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6: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设计硕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古建筑;参数化设计
一、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概念
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就是参数化设计。将建筑设计的全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对函数的改变,或者说对算法的改变,人们能够对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获得,简单理解为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设计方案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
二、参数化设计的初始化设置
1、基本绘图参数
不管是对机械加工图、建筑施工图进行绘制,还是对服装剪裁图进行绘制,比例、线形、图纸幅面、文字样式等内容都会存在于图中,我们一般就会统称这些内容是绘图环境。古人在建筑设计中,图画图样就已经开始进行运用了,这种方式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进行采取的;而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图样和木制模型,这种方式是在隋唐的时候开始使用的。在《营造法式》中,“殿阁地盘分槽图”就是平面图的名称(如图1)。图中有很清晰的柱网,对于柱子立的位置要有明确的位置,也就是建筑平面的布置,“地盘”就是这里指建筑所占有的面积。
图1
2、台基放线定位
对古建筑台基的放线方法进行研究,就可以对古建筑平面的朝向和总体布置进行确定,也就只能是在把计算机参数化方法进行引入的时候,才可以将基础的坐标参照系建立起来。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五边形、圆形以及复合形都是包含在古建筑的平面形式中,下面就介绍其中几种放线方法:
2.1长方形台基
古建筑中最常用的平面形式就是长方形台基,也是较为重要方法。它的放线步骤如下:
2.1.1把台基所有尺寸包括灰土压槽的总尺寸作为依据,对建筑平面的大致位置进行确定,并且将放线用的“海将子”或者下“龙门桩”、钉上“龙门板”,在适当的位置进行砌筑。其中,应该保持龙门板的上皮水平,并且保持一个高度与台基的平水;
2.1.2把建筑群的“中”作为依据,对这个建筑的“中”进行确定,然后,再对通面阔和通进深的“中”以及各间的面阔、进深“中”进行确定,并且在龙门板上用小钉钉上这些“中”,用笔标识清楚;
2.1.3根据面阔、进深“中”,将里包金、外包金、出山、下出以及灰土压槽的位置找出来,并且把它钉在龙门板上;
2.1.4把所需要的点用坠子引至灰土表面,随着基础的砌筑,把需要的点逐渐引至基础墙体上,并且随之将标记画出。把这些标记马磉、包砌台明和安装柱顶石作为依据。
2.2六边形台基
2.2.1对中心点进行确定;
2.2.2将十字线弹出;
2.2.3以十字线为中心将两个矩形弹出,矩形的短边和面阔相同;
2.2.4将两个矩形连接成八边形。
三、古建筑台基部分的参数化设计
1、台基的建造方法
从建筑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基础就是在屋身以下的建筑部分,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就是基础,它对于建筑物的压力进行承担并且传递,是对周围稳固的重要部分的保证,它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地基。建筑物基础以下的土层就是地基,它对于全部建筑物的重量进行承担,可以分为人工地基和自然地基;
1.2基础。木柱以下的部分就是古建筑的基础,它的构成由柱础、磉墩以及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
1.3台基。建筑物的基座就是台基,也就是建造在地面以上的方座部分。室内地平就是台基的上平,“台帮”就是四周边,在台内包砌柱础、磉墩、拦土墙,将台基构成。
2、轴线网的参数化
在古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在严格的模数制度上,建立一切建筑尺寸,要对古建筑的平面设计进行完成,首先必须对古建筑平面轴线的组成关系进行掌握,但是这些平面尺寸又都在其台基的设计之中进行反映,所以,对台基的参数化设计进行完成是整个建筑参数化设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步。
四、古建筑屋身部分的参数化设计
古建筑的垂直受力构件就是柱子,用于支撑梁架。在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屋顶梁架上的重要全部分散传递,再由柱子向柱顶石上进行传递,最后传递到基础上,还有一类不落地的短柱,安装在梁与梁之间,也是传递力的构件。这些柱子的名称是以柱子的位置确定的。
1、柱子的名称和尺度
1.1檐柱。它的位置一般在房屋前、后檐最外一排,前檐柱和后檐柱是其分为的两个形式。檐柱所处于的位置就是确定每个檐柱名称的依据;
1.2角柱。方形在大多数的古建筑平面中都会运用到,至于“角柱”,就是处于四角位置的柱子;
1.3金柱。它的位置在檐柱以内,平行于檐柱,梁架是其上面所要承受的,但是建筑中线上的一列柱子也不处于,这就是“金柱”。“前檐金柱”就是在前檐的柱子,“后檐金柱”就是在后檐的柱子,若是建筑的进深比较大,则有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2、柱式的参数化生成
在中国古建筑中,我们最容易发现的就是其柱子的三大组成部分会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式定义及其相似,因此,我们就对古代欧洲对柱子构件整体的称呼进行借用,尽管,会比较明确古今柱式的名称位置和尺寸的规定,但是,针对于计算机来讲,想要进行处理困难那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简化对它进行处理,以便可以把计算机处理的难度和错误发生的几率降低到最小。我们通过认真的分析,认为从构成成分上看古建筑柱子是尤为简便的,柱础、柱身和斗拱是组成每一根柱子的三个部分,但是构建它的直径位置和长短尺寸,都要把古时的构造规律作为依据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越.中国古建筑参数化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2,(05).
