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学课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动物科学 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2-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作者简介: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交流活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30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untry, mainly in the lack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unreasonable enrollment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system, weak creativity training team. Academic exchanges activity of postgraduate can help student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enlighten the wisdom and create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t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model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 post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innovation ability
2002年教育部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教育部关于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通知》(教研函【2010】3号)明确指出要设立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机会,提供研究生教育创新环境,加强研究生的素质培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各基层培养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开展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各种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等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及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完善了培养模式,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将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近四年来连续举办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阐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1 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特点。简单地说,学术交流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是科学家发表研究成果,得到评价和认可的团体活动。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自由平等性,指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人人平等,自由交流探讨,各抒己见。互动开放性,学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突破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的局限,互动性是指与所有有共同兴趣的参与者探讨学术,相互学习,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质疑、争鸣与包容性,指学术交流要辩证思考,去粗取精,和而不同。广泛性,指学术交流者和交流主题涉及的方面要广,范围要大,避免枯燥单一。松散性,指交流过程中没有硬性规定,条条框框,学术交流者可以在轻松自在的氛围里交流学术问题。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特点体现了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优越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这取决于学术交流活动的功能。一是文化功能,学术交流可以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组成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长期有效的举办学术交流对学校学术氛围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严谨治学的态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创新功能,学术交流过程中交流者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并且能够兼收并蓄,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三是发展功能,主要指对发展研究生学术的个性、形成学术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术交流使得研究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和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四是凝聚功能,具有相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对学术的向心力。五是交流功能,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结识与自己学科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碰撞思想,突破局限,激发灵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揭示了学术交流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现实意义
2.1 创新意识不强,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没有意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及获得学位,不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导致了研究生在创新意识及创新素质方面严重不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启迪创新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盲目迷信已有知识,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另外,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研究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2.2 现行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重成绩,轻能力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也不利于选拔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不够重视,缺乏实践应用性和前沿性,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使研究生更倾向于记忆知识和解决现有问题,缺少发现问题和探索思维能力,缺少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评审专家的主观评定,论文创新性客观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导致部分导师及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比较重视是否能完成,而不重视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开创性。开题时导师组把关不严,论文评审时多受人情因素的干扰。鉴于以上原因,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宽进严出、弹性学制流于形式,美国博士生的淘汰率为30%~40%,而中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率在95%以上。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现行的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队伍建设薄弱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队伍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大。因导师规模的过快增长,造成了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导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因而很难指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外,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队伍,但因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很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辅导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应当引起研究生辅导员的重视。
在创新意识不强,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培养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培养队伍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构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3 以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和思考
在借鉴其他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我院实际,近四年来我院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多种学术交流的平台,树立了我院的品牌学术活动,在全院师生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推进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激发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基层培养单位应该结合学校、学院特色及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努力打造质量高、特色足、影响大的研究生品牌学术活动。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多年来连续开展的专家讲坛、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日、年度研究生学术进展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为例,探讨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对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我院举办的“专家讲坛”活动,每两周邀请一名专家为研究生做专题报告会,内容涉及学术、科研、就业、职场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同学们就社会道德、科研道德与学术规范、创新能力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山东省畜牧兽医研究生论坛是由我院和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联合发起的一个校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大会分畜牧学和兽医学两个学术论坛,大会报告分特邀专家报告和研究生报告,特邀报告由组委会邀请产生,研究生报告从提交的论文摘要中选择15至20篇论文进行大会报告。两所高校的两个相近学科,在一起举办学术论坛,探讨科研困惑,交流研究成果,不仅增进了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动,而且也为两院师生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两院的科研合作,能够共同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及培养质量的提高。
研究生学术日是在我院各位领导及导师的积极倡导下,由我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拟定于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六进行。举办全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大会,目的在于为全院研究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高起点、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学术交流会由研究生主持,活动形式分为学术报告会和墙报汇报,评审委员会有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分别评选出学术汇报一、二等奖及墙报展示优秀奖,并有证书及奖金作为鼓励。 学术日活动的举办在帮助我院研究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争鸣和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学院还与每年12月份举办研究生年度学术进展报告,促进了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
举办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术交流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文章被录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为学院学术实力的增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兄弟院校及本校师生的学术报告,做到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从而激发研究生内在的创新潜力。
参考文献
[1] 吴洁.研究型农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储朝晖.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理念及运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34-37.
[3] 宋之帅,丁远奎.国家创新体系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97-99.
