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8:4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调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就业意向;大学生;国贸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700万,我国高等教育显露出“就业危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宁波大红鹰学院处于沿海地区,每年除本地高校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外,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这更加给“找工作”带来了难度。
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中提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此专业存在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情况,被定义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年本科毕业生有353人,2013年有将近600人,2014年将近500人。每年如此庞大的毕业人数,形成了无形的就业压力。本文想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观念等,为学校如何更好的进行职业指导,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重要依据。
一、调查说明
1.调查对象及方法: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3届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16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2.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五项内容:第一,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生源地、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第二,就业心理准备。包括对自我的认识。第三,就业准备调查。第四,就业意向调查。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就业地区、就业期望工资、就业途径等。第五,就业指导调查。包括就业信息的提供、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等。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男女学生比例分别为46.2%和53.8%基本持平,避免了由于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落差过大而导致的调查结果不准确性。在调查的350位学生中39.2%的学生来自城市户口,60.8%的学生来自农村户口;100%的学生来自浙江省内;38.9%的学生曾担任过学生干部;21.4%的学生是党员或预备党员。具体分析如下:
1.就业心理调查
当被问到: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判断时。被调查的316位学生中将近60%表示找工作难有压力,认为自己很有自信一定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占了调查总数的24.1%,另外的12.7%和3.5%的同学表示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和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学校应加强求职心态等职业课程的辅导,帮助学生能以更乐观的心态和更娴熟的职场技巧进入社会。
而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障碍调查中对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做其他准备、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英语水平不佳以及缺乏社会资源分别成为了国贸专业的学生最大的几个求职障碍。从这几个障碍中可以看出,对于专业是否敢兴趣、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英语能力是国贸学生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对此学校应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国贸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就业准备调查
在就业准备调查中,分别调查了学生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和在工作前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其中仅有22.2%的同学表示非常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分别有61.7%和16.1%的同学表示对于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是很清楚和不了解。而在就业前景是否有充分的准备这个问题上,仅有10.4%的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40.8%的同学表示有所准备,24.7%的同学觉得时间紧迫并没有做任何准备,23.1%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做准备。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业的方向,从而导致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和如何做准备。
3.就业意向调查
作为准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决定了每个人今后的人生轨迹。有人选择毕业后就开始就业、创业、出国留学或者继续考研等等。在调查中发现,毕业后选择马上就业的同学为绝大多数占69.3%,对于近几年火爆的公务员等国家机关职业也是同学毕业后的选择之一,近有8.4%的同学准备考公务员。而对于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和考研的比例都并不高,同时,也有极少的同学选择暂时不就业。由此可见,准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比较单一,且思想比较单一,对于就业或就职的选择都比较单一,大家都愿意选择比较稳定的就业途径。
关键词: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 实际就业 职业生涯
中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就业形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校毕业就业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继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热点。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认为引起大学生毕业失业原因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认为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需要高校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尽量贴近社会需求;要解决选择性失业,则要求大学毕业生根据需求与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值。为此,我们展开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体系研究非常有意义,有利于提供进一步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就业期望调查现状
期望是指对事的前途有所希望和期待。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报告会、讲座、访谈、跟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综合,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得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关联性的一些结论。我们对河南省属高校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2000人,随机问卷,其中毕业生500人。本调查问卷通过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问卷查看zepc.省略/zs/jydc。
1.1 大学生就业期望行业调查。在就业行业期望上,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低年级最期望是高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业如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77%),而高年级最看重的是稳定、社会地位的行业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70%),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缺遭受冷落(23%),即使传统制造业和服务行业工资待遇并不低。可见就业期望中行业歧视依然存在。
1.2 大学生期望中就业方式和地点。在就业方式中“先就业再择业”一项是最多(75%),而且男生与女生、高年级和低年级的选择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而相当的一部分人选择直接创业或者合伙创业较多(10%),一次性就业(30%)已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这也是严峻就业环境下一种被动选择,可见在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是比较理性和客观实际的。大学生就业地点问卷大城市(24%)、学校所在地(40%)、生源地(24%)、西部地区(10%),此次问卷显示郑州、洛阳高校等地学生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主要显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前景。可见大城市仍吸引一部分同学带着梦想去闯,而城市的发展前景成了大学生的首选,女同学选择回生源地要高于男同学,这可能与大学女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较弱有关。影响工作地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当地的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生活环境和亲友关系。
