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讨式教学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讨式教学法论文

篇1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篇2

1.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特点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刻理解。运用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见各种各样难题。此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找出难点问题,并告诉学生会如何解决问题。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讨论教学,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思考,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从而找到解决机械制图课中的难点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采用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在进校时普遍比较盲目,对自己毕业后将进入的企业存在认识不清这种情况。因此,教师应让各位学生对相关企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有目的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4)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的是,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引导者、监督者,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2.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的实施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爱思考的班级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营造学生勤学好问、爱思考的班级氛围,因为在这氛围中,学生才能彻底地放松,做到有的放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紧密联系企业,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产品,对企业自己设计生产的零件,并且成本不太高的,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题开展教学。

(3)周密、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先找出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时将会遇见的难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激励,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一过程会出现一些突况,教师需要周密、合理地安排时间,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样激励学生对该问题不断思考,以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教学目的。

3.运用问题解决型讨论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过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整个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但有时过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其实,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师要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讨论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过有时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教师要做的是创造适合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起到该有的监督作用。

篇3

 

关键词:  中医学;研讨式教学;教学法;数据收集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篇5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篇6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学生处,湖南 长沙 410205)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强调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国防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设计了研讨实施步骤,提出了研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教改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2-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地,更加要在国防教育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大胆创新,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乃至全民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但是,通过综合各种调查及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均面临着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沉闷,授课效果不佳的问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亟待改革,该课程的的课程改革路径与授课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要改变高校军事理论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源起于早期的德国大学,到我国之后由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教授对其进行大胆的教改实践,最后归纳改进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讨式五步式教学法,本文采用郭汉民教授的定义及方法。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将“‘讨论’与‘研究’组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开展五个程序即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参与讲课、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一种以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师生互动,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根据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结合授课实践,笔者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理论导论,小组分配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导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为每年的大一新生,绝大部分新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课程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在高中阶段极少接触到研讨式教学法。因此,在授课的前2-3周,教师应该进行理论导论,主要是介绍开设该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办法等。有些学生刚开始对陌生的,听起来高大上的研讨式教学法有点排斥或者觉得摸不着头脑,通过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基本了解,给予学生一个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期。同时,教师还需对班级学生作一个前期调查,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否有与课程相关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教师在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进行班级分组。鉴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军事理论课无法实行小班授课制、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小组人数控制在8-12人较为合理。分组太细,教师无法一一指导,可能还会导致课程内容讲不完的问题;分组太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讨效果不佳。除了人数控制之外,分组时应采取学生自愿拼组,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主要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结合成小组,教师再根据人数、学生素质、性格等因素对各组进行微调。班级各组较均衡合理的搭配、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气氛和谐融洽是保证研讨式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二步:指导选题、独立探索

在分组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对各组进行指导选题,指导选题的依据来源有三方面:第一是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二是教学所采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第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认为的难点、重点等。教师依据以上三点设置不同备选选题,选题应尽量做到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问、论点、关键性主题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之后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对选题略加修改补充。

各组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独立探索,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图书文献、电子文献、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归纳提炼,为论证主题准备相关材料。

第三步: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再通过定期举行小组研讨、头脑风暴法等方式交流沟通,最终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以论文、演讲提纲、PPT等形式呈现各组的研讨成果。小组研讨能够拓展课堂之外的知识获取通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重新分析、思考生成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研讨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组成果的质量。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指导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比如学生在制作课件或撰写演讲稿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或提供修改意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研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更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四步:小组展示,大班讲评

部分学者认为小组展示与大班讲评是两个环节,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的,因此在步骤设计时也对两者进行了合并。每个小组推选一位组员上台展示各组的研讨成果,每人讲述的时间约12-15分钟,讲完可由师生对主题进行提问,师生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做讲评综述。讲评综述需指出学生研讨课题的核心要素,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对于学生的偏颇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认识和观点;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便于学生在下一次研讨课程中改进;最后还要对研讨主题进行升华,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第五步:反思总结、评价反馈

这一过程既针对学生,又针对教师,各小组学生要在大班讲评之后整理综合师生们的意见,对各组的研讨成果进行最后修改定稿,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成果。同时学生还应对研讨式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对研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教师汇报。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各阶段的表现予以客观评价,并将评价成绩记入学生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其次要对研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撰写教学笔记,总结经验,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3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呈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研讨主题制定不完备,主题不够有吸引力,研讨过程开展不顺畅;学生出于对军事理论课不太重视,或者对研讨活动缺乏经验等原因,研讨总体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确保研讨过程顺利开展

