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03-28 23:3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三物理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物理综合复习 反思 解题习惯

高三物理考试中强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不少学生复习费了心力,但检测时成绩却不理想,由此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对如何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做好高三综合复习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好多学生有这样一个困惑:书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都知道,可做题还总是出错。其实,对于基本概念和规律,很多学生都是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上,只会背诵和默写,因不理解物理意义而不会使用。在复习这些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应知道这些规律和概念产生的物理背景和意义,做到知其根底和发展过程。复习时需要搞清公式、单位与相关量的关系怎样?规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规律内容怎样(包括文字、公式、图像)?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来验证它……只有对物理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

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注意规范解题

这个问题,没能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但学生却往往做不好,以至于出现很多漏洞。首先,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对一道物理题,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展现出相应的物理情景,同时画出草图,将抽象的“心之所想”变成动态具体的“目之所见”,以便对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充分的挖掘。尤其是两个相联系物体的运动,或者一个过程多个阶段的题目,画草图更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明确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把握各阶段的运动特点和相对应的规律。再次,依据原始公式,列出针对本题的具体表达式。最后,代入数据,求解并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在解题中,学生要注意做到:对象明确,过程清楚,规律适用。在卷面上要将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或状态、所用的规律一一交代清楚,做到主干突出、层次分明。

三、注重对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复习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尤为重要。对同一个物理过程,如果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分析它,有助于对这个物理过程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这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思维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程度。

如对“物块冲上置于光滑平面上的小车”这一模型,我们可从动力学、动量、动能、能量转化和守恒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物块和小车的加速度、位移的大小是不相等的;物块动能的减小量大于小车动能的增大量,系统总动能有损失,损失部分转化为内能;物块动量的减小量与小车动量增大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系统总动量是守恒的。这些问题清楚了,也就能有效地避免张冠李戴了。

四、做好“题后反思”和“章后回顾”

做题的目的是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运用能力。苦干不如巧干,方法和灵感永远比汗水更重要。当你在“题海”中绞尽脑汁地做出一道题后,一定做好“题后反思”这一工作。此时,要静下心来重新关注题中关键的文字表述,细心体会该题物理情景的特点,仔细回顾该题的思路,重新审视突破口,甚至对列出的方程表达式也要边看边思考,最好能用醒目笔迹做必要的标记、整理和注解。我认为,用2分钟时间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远胜于埋头做20分钟的题。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非常重要。

做好“章后复习”工作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复习每一章时,必须要对该章进行知识梳理,可以采用结构图、图表等形式,使学生能清楚本章的知识框架,明确本章概念、规律,运用典型例题凸显重要知识点,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把知识梳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使这一章的知识在脑海中“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还要看一看各章节间有什么联系,构建好知识体系。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零的,而是体现了运动和力之关系的有机整体。

五、做好“形似”问题的对比与“神似”问题的同化

物理题中有些问题“形似”却“神不似”,从形式上猛地一看,以为是同类题型,仔细分析才知区别很大。如在竖直平面内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线球模型”和“杆球模型”,小球在速率最小时(在这里是圆周运动的最高点)的受力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电偏转”与在磁场中的“磁偏转”、分压电路与限流电路、双缝干涉与单缝衍射、伦琴射线管与光电管等都属于“形似而神不似”。在专题复习阶段,可以把这些物理情景作为专题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同中知异,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也有些问题属于“形不似而神似”。它们在形式上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其实却遵循相似的规律。如“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变化的关系”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的关系”、玻尔“氢原子模型”中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卫星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动量知识中诸多的“人船模型”等。对这些物理情景,可进行类比分析,求同知异,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六、加强实验复习,变弱为强

学生在高考中实验部分得分很低,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实验的复习。对课本上要求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等一定要清楚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能做到提起实验名称就能说出实验装置、原理、操作步骤等。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机械停表等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一定要掌握,不能失分。重要的电学实验,比如,测电阻阻值(包括伏安法、半偏法等)、测电源的电动势、电表的改装等在高考前最好能回实验室重新做一遍,将实验复习落到实处,以不变应万变。

七、师生同步,稳扎稳打

篇2

关键词:初三物理教学;有效性;学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8-02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三物理教学有必要进行新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和满足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初三的物理知识,都是生活中的理论和各类自然现象发生的原理,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在于使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实践和观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实践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三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实践能力。

1.初三物理有效性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初三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始,但是并不是源头,学生们真正的开始认识物理知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物理知识的源头是生活,也被广泛的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初三物理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主要是对我们的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原理讲解。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奇特的现象或行为,学生也对这些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渴望去了解认识这些现象的实际原理。在初三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进行课堂模拟化,把生活现象引入物理教学的课堂,最终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具体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提出新颖的生活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并且,问题不能太难,如果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可以进行分解,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生活现象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电压电流的变化现象,教师们可以给学生播放这类主题的视频,并引出电压和电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结论。

