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4: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时期,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被动听课,主观能动性不强。而数学实验课相对于其他微积分等数学课程而言,更注重实践和应用,所以相对来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高些。但是由于数学实验开设时间较短,因此整个教学的运行还在探究摸索阶段。同时,虽然开设了数学实验,但是跟一般的计算机上机课没太大区别,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三种模式哪种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要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所以下面就独立学院数学实验教学设计方面展开改革。
二、基于CDIO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数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改变了传统大学数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所以我们从数学实验的教学角度出发,按思维的层次和实验的难易程度为划分标准,将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探索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项目创新实验。
(一)独立学院数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1.基础验证实验。
软件操作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Matlab数学软件,包括该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及简单编程等。基础验证实验比较简单,要求每个学生上课的时候独立完成。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计算验证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例如我们在讲解极限的时候,先通过Matlab画出曲线的图像,然后再用limit函数求出极限,这样不仅在图形上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的变化趋势,而且计算机也可以很快的计算出结果,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项目创新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CDIO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根据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置相关专业或实际问题的项目,要求学生以5~8人为团队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根据项目进行集体讨论,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制定进度表,分工合作,付诸实施;最后,结课之前提交报告或小论文。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做调查问卷,调查学院学生网上购物的情况:看一下男生和女生的每月购物金额大概是多少?购物的类型分别是什么?不同系别购物有没有区别?经常购物的网站是什么?谈恋爱的和没谈恋爱的购物是否有区别?宅的和不宅的又有什么区别?等等。那么,如何做调查问卷?如何根据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模型、求解模型?通过模型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有这些结论或情况出现?根据结果可提出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等等问题是我们值得研究的。
(二)独立学院数学实验方法的改革
除了上述内容的改革外,教学方法也有必要进行改革。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筛选案例或实验的过程中依照以下原则:(1)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与之相联系的科技前沿内容,如探月卫星的速度计算实验和飞机飞行航程实验;(2)将常规数学方法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死亡时间推测模型;(3)跟踪应用领域的新发展,及时介绍数学及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最新应用,如还房贷模型;(4)分层次、分专业选取案例,例如针对图形艺术系我们会介绍分形图,针对电工系我们会模拟仿真实验和电路分析中的微分方程求解实验等。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情景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完成实验并展示成果。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性质
一、教学设计的性质
所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历程中的一切,预为筹划,从而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有效地教学历程中间达成教师为他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系统完善的方法,在教学历程的系统设计中,包括多个前后彼此连接的步骤,从开始的教学目标分析,到最后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量,每个步骤的设计均须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教学实际的基本原理是以人类的发展心理与学习心理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者应进一步研究研究人类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何种历程获得该能力。因此,教学时所采用的课程材料,教师不仅需要彻底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的学生喜欢并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学以致用。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goal),是指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教育学论文,是知识与技能,还是态度与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1. 大学英语课程的需要 2. 学生的能力与个别差异 3. 教师的教学经验。
2.进行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第二步的教学分析(instructional analysis),是指在教学目标之下,对达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习所需技能的分析。以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必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应用过去时的能力。了解学习者需要哪些先备知识技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3.检查起点行为
所谓的起点行为(entry behavior),是指学习新经验之前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时,学生们因起点行为的不同,而有个别的差异。英语教师者必先了解这方面个别差异的大概情形,然后才能决定如何教导他们学习。检查起点行为的方法,可采用口头问题的方式,也可采用纸笔测验方式进行。
4.制定作业目标
根据前述之教学分析与起点行为分析,就可进一步制定作业目标。所谓作业目标(performance objective),是指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对学生预估其在教学后学的知识技能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制定作业目标时,附带制定出学习成败的标准,即指明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及格。
5.拟定测试题目
根据前述之作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行学后成就测试的命题工作。学习之后的测试题目,必须以作业目标为范围,如此才能从测验结果中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形。
6.提出教学策略
根据前面五个步骤看,教学设计者或教师,即可进一步提出实际教学的教学策略。加涅提出在教学历程中的九件教学事项时顺序排列的:(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旧有经验期刊网。(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迁移学习。教学策略中包括教材的讲解、教学媒体的使用、问题及解答方式、测试及回馈原则、师生间与同学间互动功能之运用等。例如,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是由教师先把要学的新知识的主题提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从长期记忆中所贮存的相关知识检索出来与新知识核对。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办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如此做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或是学生采用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由此得出,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时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7.选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之运用,自然是以教学内容为范围。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学校规定的教材。现成的教材是固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如何灵活运用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加强学习效果等,则须在方法上加以选定。
8.做形成性评量
形成性评量(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学科教学未结束之前,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与进步情形所做的评量工作。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时教育学论文,预先考虑到形成评量的时机及进行方式,以便将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随时予以补救.形成性量评的目的在性质上相当于段考,对教师而言可以借此获得教学历程中的连续性回馈,随时知道学生们学习的成败情形,据以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策略的参考。同理。形成性评量对学生也产生回馈作用,有评量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是完满或是欠缺,从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学习方式。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评量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形成性评量所采用的方法,可使用有教师自编的文字形式测验,有学生回答后分析结果;也可以由教师平常观察记录或是对学生访谈,以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情况。