1.3 就业岗位与专业关系。我们无论是在问卷还是访谈的过程中,都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在乎。一来可能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如他们自己最初想象的那样;二来是因为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能找到真正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所以影响到了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期望。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且在学习自己专业的过程中他们都选修或者旁听自己喜欢的课程,以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处理好职业和专业的关系已成为大学生的共识。
2 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异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必须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相一致。从理论上说,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致固定的数字,而这一数字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如果忽略其他变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时,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就业期望值必然会较高一些,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时,就应当适当调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高校毕业生择业是一个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定位、调适、和谐的过程,如何在双向自主择业模式中,认真分析研究现状,不断探究找寻其中的原因, 从中寻找指导对策的实施方向,促进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
2.1 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在中国,农民工找工作较为容易,大学生找工作较为困难。这主要是由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从而造成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心理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才准入资格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有效的就业培训,包括积极的就业心态,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等[1]。大学生参加就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就业的外部竞争,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正确有效的就业培训应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包括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等[2]。本问卷调查以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采集对象,收集有效样本80个,参与调查的学生男女比例为5:3,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法律类等不同专业11个。
1毕业后的去向
样本以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为切入点,对学生就业去向展开调查,选择就业占比61.25%,考公务员占比15%,考研占比17.5%,出国占比1.25%,自主创业占比2.5%。
2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是个性化的培训,了解学生就业培训需求是前提,为此,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各个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
2.1就业培训的认同
尽管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对于接受就业培训却普遍认同,同时表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就业培训对个人将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高达96.25%比例的学生对就业培训有迫切需求。
2.2个人综合能力
出于对不同学生对象对就业培训需求的差异,本问卷考察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不足方面,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沟通表达、人际交往、领导力等方面。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本人没有对个人综合能力培养足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对学校开展的为数不多的几次素质训练抱有反感,然而在职场应聘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学校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欠缺,校园中能够给予学生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较少,多数由学生干部占有,而社会上的丰富机会,却没能走进校园。究其根本,我们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家庭,学生就是那个被溺爱的孩子,总不舍得让他经历社会上的风霜雪雨,而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职场的时候,失败与打击不可避免[3]。
2.3就业培训内容
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对于就业培训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从数据上来看,学生简历制作的指导已然并不是大家需求的重点,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简历的制作已不再是难题。然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是大家普遍需求的方面,我们认为学生面试技巧方面的欠缺,既有个人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培训难以大规模进行的原因(面试技巧的传授常常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人担忧的是,就业选择是学生培训需求的第二大重点,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特别是择业前,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这也暴露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盲目的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又常常面临离职的困境[4]。另外,学生在商务礼仪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现阶段学生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指导。
2.4学生需求
针对于现在市场上就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学生对提升自己的求职及就业能力有着最为紧迫的要求,这与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其次,学生普遍关注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了解就业环境这两项内容,这说明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有着较为理性的思考,认识自己,了解企业,这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前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5培训方式
针对于就业培训方式,学生们多倾向于模拟工作环境和模拟招聘,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就业实践方面严重不足,学校应切实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2.6培训导师选择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的选择,学生们多倾向于企业HR(人力资源),原因在于,尽管学校一直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不断努力,但毕竟最终的人才选择权在HR手中,他们的指导与市场更为紧密,实用性更高。
2.7就业培训周期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周期,学生们更倾向于短期的实用性培训,然而这也体现出,学生对于就业培训认识的不足,就业培训本应该贯穿于大学本身,应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样的临时突击短训获得的只能是“外行功夫”,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作用甚微。
3结束语
现阶段,学生、高校、企业都已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然而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上,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然而想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培训本就是三方合作的事情,犹如我们毕业时拿到的三方就业协议一样,缺一不可。首先,学生要认清就业培训指导的重要意义,不要期望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那些就业的“花架子”,其次,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保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同时,更要放眼社会,立足市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多地开展校企合作,不可闭门造车,最终与社会脱节,最后,企业是人才的汇聚之地,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会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1-2.