2.初三物理教师要对物理教材进行重点讲解

初三物理的课本偏重生活实际,理论性知识很多都是隐藏其中,为了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内容选择和关键词的获取,使学生能够抓住书中的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也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改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方式,并有效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初三的物理课本有这样一个概念:"内能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间势能的总和.",如果让学生整句去理解和记忆,学生们不会有太深的理解和印象,而把其中的关键词,如"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等提取出来,进行集中化地讲解,就会便于学生们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初三物理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积极择取课本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讲解。初三物理教学采用抓重点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物理知识现象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初三物理知识系统化、趣味化,便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3.初三物理有效性教学的开展要以实验为核心

作为物理学开始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物理理论概念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而进行有效的物理实验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只有确切的动手实验,懂得物理现象发生的原理和方式,才能更好的把物理原理运用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初三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践行这一目标,初三的物理教师要努力的培养学生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现象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研究物理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处于初三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他们渴望表现自己,超越别人,物理学在生活中的现象充满了奇妙和活力,并且物理实验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乐于去追寻其中的原理。

4.开展物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求知和实践能力

初三的物理教学开展,过度的依赖课本和实验并不能取得太好的效果,要想使教学全面和生活相融合,必须利用多样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完成更好的教学。比如,鼓励学生们进行电流模拟演示大赛,开展物理知识的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更好的联系生活与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物理知识的来源,转而从生活中发现探索新的物理知识。学生在物理课本中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在生活中追寻和探讨,才能全面的提高物理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优化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初三物理的教学已然面临中考,如果不能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会使得教学效率严重下降。为此,物理教师应当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理教学,同时也要以实验为基础开展教学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求知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婷婷. 初中物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2]李鸿先.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三五三”;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9-02

一、“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平铺直叙的用实验演示、讲解奥斯特实验导入新课方法,转化成魔术引入,先用纸覆盖通电导线,将其隐藏起来,用实物投影将小磁针投影在大屏幕上,在闭合电键的同时说“转”,小磁针随着口令就转起来。这种引入方式与传统的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流的磁场”引入有很大的区别,情境的创设能够隐藏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悦,学习效果自然就好。魔术情境的创设形式新颖,能够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再如:由直线电流的磁场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我播放了一段码头巨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录像,画面上成吨的钢铁被电磁铁吸起来了,力大无比的起重机吊重物的画面给学生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在这种巨大的视觉冲击作用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课堂“三五三”学研式教学。“三五三”学研式教学方案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的途径。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工具,它和生活中很多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很多同学对其产生兴趣的原因。把物理回归于生活,让物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物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可以促进物理教学有条理地进行。

二、强化交流和合作,搭建开放的学生学习平台

1.“三五三”学研式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的常规空间模式。教师讲课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在组内选一人为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组长轮流担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2.“三五三”学研式教学开展小组合作的任务形学习形式。在上课时,我倡导学生发言时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而不说“我的意见是……”,以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不但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交流,还要组织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三、“三五三”学研式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开放的物理实验、习题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陈旧,一般只是对定理的一种验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课后习题也是以计算为主,很多的题就是开门见山地给出几个数字要求学生计算,物理题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实施物理开放式实验与习题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三五三”学研式教学让我们开放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可开放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原理,开放实验器材,开放实验结论等;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如测物质的密度不局限于课本的量筒和天平,应指导学生利用浮力、压强等知识来探求密度测量的问题。再如研究“小孔成像”的像的大小特点时,学生的实验结论就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可收集不同同学的结论,进行对比归纳。

2.“三五三”学研式教学让我们开放习题教学。物理习题可开放可以将一些常规题改成开放型,可将题的条件、结论发散,以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三五三”学研式教学优点多多,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学研式教学的意义

学研式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更不能只是在公开课上作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要教师自觉地将学生的主动发展摆在第一位,要将学研式教学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研式教学的实践,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也更加平等、融洽。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全盘否定。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如“讲授法”可以说是传统教学中的代表方法,这种方法的作用不可否定,在学研式教学中也要运用,只是要注意运用的时机是否得当。如在介绍奥斯特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在比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时,教师就要根据图形来讲述,这时传统的讲述法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4

关键词: 高三学生 物理问题 解决能力

高中物理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发展,因此需要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1]。但是物理许多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使许多高三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感,并且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所以需要根据这一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如可以从提高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进行物理建模的能力、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等方面出发,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从而促进高三物理教学质量提高。

一、建设知识结构能力的训练措施

为了使学业繁忙的高三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需要打好基础。一是如果所学理论知识和解题规律比较扎实,则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应用。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其掌握如何快速记忆物理知识的规律,使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2]。二是学生脑中掌握的知识是一个整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高三复习过程中,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成线,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如可以先确定一个适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将其展示给学生,然后使学生按照知识结构的指示进行填空,最后使知识结构得以完成,成为学生脑中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

