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是信息传递的控制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故有人把教师戏称“职业提问家”其实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的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提问是一种高超教学手段,更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它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唤起学生注意、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般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1增进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的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的进行课堂提问。如在学习《宇宙的边疆》这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问题,“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最新成果是什么?”让学生去回答,教师再做一定的补充。一方面,使学生对这一课,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知识,启发他们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1.2集中学生注意力。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有时间性的,时间一长,注意力必然下降,因而,适当的提问,有助于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课时,当讲到项羽乌江自刎,教师可提问,项羽为什么会失败,让学生本已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使学生认真思考、探究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当教师提问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的目标驶进。良好的课堂提问艺术即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
1.3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课时,教师可提问,“现存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有哪些?”学生会一下子产生兴趣,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接下来,又提问,“这些建筑什么会历经百年,千年而不倒?”这个问题,更能引起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探究兴趣。
然而,并非提问都具有启发作用。滥用提问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提问要有质量。
二、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在实习时发现,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了草,要求一问齐答,表现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例如:有位教师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一夜的工作谁在工作?他在什么地方工作?他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工作?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所提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课文的重点,学生的回答虽然基本上是一起吼出来,课堂很热闹,但这些提问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没有多大的作用,学生学完后的收获也不大。
2.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因为现在的有些教师养成了提问的习惯,整个课堂在提问中度过,老师只管问却并不关注学生的回答,由于问题的结果在课文中已有明显的答案,所以课堂华而不实,无法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我听过的《丰碑》教学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插图时教师这样问:“图上画的是什么?他是谁?他在什么地方站着?身上穿着什么?手指向了什么地方?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能说什么?”6分钟的时间,教师一共提出39个问题之多。这样的提问令人惊讶,让人深思。先不说这些问题有没有必要,就学生有没有记住或听清楚问题都值得我考虑,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检查教学效果等的重要手段。涉及提问,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提问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力求做到设问准、提问活、发问巧。设问准,指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扣得准,对学生心态把握得准,对学生心态把握得准,难易、繁简、深浅、大小考虑得当,恰到好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提问活,指问题设计因文而异,形式活泼变化多样。例如,于无疑处设疑,紧扣矛盾问难;提示性设计引起注意,分解式提问把握全程;递进设问,逐层深入;多向提问,拓展思维,等等。善于设疑,善于质疑,善于激疑,善于存疑。发问巧,指提问的时机得当,发问恰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提问注意照应各个层面的学生,讲究方式,巧妙灵活。那么,教师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感到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学课,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初中语文教学法原理》,华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77页至第190页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第314至315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问什么,如何问,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结合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巧妙设疑,激趣,培养思维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力求新颖,能激趣,促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创设情境。设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力求通而未得之际,用问题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宇宙生命之谜》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导入语:“同学们,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请同学们阅读《宇宙生命之谜》之后,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设疑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平中见奇。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了”“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李万青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别总理的人,作者为什么单单抓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来做具体描写呢?”学生讨论,经过老师点拨明白了,他们是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也是全国亿万人民的代表,具体描写他们的神态和心情,更突出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这显然比问:“《十里长街送总理》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分层设疑,化难为易,训练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扣住重点,突出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处理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1.扣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靶要瞄准靶心,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大瀑布昔日原貌,然后找出现在的样子。接着提问:“昔日雄奇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今天为什么会逐渐枯竭乃至消失呢?”学生讨论后很快就概括出了原因。明白了这些,我让学生分组读今昔瀑布样子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再现葬礼的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提问直接凸显出了课文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深题浅问。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如王宗成老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问题完满解决。他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在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再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
三、多角度设疑,深入启迪,拓展思维能力
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课堂提问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在具体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激浪”的效果。如在教学《“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会使用电脑吗?”大部分同学回答说:“会。”然后问:“你们家有电脑吗?”有的同学会回答:“有。”最后问:“那你家的电脑上网了吗?你上网浏览过吗?你会在网上给朋友发电子邮件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立马议论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学生们全神贯注。
2.正问与反问。正问,就是教师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则是教师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和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如许艳飞老师在教《做自强自立的人》这课时,首先通过普通工人杜芸芸和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事迹从正面感知分析;然后从反面提问:“杜阿姨和海迪姐姐她们是因为没有条件依靠别人过上舒服的生活吗?她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而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通过一正一反两种心情和两种结果的对比,揭示出了教学的要点,促进了学生对主题的深化和理解,同时也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强化了行为动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提问设计实在精彩。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参考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我们如何充当课堂上的智者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宜“曲”,不宜过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
比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时,总免不了要讨论人物的性格。如果我们每次涉及到这个问题时,都这么直截了当地问:“这件事体现出了人物什么性格?”那么一次两次尚可,次数多了,学生定会感到乏味,以致对讨论提不起什么兴趣。此时,教师不妨跳出来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式提问,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分析到林冲的性格时,他不是问:“这儿体现出林冲什么性格?”而是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大家说说看,这件事要是换成鲁智深会怎么处理呢?”这一问可激起学生兴趣了,在对两人的比较中,林冲的性格也就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再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他十分讲究“曲问”的艺术。他在教《愚公移山》时,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时,没有直问这两字的意思,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一问就使这两字的意思深深烙进了学生的脑海。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魔棒,掌握了它,我们自会成为课堂上的智者。
二、问题要精当,不宜烦琐,要有主次之分,要能突出重点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被摒弃后,有的课堂就走向了“满堂问”。你问我答,热闹非凡。殊不知,问题过多也会有害。老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会减少思考的时间,课堂效率自会降低。再者,问题过多,难免会趋于烦琐。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他提了如下一些问题:
1.行刑前、行刑时,围观群众对卡西莫多是什么态度?
