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职后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微”时代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的“微”就是小的意思。“微时代”是以各种微媒体为载体的新兴网络时代,微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微网站以及各种APP应用软件,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和微信平台能够作为“微时代”的代表,是因为这两个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短小精炼,便于人们用极短的时间阅读浏览,还因为新闻消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微时代”不仅仅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存在的新兴时代,还指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微”活动的时代。
(二)“微时代”的特点
1.信息者地位平等
在“微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消息没有过多的限制,可以随意抒感,可以描述所见所闻,也可以转发他人的信息。这充分体现了“微时代”中信息者地位平等。
2.信息及时、传播迅速广泛
由于微博、微信的性质,各种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周边的新鲜事,消息发出后人们会迅速的进行评论与转发,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以前不知要快上多少倍;人们还可以单纯的抒感;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可以邀请大家进行讨论;哪怕是随便一张图片刷一下存在感,也能够体现出“微时代”中信息及时传播迅速的特点。
3.民众参与度较高
“微时代”的特点是微博、微信者人人地位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微语录,创造自己的新闻空间,形成自己的文字空间,拥有自己的粉丝。信息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并不需要完整的文章构思,优雅的文采,所以适合绝大多数的民众,即使文化程度不同,的信息内容也有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每种文化程度的人都有自己的“微”圈子,圈子中的人会互相理解,进行评论与转发,这也体现了微媒介的价值。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一)“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情感表达、人际交往的需要
通过各种“微”媒体与他人互动,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人际交往范围。“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强烈,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微博和微信等平台能够让他们自由发表言论,记录生活片段,展示自我的真实想法。无论发表的内容是什么,都是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在“微时代”通过“微”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是件很容易的事,在微博和微信中有“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这些功能能极大的扩宽人际交往的范围,去结识新的朋友。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微时代”的到来成功打破了以往信息垄断的格局,网络平台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完善的信息网。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广大学子更加关注时事,关注祖国发展动向。“微时代”创新了学习和交流的方式,更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并传递正能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情感表达困难
“微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学生们交友更广泛方便。现实生活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制约导致学生们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在网络世界,同学们便可以畅所欲言表达真实想法。但是学生们又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微博、微信上,易变成“微博控”、“微信控”,无暇顾及与现实世界的交流[3]。一个寝室的同学建立微信群,即便在一个屋子里却用微信群聊,聊完还是各干各的事情。长此以往,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时会感到困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不敢也羞于在人前表达自己情感,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2.易患手机“依赖症”、“拖延症”,形成厌学心理
现在人们不管是走路、等车还是乘地铁,都手拿手机刷新着微博、微信朋友圈,形成习惯后人们就离不开手机患上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更是如此。“微时代”下大量的网络信息,微媒体应用占用了学生们大部分的时间。只要一做课后作业或者复习功课,就先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浏览一遍消息,之后才能做作业。一些社团交往活动,日常吃饭,洗衣服等事,也都是一拖再拖。这种“拖延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厌学等心理。
三、“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
“微时代”背景下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相比,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学生愿意看微博和微信。微博和微信信息非常方便快捷,而且字数一般不多,所以学生愿意用一小部分时间浏览阅读,只要学生愿意去阅读,网络平台坚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微博和微信就会在学生间普及,自然而然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积极维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微信平台
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微博和微信平台后,要进行维护,维护工作包括新内容,对同学们的疑问、评论、留言等进行回复,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博、微信平台的开放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监控学生思想心理动向的窗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同学们的评论和留言及时回复,会解决大学生的一部分困扰,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活动,传播正能量
网络具有直接、快捷、传播范围广泛等优点,所以可以利用学校官方的微信和微博平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利用这些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活动消息推送到最多的学生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将学生从虚拟世界带回到现实世界,让大家面对面沟通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网络平台可对活动进行实时报道,同学们可以留言发表评论,交流活动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者:张哲思 张晶 宁丽慧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一、>,!