[3]惠颖,杨桂花.大学生就业成本与个人综合能力的关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208-209.
关键词:就业能力 自主择业 迫切性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紧迫,原因是多方面的,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依赖于企业自身不断地创新,这样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这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必然要求。
1 以市场为导向,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匮乏的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从一批批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求职择业时,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自主择业”制度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些毕业生表现得茫然无措。在对机电学院5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42%的学生出现依赖、焦虑、自卑、紧张、怯懦等各种心理问题。有56%的毕业生在择业价值取向上急功近利、盲目从众。同时,在双选过程中有75%的毕业生不知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又技不如人,从而造成求职困难。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能力缺乏。
1.2就业之后,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就业能力的要求
据笔者对机电学院26家用人单位所做的电话采访调查中了解到,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53.4%)、创新精神(65.7%)、解决问题能力(70.3%)。充分说明在各种能力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较好地运用知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合作精神缺乏,创新能力不足,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3综合素质欠缺,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对机电学院50名毕业生访谈调查显示,认为“你是否愿意尝试创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60.2%,说明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观念。然而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真正走上了创业之路。创业之路之所以难以成行,除了大学生没有物质基础、缺乏资金和项目等客观原因之外,68%的毕业生表现在不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人际关系缺乏、心态不够积极、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等方面。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创业之路,但大学生创业之路的艰难反映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应试人才,综合素养缺乏,无法适应变化快、关系复杂的社会。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高等院校应立足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培养、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1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强化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观念的引导
目前,由于毕业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盲目自信等显著特点,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方面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应进一步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及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适应复杂社会的基本心理素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毕业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职责,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开发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给大学生提供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以培养他们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以及丰富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激发大学生就业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阵地,把大批的学生都组织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学校要经常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论文交流会、创造成果展评会、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敬业精神的熏陶,在参与校园浓厚的文化活动中增强就业能力。
2.3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大学育人首先应具有崇高的思想情操,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目标,利用本校知名教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传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学”、“为谁学”,这才是理想的德育效果;挖掘学生中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示范和影响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4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作为人才的主体,如何有效培养、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应重视创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育人环境,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首先,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其次,高校要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科技创新培训目标,使教学、实践、思想教育相统一,以利于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应加强建设校企联合培训机制,建立校外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合作项目,提供必要物质支持。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想
课 题: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成果,编号:201201155。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大学生对职业选择阶段想法的形成情况见表1。
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早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形成了一年级认识自我,寻找兴趣职业;二、三年级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的格局。可见,在新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制度下,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1.就业条件准备情况
调查显示,在回答“在校期间你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这一问题时,“学好专业知识”排在了第一位,占64%。随着年级的上升,对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认同。二、三、四年级的学生认为“为了更好地就业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分别为47%、73%、81%。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大学生认为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能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这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时个人所具备的条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注重以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就业心理准备情况
问卷统计表明,大四毕业生中,21%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认为“充满信心”,67%的学生认为“信心一般”,12%的学生则认为“信心不足”,这说明毕业生总体心态是平稳的。调查显示,压力的种类因年级的不同、性别的不同、自身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总体来说,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高于非毕业班学生。正是由于种种压力的存在,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做许多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准备。调查表明,有73%的大学生表示对就业中会遇到的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归因方面,当前的学生并没有一味把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消极地归因于国家政策体制、毕业生供大于求、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他们也考虑了如“能力不足”(21.3%)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35.2%)等自身因素。可见,大学生除了要求社会能公平对待外,同时也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视为重要的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考虑问题。
