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据唐代张怀王灌《书断》记载:仓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吉独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这叫作“依类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汉文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象形与会意是传统书法的艺术本源,汉文字以象形、会意为特色,在尔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万象,起源于象形意义的中国初期古文字,“形无定体,笔无定画”,至小篆经省改,才出现形体方整、笔画圆匀的定型化书体,但仍保留形象痕迹。经过汉代隶书的变化以后,汉字由繁复的象形文字,趋向于符号化、抽象化、简笔化,但它的象形性质依然存在,又如鲁迅所说:“将形象改得简单,远离了现实。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从隶到现代的楷书,和象形就天差地远。不过那基础并未改变,天差地远之后,就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门外文谈》).可见中国书法艺术源于无法,变而有法。创新是结于有,起于无,又承于有,变于无。但万变不离其综,象形与会意的艺术本源没有变,汉文字的载体本源没有变。这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汉字最基本的特点,也是继承与发展传统书法艺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规律。
那么如何对待书法艺术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传承和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过程不可分割的链条,继承首先是对先人书法艺术创新精神与成果的继承。
提倡尊崇优秀传统,必须解决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笔者认为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首先必须继承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这些是先贤书法艺术智慧的结晶。只求复写传统的“传统唯美主义”或脱离优秀传统“创新”的“流行主义”对发展书法艺术都是偏颇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贤探索的书法艺术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是传统书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传统,优秀传统是创新的结晶,创新是传统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传统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才切身感受到创新才是揭示传统书法艺术经久不衰的发展规律的精髓所在。
继承传统,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更是渐进中继承,继承中的变革。如石鼓文是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启秦代小篆的楷模,被后人誉为“书法第一法则”,至今仍引人入胜。大篆、小篆、隶书(如前)都有其传承与演变的轨迹,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与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了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隶书”作为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汉朝“汉承秦制”“秦篆汉隶”,汉朝隶书发展逐渐定型,与此同时草、行、揩都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民间习隶书的热情蔚成风气。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汉字的象形形态,造成了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汉隶脱胎于篆书又大异于篆书,是从笔画到结字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汉隶具有波、磔之美,创“蚕头”、“燕尾”笔法,用笔方、圆、藏、露诸法齐备。同时它又为未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前景开拓出广阔的前景,为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本身就遵循着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
流行书风该如何认识啊?笔者认为流行是传承和创新结合、推进社会文明的结果,流行书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技法上都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书法艺术极至之法,流行则是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会合的“贝多芬交响曲”。历史上流行书风是因其释放了书写的效率,拓展了美的视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能千年流行。根据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去创新与发展是书法文化的生命。流行书风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为社会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新书体书风,脱离社会需要虽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即使名噪一时,但终归不能“万紫千红总是春”。书法艺术流行数千年无一不与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结下深厚的根源,格调高古的甲骨文取代结绳记事适应人类蒙昧向文明的起步,小篆适应中华一统的文化文明的需要,是中华大地迈出了书同文的坚实脚步,隶书、草书都顺应了社会生产生活的书写便利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草书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其后产生于汉代的草书,西汉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东汉章帝甚喜爱,因而名“章”草,章草传承了隶书的笔画形迹,仍有波磔,字字独立不连,实际上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杜度、催瑗便是东汉章帝时代闻名的章草书法家,汉末张芝传承章草又进一步“草化”,将上下字的笔势牵连相通对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和假借,而创今草。张旭,怀素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心灵之音”得到神灵极至的发挥。通观古今流行书风无一不是传统与创新相交融的结晶。
楷书是数千年书法文化中应用最广与流行最持久的书体,草书是扬弃了汉隶的规矩追求书写速度,至今的简化汉字无不得益于草书创造性的书写艺术。魏太傅钟鹞对楷书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横代替“蚕头”、“燕尾”又融入篆书、草书中的圆笔法使楷书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书写艺术,新体楷书很快得到了推广。又如流行至今的行书据说为汉末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其法盖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书人称“风瞻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王羲之创造的行草继承古迹中古掘朴质的风格为妍美流便的新书风格,古人喻之为“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王羲之“博采众"美,熔铸古今”,其神韵超逸的《兰亭序》倾倒千载书家,可见流行书风不仅是当代的更是历史和未来的,不仅是书家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不仅是别出心裁,而是高超传统艺术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结晶。不是书家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朱宗庆打击乐团从1986年创建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复合产业链结构,从曲目的创作、世界各地的演奏、打击乐的推广、朱宗庆的教学系统、打击乐的研究等方面结合发展,并配套TIPC台北国际打击乐节、台北国际打击乐夏令营等节庆活动来向世界推广打击乐。笔者认为朱宗庆打击乐团的核心价值就是永不停歇的脚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如同朱宗庆教授所说的,“我用三十年的热情来打击鼓动,从舞台旁边移到目光焦点的中间,人生的跃动也是一样,只要你有热情执着,相信总有一天,你也会从配角成为最佳主角!”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斐然,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已走在世界的前端,本着“拿来主义”,相互学习、理解交流、融会贯通的精神,相信很快能让海峡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携手共进。