【2】张雯燕.现象学视角下,当代建筑设计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 可塑性 建筑美学 场所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rete building, propo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 cases,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trends. Analyzing the modern concrete buildings from genius loci, brutalism and literati aspects. Making an explicit explanation o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changes of concret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under the concre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rete building, plasticit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genius loci
1.相关理论解读
1.1可塑性
可塑性是指混凝土建筑在形体上能被模板规定成任意形状,建筑形体的规定性不强,自由度很大,可塑性是使混凝土的表现力完全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最主要性质。混凝土的成型过程是一个由动态变为静态的过程,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它可以依据模板而塑成任何形式。也就是说混凝土没有固定的形式,它的最终形态有模板决定,这就为建筑中的美学考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与砖石、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相比,混凝土具有许多不同的材料特点。首先,由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结构的各个部分是以一个整体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混凝土是在一种半流质状态中制作的,因此它可以塑造成任何形状。
以上两个特点,都可以基于混凝土的可塑性所延展出的,而正是由于建筑师和结构师们利用了混凝土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用于表现建筑师意匠和营造特定建筑美学的“神器”。从设计上来讲,混凝土的流体状态及力学性能使得它广泛应用于专注形态塑造的建筑,也流露出技术上的美学意义,这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1.2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建筑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建筑美学的出现却是20世纪的事情。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看成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筑美学理论与现代主义联系较多,美国建筑大师文丘里则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讨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1.3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历史
从材料的工程学和结构角度来看,罗马人将混凝土从天然的填充料发展成主要的结构材料。万神庙穹顶的建造过程没有使用模板,而是采用卧砖分层圈砌。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大多数重要的结构和工程发现及研究并没有延续下来,18世纪以前,混凝土并没用被当成建设的主流材料。
到19世纪,法国首先开始使用混凝土作为建筑立面的表现材料。水泥的发明直接推动了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此后混凝土的运用也日益广泛。意大利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在推动混凝土使用的路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于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奈尔维既是建筑师,又是一位诗人,他努力将建筑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喜欢称他为“钢筋混凝土诗人”。
2.混凝土建筑之美学解读
在建筑理论流派多元化的今天,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多元的。由于混凝土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使之不仅成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在体现建筑的美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来解读基于可塑性特点而建造的混凝土建筑的美学价值。
2.1场所精神之美
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混凝土建筑营造空间氛围的时候,其意境含蓄、韵味隽永。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葡萄牙馆就表现了对混凝土柔性特征的探索。
他用一片薄薄的混凝土幕用金属线悬挂在两边的建筑上,形成一个3900平方米的有顶广场。这块巨板长65米、宽58米、高10米,两端对称。用纤薄的混凝土板展示了混凝土结构的柔性,打消了人们心中对混凝土厚重庞大的印象。屋面像雨篷一样轻巧地覆盖在中央广场上方。丝毫体会不到混凝土屋面的沉重坚实感。这个结构就是模仿传统的葡萄牙集市:在厚重的房子前面支起一片帐篷。通过轻薄的混凝土构件,营造了一种传统集市的场所感,让人们在置身其中时,忘掉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去体味古朴和谐的市井之风。
2.2粗野主义之美
“粗野主义”是50年代到60年代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经常将混凝土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其夸张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他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混凝土的可塑性特点和视觉效果符合了粗野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观念。作为粗野主义的倡导者,柯布西耶设计建造了许多迎合粗野主义审美观念的建筑,最有代表的应是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可以说是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建造的混凝土建筑典范之一,这个建筑也是柯布西埃新的探索的结果。郎香教堂是他绝无仅有的非几何形式的有机形态建筑。它粗壮敦实的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顶部呈自由曲线形,用两层钢筋混凝土薄板构成,在边缘上两层汇合并向上翻起。从内部往室外看去,窗户成为一个个透光的方孔,造成一种不稳定感,迫使人们面向祭坛方向,造成很特殊的宗教氛围。