9.做总结性评量
总结性量评是指在学科教学之后,为了解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是否符合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作业目标而做的评量。通常是以期末测试的方式进行。总结性量评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检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业以及人格成长达到了什么程度,从而判断教学效果的得失。其二是根据总结性评量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总结性评量时所采用的方法,除使用成绩测验之外,也须要靠老师平时观察记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体质的探索[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6.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优化设计
大学语文作为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由于仍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却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有鉴于此,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智特征、学业状况和人文素养情况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现今,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该课程历来不被重视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被界定为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突出强调其工具性,而对语文课程所蕴含和要传达的审美等人文性的教育内容重视不够,并且在教育教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呆板和滞后,缺少主动作为和创新的担当和动力,致使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离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也和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有关。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较早地进行文理科分班,大部分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数理化,要么专注于艺术技能训练,语文学习则被弃置一旁。这种教育教学的后果在大学阶段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修养等素养,就连在平时作业、论文和报告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都很常见。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总的说来,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仁爱之心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能跟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体就是要明确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和优化课堂的教学环节等。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基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大学语文教学优化设计问题,所以我在这里主要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的参考,提出如下为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优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必须做足优化设计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积极主动和他们打成一片,通过融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专业特点和学业状况等,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考察他们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的立场和观点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即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方式、途径以及策略等的选择和使用。
其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尽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特审美感受和体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能够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人情事理,体会语言的魅力,发挥出应有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领悟人类之真知。
最后,设计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教学手段的新颖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二是要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视野和心胸。三是注意预置适当适度的互动环节和场域。
总之,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在当下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力。当然,改进和加强这门课程的着力点很多,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其中比较基础性的工作。而且,这一基础性的工作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能力、素养和责任心诸多方面作基础,进而把日益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呈现方法等融入课程设计中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生发出自主学习的动力,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适应性教学设计问题导学多元评价
适应性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地说,适应性教学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将适应性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可以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人手,反复实践、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应性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应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一、通过“教学前诊断”,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初步渗透适应性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新学期伊始,可进行“教学前诊断”,精心设计诊断项目。
例如:(1)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怎样的。(2)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项政治课的教学活动。(3)请选择你最期望的政治课评价方式。(4)趣味大考场等等。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信息归类、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在“诊断”中反应比较“特殊”的学生,仔细做好记录。
当然,要更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还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反复“诊断”,进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导学”,实时调整教学目标设定,逐步落实适应性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基础上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真正体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前期“诊断结果”为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这一环节,以求真正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高一经济常识《投资理财》这一节课,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深则深,要浅则浅,教材本身没有过多具体展开。通过前期的“诊断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经济常识课外知识的掌握度差异较大,不适合“统一”目标。所以,就知识、能力目标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1)掌握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2)能够解答生活中普通的“理财”问题。(3)对比分析多种投资理财品种。(4)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理财计划。(5)具备较强的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比例与坡度究竟是多少?还必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这个比较有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再诊断”。
这里所指的适应性教学之“问题导学”,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师以最适应学生的方式设计教学。当然,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因为它是适应性教学的深刻体现。首先,必须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要按照学生总体的差异,或浅、或深,或广、或窄地设计问题,争取最大的覆盖面。其次,必须注意提问方式的适应性。由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差异,学生都会有善于回答的问题和不善于回答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的方式,即在所给的题目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任意题目回答。
经过这样的“革新”,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由答题而产生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着回答,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无人问津。这就让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取向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们的“热情所在”、“盲区所在”。