厦门有自己的立足点的,否则就只能是单纯的仿制品。这个立足点,实体上是厦门市,区域上是厦漳泉,升华上去是闽南文化,也是厦门立足点最本质的东西。
闽南文化的积淀很有深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上可以追溯到秦朝的闽中郡;上千年的发展中,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选择泉州作为起航点,明清西方商人传教士为闽南带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挖掘空间非常广阔,我们要在这个立足点上着力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力推闽南文化的城市精神,兼有包容、含蓄、开放、创新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一个有创意的文化作为外衣披在传统产业的身上,产业就可以华丽转身,得到了升华。第一、二、三产业加上文化的元素,便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与晋江、石狮的服装产业,德化的陶瓷产业,泉州的茶文化等等产业进行对接,帮助它们完成产业的再次升级。
福建省大力推进“厦漳泉”一体化进程,有助于形成厦漳泉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厦漳泉是省内经济发达的地区,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很好的着手点,在这里民间资本有意愿也有实力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产业化的通道也比较容易建立起来,需要兼顾的公益化也有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与地区内主要产业进行对接,通过区域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而言,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势,重点发展的七大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艺术产业,动漫网游业,文娱演艺业,传媒产业,出版、发行、印刷和版权产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产业将形成足够的市场效应,同时也推动着厦漳泉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整体目标。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文化文化相对主义
在当下有关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争论中,“音乐文化”是一个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被误解,误用最多的概念。最为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它的内涵等同于“音乐艺术”。在某些学者的言论中,“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常常被混为一谈,不加任何区分。于是便出现类似“音乐的现代化”,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围的广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带来各种新意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近百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事业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向世界敞开国门,如果彻底拒绝现代化的进程,或许我们的音乐文化会保持更纯正的中国口味,会赢得那些喜欢异国情调的老外们更多地赞叹。但是这样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必须放弃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只能为别人去做传统的守护神,而不能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创造者。
当然,新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传统文化一概“淘汰”。举个例子来说,一对年轻人结婚,如用传统的拜天地,坐花轿的方式来举行他们的婚礼,这一举动显然有着传统的中国味道,从而得到旁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长不顾“婚姻自主”的原则,硬要按照中国传统的老规矩为自己的儿女包办婚姻,这就有理由遭到人们的反对。再假如那位先生还想效法旧时代“一妻多妾”的传统,要给自己添上几房“姨太太”,那么这一行为不仅要为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所不齿,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法律的制裁。这个例子说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不相抵触的东西,自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反之,便决没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加剧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绽放异彩是音乐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将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生存面临着威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统一的成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产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为此,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音乐文化信息资源。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信息送上国际互联网,使中华灿烂文化绽放异彩;激浊扬清,用中华文化抵御外来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
五、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伦理思考
但是,还有一些人反对将音乐纳入现代化进程,这类人被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者”。他们以“文化相对主义者”作为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者”原本是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各尽所长,共同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赞同。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文化相对主义者”否认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否认人类文化发展的共性,否认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性、否认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文化现象的哪些价值具有相对性,共通性,普遍性,进而在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学者们却没有这样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对主义”在他们的手上完全变了味,走了调,成为一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们以一种对立的心态,来看待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彼此通融的历史与现实,以虚无主义的观点来否定现代化对于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由此可见,这些学者手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其实只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国粹”论的结合物,它既不新鲜,也不先进,用它来解释文化历史现象,或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必将造成观念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失误。
