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教育指导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在现代教育社会学中,普遍视家庭为一个“facetoface”(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有着自身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最主要的有:生育、经济、休息和娱乐及教育功能。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它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社会道德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引导形成思想、志趣、个人性格特征,适应杜会的动力特征,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施予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它有着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其影响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由盲校或班级组织家长或盲童“双向疏导”座谈会。因为盲童,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寄宿制盲校的孩子,许多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向疏导便于家长教育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研究对象和方法
(1)被试:本市某幼儿园小中大班,每年级随机抽取四个班,某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计:401+775=1176名孩子作为被试。
(2)测试工具: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roupEmbeddedFigureTest),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
(3)过程:确认关键时间段。通过团体镶嵌图形测验,记录每个被试的得分情况,然后被试的相邻年级,俩俩做作为一实验组,根据得分,分成3个组群,依次为:1/3场独立、1/3中间组、1/3场依存。统计场独立组中高年级所占的比例,以前后出现显著变化的分组中的共有年级作为认知风格变化的关键时间段。针对关键时间段,取前后各一个年级的随机一个班,进行一段时间认知风格校正实验,而后再测,统计其认知风格变化得分变化显著性,若确是,则确认关键时间段。确认关键人(重点是家庭方面的):根据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在每个年级内进行分组,依次为:1/3场独立组、1/3中间组、1/3场依存。
针对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发放调查问卷,让孩子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根据问卷反馈,统计规律,发现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确认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就理论假设中的影响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规律,对其中较为典型的被试,安排面谈,通过有目的的询问,确认关键的影响因素。在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中,鉴于时间原因,仅对中间组进行场独立风格的校正。
笔者针对关键因素,协调家长,按照要求,调适家庭教育,要求关键人抽出精力,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制定容易达成的分步小目标,制定规矩,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刺激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关键人要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让孩子感觉到对其学习内容和其进步情况的适时关心,并给予及时、中肯、适度的肯定。校正实验结束后,重测其认知风格,观察期效果,从而确认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
(4)原理:根据认知风格原理,它一旦形成,相对于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其形成前后,校正的效果应有显著差别。同样,其定型前,两极化不显著,定型后显著,则前后两个年级作为统一实验组时,会有前后的显著变化。由此就可推定认知风格形成的关健时间段。根据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尤其父母的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贯穿于孩子终生。因此,本研究重点寻找家庭中对孩子认知风格形成作用最关键的成员,通过分析其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总结孩子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原因,从而为家庭教育中引导特定的认知风格形成,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
(1)按测验成绩,将相邻年级编组,为简化实验数据的处理,仅统计对比场独立组中高年级占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在小班和三年级处出现较大变化,可暂定为关键时间段,并待后面的校正实验最后确认。
(2)为简化实验数据处理,主要针对场独立组的孩子进行分性别的数据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与其父母中同性方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的相关性较高,其他方面无明显规律性,可确认为家庭教育中认知风格形成方面的关键人。故将孩子按性别和父母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进行数据统计。从图2中可看出,祖辈的认知风格无明显规律,可认定为非关键教育人。从图3中可明显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酷肖其父母中的同性方,故可认定其为关键教育人。从图4中可发现,祖辈对孙儿辈的应答,始终是高水平的,符合现在常见的宠溺规律。
但就其高应答,是否影响孩子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形成,尚存疑虑,随取场依存组的孩子进行统计,发现比例近似,故可难以认定其育儿风格影响认知风格形成。从图5中可以看出,场独立组的孩子所处的家庭多为权威型育儿风格,次之为疏忽型,对比场依存组的数据,其多处于专制型家庭,故可认定权威型育儿风格更有利于孩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3)认知风格校正实验,根据关键时间段的初定,选取了中班、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中间组的孩子作为被试,进行短期的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引导。小班之前,孩子未入园,测试不便,故未做校正实验。进行2个月后,采用团体镶嵌图形测验,重测全班得分,统计其得分进入场独立组的比例,数据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认知风格的改变随年龄增长难度加大,且在三年级前后出现较大差异,为便于比对,取同年级未进行校正实验班级的中间组孩子,重测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结果见图7.根据图7,两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关键时间段的判断,应该无误;针对关键教育人和重要影响因素的校正实验效果是明显的,但三年级后的校正效果不大,针对这一时期后的认知风格校正,有待于另行研究。
讨论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时间段的研究来看: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其认知风格趋于稳定,两极化表现显著,改变场独立-场依存的难度较大;幼儿园的小班,情况类似,但校正改变的难度相对较小。由此也验证了,民间流传的,“从小看3岁,3岁看8岁,8岁看到老”的人的性格能力习惯的形成阶段。
(2)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也证明:3岁以前,与孩子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育儿风格和自身的认识风格,对孩子认知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校正中能够发挥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育儿风格,尽量体现为高要求、高应答的权威型,做好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尽量体现为父母要求孩子形成的认知方式。孩子的认知风格不理想,只要不放弃,8岁前仍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校正的,但错过8岁后,就难以再改了,只能尽量使教育符合孩子的认知风格。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结论:场独立性学生在思维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强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学习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自觉,稳定性较高。从培养高分高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的帮助孩子形成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是家庭方面的)研究中,鉴于时间原因,我们重点关注形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相关直接交流发现,高学历的、理性或逻辑性强的工作背景、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呈现场独立;疏忽型育儿风格次之,但孩子容易呈现坏毛病和成绩不良;专制型和纵容型的家庭,其孩子则易呈现场依存。孩子的认知风格也多与其同性的父母类似。
在讨论分析中,我们认为,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父母的高要求高应答,实际多体现为,为孩子制定大量的小目标,适度允许孩子坚持己见,高关注度的协助孩子达成目标,充分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孩子的责任心和逻辑性,从而帮助孩子形成了场独立认知风格。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文章有《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浅淡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强调:“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研究家校合作,本人开始关注研究更多的家校结合的文献,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望从中找到能够提供给我们中专生家长借鉴的家庭教育的“法宝”。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献资料。其中引发本人深刻思考的国内文献有:《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顾晓鸣主编)、《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二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宿春礼主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著名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东子著)、《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教授谈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孙云晓,张纯颖著)、《忠告天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授谈现代教育理念)》(孙云晓,王珑玲著)、《忠告天下父母: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孙云晓教授谈良好的生活方式)》(孙云晓,孙宏艳著)等。
上述文献强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别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这些专著中提供了很多针对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很多策略对培养中专生的创业能力很有意义:比如要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的策略;鼓励孩子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等。
通过中外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本人对以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有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些都坚定了本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具体的研究策略
1.组建家校合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调查我校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家校合作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制定家校合作的条约、活动安排和计划等。
2.组建家长委员会
探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家长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3.开展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
探讨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方面和家长方面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4.邀请家校合作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讲座
坚定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5.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家长的讲座
