结果学生难以提高各种语用能力,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语言软件的开发,我们完全有条件为学生创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仿真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学习外语。

(5)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外语学习同母语习得一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需要真实程度很高的活动空间,也需要一定量的活动时间。从某种角度来说,外语学习活动经历三个阶段:理解语言材料(信息输入);丰富语言认知结构(知识积累);运用语言实践(加工输出)。外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是以前两阶段为基础,以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或提高为标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保证信息输入的密度、语言操练的密度、实践活动的密度。

本文从“学得”和“习得”两个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学的中心应放在学生如何学方面,教师的“教”也要以学生如何学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提高语言刺激质量,避免语言僵化。我国的英语教学不是Krashen式的二语习得,中国没有二语习得的环境。所以,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第二语言习得/学得理论,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摸索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和习得模式。

参考文献:

[1]Hawkins,R.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M].Blackwell.

[2]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M].OUP,1998.

篇3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3.促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研究的新视角。

篇4

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和珲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对语言获得进行的定义。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并非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的运用大脑机制。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语言学派则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首先是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赋。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因此,关于语言获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验和讨论中,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能够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语言达到理解和知晓如何使用才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认为“没有关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就很难想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处在第一层即基础层,而外语教学实践在第三层,也就是说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第二层及外语教学理论传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会影响外语教学理论,从而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2语言获得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获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么时候及其如何开始学说话并且理解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语言获得研究的目标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够说出并且理解语言,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策略,并且达到一个新的语言学习的里程碑。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长的句子产生畏难和焦虑心理,如果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复杂,字数和生词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及复述会带来难度。从而也影响他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获得,即在实践交流中,类似的表达学生难以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兼顾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对学习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牛自觉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言获得。掌握语言结构。

3语言理解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理解在语言教育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我们明白如何去读,去写或是做手势语。理解是一个始于对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个句子意思为终的复杂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它还包括根据发言者讨论的主题来得出推论,以及根据他的手势和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一定模式。语言教育心理学家对揭示人们如何从文章和言谈中理解发言者或作者的策略并且在什么时侯真正理解这一过程十分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呢,还是时尚步骤的显露,如果是时尚的显露,它的步骤又是如何的々在语言理解研究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汇的歧义。因此,脱离了语境或者对语义结构不清楚的话就很难确定正确的句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模棱两可的单词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人你会有这种感觉:尽管他们讲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对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没有把握。由此得知,语言不只是一种言语系统,而且还是一个交际系统。语言的结构反映人们的认知模式,但仅从结构方面我们是不能充分说明语言交际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式可以表达一系列的功能意义。相反,一个简单的功能意义亦可有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歧义问题。除了歧义,还应当考虑句子当中的隐喻,考虑是否还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单词的意思是如何影响理解力的。理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因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第二语言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摩擦在当今世界相当普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对文化因素的追求会极大的促进语言学习。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以该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一整套价值体系。

篇5

检验医学内容更多的是形态学及抽象的生物学反应等常规示教不可能确切表达的内容。多媒体技术以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可以将微观、抽象的内容转换成形象、宏观可视的图片或动画,能给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理解准确,记忆深刻,又便于教师的控制,具有使用方便、简单实用、控制灵活等特点,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幻灯在课堂中应用最广泛,每位教师应多掌握幻灯制作的技巧,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意美观,条理清晰,可以插入各种有寓意的图片,甚至是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偶像,比如当介绍自身抗体检查时,可以插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明星:迈克尔.杰克逊,但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仍然要利用板书在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做为补充。