总之,文化、音乐,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纪的中国音乐文化首先是为20世纪的中国人民而存在。中国音乐文化朝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的,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时也是在审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它是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之间完美的交融。中国的现代化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则是整个社会现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问卷中涉及精神文化的题目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价值观,包括个人成长动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联系,金钱至上的观念,抄袭作业等缺乏诚信度的表现;二是个人当前状况,包括情绪易怒,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无法独立生活等方面;三是择业就业,包括择业观从社会奉献转向重视个人实惠,就业前景迷茫,对未来发展方面没有清晰认知等。对这三个方面的考察都不是通过满意度来衡量,而是通过自我认同程度来判断。因此,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这里主要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政治面貌对青年择业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政治身份非常显著地影响个人奉献精神。“青年人的择业观从社会奉献到重视个人实惠”这种社会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成,这种现象很有可能导致教育文化风险的升高,即大学生将教育看成一种投资,当投资达不到预期收益时,会对高校的教育文化产生质疑,进而影响我们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龙安邦,2009),具体数据参见表1。第二,调查不同院校类型的学生诚信度差异。发现,除了“985工程”高校外,其余类型高校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存在抄袭现象,这种学业不端、缺乏诚信度的行为在高校中较为普遍。该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如教学质量、学习风气、学生创造力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由此可见,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不少方面亟待深化,具体数据参见表2。
2.制度文化发展状况的定量分析
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学校规模等,是一个有历史积淀且随着时展而时刻变化的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往往隐藏在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结构、办学理念和传统习俗中(张磊,2008)。制度文化是所有师生幸福的来源,是保证学校整体高效运转的根本,一个健全合理的制度文化,会极大地促进高校在各个方面的蓬勃发展。问卷主要通过对学校各个组织机构满意度的调查来体现校园制度文化的发展状况,比较突出的方面有:奖助评定制度、课程选修制度、专业转换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制度。问卷从不满意到满意一共划分了五个等级,我们将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统一称为“不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统称为“满意”,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没感觉”。本文主要通过满意度分析讨论两个方面(专业转换制度和奖助评定制度),进而推断出首都高校制度文化发展状况。数据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校类型对于学生专业转换的满意度差异显著,且不满意总数所占的比例为:“985工程”高校最少(26.6%),其次是“211工程”高校(31.2%)、公办高校(33.3%)和民办高校(31.9%),详情见表3。除了专业转换制度,上面提及的六个方面跟高校类型都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学业奖助金方面,2010年的数据结果显示:女生对于学生奖助金满意的比例61.8%低于男生的比例66.1%,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性别对于学生奖助的满意度差异显著。与之不同的是,2013年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学生奖助满意度无显著相关,即女生和男生对于高校奖助制度的满意程度没有差异,这种现象可能与这几年高校奖助工作的改善与提高有密切关系。值得指出的是,问卷中制度文化涉及的课程选修制度的满意度与性别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满意度、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的满意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性别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女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男生,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详情见图1。
3.物质文化发展状况的定量分析
高校物质文化指由高校在衣、食、住、行、学等方面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承载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以文化视角看待校园的物质载体,就会发现其中重要的教育元素与课程资源(梁好,2014)。调查问卷中涉及物质文化发展的满意度的调查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学习环境(图书馆藏书状况、自习室数量及环境、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学术活动和各类学术讲座等);生活环境(宿舍居住环境、食堂环境及饮食质量等)。通过对这些方面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条比较突出的结论:第一,物质文化方面的满意度与院校类型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院校类型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除了教学实验设备的满意度与性别无关以外,其余都与性别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男生和女生对于校园物质文化的感受存在差异,因此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性别感受差异考虑进去。第三,除了宿舍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与独生子女无关以外,其余方面都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有显著相关性。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探究。第四,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2013年的数据中,女生对于宿舍的满意程度依然低于男生,说明女生对于宿舍环境的重视程度高。相反,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宿舍环境的满意度几乎不存在影响。
