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规划建设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5: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规划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规划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三遥”技术,GIS

 

引言

电力系统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以及相应的通信、安全自动、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设施。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在国家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下,合理开发利用动力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含投资和运行成本)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和质量合格的电能。

一、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系统建设的成败不在于采用的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在于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性问题。配电网属于电力输送的末端,配电线路的重要性不能和输电线路相比,但是设备数量众多。实用的新型配电监控自动化系统在技术要求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功能实用化。论文大全。鉴于目前配电高级应用功能并不实用,供电部门一般在相关应用上采取审慎的态度,在建设初期中一般只进行最基本的网络拓扑功能的建设,就是到工程结束,也仅仅实现网络拓扑、潮流计算、负荷预测、安全经济运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尽量实现最大范围的配电设备监控,减轻运维工作量和系统的复杂程度。论文大全。

2、故障处理不苛求。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没有过多的考虑线路故障的自动恢复功能。由于目前的配电模型很难搭建完整,线路现状有时也不允许供电网络的自动重构,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网络的自动重构可能还会引起更大的故障,但在新建设的线路上则提出必须按照可以进行自动重构的功能要求来规划建设论文参考。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总体原则与目标

新型实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综合当地配网结构、设备状况、社会用电需求和可靠性指标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坚持以“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合理利用、适当改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配网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缩短配电线路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网运行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

2.2系统软件配置

2.2.1配网运行监视

实现配电网络的实时运行监视。把10kV馈线沿线设备(主要指开关设备)的开关位置信号、故障指示器信号等遥信量信息,以及电压、电流、功率、电能、供电质量等遥测量信息汇总到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或有人机交互界面的配电子站),对配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如发生故障,能够根据遥信、遥测信息综合分析,诊断出故障区段范围,指导工作人员尽快到达故障地点,实施必要故障处理措施。

2.2.2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指利用自动化装置及系统,监视馈线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域并将故障区间隔离,及时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前提条件是监控对象必须具备“遥信、遥测、遥控”的三遥技术条件,能够实施远方遥控动作。论文大全。论文参考。

2.2.3配网分析软件

实现基本的网络拓扑、潮流计算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融合进基本的配电网的操作,如负荷转供、线路闭环监视等,并实现基本的调度作业管理及供电质量统计分析等,以加强调度操作的智能化,方便调度人员的操作,强化安全运行、经济运行。

2.2.4实时信息

主要实现配网实时信息的有效,方便管理、维护人员及时注意相关设备状况,查询、浏览各类历史及统计数据等。

三、配网运行管理系统

3.1配网运行管理与信息整合

按照IEC61970/IEC61968中规定的CIM/CIS的标准要求,以设备统一编码为基础,对供电局的相关系统,如营销系统、配网自动化、负控系统、配变监测系统、计量遥测系统、GIS系统、配网生产MIS系统、95598客服等系统数据进行集成。配电SCADA、计量、负控等系统的实时、历史数据可以根据设备所属关系在集成应用系统地理图上统一显示。论文参考。

3.2配网运行集成分析

1、多类客户停电分析

在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上实现了对于用户停电的全部管理,包括预安排停电、SCADA设备故障信息、用户保障信息、错锋线路信息,通过GIS系统配变与营销系统的关联,查询用户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用户停电的分析、统计,停电用户短信通知以及停电影响用户的分析。

2、停电管理

停电管理应该具有停电显示、停电模拟、停电分析、复电情况分析、辅助停电方案、统计分析预测故障等功能模块。

3、倒闸方案与调度操作票

系统具有自动和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的功能。调度员判断故障地点后,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故障隔离/倒闸建议。调度员也可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通过设定倒闸前及倒闸后的状态,根据安全规则推导出倒闸步骤。对于己生成的倒闸步骤,可以根据安全规则及设备的过负荷状态分步校验,由倒闸方案生成调度操作票。

4、供电可靠性分析

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必须采取大量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电网建设等措施,可靠性相关的信息种类多、来源广、时效性强,及时、准确地获取、统计供电可靠性数据难度很大。通过集成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电网运行监控系统如配网Scada、负控等的电网停电信息,依托配网GIS及配网生产MIS系统中的电网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可靠、一致的分析、统计电网可靠性指标数据。