2精选教材

医学专业使用的教科书,与现代检验医学相比,内容滞后,脱离实际较远。比如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抽血时间现在已经改为0、1、2小时各抽血1次,而《健康评估》第3版教材仍是0、30分钟、1、2、3小时各抽血1次。目前,教材种类繁多,要精选能反映最新理论,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的教材。有些教材,学生毕业工作后几乎不再使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指导临床工作。检验项目的卫生行业标准每年可能都会更新,教科书很难跟上这个速度,所以授课时,将现在的新理念,新标准传授给学生,免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学生在生产实习时能更快的融入临床实际工作,思维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通教材,并尽量博览本学科各种权威书目,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籍,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新理论,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方能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沟通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长期以来,临床与检验缺乏沟通,造成双方不信任,不理解,不尊重,很难确保医疗质量。近10年,越来越多的检验专家提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并已经在切实的做着这样的工作,学会与临床沟通是检验人才的发展出路,也是检验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检验人员要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主动参与临床的诊疗中。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医护人员的配合与理解,比如分析前,具体工作全部由医师和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医生申请检验项目,需要医生对该项目的适应证、临床意义、采集要点等完全知晓,而且医生应知道实验室都开展哪些项目,如何选择。临床医师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需要与检验科沟通、联系。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不合格标本大部分是检验分析前造成的,尤其标本采集过程,需要采集人员掌握采集手册,也需要检验人员进行宣教,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在分析后质控中,帮助临床医师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患者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分析后的临床沟通工作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尤其重要,微生物检验医师要参加临床的会诊,并要给出合理的建议,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监测所在医院的耐药谱,细菌谱等等,这些将提升医院感染疾病的诊疗及感控水平,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林发全等认为无论在校教育,或是在职教育,检验医学应该改变过去不重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教学状况,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或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中增加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专题内容。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6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百意烛照、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文章的“文眼”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条途径:

1、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题目就是文眼。作者说古论今,贯通中外,“思接千载,不能状其远;视通万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这一文眼贯穿起来,生发开去,显得井井有条,形散神聚,真是“群言虽多,而无倒置之乖;众理虽繁,而无焚丝之乱。”

2、从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绿》,“惊诧”二字即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从结构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结构中,含而不露,不细心领会与反复琢磨,往往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纪的《三峡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灯光、月光“三光”来布局谋篇,独运匠心的。文章写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写了晚上的灯光和月光。这不同时间的光又与不同景物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三峡风景图,避开了他人注重奇峰险滩、浓雾高猿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明快、热烈、幽静的境界,一扫“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气氛,代之以清新、热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独辟蹊径地写出了颇具个性的三峡风光,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那么,这“三光”也就堪称《三峡之秋》的文眼了。

如何充分发挥“文眼”在教学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整体感知,探测文眼(学生预习自学)。

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叫学生在预习中自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秦牧的《社稷坛抒情》一文,文章紧紧围绕社稷坛的“五色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展开丰富的联想,抒发广阔的情感。作者首先想到的是没有泥土所代表的土地,就没有人类文明;再从沃土的来历,想到应多么感念世代劳动人民;第三个层次由“五土”想到“五方”、“五行”、“五音”…从而想到古代思想家对民族文化的贡献;第四个层次从社稷坛为什么以黄土居中,想到黄土高原、黄河和黄帝,进而想到由它所象征的中华民族;接着进一步从五色土坛想到了国土的统一;最后,作者激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做一个历史悠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多么应该安排好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五色土”而生发的联想。由此可见,“五色土”便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了。这一步应让学生在预习中把握文章的梗概,在总揽中探测文章的文眼,明确文眼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些步骤和过程,应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

2、部分探究,揣摩文眼(教师课堂点拨)。

这一步在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找出文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点拨,以“文眼”切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而后巧设铺垫,顺路拓出,启迪学生循路入境。在重点部分还要反复揣摩,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如《醉翁亭记》就是以“乐”为文眼的,文章由“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一直写到“与民同乐”,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写得严谨而精巧。

总结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引导学生揣摩文眼方面,有如下方法:

①以题统文,揣摩文眼--即从题眼入手,以题眼收束,始终抓住题眼,统摄全文。

②中心拓发,揣摩文眼--即从篇中之眼入手,然后向两头拓展开去,启迪学生的思路和联想。

③首末夹击,揣摩文眼--即先抓住文章首末之“眼”,然后向中间夹击,探究旨趣。

④求本溯源,揣摩文眼--即从篇末之“眼”入手,调动学生感官,妙悟作者情感,逆路发散,沿波讨源。

⑤逐层深入,揣摩文眼--即抓住篇首之“眼”,居高临下,鸟瞰全文,逐层探究,理清脉络。

⑥循因索果,揣摩文眼--即从揭示文章因果关系的文眼入手,设疑铺展,启迪学生循路入境,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

⑦举一反三,揣摩文眼--即以多篇文章的文眼为诱发点,以教师示范性的精讲为聚光点,迁移知识面,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⑧图示诱导,揣摩文眼--即用图表,符号、文字等,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框架网络图,诱导学生自读,自说,自思,自找,自查,自填,自结,按图索骥,求本溯源,再现和强化文眼在课文中的妙用。