2.3文人意匠之美
随着混凝土浇筑技术及轻骨料的不断更新,混凝土建筑的外表形式有了新的种类,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选用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外表皮饰面或内部构件。这些建筑师往往具有文人的气质。他们将思想通过混凝土来表达出来,比较出名的有安藤忠雄、路易斯・康、刘家琨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混凝土是最常见的材料。他们倾向于一种淡雅的文人墨客的情愫。在严格的技术控制管理之下,混凝土表面质感变得极为细腻柔和,这种混凝土与表现结构力度的混凝土略有不同,它显示出混凝土的另一面,在空间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以下以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
设计者最初的设想是希望用清水混凝土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由于施工技术原因,难以在浇筑过程中保证墙体的垂直度,只好采用一种叫做“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组合墙特殊工艺。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凹凸窄条模板,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为使建筑整体像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在他眼中,在流行给建筑涂脂抹粉的年代,清水混凝土的使用已不仅仅是建筑方法问题,而且是美学取向和精神品质的问题。
4.结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技艺及混凝土材料添加剂的更新,会给未来混凝土建筑的外观表现及内在功能带来新的冲击和变革。同时,对于混凝土建筑的美学思考也会慢慢的改变。但是,最为混凝土最重要的区别于其他建材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永远不会消失,也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混凝土建筑较其他的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永远不会消失。围绕可塑性原理,混凝土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值得每一个人期待,也值得每一个建筑师大胆的去尝试这种充满挑战性建筑实验。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汪丽君、汤桂元,“诗意”的建造――混凝土的表现之美,新建筑,2003(6) 74-77
3. 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7.6
4. 杜清华,混凝土的现代建筑艺术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6
5. 李宇,建筑的材料表现力,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3
6. 朱彩霞,解读马赛公寓,山西建筑,2007(32) 47-48
关键词 玻璃幕墙 非结构构件 建筑节能 主体结构 抗震设计
一, 前言:玻璃幕墙始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建筑有联合国大厦和纽约利华大厦。我国玻璃幕墙起步较晚,以1983年北京长城饭店和上海联谊大厦为标志开始,主要是构件式明框玻璃幕墙居多,由于无国家行业规范和标准,技术质量水平较低,多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1990~2000年,出现和发展了隐框幕墙、铝板及石材幕墙,开发了单元式幕墙,引进和创新了点支撑玻璃幕墙,同时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技术规范。2000年至今,双层幕墙、光电幕墙、智能幕墙、膜结构幕墙等等多元化幕墙的发展和应用,标志着玻璃幕墙成为现代建筑的显著特征。
二、玻璃幕墙的特性
玻璃幕墙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护结构或装饰结构,是一种美观新颖的建筑墙体装饰方法。它的材料构成是由金属构件和玻璃板材组成。它的施工方法分为现场组装和预制装配。
玻璃幕墙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点:它能将建筑艺术、建筑功能、建筑节能等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选材简单,构件制作工厂化;安装方便,工期短;更换性、改造性强易维护;自重轻属于轻质幕墙,价格便宜等等。同时玻璃幕墙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光污染、能耗较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正逐步纳入到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的综合研究体系中,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问题加以深入的探讨。
三、玻璃幕墙的建筑设计
首先是玻璃幕墙的选型问题,当今玻璃幕墙形式成多元化发展,种类繁多,建筑师应根据建筑物的艺术造型、建筑的使用功能、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经济技术条件选用明框,隐框、半隐框或者是全玻璃幕墙等。其次型式确定后应提出幕墙性能等级要求,玻璃幕墙的性能主要有风压变形、空气渗透、雨水渗漏、保温隔热等,建筑师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气候条件、建筑物高度和体型、建筑物功能和重要性等明确等级要求。最后就是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及安装工艺,这点对于玻璃幕墙的整体性和外观至关重要,同时也对幕墙的使用寿命、日常维护、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意义。各种类型玻璃幕墙的构造设计及安装各不相同,但都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1、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的处理,使其既美观又起到变形的要求;2、幕墙构件的面板和边框所形成的空腔应采用等压设计,防止室外空气压力将雨水压入腔内,以提高幕墙抗渗性;3、对于可能产生渗水的地方和容易结露的部位预留泄水孔道,集水后由管道排出;4、板材与边框连接处必须用硅酮密封胶进行处理,密封材料应能在长期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弹性;5、由于幕墙位移和温度收缩,幕墙某些部位会发生摩擦,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所以要考虑在该部位设置垫片来减少摩擦;6、各种五金件、连接件、设计要防止不同金属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电化腐蚀;7、要考虑擦窗机的设置问题;8、降低能耗损失,满足节能要求应重视玻璃幕墙中玻璃的选择;9、玻璃幕墙还应注意防雷电措施。