论文摘要:基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文章对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机化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性强的特点。它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课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提高化学素质是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讲究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做好备课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现在的有机化学教材有许多版本,教师对不同教材的侧重点应心中有数,虽然非化学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深,但作为教师,备课时最好能多参考一些相关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偏颇。在解释同一问题时,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角度,对教材的提炼可以将知识转化为条理清晰的脉络,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来整理教材,在讲课过程中,应采取精讲,突出重点。精讲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书上的重点、难点等。讲课时,一定要讲清思路。教师的思路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因此教师首先应将思路理顺。讲课时也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如何讲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这在备课阶段就应事先设计好。从而使学生较易理解,问题也讨论得全面深入。达到在教学时用时间不多,但收效显著。
三、抓住主线,以点带面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化合物多、反应式多,反应机理复杂烦琐。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庞大的有机化学体系学好,难度很大,但只要我们把握其内在规律,重点掌握其核心内容,以点带面,则会使庞大的有机体系大大浓缩。有机化学的精髓就是化合物的结构。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有机化学家Paul A.Wender教授说过“有机化学只关心三件事情:结构、结构的变化和新的结构”。因此我们把“结构”作为主线,按“结构—反应机理—有机合成”的线条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分类,将同一官能团物质归纳为一类物质讲解,不同类物质之间通过反应衔接,让学生能够同时从横和纵两个方向去充分认识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以结构为主线、化学反应为纽带的点、线、面一体的有机化学知识网络,使有机化学烦琐的知识形成为网络式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对结构的充分理解,以点带面,真正全方位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对于醇类化合物,首先了解醇的结构特点,得出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是其中的羟基,根据羟基特点可推出低分子量的醇水溶性强、熔沸点高、易被氧化、取代、酯化、脱水等性质,通过这些性质和反应,将醇和其他类物质如醛酮、酯、卤代烃、烯、醚等物质纵向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章的知识,同时又纵向地将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衔接起来,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完整地掌握有机化学体系,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转贴于
四、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加要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教师应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5、创新能力的培养
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独立查阅资料,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在自己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方案首先要通过指导小组的讨论和甄选,确定安全性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探索,实践,独立地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只提出研究要求,在必要时加以指导,不限定具体实验方法和所用仪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得以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从照方抓药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进而真正得以开展自主创造性学习。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学到方法和本领,锻炼思维,真正实现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拜.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 2001,2:29-31.
[2] 裴娣娜. 现代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我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学类下属一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来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粮食工程、制糖工程、烟草工程、油脂工程、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卫生与检验、农产品储运与加工、粮油贮藏、冰冻冷藏工程、水产品贮藏于加工、蜂学等13个专业发展方向都统一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大类专业名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宽口径、重素质、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且我国各个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各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包含的知识面上各有深浅和宽窄,在培养方向上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的研究生学科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类学科,其下设有粮食油脂、食品科学以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这4个二级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制糖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这3个二级学科分别归类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畜牧学这些一级学科。我国的十三所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也根据各自优势,自主设立了食品贸易与文化、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物理、食品营养与安全等二级学科,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食品学科与工程的人才培养领域,而且也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开设食品学科与工程这个专业的院校大多集中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全方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现已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逾千人。
二、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绩
食品学科与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以来,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宽口径、重素质、厚基础的育人理念,论文格式在培养该专业各层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加速发展,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重要,我国在食品质量管理以及安全检测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教育部于2011年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新增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业,以期满足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全国功臣该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中国海洋大学和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并经过了严格的考察,由此,食品科学与工程成为了我国第一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对学生实线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实践教学在各个院校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首先,可以通过中试规模的实习生产线、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生产实习模拟实验室等实习场所的陆续建立来改善实践训练的硬件条件;其次,可以通过增加实习以及实验课程的课时数、设立综合性的实验研究项目、推进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进行、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相关学分等措施,来增加实践性训练的软件环节;另外,还能通过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积极推进的国际性赛事,提高学生学习食品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例如美国大杏仁学生创新大赛、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丹尼斯克杯“营养与健康”学生创新大赛等,现在参与的学校越来越多,作品的创新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取得的可喜的成绩。
三、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在过去的10年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学生教育培养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特别严重,学生的食品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比较薄弱,这些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的需求。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LunWenData.Com]
第一,教学计划不够合理。在现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工程内容的比例很小,例如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化学类课程比例很高,而物理类及其延伸———工程类课程比例较少。这样便导致了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无法掌握坚实的力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工程类学科的知识,从而无法将这些工程学科与传统食品学科进行交叉。
第二,进行实验以及实习的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学生工程能力的训练需要大量实验设备的投资,因此许多院校,尤其是财力比较薄弱的学校,在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投入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开设一些费用较少的食品科学类实验教学课程,学生也就无法获得严格、广泛和全面的工程训练。