3、回归整体,反刍文眼(师生共同总结)。

这一步是在学生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进一步解“为什么”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也关系到对文章写法的深入探究。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再次去品读全文,反刍文眼,回归整体,妙悟全文,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总体印象的把握。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写了三次“笑”,这“三笑”应为此文的文眼。作者第一次写到“笑”:“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什么笑呢?因作者试图在这次游览中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寺僧派小童为其引路,小童以持斧击石的方法,“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让作者辨别这里的石音,然而作者听到的只是和普通石头一样的“@①@①”声。但对小童的活泼天真,不辞奔波,热情介绍,作者还是报以微笑。所以这次“笑”只是应付性的微笑,是出于礼貌的需要,并不表示内心的赞同和认可。作者第二次写到笑:“因笑谓迈曰……”苏轼为了探寻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决定连夜“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作一次探险。在夜间,他俩遇到了毛骨悚然的环境氛围。正当作者产生了“欲还”的念头时,忽闻水面上传来“噌hóng@②如钟鼓不绝”的响声。循着音响传来的方向,作者又意外地发现石钟山下到处是石洞和缝隙,微风吹着水波,冲进洞内,与洞壁相撞击,发出“噌hóng@②”之声,犹巨钟鸣响。接着,作者又发现一块“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的大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kǔan@③坎镗@④”的响声,与“噌hóng@②”声相呼应,犹如周景王铸的“无射”钟声,又像魏庄子的“歌钟”鸣响,激越悠扬,美妙动听之至。作者揭开了“石钟山”命名的科学奥秘。所以,这一“笑”,是夜探胜利后充满喜悦激动的欢笑。作者第三次写到“笑”:“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李渤陋在那里?课文最后说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因此,这里的“笑”,与前两次都不同,,它含有“嘲笑”的意思。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三笑”为文眼,统观全文,反复揣摩,使学生从这“三笑”中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构思的苦心所依,作品行文的主旨所在,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笑”的真正原因和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不在于倾筐倒箧,全盘授与,甚至越俎代庖,而在于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因人制宜,循循善诱,精讲点拨。我以“文眼”为突破口,遵循“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为规律的三步组合教学法,深化了文眼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收到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惠州商报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石加空

@②原字口加雄左

篇7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理解;心智活动;德行

理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理解理论认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理解”。“理解”既包括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意义构造”,也包括师生达到这一目的的理解性活动;主要是指理解性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各要素都必须围绕并服从“理解”这个根本的理念,教学的所有途径、方式和内容必须遵循“理解”的教育规律——这是“理解”理论的真谛所在。

英语教学中,理解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是否可能使学生“理解”?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理解”的根基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理解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从关注人性开始的。理解理论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熊川武(2001)认为:“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教育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1]许多学生之所以后进,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误解、教师误解和家庭误解所致。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一种天赋的潜质和能量,教育的责任在于开发这种潜质和能量,使人具有生存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理解理论认为,理解是一种教育资源,过去的教育之所以效益流失,甚至造成教育失败,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资源。

英语学习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为学习是个人的一种“意义构造”。人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创造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体现。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个体将外在语言信息主动内化并与个体大脑中认知结构的自主建构过程。英语语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蕴涵着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习俗和科技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与个体认知结构的互动中推动着个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和交流中去,同化与顺应英语语言信息,汲取英美社会文化信息的精华,改造自身认知结构,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促进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而这一过程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实现,同时生发了“理解”的内涵与能力的。

理解理论把学生视为一个有需要、有情感、有个性的存在物,把英语语言的学习任务内化成学生的个体需要,使得语言学习有一个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学生学不好英语,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一般都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习得性自弃”。就是说,学生有能力学习,但不乐于学习。而我们英语教师往往就语言现象说语言现象,不能透过语言现象看到学生生命过程的本质,不能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存在进行理解,由此导致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作为外在之行,理解理论在英语教学中有如下特征:一是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保持大度与宽容,或必要的一致性。二是对学生的语言认知心理能将心比心,体贴关怀。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进行英语教学,显然是抓住丁问题的根本。“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1],这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学“理解”关于教学活动结构的理解