各国对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不同类型的会员,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学习时间。对于那些从事公开业务(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每三年必须完成12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20小时;对于那些从事非公开业务(not 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则每三年必须完成9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15小时;对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会员,每两年必须完成8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每年至少20小时。如果一个会员由从事公开业务转向非公开业务、或者情形相反,则三年期法定的累计学习时间应予以调整,按公开业务每年40小时、非公开业务每年30小时计算所需要的总学时。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规定,每个会员在三年内必须完成100小时的后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Royal NIVRA)规定,会员每年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必须达到40小时或每两年80小时。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规定,执业会员接受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接受脱产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脱产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时间来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同时规定也是最严格的。这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起步不久,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
二、后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NASBA)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2月对外公布了《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Statement on Standard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征求意见稿。在该公告中,明确提倡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sponsor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组织者负责将学习计划传递到学员手中,可以采用工作室、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另一种为自主的学习活动(self-direct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学习活动是在没有外部组织者的帮助之下自己进行和完成的。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后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课堂教育、组织学术讲座、召开研讨会、网络或电话教学以及自学等。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有专门负责职业后续教育的机构——后续教育委员会(VERA)。该组织提供的培训方式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上教学以及函授等。会员或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既可以参加后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在公司、大学学习或在家自学。
中国注册会计师参加职业后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脱产课程学习、非脱产课程学习、参加专题研讨会、承担专业课题研究以及个人专业学习与实务研究等。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学习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其中有组织的学习一般居于职业后续教育的主导位置,而自主学习则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自主学习层面来讲,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其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在会计职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如美国、荷兰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高,而在会计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低。
三、后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了多种课程来满足职业后续教育的需要,课程种类在150种以上,并且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要进行修改或更新。其后续教育课程按会员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具体分为:
(1)基础课:用于新会员,该课程知识面窄,强调基本原则和技能;
(2)中级深: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
(3)高级课: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
(4)更新课:介绍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
(5)星级课:由高级专家指导的讨论课。与此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课程,由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指定的后续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设计,其中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是会计师教育组(AEG),该组织从1988年开始成为美国自学后续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领先者。
目前,该组织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
(1)计算机系列;(2)税收系列;(3)审计和会计系列;(4)遗产计划(estate planning)系列(文秘站:)。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会计、审计、
财务、税制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2)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课程;
(3)信息技术。