3.3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

整个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中各类业务产生的信息大量而且复杂,如何在这些信息中找到业务和工作的改进方向是辅助决策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综合查询,预制多个查询条件和过滤器使用户能够方便的找到各个业务集成后的信息。

通过主题信息分类,定期执行预先定义的统计分析并存储结果报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

开发活动的统计报表,进行提供向下挖掘钻取的方法,使统计报表能够层层钻取深入分析原因所在。

结论

为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了供电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对于实现配电运行的透明化,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配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以及对于配电网的规划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实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必将对供电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东,丁振华,滕乐天.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7)

[2] 刘东.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姚建国、周大平、沈兵兵等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4:30(8)

[4] 李澎森等.配电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高电压技术。2008.01:34

[5] 海涛,陈勇.配网自动化的认识与实践.电力设备,2004.5(10):64-68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 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应召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安全策略;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Analysis of Security Polic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Ling Bin1,Wang Donghong1,Chi Yan2

(1.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2.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systems.And the system to have strict security requirements. security goal is very clear.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plan.can satisfy th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of double security needs.Therefore.how 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pplication security strateg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overall safety performance also gradually becom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ers and builders focus.In this paper,the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afety planning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re analyzed.Presents pract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strategy.

Keywords: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Security strategy;Network technology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设计、科研、生产和办公能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对其保密性和安全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如何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成为了信息系统开发者工作的重点。在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建设前的安全规划与实施后持续、完善的安全管理都是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较为有效的措施。

一、信息系统的建设安全规划

信息系统中的建设安全规划应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这四个方面。

第一,数据安全,即在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尤其是传输数据时,要通过适当的密码措施来对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问题发生。在数据加密后,即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是入侵,由于截获的是密文,所获信息也是无效的。

第二,运行安全。要恰当处理信息系统应用所面对的安全问题,在系统开发时应采取病毒防护、身份鉴别、安全审计、漏洞扫描、入侵检测、防火墙等保护措施。防火墙能够在网络的出口部位对网络通讯的安全性进行检查,按照安全规则的要求,信息系统不仅要确保内部的安全性,还要保证系统外部的安全性,将网络的外部与内部相隔离,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通过设置与防火墙相关联的病毒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信息数据进行实时保护,对进出系统的数据都要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并阻断外界的攻击,从而降低网络隐患。漏洞扫描系统能够对口令/账号、服务器主机、网络系统等存在的威胁、漏洞和安全隐患进行扫描和报告,并及时地采取主动的安全措施和补救行动,从而提高系统安全性。安全审计系统能够对使用信息系统的所有用户的活动进行监控和数据收集,供系统管理者审查用,从而提高系统的管理效率。身份鉴别系统是安全系统的关键部分,能够对用户是否合法进行主动的判断,且口令与智能卡相结合的鉴别方法能够大大提高系统安全性,也便于应用。为应对计算机病毒问题,信息系统还应设计病毒防护措施,实时监控病毒的攻击和入侵情况,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但要注意在使用时要及时更新病毒信息,定时对计算机运行环境进行检测。

第三,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应用系统与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在选择应用系统时,要对定制软件和通用软件都进行风险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而对于操作系统,则要选用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系统,同时进行必要的安全设置。

第四,物理安全,这一部分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性的基础,因而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首先该系统要满足防静电、防雷、温湿度、配电、布线、电力、防震、防水、防火、场地等的要求。其次,要保证整个系统能够安全使用,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最后,还要保证该系统所使用的安全设施,必须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并具有国家保密部门的审批合格证明。

二、系统的安全管理

安全的系统管理能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也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要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障其顺利稳健的运行,在管理和设计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主要涉及外部人员的管理和内部人员的管理两个部分,系统内部的操作使用者和管理者是造成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选择内部管理人员时,必须要对其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状况、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等进行核查,保证系统人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使其明确工作职责,在进行系统操作时按照职责要求进行。除此之外,还要对系统操作者和使用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培训,如退出和登录等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保密意识的培养等。对于系统管理者来说,其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和相应的安全管理水平要更加完善,包括对于违法入侵的防范和鉴别能力、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等。外部人员指能够进入该系统进行服务和维修的人员,对于这部分人员的管理包括旁站陪同控制、携带物品限制、安全控制区域隔离、保密要求知会等几方面。