3.就业观情况
(1)就业目的,见表2。
表2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并非是简单的谋生,“谋生”排在了最后一位。所选比例最高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二位),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动机上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一般比较重视自我价值,认为就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服务于社会和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大学生选择的“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经济状况”(第一位)和个人在经济中的独立地位(第三位),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
(2)就业单位与职业选择。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见表3。
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和职业选择与前些年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尽管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职业身份的比例排名较靠前,但总的比例不是很高,这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一个新特点。同时,男、女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选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女生比男生多,这反映出女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更看好经济收入稳定、压力相对较小,并注重发挥专长的职业。而选择“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职员”的和选择当“个体老板”的男生比女生多,这反映出男生较女生更有挑战精神和风险意识,男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具有较大压力、带有风险性的工作。调查中发现,有78%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首份工作“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这表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个人和家庭对第一份工作都有较高的期待,希望经过多年的教育投资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收益。
(3)对就业地点和薪酬的选择,希望的就业地点见表4。
表4显示,在就业地点的倾向性选择上,毕业生比较向往的是大中城市。河北省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经济区接触较少,学生对其了解较少,所以选择沿海经济区的学生与南方各省相比少得很多。选择到西部区、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的学生数量也甚少。这种倾向给大中城市的人才选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同时对毕业生而言,也因高学历人才聚集而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你对薪酬的期望值是多少”的问题回答上,男、女生对薪酬标准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男生的期望值略高于女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不像前些年狮子大开口,而是正逐年回归正常社会标准。
4.就业满意度情况
针对2012届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自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5。
2012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经济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经济因素主要是薪酬与大学生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
(2)择业心理因素。一部分大学生仍然不能够面对现实,还是过于高看大学生的身份。在不正确的心态影响下,学生就业满意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
(3)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是大学生实现就业高满意度的关键。专业不对口会导致学生就业后的额外投入和对新工作的不适应感,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4)择业途径因素。在择业的过程中,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占85%,选择各类招聘会的占50%,选择亲朋好友介绍的占10%。这足以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调查显示,毕业生是否自主就业对其就业满意度有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特点分析
1.就业主体意识、积极心理明显增强
目前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得学生毕业后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入社会、进入就业市场。当前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有着更加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较之以前,他们关注就业的程度更强烈、内容更广泛、择业时间也提前。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关注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而近些年来,不仅是在进入大四的最后一学年,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可见,当前就业制度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主体意识明显增强。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调适心态、降低就业标准,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同时在就业中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社交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顺利就业的动作表现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就业价值取向务实化、多元化,但不乏功利化、短期化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由以往的理想主义转为务实主义,择业的预期更加趋向理性与务实。多数大学生表示,为了能够顺利就业,需要理性的调整择业预期,在专业是否对口、薪金、福利待遇、就业岗位的稳定性等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大学生预期薪酬的回落,说明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水平正变得日趋理性。与前几年相比,到国企就业的比例已大大降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价值兼容倾向:他们虽然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也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他们既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注重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
同时大学生择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短期效益,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不乏带有一些利己性和功利性色彩。当然这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培养阶段,但目前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成本没有大众化,这对于普通家庭,尤其是对于贫穷的农村地区来说,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费用压力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花了时间和金钱后能够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因而使得他们在就业选择时带有功利化倾向。
3.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相对淡化,一些消极心理依然存在
通过调查和对一些学生的了解,大学生在积极的就业中不乏表现出就业理想信念相对淡化。当今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以及社会形式多元化,这些作用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价值趋向、思想意识等受到一定的冲击,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思想等问题。一些学生受就业要“待遇丰厚”、留在“大城市、大机关”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进行自我设计。
少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和消极心理,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就业市场和用人趋势及标准缺乏了解;希望政府能全方位做好保障就业,消极等待;在择业竞争意识上,信心不足;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等。调查显示,有4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则报考研究生延缓就业;6%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有志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占3%;10%的学生则认为,如果没有好工作,就回家待业,等待理想的工作机会。