2.为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待他?
3.卡西莫多的态度是什么?
4.他愤恨失望的原因是什么?
5.相对于群众,爱斯梅拉达的态度是什么?
6.卡西莫多为什么会流泪?
7.群众为什么会喝彩?
这些问题很明显是按情节发展顺序罗列而来,未经整合,故难免琐碎。问题一路问下来,平均用力,致使层次不够清晰,重点难以突出。这就要求教者应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该合并的合并,该明确的明确,从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是学生能从你的问题中有所“得”。
三、提问应在“无疑处生疑”,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些容易被他们所忽略但往往又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内容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相逢的那场戏。为了表现朴园一步步惊觉出站在眼前的就是侍萍时的复杂心态,先生设置了对侍萍身份的四问:
1.“你――你贵姓?”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忽然立起)你是谁?”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这四问穿插在剧本情节中,学生读起来觉不出问题,很容易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将这四问罗列在一起,本无疑处也就生疑了。“这四种不同的说法显示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态变化?”从“你――你贵姓”的冷漠的客气,略略地警觉到“你姓什么”的直接,再到“你是谁”的惊疑、紧张到最后的“你,你是――”的恍悟,将两人相认的这场戏表现得跌宕有致,很是富有戏剧的情味。此处,除了指导学生品味这四句台词,还应设计些小问题帮助学生赏析三处舞台说明。三种动作,三种心态,着墨不多,却刻画到位。大家的笔法,独到的匠心就在这浅易之中传达了出来。
笔者认为,老师应该让自己练就一双“慧眼”,能够从浅易处挖掘出深意,让学生“无疑处生疑”,在问题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四、对于较难的问题要善搭台阶
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再如讲《过秦论》时,笔者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
1.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
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
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问题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提问要注意设计语言
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让学生明白、接受并积极思考,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问题的语言组织形式。笔者认为提问首先要明确、具体,不能大而无当,让学生无从下手。
比如,一位老师讲《声声慢》,在诵读完这首词后,老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词读完了,下面请大家概括一下画面。”这种问法,我们常在课堂上听到。问得很随意,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问题是否说得够明确,够具体。结果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无从下手。好在这位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为难的表情,考虑到学生较薄弱的基础,这个老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读完这词后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较前一个问题就显得具体、形象、明确得多了。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问题也就提得更有价值了。
其次,提问的语言要有一定的情趣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一位老师教学《长亭送别》的第一个场景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俗语云‘女为悦己者容’,莺莺为何无心妆扮呢?红娘不知,你知道吗?快从曲子中去找一找吧!”这个问题无论是俗语的运用,还是“红娘不知,你知道吗?”的巧妙激发,都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智慧。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方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一、有效的提问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课堂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 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实时点播。这样这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 “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性质 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19-02
问题是知识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思维,更没有创造。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可以认为:问题性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开始,而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状态问题,问题意识是人体的本能。即创造是人的本能。
问题是一个人的灵魂,知识是可以弥补的而头脑中问题是不可移植的。因为问题总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一些特定现象辅以认真观察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稍纵即逝!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问题意识是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造性适应生活的同时,要更好地使学生发展自已,完善自已,这样才能面向未来!
一、问题性质
一般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无需推理、思考、印证的问答或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假分数?”、“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另一类是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概念经过计算,推理以及周密的思考这样的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它具有逻辑性、复杂性、合理性。它是学生成熟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结论的问题,是一种思维体操,是通过问题使知识得以升华的集中体现。从教育实践看来,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太少(几乎是没有)。这种事实性问题无须思考、思维,更不需要时间。如果问题一多,课堂看似人人参与,热火朝天,但都机械地一、一应对(即对号入座)问答,势必会造成学生认为原来数学也要死记硬记!实在无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无益于现代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性教学,要在课堂上增加学生逻辑思维力度,这才是问题性教学的指向。
问题的结构和设定,对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素质的体现,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往往对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妙不可言的!