对于很多建筑师来说,在设计中采用建筑幕墙,往往更加着重的是营造建筑立面,而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幕墙带来的不同的室内空间效果和建筑幕墙的技术手段缺乏深入的认识。往往是设计了一个新颖的立面,而把这个立面的技术细节留给幕墙厂家进行二次设计,厂家的幕墙设计在满足造价和立面后,要么满足不了设计的技术要求(如冷桥、隔热等问题,在工程验收时很难发现,而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暴露);要么忽略室内空间的效果(如竖向龙骨排布给空间带来凌乱的感觉),或者各种弊病并存。建筑师的幕墙设计不能简单的只从几个方面控制住幕墙厂家,就算完成任务,而应该和厂家的二次设计及施工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这也是建筑幕墙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世纪建筑正日益追求绿色建筑,建筑师还应该重视新型幕墙设计的研究和应用。
四、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围护体系,属于非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自重、风荷载、地震作用以及温度效应,其支撑条件需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以适应主体结构的变形位移。根据工程经验及震害分析,它的破坏形式有:第一、玻璃幕墙自身强度不足产生的破坏。对于竖向的玻璃幕墙,风荷载为主要作用,在风压较大的地区,玻璃将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第二、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破坏。地震作用对连接件影响很大,以至于玻璃幕墙发生脱落或倒塌;第三、主体结构的变形导致玻璃幕墙的破坏。主体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位移,通过连接件使玻璃幕墙产生过大的应力。如何避免这些破坏,结构师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玻璃幕墙设计时,应计算地震效应(包括自身重力效应和支座相对位移产生的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同时还应考虑地震效应与风荷载效应的组合,摩擦力不作为抵抗地震作用的抗力。2、玻璃幕墙在位移方向上的刚度应根据实际连接状态分别采用刚接、铰接、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等简化模型。3、支撑玻璃幕墙的结构构件,应将玻璃幕墙的地震作用效应作为附加作用对待,并满足连接件的锚固要求,且对连接部位采取加强措施。4、玻璃幕墙的主要构件应悬挂或支撑在主体结构上,按非结构构件设计,不承受主体结构的荷载及地震作用。5、玻璃幕墙及连接件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与主体结构相适应的变形能力。6、应预估玻璃幕墙设置位置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对于大多数结构师而言,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设计是分开进行的,玻璃幕墙设计时,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点假定为支座;主体结构设计时,则将幕墙以荷载的形式作用于主体结构上;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而言,这样的假定和分析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幕墙结构的自身刚度加大且不能忽略时,就应对上述方法进行修正。最好的办法是将玻璃幕墙结构与主体结构结合在一起,整体来考虑结构的动力性能,并通过调整幕墙结构体系的相对约束度来改变整体结构的抗侧刚度以及总荷载作用在玻璃幕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受力分配,从而得到一个最为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五、结语
为实现建筑幕墙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领域和结构设计领域的技术理念要从传统的的高耗能型转向低碳、环保、生态的发展模式。技术理念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而是所蕴含的设计原则,即追求健康舒适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和安全可靠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102-2013
2.《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139/T-200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4.赵西安 /幕墙工程手册/ 中国建工出版社/2002
5.赵西安/对汶川地震中玻璃和玻璃幕墙抗震性能的初步分析/中华玻璃网/2008
6.张其林/玻璃幕墙结构/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2006
7.曹辉/玻璃幕墙的光污染控制分析/建筑技术/2009
关键词:建筑;垂直绿化;设计;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垂直绿化的概念
建筑“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外墙、围墙、挡土墙,河道护坡墙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布置,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建筑垂直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墙面绿化未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目前垂直绿化很少列入建筑设计的考虑范围,而只是对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的简单应用,忽略了和建筑设计的结合;当建筑物建成后再进行墙面绿化设计,易造成各种先天不足或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2)重应用,轻研究,墙面绿化技术没有新突破
目前,墙面绿化虽有多种方式,但技术落后,没有取得突破,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对一些低矮的墙面绿化尚有一些办法,但对高的墙面绿化则难以实施。而且,相对应用上的发展,针对墙面绿化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则寥寥无几[2]。
(3)绿化效果难以稳定持久
由于垂直绿化在植物养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墙面绿化效果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往往不能长期保持垂直绿化效果;此外,垂直绿化强调整体绿化效果的展现,对于一些生长状态无规律的植物(如攀爬类),往往会有绿化效果难以控制的问题,导致绿化效果的失控。
(4)建设及维护成本过高
垂直绿化的构建材料、施工机械等都与地面绿化有很大差别,难度较高,建设和养护成本相对较高;建筑后期再加入建垂直绿化的成本将更高。