4.总结与讨论
1完善的市场体系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普遍是一个复合型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他们对体育产业的理解遵循消费“决定论”即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其体育产业链相当完整,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产业三部分的完整结构。
2发达的体育竞赛
表演业竞赛表演是在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向消费者提供竞赛表演产品的核心服务辅以一系列的附加服务所构成的,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现场观看比赛需求的服务产品组合。在竞赛表演发达的美国,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之高。仅棒球、篮球、橄榄球、冰球和足球5个项目就拥有近800个职业队(含少量加拿大的球队)。美国职业体育的总收入大约在30亿美元左右,而到了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70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超过100亿美元;全美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产值1986年约为94亿美元,1998年猛增至1296亿美元,12年间激增近13倍[1]。在英国,2001年8月,英超与天空电视台所签的三个赛季的电视转播合同身价己经暴涨到11亿英镑。2000-2001赛季英超年度总收入为16亿欧元,而在这其中,电视转播费收入就占了39%。[2]“2007-2010赛季,逾17亿英镑的电视转播费用”[3]成为英超经营的经济基础。而创立于1877年的温布尔登公开赛,作为商业化运作最早、最成熟的网球赛事,1879年掘出了它的第一桶金———116英镑,2006年,温网为全英网球俱乐部的盈利为2554万英镑[4]。
3成熟的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业
2009年,全世界约有128000家健身俱乐部,会员超过11900万。全球健身俱乐部产业的规模将近700亿美元[5]。法国的体育产业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据法国青年与体育部1998年的统计,现有各类体育俱乐部17万个,注册会员达1250万人,体育人口占法国总人口的73.9%,庞大的体育人口基数,为大众体育消费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社区中一般都建有休闲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与公园的综合体系。并专门建有社区体育中心,设置具有多种功能的各类体育设施,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服务。据2004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表明3940万人去健身房锻炼。截止到2005年1月份,美国的健身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26830个[6]。在澳大利亚,依靠各类社团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各类休闲体育活动,2002年澳大利亚体育人口比例为77%。澳大利亚有110个社会团体,5万多个各种俱乐部,一般都设在体育场或者体育中心,包括技术辅导、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维护以及向社会集资等工作[6]。其中有60%-70%的俱乐部分布在乡村,每年有2亿人次参加各种类型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比赛。这些庞大体育健身娱乐群体,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支撑。
4健全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体系
国外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既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又促进了大众体育消费。学校体育是美国整个体育系统发展的基础。美国很多优秀体育人才都是由综合院校而非专业体校培养的。具有代表意义的NCAA(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成立于1906年,目前拥有1200多所大学、联盟和单项协会成员,每年大约有449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NCAA的各个项目的比赛,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以NBA为例,NCAA每年稳定地为NBA输送优秀的篮球人才,据统计,76%的现役NBA球员来自NCAA,而在NBA近三年的招募中,年均82.9%的新招球员来自于NCAA[7]。在英国,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相对较高。1到13年级学生当中,有50%每周参加至少3小时体育课和课外体育。在2008到2009年度中学生每周平均花费115分钟时间在体育课上。66%的1到13年级学生会参与某种形式的校内比赛。99%的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运动日或类似活动。至于校际比赛,42%的学生会参与。学校平均提供18.6种不同的体育项目。每个学校平均与8.2个俱乐部建立了联系。
5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新产品的研发是体育产业的生命线,也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重组。首先,体育赛事竞赛观赏性是其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运动成绩的提升则是对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诠释,也是提高体育竞赛观赏性的一个卖点。其次,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的体育产业出现质的变化。而生物、力学等高科技的介入,使得健身娱乐业的器械装备也迅速发展。良好的运动器械既提高了运动质量,又有效地减少了运动损伤。
6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欧美体育产业的发达既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密切相连,也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依法治国,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活动和市场进行管制,而且执法严格,真正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体育产业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混合,具有较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既要考虑体育产业的商业性和赢利性,还要考虑其公益性和福利性,因此,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物品的管理和供给责任。
7规范的体育传媒业
地方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决定文化发展性质和成败的关键,那么到底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以什么形式发展,并如何在发展中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等,这些都可以和地方高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高校文化发展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代表;另一方面,高校是地方的最高学府,其中的师生都有着较高的素质,所以高校文化较之于社区和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说,更加先进和丰富。特别是一些专业契合的教师,还能够通过自己的科研或创作,为地方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所以说,高校文化正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风向标,能够给与其多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从而保证其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2.为地方文化发展营造氛围