郭汉民教授曾说过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从台下走到台上。教师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变身为“导演”的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讨前期,教师必须要从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兼顾广度与深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有研讨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研讨主题的子课题,即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提前了解熟悉,这是一个需要在课外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将这个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在研讨过程中顺利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3.2 学生应提高重视程度,做到全员参与研讨

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研讨小组分工不明确,真正参与研讨过程的学生并不多,有很多同学在各小组挂名,但没做什么实质性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提高对军事理论课及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积极参与到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来。在小组研讨中明确组员分工,避免出现能者多劳,甚至组长一人包干的情况。各小组也须在成果展示中将小组分工及分工完成情展示出来,既是对各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又能为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4 研讨式教学法在军事理论课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研讨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授课效果产生的正向影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该方法表示支持,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改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研讨式教学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讨合作,解决问题,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主”变为“主客”的合作关系。研讨式教学成果展示阶段,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学生站上讲台积极表达,教师走下讲台变身听众,建立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了授课效果

研讨式教学法使得向来沉闷的军事理论课“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融合为一体共同讨论、研究、评议研讨主题,营造了能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国防教育的渠道,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了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效果。

4.3 摒弃知识灌输,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能够摒弃了传统课堂里知识灌输的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第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选定的小组研讨主题,学生必须从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或者论证主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研讨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研讨过程中不仅是组员与组员之间要沟通,组员与老师之间,各小组之间都需要沟通协调,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第三,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式教学法采取的是点拨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4 促进教学相长,创造师生“双赢”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备课质量的要求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教学法。为了研讨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对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做相当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研讨,他们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办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身上汲取到新鲜的血液,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课程方法的改进等等,最终创造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121.

(3)朱承,刘聆,王新峰,黄金才,刘忠。研讨式课程改进型“五步”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61.

(4)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州师范大学,2014.36.

篇7

论文摘要: 随着我军任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满足部队学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任职院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任职教育院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对象的制约,任职教育的教学对象,都具有部队各级指挥、训练、演习、管理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经验。这就要求用于任职教育的教学法,必须与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有所区别,要求任职院校教员有过硬的能力与全面的素质,掌握适合任职教育的各种教学法尤显重要。 

教学法,是指研究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原则和组织形式而采用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任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任职能力的特点,而任职教育过程中一般小班化教学,注重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注重理论的升华与提高,注重视野的开阔与创新,因而,一般采用研究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员的引导下,通过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使学员队案例进行思考、人稀、研究与论证,从而达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精选案例。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看,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重突出信息意识、联合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展现现代战争理论的前瞻性,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典型性。案例教学的内容,应紧贴军队信息化建设和联合作战样式,选择军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成功案例,总结这些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学员处理同类问题,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作用,要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依据授课内容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水平,选择与任职岗位联系密切、深度难易适当、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二是精心施教。选好案例是前提,组织分析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才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使枯燥的军事理论学习更紧密的符合学员的认知过程,要在课堂上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起到锻炼学员实践能力的作用。精心选择的案例必须是资料齐全、脉络清晰,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并且要求教员必须将案例的精髓吃透,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既要分析有点,也要点评不足,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正确引导。案例教学过程必须忠实于案例本身的真实性,通过教员和学员的双向互动,挖掘案例潜在性问题,增强教学的感染性和趣味性,引导学员分析案例事件中的行为与原由,着重让学员探究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的问题,让学员学会思考、决策并独立解决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启发、开导的方法,使学生自发的产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它一般不具备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适合于内容新、时代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特别适合于任职教育。启发式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关注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基本理论的讲解过程,逐步引导学员进行问题的探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教学对象的自主思维上。建立了教学对象与教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于反馈,更加关注于学员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均参与了思维运动,各自在其中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学对象是否接受所讲的内容,而教学内容又取决于是否满足教学对象的需要,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对象作为主体,引导他们理解和认同教学内容的本质,从被接受者的角度,建立一种渴求知识、主动接受的学习心理,不仅能使学员学得轻松,更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技巧在于准确地找到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讲解问题的转折点,总结问题的落脚点。问题的切入点是指以巧妙的点题方式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转折点是指两个或多个问题衔接交叉时,提出带有疑惑性的新问题,初始学员积极思考,产生好奇心,不知不觉进入论题;问题的落脚点是授课内容的重点,它与切入点前后呼应,使学员感觉脉络清晰,学有所得。 

三、研究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在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教员通过组织学员对典型问题的讨论,促使学员动脑思考,进行分析对比,进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追根求源,可较好地启迪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锻炼学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学员围绕中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位的去认识问题,不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再则,对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在教员提示、引导基础上,又通过学员热烈地讨论,还可以在思想上留下更深刻地印象。 