荷兰的后续教育委员会与荷兰一些大学合作,为不同层次的会员制定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如信息技术、保险、工商经济、法律、税法、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管理技术等。该委员会在制订后续教育课程内容时着重突出“能力”教育,并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行为能力等。一般性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准;解决问题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评估能力等;实际行为能力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人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并影响他人的能力、组织能力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
(2)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职业规范;
(3)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规;
(4)执业所需的其他知识与技能。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对象及其需要确定。针对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以及一般执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各有侧重。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设置的课程来看,各国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其中美国、中国的课程规划比较详细,而加拿大、荷兰的课程设计则比较简约。由于职业后续教育面向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因此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般都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不是知识的传授,置于核心地位。与美国、加拿大、荷兰相比,中国课程设置唯一的缺陷在于没有对信息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审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四、后续教育评价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会员应定期报告参加后续教育的情况,日期为会员加入协会之后每个日历年度的起始日。考虑到各种因素,协会还规定了报告宽限期(grace period)——法定报告日后2个月内。对于报告的格式,该协会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即在年度会费报告中包含下列的陈述:”在缴纳会费时,我确保自己已履行了后续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同时该协会要求,在陈述报告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在《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征求意见稿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参加有组织学习方式的会员,该准则要求他们在报告学习情况时提供以下的信息:组织者的名称、学习的题目和内容、日期、地点以及职业后续教育的学时等;而对于参加自主学习方式的学员,在完成自主学习活动之后,学员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完成该活动的相关文件,诸如由第三方提供的证明、证书或撰写的文章等。此外,学员还应对自主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供自我评估报告。如果学员对完成的自主学习活动诸项目中有超过半数表示满意,则报告还应附上一个专家评阅意见。如果未超过半数,则不需要这样的意见。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每年会员必须向协会提交一份前一年的学习报告,但对未完成后续教育课程的会员则目前尚未出台强制性措施.而是靠会员的自律和自我责任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每位注册会计师建立一套培训档案,并制发了统一的注册会计师培训手册。每一位注册会计师都要按要求在培训手册上记录其培训情况,并要经过有关机构的确认。
[关键词]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社会危险性;衔接
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的关键性原因在于其侵害人权的积弊,废除劳动教养,人权无疑得到了更多的保障,但却遗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被劳教主体废除后的归置问题?划分归置的标准如何确定?就现过渡阶段而言,采取的是直接将劳动教养的违法行为分别情况,吸收合并到《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之中。
但这种做法却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便是现阶段的分流标准的合理性之争;第二便是在分流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劳教违法行为无法同《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对接的现实问题,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较严重的采取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却并不适用劳动教养中较为严重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学者提出施行“保安处分”来进行原劳教制度与现实处罚的衔接。但单单就保安处分这个概念而言,许多学者认为它“名不正,言不顺”①,缺乏合理性与实践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保安处分强调的是预防潜在人身危险性,而潜在的人身危险性往往难以正确的评估,更甚至有侵犯人权的可能,因而许多学者极力否定此种制度。
一、以保安处分衔接的可实践性
然而从现实来看,保安处分已有相当的内容在司法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并且在《刑事诉讼法》中,社会危险性的程度是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亦或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关键。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身的确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患有精神病的患者在有所危险行为之前,往往不能确定其危险程度是否需要采取强制措施,但其本身却也更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与实践性。
首先,保安处分作为一种以人身危险性为核心的预防措施,在劳教制度被废除的大环境下,具有承接起《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所不能的防害作用。原劳动教养制度系为保安处分的一部分,而我国的保安处分制度大多散见于行政法之中,并没有形成体系,这也就造成了在劳教制度被废除之后,类似常习性犯罪等违法行为由于被排除在《刑法》之外,而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则无法满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使得存在许多处罚与违法行为比例不相适应的问题,违法行为人再犯的情况突出。