理解理论关于教学活动结构的理解,其核心仍然是个体心智活动的理解。

心智活动的理解,从本质上讲,是对个体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理解理论认为,“学习”和“知识”是不同的;学习是个人的。是人的属性;知识是公共的,大家共享的。决定任何一种教育经验之意义的,是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但主要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理解”实际上就是“儿童对事物特性在理性理解力上的变化”。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即个体必须把他们的新知识同业已掌握的有关命题联系起来学习,它同只凭机械背诵或灌输的“机械学习”是针锋相对的。“意义学习”理论表明,一个人形成自己的“意义构造”,是以概念和命题的系统学习为基础的。因此,“理解”理论关于心智活动的理解仍然把由概念组成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内容。诺瓦克在1989年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三个基本命题:“①意义学习涉及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吸收新的概念和命题,并修改这种结构。②在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是有等级的,大部分新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等级中对概念和命题进行归类。③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不能同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会使已有的命题结构得到修整。”[2]因此,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正是在这一机制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学习意愿和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起来。目前,英语语言学对理想语言结构的研究,即对认知结构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元认知成分、基本认知成分、表征等及其相互关系,还包括研究结构成分的完整性、稳固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联结速度等,是影响一个语言结构的质量因素[3]。这些因素分别影响语盲能力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习,必须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输入”(txanpmhensibleinput)。而“恰当的输入”必须满足以下六个条件:①难度适宜与可理解性。可以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子或借助于实物和图片,但关键还在于输入的内容必须“略超出”(alittlebeyond)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克拉申称之为“i+1原则(“i”学生的现有语盲水平,“i+1”下一个层面的水平)。②相互关联与趣味性。使学生感到所听的或读的材料是如此的有趣,以致于忘记了是在学习外语。过于强调句型和结构的机械训练会使学生厌恶外语。比如,Whattimedoesbegetup?Whattimedotheygetup?这些无意义的句型训练充斥了传统的教学。③输入不是按照语法顺序。以语法为基准的教学大纲会降低“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质量,破坏交际的目的。④输入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又不能过于困难,使教学保持“i+1”的水平。看起来这很难做到。因为信息量加大容易导致难度提高。但克拉申认为,只要输入是有意义的,“i+1”会自动产生。⑤良好心境与低焦虑。不必勉强学生表达,直到他们感到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如果学生说外语,教师则不必当堂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家庭作业中可以纠正错误)。⑥为获得更多的输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引起谈话的技巧(相互问候)和保持继续谈话的技巧,如有礼貌的总结、归纳对方的观点;使用What?Idon''''tun-derstand;Whatdoesitmean?等方式或用重复对方谈话中的某个关键词来表示疑惑等等[4]。

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寻找联系。这些联系表现为语义逻辑、语言形态、语音、语篇、语境、语法、语用、语言对比、情感体验、应用情景、应用范例等。缺少联系的教学是低效率的教学,会导致结构成分孤立存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时数多、学习者时间充足、具有良好的毅力和强烈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进行高难度和大跨度的教学。如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天3学时),将英语水平低者(包括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生)培养到较高语言水平。如听说读写全息教学,注重实际应用,将动型训练有机融入整个教学阶段。以精读课为例,通常采用循环性的“听一分析1一背诵一分析2--应用”课堂教学程序[3],目标是使学习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大脑中相对全息的、高质量的语言结构。

三、英语教学“理解”对师生关系本质的理解

对师生关系本质理解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学生德行活动的理解。理解理论尊重“教学具有德育性”的传统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人们一直不关注这一理念,以为它与英语语言发展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理解理论提醒人们要时刻尊重对方,增进理解,这是调节师生学习情趣、增强学习效率的基本教学原则。在英语语盲教学中,没有情感的唤醒或激发,没有人格的关怀与心灵的关照,孤立地学习和记忆英语语法规则,忽略感情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实际应用和操练,最终肯定会缺乏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对新语言词汇意义的把握缺乏激情与心理动力。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在考察学习者内部语言结构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其情感成分,即学习者学习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心境状态。理解理论认为,任何内部语言结构的发展都包括个体情感的基础作用或变量,两者缺一不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缺乏这种理解,结果造成许多学生自暴自弃。理解理论认为,英语教学中必须具有全面的认知与情感成分,包括丰富的表象。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更需注意这一点。现有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如过于注重语法习题和阅读训练(培养视觉刺激与语义联系)而忽视情感因素,其结果只能使学习者形成残缺的语言结构。残缺的语言结构缺乏听觉表象、动觉体验等,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习者学习难度大,记忆效率低,遗忘率大,体验不到语言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后续学习难以进行,语言能力难以达到高水平。总之,过去的英语教学过于关照英语语言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英语语言的人文基础。