(二)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系统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应急响应措施、安全审计管理、开发与运行管理、恢复与备份管理、恶意代码防护措施、病毒防护措施、移动设备管理措施和运行环境管理措施等。系统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应急响应策略、保护信息完整性策略、系统安全管理策略、系统安全检测策略、运行管理策略、身份鉴别策略、恶意代码防护策略、病毒防护策略、恢复与备份策略和安全审计策略等。

(三)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目的主要在于:第一,对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提升。第二,安全保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管理。第三,制定和实施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和保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策略和技术策略两部分。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通常主要由网络通信、共享服务和应用操作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全过程的网络通信保护系统、资源共享的边界保护和可靠的操作应用平台,三方面共同组成了具有固定工作和使用流程的生产和信息管理系统,能为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充分的保障。在今后的信息系统开发中,还可在检测引擎中适当加入检测隐通道,从而避免信息生产系统存在隐蔽通道的问题,这也是今后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闫树.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及若干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薛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安全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4

论文摘要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如何发挥国际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政府对国际物流的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引导、扶持、规范、整顿的作用,做好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工作。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包括:

(一)规划引导

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政府应该将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支持鼓励这一产业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物流业也开始进入大规模投资阶段,政策应该超前引导,实现这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政府须有比较明确的纲领指导物流业的发展。既要制定战略引导,也要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并对现有管理机构和行业政策进行调整。

(二)立法和市场监控

从西方物流业发展经验看,对运输业放松管制是促进这一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所谓放宽管制政策就是政府放宽对运输市场的经济管制,如经营资质的认证、有关标准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等;放宽与经济有关的管制,如运力的投放、运价、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运输种类的限制等,政府都不再严格控制,而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同时,政府还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市场准入、淘汰机制、监管机制等,改善物流软环境。当然,放开不等于不管,政府应该加强安全管制,强化对安全方面的管理,因为这方面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公众利益。

(三)重视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鼓励城市配送中心发展

政府应该重视社会性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物流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善。这包括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存量资源的整合。规划方面,中央应该制定出国家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规划,然后再由省地市级政府根据中央的规划制定各地的战略部署。对于将多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起来的物流中心,中心城市以及具有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和有辐射作用的地区,政府应该重视这些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好统筹兼顾、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以及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公路、港口、铁路等运输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存量资源整合方面,政府可以制定出树流设施管理规定以及应具备各的条件和标准,促进物流设施的改进、完善、社会化和重新组合,从而推动既有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实现优化配置。

(四)物流标准化

政府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推动标准化进程。标准化涉及政府、协会、企业等各个方面,涵盖储存、运输、保管、识别、包装、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应当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当前,由于条形码、数据接口方式、设各规格、设施、作业程序等都缺少统一标准,一所以各个企业往往是各自为政,这既妨碍了物流的整体运作效果,也不利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 与国外物流企业联合

篇5

关键词:地下物流系统;集装箱运输方式;动态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03-01

1 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针对城市成为现代物流产生负面影响的集中地,把地下物流作为可持续物流研究的一个焦点,提出了地下物流观点。

目前对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和标准还不统一。在国内的翻译也不是很统一,本文采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地下物流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是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下,把城外的货物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基地或园区,经处理后由物流基地或园区通过地下物流系统配送到各个终端,这些终端包括超市、工厂和中转站,与城内运送货物的反向物流类似。

2 地下物流发展情况

地下物流从其发展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有英国、美国、荷兰和日本四个国家。在世界最早的地下物流系统雏形是1853年英国伦敦的城市管道邮政系统。1927年英国建立了全城的全自动双轨邮件运输系统。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连接全城的地下物流系统。荷兰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地下物流系统理论。在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了管道舱体物流系统研究中心,标志美国地下物流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我国,地下物流的实际应用是很少的,最早应用的是在2004年,广州从瑞典引进技术,规划建设地下垃圾管道输送系统,2005底已完成勘测和设计。2005年,北京市区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完成,上海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得到市政府批准。

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地下物流的发展中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地下物流系统刚刚起步。一致认为地下物流是成为解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3 国内地下物流的研究