而保安处分可以灵活地根据案件情况,决定对行为人具体的处罚措施和强制教育改造,降低再犯的可能性。但是学界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灵活性,认为此极有可能成为滥用权力、侵犯人权的导火索而一再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例如我国现行的的取保候审制度等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强制措施,存在一些被滥用的现象,如果我国效仿台湾颁布《保安处分执行法》②规范执行,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去行政化”的保安处分性质措施将更为合理。我国现行的大多是处罚性的法律制度,对于犯罪人的矫正这一方面却始终是弱项,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一的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虽然现行也有一部分保安处分性质的强制措施,但我国注重的是其隔离排害的功能,并没有十分重视其中的感化预防。然而现在处于劳教制度被废除的大环境之下,大部分原由劳教制度管理的对象归于行政部门,许多规定零碎散乱、相互之间界限模糊,急需要出台统一的标准。除此之外,结合现行国家所倡导的“去行政化”司法执法的理念,应该为保安处分正名、设立合理的程序,让其发挥应有的刑罚多元化的作用。
二、劳教制度被废除后主体规制的标准
关于劳教制度被废除后主体规制的标准,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将原有的受劳教主体按照对应的社会危险性进行,社会危险性较大的归于《刑法》,危险性较小的则归于行政法,并不赞成确立保安处分,但这种说法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的。首先保安处分本身就是以人身危险性为适用基础,而人身危险性从广义上讲不正是社会危险性的一部分。其次,凭借社会危险性进行划分同样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因而也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一)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险性概念之辨析
“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这两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应用于划分主体的标准,则很容易产生混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包含说”、“区别说”和“并列说”。③但从客观辩证的角度理解,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一定的相互转化性,即人身危险性可能会演变成社会危险性,社会危险性同样可由已发生的人身危险性转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身危险性是一个变量,是人所特有的;而社会危险性是已然的,是行为的存在而产生的。由于人身危险性是未然的,故在进行甄别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难度进行判断,因此也得到了一众学者的反对。但二者之间的界限的确是令人混淆,而且现在也并没有建立起完全准确的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如何进行完善也是需要商讨的。
(二)社会危险性的评价标准
如何在现行的刑罚体制之下兼顾预防,是继保安处分二元论被提出之后一个为学界所争论多年的问题。但现代的刑罚需要稳定性,故而笔者的观点将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的两种评估合并到一个评价体系之中,而人身危险性的评价需要在社会危险性的基础上进行。例如两人犯了杀人罪,一人出于钱财,另一人是出于正义,则需要比较二人的人身危险性判处不同的刑罚。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危险性的现行法律规定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参照的需要。例如我国《刑诉法》第65条中规定,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采取取保候审。这里社会危险性的标准无法确定,但可以预想到的的是在现实中执法机关必然会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目的。
现今学界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关于社会危险性是固定标准与一定的变量结合而成的。同时这一标准需要从医学、心理学等不同反面完善才会臻于全面。通常固定的标准有:第一,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因素,即是否患有严重疾病、是否对某种药物有依赖性,亦或是未成年人;第二为其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亦或是所犯罪行的轻重程度及其可能所被判处的刑罚;第三,则是其是否有多次犯罪记录亦或是有从宽处罚的情节。④而一定的变量则包含心理因素、家庭状况、成长经历、行为习惯等因素作为辅助标准予以在实务中进行运用。虽然说心理因素的证明具有较大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但如果是借助于在客观行为的基础上也不是不能分析出来的。
(三)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的评价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关人身危险性的诟病有许多,但实践中评定社会危险性时一定绕不开人身危险性,二者有很多部分是重合的,很大的区别只是在于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标准更为重视犯罪行为人的人格标准。所谓人格标准,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程度等各方面的特殊状况,进行犯罪的预防。从长远角度来看,选择一个重视感化、教育、纠正的标准远远优于一个注重惩罚排害性质的标准。
其次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的评估如果完全加以运用的话,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理想主义”。但用长远发展的眼观来看,其和现行的社会危险性评估相结合必然利大于弊。陈伟教授说过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渐进发展和逐步完善说明了其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标准结合意味着给两边同样的完善机会。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危险性在现行规制原被劳教主体时可以很好地弥补因劳教制度被废除而造成的罪责刑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更注重感化。另外社会危险性评价现今已被愈来愈多的运用,其改善的突破点也正是人身危险性性质的因素,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演进,一味地追求稳定性势必阻碍整个刑法体系的不断革新,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危险性标准需要实践来发展。
三、结语
在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的大背景之下,应该贴合司法改革的大方向充分认识刑事政策的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的加以制裁的观念和作法,以促进刑罚人文关怀的发展,重视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社会危险性和人身危险性从来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社会危险性的评估标准需要人身危险性的因素加以完善,而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危险性可以使我国的犯罪评价标准更富多元化和科学性。保安处分完全的中国化是不具有实践性的,但不论是中国台湾、澳门还是西方国家对于保安处分都是包容的态度,我国应该为保安处分正名,积极采用富有保安处分性质的措施,以为中国的刑革提供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李本森.停止劳动教养的路径选择――以公法的强制性整体变迁为视角[J].中国法学,2013(6).