“教学前诊断”加上“问题导学”的复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近乎“精确”。因此,可以迅速地对已经拟定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再次调整和确认,以选择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
三、通过本校、本学科“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构建,全面贯彻适应性教学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的总和。“教无定法”,适应性教学也同样倡导实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百变无常”。恰恰与此相反,贯彻适应性教学非常有必要根据本校、本学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多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断磨合,形成真正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策略。
例如,某校政治学科针对多次“诊断”中发现的郊区学生掌握信息量较少、“质疑”能力较弱的普遍特点,确立了一种教学策略—“自学设问式”。具体流程是:展示或提供课内、课外大量信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并发现问题。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归纳、点评。通过多次的试验与改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诧异、不解,发展到“习惯成自然”。他们“消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并接受的有效策略。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各校可以形成诸如“自学设问式”、“合作探究式”、“审美体验式”等既适应高中政治学科、又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策略作调整,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学策略耳熟能详,乐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显然,这些在实践中发现差异与需求,继而确立推广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真正贯彻了适应性教育。
四、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适应性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呢?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指向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必须始终牢记: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反复的实践调整后,某校政治学科根据该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课程评价内容包括:1.学识水平: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呈现。2.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时政演讲”的方式呈现。3.实践与探究能力:以“考察或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4.协作交流能力: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呈现。5.分析论述能力:以“政治小论文或小课题”的方式呈现。
当然,在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组合式”,即在评价内容中既有“必选项”也有“可选项”。除教师指定的“必选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它评价内容。这样的尝试虽然有时会使学生“避重就轻”,但是,它却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化学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尽量让所教内容能以“动静结合、声色搭配”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1.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这些实验是不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对此,我们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要做“浓H2SO4”的实验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的视频,这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过去传统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开展化学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在进行“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过去传统的实验演示是利用钠和水在大烧杯中进行反应,现在我们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改在方型试管中进行,同时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通过多媒体清楚地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浮、球、游、消、红”等现象的发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化学现象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高实验成功率。化学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实验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如在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需要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纲:(1)化学实验过程中,反应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条件是什么;(3)反应中的试管内物质的颜色又有哪些变化呢?(4)试管口有哪些化学现象?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观察顺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使他们巩固化学知识。
2.引导学生在边学边做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甲烷”的内容时,我指导学生边学边做“甲烷”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甲烷”的性质,让他们在仔细观察“甲烷”的焰色反应的基础上,对甲烷反应物的结构模型进行有效探讨,在边学边操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网上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法;新闻情境
《国际贸易原理》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其理论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十分突出。传统的网上教学设计常常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对这样的经济学理论课程感到复杂深奥、晦涩难懂,因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感觉经济学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很难学以致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些都会给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对网上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依据情境教学法和对本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学习情况的客观分析,尝试规划并逐步实施一套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
一、网上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情境教学法
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思潮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知识和学习的性质以及教育活动诸要素,表现之一便是情境教学(contextualteachingandlearning)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讲授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闻情境是可创设的一种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展示与课程相关的新闻文字和图片或播放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新闻情境中,了解和理解新闻,并对新闻事件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在这种切身的体验过程中,会主动探求必要的理论知识,并无意识地自觉加以运用。
(二)本课程学生分析
参与本课程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在职的成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文化素质、学习素质普遍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不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最终学习目标。另外,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知识准备。学生希望降低学习门槛,节省学习时间,取得学习效果。
二、网上教学设计的规划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基于新闻情境的网上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行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本课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不同标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划分教学模块
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划分出I、II、III三大教学模块(如下图)。
I是教学体验模块,包括新闻素材、新闻背景、新闻关键词、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5个子模块。合理选择新闻素材十分关键,既要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新闻情境,又要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闻背景的提供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既为学生完成新闻情境的体验活动提供帮助,又向学生展示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点。将新闻素材中出现的本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设为新闻关键词,让学生识记这些专业术语。新闻解读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新闻,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表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新闻评价让学生无意识地自觉运用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表达意见和立场。