三、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思想
1.政府、社会着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1)加强政府政策以及社会舆论引导,实现多方位就业。政府应该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运用各种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制定并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当前大学生创业担忧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创业政策等。因此,政府有必要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政策倾斜、培训支持、咨询服务,甚至是资金支持。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免除其后顾之忧。再有,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支援国家建设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这不仅需要制定鼓励和吸引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措施,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倡导。目前很多渠道并不通畅,好的政策因为地方编制有限,财政拮据等原因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应积极制定、完善和落实。同时,还要做好引导社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环境,给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积极引导、政策保障、措施维护、心理支持。
(2)健全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大学生就业法规建设。大学毕业生60%以上的就业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就业法规不够健全,一些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聘用大学生任意压低工资,不少单位不给已工作了的毕业生一些福利待遇,就业歧视等等。这使大学生极为不满,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诸多思想障碍。政府应该进一步制定法规规范就业市场,为大学生消除就业障碍,降低和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为他们的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力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我们要继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构建合理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把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客观地讲授给学生。同时要及时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以全员育人为原则,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校领导到各部门,从专兼职心理教师到辅导员、任课教师,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力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即从学生入学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特点等因素,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并根据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特点的不同,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目前河北省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家对这一尽早规划职业方向的观念都已认同,课程的内容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对高年级的学生,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要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的系统培训,使每位毕业生都能在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应聘面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等方面得到指导。同时,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努力搭建好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良好服务。
3.学生积极提升自我、迎接挑战
(1)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大学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冷静思考自身的条件和就业的定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们要认清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转变。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的新时代就业观。同时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态,使自己能在主观愿望与现实实际发生冲突时,避免出现因就业受挫而引发心理失衡。要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缓解心理不适。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当前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期间在对职业目标进行分析和调研之后,应积极按照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等方面的培养,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论文摘要:作为辽宁省唯一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直把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学院和毕业生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于就业的竞争与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我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的努力下,总体上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2011届本科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及时准确地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从而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合理定位,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意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带来了“大众化”就业,大学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要群体。不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高校危机事件之一。就业是每一个社会人必经的历史阶段,它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就业困难除了来自于外部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就业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合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相对滞后等,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因。
一个大学毕业生如何对就业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位进行选择,是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本次调查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职业定位、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薪酬期望值、就业去向、影响就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样本描述
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次针对整个2011届的五个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396份,有效问卷1312份。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是运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中的数据透析表格功能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的。
被调查对象中,国贸系占39.7%,外语系占26.1%,财经系占15.1%,管理系占6.6%,信息系占12.5%。这些学生来自于国内的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村和城市比例分别为29%和71%,男、女生分别为31.8%和68.2%。国贸系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因此选择该系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