[2]唐丹.大陆与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1.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2.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3.俄罗斯师范教育现代化再出发:方向与措施
4.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的新探索
5.“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
6.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
7.试论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国际趋势
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9.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
10.师范教育的转型与教师教育发展
11.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考察:1897-1949
12.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的困境前瞻与预防——基于综合实验区的探索
13.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
14.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15.嬗越与创新:中国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及其现代意蕴——基于江苏百年师范发展史的思考
16.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
17.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18.试论师范教育的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19.师范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荷兰的案例
20.师范教育与大学:比较分析及其对香港的启示
21.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构建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22.师范教育研究30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23.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
24.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25.俄罗斯师范教育政策调整的动因、策略与措施——基于《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俄罗斯竞争力的基础》报告解读
26.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
27.从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看未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
28.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29.新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构想
30.国外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的变革及其启示
31.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
32.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
33.建国以来师范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目标及制度设计
35.后师范教育时代下我国师范生培养路径的构建
36.师范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与对策
37.部分发达国家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述析——兼谈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8.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39.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40.强化还是削弱——略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换的问题与弊端
41.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师范教育体制的变化与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存废
43.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
44.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意义
45.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
46.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思考——从话语转变到制度转变
47.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问题初探
48.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49.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50.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
51.台湾师范教育转型探析——以“师资培育法”的颁定为界点
52.师范教育的市场危机与国家的有限干预
53.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对师范教育的影响
54.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省思——20世纪前半叶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研究
55.关于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模式的思考
56.反思性教学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
57.英国大学与师范教育
58.高等师范教育应突出实践取向——“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启示
59.近现代广东师范教育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
60.我国师范教育收费历史与思考
61.西方国家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路径、成效及动因
62.高等师范教育付费主体变更的政策诉求及逻辑
6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三性”办学特色辨析
64.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65.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66.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
67.师范教育开放化的现状与前景
68.俄罗斯师范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69.新世纪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转型
70.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
71.公费师范教育:兴邦强国的重要建议和国家设计
72.近现代我国师范教育的学费制度研究
73.从“三个学制”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
74.美国重视师范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75.重新审视师范教育 实现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兼论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76.百年中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
77.师范大学生逆商现状的调查及对师范教育的反思——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78.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
79.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80.试论“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
81.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
82.现代师范教育的本体转向: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83.重视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英国DfEE1998(4)号文件及其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质量的启示
84.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85.试论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86.近代我国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嬗变的内在逻辑及特征探析
87.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之源起
88.简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师范教育
89.论师范教育的特性
90.关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几点思考
91.民国时期免费师范教育的衍变
92.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研究
93.日本的师范教育与小学教师的培养
94.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95.论我国师范教育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96.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9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及未来挑战
98.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教师信念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71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5?0023?03
在1997年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3 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计 1266所(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目前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和办学数量基本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随着近年高考生源的持续萎缩,使招生批次靠后的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危机。走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院校生存、发展的首要目标。2014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作为主要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教师的职教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全面了解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笔者以“职教能力”、“职业教育能力” 和“职业能力”为题名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日期为2015年8月8日),提取近年来学术性较强的论文3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两篇),分析我国学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概念、构成、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以及培养途径等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以期推动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的深入。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概念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可谓是见仁见智。