鼓励家长进一步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坚定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6.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促进中专生和家长的感情沟通,对孩子强化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教育,增强将来以创业来回报社会,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7.开展针对中专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邀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做讲座,介绍经验教训,鼓励中专生大胆创业,回报父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 企业 社会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规划不明确,不系统;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策略,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政府和企业五个方面来论证,明确了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简称,它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工作世界与职业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强化他们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顺利进入职场或变换工作实现工作向职业、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毕业之前的大学生处于幻想之中,没有紧迫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设想规划。而毕业的大学生也体会到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只知道理论而缺少实践和操作。
(二)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不科学。高校逐步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就业机构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就业指导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系统的全面掌握,服务意识和质量不到位等等。
观念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不协调,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渠道不畅,限制了毕业生的流动。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人才流动呈现出不合理的状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一)从高校角度,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新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管理体系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高等学校必须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第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化。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按照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准备和职业安置四个阶段的客观规律,把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同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专业、兴趣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等,合理的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第三,引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在职业发展教育中要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学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养大学生,进行“需求管理”,并把管理延伸到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让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很好的结合,这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从家庭角度看,让家长参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确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也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应及时和家长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和存在问题等,使家长可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状况。
(三)从大学生角度,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主动的学习,了解自己,合理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追求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领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是企业看重的重要品质,也是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规划的条件。
(四)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要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权益,同时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合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一个稳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反馈大学生使用中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综合评定法案等,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相协调,实现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徐晶.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贾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本土化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5]于祥成.大学生生涯辅导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6]张竞乾,朱玉涛,谢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7]赵北平,雷五民.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苏星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就业 工业工程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1JK0851);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10025).
引 言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却普遍存在着求学目标缺失、迷茫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保守、服从的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的包办代替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1]。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比较,更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如何支配大量的自由时间,有些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将来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不是靠考试分数这种量化指标来衡量,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社会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在校大学生的求学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学生尽早规划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2]。职业设计需要结合工业工程专业性质及自身的兴趣取向,认真思考将来有可能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然后做详细的调研,通过网络、招聘信息等途径充分了解欲胜任该工作需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及能力,接下来按照学期或学年制订并实施学习计划。当然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工业工程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只有十年左右的开设历史,本科教育还处于完善和探索阶段。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主要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主修课程除高等数学、制图、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外,主干课程包括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两大类近二十门课程。部分学生抱怨,和机械学院其他专业相比开设课程太多,整天忙于上课,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1.明确专业特点,端正学习态度
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培养目标及就业前景。该专业毕业生承担的角色更像是企业中的“军师”,要求具备广而博的专业知识,所以开设的课程和所涉及的领域自然要宽泛一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部分传统的课程做了较大的合并和精简,以便补充领域新技术、方法和成果,同时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各门课程伴随着表现出课时紧张、进度加快、深度不够的现象,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方法与学习本身相比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方法各人不尽相同,但要注意:
(1) 要重视课堂教学,它是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杜绝像无故旷课、心不在焉这种学习效率甚微的现象。
(2)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逐渐培养,主动探究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理论是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举一反三学习和解决相关问题。
(3) 要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大学里讲课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吃透的。
3.拓展专业领域,把握知识前沿
以宽泛扎实的专业理论为基础,注重拓宽专业知识面,才能把握专业的时代特征。图书馆是高校最大最重要的课堂,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培养和锻炼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做准备。另外,在选修课选择上也应谨慎对待,把选修课纳入到职业计划中,作为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选课前需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避免望文生义,更不能盲从或以容易拿到学分为目的。
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培养创新意识
1.在修各门课程时,要做到目的明确
理论课的学习要以工程应用为目的,只有意识到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论学习的方向。通常教师在讲授课程导论时都会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是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该采取的学习方法等等,即回答“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希望在第一次课告诉学生整门课程的精髓和意义所在,目的是要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课程导论这个往往被学生忽视的环节却是整门课程的提纲挈领。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理论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实践环节在内容和课时上近几年均有所增加,在组织管理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
需借助于实验仪器的理论讲解完全可以在实验中心授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环节,该专业目前主要有机械设计、制造课程设计、物流设施规划和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以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开题前指导老师要做好思想动员,让学生清楚每个设计都是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做点滴的技能积累。在选题上更加灵活,在原有传统题目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命题,为思维活跃的学生创造施展能力的空间。尽量做到一人一题,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设计。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选题阶段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求学生认真考虑课题的研究方向,尽可能选择与将来的工作方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有关联的课题,后面的工作包括调研、文献检索、制订方案、实验设计、撰写论文等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系统全面训练。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 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RobertJ・Ursano等著. 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