II是教学目标模块,这是一个虚拟模块,在课程网页上没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包括情境创设、知识要点、识记、理解和运用5个子模块,与I的5个子模块一一对应,与III的子模块息息相关。它既是是教师在创设新闻情境时的教学目标,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
III是教学效果反馈模块,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多个子模块,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习题及参考答案,体现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题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三)填充教学模块
以下是笔者提供的一个范例,仅供参考。
说明:由于模块II是虚拟的,因而只列出模块I和模块III的填充范例
三、网上教学设计的实施
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可分别或同时在课程论坛、课程网页和多媒体资源展示区实施基于新闻情境的经济学理论课程网上教学设计。
(一)在课程论坛发起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程论坛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主题帖,提供新闻素材和新闻背景,标出新闻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论坛讨论跟帖的方式参与新闻解读和新闻评价。这种实施操作的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持续的对讨论的引导和控制显得至关重要。虽然没有习题,但学生在论坛里的表现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二)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
教师可以在课程网页上设置“课程新闻榜”栏目,在栏目内以时间为序或以教学内容为序,分设若干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即为新闻标题。每个文件夹中设置上述模块I和模块III,供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史中,横向比较其他学科门类,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科教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学生从设计概念的提出,到自身设计方法的形成全部都来自课程的梳理。“包豪斯”的力量持续影响着艺术教育,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启发性的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科艺”的融合在国外艺术院校教学中的充分应用,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艺术教学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实验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完成设计创作。前几年前往德国国立斯图加特造型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入学时,会在实验室制订三周的学习计划,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技术的训练,会有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逐渐对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对设计艺术学科的初步认知。学校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的第一线,进一步掌握技术技能。国外院校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他们的规模及教学方法与我们有较大差异,是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我们可以从中剖析、借鉴,取长补短,不可盲目照搬。在目前的艺术设计学科设置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具有必要性,部分高校已进行探索,共性课程对于整个本科阶段实验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或缺。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让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实验的目的在于把设计“纸上谈兵”的状态转向“劳作上手”的必要性上,在课程中真正解决设计流于形式的弊端,迈向实用、舒适、现代的设计教学理念。从手艺传承角度审视实验技术传承,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设计感悟能力和现代的设计视野,而且还为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构建学生自身的实验研究能力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公共共享实验平台,在低段就能够让学生认知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方法、运用实验技术,这也是现阶段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本质。从当前现有的资料检索发现,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的开发较少,我们的基础实验课程实践也可作为研究发展的基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关键是教学主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设计思考的主动形成,全方位地去认知艺术设计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敏感度是一名优秀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实行两段式教学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基础实验教学是专业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在课程设计上要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递进的教学环节做好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基础实验课程是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课程,目前国内艺术院校普遍实行“两段式”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基础教学具有共性。在一年级基础教学的同时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程,目的在于设计思维与视野的培养,培养设计思考、动手的能力,在低年级具备一定的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能力的拓展打好基础,符合现代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通过实验课程解决实验技术认知的过程可分为;①对材料的认知:各种材料的基本特性、类别,材料与设计创作的关系;②对实验技术的认知:传统工艺、现代制造技术、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材料是创作的载体,实验技术是创意表达的途径。
1.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设计
通过材料的认知来设计实验课程:木材认知、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认知是实验教学过程的根本,材料是造物的基础,通过每种材料不同的特性、肌理,设计合理的课程方法。按材料的划分,就可根据公共课程的特性设计课程体系。木材与金属的不同物理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木材肌理的认知,根据不同木材特有的肌理组成,完成谱系研究。在木材连接单元,材料的组合连接是材料特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基础的榫卯结构学习,利用木材可塑性,完成单个及整体的连接方式,全面认知木材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木材的特性打好基础。
2.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方法
基于实验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区别于设计艺术理论教学模式的,实验技术的分类运用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中传统手艺的认知,传统手工区别于现代加工方式,注重加工过程中的手艺传承。机械加工应用“车、钳、刨、铣”的方式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数字化科技的应用,在教学技术上特别体现在基于切割的精雕技术、激光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在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为后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近几年的课程中,推动3D打印在三维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学生的认知与创作手段都随着新技术的介入发生本质改变。公共基础实验课程逐渐向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方式上来。
3.公共基础实验课程评价
(1)课程前期评价:课程前期准备评价,包含备课笔记、教学大纲的解读、备课完整性、实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2)课程中期评价:教学执行力的评价,包含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学互动——师生之间互动。(3)课程后期评价:成果评价,包含教师总结、作业评分、集体评分、学生互评,或以课程展览形式呈现。总而言之,设计教育的专业界限只有在公共共享平台上才能被融通,我们目前在硬件条件、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较完善。并将全院可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资源统一整合至大平台,公共共享实验平台每学年承担基础实验课程及专业实验课程将近百来门,教学人时数每年递增,目前将近41万人时数/学年。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平台面向各专业师生开放,通过高效有序现代的管理系统,已实现自主化运行模式,教学秩序井然,实验室安全运行。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创新实验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生产模式与实验技术的无缝对接。随着教学中不断完善新的教学方法,对内涵建设从不松懈,今后结合虚拟仿真的项目实践,更好地开展公共共享基础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关键词: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设计;服装人才;实践教学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4]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