根据本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40.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学生中44.5%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深造,在准备考研的学生中有40.9%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外留学。如果当年考研未能如愿,那么有66.7%的学生选择求职就业,剩下的32.3%的学生选择暂不工作继续准备升学。假如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出现,这时8.6%的学生仍然选择考研,55.9%的学生选择接受这份工作,35.5%的学生还说不好。从考研的目的和原因来看,13.6%的人认为是就业难没有更好的选择,30.5%的人是想要提高就业的层次,55.9%的人是出于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考研的比重近乎半数,对于考研的目的越来越理性化,更多的是考虑未来长远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处在犹豫当中,显示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还不成熟。
(二)对于“基层就业”的了解和选择方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岗位,这当中就包括基层就业这样一条出路。在这次调查中,提到了“如果到基层就业,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的问题,选择“西部计划”占20.9%,“参军入伍”占20.8%,“三支一扶”占14.8%,“选聘到村任职(村官)”占43.5%。在提问“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基层就业岗位少的占21.1%,选择待遇低占48.9%,认为社会保险不到位的占6.5%,不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占2.3%。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才能有长远发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基层工作岗位,仍然把待遇作为选择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三)对就业地区、用人单位性质、待遇等要求方面
首先,从就业地区来看,问卷测试题提供了“家乡、非生源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其他”等六个选项,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从结果来看,在首选中比例最高的为沿海开放城市42.4%,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家乡34.7%,在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非生源地省会城市占33.6%。结果说明,多年来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的学生依旧热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等发展城市,但是较之往年开始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倾向。在调查中,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毕业生向往工作的主要就业地区,这会继续加剧这些区域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大学生为了留在这些城市工作而高材低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大学生进一步改变观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地区。
其次,从用人单位的选择来看,测试题中提供了八个选项,同样准备了首选、次选、再选三次机会。调查显示,首选中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的比例最高占26.3%,选择“国企和政府机关”的也都超过了20%以上,在次选中比例最高的为“事业单位”20.5%,再选中比例最高的为“自己创业”占19.96%。总体来看,传统的热点即外资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国企,仍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要看到在创业的选择上也吸引了一部分的大学生。与往年相比较会发现一些变化,就是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化,开始向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例如民营、私营企业分流。作为毕业生在就业中还是要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不能一拥而上,想当然的选择那些待遇好、收入高或者工作稳定的外企和政府、事业单位,这些岗位的数量毕竟有限。 转贴于
再次,从收入期望值方面来看,在能够接受的薪酬水平上提供了“1000元以内、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和视就业所在地而定”六个选项,比例分别为4%、8.3%、26.5%、21.5%、17.3%和22.4%。参照目前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高。近年来,出现了个别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他们把工作当成一种新的学习,用“零工资”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对于这种行为褒贬不一。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大学生降低薪酬期望,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有利于他们提早就业,实现理想。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和就业的因素方面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的数字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2.工资水平及福利、3.对工作本身的兴趣、4.就业地区选择、5.工作稳定性、6.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7.单位类型及规模、8.父母意见、9.专业对口、10.老师影响。近六成大学生毕业生把个人发展空间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单位类型和专业的考虑比重相对较小,在人数增多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既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方面,也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方面。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从主到次依序为:1、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2、就业人数太多;3、教学脱离实际需要;4、就业期望太高;5、社会需求少;6、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7、企业的要求太高;8、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对影响就业问题的分析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情况,毕业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将“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放在了首位,也认识到“就业期望值太高”这样的不足,这是理性的一面,但是认为“就业人数太多”、“社会需求少”也是主要的原因就显示出欠缺理性的一面,虽然这是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绝不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结果,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专业教育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如何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求职渠道和方式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求职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哪些渠道和方式最受学生欢迎、最为实用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次为:1、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2、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3、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4、校外就业网站;5、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无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大学毕业生求职时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些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通常对校园招聘会充分的重视,依然将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获知求职机会作为有效地手段。在招聘网站的使用上,存在着专业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应当进一步重视专业招聘网站提供的大量招聘信息,可以选择直接在线投递简历、申请职位。此外,还要随时关注学校BBS就业板块和各大公司网站上的招聘专栏,也能方便地对准自己心仪的岗位。
(六)工作的责任心、稳定性方面
在“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的问题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有18.4%的学生选择“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有27.3%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签约就像吃了“定心丸”,意味着可以从容地再找更好机会,找不到也有退路。于是,一些学生刚签下一个保底的单位,就开始另觅高枝。从建立诚信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违背诚信精神的,对违约者的个人信用度也是有损害的。因此,毕业生在择业、签协议、违约前都要慎重。
(七)对自主创业的想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调查分析