氛围是指某一种情调和氛围。具体到地方文化发展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对某一种文化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换言之,就是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越牢固,文化发展就越迅速、越丰富。而如果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将会是举步维艰。而且这种氛围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个部门多年的努力和积淀才能形成。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地方社会的一员,他们的众多文化行为,正在丰富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比如有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有的同学加入到当地举办的一些文艺活动中等,一时间都成为了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所以从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身影是无处不在的,他们本身的文化行为,正在丰富和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为地方音乐文化发展扩宽渠道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可以有特色,但是决不能单一。如果文化发展十分单一的话,无异于一种固步自封。而因为地方高校的存在,从客观上给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角,大学生们的很多尝试,都使文化发展的渠道得到了拓宽。比如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则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相配合,对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革新等。虽然他们现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十分有限,但是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这种努力,而是要予以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必要的时候,地方政府和高校还可以展开积极的合作,联手打造一个新的文化项目,让学生放手去尝试,并给与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相信一定能够有新的收获。
二、地方文化对高校发展的影响
1.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上个世纪末,高校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扩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了圆了众多学子的大学梦想,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各种资源和设施陷入一个紧缺的状态。以各种文艺设施为例,多数学校的音乐厅、乐器等,要么比较陈旧,要么在数量上十分缺少,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与之相对是,地方一些文化资源和设施却十分充足和完善,并长期处于一种空闲的状态。所以能够给高校以充分的支持。比如将地方的音乐场馆向高校开放,既满足了活动的实际需要,也吸引了广大群众观看演出,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作为地方政府部门来说,理应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正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给予高校以多方面的帮助同时,地方文化发展也会以此而受益匪浅。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出既有着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着娴熟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众多大学生们都是明显缺乏实践技能,即难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大学教育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相关实践活动的缺乏,自然导致了学生实践技能的不足。而在与地方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则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参加公益演出的音乐专业的同学们,参加健康公益活动的医学专业的同学们等,都由此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技能和知识的平台,既为各种活动的开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又使自己的技能得到了充分锻炼。彻底改变了之前那种闭门造车的状态,真正做到了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之所以出现就业难,就是因为岗位数量和就业生数量之间的矛盾。所以增加岗位数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这种增加并不是盲目和机械的,而是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涉及到的方面众多,所需要人员数量较大,从客观上缓解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整个文化发展是一个产业链,伴随着这个链条的变粗变长,也就从客观上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学校中将所学到的技能充分发展出来,既实现了个人价值,也实现了社会价值。
4.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
作为高校来说,其培养目标是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有什么样的市场需要,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能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但是从实际来看,高校自身教育改革的步伐,始终都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地方文化的发展,因为和高校密切关系,则可以成为高校的一面镜子,让高校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积极做到查缺补漏和扬长避短。比如结合专业实际,新开设一些实用课程等,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内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则又为自己的就业增添了一个新的砝码。所以说,地方文化的发展,正是高教育改革的助推器。高校应该主动将自身建设和地方文化发展相比较,真正认识到现实需要和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结语
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我国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背景下,现代的群众已经不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对文化活动没有过多的要求,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群众自身也在发展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应该体现出这些变化。现代群众的自身素质很高,相关组织者可以举办业余的音乐、舞蹈大赛等。这样的比赛,既能使群众之间的感情拉近,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尤其是一些老年群众,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看待群众文化,首先应该从群众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以传统的群众观点来看待群众文化。