第三,学校工程学科基础薄弱。工程类课程的开设需要所在学校有雄厚的工科背景,包括师资力量。但目前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是许多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因此自然就出现了“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必然偏废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带来以下问题:首先,毕业生难以根据食品生产工艺方案,进行生产线的设计与设备配置;其次,毕业生难以对食品生产过程与装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再次,非常缺乏单机研制、设备成套化、过程自动控制设计方面的人才,导致大量生产装备依靠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由于进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食品技术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因其不具备食品工程方面的知识,导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大量成果束之高阁。
第四,从我国设置食品专业的学校来看,尽管理工类高校有25%左右,但一方面理工类大学不像农林类大学,往往不会给食品类专业很多的招生指标,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其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优势。
关键词:基础不同;网络课程建设;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76-02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领头学科,其理论和技术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前沿性,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学、医学、药学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许多一级学科。分子生物学课程也成为生物类学科的基础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成、实验技能培训以及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公共课面向农学、植保、林学、园艺、草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专业,共60学时,其中40学时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但在讲授时,发现学生分子生物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以农科专业为主,学生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有的学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而有的没有学过分子生物学,只学过生物化学,还有个别学生专业跨度大,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化学,对微观生物学了解甚少。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让基础好的学生不觉得已经学过,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看书就能学会;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觉得难懂,失去动力,认为受到了冷落。如何让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都能有所提高呢?实施“一刀切”肯定不利于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需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方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区别,注意学生间基础不同的差异,在研究生教学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注重将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引入课堂。笔者尝试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设课程网站使学生利用“互联网+”延伸教学空间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体系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如何在学生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急需引入新的授课方法和技术。
1.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建设。笔者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课程中心网站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和生物化学网站建设,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微课视频、参考书目、实验指导、阅读资料等;形成网络考试、作业、论坛、答疑为主要内容的与学生互动交流空间。将教学课件和微课视频、延升阅读资料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新技术和研究进展上传网站,供学生课前课后查阅,同时上传了大部分生物过程如基因结构、复制、转录、翻译、启动子特点、表达调控等的动画演示,便于学生理解。上传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库,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合适的试题组合生成小测验或是作业发放给学生。
2.师生有效利用课程网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站上学习课程内容、浏览相关延伸阅读材料和观看微课视频及动画演示,教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站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先从试题库中抽题合成一套摸底综合题,在上课前学生需上网站做这套题,共100题,全部为客观题,通过做题了解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80分以上的学生基础较好,80分以下的学生在每节课前需通过网站做课前预习题,从课程网站上和互联网上主动查阅自学找到答案,了解下节课的背景知识点。讲完一章后,在网站发给学生每章练习题,学生在做题中继续通过课程网站和互联网上的资源深入了解知识点,及时复习这章内容,教师也可通过学生提交的答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授课结束后,将综合测试题在网站上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在网站上做题从而巩固全部知识,教师也能从学生提交的答案知道每位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本次授课的效果。通过网站还可以建立师生互动论坛,由教师和学生发起一个主题来讨论。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教与教”教学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扩展教学空间,使基础差些的学生通过网络预习课程的背景知识,通过反复看视频清楚了解课程内容,不至于跟不上课程进度,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站复习或深入了解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的思考方式,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论文工作和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有了内容完善的课程网站,学生可以方便的得到课程知识和相关信息,这对课堂教学就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再按部就班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需根据课程内容积极实行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1.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综合应用图片、故事和研究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如介绍基因克隆是放一张用鱼竿钓鱼和撒网补鱼的对比图,启发学生思考2种不同的获得基因的思路;用双螺旋发现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研究人员的分工合作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判蚪ソ的介绍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体系;通过介绍十年时间研究64个遗传密码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基因编码和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关系是如何破译的,使学生明白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可能是长期重复性的工作积累。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了解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思路,知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理性思维方式。
2.探索式教学方式应用。在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进行问题和任务导向的探索式教学方式。如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获得抗虫转基因棉花?这个问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分子检测等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学生要像做项目一样,必须了解每个过程,写出技术路线,并进行分析,探索每个方案的可行性,从中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受争议的原因。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方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这一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科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
三、因能施教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已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很多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基本没有做过相关实验,实验操作能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正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选择有区别的实验内容。分子生物学公共课只有20学时的实践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不与本科期间内容重复又能兼顾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呢?我们选择2天时间的综合大实验的方式进行,尝试同样的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个是真核基因克隆,一个是真核基因表达分析,所用的实验技术均为RT-PCR技术,即先提取总RNA,再反转录,再PCR分析。但前者较容易,属于定性实验,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就算成功;后者属于定量实验,需要实验者手法准确,还需增加内参基因对照和循环数分析,做出好结果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要求。上实验课前先将实验内容全部发到网站,然后让学生选择做哪个实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选择,最后基本都能得出满意的结果。
这种模式,实验准备工作基本一样,但学生实验内容和操作有所区别。让学生通过一次综合实验课了解真核基因的克隆和真核基因表达分析的研究方法,两天时间完成一个完整实验,也使学生了解到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前一个实验产物还要继续进行下一个实验,每一步都必需认真完成最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水平来选择做哪个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很强,都想做出好的结果,无论是实验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弱的学生都很满意。
网络课程网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者是有机的整体,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改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教学中三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姚伦广,胡小敏,阚云超.综述式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9):68-30.