进行研讨式教学法的实践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研讨内容要精心选择。研讨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员要重视内容选编,精心审计。研讨内容既要贴近部队应用实际,又要很好地体现授课内容。要设计一些能覆盖整个课程和知识点,综合性较强而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学员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是研讨过程要循序渐进。在研讨的开始,由于学员的认识结构、知识水平等因素学员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刻,可能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法触及实质,那么教员要善于引导,层层递进,使学员认识逐步深入。 

三是研讨总结要细致全面。总结是研讨的升华。总结时要将研讨的内容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员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总结时要围绕讨论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学员在研讨中的发言,要加以概括提炼,把握问题的实质、规律和药店,让学员对研讨有一个清晰认识,提高总结的教学效果。 

正所谓“法无定法”,凡是能引导学员自主参与学习,塑造学员创新思维,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一切教学方法皆是可取之法。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的活力孕育于教员与学员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助式学习过程中,演绎于问题分析、研究、争辩和解决的全过程,因而,教学人员要打破固守一统、僵化不变的思维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地、创新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董会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 2005 

篇8

关键词:隧道工程;研讨式教学;学生主体原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06-02

引言:

《隧道工程》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包括隧道的勘测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隧道工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熟悉与隧道设计和施工有关的技术政策和国内外在隧道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隧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掌握编制隧道施工图的基本能力和组织隧道施工的技能。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隧道工程》课程无论对他们的考试、毕业设计和其他专业课学习,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提高《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内众多学者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为该课程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如互动式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2]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3-4],大大推动了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差等。因此,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探讨新的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一)概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以具体工程问题为背景,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料、计算机模拟软件及必要的室内试验,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只起到一个向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从问题的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主要由学生自己考虑来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动手技能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原则

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即学生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及和谐性原则[5]。

1.学生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学中心,而是起到辅助、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积极探索,发挥自身的潜能,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渐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

2.循序渐进原则。由于一个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设置研讨的问题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过难,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使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启发性原则。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对设置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4.和谐性原则。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像导演,而学生就是真正的演员,要想把研讨式教学这场戏演好,必须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故必须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二、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1.教学内容繁杂。根据课程教学大纲,《隧道工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在学习该课程前,必须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功底,而且要理解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理念。

2.行业性差异大、规范性要求高。该课程与国家或省级部门制定的各种行业规范、规程、标准紧密联系,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规范,比如,同样进行隧道设计,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铁路隧道设计则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城市交通隧道设计则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因此,在讲授该课程时,必须了解甚至理解各种工程规范的内涵。

3.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隧道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实践学科,与工程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授的许多施工方法和理念都是从工程经验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授课时,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内容多,课时少。目前高校《隧道工程》课程只有32学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因此要满足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非常紧张,导致“满堂灌”现象普遍,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2.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现在的隧道工程方面的教材缺乏规范的编写思路,更新过慢、照搬照抄、涵盖内容不全,大多是泛泛而谈,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工程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内容不多。

3.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隧道工程》目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育方式,启发式、讨论式模式较少,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大多在应付考试,没有深入探究隧道奥秘的热情,这大大影响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

4.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隧道工程”,顾名思义只有与工程紧密联系才能讲好这门课,但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到隧道现场去亲身感受,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的想象,无法深入理解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难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课程中的实施思路

1.《隧道工程》教案的优化。要想使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取得良好效果,必须首先对现有的教案和讲稿进行加工、完善,因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与以往相比有显著的变化,不再遵循“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因此,以往的教案和讲稿已不能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要求,必须结合工程实践问题,编写新的教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的教学课件。

2.研讨式教学模块的设计。针对当前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典型重大灾害,如塌方、岩爆、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突泥等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块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取合适的工程背景,设置合理的思考题,增设课堂讨论、课后模拟分析、撰写学术论文等教学模块,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问题的分析、讨论、试验等,提高《隧道工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深入了解隧道工程问题。

3.教师督导与点评。在进行课堂研讨前,教师必须提前给班里学生下达任务,并注意时刻咨询他们的进度,让他们定期来汇报,给出具体的意见与修改建议,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前期工作。在课堂研讨结束,教师要对研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下课后,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总结,撰写教学笔记,以便后续逐步改进与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活跃课堂氛围。该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应用于《隧道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学生前期文献调研能力不足,无法掌握问题的研究现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些无法真正参与研讨式讨论;研讨式教学花费时间比较多,课程教学学时不够等。虽然研讨式教学目前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3).

[3]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4]李天祺.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

[5]耿凡,王迎超.“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