2002年,开始有文章介绍国外地下物流的相关研究(杨涛等);聂小方、田津新主要介绍了地下物流的概念及对城市的作用。2004年,钱七虎首次明确提出地下物流系统可作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新思路,介绍了国外地下物流发展及对我国城市的作用并结合北京实际研究,标志着我国地下物流系统应用研究的全面展开。陈志军(2005)《发展北京地下物流系统初探》对北京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标志着我国关于地下物流系统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理论分析探讨阶段步入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阶段。同年,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城市地下管道自动化快捷物流系统基础研究”。(马保松)2006年: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研究》(黄欧龙)对发展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上海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基础研究》课题(郭东军)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

目前国内介绍地下物流图书共11本,2007年钱七虎《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导论》该书对地下物流系统的网络构架、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期刊文章29篇,会议论文6篇,均为在期刊上已发表的。

国内对地下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物流的前景和作用、地下物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几方面,特别提出集装箱运输方式将成为地下物流的主要开发方式。

4 地下物流系统研究动态及趋势

4.1 研究动态

(1)网络构架研究:网络规划及地下物流系统网络的评价。

(2)风险评价:目前没有成熟的地下物流系统,只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估计风险发生概率。

(3)法规方面。

(4)大直径地下集装箱运输。

4.2 研究趋势

技术方面:各国都处在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概念设计。

应用领域:城市内或城市间的长距离运输。

未来研究方向:降低地下物流的投资和维护费,获得更好的经济性;进行可靠的经济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5 结论

国外学者运用大量的项目实证研究,成功地总结了地下物流对城市发展的长远作用。国内外对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研究极少。从目前的研究和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下物流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世界上还没有建成一条正式商业运行的现代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虽然近年来研究发展很快,但基本上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不多。希望能通过对国内地下物流研究的不足找寻科学的可持续的方法来进行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的研究,为我国开展地下物流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正,黄欧龙.地下物流系统开发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9).

[2]郭东军,陈志龙,钱七虎.发展北京地下物流系统初探[J].地下空间,2005,(1).

[3]马祖军.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及其设计[J].物流技术,2004,(10).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针对城市成为现代物流产生负面影响的集中地,把地下物流作为可持续物流研究的一个焦点,提出了地下物流观点。目前对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和标准还不统一。在国内的翻译也不是很统一,本文采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地下物流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是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下,把城外的货物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基地或园区,经处理后由物流基地或园区通过地下物流系统配送到各个终端,这些终端包括超市、工厂和中转站,与城内运送货物的反向物流类似。

2地下物流发展情况

地下物流从其发展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有英国、美国、荷兰和日本四个国家。在世界最早的地下物流系统雏形是1853年英国伦敦的城市管道邮政系统。1927年英国建立了全城的全自动双轨邮件运输系统。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连接全城的地下物流系统。荷兰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地下物流系统理论。在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了管道舱体物流系统研究中心,标志美国地下物流系统研究的开始。在我国,地下物流的实际应用是很少的,最早应用的是在2004年,广州从瑞典引进技术,规划建设地下垃圾管道输送系统,2005底已完成勘测和设计。2005年,北京市区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完成,上海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得到市政府批准。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地下物流的发展中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地下物流系统刚刚起步。一致认为地下物流是成为解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3国内地下物流的研究

2002年,开始有文章介绍国外地下物流的相关研究(杨涛等);聂小方、田津新主要介绍了地下物流的概念及对城市的作用。2004年,钱七虎首次明确提出地下物流系统可作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新思路,介绍了国外地下物流发展及对我国城市的作用并结合北京实际研究,标志着我国地下物流系统应用研究的全面展开。陈志军(2005)《发展北京地下物流系统初探》对北京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标志着我国关于地下物流系统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理论分析探讨阶段步入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阶段。同年,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城市地下管道自动化快捷物流系统基础研究”。(马保松)2006年:《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研究》(黄欧龙)对发展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上海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基础研究》课题(郭东军)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目前国内介绍地下物流图书共11本,2007年钱七虎《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导论》该书对地下物流系统的网络构架、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期刊文章29篇,会议论文6篇,均为在期刊上已发表的。国内对地下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物流的前景和作用、地下物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几方面,特别提出集装箱运输方式将成为地下物流的主要开发方式。