[2]沈晗,孟民杰,邵红伟,张文峰,黄树林.着眼于研究生培养实际需要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6-47.
[3]谭维智.不教的教育学[J].教育研究,2016,(2):37-49.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19日)
星期日(10月20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B020106 金融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00076) 金融市场学(00077)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0 国际贸易 国际运输与保险(00100)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企业会计学(00055)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世界市场行情(00102)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4 农 业经济管理 农学概论(00127) 农业技术经济学(一)(001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畜牧学(00133) B020115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计量经济学(00142)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 ) 英语(二)(00015) 经济思想史(001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119 餐饮管理 国外饮食文化(00989) 中国饮食文化(00986) 餐饮美学(00987)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B020202 工 商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B020204 会计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财务报表分析(一)(00161) B020208 市场营销 国际商务谈判(00186)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B020210 旅游管理 财务管理学(00067) 旅游文化学(061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旅游景区管理(06153) 世界旅游地理(06151) 旅游公共关系学(06177) B020218 人力资源管 理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绩效管理(05963)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11760)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06089)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6090) B020229 物流管理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00101)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国际市场营销学(0009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05374) B020256 项目管理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项目管理学(050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管理数量方法(05058) 项目范围管理(05060) 项目成本管理(05061) 项目论证与评估(05066) C030106 法律 合同法(00230) 公司法(00227) 外国法制史(00263)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监狱法学(06154) 婚姻家庭法(05680) B030109 监所管理 罪犯劳动改造学(00928) 狱内侦查学(00932)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罪犯改造心理学 (00933) B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发展社会学(00287) 社区社会工作(00281)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社会行政(00283) 中国福利思想(00285) B030207 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00287) 人口社会学(00302) 西方社会学理论(00280)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组织社会学(00311) 城市社会学(二)(003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30302 行政管理学 财务管理学(00067) 行政组织理论(00319) 西方政治制度(00316) 英语(二)(00015) 领导科学(00320)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政治学概论(00312)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行政史(00322) 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 19日)
星期日(10月20 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C030401 公安管理 公安信息学(00372) 犯罪学(一)(002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大学语文(04729) 涉外警务概论(00373) B040102 学前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0040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0403)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881)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88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 B040107 教育管理 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4) 教育经济学(00451)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学前教育管理(00457) 高等教育管理(0045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40108 教育学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教育学原理(00469) 教育管理原理(00449)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认知心理(00471) B040112 小学教育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英语(二)(00015)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03330) 文学概论(二)(005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3329)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方向)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09294)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5)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方向)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09297)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方向)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09291)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0929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B040125 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方向) 中外教育简史(00464) 中小学教育管理(004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0928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0933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义务教育班级管理(09335) B040202 思 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00480) 科学思维方法论(00483)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生哲学(00482) 欧洲哲学史(含欧洲哲学史原著选读)(000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政治学概论(00312) B040302 体育教育 心理学(00031) 体育保健学(00495) 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00500) 英语(二)(00015) 体育测量与评价(0049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体育教育学(0050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C050105 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00540)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0617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语言学概论(00541) 汉字学概论(00820) C050201 英语 高级英语(00600) 第二外语(日语)(00840) 外语教学法(00833) 英语写作(00603)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第二外语(法语)(00841) 语言与文化(00838) 外刊经贸选读(008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C050305 新闻学 文学概论(一)(00529) 新闻摄影(00659) 公共关系学(00182) 英语(二)(00015) 新闻事业管理(00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外国新闻事业史(00660)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B050309 公共关系 领导科学(00320) 现代媒体总论(03300)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人际关系学(03291) 国际公共关系(0329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B050410 美术教育 美术鉴赏(00744) 中国画论(00745) 美育概论(00746)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美术教育学(00747) B050433 视觉传达设 计 现代设计史(05544) 视觉表述(05545) 中国文化概论(00321) 英语(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创意网页设计(055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广告设计与创意(00755) B060202 档案学 外国档案管理(00789) 中国档案事业史(00785)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00346) 英语(二)(00015) 科技档案编研(007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中国行政史(00322)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19日)
星期日(10月20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