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意识,让大学生明白专业发展方向,提高社会人才利用率,让大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价值,我们针对性地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这个问卷调查,希望这次调查能给大学生一些参考,也能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些最新的消息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运用了网络问卷填写,电话问答采访等多种调研方法,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保证了所得资料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我们得出更科学,更准确的结论。
本次调查,小组成员分别在宁波、温州、杭州、丽水、内蒙古五个地区通过网络问卷,电话等对各地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就业看法的了解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实地调查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网络调查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为96%。
本调查的特点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关注了不同地区大学生的视角,更好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网络软件问卷星及Excel软件统计。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
对于“对您所学的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程度”这个问题,只有10.42%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58.3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了解,还有近31.25%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解。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还是比较清楚的。
(二)大学生对初期就业薪水的期望值
当涉及就业初期,他们对薪水的期望值这个问题时,我们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56.25%的大学生期望得到的薪水为4000~5000元,27.08%的同学选择了3000元以下,只有16.67%的同学选择2000元以下。从大部分学生对初期薪水期望过高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他们对职场的现状及相关行业的薪水分配并不了解。他们也许是道听途说,也可能过于自信,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该拿到那样高的薪酬,这样的状态不利于他们对薪酬的正确感知和判断,也会降低他们初入职场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对职场的初步适应。
(三)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
对于“您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这一问题,只有31.25%的大学生保持乐观的态度,剩下的68.75%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觉得焦虑的为数最多,还有就是觉得悲观或者不清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大学生们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必定会影响他们前进的动力,从中也反映出一个现象,当今社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国家和政府应该改善当求薪水在2000~3000,有的甚至希望是5000以上,很少有人选择2000以下。从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准确,对自己的定位不恰当。他们的目标太高,对自己太过自信。这是需要一定的改观的。
对这几个问题的调查所展现的状况来看,大学生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认为就业难,前途渺茫。当然,也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的保障还不够完善,就业环境也不容乐观。这让我们有些担心,不过此次调查也有让我们觉得庆幸的地方。
(四)大学生对去乡镇工作的看法
在问及当遇到“如求职有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的感受”这个问题时,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6.25%,即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乐于接受。这说明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变化。
三、对策与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和网上调查分析,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完善就业机制,开拓就业信息。一套完善的就业体制以及良好的信息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有很大的帮助。完善的就业体制可以很好的发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怎么样的渠道获取人才,这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社会的就业现状可以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针对性的知识。
2.完善乡镇的就业基础措施。随着最近的“村官热”的出现,大批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去当村官,这种现象对于解决就业难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点,大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第二点,大学生回到农村可以学到老一辈的刻苦、勤奋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设。
(二)高校方面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如今很多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只是为了盖章,为了能得到相应的学分。这要求高校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一个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一新生着重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使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着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培养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塑造和完善自我。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则需要进行求职指导,讲授求职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知识。
2.鼓励加引导,起到桥梁作用。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1.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需求,准确定位。大学生要认真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同时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明白自己能做哪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大学生要加强学习,提供专业技能、就业技能等,自身技能的提高对解决就业起到质的作用,在提高技能的时候也要注意积累经验,多向他人学习。
参考文献
[1]俞晓勤.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时代金融,2010年8月.
[2]孙焱.工商管理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
[3]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
[4]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各二级院系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07人,女生213人;医学类专业学生109人,医学相关类专业学生123人,非医学类专业学生98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从就业心理、自我认知、就业观念、就业期待、就业准备和就业指导六个方面了解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3.数据处理。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为96.25%。经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如下:
1.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的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该调查中,对于“专业就业前景问题”,23%的学生认为不错,65.9%的学生认为一般,11.1%的学生认为不好;对于“就业过程中,自身最大的劣势和不足”,25.6%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关系,21.2%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16.5%的学生认为是自身能力,24.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知名度和专业热门度;对于“就业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39%的学生担心专业技巧缺乏,18.4%的学生担心学历不够,16.3%的学生担心就业单位不符合自身期待,26.3%的学生担心与专业不对口、缺乏就业信息等;对于“是否了解自身的性格、气质”,55.8%的学生比较了解,20.9%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3.3%的学生认为自身性格、气质与就业无关。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较高,对未来就业有信心。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身社会关系资源匮乏,它将成为自己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劣势,这可能是因为所调查院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不像城市学生那样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更加看重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筹码。对于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与就业的关系问题,近一半的同学并未关注,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向性强,同学们忽略了自身个性特点与职业匹配性问题。