4地下物流系统研究动态及趋势

4.1研究动态

(1)网络构架研究:网络规划及地下物流系统网络的评价。

(2)风险评价:目前没有成熟的地下物流系统,只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估计风险发生概率。

(3)法规方面。

(4)大直径地下集装箱运输。

4.2研究趋势

技术方面:各国都处在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概念设计。应用领域:城市内或城市间的长距离运输。未来研究方向:降低地下物流的投资和维护费,获得更好的经济性;进行可靠的经济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篇7

关键词:东北亚 物流网络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

The Concept of the Network of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in North-East Asia Area

Zhu Lixi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logistics network in Northeast Asia region includes three big constituents. They are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the organization to manage the network.

Key words: Northeast Asia the logistics network information

东北亚物流市场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步,并日渐成为世界物流业的新兴市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均是通过构建网络化的物流体系或区域所在国家的物流体系的重新整合来实现的。同理,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也离不开区域内物流体系的网络化构建和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试图从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的信息网络层面、组织结构层面、基础设施层面立体的说明构建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基本思路。

一、东北亚物流网络的提出

1970年以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的产业化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使东北亚国家间的区域内贸易量持续增长。其中,该地区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占世界总吞吐量的1/3以上,中、日、韩三国2004年GDP总值超过7万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国,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些都表明区域内经济交流不断扩大。特别是2003年10月三国领导第三次会晤后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联合宣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一步。由于中、韩、日三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使各国对物流业的发展上产生了理念上的差异。特别是各国以单纯竞争为主的“国家物流中心论”思想一直以来阻碍着东北亚物流网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即中、日、韩三国都在努力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希望通过抢占物流市场的绝对份额而获取最大利益。例如,韩国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国际物流促进法,从法律上表明了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态度和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则推出“超级中心港口”计划,通过东京港、横滨港和大阪港实施港湾化规划,确立区域物流中心地位。而中国也在近几年提出了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伴随着各国大力兴建港口的到来,也对构建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区域优势凸显的东北亚物流网络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东北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

东北亚物流基础网络是由物流专门设施、功能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经过开放式、标准化的连接而形成的资源集合体。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和组织技术,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内原有的分散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网络化运作,充分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除此之外,东北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物流专门设施、交通和通讯设施的系统化的链接和共享。在交通方面,加强区域内的对话和合作,从而使“亚洲高速公路”、“西伯利亚大陆桥”和“中国大陆桥”等计划成为现实。除此之外,有关建设快速铁路网络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同时进行。这个快速铁路网络包括许多高速铁路网,其中包括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高速铁路网。快速铁路网的建成将对东北亚区域的振兴贡献巨大。由日本综合研究机构提议的“东北亚大环线计划”(Northeast Asian Big Loop Plan)旨在建立连接东北亚主要地区中心地带的核心铁路网。如果它能够与“亚洲高速公路”计划及快速铁路网规划结合实施,那么,由韩国国土研究院推动的旨在连接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BESETO走廊”(北京、汉城和东京的缩写)的最终建成,就将为时不远。

三、东北亚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

物流信息网络包括物流企业内部信息网和外部的物流信息网络两部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信息网络都要借助现代网络来传输和共享有关信息和业务。区域内的物流信息网络其实质是建设与运输和配送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模拟网络”,也就是数字网络,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以及空间技术。东北亚物流信息网路的建设重点是企业外部区域内的信息网络,即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成员间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物流网络的结点间的信息传递将从原来通过一系列转换结点,而发展成为不通过任何中间阶段而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模式。在新型物流信息网络中,结点间的信息传递是直接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四、东北亚物流组织网络的构建

首先,东北亚物流组织网络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定和维护区域内合作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提供宏观环境的支持;二是提供物流一体化的国家间财政、金融、关税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三是成立东北亚物流管理中心,推进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四是保障区域内物流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物流协会的中坚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负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区域内物流中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二是行业协会负责协调政府间、企业间、政府和企业间的对话机制;三是行业协会要从专业角度总体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态势、及时给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提供决策信息,以保障物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合国际物流合作需求的多功能人才。

最后,确立各个物流企业的网络建设主体和核心地位。国际物流相关的港口、机场、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轮船、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以及通关、三检、火待、理货、理赔、以及港口、机场、车站等物流结点后方腹地的物流效率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协调。在现代物流组织网络的建设中,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是关键。这些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构建高速、便捷的物流运输平台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园区,成为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关键结点。

该论文受辽东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 封学军. 应对挑战 组建东北亚港口物流联盟[J].江苏交通 ,2003,3:56-58.