二、发现物理问题规律的训练措施

在高三学生意识到物理问题具有规律后,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物理问题的规律,常见物理规律包含文字方面的规律、图像方面的规律,以及数字方面的规律等。这些规律常常会隐藏在物理问题中,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解题,并且示范给学生解题的思路,使其不断进行模仿。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多留点时间给学生练习。另外学生要想顺利地解题,可以在关键地方进行标注[3]。如对于物理题中关键字可以使用三角符号进行标注;对于重要句子可以使用波浪线进行标注;对于解题需要的图形可以尽量将其画出来,提高正确解题的几率;在画示意图的时候,可以将物理题中的数值标注在图上,使学生了解题目内容,使复杂的题目简化,使学生顺利解题。

三、物理建模能力的训练措施

高三学生学会的建模方法,遇到包含情境的物理题时,可以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进行解决。首先,可以根据物理题目的内容,抓住主要因素,去除次要条件,建设针对性物理模型,使题目的重点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其次,学生经过日常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一定的建模方法。这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建模方法,并且使学生学会反思,使其提高利用建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最后,高三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做许多练习题,因此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建模的题目给学生练习,使其遇到物理题目的时候快速建模,找出问题答案。

四、物理实验能力的训练措施

物理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经常需要通过各种实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开展物理实验,使学生准确地了解物理理论的起源。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掌握物理规律,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其次物理实验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验获得的经验进行灵活解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实验过程中,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容易出现实验错误,因此老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要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提高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五、结语

物理学习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实验和习题,因此要想提高高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其一,使学生扎实学习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有能力解题;其二,要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解题规律,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其三,由于物理题目比较复杂,可以说学生通过建模的方式找出题目的重点,提高解题效率;其四,物理许多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可以通过实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通过以上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题信心,从而使高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相明.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4(05):74-75.

篇5

何为问课? 所谓问课,就是指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审视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分析、诊断、反思等方式,或给予肯定、鼓励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考与调整,将“会教”与“会问”结合起来,从而更新物理教学理念、改进物理教学手段、完善物理教学方法、提升物理教学水平.

1重视课前问课,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

课前问课具有前瞻性,它可以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如在教初中物理第一课前,我们除了需要了解新的班级学生的组成结构等基本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与经验.若能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课题1 从实验学物理”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知识点上,而是放在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上,我们就不是滔滔不绝地讲物理实验的安全性,而是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去体悟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若能通过这种教学前的问课, 那么形成的教学设计就一定具有个性化,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体现初中物理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的基本理念.

2关注课中问课,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把这台戏演得尽量的精彩,那么,就应该以自己的机智时刻准备应付舞台上的种种突发事件.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学会“课中问”.课中问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种问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设问,包括内容呈现的次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等等.这种问课具有监控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问”自己的教学行为,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有效地修正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高三复习课中,课中问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热衷于“一言堂”,将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重复得索然无味.像这种教学就需要调整,可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编制一些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作背景来展开复习.又如在“实践与活动”的一些探究课上,教师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可以适时地调整教学时间,顺应学生的探究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增效落到实处.

3实施课后问课,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篇6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新课标教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如课本里的科学漫步,探究性实验等)充实了物理教材,加强了物理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天体运动的嫦娥奔月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的安排,三年来我负责刚毕业的高三(2)班,高三(10)班、高三(14)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高三(2)班是实验班,大多数基础比较好,但仍然有少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高三(10)班和高三(14)班是常规重点班,而高三(14)班上物理课的积极性比高三(10)班要好一点,其中高三(10)班的女生也比较多而物理基础比较差,所以这三个班算得上是三个不同阶段的班级。教学任务也比较重。

三、教学情况分析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在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针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我会通过多媒体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力求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各科学家的贡献及各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这一章时,我会做课件使难懂的知识简明易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会用多媒体展现各个科学家的探究真理的过程,这样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物理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解题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我会在讲完每一章节的内容后用一道或多道典型的例题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在学完力的平衡时,我会给学生慢慢讲解整体法和隔离体法的使用方法,动态分析时的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和三角函数法。直线运动中的各种图像法等。在课后练习和作业中,我会严格要求学生做题规范化。如:在主观性习题的求解中,要求学生必须指明研究对象,必须画图分析受力情况,必须写明所用的定理定律名称,必须突出关系式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也会自己编一些变形题让学生在课外讨论,在下一节课让学生上台分析一下解题方法,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高一学生刚入校,学生普遍感觉物理比较难,甚至对物理失去信心。针对这种现象,我组织学生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实验、小制作小组,宣传物理思想,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家学习。我把三个班的学生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物理学习的总组成员。我和三个班的物理课代表担任物理总组理事会成员,我们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根据月考成绩,把每个班的学生根据上、中、下合理分组,以6―7名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然后、按组进行编号,更有利于学习的共同进步。在每一次大考后都让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比,在竞争中求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开放型;教学模式