二、实施问题性教学的原则
问题性教学是培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成功地实施问题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设置的问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兴趣。一般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1、主体性原则
问题性教学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主题上来的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会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轨迹进行。教师要求依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时的灵活多变地调整与修改原方案。即整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随学生而变!
问题设置的难度控制是问题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启而不发”。问题太易,导致课堂过于热闹,这种设置学生没有进入思维状态,故而教师应准备有梯度问题方案。在难度过大时,可在两问题中间插入一个铺垫式的问题,使学生的感觉难度下降;在问题太容易时,可以跳过一些问题,或转换问题的切入角度,使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加隐蔽,增加思维力度,启迪学生思维。
2、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是在课堂上,选择最佳时刻提出问题,要营造最佳情境,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架设最好的思维桥梁,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且准备足够的时间,让同学思考,这样才不会是形式上问题,学生这个主体才能最大限度扬其长,能使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最佳状态,课堂也非常活跃,学生的思路也很开阔。
综上述,问题性教学要遵循一定原则,在这一基础上,在问题的设计还要做到:
1、问题由浅入深的设置合理的台阶
不能“抽掉”几级台阶,而让学生“平步青云”,这样不利于吸引同学,不利于点思维的火花,不利于“收拢”学生的心。而问题没有台阶性而“平铺”直叙,则不利于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问题设置应该是由浅入深。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后一个问题又是前一个问题的拓展。为在多变的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最好同时设计有梯度的数套提问方案,随时准备应付多变的课堂教学。
2、问题的切入点或角度要准确
提问的关键及重点是:设问要能引起同学们足够的注意力,使得思维与问题“碰撞出火花”。学生经由思考与讨论,寻找形式多样的(或最佳的)解题思路。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提问题之前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不然学生会因为不具备思维的全景信息而茫然。
即: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要准确。例二前的铺垫题,给同学们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这样目标明确,准确的切入角度使得问题更加清晰。
问题性教学的实施,首先是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必须做到精讲多思,为同学们减负!教师必须要有教学民主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以及素质教育观。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毫不拘泥的尊重学生的思维,否则,问题性教学是可想而知的了……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与载体都是学生。因而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这才是现代教育的主流!真正的问题性教学能制造很高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性 提问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一、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1.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针对性
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
4.适度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我们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的就是难的,能理解的就是简单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从提问方式看,许多教师常囿于“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一问一答,这种零碎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美;在提问对象上,大部分教师机会更多考虑的是优等生,学困生收获更多的是“老师从来不点我”的不满与挫折感,。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提问流于形式;或大而空,仅围绕一些表面现象广泛设问,提问缺乏针对性;或难而偏,远离学生胸中积蓄与思维水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1、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2、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3、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4、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切入技巧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
1、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文本中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让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教学第三册《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4、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语文;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提问的作用
古人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知,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够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灵活合理运用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提问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会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灵活运用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采用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同时,通过提问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小组之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在对小组内部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会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统一讲解,将课堂教学模式有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分为好多方式,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保证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质疑和存疑中学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讨论、观察、反思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研究问题,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在质疑和学生中创新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知识的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到上课的时候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心里面不宁静?并且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始?对全文有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让作者心中难过,之所以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之初,是为整篇文章都下定了情调,一锤定音。因为内心不宁静,于是想起来了每天走过的荷塘,由此引出下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更愿意了解接下来的事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问题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上。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梦想,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梦想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努力能够实现梦想,也可以假设某一个同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再对实现梦想之后的生活进行分析和设想,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鼓励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对内容的讲解,激起学生的热情。这个问题以学生自己的梦想为切入点,不仅联系了现实,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提问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理解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知,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突然发问,让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所以,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提高教学效率,过早发问,或者发问的时间不合理,都会造成课堂氛围紧张,激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习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程的时候,作者首先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确来的比较静,比较悲凉,紧接着是对南方和北方进行的对比,并突出说明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意境,接下来说明了江南的秋天,草木雕的慢,空气湿润,一个人在南方总是不能饱尝秋天的味道。文章深化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要从杭州赶往北方品尝北方的秋。并且为什么作者会说南方秋天比较清凉,比较淡,既然说了那里的秋天都是好的,可为什么还要单纯赶到北方品味北方的秋。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内心对自己故乡的情谊,深化整篇文章。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先导,还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提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巧妙设计问题,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涛.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余桂玲.浅谈中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方式[J].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