[2] 刘大成. 面向东北亚物流市场竞争合作的港口规划与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 , 2005,12:23-25.

[3] 沈骥如.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2005,1:36-38.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房地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而不断的凸显出来,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当前国内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

有些规划管理部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法律观念不强在工作过程中做不到公平、公正、公开,出现问题无法可依使个利益方的矛盾不能公正、合理的解决导致出现突发问题频发影响了政府的公正形象。

对下级规划部门建立监督机制,并对相关事宜要及时的沟通。下级规划管理部门对上一级的相关指示要进行深入理解,不清楚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上一级管理部门对下级要经常进行监督管理。

2、当前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缺失

我国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规划的干预缺乏力度,城市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裁量权自由度过大,自由裁量权限较大,导致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当前我国城市各个行政单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能力,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会因政府部门的要求而放弃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严重影响到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虽然在权力监督机制上备案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监督、管控作用,但仍存在着及时性的问题,从而造成监督乏力,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也缺乏公众监督。

在我国,由于部分地区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大部分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往往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限集中在政府主要领导或规划专家手上,缺乏对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规划领域的具体应用

1、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一般可以理解为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和服务器互联互通而形成的系统。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在规划领域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现有规划领域的系统几乎都是以C/S或者B/S模式开发的系统,而这些系统最基本的硬件基础就是网络。通过网络,客户机和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数据的入库、分析和查询等服务。如GIS系统,门户网站,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等。这些服务为数据的共享、更新、管理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2、3S技术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有机的结合起来的应用叫做3S技术。遥感技术是当今空间信息获取和更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通过这项技术获取信息速度快,范围广,精度高,而且遥感信息中有地理信息系统所需的各类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所以遥感技术必然会和GIS技术相结合,它实际上完成了GIS技术中最基础的数据入库工作。同时遥感技术中的地面采样、导向和定位功能是以GPS定位系统为基础的,GPS技术的应用是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前提条件。同时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又对GPS技术提出了新的应用和需求。从GPS系统的定位,到遥感技术的数据采集,再到最后GIS系统的分析和可视化结果显示,这3项技术构成了空间技术的基础。

3、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

数字化野外测量技术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测量仪器,通过外业测量采集高精度的电子数据,然后直接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成图的技术。它具有精度高、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简化了传统的作业方法,降低了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

4、CAD技术

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是研究用计算机及其设备和图形输入输出设备帮助人们进行工程和产品设计的技术。CAD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电子、化工和建筑领域。目前规划行业中的规划图纸基本上采用CAD进行设计和验收。

5、三维虚拟实现技术

虚拟实现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通过使用传感设备与之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人们通过各种设备感觉信息空间所反映的生动形象的现实世界。

三、某区级城乡规划管理局在信息化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1、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规划局通过网络技术将规划信息进行和展现的具体应用。它通过B/S方式,以图文、视频、矢量图等多种形式向外各类规划信息和成果。目前主要包括工作动态、规划文摘、规划公示、规划展览、办事指南、资料下载、政民互动和政策法规等栏目,直接公开信息并与公众进行互动。它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组成环节,是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和平台。

2、局内办公系统

业务办公系统采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B/S架构),集成了地形图、管线图、栅格图、地下管网图、地籍图、规划图等多源数据,形成“现状一张图”、“规划一张图”数据库。在建设项目审批时,将设计方案、施工图等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入库,利用日照分析软件、总平图审查软件、控规编制应用软件等专业设计审查软件进行规划、控制指标的计算、汇总、分析,为项目审批提供准确、实时的技术服务。

3、局内三维辅助决策系统

利用三维辅助决策系统,将城市现状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进行现状三维建模,将控规编制成果三维可视化,建立规划三维模型,以最新的航摄影像图为底图,将现状、规划三维模型数据到政务信息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建设项目审批时,将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效果图)进行规划建模,放入三维场景中,支持方案比选,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结束语

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城市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它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准确性,已经成为当代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14―2017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4,03:45-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