开放型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开放型教学模式时,既要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基础,它对每一学段、每一课时、每一知识点、每一项活动都具有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它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它既是各种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开放型教学中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处理信息、推测答案的能力,转换信息,形成设想的能力,验证信息、实施实验的能力和运用信息,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信息进行反思的能力和创造信息、构成体系的能力。然后再落实到每一课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才能真正体现出物理方法和物理能力的广泛迁移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什么,用什么办法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资源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如,课件、实验条件、习题资源等,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资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如,中学物理的教学难点之一简谐运动,是学生普遍难掌握、难入门的一章,教材对简谐运动也采用了多变量分阶段的分析方式,该方法虽然全面笼统,但是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比较难被学生接受。故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即先抓住决定运动性质的关键(外力),运用减速、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简谐运动中外力的变化特征后,得出简谐运动的本质特征(同复力F=KX)。最后再依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规律,综合其他各量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析。能力差点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引导着进行半独立分析。这种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的改造,既降低了认知难度,又分散了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学到了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

2.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是从章节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知识的结构以及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深刻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特点和关系,在结构分析时一定要确定教学的难点。

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出发,分析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4.背景分析

任何物理定律规律都产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因此,要重点分析物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它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同时也要分析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学生的活动设计

在开放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按照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学习活动方式,并带着学习目标尝试着去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灵活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老师讲,学生练”的形式是很难让学生对物理公式定理吸收接纳的。因此,在开放型教学中单纯的物理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物理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物理知识。

篇8

关键词:让学生“说”;高三物理复习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实际上造成这种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前高三物理教学中,大量的课堂还是老师“满堂灌”。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力求讲得清楚,讲得明白,有时教师甚至针对同一知识点讲解多次,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

经验表明,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只能达到领会水平,要达到运用水平并形成技能技巧,就非要经过学生本身参与的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不可。如同只教给学生游泳的方法,却不给学生游泳的机会,学生就不能形成技能技巧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听得懂不一定做得出,语言表述则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语言更能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让学生“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它不只是一般意义的课堂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课堂教学,它不仅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系统掌握及应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思、创等综合素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让学生“说”的探索

让学生“说”把学生从“被动听”推到“主动说”的地位,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应变承受能力,创设让学生“说”的机制,任务驱动下让学生“说”――能说、会说、说而有获。

(一)专题复习课“说”

在专题复习课开始时,笔者一般是让学生串讲本专题的知识、方法,例举典型问题,同学、老师进行补充、完善。让学生用建立概念图的方式“说”,可以使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梳理概念间的关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构建概念体系。

(二)习题讲评课“说”

解题作为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笔者经过反复实践,采取让学生说题的形式。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可以强化解题规范。经过反复实践,笔者确定了以下说题流程:①通览全题,说题目要素;②剖析字句,说题目条件;③头脑风暴,说解题思路;④规范答题,说解题步骤;⑤题后反思,说解题收获。

确定了说题的流程后,我们可以灵活多变的组织学生“说题”。一般的习题讲评课,笔者将其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小组合作“说题”。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在班内组建说题合作小组,对于成员中已有正确思路、答案的错误进行反思,对错题原因,如何防止此类错误的发生等展开讨论。第二环节:学生自主“说题”。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有目的地让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说题,以便其他同病相怜的学生引起共鸣,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出错的印象。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说题”。对于同一题目学生做错较多,且难以形成正确的思路,难以独自将错误原因分析清楚时,笔者创设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师生互动说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考后分析“说”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考试是家常便饭,周考、月考、阶段考根本停不下来。频繁的考试,让学生变得麻木,往往看一眼分数,试卷就被放在一边,考试的意义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同学知不足而后学的部分优秀做法,拟定了以下“说”试卷的框架。

1.说丢分原因。物理作为一门理科课程,丢分原因大体包括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而不仅仅发生在考试的过程之中。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2.说丢分比例。首先以数字回答各个原因的丢分数值,研究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明确知识的短板,以及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调整。然后以数字回答最不该丢的5~10分。“最不该丢的5~10分”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

三、实践的反思

让学生“说”,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举措,在实践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如果说在“说”物理的过程中学生是自由放飞的风筝,那么老师是牵引风筝的线。教师在让学生“说”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评价。

(二)师生平等民主和谐原则

由于学生长期养成了以“听”、“做”为主的被动学习习惯,加上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很多学生很长时间内难以开口“说”。为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对话,为学生创设一个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放松、愉悦的情绪中逐渐开口“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