3、影响建筑垂直绿化的因素[3]
(1)季相变化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随季节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形态、色彩、质感等。因此,垂直绿化不同于其它建筑材料的表现,在建筑中作为表现元素,要充分的考虑植物可能呈现的面貌;此外,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基本是靠叶面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所以墙面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还应充分考虑增加叶面积以充分发挥垂直绿化的生态效益。
(2)环境的影响
①地域环境
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各有特点,这关系到垂直绿化中植物呈现的形态和面貌,从而影响到垂直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植物。乡土植物对于当地气候有高度适应性,在生长环境相对恶劣的垂直界面种植环境中,选用合适的乡土植物具有事半功倍之效[4]。
②城市环境
城市和城市区域的主色调是不同的,建筑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周围城市环境及建筑环境相协调,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统一连续。建筑立面上的垂直绿化的表达,不仅要与单体建筑的色彩相协调,还应尽可能的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的色彩相融合。[5]
③建筑朝向
建筑不同立面朝向的日照情况存在的差异较大,这对植物生长习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垂直绿化的布置应在考虑立面对垂直绿化的景观、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注意不同朝向的日照特点对选择垂直绿化植物的影响。
(3)建筑性质的影响
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质对垂直绿化的表现力要求是不同的,垂直绿化效果应符合不同性质建筑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氛围,营造出或热烈、或活泼、或宁静、或肃穆的建筑空间形象[6]。在建筑的垂直绿化设计中,应尊重建筑的功能性质,创造出既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又能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的垂直绿化形式。
(4)垂直绿化技术的影响
垂直绿化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垂直绿化的植物选择、基本形态、植物生长状态、建设成本等问题,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垂直绿化技术和设计手法是相辅相成的,改进技术手段可以使垂直绿化效果更加可控、稳定,使设计手法更灵活多样。
4、建筑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
垂直绿化的实施需要绿化技术和建筑设计的相互配合,针对上述建筑垂直绿化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建筑垂直绿化的影响因素,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垂直绿化设计的相应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绿化提供承载空间
应该把垂直绿化作为建筑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并结合绿色植物自身特性,有机的贯穿在整个设计中。要为绿色植物提供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建筑中具有承载植物保证其正常生长的空间。这些空间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保证安全性,还应和建筑设计巧妙、紧密的结合,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可以将这类空间设置成种植槽、辅助植物生长的构架,或设置种植模块的建筑墙面[7],以避免垂直绿化在建筑上的重复建设,使得植物绿化和建筑结合更加紧密。
(2)垂直绿化的养护管理的考虑
在高度较低的建筑上,对植物的养护管理较为简便;而高度较高的建筑上植物的养护管理相对较困难。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对垂直绿化的养护有所考虑,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提供出便捷的操作空间,以形成最终的绿化效果并使得绿化效果持久。
(3)选择合适的绿化技术
垂直绿化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但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技术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垂直绿化不仅应该对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和表现,更可使用本土常见的绿化植物,依靠常规的垂直绿化技术。
攀缘植物绿化技术和种植槽绿化技术中的植物为平面种植方式,生长状态稳定,养护管理简便,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能够和建筑很好的结合,呈现出多样的绿化形式,拥有较大的设计潜力。[3]
(4)绿化效果的控制
为避免垂直绿化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应注意对绿化效果的控制。
种植箱(槽)的垂直绿化技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注意保持正常的养护时,容易有效的控制绿化效果。模块绿化技术应设计合适的养护空间,以随时养护或更换单元模块,并形成色彩、材质丰富的垂直绿化效果。攀爬植物的生长形态相对较难控制。应尤其注意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对攀缘植物的攀爬构架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加强对攀缘植物的生长形态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将总体绿化效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绿化单元,通过对单个绿化单元的绿化效果控制,形成整体的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鑫主编.城市立体绿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黄东光,刘春常,魏国锋,周贤军.墙面绿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上海世博会的启发[J].中国园林.2011.02
[3]张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策略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11.05
[4]徐德嘉,周武忠等编著.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