二、从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发展
群众文化的开展主要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使群众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以群众为主体,组织者应该深入调查群众的业余爱好以及征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群众的欢迎。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文化活动也比较单一,其主导是政府,政府办群众看,就是这样的模式,但是尽管如此,因为当时群众自身的活动非常少,所以即使是非常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依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市场经济时代的带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群众文化形式,因此群众文化组织者应该做到以人文本,以群众为主导来组织文化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价值。要想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这样组织者在制定群众文化活动方案时,能够有的放矢,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节目组织,组织都能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安排,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非常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培养群众的兴趣,相关负责人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来来培养群众的高雅兴趣,这些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娃娃做起,比如某地开展戏剧进校园的活动等;平时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比较轻松,也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充分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通常都是政府拨款或者企业赞助,但是新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企业,而是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文化与经济本就是一体,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文化,文化的发展会使经济更加的繁荣,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群众文化应该找到与经济相对应的结合点,随着经济的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避免出现之后的现象,因为滞后现象越严重,越难以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相关责任人应该找到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做出相应的调整,抓住群众文化的重点与难点,与群众做好沟通,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与经济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相关企业能够起到宣传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也得以顺利的开展,群众文化市场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个领域。
四、从市场与文化政策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的发展
无论怎样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都要符合市场的要求,按照我国的文化政策去执行,只有满足这两者的要求,才能真正的组好群众文化活动。第一,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群众文化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获取经济效益,群众文化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获得经济效益。群众文化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可以在市场的运作下获得经济效益,这不影响其在社会效益上所发挥的价值。第二,与文化政策相协调,文化政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关键,它是政府对文化实施科学化管理的一种行为。同时它是一个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文化所实施的战略性的布局。根据政府的文化政策总思路、总目标,我们要制定出一套经过实证分析、科学论证的群众文化发展战略来,使得群众文化的建设有目的、有规划、有效益的展开。当然群众文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群众文化现行的基础、结构、设施、人员、资命、投入作一番宏观的调查找出其发展的内在、外在要素及问题所在,方能根据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事业结构变化作出相应的分析报告及发展模式的总体报告来,才能真正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与文化政策相一致。这样,群众文化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工作领域,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1、无形之手的市场驱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始终奉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市场是指引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以及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给予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文化产业在美国成为了最具投资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业之一,吸引了大型财团和巨额资金的涌入,网络文化产业、影视产业等这些与科技结合最为紧密、附加值最高的文化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地处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硅谷一带是我们重点参访的目的地之一,这块并不起眼的狭长地带,云集了苹果、facebook、英特尔、谷歌等全世界极为重要的科技型公司,占据了全球软件、手机互联等产业的半壁江山。培训期间,教授们多次提及亚马逊,这家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最开始只是基于网络经营书籍销售业务,之后,依靠技术革新力量和商业创新模式,不断扩张,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商品品种最多的网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2、无所不在的创新意识在笔者参加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伯克利分校的讲座中,教授们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美国的历史就是开放、创业、创新,不等待不依赖。的确,在只有200年历史的美国,创新是最为强大的力量,驱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以创意作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产业领域,无处不在的创新意识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腾飞,影响着世界文化产业的走向。加利福尼亚自然科学博物馆坐落于旧金山的金门公园内,除了其众所周知的天文馆、非洲馆等内部单元之外,还有极负盛名的环保屋顶,展现出文化与科技、建筑等各领域的结合与创新性设计。它是被美国环保建筑委员会认可的白金级环保建筑物,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绿色”的博物馆,从空中俯瞰,其圆形的屋顶就像巨大的绿色冰淇淋凸出地面,确保了整个建筑采光、通风、隔热的优良。