2.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该调查中,对于“专业与工作的关系问题”,42.4%的学生对工作与专业对口并无强调,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喜欢程度,只有22%的学生注重工作与专业对口;因此,若出现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情况时,90.1%的学生认为可以克服和适应。对于“就业渠道问题”,53.8%的学生主张自己找工作,17.3%的学生主张自主创业,18.5%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5.4%的学生依靠父母、亲属等。对于“就业单位条件、待遇差的问题”,52.5%的学生更在乎该岗位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致;26.4%的学生不在乎,认为先就业再说;21.2%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对于“哪些条件对找工作最有帮助”,58.7%学生认为是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专业成绩、各类证书、工作经验各占12%。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正确、积极向上的。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应对、客观对待,即使专业不对口、工作条件差,也都能积极接纳,并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效结合,主动寻求发展机会。
3.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与准备。中医院校大学生都有哪些就业期待?该调查显示,39%的学生首选考研,35.7%的学生选择就业,9.98%的学生选择创业;就业学生中,29.2%的学生希望到事业单位工作,43.4%的学生希望去国企、外企工作;选择就业单位时,40%的学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18.6%的学生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薪水,17.8%的学生注重个人兴趣;在工作地域选择上,26.6%的学生希望在二线城市发展,23.5%的学生希望到一线城市发展,21.9%的学生希望到沿海地区发展,1.8%的学生愿意到边远山村发展。他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结果显示,41.4%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就业目标,21.2%上过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的学生,15.5%的学生听过求职方面的讲座,12.4%的学生读过求职方面的书籍,8.6%考过与专业相关的证书。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先考研、再就业,可能是因为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在医学领域很难立足。就业学生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希望到企事业单位任职,都希望留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发展,在单位选择上更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的稳定性与薪水。为了自己将来好就业、就好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都积极做了准备,他们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通过课堂、讲座、书籍等途径获取就业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就业有着客观、积极的期待,并为之付出诸多努力。
4.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7.1%的学生表示有压力,37.2%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7%的学生表示没有压力;对于压力源,25.3%的学生认为是自我期望过高,25.1%的学生当心不如他人,20.7%的学生认为社会认同度不高,28.8%的学生来自家庭压力和其它;就业心理压力,使50.1%的学生出现焦虑情绪,23.3%的学生产生自卑感,25.6%的学生产生恐惧、抑郁、身体不适等状况;如果就业屡屡受挫,61.5%的学生会选择降低要求、先就业再说,38.5%的学生仍坚持自己的标准。结果表明,中医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就业压力,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因此而产生了焦虑、自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分析其原因,大家的压力源各不相同,更多源于自身期望值过高和不自信心理的矛盾冲突所致。即使如此,大多数学生仍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降低择业标准,这说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较好。
三、讨论与思考
1.客观认识自我,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的智力正处于人的顶峰阶段,智力的成熟伴随的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本研究也表明,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自我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认识自我有助于成功就业。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首先要客观认识自己,不仅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认知,也包括人格、气质、价值观等因素的认知,只有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求职受挫时合理归因,及时自我调适。对于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良情绪显著的现状,我们要予以重视,加强教育引导,让他们了解就业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带来的身心伤害,学习并掌握一些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方法技巧,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
2.调整职业期待,增强就业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所致,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自信心不足所引起。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他们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干起,鼓励他们在“互联网+”时代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但是,就业心理危机很多情况下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从而引发的就业自信心不足。所以,在校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此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心理受挫和抗压能力,即使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求职策略,重新迎接职场新的挑战。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以,怎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院校多年来非常注重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晨练、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竞赛、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五大素质。该研究结果也表明,该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良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4.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立体化就业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就业质量也是检验一所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标尺。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高校就应该多途径开展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深入宣讲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挖掘学生就业、创业潜能;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通过加强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拓宽学生就业路径等。因此,就业引导、创业教育、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等工作不能局限于高年级和毕业生,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始终。此外,对于残疾生、经济困难生、学业困难生等特殊群体学生,要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完善的帮扶体系,促进他们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