[5]霍丹.建筑环境的植物构建意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旧城改造;历史变迁;城市发展
一、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了广仁寺-小北门这段具有代表性的顺城巷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有机更新和广义建筑学理论为此段设计做出一个概念性方案。
广仁寺-小北门段顺城巷现状。2004-2008年顺城巷的改造已经完成,但该段街区并没有形成富有活力环境。这里罕见游客,多是疾驰而过的车辆和匆匆路过的市民,和唐皇城复兴“以顺城巷周边建设吸引人流,降低皇城压力”的定位相去甚远。
经过调研分析对顺城巷广仁寺-小北门段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由于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所以街区活力不足。(2)空间规划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3)城市肌理出现片面性,内部人居环境改造不足。(4)缺乏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广仁寺与周围环境不够融合。
二、广仁寺-小北门段更新改造实践
1.A段――广仁寺周边地区,“延续性”与“经济性”并存。广仁寺内建筑风貌和格局保存均较好,所以予以保留。将A段北边紧邻广仁寺东墙空地设计成为藏式步行街;新加入的商业空间会把人们吸引到该区域中来,从而使顺城巷生机勃勃。
2.B段顺城巷改造,重在激发街区活力。在B段顺城巷,将破旧的沿街建筑拆除,B段街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沿城墙设计为青年客舍,重在通过客舍的公共性和国际性提升街区活力和文化氛围;南部为居住建筑予以保留。青年客舍的特色经营可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有利于提高街区经济效益,推动自助旅游发展,有利于发展本地旅游业,激发历史街区活力。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形式,空间布置采用了线性手法,以平行于顺城巷的横向轴线来布置房间,顺应顺城巷街区形态特征,满足更多游客住在青年客舍感受古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需求。
3.C段顺城巷改造,植入新的住宅模式。C段原有居住建筑无论从居住环境还是形态特征都和顺城巷的特征不符,为此,本研究拟将该段原有沿街旧居住建筑进行改造,模式为底层商业上部居住,增加该段的商业和街区活力。鉴于2004年顺城巷改造的片面性,本案在C段内部新建三层示范性住宅。创造出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使用功能的新型居住空间。在顺城巷空间中植入新的低层高密度居住四合院。低层高密度居住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在接地性方面,能保证与地面的经常性接触,给人以安心感,有益于接近自然,特别是有利于老人孩子的居住生活。在尺度感方面,它与高层建筑相比,给人以无压迫感和亲切的家园感受。在支持居民交往方面,住宅室内外联系方便,可保证居民邻里交往的需求。
4. D、C两段设置市民文化广场。设计首先在地段D和C之间开辟市民文化广场,其次在D地段东端小北门内侧设置节点文化广场,服务于西安市民和游客。设置文化广场对顺城巷空间有以下帮助:(1)缓解交通压力,提供安全步行体系。(2)改善街区单调空间,提升街区人气。(3)为居民提供交往场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4)D段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延续街区文化气息。
由于顺城巷缺乏商业服务设施,其生活基本依托东侧西北一路等商业街道形成从西广仁寺一小北门是一个绵长十分冷落和过于清静的氛围,顺城巷旅游空间需要在这几个段落规划“激活点”。
D段建筑质量较好且建筑产权较复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小规模循序渐进的进行,为了此段建筑与顺城巷古街区无风貌相协调,在本阶段的更新中仅对此段做肌理改造。D将该区域内的建筑做立面改造,内部功能不变。
结论:最后,本研究以顺城巷广仁寺-小北门段有机更新为实例进行了概念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提出了适合西安市的有机更新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防火构造
在我国大型商业建筑中防火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而防火工作的进行离不开防火疏散设计和防火构造设计的有效支持。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与防火构造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安全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根据人数进行疏散、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
1.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
根据商业建筑特点疏散是安全疏散设计的根本内容之一。即设计人员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其自身的行动特点来对于安全疏散进行设计。例如可以首先假设火灾危险性大小和大型商业建筑的容纳人数以及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为前提来进行安全疏散的模拟工作,从而能够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线。除此之外,在根据商业建筑特点进行疏散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大型商业建筑房间、走廊、前室、楼梯间等不同的结构特点来进行设计,从而能够有效保障人员的疏散安全。
2.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
根据时间与距离进行疏散是疏散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通常来说在大型商业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客户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一时间通常也被称为允许疏散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建筑物中具体的疏散设施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其具体的疏散时间和疏散距离也应当不同,而不是应当根据某一规则来硬性的决定。除此之外,在根据时间与距离疏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确保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并且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与此同时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即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促进安全疏散的时间和距离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3.根据人数进行疏散