英语学习的规律就是理解。理解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可唤醒学生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强调语言知识的正确性,而是更进一步注意到了不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注重将情感与人文信息贯穿于大量的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材料、图像和音像资料中,使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解理论主张,课堂教学从理解学生出发,把理解教育精神化为具体的教育行动。李阳总结出英语学习的“十大王牌理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即寻找成就感,建立财富本。把地道的实用句子总结出来,这叫“寻找成就感”;把刚得到的成就感、把已经会说的地道句子统统收集起来,并把它们记录在专门的财富本上[5]。

理解理论关于师生关系的最好表述,可用熊先生倡导的一条校训进行概括,即“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这可以说是一套富有实践性的处理师生关系的观念系统,它有利于形成理解气氛,发展师生理解意识,使理解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其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作为教师要善解人意,读懂学生,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二是学生要理解教师而不仅仅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仅要知晓教师教学的意图,还要从情感上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正所谓“老师教我不容易,莫将教诲付东流”。三是师生双方要理解自己。“理解少烦恼,误解生祸殃”。应鼓励师生身心和谐,不断刻画自己的理想未来和美好人生。可见,理解理论不仅刻画了一个个性化、实用性的教育理念,而且预示了一个幸福、安康、祥和的人类理想。

四、英语教学“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

理解理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操作系统,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性思路:

理解性资源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把校园,特别是教室装点成一个学习英语的殿堂,无疑会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作用。建设“校(英)语”与“班(英)语”。如学生每日在班上讲日常用语,在篮球场上讲运动比赛用语。又如,学生刚进入教室的门就可以看到“SHUTTHEIXX)RAFIERYOU”或“REMEMBERTOL0CKTHEDOORWHENYOULEAVETHEROOM”等句子和印象深刻的配画。将各种英语日常用语和常用词汇与学生生活、学习与社会环境结合,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建构性文化情景。全球已经或正在实现共享信息,如果仍然把老师和英语课本作为汲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则是一种教育误导或教育理念的偏差。作为课堂知识的辅助和扩展,教师要利用Internet、音像资料、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及各种英语学习软件,使学生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学习的能力,才能更为开放、快速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

第一,创造外语文化教室。在教室悬挂各种外国明信片、信封、卡通画、地图、外语报纸剪辑,也可以展示各种实物,如电影票及其节目、公共汽车和火车票、列车和飞机时刻表、酒店的菜谱等等,以此制造一种可见的和可感知的外语文化空间。

第二,用“文化旁白”(cultureasides)或“文化包”(culturecapsules)等方式提供文化信息。比如,在课文涉及“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和讨论有关圣诞节的由来和庆祝内容(文化旁白);也可以将主题扩大,比较系统地介绍外语节日(文化丛)。

第三,文化研究。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批判性地思考和观察外语国家的文化,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系统地探究某个外语文化专题,

第四,阅读文学。阅读文学原本是古典的语法翻译法的基本内容,文化教学重新重视阅读文学,实际上是恢复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教学策略。由于文学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所以通过文学阅读,可以为学生理解外语文化提供一条捷径[6]。

主动性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质或精髓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文化情景,注意培养其成就感。现行的英语教材涉及到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文化介绍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而这种英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者知识面的拓宽和文化习得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对课本中或课本外出现的某些语言文化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习惯养成对于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每日60分钟晨读,每日坚持视听训练,每日模仿地道英语读音等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使学生提高听与说的水平,感受英美文化的韵味。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中学生,对教师“教”的依赖性更强。这种依赖性反映在学习态度上就成了一种惰性。更有甚者,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思维状态,没人逼迫就不愿学习。我们在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了英语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习得的形成。

[参考文献]

[11熊川武.理解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的结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1):4—6.

[2]唐松林.教师行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

[3]印世海.全息语言结构假设与全息英语教学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61—65.

[4]Krashe,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oondLanguageAcquisition[M].PergamonPress,1982:63-7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