李耀麟[1](2011)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和学生行为主体的精神,以职业活动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并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及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
王桂玲[2](2014)借鉴舒尔茨的观点认为教师职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学术能力等各项能力的总和。
袁年英等[3](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是指高职教师胜任高职教育教学需要而须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包括高职教师胜任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的能力和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教学的能力。
陈龙图[4](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就广义而言,它是指教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具备的一切与之胜任工作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从狭义来理解,则是专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从以上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来看,当前国内关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学者们的研究几乎同时强调以下几个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构成,李畅、王国庆[5](2010)认为企业实战能力、课程整合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大职教新能力。
李耀麟[1](2011)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职业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以及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
聂洪波[6](2012)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等。
袁年英等[3](2015)认为有三部分方面组成:一是教育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首要的基本能力;二是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三是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
陈龙图[4](2015)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由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其中核心能力包括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协调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能力;自我更新知识和开展科研探索的能力;发展与维护教师自我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准备的能力。
通过上面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主要包括一线岗位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含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等)和教学科研与创新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现状及缺失原因分析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现状,李爱香、李源强[7](2013)认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职教经验、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职教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还不符合要求。并指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缺失原因是: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师行业职教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对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重视不够;对教师行业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王乌兰[8](2015)认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职教能力远不能满足我国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职教能力低的原因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主要在工科大学或师范院校培养,其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从学科出发的专业教学论模式,且进入职业院校入职时没有严格标准,入职后的培养则具有零散性、形式性等特点。
四、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措施,汤霖、邬亚平[9](2011)认为提高关键是:制定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制定教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长效更新计划;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工作考核办法。
李春来[10](2012)在对本校教师测评基础上认为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其次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最后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促进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形成常态模式。
李爱香、李源强[7](2013)在以本校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有: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教师企业实践模式;基于各类培训下的教师成长模式;“以赛促学”下的教师实践模式;“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模式和匹配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王桂玲[2](2014)认为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为学术访问、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继续教育培训等;另一部分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为职业资格证的获取、校企合作、挂职锻炼等。
陈龙图[4](2015)认为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以教师职业成长和双师素质发展为动力;以学校、企业两个阵地为依托;形成长效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提升机制和建立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激励机制。
从以上学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倾向下列三种途径来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这是首要途径,其次通过学术交流和访问、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师专业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最后注重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并匹配较为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激励机制。
五、结语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构成、现状和缺失原因分析及培养途径等方面。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比如校企合作措施以及在企业、行业锻炼的教师如何切实学到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进一步探究校企合作机制;教师学到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如何有效的转化实际有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对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研究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大高职教师职教能力支撑理论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相对成熟,而与这几门学科交叉的职教能力,应该考虑如何吸收这些学科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作为自身研究的理论支撑。比如职教能力的内涵能否借助多学科理论加以精炼;突出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如何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等等。二是应重视实证研究。对职教能力的研究应当采用定性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学科类似。而目前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没有发现实证类研究的文章,后续应多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三是加强比较研究。对职教能力可以从地区特征、学校性质等维度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和发达国家职教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吸取精华,提升研究的宽度。
[参考文献]
[1]李耀麟.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与测评实践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35):4851.
[2]王桂玲.产业转型升级下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J] .晋中学院学报,2014(12):8183.
[3]袁年英,董汝萍,张启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138140.
[4]陈龙图.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4)下:6568.
[5]李 畅,王国庆.谈高职教师三大职教新能力的再造[J].教育与职业,2010(1)下:4849.
[6]聂洪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7]李爱香,李源强.论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J].潍坊学院学报,2013(8):111113.
[8]王乌兰.职业院校培养教师职教能力的必要性[J] .内蒙古教育,2015(1):1617.
[9]汤 霖,邬亚平.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07108.
[10]李春来.高职教师(工科类)职教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05106.