3、无孔不入的技术介入美国拥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团队,创造了卓越的技术创新成果,且几乎以同步的速度在文化生产领域加以应用和转化。这种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有机融合,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高端,无论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还是文化消费方式都引领世界潮流。苹果手机是美国文化与科技的产品载体,它改变了传统手机单一联络的功能,运用技术手段加入了诸多创意元素,赋予了手机用户全新的体验,也随之带来了手机动漫、手机游戏等一系列文化新业态的产生。在传统文化产业及服务中,技术的力量也不可小觑,以受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为例,手机APP软件、互动软件等的运用,丰富了馆藏文物的价值推介手段,提升了观众的观赏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成就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物流技术、新型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全方位地影响着美国和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激光照排、电脑特效、互联网信息交互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逐渐普及,美国文化产业在文化内容、生产、形式、消费、服务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现出丰硕的成果。
1、推动传统文化样态的升级与革新在高新技术的裹挟下,诸如演艺、电影电视、出版、博物馆藏等传统文化样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度出现萎缩,然而,当它们也学习利用技术手段来更新换代时,这些传统产业逐渐在市场中获得了更好的效应和更高的利润。参访中,我们看到,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盖蒂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机构采取数字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图像、渲染、动画等技术手段再现文化遗产原貌,对古籍图书、胶片、录音、艺术图片等进行收集整理,实现数字化保护与展现。在数字影视方面,好莱坞的节目制作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催生出高清数字电视、数字电影、3D电影等广受欢迎的样态。在百老汇戏剧等传统演艺行业,LED灯光、舞台机械等的广泛应用使文艺演出的场景布置美轮美奂,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2、加速新兴文化业态的兴起与发展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文化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的业态,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使文化的内容更加引人入胜,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远辽阔。总部位于硅谷的谷歌公司,以搜索引擎的发展为核心,不断扩展其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取得经济上的极大收益。
3、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更高更广的境界,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使得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处于引领和创先的地位。我们所参访的洛杉矶环球影城,其前身是环球影业的拍摄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再现电影主题的游乐公园,诸如史瑞克4D影院、侏罗纪公园、水上世界等,都是依托畅销电影的主题,加以特效的精心营造,为观众带来技术的极大震撼和全新体验,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而与此同时,环球影城所进行的相关电影衍生品的制作与销售,也带动了影视产业链条的全球化营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润。
三、启示经验
尽管美国的文化管理政策并非完美无缺,尽管某些领域里过度的技术运用削减了文化本体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瑕不掩瑜,美国在不遗余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将会给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带来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加强政策指引,健全法律保障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近年来文化建设的新命题,无论是政府、科研机构,还是企业、市场都处在摸索中前进、探寻中发展的阶段,相关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并不多见。为了解决目前相关管理体制上的流弊,突破文化、科技两张皮的难题,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科技融合,包括文化部在内的各层级政府部门,应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在全社会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营造崇尚创新、注重研发、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的良好环境。此外,还要学习美国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法律保障方面的严密、细致与全面,导流社会资金、人才、技术成果,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形成核心竞争力。
2、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的自主能动性市场的需求是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美国的创新型企业相比,中国的许多企业依然停留在拷贝、山寨的低端层面,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成果的转化吸收再利用的能力不强。文化部门可以通过项目引导、平台对接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灵敏度,捕捉市场需求,创新文化样态,拓展传播途径,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与品质,使之成为文化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政府也可以在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倾斜与帮扶,促其良性发展。
3、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载体建设人才是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极为缺乏,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文化科技载体建设,通过认定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工作,加快人才培养计划,多措并举培养适应多种产业环境需要的文化技术人才、数字软件开发人才、媒体产业管理人才等。
4、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技术的创新成果几乎同步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当中,与之相比,我国文化科技的更新速率要缓慢得多。建议文化部门要学习科技部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探索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转化的有效途径,引导和调动各级各类单位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起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速率,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