根据大型商业建筑自身具体的人数进行设计是安全疏散设计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准确的计算商业建筑日常营业时的具体疏散人数,这也是是计算疏散走道宽度的前提。除此之外,在根据人数进行疏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商店建筑设计规范》的的规定来合理的计算出商店的各部分面枳。并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内容,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
4.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
安全出口的合理设置对于安全疏散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安全出口的宽度不够、安全程度不足、位置偏僻则会导致人员较难疏散并且会很大程度上延误灭火扑救工作。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疏散楼梯宽度的计算规范来进行安全出口位置的合理设计。除此之外,在安全出口的合理设计过程中,由于封闭楼梯因安全性较低,因此根据规范中的规定其只能用于32m以下的二类商业建筑并且且应靠外墙布置,以而一类高层建筑及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由于性质重要,体量巨大和人员众多,必须设置防烟楼梯间。并且疏散楼梯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1m,营业厅部分的室内公用楼梯最小宽度不应该小于1.4m,安全门净宽度不应小于1.4m,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人员疏散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防火墙设计、混凝土设计、防火门窗设计、防火卷帘设计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进行了分析。
1.防火墙设计
防火墙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防火墙主要是指用自身具备3小时以上耐火极限的非燃烧材料,并且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砌筑在独立的基础或框架结构的梁上的墙面。在大型商业建筑中防火墙的存在主要是用以形成防火分区并且更加有效的控制火灾范围的部件,这意味着防火墙自身的特性应当是不燃烧体。除此之外,在防火墙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防火墙的耐火极限应当高于4,并且当违筑物的外墙出现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当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火和阻挡火势的效果。
2.混凝土设计
混凝土设计对于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混凝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了解混凝土在火灾中如果受到高温作用则自身强度会降低的特性。因此在防火构造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受力钢筋保护层为10mm时其耐火极限只有0.5小时或者不到0.5小时的数据来对于混凝土的具体强度进行设计,从而能够使其在火灾真正发生时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例如可以使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楼板,由于这一楼板的构造基层是采用不燃烧材料料,因此在具备很高经济意义的同时还具备了很强的安全意义。
3.防火门窗设计
防火门窗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防火门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优先选择在火灾时能够优先满足耐火稳定性,与此同时具有隔热、隔烟作用的门窗。众所周知防火门窗是大型商业建筑重要的防火分隔设施,并且防火门窗通常会安装在有防火要求的墙上以及楼梯间入口或者是管道井的开口处。由于这些位置在人员疏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些位置进行防火门窗的设计就有着非常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根据耐火极限的要求防火门窗通常还会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的坚持时间为1.2h,乙级则是0.9h,丙级仅仅有0.6h,因此在防火结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具体的防火要求来选择不同等级的防火门窗。
4.防火卷帘设计
防火卷帘设计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构造设计的重中之重。在防火卷帘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不具备隔热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当注重将其与水幕系统或者是喷淋系统进行结合来共同使用。除此之外,在防火卷帘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确保当起火时卷帘可以立刻放下,从而能够起到较好的阻档火势的作用,并且延缓火灾的蔓延速度,最终更加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提升和大型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大型商业建筑防火疏散与防火构造设计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过程中应当对于疏散工作和具体的构造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防火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镇梁.陈远博.超大规模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N].建筑学报2006 (7)
[2]方正.王平.程彩霞.大型建筑防火分区问题的性能化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
[3]李钰.大型商业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 键 词:大学校园 校园景观 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 。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Jan 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 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 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 [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