A Research Review on Vocational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ZENG Xianfeng
(The Public Security and Judicial Department,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aikou 571100, China)
论文摘要:幼教教师与小教教师的教育街接是幼小街接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解决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街接的重要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儿童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街接问题作了系统研究,但直到今天,幼、小衔接中仍存在着诸如单向性、片面性、盲目超前性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因素的影响。站在教育的角度,这里的“人”则更多地指向教师。在教育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现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认识和定位更加科学化,即强调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在幼、小衔接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衔接工作的开展,因此幼、小教师的教育衔接是整个幼、小衔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站在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幼、小教师的教育如何衔接是目前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教育领域对幼、小教师教育衔接的探讨主要定位在职后阶段,如幼、小教师互相沟通交流、观摩学习,但这种衔接的具体效果是有限的。教师专业化需要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实质是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沟通和有机衔接。幼、小教师在幼、小两个阶段中的衔接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衔接模式。
一、调整幼、小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师范院校培养的,多采用混合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将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合二为一。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就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门课程和一次教育实习。这样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无论从占用的课时比例看,还是从课程的结构以及内容来看,都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问题。200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顾明远教授明确提出,“中国教师教育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幼、小衔接中出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断层也恰恰表现出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鉴于此,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需要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识的,即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根据这种认识,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普通文化课程即人文学科课程,主要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伦理、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普通文化基础,使学生对社会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积淀个人的文化修养;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要教的内容,包含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幼、小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和改革知识;教育学科课程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史、儿童卫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懂得人的发展的内汤和价值,全面理解教育原则,掌握现代教育规律;教育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形象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价和测量、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研究方法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教育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获得初步的教育性经验并通过实践感悟教育的真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校应与一线的幼儿园和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基地。鉴于幼、小衔接中教师教学的连续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幼、小教师的教育课程设置还应适当地将两个阶段的特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学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幼、小教师专业课程设置在保障开足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前提下,还应适当拓宽选修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术底蕴;还应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侧重介绍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可以开设一些音乐、美术、舞蹈、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艺类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学有所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技能。总之,幼小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在综合化、多样化、灵活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知识的精专性与广博性的统一,以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二、开展多样化的在职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出台了相关规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适应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进行教师素质的提升。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教育情境的改变,幼、小教师应积极投人到在职培训中,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把握儿童发展的时代性,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专业素养。幼小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以老带新的人职教育、提高学历的进修学习、各级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等。幼、小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的需求。当然,现行的幼、小教师在职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理论性过强、忽视实际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培训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以解决的话,势必影响幼、小教师职后素质的提升,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幼、小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为幼、小教师的继续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紧紧围绕幼、小教师的教学需要,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使之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搭建幼、小衔接的教研平台
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和价值感,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年,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开发所属组织的潜能,克服学习的障碍。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幼儿园和小学应搭建起幼、小教研平台并以此构筑学习型组织,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方面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实现教师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交融,开发教师的潜能。从1999年起,广州市天河东圃幼儿园采用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幼儿进人小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反馈的情况重新调整教学,以使下一届毕业生能更好地进人小学学习,效果较好。虽然这种做法对幼几园来说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从长远看幼、小之间的联手研究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同时幼、小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互相深入到对方的课堂中,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方的教育过程和方式,找出幼、小衔接的契合点,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加强幼、小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也由此引发了各种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在间卷和访谈中,笔者也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把幼、小衔接的责任定位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的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实在儿童这一主体上,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讲座和交流,随时把握幼、小衔接的动态。同时幼儿园和小学还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互相观摩学习,把握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Abstract:Whileteachers''''educationalinvestmenthasbeenincreasedduringrecentyearsinJiangsuProvince,theproportionittakesintheoveralleducationalinvestmentisstilllow,especiallyininserviceteachers''''education.Oneofthemainreasonsistheshortageoftotalamountofeducationalexpenditure,andtheotheristhelongtermlackofimportanceattachedtoteachers''''education.SinceJiangsui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InvigoratingProvinceThroughScienceandEducation”,itshouldenhancethequalityofteacherssoastopromotethefullscaledevelopmentofeducation.Thereshouldbeasubstantialincreaseinthefundingoffreenormaleducationsystem,thusfurtherintensifyinserviceteachers''''training,andperfectthesystemofeducationinvestment.
Keywords:jiangsuprovince;teachers''''education;educationalinvestment;freenormal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548亿元,2007年达到25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600元,住宿费约为1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9.
关键词: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免费师范教育
Abstract: While teacher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ed during recent year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roportion it takes in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still low, especially in in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e shortage of total amount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other is the longterm lack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eachers' education. Since Jiangsu i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llsca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funding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us further intensify inservice teachers' training,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teach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ee normal 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 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 548亿元,2007年达到25 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 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 600元,住宿费约为1 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2]靳娟.教师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